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美聯儲的發展歷史

美聯儲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9 06:03:30

『壹』 「美聯儲」是什麼組織作用和歷史是什麼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簡稱美聯儲)
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擔負著發行貨幣、代理國庫、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職能;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率三大杠桿控制著美國的通貨與信貸;同時還起著「最後借款人」的作用。
美聯儲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簡稱,其職能實際上就是「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成立於1913年,由全美12個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它負責制定美國的貨幣政策,包括規定存款准備率、批准貼現率、對12家聯邦銀行和其他會員銀行及持股公司進行管理與監督。其作用在於:控制通貨與信貸,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來調節美國經濟。
美聯儲在貨幣金融政策上有獨立的決定權,直接向國會負責。因此,該委員會主席的作用幾乎超越美國總統。比如美聯儲現任主席格林斯潘,別說其金融政策對美國經濟起重要作用,就是他說句話都可能引起股市動盪。
調整利率是美聯儲宏觀調控美國經濟的主要手段。如果經濟過熱,它就提高利率,收縮銀根,使經濟速度放慢,減少通貨膨脹壓力。如果經濟不景氣,它就降低利率,放鬆銀根,促使經濟增長。其關鍵是根據經濟形勢對利率提高和降低進行調控,並要恰到好處。貨幣杠桿是美聯儲多年來對經濟實施調控的最有效武器。美聯儲調整利率不僅對美國經濟舉足輕重,對世界經濟也有重要影響。

『貳』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歷史

美國最早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是1791年獲批的美國第一銀行專和美國第二銀行。
1837年至1862年間的「自由屬銀行時代」美國沒有正式的中央銀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間,一個(私營的)國家銀行系統起到了這個作用。
美聯儲是由美國國會在通過歐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稱聯邦儲備法案)的基礎上建立的,由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於1913年12月23日簽字。

『叄』 「美聯儲」是什麼組織作用和歷史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於1913年成立的。它的主要職責有:1、制定並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2、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並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3、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4、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這個系統主要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

聯邦儲備系統的核心機構是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簡稱美聯儲;它的全稱叫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即聯邦儲備系統管理委員會,也可以稱之為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它是一個聯邦政府機構,其辦公地點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 。該委員會由七名成員組成( 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員五名),須由美國總統提名,經美國國會上院之參議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為十四年(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四年,可連任 ) 。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 ,是聯邦儲備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機構。其最主要工作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主要的貨幣政策之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上貨幣的儲量。另外,它還負責決定貨幣總量的增長范圍(即新投入市場的貨幣數量),並對聯邦儲備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活動進行指導。

1、通過三種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規定銀行准備金比率,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貼現率)來實現相關貨幣政策。

2、監督,指導各個聯邦儲備銀行的活動。

3、監管美國本土的銀行,以及成員銀行在海外的活動和外國銀行在美國的活動。

4、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的預算及開支。

5、任命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批准各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提名的儲備銀行行長人選。

7、行使作為國家支付系統的權利。

8、負責保護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的實施。

9、依照《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規定,每年 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國會提交經濟與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類似於半年報)。

10、通過各種出版物向公眾公布聯邦儲備系統及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的統計資料,如通過每月一期的聯邦儲備系統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1、每年年初向國會提交上一年的年度報告(需接受公眾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及預算報告(需接受美國審計總局的審計)。

12、另外,委員會主席還需定時與美國總統及財政部長召開相關的會議並及時匯報有關情況,並在國際事務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肆』 簡述美國中央銀行的發展歷程

美國沒有中央銀行,他的執行機構叫美國聯儲局,該機構,不受命於任何政黨,也不受任何機構的影響。
(Federal Reserve,Fed)成立於1913年,由全美12個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美國聯儲局的主席相當於中央銀行的行長。該委員會的核心是聯邦儲備理事會,其7名理事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任期可長達14年。美聯儲的主要決策機構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該委員會共有12名成員,由7名聯邦儲備理事會理事和5名地區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組成。1913年起至今,美聯儲一直控制著美國的通貨與信貸,起著「最後的借款人」的作用,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調節經濟。

