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廟和國子監的歷史意義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版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權。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貳』 孔廟和國子監有什麼歷史意義
孔廟
【文化遺產及其價值】
批准時間:1994.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國子監
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具體的參加網路
http://ke..com/view/7406.htm
『叄』 國子監的相關知識
國子監之「監」不讀兼
「監」作監察、監視、監獄解時讀平聲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時讀去聲jiàn(薦)。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監,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古書文字都是豎排的。「上監」即前面的「監」字,「下監」即後面的「監」字。左大監、右大監都是官名。張守節的意思是,官名之「監」讀去聲,監察之「監」讀平聲。魏、晉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監,南北朝末期以後秘書省主官秘書監,其「監」字都讀薦。
「監」也是官署名,如中書監、欽天監、牧馬監等。國子監既是官署,又兼有國子學性質。
在我國、國子學、國子監歷史悠久。西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二者同設。北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這是國子學由高等學府變成教育管理機關的標志。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更加突出了國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也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明、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學部,國子監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國子是些什麼人呢?《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東漢經學家鄭玄註:「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見國子泛指貴族子弟。
作為官署名,牧馬監、欽天監、中書監之「監」都讀jiàn(薦)。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機關和高等學府,「監」也讀薦。讀兼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歷史上只有男監、女監,沒有專門囚禁貴族子弟之監。此外,古代稱當官之人為「監子」,稱官署的低級官員為監事,稱國子監生員、肄業者為監生,稱國子監課業考試第一名為監元,稱國子監刻印的書本為監本,稱國子監的規章制度為監規,唐代監管鹽業的官署稱監院。這些「監」都應該讀去聲。
『肆』 國子監的作用是什麼
國子監算得上是最來古老自的大學了——而且是皇家學院。國子監的領導不叫校長,而叫祭酒(這名稱確實體現了儒家的傳統),別小瞧祭酒,他也執掌著四品官印。至於學生,則叫監生。
國子監是培養大學生的,貢院則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場。明清兩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舉辦一次會考,地點選在京師。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屆,在南京夫子廟附近的貢院舉行。永樂九年3月,將全國科舉會考地點移至北京。明朝時南京也有國子監,北京的這一座是後成立的,相當於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緒三十年止,500多年裡兩朝共舉行進士考試201科,取中進士51624人。國子監內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塊飽受風雨摧殘的進士題名碑了,鐫刻著所有進士的姓名。
『伍』 請問「國子監」是干什麼的是培養太監的還是……
是古代的最高學府,相當於現在的北大清華、中央黨校,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西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並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宋屬禮部。宋初承五代後周之制,設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依舊為監。慶歷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系宋朝最高學府。但高、中級官員子弟坐監讀書,僅是掛名,數量既少,平日聽課者又甚寥寥。自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後,國子監成為掌管全國學校的總機構,凡太學、國子學、武學、律學、小學、州縣學等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畫三禮圖、繪聖賢像、建閣藏書、皇帝視察學校,皆屬其主持籌辦。元豐改革官制(見元豐改制)前,國子監官員有判監事、直講、丞、主簿等。自元豐三年(1080)起,改設國子祭酒(即舊判監事)、司業(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學博士(即舊直講)、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監內分成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書籍條冊,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舍試、發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學雜務。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陸續置國子監,設分司官,由朝廷執政、侍從等官迭互充任,職事頗簡,僅出納錢糧,實際成為士大夫休養之所。崇寧四年(1105),罷三京國子監官,各設司業一員。
遼太祖置南面上京國子監,設祭酒、司業、丞、主簿、下轄國子學。中京另建國子監,設官與上京同。金代國子監下轄國子學、太學,設祭酒、司業各一員;監丞二至三員,一員兼管女直學。元初置國子監,屬集賢院,下轄國子學,設祭酒、司業,掌國子學的教令;監丞,專領監務。另建蒙古國子監和回回國子監學,以示與漢人、南人之別。
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在北京設國子監,皆置祭酒、司業、監丞、典簿各一員。清代國子監總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除外),設管理監事大臣一員;祭酒,滿、漢各一員;司業,滿、蒙、漢各一員。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並歸學部。
國子監,始於隋代,為教育機關,至清代變為只管考試,不管教育的考試機構;到清末則成為賣官機構。國子監學生,等於秀才,分文武兩種,文稱文生,武稱武生。凡依照慣例規定繳納一定數額的錢給朝廷,即可稱為「例監生」。他們有資格去見縣官,但沒有什麼實權。"(摘自黃現璠著《中國封建社會史》,1952年12月)
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子監街內,是中國最後一個國子監,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 國子監在歷史上是什麼地位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專又稱國子屬學或國子寺。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今江蘇省南京市)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柒』 「國子監」出現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隋唐來時期儒學教化的發展主要表現源在教化制度的創立方面,其足以影響後世教育的發展。
隋文帝楊堅非常重視振興學校。為了管理各級各類學校,他曾特設國子監,作為教育的行政領導機構。國子監初名「國子寺」,593年改為「國子學」,607年又改為「國子監」,從此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捌』 "國子監"的由來什麼朝代才有的
隋朝就有了
國子監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學,始設於隋代.上古的大學,稱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學曰成均」,鄭玄:「上庠為大學.」至於夏商周,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漢代始設太學,隋代始設國子監.
西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並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
求採納
『玖』 國子監簡介
國子監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內府。明朝由於首都北容遷,在北京、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於是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拾』 國子監的歷史對國子監的看法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
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