『壹』 人類近代科學發展到今天,有幾百年的歷史
五百年了
近代自然科學則是指從16~19世紀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又稱為近代實驗自然科學。19世紀內末和20世紀是現代自容然科學發展的時期。
從15世紀始,出現了全新的自然觀念。人是世界的中心,人高於自然。人類藉助科學發現和發明,掌握自然規律, 就能夠合理利用自然,讓自然界為人類造福。近代自然科學在古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產生,但又不同於古代自然科學。從古代自然科學發展到近代自然科學,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次大飛躍,標志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
15世紀中葉,資本主義政權陸續在歐洲各國建立,資產階級革命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條件。在這同時,科學本身為爭得自己的獨立地位,擺脫宗教的桎梏,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許多科學家為堅持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在科學史上寫下了壯麗的篇章,實驗科學的興起,更使自然科學有了獨立的實踐基礎。從此,近代自然科學開始了它的相對獨立發展的新時代。
『貳』 如何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了解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
我覺得應該也就能夠從一些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比如說是近代的工業文明,這回些應該人類歷史文明的一答個發展過程,並且這些也是和人類歷史文明息息相關的部分,所以我覺得能夠從一些科學技術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來看,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發展的過程和演變的一個過程。
『叄』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
人類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人類文化活動,表現在地面上的現象,都是它的研究題目,為了方便起見,人文地理學也可依照人類文化活動的分類,加以論述。本章的內容,先敘述人種的類別,次及語言的種類和分布,然後論宗教的派別和傳播,最後講到人類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都以人類的本身為對象。
『肆』 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科學發展史起了什麼作用
從人類的進化過程看,最早讓猿(人類祖先)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的標志居然是石頭(確切地說是「石器」)的使用,由此開啟了人類的第一個時代——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的開啟,也標志著人類從動物群體中徹底脫離出來。石頭也因此成為人類最早利用的材料。可以說,是材料見證和推動了人類「從猿到人」的整個過程。石器時代的鮮明特徵是以新石器為特徵的生產力和人與自然相結合的生產關系,構成了奴隸社會物質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類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中,材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完整、最早的石器時代遺址是非洲東部坦尚尼亞的奧杜韋文化(距今175萬年)和肯亞的阿舍利文化(距今176萬年);我國最早的石器文化遺存見於雲南元謀人遺址(距今170萬年),其次是陝西的藍田人遺址(距今80萬~70萬年)和北京人遺址(距今50萬年)。在這些文化遺址中,均出土了多件舊石器時代不同階段、具備不同用途和功能的石器。
奧杜韋文化(距今175萬年)時期古人類製造的石器
阿舍利文化(距今176萬年)中古人類製造的石斧
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開始擺脫動物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具有思考問題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最初,人類並沒有對石料進行精細加工,只是打制一些簡單的石器用來實現砍砸、刮削等功能(舊石器時代),之後才有了磨製石器的產生(新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火的使用已經較為普遍,火可以幫助人類獵取和烹飪大型的動物,還可以用以取暖。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了粘土燒窯技術,學會了製作陶器,如在土耳其托羅斯山出土的約6 500年前的西亞陶罐已經製作的非常精美。我國的黃流、長江流域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器的地區之一,在陝西西安的半坡村已經發現6000多年以前的陶窯遺址群,顯示當時的制陶規模巨大;其次還有距今55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等多地,均發掘出製作精美的陶器。陶器也成為人類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的器物。
