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濉溪鎮的歷史沿革
濉溪周圍地勢低窪,又處於黃泛區,加之東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舊時水患頻仍。溪河原於老城東匯入濉河,水從東來也匯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當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災。為除此患,明嘉靖年間水利總督白昂治濉時,將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黃橋入濉。此舉雖有所改善,但並未根除水患。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安徽巡撫高晉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於是便命鳳陽知府項樟環濉溪城築堤防水,民感其惠,稱之為「項公堤」。直到清咸豐年間,朝廷撥款,將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處水患。
明萬曆年間,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築圩,既防水又起防衛作用。1855年(清咸豐五年)捻軍首領張樂行攻佔濉溪口,此後為抵禦捻軍,沿水圩四周築土城。1886年(光緒十二年)由地方紳士倡議,採取官府撥款、集市抽稅、商民捐款捐工等辦法,廢土城建磚城,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竣工。城牆呈東西長、南北窄的不規則長方形,周長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後,該城被全部拆除。
明代時濉溪僅為相城鄉的一個農村集市,因為濉河水運之便,故商業日益興盛,釀酒業也日益發展。1646年(清順治三年)相城鄉移駐於此;1730年(雍正八年)宿州州同移駐,旋撤;1865年(同治四年)鳳潁同知署由南坪集移駐於此。清末修建城牆後,濉溪有大發展,作為小城鎮,有居民約2000餘人。
建國後,1950年1月析宿縣西部新設濉溪縣,縣治設於濉溪鎮。1977年2月濉溪縣由宿縣地區劃歸淮北市。由於濉溪老城屬採煤塌陷區,所以該縣從70年代後期起在符夾鐵路以西的無煤地帶建起三縱六橫街道的新城,濉溪鎮面積擴大。 據說古時彼處有一徐姓人家,為往來過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處被稱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僅為相城鄉的一個農村集市。清順治三年(1646年)相城鄉移駐於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駐,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鳳潁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駐於此。1950年7月析宿縣西部新設濉溪縣,縣治設於濉溪鎮。
1958年成立東風公社;
1969年改為城關鎮;
1983年改濉溪鎮。
1997年,面積73.8千米,人口10.3萬,轄東關、西關、南關、北關、二里、城西、八里、杜廟、趙圩、蒙村、花園、溪河、楊樓、李庄、王沖、五里郢、侯王、黃橋、房庄19個村委會和東關、西關、南關、北關、大街、新城、濉河7個居委會。
2004年將濉溪鎮的慶相橋居委會、虎山北路居委會(鐵路以北)劃入淮北市相山區三堤口街道辦事處管轄。
㈡ 簡單介紹一下,濉溪縣的歷史
春秋時期,本地屬宋國,置銍邑,邑址在今臨渙集。戰國時期,本地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設36郡,縣境分屬泗水郡的相縣、銍縣、蘄縣、符離縣。泗水郡及相縣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相、銍縣未變。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將居翁為相城侯,沛郡改為侯國。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東部屬彭城郡,其餘屬侯國。後侯國又改稱沛郡。
三國時期,曹魏遷沛國治所至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本地分屬魏豫州譙郡的相、銍、竺邑、蘄和符離5縣。
西晉時,沛國治所復遷相城。本地分屬豫州沛國之相縣、竺邑縣、符離縣和譙國之銍縣、蘄縣。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屬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離和譙郡之銍、蘄5縣;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臨渙郡,治銍城,本地分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臨渙郡置白撣縣和渙北縣,白撣縣治所在今百善南,渙北縣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屬沛郡相縣、蘄城郡蘄城縣、臨渙郡白撣縣和渙北縣。北齊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復置竹邑縣,治所在竹邑城;廢臨渙郡和渙北縣,置臨渙縣,治銍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屬彭城郡承高縣、蘄城郡蘄城縣、睢南郡竹邑縣、符離縣,譙郡臨渙縣、白撣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縣並入符離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白撣縣並入臨渙縣,本地分屬譙郡臨渙縣和彭城郡蘄縣、符離縣、蕭縣。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屬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離縣置諸陽縣,治所在今趙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析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泗州虹縣置宿州,本地分屬宿州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九年臨渙縣改屬宿州,本地分屬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63年),分屬淮南東路宿州之臨渙縣、符離縣、蘄縣。南宋時,長淮以北淪為金,本地分屬金南京路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臨渙、符離、蘄縣3縣,轄地並入宿州。本地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無縣建置,屬宿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本地仍屬宿縣。
