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儒學的發展歷程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我有這么幾個體會,說出來供您批判哈。首先是儒學實際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所關注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從橫向來說:個人身心,家庭倫理,社會規訓,政治體制。從縱向來說:歷史真理,當下關切,未來所指,天人關系等等。既可以說它博大精深,也可以說它龐雜無序,這種包容性是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局限所無法對象化的,所以儒學在近代以來甚至被視為是迷信思想,這是不足為怪的。其次呢,儒學的發展是不斷蛻變的過程,孔曰成仁,是西周禮樂政治倫理價值體系崩塌之後對於現實的批判,其實是註定無法實現的;孟曰取義,是對日益無序的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甚至倡導殺身成仁這樣類似於恐怖分子活動的主張,但是它是有價值操守的;董仲舒閹割了儒學中的暴力因素,說天人合一,以陰陽五行學說改造儒學,從而成為封建政治倫理的合理表述;兩漢儒學,漸漸變成史學,今古文之爭就是對於歷史文本的爭論;魏晉之時,又是政治體制分裂,王弼等人解讀老莊,又有佛教傳入,儒學便吸收了佛老裡面的思想,一些正直有操守或者說是迂腐的儒生,多半同時去讀老莊,拜訪高僧,其實還是儒學不能得道與民由之,就退而獨善其身的做法;六朝隋唐之際,儒學基本沒什麼特色,隋唐出現一批儒學大師,不過是修修補補,試圖用儒學語系作為政治話語的強勢語種,伴隨著科舉制度,儒學漸漸興盛;五代之際,又是亂世,馮唐身為儒學知識分子,而一身侍五朝,這是儒家忠孝節義所不能容忍的,然而這也反映出時代之不能繼續採用儒學;兩宋以來,漢人文化區域較為穩定繁榮,朱熹的新儒學,是構建了一種被亂世五代所分解了的價值體系,朱熹把老莊那種克制慾望,追求精神高度的思想,用儒學理論體現出來,所以又被成為道學,在當時是有批判社會風氣的積極作用的;元代不足論,立國則不足百年,文化則排斥漢人,儒學並非顯學;明清之際,伴隨著僵化的政治體制,儒學所關注的對象不能與時俱進,只退化為一種空洞的政治話語,到了近代新文化運動,便被胡適等人打到了;蔣公兵敗而退,但是守住了儒家文明;毛爺占陸開朝,十年浩劫卻把儒學在中國人心底的傳統操守全給掃盪了,這時候要恢復儒學,就太難了,釜底之薪已盡;另外,近代新儒學,以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三人為引人矚目,梁漱溟以儒學為正朔,旁采佛老,但未成體系。熊十力以佛注釋儒學,吸收佛學因明學中的邏輯方法論,傳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一脈。馮友蘭以老莊注釋儒學,吸收道家的價值體系,雖然可以悠遊於世,但已經不能對現實進行有力的批判,馮友蘭獻諂江青,不能守道,頗類其祖馮唐。綜上而言,儒學是對現實當代政治社會倫理等的批判,這是其最核心的東西,否則便是被閹割了的,被禁言了的,被純粹形式化了的毫無意義或者只能是反動意義的符號。第三呢,儒學本身是有一些不符合現代性的因素的,不革新這些因素,是不能指望其復興的,比如儒學的義利之辨,認為君子恥於言利,在西方中世紀的傳統文化里也有這種思想,但是路德加爾文等人改造了傳統基督教這種思想,認為商業是光榮的,是一種辛勤而且有功於社會的勞作,儒學也需要這方面的改革,這是涉及許多儒學傳統語系批判的;再比如儒學對於政治合法性的論述,即便是最具有張力的孟子那裡,也不過是忍無可忍的民眾可以造反而已,但這也不是改良的可發展的指向,歷來造反者,無非是再造一個同樣暴虐的王朝,如何把儒學語言闡釋改造為符合當下的個體身心修養,政治社會規訓,這都是需要花大力氣的;再比如儒學之龐雜無序,輕視科技,研究方法不科學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改進而且是可以改進,甚至是必須改進的,否則儒學只能是漸漸消亡。這些呢,是我的幾點看法,供您批判哈
② 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發展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荀子對
【答案】 C 【解析】 考查學生對荀子思想內容的了解。
③ 中國古代儒學發展過程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評價
春秋——孔子創立
戰國——孟子發展
西漢——董仲舒吸收法、道兩家,「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維護大一統
兩宋——朱熹吸收佛道兩家、形成理學
明朝——嚴格八股取士、儒學地位空前強化,儒學發展到「心學」階段;
明末清初——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晚清——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為維新變法尋找理論依據;
新文化運動時期——斗爭矛頭直指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居主導地位、儒家思想被徹底推翻,「文革」中再次遭到猛烈批判;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儒家思想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吸其精華、去其糟粕。 1、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家為諸家之一。這一階段,儒家雖然屬於顯學,但由於其主張不能適應當時戰亂動盪的社會環境,因此未被統治者所採納。①創立: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②發展:戰國時期的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荀子:唯物主義思想,認為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可以掌握其規律而利用它。2、秦朝:焚書坑儒,儒家受到排斥。3、西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①主張:天和人息息相關,皇帝要依照天意辦事;用儒家思想統治天下,其他學說都要禁止;建立太學等學校,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②影響:;適應了當時封建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需要,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具有積極作用;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主張建立太學和地方教育系統,有利於封建教育的發展;獨尊儒術長期束縛人民的思想,不利於科學文化的發展。4、宋朝:儒學新發展——理學產生發展。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內容:①「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其實質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5、明清時期:早期啟蒙思想產生,儒學受到批判。①明清時期,統治者採用八股取士的辦法,只在四書五經內命題,文體是八股文。這使得儒家思想成為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為一種愚民政策,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②這一時期,早期啟蒙思想產生,儒學受到批判。⑴明李贄,反封建思想的先驅。指責儒家思想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⑵清初三大民主啟蒙思想家(生活在明末清初)黃宗羲:猛烈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制,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反對君主專制。王夫之: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觀點。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即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樸素證法思想。他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 6、戊戌變法期間:①康有為、梁啟超把西方政治學說同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維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權威為變法製造理論依據。②資產階級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③1898年的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的詔書中有廢除八股、改試策論的內容,但很快被慈禧廢除。7、19世紀晚期: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傳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統地位受到猛烈沖擊。8、北洋軍閥統治時期:①袁世凱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為復辟帝制搖旗吶喊。②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猛烈批判舊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9、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儒學正統地位廢除。10、「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毀滅性打擊,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之一。11、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為進行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
④ 儒學在中國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哪些階段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和「至聖」.
2、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漢時期:①秦始皇施行焚書坑儒的政策,是對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擊.