美國最早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機構是1791年獲批的美國第一銀行和美國第二銀行。1837年至1862年間的「自由銀行時代」美國沒有正式的中央銀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間,一個(私營的)國家銀行系統起到了這個作用。

美聯儲是由美國國會在通過歐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稱聯邦儲備法案)的基礎上建立的,由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於1913年12月23日簽字。

美聯儲基本上通過公開市場運作操控聯邦基金利率又稱過夜利率來貫徹貨幣政策。這是一個銀行互相支付過夜借款利息的利率。其交替影響最低貸款利率後者通常高於聯邦基金利率大約3個百分點。最低貸款利率是銀行向其最好客戶提供貸款的利率。

低利率通過降低借貸成本來刺激經濟活性,使顧客和企業采購和建設更加輕松。高利率通過增加借貸成本來放慢經濟發展。

美聯儲通常每次調整聯邦基金利率0.25或0.50個百分點。

美聯儲的主要任務是:
管理及規范銀行業
通過買入及售出美國國債來執行貨幣政策
維持一個堅挺的支付系統
美聯儲不能發行美國國債

現任美聯儲管理委員會成員為:
艾倫·格林斯潘,主席
小羅傑·富古森, 副主席
Edward M. Gramlich
Susan Schmidt Bies
Mark W. Olson
Ben S. Bernanke
Donald L. Kohn

『伍』 美聯儲的發展歷史

美聯儲是由復美國國會在制通過歐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稱聯邦儲備法案)的基礎上建立的,由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於1913年12月23日簽字1791年至1811年 .

1791年至1811年 美國第一銀行
1811年至1816年 沒有中央銀行
1816年至1836年 美國第二銀行
1837年至1862年 自由銀行時代
1846年至1921年 獨立的財政制度
1863年至1913年 國家銀行
1913年至今 美國聯邦儲備局 。

