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回紇汗國的歷史背景
據《新唐書·回鶻傳》的記載,首先把回紇各氏族統一起來的人叫作時健俟斤。時健俟斤之子菩薩是回紇民族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時健俟斤死後全氏族共同推舉他為可汗。在菩薩及其母烏羅渾的領導下,回紇迅速強大起來。公元629年,回紇首次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方面發生聯系。公元630年,回紇在土拉河畔建立了他們的統治中心。後來,回紇的首領吐迷度繼承了菩薩的事業。並於公元646年6月協助唐朝進攻薛延陀。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大敗,被吐迷度所殺。吐迷度自稱可汗。同年8月,吐迷度率領鐵勒13部,南越賀蘭山,到達黃河北岸,表示願意臣屬唐朝。時值唐太宗在位,他被封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唐政府在回紇地區設「瀚海都督府」,府下設6府7州,府設都督,州設刺史;還建設了回紇地區通往唐朝內地的交通幹道。公元648年10月,回紇汗國發生烏紇之亂。唐朝的燕然都護府副都護元禮臣平定烏紇之亂,改立葉迷度的兒子婆閏為回紇可汗。於是,回紇汗國又重歸穩定。
公元651年,回紇5萬騎助唐軍大破西突厥。公元661年,回紇首領婆閏率眾參加了唐朝對高麗的戰爭。婆閏死後,他的後裔比栗、獨解支、伏帝匐、承宗、護輸等先後成為回紇首領。公元7世紀後半期,回紇在與一些突厥部落的征戰中不斷壯大,成了漠北草原強大的民族之一。七世紀後半葉,東突厥後裔復活,建後突厥國。其轄地為在今山西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沿黃河至河北蔚縣一帶後其向北進攻回紇人的活動中心鄂爾渾河烏德健山一帶。回紇人敗,一部分遷到土拉河流域,大部分則歸屬了突厥。
『貳』 回紇國的歷史
回紇,是中國古代族名和汗國名,是我國維吾爾族的先民。她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的鬼方,周及春秋時期的赤狄,兩漢時期的丁零,南北朝時期的高車、敕勒、隋及唐朝的鐵勒。北魏時敕勒(高車)中的袁紇氏、隋時鐵勒中的韋紇氏應為同名異譯,都是回紇的前身。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紇頓莫賀可汗請唐改稱回鵑,取「迴旋輕捷如鶻」之義。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的拼音文字,字母數目因時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共約19 -29個。書寫初由右向左橫書,後改為由上向下直寫。今蒙古、滿文字母,即由回統文字母演變而來。其習俗遇喪事則嫠面,遇大典則拜狼 。
回紇民間傳說,回紇祖先降生在禿忽剌河(土拉河)和薛靈哥河(今蒙古國色楞格河)之間一棵大樹的癭(囊狀隆起的樹洞)中,而今土拉河流入鄂爾渾河,鄂爾渾河又流入色楞格河,所以鄂爾渾河位於另兩條河之間。表明回紇的起源地為鄂爾渾河流域。
隋朝時期,回紇分布於鐵勒和薛延陀的北部,娑陵水(今蒙古國色楞格河)流域,有10萬人口,以游牧為生。役屬於西突厥,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回紇利用西突厥被隋打敗的形勢,與仆骨、同羅、拔野古等各部聯盟,正式以回紇命名,並推舉菩薩為最高軍事領袖「闕俟斤」。鐵勒中的另一支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汗國。回紇依附於薛延陀。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回紇、薛延陀、拔野古等部叛離東突厥。東突厥伐之,回紇首領菩薩大敗敵軍,使回紇名聲大振。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回紇向唐朝朝貢。次年,唐與回紇、薛延陀聯兵共滅東突厥。回紇與薛延陀兩部稱雄漠北。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菩薩之子吐迷度繼首領位,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政權,盡占其地。第二年(公元647年)正月,唐朝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並任命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瀚海都督。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土迷度的侄子烏紇謀害了土迷度,後為燕然副都護元禮臣所殺。唐太宗安撫回紇,提拔土迷度之子婆閏繼其父位,並封左驍衛大將軍。而後婆閏幫助唐朝征高麗、討平賀魯有功,升為右衛大將軍。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回紇又助庸滅西突厥。從此盡占原東、西突厥汗國的廣大土地。
婆閏的侄子比粟毒繼承其位,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比粟毒死,其子獨解支繼位。當時唐朝經常征調回紇的精壯騎兵參加赤水軍(在今甘肅省永登縣西南)。獨解支死後,其子伏地匐繼任瀚海都督,又任河西經略副使兼赤水軍使。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 ,九姓鐵勒拔曳固部人殺死默啜。漠北的回紇別部移鍵頡利發與拔曳固等5部歸唐,被安置於大武軍(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北。
