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象棋歷史意義

象棋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9 00:40:05

A. 象棋布局的意義是什麼如題 謝謝了

... 由於象棋布局種類的繁多,有急攻型的、防守型的、散手型的等等,不同的布局專體系 ... 要想解決好這個問屬題,首先要知道應該學習什麼,然後是怎樣學習較為科學. ... 各具特色,而布局理論是常青的,布局理論對各種布局變化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

B. 中國象棋里的棋子所代表的含義

中國象棋棋子的意義

象棋中的民族性格

-----------------------------------

社會學家研究指出,象棋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性格。例如東西方民族都強調國家領袖於國於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為戰局輸贏的標志。
不同的是,國際象棋多了個法力無邊的「王後」,左沖右突,英勇無比,是權力地位與才能的高度統一,這是西方民族 固有的婦女觀和權力觀的體現。
與中國象棋遵循官越大越無能的傳統不一樣,國際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個只會圍著皇帝腳跟轉的儒士,而是頗有能力沖鋒陷陣的勇士。國際象棋中的每個成員的自由度和整個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國象棋大。這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動盪的性格。而中國象棋則比較雍容、莊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國哲學中那套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秘,而只會蠻沖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國象棋的。
如果說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制動」傳統性的象徵,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斗的意義。正因為此,在國際象棋中,一個小小的士兵奮戰到對方底線時,可以隨意成為任何一位權威,這對權力地位「先天命定」的中國象棋而言,顯然是難以想像的。

象棋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

象棋產生於封建時期,它全息地映射著封建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 。由於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國象棋的藝術和棋理折射著以儒家思想 為正統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國際象棋的內蘊則體現著宗教籠罩下的西 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成了象棋藝 術的靈魂。這一點東西方不謀而合。細微的區別是,中國象棋的王稱「 帥(將)」,是忌諱"犯上"的緣故;國際象棋沒有此類顧慮,文字上自 由得多。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出"九宮",且有"士、象"充當專 職護衛力量,始終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這些對"帥(將)",的特殊 保護是"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寫照。君 王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國際象棋唯有"王車移位"的特點 關照,稍不留神還會失去該權利,"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 隨時可能御駕親征,對"王"的保護通過其自身靈活機動的躲閃來實現。 這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相關。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 "對面",可洞察出儒家禮義的熏染;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面對面廝殺決 斗,隱見血親復仇的烙印。

古代中國,妃嬪媵嬙處於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國象棋根本沒有「皇 後」、「王妃」的位置;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僅低於王的、 地位顯赫的"後","後"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范圍最大、威脅最強的 棋子,表現出在西方"後"對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往往起著 僅次於王的作用。

中國象棋的"士"是宮廷衛士,司"九宮"安全,不離"帥(將)"左右; "象"是臣相,只能於本土飛來飛去。如此寵大的護衛部隊削弱了攻擊的 力量,另一方面卻增強了防禦體系,即使前線戰士全部馬革裹屍還,也 可能殺和敵軍的騷擾,這些反映出中國君王傳統的求穩怕亂的心理和習 慣。國際象棋沒有後勤人員的設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 能滿盤飛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職互不相交,暗示著東正教、天主教對 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中國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雖有" 過河 小卒當小車"之說,但它終究是"卒",到頭無非一"老卒"而矣,隱喻著"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的愚民信條。國際象棋的"兵"雖然也只能前進, 但它走到對方底線可開格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這展現了西方進取、 升遷的慾望和機會。

象棋有法度森嚴的精神,中國象棋對棋子的限制尤為突出,區區十 六個子有五個不能過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線,"馬"有拐腳之制約, 縱是千里馬一旦受制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制。國 際象棋沒有對棋子的過多約束,反射著西方豪邁不羈、自由奔放的個人 發展。

象棋尚剛,要求積極拼殺作戰,棋子運動能力越強越有優勢。道家 思想的融匯,中國象棋戰法中發揚了陰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宮馬屏風 馬即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及現代意識的滲透,國際象棋向著多元化發 展,如浪漫主義學派、局面開派、俄羅斯學派、蘇聯學派、現代主義學 派等。

近聞有人發明了中國國際象棋,在中國象棋的主幹上嫁接國際象棋 的枝葉。這能否是東西方文化趨於"大同"的力證?