『陸』 急需美元的發展歷史

美國的貨幣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馬薩諸塞殖民地發行了第一張貨幣以彌補軍事遠征的花費,這種做法很快輾轉流傳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銅版容易磨損、需要不斷修版,所以無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結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偽鈔到處泛濫,於是這些票證很快就被廢棄了。
到了1764年,英國當局在對北美殖民地貨幣多年來的限制後,終於下達一項對殖民地發行貨幣的禁令。後來,由於對英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資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銀被英國作為稅收徵收,導致美國國內資金缺乏。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美國大陸國會)為了籌集資金,於1775年5月10日在馬薩諸塞州舉行了會談並於6月22日批准發行了總價值為兩百萬美元的一種可兌換西班牙銀元的紙幣,稱為大陸幣(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於不久便出現了偽鈔,因此導致它的價值實用很小,以致在俗話中將不值錢的東西稱為「還不如一個大陸幣」。該券於1781年被銀行券(即為由銀行發行的,可在該銀行范圍內自由兌換金屬貨幣的紙鈔)取代。
1781年12月31日,費城的北美銀行成為首家國家銀行並獲得發鈔特許權。1789年美國憲法公布後,紐約銀行和普羅維登斯銀行也獲特許發行貨幣(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國會正式通過將元(Dollar)作為法定貨幣單位。1791年國會又特許「美國銀行」二十年期作為美國財政部國庫代理人。此乃第一個為政府履行中央銀行功能的銀行,一直運作至1811年國會拒絕續訂此銀行的特許狀為止。了解到必須有中央銀行系統迎合國家財務的需要,國會於1816年特許第二家「美國銀行」再擁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時,財政部製版印刷局開始印刷所有美國貨幣。
1861年,為了籌措南北戰爭的費用,國會立法授權財政部直接發4.5億元無鑄幣和黃金擔保、不兌現的「即期票據」(Demand Notes)。出於防止偽造的目的它使用難於照相復制的綠色油墨(鹵化銀感光劑對綠光最不敏感),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鈔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綠色,由此被稱為「綠背票」(greenback).嚴格的來說,這是第一種普及流通的美國貨幣。它被稱為聯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State Notes)。它的庫號和連號均為紅色。每一張「即期票據」皆由財政部登記官的代理人及聯邦財政總長親手簽名。此一不實際的措施,激發了准許登記官及財政部長將簽名製版印刷於貨幣上的新法規。此項措施於1862年發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開始實行。
根據1861年美國立法規定,財政部又發行了國庫券(TREASURYNOTE),它只有兩種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當時可以購買白銀和黃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間國民銀行法准許各州指定的銀行發行以美國公債為准備金的紙幣,稱為國家銀行券(NATIONALCURRENCY)庫印和連號均為棕色,亦稱國家券或國家流通券。這些紙幣式樣繁多,大約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銀行發行貨幣,7000多種面貌各異的法定貨幣。所有特許發行紙幣的私人銀行和州立銀行於1863年被要求參加國家銀行系統或繳納10%的鈔票發行稅。1908年又補充法案,准許國民銀行以美國公債以外的債券為准備金發行紙幣。到後來國家券形成由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民銀行銀行的兩種主要版本:國民銀行發行的版本連號為6位數字,在正面左右兩邊還印有兩個或四個字體粗大的黑色號碼另一種連號為8位數字;鈔票正面左側印有聯邦儲備銀行的名稱,左右方印有4個斜對著的黑色地區代表字母,這是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的。發行較早的國家券有4個負責人簽字,兩上角為財政部長和國庫長簽字,兩下角是出納長和總裁的簽字。該券於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發行。1928年以後又發行了一種1929年版,這是美國財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籌措軍費,於1942年12月以國家券的形式發行的6.6億美元鈔票。
為了兌取黃金,美國政府於1870年開始發行了金幣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庫印、連號是黃色,亦稱金元券。該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憑此兌取金幣」字樣。它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以百分之百黃金作準備的貨幣。從南北戰爭結束到1933年,金幣券可自由兌換金幣,並作為美國貨幣供應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隨著金本位制崩潰,1933年金幣券也就停止兌換黃金。
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
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在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
1929年,經濟危機,1931美元停止兌換黃金,美聯儲發行美元是美元貶值將近50%,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最多的黃金儲備,於是,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1971年,由於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美國黃金儲備持續下降,迫於壓力,美國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德、法、日等國極力反對。這樣「二十國集團」在1972年至1974年,開始協商以一種「特別提款權」來建立新的國際貨幣支付體系。
非常巧合的是,1973年以色列發動了贖罪日戰爭。1973年秋石油價格上漲四倍。同時,1974年尼克松先生解除了對進出口美國資金流動的管制。這時,華爾街則迅速把巨量石油美元分銷到拉美及中東歐等廣大地區。
德、法、日等國面對既成事實,只能是默認「美元本位制」的誕生。與此同時,弗里德曼的「浮動匯率」成了最前沿的市場學說。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金本位制崩潰的影響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沖擊著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

上面基本上是關於美元的歷史。從這可以反觀經融歷史。很有收獲,大部分是在網上找的。但覺得很不錯。
希望可以幫到你!

