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媒體時代危機的發展過程有哪些
新媒體時代的危機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1.發生的突然性
往往不知道是什麼樣回的危機將會發生。危機爆答發的具體時間、實際規模、具體態勢和影響深度,是始料未及的,一切都非常突然。
2.過程的突變性
危機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復雜多變,由於決策時間以及信息有限,以及現代社會多渠道傳播帶來的巨大影響,往往過程中的決策和採取的措施又導致事件繼續突變,不易控制。
3.前景的未知性
危機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往往前景未知。發生原因不一定確鑿,事件變化方向、影響因素、延伸後果等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准確預測和把握。
4.後果的連帶性
一般性的突發事件局限於某一企業或組織,或某一地區,但更多的或許會波及到多個組織、地區,或者發生在一個點上的事件引發其他力量的參與。 危機的連帶性,體現為高擴散性,不僅企業或組織本身,甚至會波及行業、政府,乃至於影響到國家、社會。
5.應對的緊迫性。
B. 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1、釣魚:釣魚這一階段在新媒體最初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但為新媒體前期發展打下了用戶基礎,也為個體發展培養了種子用戶。最初的用戶獲取主要是新媒體人利用站街攬用戶和固定單向吸粉的「笨辦法」。雖然這個方式獲得用戶速度很慢,但是質量不低,大都能轉化成前期種子用戶。之後的用戶獲取形式增多,利用朋友圈子的自傳播,和二次傳播來自助擴大用戶數量。或者利用各種社交軟體,通過引流,推廣等方式來獲取大量用戶。
2、養魚:獲得了一定量用戶之後,怎樣才能留住這批用戶,並讓培養出用戶的忠誠度,使之形成高粘性,這就是所謂的養魚。
3、以魚變現:讓用戶變得有價值,並能產出價值,這才是新媒體運營的最終目的。怎樣營銷用戶,讓用戶產生價值的方式多種多樣。
(2)新媒體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新媒體的發展是時代需求下的產物,隨著移動終端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的變革是迫不得已,更是大勢所趨。新媒體的發展雖然快速,但並非一蹴而就,發展歷程也經過幾個階段。
釣魚、養魚、以魚變現只是從宏觀來分析的新媒體發展階段,細化來看,之間的多樣性和復雜程度並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雖然個性有所不同,但新媒體發展歷程的共性卻依舊存在,要讓新媒體獲得成功,這是哪個階段也成為必經之路。
C. 電視新媒體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來擬傳播源,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D. 媒體演化歷史的七個階段分別為什麼階段
縱觀媒體發展史,媒體的發展歷經5個階段。第一媒體
報紙得益於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內紙術和印刷術容,使文字消息
不再依靠口口相傳而通過報紙這種媒介廣為流傳。第二媒體
廣播得益於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留聲機和無線電技術的
應用,使信息不再以單一的文字形式存在而通過廣播將聲音
觸動著人們的聽覺感官。第三媒體電視得益於成像技術的突
破和傳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信息傳遞的內容更加豐富給人
們帶來更多的視聽感受。第四媒體互聯網得益於人類歷史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進一步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
為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第五媒體新媒體也就是移動互
聯網,它得益於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使信息獲取不再
局限於地點,增加了信息獲取的便利性。
E. 中國新聞發展史
中國網路媒體走到今天,大約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5——1999),技術媒介階段。
准確的說,在這個階段投身、鼓吹「第四媒體」的傳媒人、學者專家僅僅看到了互聯網作為一種可能的新的傳播媒介,將會給傳統媒體運作帶來哪些挑戰,而事實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任何內容網站均沒有在互聯網這樣一種新的「媒介」上,真正包裝出「媒體產品」來。
當然,有些網站做了部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比較典型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台灣的「明日報」,完全按照一份互聯網媒體運作,上百人的采編隊伍,相對專業的出版流程和瘋狂的燒錢;另一個例子是人民日報和默多克新聞集團在祖國大陸作的「ChinaByte」,雖然沒有引進大量一線記者,但編輯大多以「網路原創」為主,內容主要來自自由撰稿人和國外翻譯。
第二階段(2000——2001),信息倉庫階段。
這個時期典型的代表是新浪網。以體育社區起家的四通利方轉型為全面的「互聯網內容供應商」。這個「供應」很有特色,其主要手法為大量轉載、引進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其核心能力是快、全和網路再分類。
新浪是一面旗幟。它突破了第一階段的「技術」色彩,在建設「信息倉庫」的探索中積累了自己的品牌和迅速膨脹的「網路流量」。
「信息倉庫」是互聯網從單純的「信息新媒介」向「基於互聯網的新媒體」過渡的必經之路。別人,包括眾多的巨頭級紙媒體的網站,都沒有認同這一模式,也不敢投巨資把品牌定位在這個方向。