我國象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究其源頭,眾說紛壇,尚難斷論。戰國時期宋玉所著《楚辭》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說法,提到了象棋。從那時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當時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兩人對弈,每方六子,有梟、盧、雉、犢、塞五種棋子,前四種棋子雙方各一枚,最後一種棋子"塞"各兩枚。梟為首,即主帥。《說苑》載有" 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燕居則斗象棋而舞鄭女"。可見那時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響到門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經》,並集合百官在朝廷進行講解。文學家庾信曾作《象棋經賦》及《進象棋經賦》。那時期,"象戲"在宮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將、車、馬、卒四個乒種,唐代以後,火器開始用於軍事。據《唐書》記載,以機發石為攻城,號將軍炮。所以那時的炮字還是"石" 為偏旁的。軍事上火器的發展給模仿戰斗場面的象棋帶來了新的發展,使象棋逐漸改革成為擁有將、車、馬、炮、士、象、卒七個兵種,這就和現代象棋的兵種基本相似了。唐《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儒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由此可見,唐牛僧儒的時代以前,象棋沒有炮,加炮以後,才成現代象棋的雛型。但牛僧儒《玄怪錄》中岑順夢幻所見和挖掘古墓所發現的象棋,只有王、上將(象)、軍師(士)、輜車、天馬、六甲(步卒)等六個兵種,還沒有炮。其時為唐代宗寶應元年,故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

宋晁無咎(公元1053-1110年)的"廣象棋",棋子32個,與現制象棋的棋子總數相同,棋盤縱橫各11路,比現制象棋盤大一點。廣象棋把兩炮放在車的外側,棋子名稱和著法與現制象棋相同,但沒有說明棋盤中間有無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盤見於北宋末。北宋末女詞家李清照的《打馬圖經序》中刊有打馬戲和象棋兩用的局戲圖,它所表示的象棋盤圖形與現在的完全一樣。另外宋顥關於象棋詩詞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輕"的描述。由此可見,北宋前的象棋盤沒有河界,棋盤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現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體象形的。《玄怪錄》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說明唐朝"寶應象棋"的棋子是銅質象形立體子。後來,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見有圓形銅質的平面棋子,直徑大小不等。正面有車、馬、炮、將、士、象、卒字樣;反面則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圖文。將是坐著的將軍,腰懸長劍;士是女將,上著戎裝,下穿裙子;象是一隻大象;車是帶有飛輪的輜車;馬是飛躍的馬;炮是飛石;卒是手執長矛的士兵。以後,圖枰的棋子逐步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趙佶的《宮詞》有"白檀象戲小棋枰,牙子金書字更明",說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盤和象牙制的金書字形棋子。

第一個以比較完整的篇章來描述象棋著法的是南宋詩人劉克庄。他的長達240字的五言古詩《象弈》中,有"小藝雖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戲,妙不出局外。屹然兩國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變態。……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匹馬郭令來,一士汲黯在。……" 等句,形象地描寫了象棋的棋盤、棋子和著法。和劉克庄同時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學者陳元靚,在他晚年所編的日用網路全書《事林廣記》中,輯集了一些棋勢和兩個全局著法,這是見於記載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馬光的《七國象棋圖》、南宋洪邁的《棋經論》是現代象棋最早的理論著作。其後問世的象棋書譜,有明代的《夢人神機》、《適情雅趣》、《桔中秘》,清代的《梅花譜》、《韜略元機》、《心武殘編》、《竹香齋象戲譜》、《百局象棋譜》等等。而最有名氣、最有代表性的則是桔、梅兩譜,它們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規律,探討了各種開局的戰略戰術。

C. 中國象棋為什麼是32個棋子個代表什麼意義

中國象棋32棋子是根據古代的軍隊發展演變過來的,是我國古代一種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

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並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以符合當時人的趣味。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面的「將」改為「帥」。

棋子的含義:

1、帥/將

紅方為「帥」,黑方為「將」。帥和將是棋中的首腦,是雙方竭力爭奪的目標。

它只能在"九宮"之內活動,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動只能按豎線或橫線走動一格。帥與將不能在同一直線上直接對面,否則走方判負。

2、仕/士

紅方為「仕」,黑方為「士」。它也只能在九宮內走動。它的行棋路徑只能是九宮內的斜線。士一次只能走一個斜格。

3、象/相

紅方為「相」,黑方為「象」。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對角線走兩格,俗稱「象飛田」。相(象)的活動范圍限於「河界」以內的本方陣地,不能過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個棋子,就不能走,俗稱「塞象眼」。

4、車(jū )