『柒』 美聯儲歷史及十四任主席簡介

美聯儲的歷史由來
已有九十年歷史的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實際上包括十二家銀行及其分布在全美各地的二十五家地區分行。盡管它最初設立目的是為了穩定和保護美國的銀行系統,但其目前的主要職責卻是控制通貨膨脹。
根據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章程,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消除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影響,並積極參與創造環境,促進高就業率、穩定物價、國民經濟增長和不斷提升的消費水平。"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美聯儲")的另一項重要職責是推動資金在銀行系統內安全高效地流轉。迄今為止,通過鼓勵在電子轉帳等領域進行科技創新,美聯儲已大大提高了支付系統的效率。最早的資金流轉是通過電報進行的,時間可追溯至1918年。最終,美聯儲將朝著無紙貨幣或電子貨幣的未來邁進,一旦實現,它的日常工作職責 - 更換舊幣和沒收偽鈔,將不復存在。
美聯儲由一個七人組成的總裁委員會負責管理,所有委員均由總裁予以委任。每個委員的任期長達十四年。總裁委員會下設一名主席和一名副主席,其任期均為四年。由十二名委員組成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則是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組織,該委員會每年召開八次會議,研討美國的經濟和貨幣政策。
簡而言之,掌控世界經濟的美國經濟,盡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掌控之中。
馬瑞納.伊寇斯(Marriner Eccles),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八年
托馬斯.麥克凱(Thomas McCabe),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一年
小威廉.邁克切斯內.馬丁(Willian McChesney Martini Jr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七0年,連任五屆
阿瑟.伯恩斯(Arthur F.Burns),一九七0年至一九七八年
威廉.米勒(G.Willian Miller),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
保羅.沃爾克(Pual A.Volcker),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
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一九八七年至2006.2.1
伯南克