1950年7月1日,析宿縣西境置濉溪縣,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行政專區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個1月12日,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復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屬宿縣地區。1977年1月12日改屬淮北市,現為淮北市唯一市轄縣。
㈢ 濉溪縣的介紹
濉溪縣,為安徽抄省淮北市唯一轄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東臨宿州市,南接蒙城縣、懷遠縣,西連渦陽縣,西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東北依淮北市。總面積1987平方千米。總人口111萬人(2012年)。全縣轄11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濉溪蕪湖共建的現代產業園。縣政府駐濉溪鎮沱河路92號。濉溪承東啟西、區位優越,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經濟區和徐州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1濉溪歷史悠久,是秦相蹇叔和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故里,擁有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臨渙古鎮、淮海戰役臨渙總前委舊址3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濉溪縣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匯而得名,口子窖酒產自濉溪縣。連續8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素有「酒鄉煤城」、「中原糧倉」的美譽。
㈣ 淮北有什麼古跡
旅遊景點
1.相山公園:大型綜合性公園,有相山廟、奏鳴曲、萬丈碑、釣魚台等「相山十景」,有動物園、兒童樂園、相山湖等游樂場所。有水牛墓、藏經洞、顯通寺(習稱相山廟)、劉開渠紀念館等人文景觀。
位置:淮北市相山城區。
2.淮北市博物館:佔地四十餘畝,以西漢文化和隋唐運河文化為主題精心組合而成。
相山公園人工湖位置:淮北市相山區。
3.南湖公園:是採煤塌陷地形成的湖泊,南岸湖濱有寺廟,游樂設施初具規模。
位置:淮北市相山區南郊 5 千米處。
4.龍脊山風景區:龍脊山為淮北海拔最高點。景區內有千年古檀掩隱下的大方寺遺址,還有龍吟湖、扁泉、觀日台、仙人洞、張果老升仙處等景。
位置:淮北市烈山區新蔡鎮。
5.乾隆湖風景區:集旅遊、休假、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旅遊觀光園。歷史遺跡豐富。
市博物館夜景位置:濉溪縣灘溪鎮東南側。
6.臨渙古城:是安徽僅有的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先秦古遺址。有古城牆、文昌宮、城隍廟、蹇叔墓、嵇康舊居、傳統老街、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景。
位置:濉溪縣臨渙鎮。
7.濉溪老城石板街:東起老城文昌閣,西至武勝街,中心地段長650米,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
位置:濉溪縣灘溪鎮。
8.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發掘出完整的宋代通濟渠碼頭,還有唐船8艘和大批文物。
位置:濉溪縣百善鎮柳孜集。
9.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由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8個展室)和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墓組成。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位置:濉溪縣雙堆集鎮南面。
㈤ 淮北地名由來
相傳公元前21世紀,商王朝的創立者商湯的十一世祖相土向東部開拓疆土,建城於相山南麓,相專山、相城屬由此得名。
淮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四千多年前,商湯十一世祖相土建城於相山南麓,發文明之濫觴,此後歷代王朝在此設郡置縣。有蹇叔、桓譚、嵇康、劉伶等先賢聖哲。
風景名勝有相山公園、龍脊山、南湖濕地公園、華家湖、石板街、臨渙古鎮、隋唐運河古鎮、大坊寺等,紀念地有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雙堆集戰場舊址等,被譽為皖北江南。
(5)濉溪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夏禹分天下為九州,現淮北市域屬徐州。
公元前21世紀,助禹治水有功而成為商部落首領契的孫子,商湯十一世祖相土為進一步向東擴張,由商丘遷徙至此,作為別都,此後山即為相山、城即為相城。商湯伐桀,滅夏建商,商沿夏制,相城仍屬徐州所轄。周武王伐紂更商分封諸侯,以紂王兄微子啟代殷,立國號宋,相屬宋。
公元前588年至前576年期間,宋共公瑕為避水患,曾將國都由睢陽(今商丘)遷至相城。戰國時期,齊、楚、魏滅宋,相歸楚國。
㈥ 濉溪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除了西大堤