車在象棋中威力最大,無論橫線、豎線均可行走,只要無子阻攔,步數不受限制。俗稱「車行直路」。因此,一車最多可以控制十七個點,故有「一車十子寒」之稱。

5、炮

炮在不吃子的時候,走動與車完全相同,但炮在吃子時,必須跳過一個棋子,我方的和敵方的都可以,俗稱「炮打隔子」、「翻山」。

6、馬

馬走動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橫著或直著走一格,然後再斜著走一個對角線,俗稱「馬走日」。馬一次可走的選擇點可以達到四周的八個點,故有「八面威風」之說。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別的棋子擋住,馬就無法走過去,俗稱「蹩馬腿」。

7、兵/卒

紅方為「兵」,黑方為「卒」。

兵(卒)只能向前走,不能後退,在未過河前,不能橫走。過河以後還可左、右移動,但也只能一次一步,即使這樣,兵(卒)的威力也大大增強,故有「小卒過河頂大車」之說。

(3)象棋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象棋規定:

1、對局開始前,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擺法見右圖。

2、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

3、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佔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著。

4、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

5、走一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佔領那個位置。

6、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D. 中國象棋里的棋子所代表的含義以及在古代戰爭中的應用具體情況有人回答的出來嗎

中國象棋棋子的意義

象棋中的民族性格

-----------------------------------

社會學家研究指出,象棋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性格。例如東西方民族都強調國家領袖於國於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為戰局輸贏的標志。
不同的是,國際象棋多了個法力無邊的「王後」,左沖右突,英勇無比,是權力地位與才能的高度統一,這是西方民族 固有的婦女觀和權力觀的體現。
與中國象棋遵循官越大越無能的傳統不一樣,國際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個只會圍著皇帝腳跟轉的儒士,而是頗有能力沖鋒陷陣的勇士。國際象棋中的每個成員的自由度和整個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國象棋大。這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動盪的性格。而中國象棋則比較雍容、莊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國哲學中那套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秘,而只會蠻沖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國象棋的。
如果說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制動」傳統性的象徵,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斗的意義。正因為此,在國際象棋中,一個小小的士兵奮戰到對方底線時,可以隨意成為任何一位權威,這對權力地位「先天命定」的中國象棋而言,顯然是難以想像的。

象棋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

象棋產生於封建時期,它全息地映射著封建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 。由於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國象棋的藝術和棋理折射著以儒家思想 為正統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國際象棋的內蘊則體現著宗教籠罩下的西 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成了象棋藝 術的靈魂。這一點東西方不謀而合。細微的區別是,中國象棋的王稱「 帥(將)」,是忌諱"犯上"的緣故;國際象棋沒有此類顧慮,文字上自 由得多。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出"九宮",且有"士、象"充當專 職護衛力量,始終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這些對"帥(將)",的特殊 保護是"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寫照。君 王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國際象棋唯有"王車移位"的特點 關照,稍不留神還會失去該權利,"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 隨時可能御駕親征,對"王"的保護通過其自身靈活機動的躲閃來實現。 這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相關。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 "對面",可洞察出儒家禮義的熏染;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面對面廝殺決 斗,隱見血親復仇的烙印。

古代中國,妃嬪媵嬙處於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國象棋根本沒有「皇 後」、「王妃」的位置;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僅低於王的、 地位顯赫的"後","後"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范圍最大、威脅最強的 棋子,表現出在西方"後"對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往往起著 僅次於王的作用。

中國象棋的"士"是宮廷衛士,司"九宮"安全,不離"帥(將)"左右; "象"是臣相,只能於本土飛來飛去。如此寵大的護衛部隊削弱了攻擊的 力量,另一方面卻增強了防禦體系,即使前線戰士全部馬革裹屍還,也 可能殺和敵軍的騷擾,這些反映出中國君王傳統的求穩怕亂的心理和習 慣。國際象棋沒有後勤人員的設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 能滿盤飛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職互不相交,暗示著東正教、天主教對 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中國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雖有" 過河 小卒當小車"之說,但它終究是"卒",到頭無非一"老卒"而矣,隱喻著"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的愚民信條。國際象棋的"兵"雖然也只能前進, 但它走到對方底線可開格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這展現了西方進取、 升遷的慾望和機會。

象棋有法度森嚴的精神,中國象棋對棋子的限制尤為突出,區區十 六個子有五個不能過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線,"馬"有拐腳之制約, 縱是千里馬一旦受制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制。國 際象棋沒有對棋子的過多約束,反射著西方豪邁不羈、自由奔放的個人 發展。

象棋尚剛,要求積極拼殺作戰,棋子運動能力越強越有優勢。道家 思想的融匯,中國象棋戰法中發揚了陰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宮馬屏風 馬即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及現代意識的滲透,國際象棋向著多元化發 展,如浪漫主義學派、局面開派、俄羅斯學派、蘇聯學派、現代主義學 派等。

近聞有人發明了中國國際象棋,在中國象棋的主幹上嫁接國際象棋 的枝葉。這能否是東西方文化趨於"大同"的力證?