『捌』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歷史沿革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與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相比,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誕生的比較晚。歷史上,美國曾多次試圖成立一個像美聯儲這樣的中央銀行,但因為議員及總統擔心央行權力過大,或央行會被少數利益集團綁架而沒有成功。這種擔心主要是由美國的國家形態所決定的。建國之初,美國是由一些獨立的州以聯邦的形式組成的鬆散組織,大部分的行政權力主要集中在州政府,而非聯邦政府。因此,成立中央銀行這樣一個聯邦機構的想法會引起各州的警覺,他們擔心聯邦政府想以此為名來擴大自己的權力范圍。 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向國會提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銀行。主要負責幫助美國各州發行債券,以逐步償還獨立戰爭時期累積的債務。另外,該銀行還可幫助保管財政部的存款及處理其他聯邦政府財務上的收支。漢密爾頓的這個提議當時遭到了強烈反對。反對者主要擔心這三個方面:其一,這樣一個全國性銀行比其他銀行有更多競爭優勢,會造成它在私營銀行業務上的壟斷;其二,該銀行超出美國憲法規定的聯邦政府許可權;其三,成立全國性銀行會削弱各州政府的權力。盡管漢密爾頓力排眾議,於1791年在費城成功建立了這樣一個銀行——美國第一銀行(The First Bank of theUnited States),但國會只批准第一銀行經營20年。20年後,必須獲得國會批准,第一銀行才能繼續存在。
美國第一銀行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它實際上仍是一個私人性質的商業銀行。第一銀行和其他銀行一樣吸收儲戶的存款和發放商業貸款。另外,第一銀行按照股份制方式成立,股票在市場上公開出售,股東和其他上市公司股東一樣分配紅利,決定第一銀行如何經營。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商業銀行屬於州內銀行,而美國第一銀行是全國性質的銀行,在全美開展業務,而且第一銀行是唯一一個為美國財政部提供服務的銀行。
第一銀行除了是私人性質的商業銀行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硬傷,就是它大概有70%的股權屬於外國人,當時主要是歐洲人。這讓很多美國人擔心第一銀行是歐洲金融家族控制美國的一個工具。所以1811年,第一銀行的20年經營期限到了之後,國會沒有批准它繼續存在,第一銀行被迫關閉。 1812年,英美再起戰爭沖突。由於缺乏一個有效的中央銀行系統和全國統一的金融市場,美國的州內銀行陷入混亂。為了恢復銀行秩序和處理戰爭債務,美國再次考慮成立一個類似第一銀行的中央銀行。1816年由美國國會投票通過,麥迪遜總統簽署法案成立了美國第二銀行(The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States)。
和第一銀行類似,第二銀行更接近一個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而不是現代意義的中央銀行。同樣,國會也只給第二銀行頒發了20年執照。執照到期後,必須經過國會批准才能繼續存在。
由於商業競爭關系,第二銀行成立後遭到州內銀行的強烈反對。它的反對者聲稱,第二銀行只幫助美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商人和富豪,而不為當時佔美國人口多數的農民服務。這種宣傳把第二銀行推到了輿論上非常孤立的境地。在當時美國第七任總統競選中,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的競選對手支持第二銀行。1833年,傑克遜當上總統後,兌現了自己的競選承諾,把財政部的存款全部轉移到州立銀行,削弱了第二銀行繼續存在的理由。這種情況下,第二銀行的執照在20年期限到期後,沒有通過國會的審批。1836年,美國第二銀行重蹈第一銀行覆轍,被迫關閉。 在美國第二銀行關閉後的70多年裡,美國政府沒有再試圖建立一個類似中央銀行的機構。在此期間,美國的金融市場經歷了放任自流式的大發展。但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張,放任自流式銀行體系的缺點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銀行擠兌造成市場崩潰的情況經常發生。美國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發生過由於擠兌造成銀行大規模倒閉的金融危機。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機中,美國有超過500家銀行相繼倒閉,很多人的畢生積蓄可以說一夜之間付諸東流。
金融危機不僅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財富損失,整個美國經濟也由於金融業無法正常運轉而陷入了長時間停滯。1893年的金融危機給美國帶來了空前嚴重的經濟衰退。沉寂了10年之後,金融危機於1907年在美國再度爆發。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是股票市場上一些投機者試圖操縱美國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 Company)的股票,但沒有成功。貸款給這些投機者的銀行和信託投資公司因此損失慘重。1907年10月,紐約第三大信託投資公司可尼克波克(Knickerbocker TrustCompany)被迫宣布破產。和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類似,當年可尼克波克的破產引發了一場席捲美國的金融海嘯。存款者人人自危,紛紛從銀行等金融機構提款以避免損失。由於金融恐慌,銀行間也失去信任,相互間的借貸完全凍結,並發生擠兌。這種銀行擠兌很快從紐約蔓延到全國各地,一場類似1893年金融危機的市場崩潰即將發生。當時,美國著名金融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創始人摩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立刻召集最重要的幾家金融公司的總裁開會,要求大家一起拿出資金幫助面臨擠兌的銀行。而摩根自己也身先士卒,拿出資金幫助金融市場渡過危機。從一定程度上講,摩根當時扮演的角色正類似於2008年拯救金融市場的美聯儲。 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讓公眾逐漸意識到,放任自流式的金融市場存在很大問題。支持成立一個機構對金融市場進行適當監管的呼聲逐漸高起來。1907年的金融危機結束後,美國參議員尼爾森·奧爾德里奇(Nelson Aldrich)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調查金融危機的成因以及教訓。在1907年的危機中,盡管仍有將近100家銀行因為擠兌倒閉,但與1893年500多家銀行倒閉相比,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摩根帶領其他金融機構挺身而出,為遭受擠兌的銀行提供流動資金是1907年危機成功化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這種依賴金融市場上某個人的能力解決危機的方式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最好用法律形式賦予某個機構穩定金融市場的職能來緩解危機。因此奧爾德里奇花了將近兩年時間考察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並對歐美金融市場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隨後他起草了被稱為《奧爾德里奇計劃》的提案,主張美國應該模仿歐洲國家成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今後再發生類似1907年的金融危機時,該中央銀行可以向被擠兌的銀行提供緊急貸款,以此穩定金融市場信心。
但《奧爾德里奇計劃》受到議會很多成員的強烈反對。作為共和黨的主要成員,奧爾德里奇非常擔心聯邦政府權力過大,因此不願意成立一個新的聯邦政府機構來執行中央銀行的職能。《奧爾德里奇計劃》中的中央銀行的各種角色完全由私人銀行扮演,而不像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屬於政府機構。這種設置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影響。《奧爾德里奇計劃》的反對者主要來自美國中西部的農業州。這些從事傳統農業的人們一方面擔心銀行業過於強大後會綁架整個經濟,另一方面這些州的低收入者認為該法案主要服務於東部商業發達地區的富人,而不是美國大眾。奧爾德里奇本人和摩根大通的創始人摩根關系非常密切,同時女兒又嫁給了美國超級富翁洛克菲勒唯一的兒子小洛克菲勒。這種和超級富豪家庭千絲萬縷的關系,讓奧爾德里奇對這些指責有口難辯。民主黨人威爾遜於1912年當選美國總統。他的當選險些徹底扼殺《奧爾德里奇計劃》和再次提出建立中央銀行的設想。好在威爾遜總統認為《奧爾德里奇計劃》雖然是共和黨提出的,但其整體框架存在很多優點。如果認真修改後實施,會對美國的金融市場有很大促進作用。因此,在威爾遜總統的支持下,參議員歐文和眾議員格拉斯以《奧爾德里奇計劃》為藍本,在1913年起草了《聯邦儲備法案》。《聯邦儲備法案》中對美聯儲的機構設置與《奧爾德里奇計劃》非常相似,但加強了美國聯邦政府在美聯儲中的影響。最初的《奧爾德里奇計劃》把美聯儲完全定性為一個私人機構,而《聯邦儲備法案》把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定性為聯邦政府機構,盡管美聯儲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被定性為更接近於私人部門的非營利性機構。
1913年美國國會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威爾遜總統簽署了該法案,正式宣告美聯儲成立。