自從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派遣將軍孫老奴招撫九姓鐵勒以後,回紇等部和唐軍聯合,南北夾擊後突厥,使之瓦解。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回紇領袖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立牙帳於烏德鞬山(今蒙古國杭愛山) 和鄂爾渾河之間。建立了回紇政權,並向唐朝稟報。第二年,骨力裴羅在唐朝協助下殺死了後突厥最後一個君主白眉可汗。從此,回紇汗國取代了後突厥汗國。這時回紇控制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勢力日益強盛,成為草原上的主要政治軍事力量。唐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自此回紇汗國在草原上存在一百多年,與唐朝始終關系密切,曾兩次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唐曾3次以公主嫁給回紇可汗。
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左右,回紇因天災與內亂,生產力遭到破壞,勢力衰徽,終於被黠戛斯人所滅。回紇部眾分三支西遷。一支遷到蔥嶺以西,於十二世紀被西遼所滅;一支遷到河西走廊,於十三世紀初歸附蒙古;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維吾爾族的先人。西州回鶻於十三世紀後期歸附蒙古汗國和元朝。
『叄』 回鶻的回鶻歷史
788年改稱回鶻,取義為「迴旋輕捷如鶻」。回鶻的全盛時期為八至九世紀。回鶻以外蒙古鄂爾渾河(Orkhon)河畔為核心,勢力進入天山地區和中亞。
回鶻是鐵勒諸部的一支,北朝後期開始處於突厥汗國統治之下,東突厥汗國瓦解以後回紇取得獨立,和鐵勒其他部落一起隸屬於唐。
743年在唐朝的幫助下,回鶻滅突厥汗國,建立回紇汗國。788年回紇改名回鶻,848年黠戛斯滅回鶻汗國。其後漠北地區回鶻部落分為四部,一為烏介可汗為首的南下部分,從河套南下,由於侵擾唐朝邊疆被滅,部眾多數融入華北漢人;二為於宋、遼、金時代勢力強大之甘州回鶻與沙洲回鶻;三為西州回鶻(居高昌之地,即吐魯番),虔信摩尼教與佛教;而最為強大的一支西遷至七河流域,和當地天山的回鶻以及葛邏祿等鐵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亞的喀喇汗王朝。
西元八世紀頃,西州回鶻使用起源於粟特(Soghd)文字之回鶻文字,且以此文字書寫佛典,現存經典有《金光明經》、《法華經普門品》、《彌勒下生經》、《尊勝陀羅尼經》、《天地八陽神咒經》等,由上述經典之跋文可知,彼等多重譯自藏文、吐蕃文、漢文等。[宋史列傳第二四九]
隋唐時期,回鶻部落聯盟為突厥汗國的重要構成部分。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回鶻聯合仆骨等部族起來反抗阿史那部族,並逐漸強大起來。公元646年(唐貞觀二十年),回鶻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這時回鶻控制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勢力日益強盛。
公元840年回鶻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後,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徙。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的維吾爾族。
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動物名稱作符號以計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於突厥語世界。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契丹人、室人的統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後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便向室韋等族打開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突厥和回鶻對室韋人的經濟文化都有影響。
『肆』 回紇汗國的歷史
回紇汗國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紀為分布於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該部落群有狄歷、 7-8世紀的回鶻汗國
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相同發音的音譯。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北魏時,東鐵勒袁紇游牧於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為突厥汗國的統治之下。 隋朝稱韋紇,隋大業元年,袁紇部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 分三路西遷: 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西州回鶻公元9世紀西遷 回鶻之一支。亦稱高昌回鶻、北庭回鶻、和州回鶻、阿薩蘭回鶻。其所轄東抵哈密、西至庫 車、南達於闐、北越天山。首府位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國王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 (後改稱亦都護)。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主要從事農業,種植五穀 、棉花、瓜果(以葡萄為最)等作物。兼營畜牧。灌溉獨具特色,以坎爾井聞名。實行封建農 奴 制,間有租佃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使用回鶻文,善歌舞,精於木刻印書 術與壁畫藝術。10至11世紀,與五代、北宋關系密切。12世紀初隸屬西遼。13世紀初歸附蒙 古。14世紀20年代起,地屬察合台汗國。17世紀後期被准噶爾部佔領。18世紀中葉歸清政府 管轄。