第二階段的「第四媒體」還不成其為「媒體」,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媒體產品」,但它已經摸索並建立了向「媒體」過渡的幾個重要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如何在網上再分類,網上信息如何合理排版以及怎樣建設網路讀者的閱讀粘度等等。
第三階段(2002——?),准媒體階段。
「准媒體」的概念是,已經具有初步的媒體生產製造能力和一定的公眾傳播效能。筆者在上文提到的2002年諸多網路媒體新現象都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這一點,這個階段的主要表現特徵是:
·網路媒體的及時性、海量性和交互性正在為傳統媒體服務,從產業鏈的角度看,2002年的互聯網已經開始扮演「媒體的媒體」角色
·網路媒體的部分個案報道和某些運作手法開始顯露「新媒體」的威力,這些強刺激反過來又成為了傳統媒體加速自身改革的動因
·部分領域,如體育、IT、財經、汽車、房產和健康等,出現了相當規模和比較成熟的網路原創
互聯網的「准媒體」階段需要過渡多長時間,筆者不敢斷言。可以肯定的是,網路媒體要躋身「主流媒體」的行列,擁有不可忽視的媒體權利,首先需要學會「為傳統媒體服務」、「與傳統媒體結合」。
F. 中國傳媒發展歷史簡介
1.公共關系理論方向
該研究方向旨在培養學術型和應用型人才,本研究方向力爭使我國公關理論的發展能夠緊跟業界實踐的飛速發展。
該研究方向以公共關系的思想、觀念、流派與創新點為主要研究內容。其特色在於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本體性研究。
該方向的畢業生既可以參與到業界實踐中,就業於企業、公關公司、各類營銷傳播公司、媒體;也可以繼續深入研究,前往高校等研究單位。
2.公共關系實務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可以使基礎理論與公關實踐相結合,從而豐富公共關系理論,推進學術研究的規范化和系統化,並且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為公共關系實踐的工具、技術、技巧與策略,及在各類社會組織中的應用。
該方向的畢業生既可以在各類企事業單位供職,解決這類單位對公共關系研究和戰略操作人才的急需現狀;此外還可以在科研單位或實際應用機構任職,繼續研究有關理論。
3.危機管理方向
該研究方向利用專業知識為社會、企業服務,解決企業等組織體的日常以及特殊危機事件,防患於未然,或者把危害降到最小。
該方向的研究內容為危機管理,特別是危機傳播的原理、理論、原則與技巧。其特色為關注企業與公共危機、注重實踐應用。
培養高素質的研究型、專業性人才,解決企事業單位對研究和危機管理機制操作人才的急需現狀。
4. 營銷公關方向
該研究方向重點培養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使公共關系理論的發展能夠緊跟和業界一線實踐的需要。隨著公共關系在企業營銷傳播活動中戰略及戰術地位上的不斷提升,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公共關系系特開設「營銷公關」研究方向。
該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為公共關系在企業營銷傳播活動中的戰略、戰術地位,以及應用。隨著國內外學者對營銷公關研究的深入, 「營銷公關」的理論體系被重新構築、修整。不僅作為戰術工具對「營銷公關」加以研究,在戰略上對「營銷公關」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公共關系系敏銳把握國內外公共關系實踐發展脈搏及業界對此研究領域的強烈需求,已組成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研究生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此領域開展了深入地研究活動,開辟了國內「營銷公關」研究先河,特設立此研究方向。
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既可以供職於企業、公關公司、各類營銷傳播公司、媒體、各類事業單位,又可以奔赴各類科研單位進行該領域的深入研究。
傳播心理學專業(050332)
1.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
傳播心理學的學科定位:傳播心理學是一門傳播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它既屬於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又可以歸入傳播理論的一個次級學科。傳播心理學專業可分為三個方向: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傳播心理應用方向、傳播心理測量與分析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初步掌握現代心理學的五種理論(指神經生物論、行為主義論、精神分析論、人本主義論和認知論)的主要代表者、主要觀點,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做出的貢獻和局限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這幾種理論進行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將有關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傳播活動中,分析傳受者的認知規律、行為規律、意識和潛意識活動及人格健康發展等問題。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傳播心理基礎理論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也即方法論總的原則)。傳播心理基礎理論具體有兩種研究取向:科學主義研究取向(即客觀實驗的研究範式,主要用以有關傳受者的生理機制和感知覺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即堅持文化科學的心理觀和主觀經驗範式的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主要用以有關人的本性、價值觀、經驗、需要、動機等方面的研究)。