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和發展的歷史

和發展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00:19:39

『壹』 家鄉的歷史和發展

基本概況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省會,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東南重要交通樞紐,中國最大的經濟圈——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全市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409.5萬。總人口660.4萬。杭州經濟發達,有「錢塘自古繁華」之稱,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
轄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濱江、蕭山、餘杭8個區,臨安、富陽、建德3個縣級市,桐廬、淳安2個縣。以香樟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杭州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每年吸引兩千多萬中外遊客。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於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擁有三面雲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自然風光情系天下眾生。
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觀同樣豐富多彩,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簾玉帶、煙柳畫橋,或萬千姿態、蔚然奇觀,或山清水秀、風情萬般,尤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王廟、西泠印社、龍井、虎跑泉等最為著名。「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地理信息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2´,北緯30°16´。 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夏季氣候炎熱,有小火爐之稱。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觀光旅遊的黃金季節。

行政區劃

* 面積、人口根據「杭州地名網」。資料截至2005年12月31日。註:部分面積數據與《簡冊》有所不同。 *

杭州市 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3068平方千米。總人口660.4萬人,其中市轄區409.5萬人。轄8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57個街道、110個鎮、39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678個社區、65個居民區、3666個行政村;其中市轄區共有44個街道、49個鎮、3個鄉,597個社區、4個居民區、807個行政村。
上城區 面積18.3平方千米,人口36.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清波街道惠民路3號,郵編311500。轄6個街道:清波街道、湖濱街道、小營街道、望江街道、南星街道、紫陽街道。
下城區 面積31.46平方千米,人口40.5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武林街道慶春路200號,郵編310006。轄8個街道:武林街道、天水街道、朝暉街道、潮鳴街道、長慶街道、石橋街道、東新街道、文暉街道。
江干區 面積210.22平方千米,人口40.4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慶春東路1號,郵編310002。轄6個街道、4個鎮:凱旋街道、采荷街道、白楊街道、下沙街道、閘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筧橋鎮、彭埠鎮、丁橋鎮、九堡鎮。
拱墅區 面積87.49平方千米,人口28.8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湖墅街道珠兒潭巷10號,郵編310011。轄6個街道、4個鎮:米市巷街道、湖墅街道、小河街道、和睦街道、拱宸橋街道、大關街道;半山鎮、康橋鎮、上塘鎮、祥符鎮。
西湖區 面積308.7平方千米,人口62.8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浙大路1號,郵編310013。轄7個街道、5個鎮、2個鄉:北山街道、靈隱街道、西溪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盪街道、西湖街道;轉塘鎮、留下鎮、袁浦鎮、三墩鎮、龍塢鎮;周浦鄉、蔣村鄉。
濱江區 面積72.02平方千米,人口13.1萬人。區人民政府駐西興街道,郵編310051。轄3個街道:浦沿街道、西興街道、長河街道。
蕭山區 面積1420平方千米,人口117.7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城廂街道金城路685號,郵編311200。轄4個街道、22個鎮: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瓜瀝鎮、臨浦鎮、樓塔鎮、浦陽鎮、戴村鎮、河上鎮、衙前鎮、坎山鎮、黨山鎮、靖江鎮、黨灣鎮、義蓬鎮、新灣鎮、新街鎮、南陽鎮、河庄鎮、寧圍鎮、進化鎮、益農鎮、義橋鎮、所前鎮、聞堰鎮。
餘杭區 面積1223.56平方千米,人口83.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臨平街道西大街33號,郵編311000。轄4個街道、14個鎮、1個鄉:臨平街道、南苑街道、東湖街道、星橋街道;喬司鎮、塘棲鎮、崇賢鎮、餘杭鎮、閑林鎮、倉前鎮、良渚鎮、瓶窯鎮、鸕鳥鎮、黃湖鎮、百丈鎮、仁和鎮、運河鎮、徑山鎮;中泰鄉。
建德市 面積2321平方千米,人口50.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號,郵編311600。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鄉:洋溪街道、更樓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鎮、下涯鎮、楊村橋鎮、乾潭鎮、三都鎮、壽昌鎮、大同鎮、航頭鎮、李家鎮、大洋鎮、蓮花鎮、大慈岩鎮;欽堂鄉。
富陽市 面積1831.2平方千米,人口62.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富春街道桂花西路25號,郵編311400。轄4個街道、15個鎮、6個鄉:富春街道、東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高橋鎮、受降鎮、場口鎮、常安鎮、萬市鎮、洞橋鎮、胥口鎮、新登鎮、淥渚鎮、靈橋鎮、大源鎮、常綠鎮、龍門鎮、里山鎮、永昌鎮;環山鄉、湖源鄉、上官鄉、漁山鄉、春建鄉、新桐鄉。
臨安市 面積3126.8平方千米,人口51.9萬人。市人民政府駐錦城街道衣錦街398號,郵編311300。轄4個街道、15個鎮、7個鄉:錦城街道、玲瓏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橫畈鎮、於潛鎮、藻溪鎮、太陽鎮、昌化鎮、龍崗鎮、島石鎮、湍口鎮、三口鎮、高虹鎮、河橋鎮、潛川鎮、太湖源鎮、清涼峰鎮、大峽谷鎮;板橋鄉、千洪鄉、橫路鄉、樂平鄉、馬嘯鄉、新橋鄉、西天目鄉。
桐廬縣 面積1825平方千米,人口39.5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桐君街道迎春南路298號,郵編311500。轄2個街道、7個鎮、4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桐君街道、舊縣街道;富春江鎮、橫村鎮、分水鎮、鳳川鎮、百江鎮、瑤琳鎮、江南鎮;鍾山鄉、新合鄉、合村鄉、莪山畲族鄉。
淳安縣 面積4427平方千米,人口45.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千島湖鎮新安北路18號,郵編311700。轄12個鎮、18個鄉:千島湖鎮、臨岐鎮、威坪鎮、姜家鎮、汾口鎮、大墅鎮、唐村鎮、梓桐鎮、中洲鎮、文昌鎮、石林鎮、楓樹嶺鎮;屏門鄉、浪川鄉、安陽鄉、王阜鄉、郭村鄉、里商鄉、金峰鄉、瑤山鄉、光昌鄉、宋村鄉、鳩坑鄉、嚴家鄉、白馬鄉、左口鄉、汪宅鄉、富文鄉、界首鄉、橫沿鄉。