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 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 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和中亞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裕固族用自己的語言自稱為yughur ,維吾爾人用自己的語言自稱為uyghur。他們是20世紀50-60年代才被分離成兩個民族的。
『伍』 甘州回鶻的歷史起源
甘州回鶻是九世紀晚期至1028年間由河西地區的回鶻人以甘州為中心建立專的民族政權。這屬一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分裂的時期。先是五代十國的對峙,繼之又是遼、宋、西夏的爭鋒。中原如此,西北地區亦是如此,各藩鎮、各民族,乃至各州縣都自有政權,儼然獨立王國,互不統屬。
甘州回鶻人於9世紀40年代遷入河西走廊時,先歸吐蕃所屬,轉而又受到歸義軍政權的統治。9世紀晚期,甘州回鶻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終於擺脫了歸義軍政權的統治,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
『陸』 回鶻人的歷史
回鶻,中國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唐初,漠北有內九姓鐵勒,容回鶻即其中之一。回鶻部落聯盟中以葯羅葛為首,後來的回鶻各可汗,大多出自這個氏族。駐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溫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回紇人使用突厥盧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
詳細的請網路之。
『柒』 回紇族是在什麼時候成為一個族的
回紇
從南北朝到唐初回紇始終是鐵勒諸部之一,而且是鐵靳諸部落聯合體中最古老的一個部落。《隋書·鐵勒》舉了鐵勒諸部的四十多種姓氏,其中,「獨洛河北,有僕骨、同羅、韋紇,拔也古、覆羅、並號俟斤、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諸姓,勝兵可二萬。」六世紀中,在反抗東突厥汗國的斗爭中,韋紇(袁紇)、仆骨、同羅、拔野古等鐵勒諸部逐漸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以韋紇(袁紇)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史稱「外九部」。《唐會要》卷九十八載:「其九姓:一曰回紇,二曰仆骨,三曰渾,四曰拔野古,五曰同羅,六曰思結,七曰契苾。以上七姓部自國初以來著在史傳。八曰阿布思(亦稱拔悉密),九曰骨 屋骨(亦稱葛羅祿)。恐此二姓天寶後始與七姓齊列」。就回紇本身來說,也由若幹部或氏族組成,組成回紇的氏族主要是葯羅葛、胡咄葛、唿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咀素;葯勿葛、奚邪勿丸族,這九族又被稱為回紇內九族。近代專家及學者認為,回紇內九族中的葯羅葛族很值得注意。他與五代和宋朝文獻記載中屢次見到的甘州回紇可汗「夜落隔」及唐朝回紇可汗的姓「葯羅葛」同今日裕固族中的「亞拉格」家都是Yaglak一詞的同音異譯。這一點充分說明了裕固族與古代回紇人的聯系。
回紇外九部和內九族的最終確定,反映出回紇族的鞏固和發展,反映了回紇族的最終形成。從隋大業初(605年)回紇第一次建立部落聯盟,到唐天寶初(742年)回紇打敗最後一個鐵勒聯盟,經歷了一百四十年的歷史。而從南北朝時期回紇的先民以韋紇出現於世則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新唐書·回鶻》說:回紇強盛時,其統治地域東極室韋,西抵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在這期間,回紇同契宓、思結、渾三部在後突厥的攻殺下,度磧南遷,游牧甘涼間,其政治中心也在這一帶。天寶初統一漠北後,回紇汗國建牙於烏德健山(杭愛山東部)、昆河(鄂爾渾河)之間。
回紇從第一次建立部落聯盟起,就與唐王朝保持了良好的關系。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親赴靈州(今寧夏靈武),到達涇陽(今陝西中部),接見其使臣,設瀚海都督府,以回紇部吐迷度為瀚海都督。
安史之亂(755年)後,回紇成了支撐唐朝政權的重要力量。757年,元帥廣平王李俶率漢、回紇等兵攻取長安(今西安),年底回紇兵又攻克東京(今洛陽),肅宗曾與回紇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唐與回紇的和親開始。756年,回紇葛勒可汗以可敦妹為女,嫁給唐朝敦煌王承采,肅宗封其為毗伽公主(「毗伽」為智慧之意),又封為王妃,亦封承采為葉護。承采為高宗的曾孫,武後所生賢的孫子。在承采與毗伽公主成親的同時,葛勒可汗也多次派使者向唐為己求婚。758年,肅宗以幼女封為寧國公主,出嫁葛勒可汗。這是中原皇帝嫁親女給邊疆民族首領的第一次。肅宗嫁女的目的,正如其封號所表明的那樣,是要她「寧國」。唐元和四年,回紇毗迦可汗上表要求將回紇一名正式改為回鶻,取其漢字迴旋輕捷如鶻之意。雙方在互相交往中,形成了互相信任的心理基礎,都認為這種關系是親戚關系,說得明白一些,是甥舅關系。據《全唐文》記載,唐王朝在冊封龐特勒的第一件文書《議立回鶻可汗詔》中說:「天寶末興兵之後,國步未夷,畔起凶妖。率其忠勇,控弘而至;革車之會,增威止戈而歸。犀毗之賜甚寵,殊庸盛禮,煥然縑緗,是為親鄰,戌其邊衛。牧馬遠跡於朔野,烽火罷照於甘泉。雖雲華夷,歡若親戚。」在第二件文書《遣使冊立回鶻可汗詔》中說;「昔者回鶻可汗在武德之初,始畢效力於太宗,在天寶時,葉護有功於京洛,乾元至德之際,與子儀葉心,大破西虜。自始以降,誼為舅甥,歲有通和,情無詭詐。」在第三件文書《冊回鶻可汗文》中還說:「而況回鶻北方之強,代濟其烈,惠行鄰境,俗慕華風。立國以來,嘗效臣節,代為甥舅,每歲通和,推誠不疑,與我為國。」對於回鶻汗國的態度,史書也有明確記載。《新唐書》卷二一七「回鶻傳」說:784年,德宗以第八女咸安公主嫁給回鶻合骨咄祿毗伽可汗,可汗上書德宗表示:「昔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請以兵除之。」
