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雁塔歷史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後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字體清秀瀟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② 西安大雁塔是誰建的,有什麼歷史意義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處的慈恩寺西院,建於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經回國後,從弘福寺移到這座寺里專譯佛經,創立法相宗,並倡議修建大雁塔,貯藏從印度帶回的經像。建塔時,他親自擔筐運送磚石。塔基仿照印度韃櫬[chèn襯]國佛塔的樣式,作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塔的最上層原來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書寫,稱「雁塔聖教」,是書法中的精品,現嵌在塔下南門洞兩側壁間。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果。也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
③ 西安大雁塔有什麼歷史典故
一、名稱由來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
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玄奘於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二、大雁塔與玄奘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於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
三、反清據點
辛亥革命前,同盟會陝西分會在西安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動:
1908年秋,同盟會與會黨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會人士形成「大聯合」即形成反清聯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會,會上多數人主張暫不宜主張「平均地權」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誤會,決議改為「主張土地國有」。
這次會議,可認為是各派力量對革命綱領的協商和取得共識。會議中決定是年重陽日,共同去秘祭黃帝陵,使得反清聯盟進一步鞏固。
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會會員跟新軍及哥老會成員,所謂「三十六弟兄」仿哥老會歃血為盟,形成了西安地區的反清聯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負責人以及刀客們(渭北民軍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開一次大會,擬定臘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員出城之日,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會議中分急進和緩進兩派,此計劃未能執行。
(3)大雁塔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簡介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大慈恩寺內,是一座7層方形佛塔。該塔是西安市內著名古跡及標志性建築,同時也是西安市市徽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該塔始建於唐朝永徽三年(652年),起初是玄奘為保存佛經而建造的塔,後曾因年久失修和戰亂而多次遭到損毀,至五代後唐年間才成為現在的造型。
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開始出現傾斜,直至1996年時傾斜程度甚至達到1米左右,此後經過保護才有所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得到了專門保護。1963年,大雁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時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
歷史
唐永徽三年(652年),為了保管從印度帶回來的數百部梵本佛經,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風格的藏經塔。
這座塔最初名稱為慈恩寺塔,此後被改稱為雁塔,最終與薦福寺內的小雁塔相區別而被改稱為大雁塔。而關於「雁塔」這一名稱的來歷,流傳較廣的說法認為是根據「埋雁建塔」的典故來命名的。
初建的大雁塔只有5層,塔身為外磚內土結構。到了武周長安年間時,塔身已經因磚縫之間長滿雜草而毀壞,武則天和王公們遂於長安年間捐資,將原塔拆除之後改建7層方形樓閣式塔,大歷年間被改建為10層,此後由於戰火原因被毀,此後再次被改建為7層。
五代後唐長興年間(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曾對大雁塔加以維修,大雁塔此時基本定型。此後慈恩寺在戰火中荒廢,時至北宋時期慈恩寺僅剩一座大雁塔,其餘已經毀壞殆盡。
明成化二年(1466年),包括大雁塔在內的慈恩寺被重新整修,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時又專門對大雁塔進行修葺,塔內各層被重新安裝了階梯,並且在唐代塔身外加砌一層塔身。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已經出現傾斜。
④ 大雁塔為什麼叫(大雁)塔有什麼含義
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
西安市的大小雁塔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不但在我國,在世界上也頗有名氣。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是我國佛教名塔之一。 唐王朝為了請當時名聞遐邇的玄奘法師擔任大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內修了翻經院。公元652年,玄奘上表,請求在慈恩寺內建塔以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欣然同意。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其特點是:磚結構體現出木結構的斗拱風格。磚牆上顯出「稜柱」來,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這些都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形式。大雁塔塔身高大,結構堅固,外觀庄嚴、朴實、大方,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小雁塔 在西安城南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有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小雁塔。 小雁塔建於公元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相傳,當年義凈法師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上表請求朝廷出資修建薦福寺塔。皇帝李顯極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後拿主意。皇後得知此事後,即令後宮嬪妃及宮娥、彩女都捐錢修塔。宮 人們爭先恐後,慷慨解囊。捐的錢建了這座塔還未用完。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後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70餘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⑤ 大雁塔的歷史