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的研究重點及特色優勢:本方向主要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的五種理論去分析傳受者的心理和行為。從國內有關傳播心理研究的情況看,較系統、較全面地從現代心理學視角闡釋傳受者心理和行為是我校傳播心理研究所的獨創,現在已逐步為學界所認同。通過學習可以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地繼承西方心理學理論的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並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從目前我國傳播心理發展的現狀看,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學人員很缺。我們培養的學生既受到高校新聞與傳播專業的歡迎,也受到傳播業界的重視,甚至我們的碩士生在高校政治輔導員的競爭中也顯示出自己的優勢。
2.傳播心理應用方向
傳播心理學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傳播心理應用方向是傳播心理學專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系統掌握傳播心理學在實踐中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充分了解傳播心理應用研究的概貌和研究的前沿內容。傳播心理應用方向研究在大眾傳播及人際傳播中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尤其重視在新聞、廣告、影視、網路等傳播的重要領域中所出現的傳者與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動規律以及提高大眾傳播活動效能的心理依據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傳播心理應用研究的重要作用在於通過揭示這些心理現象的規律,幫助傳播活動的參與者運用這些規律去預測和控制傳播實踐領域中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傳播心理應用方向的研究依賴科學的態度,即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態度。吸納其母體學科心理學和傳播學的具體研究方法,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不斷揭示傳播實踐領域中心理現象的規律。目前本方向在新聞心理研究和廣告心理研究方面具有優勢。新聞心理主要研究新聞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心理現象和心理生活、共有的和特殊的心理及新聞主體之間的心理互動等問題。新聞心理現象是傳播心理學研究的主幹部分。新聞心理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前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增強對新聞主體作為人的本質認識;其二,可以不斷提升對新聞實踐的理性認識。後者主要表現在新聞傳播者按照新聞受眾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採制,編播活動;運用新聞心理學理論和知識指導、調控自我,優化心理素質,形成健康的心態。廣告心理研究主要探討在廣告傳播活動中傳者與受眾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廣告對其受眾心理的影響是廣告傳播效果的核心目標;同時廣告傳者在廣告傳播中的心理活動也直接影響廣告傳播的效果。因此,廣告心理研究愈來愈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重視。我院在傳播心理應用方向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除了上述研究較為成熟以外,在網路傳播心理、影視傳播心理、主持人的心理研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
傳播心理應用方向是培養具備傳播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和創新開拓的研究意識,掌握傳播心理學理論並能夠與實踐相結合的具有較高科研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適用於傳播業界和科研及高校等領域。
傳媒教育專業(050334)
1.媒介素養教育方向
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方向,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內、傳媒教育二級學科中的一個三級學科。本研究方向是由新聞學、傳播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而成的新興學科,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根本目標是使人們充分認識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培養和提高合理運用媒介的能力和素養,創造人與媒介共生的環境,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由於信息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媒介素養教育具有全民性、終身性,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科學地利用信息資源,有效地抵制信息犯罪,媒介素養教育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