回鶻可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之前,779年唐代宗死,有「九姓胡(可能是昭武九姓人)附回紇者,說登里(可汗),以中國富饒,今乘喪伐之,可有大利」。登里為之說動,准備大舉入寇。其相頓莫賀達干勸登里與唐保持友好,不要聽信九姓胡的話,登里不聽,「頓莫賀乘人心之不欲南寇也,舉兵擊殺之」。《資治通鑒》卷二二六唐紀四十二德宗建中元年記載的這件事說明,回鶻族願意與中原王朝保持友好交往的強烈願望,「人心之不欲南寇」。頓莫賀正是順應了這種民心,才得以輕而易舉地阻止了這次南寇;並被擁為可汗。這件事在西北少數民族歷史上,是少有的,是回鶻與中原王朝長期交往的一個重大成果。
回紇最初信仰薩滿教,男巫師稱為薩滿,女巫師稱為烏答,以後回紇信奉了摩尼教,時間大約以唐代宗寶應前後為界。
『捌』 回鶻汗國歷史及世系表
立國前
回紇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紀為分布於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該部落群有狄歷、7-8世紀的回鶻汗國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相同發音的音譯。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北魏時,東鐵勒袁紇游牧於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為突厥汗國的統治之下。隋朝稱韋紇,隋大業元年,袁紇部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
立國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強盛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滅國
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統治無道,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西遷
分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西州回鶻公元9世紀西遷回鶻之一支。亦稱高昌回鶻、北庭回鶻、和州回鶻、阿薩蘭回鶻。其所轄東抵哈密、西至庫車、南達於闐、北越天山。首府位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國王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後改稱亦都護)。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主要從事農業,種植五穀、棉花、瓜果(以葡萄為最)等作物。兼營畜牧。灌溉獨具特色,以坎爾井聞名。實行封建農奴制,間有租佃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使用回鶻文,善歌舞,精於木刻印書術與壁畫藝術。10至11世紀,與五代、北宋關系密切。12世紀初隸屬西遼。13世紀初歸附蒙古。14世紀20年代起,地屬察合台汗國。17世紀後期被准噶爾部佔領。18世紀中葉歸清政府管轄。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玖』 回訖的歷史
回紇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西元前三世紀為分布於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
該部落群有狄歷、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相同發音的音譯。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北魏時,東鐵勒袁紇游牧於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為突厥汗國的統治之下。
隋朝稱韋紇,隋大業元年,袁紇部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 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統治無道,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分三路西遷: 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西州回鶻公元9世紀西遷 回鶻之一支。亦稱高昌回鶻、北庭回鶻、和州回鶻、阿薩蘭回鶻。其所轄東抵哈密、西至庫 車、南達於闐、北越天山。首府位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國王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 (後改稱亦都護)。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主要從事農業,種植五穀 、棉花、瓜果(以葡萄為最)等作物。兼營畜牧。灌溉獨具特色,以坎爾井聞名。實行封建農 奴 制,間有租佃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使用回鶻文,善歌舞,精於木刻印書術與壁畫藝術。10至11世紀,與五代、北宋關系密切。12世紀初隸屬西遼。13世紀初歸附蒙 古。14世紀20年代起,地屬察合台汗國。17世紀後期被准噶爾部佔領。18世紀中葉歸清政府 管轄。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 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 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拾』 關於回紇的歷史電影有哪些
電影好像很少,主要都是存在於介紹新疆地區的電影,不過有關於回紇歷史的書。《回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