臨渙土城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先秦古遺址。臨渙文昌宮和小李庄為淮海戰役總前委駐址。雙堆建有淮海戰役烈士陵園和鄧小平同志親筆題詞的烈士紀念塔。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臨渙城址、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為淮北市僅有的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東起老濉河西岸,西至關帝廟巷南頭,全長1公里,街寬5米。街面青石鋪砌,光滑如鏡。其建築古樸典雅,呈明清風格,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濉溪縣老城石板街
濉溪城,俗稱「口子」,春秋戰國時期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時,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稱「濉溪口」。明時本地商人富戶多匯於此,為防匪亂,濉溪人於居民區四周挖壕設欄,濉溪城遂具雛形。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紳士周俊哲倡導用青色瓦子石鋪設。抗戰時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燒,淮海戰役時又遭國民黨飛機轟炸。解放後,人民政府雖多次撥款修復,恢復了往日的面貌,然十年動亂,各種神廟、閣樓、牌坊等古跡文物遭到劫難。石板街漸失往日的繁華,日趨蕭條。9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對老城石板街開發保護。
石板街所留勝跡、傳說、名人軼事甚多,如:七十二步上天梯、三山夾一井、月牙橋、九道彎、城隍廟、關帝廟、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臨渙古城
位於縣城西南35公里處,古為銍城,是澮水、渙水的交界處。由於臨渙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舊有兩庵四寺、九閣十八廟、二堂對兩館、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記載,臨渙古城遺址與城內古建築城隍廟、天主教堂、文昌宮、慈雲庵、山西會館、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張晉亨墓、李沃孜漢墓群、孫氏墓群等共同被列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它古遺跡還有位於臨渙古城南端的觀星台遺址、環繞臨渙集四周的臨渙古城遺址、位於南城牆外側,澮河岸坡地上的陶圈井、城西外側的宋代窯址。古墓有位於臨渙東周庄的秦相蹇叔墓、臨渙集東李沃孜村西的李沃孜墓群、臨渙郊區東側的碼頭漢墓群、位於城西黃庄的元代墓群以及元奉大夫張晉亨元代墓。古建築有位於城東牆內側的山西會館、臨渙十八廟之一的香山廟、位於臨渙古城中部的城隍廟。
臨渙文昌宮
位於臨渙鎮文昌路北頭,始建於唐代。1948年淮海戰役時是總前委指揮部,現為濉溪縣紅色旅遊觀光勝地,1980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李庄前委舊址
小李庄前委舊址位於韓村鎮淮海村小李庄,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戰役總前委從臨渙文昌宮移駐至此,直至淮海戰役勝利結束。現小李家村前委駐地於1980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堆集烈士陵園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位於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南面,東西長368米,南北寬292米,面積10.6公頃,烈士陵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紀念碑
園於1976年籌建,1981年10月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落成,雙堆集殲滅占紀念館於1988年10月竣工。陵園大門朝東,門內兩側各有一個面積為1250平方米的池塘。寬闊筆直的主幹道通往紀念碑,南部的尖谷堆為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也是淮海戰役雙堆集地區殲滅戰期間雙方激烈爭奪的制高點。園內遍植雪松、龍柏、黃楊等風景樹木,並有花圃和果園。1995年12月,陵園被批准為安徽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陵園被批准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陵園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全國第二批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紀念碑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紀念碑位於陵園中部,1980年5月動工興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崗岩砌成。碑基分為兩層,第一層南北長31米,東西寬31米;第二層長寬各為25米;四面各有18級台階,並有青松環繞。紀念碑座正面鐫刻紀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鄧小平同志的親筆題詞「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兩端環萬年青圖案。碑冠鑲嵌淮海戰役勝利紀念章浮雕。紀念碑前鋪設水泥結構的廣場,面積約2100平方米。
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
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位於陵園東南部,正面朝北,1988
乾隆湖旅遊風景區
年10月建成,長32米,寬28米,佔地900多平方米。張愛萍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該館造型美觀,民族式屋檐覆蓋著金黃色琉璃瓦,外牆乳黃色,44面圓頂高窗分布四周。敞開式正廳寬14米,高6。8米,進深10米。東、南、西三廳互相串通,連成一體。中央為一天井,面積98平方米。整個建築色彩明快,形式大方,既有古典建築藝術,又有現代建築風格。展廳陳列珍貴歷史照片300餘張,文物200餘件,作戰地圖、圖表、美術作品20餘幅,並有電動沙盤模型1台。這些展品歷史、形象地反映了淮海戰役全貌。展出內容共分八個部分,以雙堆集地區殲滅戰為重點。第一至第七部分為戰役部分,共8個展室。第八部分分為緬懷先烈廳,陳列著27位烈士的事跡、遺像和遺物.