『伍』 人類科學發展史上著名的實驗
1 達爾文和他的蘭花
關於達爾文和他的南美之旅,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都知道,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對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並構建了適者生存理論的雛形。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達爾文回到英格蘭之後的實驗,而這些實驗中,有一些是關於蘭花的。
達爾文對本土蘭花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之後發現,蘭花在進化過程中,其花朵形狀會改變以便吸引為其授粉的昆蟲。每一種蘭花都有特定的昆蟲為其授粉,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島中每個小島都適合不同的物種生存一樣。
這些蘭花的數據很好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達爾文說道,交叉授粉的蘭花要比自身授粉的蘭花容易生存,因為後者屬於近親繁殖,會降低基因的多樣性。三年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第一次闡述了自然選擇理論,並利用蘭花做了一些實驗來支持這一理論。
2 解碼DNA
沃森和克里克幫助人們揭開了DNA之謎,然而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阿爾弗雷德 ·赫爾希和馬莎·蔡斯在1952年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結果證明遺傳物質是DNA。他們利用的是一種利用噬菌體病毒感染細胞,病毒在其中繁殖後,獲得病毒後代,他們用放射化學的原子示蹤方法最終確定了DNA是遺傳基因的載體。除此之外,羅莎琳·富蘭克林對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也有極大的幫助。
3 第一次接種疫苗
天花病毒在20世紀末期以前曾一度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在18世紀的瑞典和法國,十分之一的嬰兒死於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而人們卻對此束手無策。愛德華詹納醫生發現,他所在地區的奶場女工會感染到牛痘,而感染牛痘的人卻不會得天花病。為了進一步研究,1796年,詹納將牛痘膿包中的物質注射到一個8歲的孩子身上,孩子牛痘痊癒後,詹納又給他注射天花痘,結果,孩子沒有出現天花症狀。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清楚,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是非常相似的,人體免疫系統根本無法區分他們。因此,牛痘產生的抗體也可以殺死天花病毒。
4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他將金箔片放在射線源和屏幕之間,將第二個屏幕放置在射線源旁來觀察阿拉法粒子是否被反射回來。在金箔後面的屏幕上,成的像類似於放雲母片時的像,而在金箔前的屏幕上,盧瑟福很驚訝地發現,有少數阿拉法粒子被反射回來 。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α粒子大角度散射實驗",當年,盧瑟福把結果公布於世:並證實了原子中除電子外,還存在著"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5 X射線的系列實驗
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在x射線衍射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實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霍奇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霍奇金是研究x射線衍射技術的先驅者,她利用這項技術成功的揭示了復雜的化學葯品——青黴素的結構。1928年,科學家亞歷山大發現了這種殺菌葯品,科學家們致力於提純該葯品以便研究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通過測繪青黴素原子的3D排列圖,霍奇金研究出了新的青黴素合成方法,為醫生們治療感染帶來了新的希望。
幾年之後,霍奇金採用同樣的技術,明白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她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其他女性無法企及的一項榮譽。
6 米勒—尤列實驗
1929年,生物學家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猜測早期的地球大氣層缺少氧氣。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如果單分子受到紫外線或者閃電等強能量刺激,它們將形成復雜的有機物分子,霍爾丹說道,海洋,曾經只是這些有機分子的「原生湯」。