我國象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究其源頭,眾說紛壇,尚難斷論。戰國時期宋玉所著《楚辭》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說法,提到了象棋。從那時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當時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兩人對弈,每方六子,有梟、盧、雉、犢、塞五種棋子,前四種棋子雙方各一枚,最後一種棋子"塞"各兩枚。梟為首,即主帥。《說苑》載有" 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燕居則斗象棋而舞鄭女"。可見那時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響到門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經》,並集合百官在朝廷進行講解。文學家庾信曾作《象棋經賦》及《進象棋經賦》。那時期,"象戲"在宮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將、車、馬、卒四個乒種,唐代以後,火器開始用於軍事。據《唐書》記載,以機發石為攻城,號將軍炮。所以那時的炮字還是"石" 為偏旁的。軍事上火器的發展給模仿戰斗場面的象棋帶來了新的發展,使象棋逐漸改革成為擁有將、車、馬、炮、士、象、卒七個兵種,這就和現代象棋的兵種基本相似了。唐《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儒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由此可見,唐牛僧儒的時代以前,象棋沒有炮,加炮以後,才成現代象棋的雛型。但牛僧儒《玄怪錄》中岑順夢幻所見和挖掘古墓所發現的象棋,只有王、上將(象)、軍師(士)、輜車、天馬、六甲(步卒)等六個兵種,還沒有炮。其時為唐代宗寶應元年,故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

宋晁無咎(公元1053-1110年)的"廣象棋",棋子32個,與現制象棋的棋子總數相同,棋盤縱橫各11路,比現制象棋盤大一點。廣象棋把兩炮放在車的外側,棋子名稱和著法與現制象棋相同,但沒有說明棋盤中間有無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盤見於北宋末。北宋末女詞家李清照的《打馬圖經序》中刊有打馬戲和象棋兩用的局戲圖,它所表示的象棋盤圖形與現在的完全一樣。另外宋顥關於象棋詩詞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輕"的描述。由此可見,北宋前的象棋盤沒有河界,棋盤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現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體象形的。《玄怪錄》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說明唐朝"寶應象棋"的棋子是銅質象形立體子。後來,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見有圓形銅質的平面棋子,直徑大小不等。正面有車、馬、炮、將、士、象、卒字樣;反面則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圖文。將是坐著的將軍,腰懸長劍;士是女將,上著戎裝,下穿裙子;象是一隻大象;車是帶有飛輪的輜車;馬是飛躍的馬;炮是飛石;卒是手執長矛的士兵。以後,圖枰的棋子逐步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趙佶的《宮詞》有"白檀象戲小棋枰,牙子金書字更明",說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盤和象牙制的金書字形棋子。

第一個以比較完整的篇章來描述象棋著法的是南宋詩人劉克庄。他的長達240字的五言古詩《象弈》中,有"小藝雖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戲,妙不出局外。屹然兩國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變態。……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匹馬郭令來,一士汲黯在。……" 等句,形象地描寫了象棋的棋盤、棋子和著法。和劉克庄同時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學者陳元靚,在他晚年所編的日用網路全書《事林廣記》中,輯集了一些棋勢和兩個全局著法,這是見於記載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馬光的《七國象棋圖》、南宋洪邁的《棋經論》是現代象棋最早的理論著作。其後問世的象棋書譜,有明代的《夢人神機》、《適情雅趣》、《桔中秘》,清代的《梅花譜》、《韜略元機》、《心武殘編》、《竹香齋象戲譜》、《百局象棋譜》等等。而最有名氣、最有代表性的則是桔、梅兩譜,它們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規律,探討了各種開局的戰略戰術。