媒介素養教育從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於20世紀30年代率先提出到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國家教育系統中的正規教學內容。在我國,由於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接觸大眾媒介的機會越來越多,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介無時無刻不對人們產生著影響。如何引導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正確、有效地使用媒介,同時又能規避負面信息帶來的影響,已成為國內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史及基本理論,並努力進行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本土化的實踐,在實踐和研究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和示範課程,為推進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做出貢獻。在研究方法上,除尊重傳統的、規范的研究方法如文獻法、比較法、調查法等之外,還將以問題為中心,選用質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等。同時,努力探索媒介哲學、媒介研究方法等在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的運用。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重點放在基礎理論的建設上,以便使該學科有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傳媒大學的媒介素養教育學科方向是建立在我校強勢新聞傳播學學科群基礎上的新興學科方向,有雄厚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基礎和教學基礎作為本研究方向的後盾,本方向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和鮮明的廣播電視特色。
通過本研究方向的培養,學生將掌握媒介素養教育領域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在現實的媒介環境中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從而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方向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我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與開發人員;我國大、中、小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媒體、特別是青少年教育節目,媒體教育欄目的策劃、評論等人才;國家青少年教育機構、青少年教育研究機構的教育、管理、推廣等相關人才。
2.比較傳媒教育方向
比較傳媒教育是傳媒教育專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內、傳媒教育二級學科中的一個三級學科。它屬於應用性學科,藉助新聞學、傳播學、教育學等學科理論,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研究國際傳媒教育中核心的基礎性問題和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發現世界傳媒教育發展的規律,從而提高對傳媒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規律性的把握,為我國傳媒教育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比較傳媒教育屬於傳媒教育中的一個新興學科,它主要採用中、外比較為主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各國傳媒教育的歷史發展、傳媒教育的政策、傳媒教育的模式、傳媒教育的特點及規律、傳媒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以及各個國家傳媒教育的不同特點。比較不同學校、不同類型的傳媒教育、不同媒介對受眾的影響、傳媒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本研究方向除採用比較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外,還採用文獻法、訪談法、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重點主要為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傳媒教育發展歷史、現狀、問題、趨勢等。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客體上。研究的客體包含兩條線索,傳媒教育中的重大問題比較和不同國別或地區之間的傳媒教育比較。
本研究方向將促使學生掌握世界傳媒教育及其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特別是在傳媒教育實踐中的實踐能力。本研究方向主要的培養目標是,為我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培養傳媒教育的研究與開發人員;為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師資;為媒體、特別是青少年教育節目、媒體教育欄目等培養策劃、評論人才。