『玖』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與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相比,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誕生的比較晚。歷史上,美國曾多次試圖成立一個像美聯儲這樣的中央銀行,但因為議員及總統擔心央行權力過大,或央行會被少數利益集團綁架而沒有成功。這種擔心主要是由美國的國家形態所決定的。建國之初,美國是由一些獨立的州以聯邦的形式組成的鬆散組織,大部分的行政權力主要集中在州政府,而非聯邦政府。因此,成立中央銀行這樣一個聯邦機構的想法會引起各州的警覺,他們擔心聯邦政府想以此為名來擴大自己的權力范圍。

1812年,英美再起戰爭沖突。由於缺乏一個有效的中央銀行系統和全國統一的金融市場,美國的州內銀行陷入混亂。為了恢復銀行秩序和處理戰爭債務,美國再次考慮成立一個類似第一銀行的中央銀行。1816年由美國國會投票通過,麥迪遜總統簽署法案成立了美國第二銀行。

和第一銀行類似,第二銀行更接近一個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而不是現代意義的中央銀行。同樣,國會也只給第二銀行頒發了20年執照。執照到期後,必須經過國會批准才能繼續存在。

由於商業競爭關系,第二銀行成立後遭到州內銀行的強烈反對。它的反對者聲稱,第二銀行只幫助美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商人和富豪,而不為當時佔美國人口多數的農民服務。這種宣傳把第二銀行推到了輿論上非常孤立的境地。在當時美國第七任總統競選中,安德魯·傑克遜的競選對手支持第二銀行。1833年,傑克遜當上總統後,兌現了自己的競選承諾,把財政部的存款全部轉移到州立銀行,削弱了第二銀行繼續存在的理由。這種情況下,第二銀行的執照在20年期限到期後,沒有通過國會的審批。1836年,美國第二銀行重蹈第一銀行覆轍,被迫關閉。

在美國第二銀行關閉後的70多年裡,美國政府沒有再試圖建立一個類似中央銀行的機構。在此期間,美國的金融市場經歷了放任自流式的大發展。但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張,放任自流式銀行體系的缺點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銀行擠兌造成市場崩潰的情況經常發生。美國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發生過由於擠兌造成銀行大規模倒閉的金融危機。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機中,美國有超過500家銀行相繼倒閉,很多人的畢生積蓄可以說一夜之間付諸東流。