杭州宗教

- 基督教---約18萬人,其中蕭山區佔一半以上老市區3萬人,39處堂點:崇一堂,思澄堂,天水堂,鼓樓堂,城北堂,筧橋堂 ,杭州崇一堂是全球最大的華人教堂。
- 佛教---靈隱寺,凈慈寺,上天竺法喜講寺,中天竺法凈禪寺,三天竺法鏡講寺,韜光寺(靈隱山半山巢枸塢)
- 道教---抱朴道院
- 伊斯蘭教---4000人,鳳凰寺
- 天主教--2000多人,天主教堂11所:聖母無原罪大堂

『貳』 簡述文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今天所用字體。
漢字源於圖畫,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其似畫非畫,似字非字,我們稱為圖畫文字。圖畫文字經過了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於現代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已成為筆劃省簡、具規模的漢字了。
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著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漢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廣的文字。一種文字通行面的廣狹,是要由它通行地區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數的多少來共同決定的,我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億多,而其中使用漢語的又佔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而我們的漢字呢,從當今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它。
漢字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是獨立創造,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字。對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它們大都是依傍著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漢字則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跟埃及文走著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終變成了拼音字母,而發展成為一種拼音文字。漢字卻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用一種獨創的方法把音形義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豐富多彩的文字體系。
由於漢字的通行面特別廣,歷史特別長,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靠它保存下來的也特別多。包括哲學的、科學的、歷史的、文學的,代表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全部結晶。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狀況,聽到兩千多年前的百家爭鳴。總之,漢字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莫大的貢獻。同時,漢字是唯一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文字。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成為一種線條文字,而線條結構是可以表現一種構圖美的。所以,漢字除了可以記錄漢語以外,還可以成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品。歷代都出過以書法名家的人,如漢代蔡邕的八分書,晉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張旭的狂草。在我國歷史上,書法與繪畫齊名,不分軒輊。其他民族的文字雖也講究書法的工拙,卻沒有哪個民族把書法列為藝術品。

『叄』 發展歷史和發展歷程的區別

簡單講 發展歷史就是發展過程的記載;已過去的發展和事跡的痕跡 發展歷程就是發展所經歷的過程 可以說發展歷史是發展歷程的一個記錄 一個是宏觀 一個是微觀

『肆』 中國古代文明和發展史

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從社會復雜化到古國誕生;二是從古國向王國轉化;三是從王國到帝國建立。

『伍』 人類的進化史和發展史

人類的進化史
最近在看一本有關
世界史
的書,做了一些筆記,放上來和各位分享一下內.也許,大家已經都知道了.請不容要介意.
人類和現代人
猿人
的共同祖先:原上猿
--
埃及古猿
--
森林猿
1
臘瑪古猿: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特點:吻部短縮,齒排列緊密,犬齒小,頰齒齒冠寬短.是猿向人進化過渡時間的早期代表.
2
南方古猿:500萬年前至300萬年前.特點: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對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骨盆比猿寬,表明能直立行走;平均腦容量接近500毫升,腦結構比較復雜,可能已有語言能力.
猿人
1
早期猿