為了對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和理論進行驗證,1953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里和斯坦利·米勒進行了著名的米勒—尤列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受控型密封系統,模擬地球早期大氣層環境。
他們在長頸瓶中裝上溫水來模擬當時的海洋,當水蒸氣蒸發時,會被收集在另一個燒瓶中。尤里和米勒在該實驗裝置中引入了氫氣、甲烷和氨氣,模擬早期大氣層無氧氣的狀況。然後,他們釋放電火花,來模擬閃電,進入這種混合氣體構成的無氧大氣層。最終,利用冷凝器將這些氣體冷卻成液體,收集進行分析。
實驗開始一周後的觀察中發現,在冷卻的液體中大量地存在著有機化合物,約有10%到15%的碳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氨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則未出現。尤里和米勒得出結論稱,有機分子形式能夠來自於無氧大氣層,同時最簡單的生命體也可能孕育在這種早期環境中。
7 光的測速
1878年,物理學家邁克遜設計了一項實驗來計算光的傳播速度,他證實了光速是有限的可測量量。首先,他在海堤上間隔地放置兩個鏡子,對它們進行特殊排列,當光投射在一面鏡子上時可以反射到另一面鏡子上。然後他測量了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發現其間的距離為1986.23英尺(約605.4029米)。接下來,邁克遜利用蒸汽動力以每秒256轉的速度旋轉一面鏡子,而另一面鏡子則保持靜止。然後他使用透鏡,他將光聚焦在第二面鏡子上,當光投射在第二面鏡子時,又會被反射至第一面旋轉的鏡子,邁克遜放置了一個觀測屏幕,由於第二個鏡子處於移動狀態,反射的光束被輕微地偏移。邁克遜對偏移距離進行了測量,發現其距離為5.236英寸(133毫米)。使用這個數據,邁克遜計算出光速為186380英里每秒(約299949.53公里每秒)。目前,當今科學界認可的光速為186282.397英里/秒,歷史證明,邁克遜測量是非常精確的。非常重要的是,科學家獲得了精確的光圖片,從而證實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8 解密放射線
對於瑪麗·居里來說,18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她決定去研究鈾放射線。鈾放射線是亨瑞·貝克勒爾首先提出的。有一次,貝克勒爾在一個暗室里遺留了鈾鹽,當他返回再次發現時,並將鈾鹽暴露在感光片下,他意外地發現了鈾放射線。居里夫人選擇了這種神秘的鈾放射線研究,她想確定其他物質是否也可以釋放類似的放射線。
在此之前,居里夫人已經知道釷也可以放出放射線,她將這些特殊的元素標記為「放射性元素」。她發現不同鈾和釷化合物釋放放射線的強度並不取決於該化合物成份,而是取決於鈾和釷的含量。最後,居里夫人證實放射線是放射性元素原子的特性。這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實驗發現。
居里夫人還發現瀝青油礦的放射性比鈾還要強,因此她預測礦中還還有一種未知元素。她的丈夫皮埃爾也參與了這項實驗,他們系統地分離瀝青油礦中的各種元素,最後他們成功的提純了一種的新的元素。他們將這種元素命名為「釙」——以居里夫人的故鄉波蘭命名的。不久之後,他們又發現另一種放射線元素,並將它命名為「鐳」。居里夫人也因此獲得兩次諾貝爾獎。
9 犬類研究
俄羅斯生理學家和化學家巴甫洛夫對犬類進行唾液分泌實驗是因為他對動物的消化能力和血液循環十分感興趣,他想要了解唾液分泌和胃的蠕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巴甫洛夫注意到,只有唾液分泌以後,胃才開始消化。也就是說,這只是犬類神經系統連接胃部和唾液分泌的一種條件反射。然後,巴甫洛夫想知道外界刺激是否會影響消化。因此,他在喂狗的時候,會用光或者聲音來刺激狗。在沒有外界刺激時,狗看到食 物時才會分泌唾液,可是過一會兒後,狗受到光或者聲音刺激時,不管它們面前有沒有食物,它們都會分泌唾液。巴甫洛夫還發現,當這些外界刺激被證實是「錯誤」之後,這些條件反射也會馬上消失。
帕維洛維於1903年發表了這項發現,一年之後,他因此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10 權威性指令的力量
1960年代早期,斯坦利的著名服從實驗震驚了科學家。在這項實驗中,斯坦利告訴實驗自願者這是對記憶學習的懲罰性實驗,他叫一個自願者記憶一系列單詞,而叫其他自願者大聲讀出這些單片語,當這些自願者回答錯誤時便給予電擊懲罰。隨著錯誤回答的增加,電擊將逐漸加強 。實驗開始不久後,電擊懲罰就已經高達120伏特。此時自願者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嗨!實驗結果很傷痛!」當懲罰電擊達到150伏特時,自願者開始大聲尖叫,並要求離開。但令人困惑的是,自願者反而問研究人員他們應當如何做。研究人員始終平靜地回答:「這項實驗要求你繼續下去。」斯坦利驚奇的發現,即使自願者們可以清晰地聽到從隔壁實驗室里的尖叫聲,他們的表現卻依然十分鎮靜。實驗結果表明,三分之二自願者在按下拒絕電擊按鈕時已承受了450伏特電壓,此時自願者都進入可怕的沉寂,就像死亡了一樣。這些自願者在實驗中大汗淋漓,並且一直顫抖著,但是他們卻一直堅持著進行實驗。隨著實驗的持續進行,自願者已經不看也不聽單詞,只是等著接受懲罰了。
很多人質疑斯坦利這項實驗的道德性,但是這項實驗卻取得了很好結果。斯坦利成功的證明了權威人士對一些普通人的重大影響。
『陸』 人類科技成就歷史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主要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柒』 人類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