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自券門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大雁塔位於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佛教名塔之一。寺內的大雁塔創建於公元625年,是樓閣式磚塔,高64米,共7層。該塔的得名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傳說玄奘在印度取經時曾住在一座佛寺內。一天該寺的僧人因吃不到肉而發愁。那天正好是菩薩施布日,一個和尚仰天嘆道:「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他正說著,一群大雁飛來,頭雁墜地而死。僧侶們個個驚愕萬分,以為菩薩顯靈,讓他們食其肉充飢。從此以後全寺和尚不再吃肉。他們還在大雁落地處修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大雁塔就是玄奘依照印度那座「雁塔」的形式設計建造的。半個世紀後,薦福寺塔修成了,兩塔遙遙相對,風采各異,因薦福寺比雁塔小,人們就將它叫小雁塔,而將大慈恩寺里的雁塔改叫大雁塔了。
⑥ 求一篇關於大雁塔的歷史背景與介紹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今天所見塔樣為明代包磚外表,但整體結構保持唐塔風格,是我國保存較完好的樓閣式塔,也是今天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和著名古跡。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報答其母長孫皇後的恩典,選址長安城東南隅的晉昌坊,修建慈恩寺,10占據該坊一半的面積,並請玄奘法師為慈恩寺的住持。
同年太宗皇帝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撰寫《述三藏聖教序記》。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表高宗提議建塔,為安置西行所取回的經像、佛舍利。
武周長安年間(701年~704年),對佛塔進行了第一次改修,將其由磚表土心的西域塔形制變為樓閣式塔,內置木樓梯可以逐級攀登,高度增加近一倍。
五代後唐明宗長興年間(930年~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塔。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富民康生在塔上宴飲,以致失火,火徹晚不熄。此次損壞後,遊人不能再登。
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大雁塔再一次失火。金哀宗正大年間(1224年~1232年),慈恩寺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佛塔依舊。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關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剎震落,塔身屹立如初。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咸寧縣組織重新安裝塔內樓梯,唐塔體外砌磚層,進行了一次重大維修加固。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對寺塔進行了修葺。1906年~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赴陝對西安古跡進行調查,對大雁塔地面遺存進行實地勘測。
1931年,朱慶瀾將軍及五台山普濟佛教會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維修。131932年,傅增湘考察大雁塔,撰《秦游日錄》,記大雁塔近代殘破之狀。
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對大雁塔進行實地勘測,並繪大雁塔的平面圖及立面圖,以及西門楣中唐代建築的線描圖。
新中國成立後,慈恩寺大雁塔於1961年被國務院宣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大雁塔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大雁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
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庄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踏。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玄奘當年造大雁塔時所仿的印度窣堵坡,不是一般那種下為方台,上有覆缽的普通窣堵坡,而是當時印度最著名的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漢文意譯為「正覺塔」或「大覺塔」。
這座所謂「塔」,其實是塔式殿堂。大雁塔初建時,一如佛陀伽耶精舍,塔頂為平台,中央設置一個較為高大的覆缽塔,四角各設一個小型的覆缽塔,形成「金剛寶座」的構圖。
⑦ 西安大雁塔歷史文化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後廢。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後(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於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於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屠(佛塔)總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大雁塔內還存有舍利子萬余顆。
⑧ 西安的大雁塔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市區的慈恩寺內,所以又稱大慈恩寺塔。這座始建於唐代的閣樓式磚塔,是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大雁塔古樸庄嚴,保存相對完好。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可見一般。
大雁塔是西安的地標性建築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徵。站在大雁塔,可以俯看西安城市風貌,確實是不錯的體驗,我想每一個來到西安的人一定都不會錯過。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果。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並逐漸的中國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