3.傳媒高等教育方向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傳媒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漸突出,透視傳媒時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其應變之道,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使命。在分領域的高等教育譜系中,傳媒領域的高等教育也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和事業領域,加強傳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在世界傳媒高等教育的譜系中找到恰當的位置,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方向致力於傳媒高等教育理論、傳媒與高等教育之間的互動以及傳媒高等教育特殊規律。本研究方向致力於從宏觀上把握傳媒時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和趨勢,微觀上側重於對國內外傳媒院校的研究,對其發展特點,學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為國內傳媒院校的發展提供發展思路,並致力於開辟具有中國高校文化特點的院校研究道路。
本研究方向將培養學生從高等教育理論出發,掌握傳媒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國內外傳媒院校的個案研究為基礎,以傳媒領域學科專業教育為基點,從多學科視角對傳媒高等教育進行研究,掌握傳媒院校及其學科專業的基本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從事傳媒高等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理念、方法和能力。本研究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傳媒領域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人員和傳媒院校(系)管理人才。
傳媒政策與法規(050335)
傳媒政策與法規屬於法學與新聞傳播學的交叉學科。隨著中國社會的民主與法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傳媒領域日新月異的變革,對於傳媒政策與法律的研究也日益變得重要,對於相關理論、學術研究和實務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傳媒政策與法規碩士專業建設正是順應這樣的時代需求而設立的。
本專業的培養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傳媒政策與法律的理論基礎,能夠運用社會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本學科專門的研究方法進行學術研究,能夠對傳媒政策與法律領域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進行獨立研究,同時具有對於傳媒法律的實務問題和相關傳媒業務問題獨立處理的能力。本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到相關政府部門、傳媒和法律實務部門從事實務和研究工作,也可進行更高層次的研究工作,為從事高校教學工作提供基礎。
1.傳媒法實務方向
傳媒法實務方向主要研究傳媒法領域的相關實務問題。內容包括涉及憲法、行政法、民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司法制度、程序法等領域與傳媒有關的法律實務,以及傳媒政策、傳媒法律規范與傳媒行業自律的關系等。一、研究方向總體描述:
2.比較傳媒法方向
比較傳媒法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及國際社會傳媒領域法律問題理論與實務的異同及相互影響。內容包括傳媒法理論的比較研究、傳媒法實務的比較研究、傳媒法學與傳媒法律歷史的比較研究等。
傳媒經濟學專業(050336)
傳媒經濟學是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范圍主要體現了經濟學、管理學和傳播學的交差和融合。本專業培養既懂得傳播學的理論,具備經濟學的系統理論知識和經營管理知識,掌握傳媒經濟的特殊規律,又了解傳媒產業的政策法規,熟悉傳媒產業經營管理實踐的高級專業人才。具體培養目標為:
⑴為各高校和研究機構輸送傳媒經濟理論的研究人才;
⑵為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培養高層次傳媒經濟管理人才;
⑶為傳媒企業培養高層次的經濟管理人才。
傳媒經濟學專業下設傳媒產業系統、傳媒產業經營與管理、傳媒產業組織、國際文化貿易、文化產業研究和製片管理六個方向。
1.傳媒產業管理方向
培養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熟悉黨和國家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和法規;熟悉我國傳媒產業管理的有關政策法規;具有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牢固掌握系統的傳媒產業分析理論和方法。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和管理理論,站在國家傳媒發展戰略的高度探討傳媒政策與法規及其與傳媒經濟管理的互動關系,認真分析和總結我國關於傳媒發展的政策與法規的歷史軌跡、經驗教訓及其政策啟示;深入研究傳媒市場規律以及我國傳媒產業經濟管理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對策;對傳媒產業的組織深入研究,提出傳媒組織運行的規律特徵和管理措施;對傳媒產業的集團化經營進行深入剖析,提出傳媒集團化經營的前提條件、目標戰略和管理措施等。本方向研究生適合從事傳媒產業的管理研究與實際工作。
2.國際文化貿易方向
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飛速發展呼喚既懂國際文化貿易理論,又熟悉國際文化市場的高級人才。國際文化貿易是一個嶄新的,集傳媒經濟、國際貿易、文化研究、經濟學、傳播學等知識為一體的跨專業學科領域,瞄準國際文化貿易發展的前沿問題和最新動向。以國際文化貿易理論、文化市場理論、國際傳播、傳媒與文化經濟學、影視貿易、圖書版權貿易、演出會展貿易、應用傳播學、WTO與國際文化貿易等為主幹專業課程,重點培養掌握國際文化貿易基本理論與方法,廣泛了解國際文化貿易前沿問題,熟練掌握國際文化營銷與策劃、市場運作、談判技巧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能在文化部門、媒體機構、涉外經濟貿易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機構從事文化外貿管理、調研、開發和策劃等方面工作的專業型、實用型、創新型高級人才。