『陸』 7-11的歷史和發展

1927年7-ELEVEN(7-11)連鎖便利店的前來身Southland Ice Company創立於美源國德州達拉斯(Dallas, Texas),主要業務是零售冰品、牛奶、雞蛋。1946年,南方公司(The Southland Corporation )將營業時間延長為早上7點到晚上11點,於是誕生了「7-ELEVEN」。
1964年
7-ELEVEN開始特許加盟(FC)經營。1973年,日本伊藤洋華堂公司(Ito Yokado)與美國南方公司簽訂地區性特許加盟協議,日本第一家7-ELEVEN店開業。
1987年 美國南方公司多元化擴張失敗,並在3年後申請破產。1991年,伊藤洋華堂購買了這家公司73%的股份,成為美國南方公司最大股東。1999年4月28日,美國南方公司正式改名為7-ELEVENINC.。

『柒』 發展史和發展歷程是同一個意思嗎

理論上說,不是
但是很多人混用
發展史,是從史學意義上討論發展
而發展歷程,注重過程分析

『捌』 北京的發展和歷史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里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志。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志,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級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歷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里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朱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里,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歷史

北京古城牆,目前可見到的城牆遺跡,只有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明代城牆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

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後,分封諸侯。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來燕的實力強大了就把薊吞並了,並遷都於薊城。據已發現的燕國文化遺址。其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古城區3部分。從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長方形,東西長850米,南北長約600米,城牆厚約4米,以土夯築而成。城牆分主城牆、內附牆和護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溝池環繞。還應當是我們北京最早的城牆了。燕都薊城成為戰國時的名城。

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相傳燕昭王即位後築了黃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許多人才都跑到燕國來打工,燕國也因此而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其中的一個叫樂毅的人為上將軍,率領大軍討伐齊國,把齊軍打的大敗。戰國末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破燕國,薊城也跟著被佔領。從秦、漢到西晉,薊城一直都被視為北方的重鎮。西漢時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他在薊城建有萬載宮、明光殿。

金中都時候的城牆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擴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擴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金中都是遼南京城的升級版,從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於正方形了。

據說為了擴建金中都,建城牆,當時動用了數十萬勞動力,對於當時建城情景有這樣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月,金中都城從此全毀。到元代至明初其遺址還有殘留,等到嘉靖時修築外城以後,這些遺跡幾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鳳凰嘴村一帶,還能夠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崗,那就是金中都城牆的遺痕。

元大都城沒有在金中都基礎上擴建,金中都毀成那樣也沒法再擴建了。於是元朝人只好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處另起爐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狀也是矩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築而成,其中有豎柱和橫木用來加固城牆。這樣的城牆,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沖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在城牆頂部用葦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卻是簡易版的城牆,難怪明朝的時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個門。現在建國門南側的觀象台,就是元大都城東南角樓的舊址。

明朝皇帝決定把現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積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往裡縮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進到前門一帶。城門起名叫: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等,這些名字到現在還在用,只是見不著城門樓了。明1564年,又修築了包圍在南郊外面的外羅城,也就是從前人們所說的北京外城。明朝時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為中軸線的起點。整個城牆圍繞著中軸線呈現一種平衡對稱的審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新版,只是沿襲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順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為封建王朝帝都的歷史從此結束。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文明記》中對於當時的城牆有這樣的描述,書中說當時的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它們「均有堅固之城牆環繞」,那時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牆」,書的作者被「城牆之壯大所驚倒」並贊美說:北京的城牆「真正之金城鐵壁」,站在城牆上「最能將北京之大觀收入雙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內中央與正陽門相接之皇宮。」

城之變遷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應該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之處,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可以說這是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採納。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等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觀賞了。

如今北京城牆的遺跡: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殘存的金代中都城牆的遺址,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等幾處。

自元至清,幾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體現了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原則,又體現了北京作為帝都的審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軸對稱,平緩開闊,輪廓豐富,節律有序。」和考古情況相反,對於北京來說,是城市保留了下來,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

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對於穩定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都城,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

但雖經巨大的變遷,以皇城為中心的地區,還是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皇城居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觀念。「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是中國傳統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邊有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有社稷壇,即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前邊是朝廷,而後面則是市場。這種格局自元大都時起,就十分准確地被體現了出來。

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城牆基本是按著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這種平衡美,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

閱讀全文

與和發展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