乾隆湖
乾隆湖風景區位於濉溪縣城南端,由塌陷復墾的環湖風景區、步行龍圖街、老城石板街3塊構成,面積約5平方公里。融農業觀光、休閑娛樂、商貿購物為一體。由安徽建工學院規劃設計,1998年10月濉溪鎮人民政府開工興建。景區風光優美,更有帝王勝跡軼事引人入勝,主要景點有:
風情島佔地1萬平方米。建樂泰城,高3層,琉璃瓦裝飾,取歐洲風韻,由諸多「八」字型建築拼合而成,內設西式餐飲,再現歐洲生活;名人名畫,根雕製作,顯示中國人文底蘊。建蒙古包7座,圓頂弧壁,苫草作頂,獨見浙滇格調。島上栽種中外名貴珍奇植物,北方花草爭紅競綠,南國棕桐嬌態傲骨,加之民族特色服務,形成一個濃縮的世界,步入風情島,水情·、風情、民情、島情,使你怡然陶醉,如入世外桃源。
怡趣園朔正門東50米便是怡趣園北大門,一顆古松植根於大門西側,樹干粗壯,高約5米,粗可兩三人合抱,枝條蓬展,東伸的枝條形成門楣。東側的立柱上鮮紅醒目的大字——怡趣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是怡趣園大門設計者要體現的寓意。怡趣園四周雪白的牆壁上繪制著一幅幅彩圖,配著一首首古詩,詩意畫境,陶情怡趣。園內游藝項目豐富多彩。蹺蹺板、滑滑梯、蹦蹦床、飛天椅、恐龍碰碰車、雙人小汽車等各具情趣。在南端湖面,若坐上小船,搖動雙槳,戲水賞荷,當十分愜意。位於園區東北角有演出廣場,佔地500平方米,舞台高築,石凳儼然。每逢節假日,這里便是梨園弟子大顯身手的熱鬧去處。
龍興寺坐落在怡趣園的東側。傳說雍正四年(1726年),山東蝗災南襲此地,蝗蟲飛動時遮天蔽日,落地時菽禾全無。皇帝派大將劉猛治蝗,劉猛在夢中接受點化,火熬蜜糖,遍塗於樹,蝗蟲吃糖被粘,層疊樹上,劉猛遣兵聚殲之。為紀念劉猛功德,當地人民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集資建廟,取名「叭蠟廟」,俗稱「螞蚱廟」。今改名為龍興寺,由山門、正殿、東西配殿幾部分組成。山門朝東,面闊3間,10.6米,門楣上高懸金字朱匾,上有「龍興寺」3個大字。
㈦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五溝鎮歷史閆姓的歷史
不清楚,這個你去查查你們族譜更好點,一般不會把族譜放網上的
㈧ 淮北有哪些名勝古跡
相山森林公園,南湖濕地公園,乾隆湖旅遊風景區。
㈨ 濉溪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本地屬宋國,置銍邑,邑址在今臨渙集。戰國時期,本地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設36郡,縣境分屬泗水郡的相縣、銍縣、蘄縣、符離縣。泗水郡及相縣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相、銍縣未變。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將居翁為相城侯,沛郡改為侯國。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東部屬彭城郡,其餘屬侯國。後侯國又改稱沛郡。
三國時期,曹魏遷沛國治所至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本地分屬魏豫州譙郡的相、銍、竺邑、蘄和符離5縣。
西晉時,沛國治所復遷相城。本地分屬豫州沛國之相縣、竺邑縣、符離縣和譙國之銍縣、蘄縣。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屬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離和譙郡之銍、蘄5縣;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臨渙郡,治銍城,本地分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臨渙郡置白撣縣和渙北縣,白撣縣治所在今百善南,渙北縣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屬沛郡相縣、蘄城郡蘄城縣、臨渙郡白撣縣和渙北縣。北齊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復置竹邑縣,治所在竹邑城;廢臨渙郡和渙北縣,置臨渙縣,治銍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屬彭城郡承高縣、蘄城郡蘄城縣、睢南郡竹邑縣、符離縣,譙郡臨渙縣、白撣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縣並入符離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白撣縣並入臨渙縣,本地分屬譙郡臨渙縣和彭城郡蘄縣、符離縣、蕭縣。