E. 中國棋文化的棋文化-歷史影響

棋文化
棋文化中國古代兵家講究的是「智、信、仁、勇、義」。
何謂智?其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不同於西洋象棋的王可以四處移動,中國象棋的將帥閑坐九宮之內。其二,在古象棋的演變中,士相在西洋象棋中演變成了「後」,而 「象」演變成了「傳教士」,而在中國象棋中,成了謀士和丞相,顯示了中國文化中智勝於力的定論。其三,西洋象棋棋子個個有十八般武藝,連小卒都能升變中國象棋中大子活動空間大,能縱橫往來。由於雙方子力相等,小子也是勝負天平上重要一碼。中國文化中「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概念表現得一露無疑。
何謂信?其一,三軍對壘,車、馬為左右軍,將帥坐鎮中軍,當上下同生共死。西洋象棋在規則演變中,出現了「王車易位」,開局未已,「王」已藏於一角,未戰先怯也。中國象棋在演變中,將格化為點、線,增加了河界,擴大了棋子的活動范圍,而棋盤一大,殺死老將變得困難,故為了便於攻擊,中國老將雖槍林彈雨,堅守於九宮之內,以示破釜沉舟,決戰之心。若未戰先藏,士卒誰肯賣命?其二,士相環繞,士不離九宮,象棋不過河界,專心護主,忠信也。
何謂仁?棋至殘局,雖大子盡失,然士相全可和一車,小卒終局對面笑,不至於戰至一兵一卒之慘烈。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
何謂義、勇?春秋戰國時,小卒感大將吳起吮瘡之恩,足不旋踵,戰死於陣。小人之類何必聒聒言西方之「升變」?士為知已者死,雖小卒亦知義。
歐洲封建時期,等級觀念嚴重,棋子有高低之分,而中國象棋流傳於市井之間,上下平等,顯示中國象棋的平民文化。有無知者反議論中國象棋等級觀念強,不知從何而起。
又有無知者怪言「中國象棋級別越高越無能」,恐怕也是來源於「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同一時期的謬論。在現代企業中,管理和技術人員(白領階層)的作用是不言自重的。如前面所言,中國象棋是鬥智不鬥力的游戲,士相是運籌者的象徵,一個重視知識、尊重文化傳承,尊重人才的民族才能綿延數千年,笑傲東方。
中國象棋是經典國粹備受喜愛,因此民間在借鑒象棋的基礎上延伸及改革、創新和發明出許多精彩的創新棋種。 1、聯合象棋2、布雷象棋3、大將象棋4、軍師象棋5、天將象棋6、御馬象棋7、神鹿象棋8、變身象棋9、攻城象棋10、金蟬象棋11、活宮象棋12、國際龍象棋13、太極象棋14、楚漢象棋15、中國飛彈象棋16、神兵象棋17、駝棋18、變種象棋19、重兵象棋20、大王國際象棋21、兵戰象棋22、六國象棋23、七兵象棋24、九兵象棋25、戰略象棋26、前衛象棋27、宮廷象棋28、遠古象棋29、水陸象棋30、統戰象棋31、伏兵象棋32、詔河象棋33、強兵象棋34、轟略象棋35、帝王象棋36、魔法象棋37、風雲象棋38、騎殿象棋39、石河象棋40、五行象棋41、烈火象棋42、再生象棋43、雙宮象棋44、九兵國際象棋45、巫師象棋46、拯救象棋47、偵查象棋48、光陰象棋49、舞將象棋50、俘士象棋51、赤壁戰棋52、官渡象棋53、永恆象棋54、七國象棋55、國際相棋56、原始象棋57、戰役象棋58、九變象棋60、戰術象棋61、戰局象棋62、戰場象棋63、戰績象棋64、戰事象棋65、戰例象棋66、戰國象棋67、戰備象棋68、戰爭象棋69、戰火象棋70、戰果象棋71、戰報象棋72、西遊象棋73、三界象棋74、三馬象棋75、四士象棋76、影子象棋77、聊齋象棋78、諜炮象棋79、懸駝象棋

F. 象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老游戲,你覺得從這個游戲裡面有,有哪些人生啟迪

象棋作為非常古老的一種藝術競技,向來非常的受中國人的喜愛,作為歷史悠久的游戲,它也蘊含著非常特殊的人生啟迪,而民間也一直流傳的非常與象棋相關的諺語,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都給我們講了哪一些啟迪:

五、 無事不支士。

這句諺語講的是一些關於棋面上的招式競技,同時它所顯示出來的人生意義是警醒人們,要學會保護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切記不要跟自己太過不去,不要經常鑽牛角尖。

六、 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這句諺語講的是:在下棋也好,在生活中也好,都需要學會謹言慎行,做人做事都不可以操之過急,學會穩中求勝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加的平穩。