金融危機不僅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財富損失,整個美國經濟也由於金融業無法正常運轉而陷入了長時間停滯。1893年的金融危機給美國帶來了空前嚴重的經濟衰退。沉寂了10年之後,金融危機於1907年在美國再度爆發。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是股票市場上一些投機者試圖操縱美國聯合銅業公司的股票,但沒有成功。貸款給這些投機者的銀行和信託投資公司因此損失慘重。1907年10月,紐約第三大信託投資公司可尼克波克被迫宣布破產。和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類似,當年可尼克波克的破產引發了一場席捲美國的金融海嘯。存款者人人自危,紛紛從銀行等金融機構提款以避免損失。由於金融恐慌,銀行間也失去信任,相互間的借貸完全凍結,並發生擠兌。這種銀行擠兌很快從紐約蔓延到全國各地,一場類似1893年金融危機的市場崩潰即將發生。當時,美國著名金融公司摩根大通的創始人摩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立刻召集最重要的幾家金融公司的總裁開會,要求大家一起拿出資金幫助面臨擠兌的銀行。而摩根自己也身先士卒,拿出資金幫助金融市場渡過危機。從一定程度上講,摩根當時扮演的角色正類似於2008年拯救金融市場的美聯儲。

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讓公眾逐漸意識到,放任自流式的金融市場存在很大問題。支持成立一個機構對金融市場進行適當監管的呼聲逐漸高起來。1907年的金融危機結束後,美國參議員尼爾森·奧爾德里奇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調查金融危機的成因以及教訓。在1907年的危機中,盡管仍有將近100家銀行因為擠兌倒閉,但與1893年500多家銀行倒閉相比,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摩根帶領其他金融機構挺身而出,為遭受擠兌的銀行提供流動資金是1907年危機成功化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這種依賴金融市場上某個人的能力解決危機的方式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最好用法律形式賦予某個機構穩定金融市場的職能來緩解危機。因此奧爾德里奇花了將近兩年時間考察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並對歐美金融市場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隨後他起草了被稱為《奧爾德里奇計劃》的提案,主張美國應該模仿歐洲國家成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今後再發生類似1907年的金融危機時,該中央銀行可以向被擠兌的銀行提供緊急貸款,以此穩定金融市場信心。

但《奧爾德里奇計劃》受到議會很多成員的強烈反對。作為共和黨的主要成員,奧爾德里奇非常擔心聯邦政府權力過大,因此不願意成立一個新的聯邦政府機構來執行中央銀行的職能。《奧爾德里奇計劃》中的中央銀行的各種角色完全由私人銀行扮演,而不像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屬於政府機構。這種設置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影響。《奧爾德里奇計劃》的反對者主要來自美國中西部的農業州。這些從事傳統農業的人們一方面擔心銀行業過於強大後會綁架整個經濟,另一方面這些州的低收入者認為該法案主要服務於東部商業發達地區的富人,而不是美國大眾。奧爾德里奇本人和摩根大通的創始人摩根關系非常密切,同時女兒又嫁給了美國超級富翁洛克菲勒唯一的兒子小洛克菲勒。這種和超級富豪家庭千絲萬縷的關系,讓奧爾德里奇對這些指責有口難辯。民主黨人威爾遜於1912年當選美國總統。他的當選險些徹底扼殺《奧爾德里奇計劃》和再次提出建立中央銀行的設想。好在威爾遜總統認為《奧爾德里奇計劃》雖然是共和黨提出的,但其整體框架存在很多優點。如果認真修改後實施,會對美國的金融市場有很大促進作用。因此,在威爾遜總統的支持下,參議員歐文和眾議員格拉斯以《奧爾德里奇計劃》為藍本,在1913年起草了《聯邦儲備法案》。《聯邦儲備法案》中對美聯儲的機構設置與《奧爾德里奇計劃》非常相似,但加強了美國聯邦政府在美聯儲中的影響。最初的《奧爾德里奇計劃》把美聯儲完全定性為一個私人機構,而《聯邦儲備法案》把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定性為聯邦政府機構,盡管美聯儲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被定性為更接近於私人部門的非營利性機構。

1913年美國國會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威爾遜總統簽署了該法案,正式宣告美聯儲成立。

閱讀全文

與美聯儲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