4、西漢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簡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大一統」思想,儒學從此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5、北宋理學: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只是構成宇宙萬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6、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
明朝中期以後,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7、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⑤ 儒學的發展歷程.儒學怎樣發展起來的
一、來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源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二、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義》為代表的兩漢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學
三、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以程、朱、陸、王等為代表的宋、明、清時期的性理之學的儒學
四、中國儒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從康有為開始的,與西方近代民主、科學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現代新儒學
⑥ 儒學的發展歷程
1、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2、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准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漢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4、漢朝以後,儒學地位下降,在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6)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學派:
1、程朱理學
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狹義理學專指程朱學派(廣義的理學包括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該文的理學特指程朱理學)。理學肇始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程顥、程頤,完成於南宋的朱熹。
2、陸王心學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宋學與漢學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康熙等以宋學的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
⑦ 儒家流派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⑧ 中國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一、春秋時期——儒學的開創
開創者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協調人際關系的倫理學說;他反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出現的苛政暴政,要求統治者「以德治民」、「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包含民本思想。
2、提出「禮」。針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他又強調以「禮」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號召「克己復禮」,即恢復理想中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以實現社會穩定,同時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來協調禮和仁的關系。
3、教育方面: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等,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擴大的教育對象的范圍;他以「成人」、「君子」為教育目標,提出「因材施教」等諸多重要教育原則。
4、文獻方面:他整理編訂文獻「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傳承。
二、戰國時期——儒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
1、提出了以「仁」、「義」、「禮」、「智」為基本內容的道德規范體系,以「仁義」為最高道德原則。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發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觀點,提出較為完整的「仁政」理論,要求統治者停止兼並戰爭,減輕賦稅,制民之產,尊賢使能。
3、發揮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貴君輕論」為代表的民本學說,成為其思想體系中最為寶貴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論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倫理觀上主張「性向善」,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荀子:
1、天人關系: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確的宣稱,制天命而用之,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掌握「禮」;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強調禮法並用;。
3、君民關系:舟水之說(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4、主張「性惡論」。
三、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3、針對土地兼並嚴重的現實,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針對為人處世標准,提出「三綱五常」、孝道。
四、宋明時期儒學上升到新高度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將儒學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學:
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
1、程顥、程頤(北宋):理是萬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倫道德、尊卑等級都是天理;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2、朱熹(南宋):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主要觀點有:理氣論(理和氣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存天理,滅(或去)人慾」、心性論(性無不善,情也應當從善)。
陸王心學(主觀唯心主義):反對理學的繁瑣回歸本心。
1、陸九淵(南宋)心學的創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王陽明(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即理也」「心外無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五、明清之際的儒學新發展
明清時期儒學新發展的表現:反正統反權威;反對君主專制;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1、李贄(明後期)否定儒家經典和孔子的權威,認為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批判道學家的虛偽說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2、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
3、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提出「眾治」的主張,梁啟超歸結其思想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為私產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唯物主義者。
⑨ 儒家思想在中國的發展演變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2013·襄陽)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回公、孔子的繼答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後中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並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後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
⑩ 儒學的起源以及在中國的發展史和興盛時期和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2013·襄陽)孔子創立復了儒家學制派。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後中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並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後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