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屬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離縣置諸陽縣,治所在今趙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析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泗州虹縣置宿州,本地分屬宿州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九年臨渙縣改屬宿州,本地分屬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63年),分屬淮南東路宿州之臨渙縣、符離縣、蘄縣。南宋時,長淮以北淪為金,本地分屬金南京路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臨渙、符離、蘄縣3縣,轄地並入宿州。本地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無縣建置,屬鳳陽府宿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本地仍屬宿縣。
1950年7月1日,析宿縣西境置濉溪縣,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行政專區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個1月12日,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復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屬宿縣地區。1977年1月12日改屬淮北市,現為淮北市唯一市轄縣。
㈩ 誰知道淮北的文化歷史
淮北源遠流長,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約4000年前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在現淮北市市府所在地相山建城。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商湯十一世祖相土曾遷都於此。2500多年前,宋共公瑕將宋國國都由河南睢陽遷此,歷90年。在此後的1000多年間,歷代王朝先後在此設郡或縣。
為古相城繁榮時期,據初步考察,計有200餘處文物點,重要的文化遺址有石山孜等14處。始建於約公元前200年的臨渙土城為全國唯一現存的鎮級土城牆。
在出土文物中,漢畫像石的品位之高,數量之多,為中國少有的幾個城市之一。淮北自古人傑地靈,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蹇叔(約公元前628-前560年)。
兩漢之交的大哲學家、經學家桓譚、三國時期的文學家、音樂家,史稱「竹林七賢」之一稽康(公元223-262年);中國現代雕塑大師劉開渠(公元1904-1993年)。
(10)濉溪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淮北民俗文化:
淮北花鼓戲流行於蘇、皖北部邊界以內,至宿州、澮河以北這一較小區域,是極具風格的稀有劇種之一。淮北花鼓戲源於明初,50年代初期,淮北及豐、沛、蕭、碭地區的民間花鼓班達百餘家。
淮北花鼓戲主要曲調有宿州調、澮北調、口子調平板、寒板等;舞蹈為「壓花場」和「大小武場」兩種,有文有武;說唱和詠唱融於一體;角色行當齊全,劇目豐富。
計170餘出,其中大戲110出,小戲60餘出,另有段子72篇。淮北花鼓戲的唱腔哀婉纏綿,低徊流轉,尤其「寒調」具有代表性,唱來如泣如訴,如哀如嘆,別具一格,極富個性。
淮北花鼓戲的舞台表演較完整保留了傳統戲曲「虛擬表演」的原始狀態,所有情景純用虛擬手法表現,男女演員可互扮各種角色行當。「花鼓大花場」是淮北花鼓戲最具特色的「絕活兒」。
表現形式為男角背花鼓(稱「鼓架子」)。在「盤鼓」和「八句子」中展現豐富多彩的舞姿。女角頭扎綉球,手舞長綢,腳綁特製木墊。
表演技術難度高,演員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在淮北花鼓戲的發展史上,曾涌現了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