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涼州會盟的歷史意義

涼州會盟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3 23:54:23

1. 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內白發長者),不識干戈」,此容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二、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
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余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2. 遵義會議的重要歷史意義是什麼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注意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它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匯總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

3. 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澶淵之盟對於宋遼來說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此對於宋來說,遼停止南下,避免了更大專規模的戰爭,屬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至仁宗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峰。對於遼來說,歲幣緩解了遼經費緊張的麻煩,而雙方開商埠互市,更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至澶淵之盟以後,宋遼100餘年不曾發生戰爭。

4. 介紹一下武威市區旅遊景點

當然是古城了,武威的文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而且武威的漢長城如今也存在

5. 唐蕃古道的歷史意義

唐蕃古道是橫貫我國西部, 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的「黃金路」,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唐蕃古道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藏漢友好的見證,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的貿易往來要道,是中國七大奇跡,更是一條承載漢藏交好、科技文化傳播的「文化運河」。至今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矗立著人們曾經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廟,遺留著人們時代創造的燦爛文化。有研究者這樣說:「它像一條長虹,將藏漢人民緊緊連在一起。」 是漢藏友好的歷史見證,被譽為是民族團結的「千年平安路」。
公元七世紀初,在祖國中原地區,李世民父子創立李唐王朝。幾乎與此同時,吐蕃王國在贊普松贊干布的率領下也迅速崛起,統一了西藏地區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主專制政權,進而向北擴張,最後於公元663年攻滅吐谷渾,從而與唐王朝接界,互為鄰壤。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松贊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長安,拜見唐太宗,並請求聯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前往吐蕃回訪,但未答應聯姻。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次派大相(宰相)祿東贊攜帶金、白銀及其他珠寶數百件,前往長安求婚,唐太宗審時度勢,答應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作為國舅,專程護送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雙方結為甥舅之邦,揭開了唐蕃友好歷史的新篇章。在此以後的200年中,雙方雖然也曾發生過誤會、摩擦甚至一時失和的情況,但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卻一直是唐蕃雙方關系的主流。從吐蕃首次遣使來唐到兩個王朝覆滅前夕,有據可查的使者往來就達19多次,可見雙方關系的密切和頻繁往來的情況。因此可以說這條古道的重大意義絕不僅僅限於道路本身,而在於當時乃至以後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它起著維系唐蕃甥舅情誼、加深和強化藏漢兩大兄弟民族友好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6.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意義:使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趨頻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

7. 長慶會盟的歷史意義

經濟文化上,會盟在客觀上使吐蕃社會得到了暫時的安定,促進了吐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和同為一家」,會盟反映了唐蕃人民想望結束戰爭的共同願望,符合共同利益

8. 郡縣制有什麼歷史意義

郡縣制的主要意義在於廢除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但其意義不主要在於它的本身,更在於它實行後相對之帶來的其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
在政治方面,它確立了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力,首次提出了皇帝的稱號,皇帝掌握著國家所有的權力尤其是軍事大權,且「家天下」世襲皇帝制度被此後的歷代王朝統治者所沿用,橫貫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首次將法律加入到國家的管理之中,開創了依法治國的法制社會,使官員百姓做事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是秦律維護的大多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忽視了百姓的利益,這是其一大消極意義。
在經濟方面,它實行了土地私有制,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了地主階級的利益,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組織發展,是國家的財政收入豐盈的保障,但是它也加重了人民的稅賦負擔。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方便了民間的商品交換和物資交流,促進了國家經濟的流通發展,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而統一車軌、修築渠道則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也保障了出行安全,對於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
在文化方面,將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文字,有利於融合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化,促進統一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次焚書坑儒於當時的秦帝國而言有利於加強思想的統一,保障國家和諧統一的發展,但它焚毀了諸子百家之言於後世之言是對文化的極度摧殘。
然而,無論如何郡縣制的確立於中國而言是積極意義大於消極意義,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國家的建立,一種制度的初創必有它的功過利弊~

9. 涼州會盟:征服世界的蒙古人如何被藏傳佛教

公元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的一個傍晚,傑拉康寺的僧人們在不安的交頭接耳,寺院對面的山崗上,一支黑壓壓的軍隊正在集結。

多年來一直護佑他們的寺主在不久前圓寂,群龍無首的僧人們在彷徨中等待著命運的安排。不知道是不是,將蒙古軍隊誤認為是來搶劫的匪徒,傑拉康寺的年輕僧人,被集合起來分發武器進行自衛。


在涼州會盟之前,中原和西藏長期處於各自發展的態勢。而涼州會盟之後,兩地的交流大大加強,尤其是在統一政權的領導下,一條從薩迦起始,途徑拉薩、當雄、那曲、玉樹、昌都,直達大都(北京)的驛路建成。

憑借驛路上27個驛站的支持,兩地文化、技術、物資的交流,變得極為便利。這條聯絡漢藏的紐帶,一直沿用到了清朝,難怪五世達賴喇嘛,充滿感情的將其稱為「漢藏金橋」。[13]

涼州會盟還是西藏政治體制的轉折點。

此前的西藏統治者,雖然非常推崇宗教,但依舊是世俗政權領袖。自從涼州會盟之後,薩迦派憑借元朝的扶持,形成了管轄范圍覆蓋全藏的宗教勢力政權。

這不但是西藏歷史上的第一次,其在宗教和政治領域的分割方式,也成了之後西藏政權的樣板。並最終形成了,以五世達賴為首的格魯派甘丹坡章政教合一的政權。

涼州會盟將藏傳佛教的傳播范圍拓展到了全國。

闊端和薩班的會盟,可以看成是蒙藏兩族精神領域的第一次合流。隨著蒙藏兩族交流的日漸深入,蒙古族逐漸摒棄了相對原始的薩滿教,轉而接受了藏傳佛教的思想。

這使藏傳佛教有機會在包括中原在內的廣大地區傳播,大大提升了藏傳佛教的影響力。也為之後,三世達賴喇嘛和俺達汗的青海之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0. 簡述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1]

閱讀全文

與涼州會盟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