3.文化產業管理方向
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急需大量既懂得文化產業的發展政策,又熟悉市場經濟和管理的復合型高級人才。現代的文化產業管理已經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文化藝術學、產業政策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領域,屬於交叉學科,並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本研究方向從文化產業的基本發展規律出發,既注重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政策的宏觀領域研究,也注重對文化產業組織經營管理效率的微觀領域研究,通過科學的專業訓練,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專業素質和寬厚的知識背景,能夠熟練掌握理論研究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能夠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本研究的畢業生應該能夠在國家的政府管理部門、文化產業研究機構或者文化產業組織從事政策研究、產業管理、項目策劃和運營等方面的工作。
4.影視項目管理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既有智慧又有創造能力、既懂藝術又懂經濟管理和市場運作的影視策劃人、製片人、發行人及其他高級項目管理人才。
影視項目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新興學科,主要研究影視項目(包括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及其他影視產品)的經營管理及市場運作規律。
影視項目管理是一門交叉型學科,從學科上看它是影視藝術與經濟管理的結合,要求既要懂得藝術又要懂得經濟管理和市場運作;其次它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強調在提高學生綜合理論素養的同時注重對學員創作實踐能力及商業運作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的培養。
本專業的導師都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藝術創作實踐及項目運作經驗,既懂理論又有實戰經驗,在科研及藝術創作方面均有顯著成果。
本專業將實行雙導師制,我們將聘請有業界有名望、業績突出而有深厚功底的著名製片人擔任兼職導師,與校內導師一起負責本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本專業的每個研究生都將同時擁有兩位導師。校內導師主要負責理論教學,兼職導師則主要負責指導藝術實踐。
本專業學制為三年(本科與本專業相近(如製片管理)的學生可為兩年);第一年以理論學習為主,第二年要求學生到業界參與藝術創作和項目運作實踐,學生畢業時除了完成畢業論文以外,還要求每個學生完成一部創作作品或項目運作策劃書作為畢業設計作品。
G. 中國新媒體發展有什麼傳統文化的特色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H. 媒體的演變歷史
英文:Media 英標: [ 'mi:dj ] 解釋:n. 媒體,新聞媒介,傳播媒介 所謂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介質,通俗的說就是宣傳平台,能為信息的傳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稱為媒體了,至於媒體的內容,應該根據國家現行的有關政策,結合廣告市場的實際需求不斷更新,確保其可行性、適宜性和有效性。此前,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 1、報紙; 2、電視; 3、廣播; 4、雜志; 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網路媒體、新媒體,如手機簡訊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除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劃分: 1、報紙刊物應為第一媒體; 2、廣播應為第二媒體; 3、電視應為第三媒體; 4、互聯網則應被稱為第四媒體; 5、移動網路應為第五媒體。 但是,就其重要性、適宜性、有效性而言,廣播的今天就是電視的明天。電視正逐步淪為「第二媒體」,而互聯網正在從「第四媒體」逐步上升為「第一媒體」。雖然電視的廣告收入一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廣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聯網、戶外媒體等新媒體以及變革後的平面媒體所瓜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平面媒體已經涵概了報刊、雜志、畫冊、信封、掛歷、立體廣告牌、霓虹燈、空飄、LED看板、燈箱、戶外電視牆等等廣告宣傳平台;電波媒體也已經涵概了廣播、電視等廣告宣傳平台。 基於此,就其目前適宜性來講,媒體應按其形式劃分為平面、電波、網路三大類,即: 1、平面媒體:主要包括印刷類、非印刷類、光電類等。 2、電波媒體: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廣告(字幕、標版、影視)等。 3、網路媒體:主要包括網路索引、平面、動畫、論壇等。 也就是說,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適當調整後,明確劃分「媒體」,那麼,我國目前現形的媒體就只有「三大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