G. 象棋圍棋對古時人們和古時文化的影響

象棋和圍棋豐富了人復們的文化制生活,對鍛煉人的計算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有相當的益處,尤其是圍棋,其被發明的初衷就是讓人修身養性,並且圍棋與自然、軍事、治國、處世、以及世間萬物的哲學有著統一之處。圍棋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很深厚的一筆,琴棋書畫中的棋就指的是圍棋,歷史上各個朝代圍棋的發展狀況不一樣,圍棋名家們留下了很多歷史名局,最有名的是清朝范西屏和施襄夏弈出的「當湖十局」。而象棋比圍棋簡單得多,因此普及度更高,更為流行,更容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它的排兵布陣與戰場上是相通的。然而象棋的文化內涵卻不如圍棋豐富。

H. 中國象棋是怎麼樣影響了歷史

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游戲,人們往往通過對弈來參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來提高自己的覺悟能力、思維能力和生活樂趣。

中國象棋的起源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產生的年代不詳。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

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

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 "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象棋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是古代象棋史上的黃金時期。

建國以後,象棋工作者們總結發揚了前人的文化遺產,勇於創新,銳意進取,使象棋文化的更加絢麗多彩,真正成為了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1956年,象棋被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I. 象棋的歷史

起源爭議:
根據出古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一世時發展成沙特蘭茲,經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後來證實比吉夫此說錯誤,因為印度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三世紀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戲恰圖蘭卡。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國際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
各方意見:
關於象棋源於何時的問題,由於史書記載不夠詳細,而且其中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單制《五雜坦》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御覽.工藝部·象棋》說:「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羅欣《物原》也持此說。
六、英人威廉.瓊斯在本世紀初曾說,中國不是產象國,印度是產象國,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近代學者胡適也持此論。
許多學者認為,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斗象棋,亦戰斗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徵戰斗,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徵戰斗,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徵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但對於此種說法,有的學者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畢競還是一種推論。
象棋的發展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期。傳說其鼻祖是博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一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 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象棋一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一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
戰國時期,已經有關於象棋的名稱 ,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六博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六博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說法棋子種類有為:梟、盧、雉、犢、塞(二枚)。但古文物證實六博棋子非多兵種,這是因錯把樗蒲混為一談,梟、盧、雉、犢、塞是樗蒲擲具的排列組合,不是兵種。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以獲得多博籌為勝,不同於吃王為勝的象棋,沒有演化關系。就如丘處機與吳承恩都寫有同名的《西遊記》,六博與中國象棋只是曾有同種稱呼。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稱武則天夢見與大羅天女下象棋的說法,則為以訛傳訛,根據《唐國史補》、宋元話本小說《梁公九諫》中〈第六諫〉、《狄仁傑傳》、《天中記》、《淵鑒類函》,武則天是夢見下雙陸棋。武後嘗問狄仁傑雲:「朕昨夜夢與人雙陸,頻不見勝,何也?」對曰:「雙陸輸者,蓋為宮中無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虛儲位哉?」 現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詠象棋的詩說:「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他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最後加入的,當然是要在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火器之後,才反映在象棋上。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北宋當時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戲大至為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 32 枚棋子,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待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
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南宋時,小象戲已成為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這棋子。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世界上的4大棋類(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都與本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象棋所反應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封建社會,而且幾乎是縮影——有中軍帳(九宮)、士位(士、仕)、文官(即中國象棋的象、相,不許過河)、武將(車、馬、炮)、士兵(兵、卒)。
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2009年2月23日 據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復棋牌運動管理中心,同意「中國象棋」更名為「象棋」英文譯名採用「Xiangqi」。

J. 象棋的歷史有多少年了,為何叫象棋呢

象棋起源於上古時代,據說是舜帝為了打發時間而發明的,但是象棋這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戰國時期,但是只不過當時因為條件限制,象棋並不是那麼完善,象棋之所以叫象棋,並不是因為在棋子中帶有象,而是取象徵的意思,因為棋盤上就像是在打仗一樣,象徵著殺伐輸贏,這也就是為什麼象棋叫象棋,而不是叫車棋、馬棋的原因。

中國象棋之所有受國人喜愛,就是因為它蘊含了很多道理,雖是下棋但是很多人卻能在其中品出很多哲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下象棋的原因。其實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帝王特別愛下象棋,在他們的寢店裡,都會放一個象棋,供他們娛樂,思考人生。

與象棋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