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熟悉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成就
朝代 公元紀年 夏以前、夏、商、西周 ——公元前771年 原始社會時,我國已有了農、牧業和原始手工業。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由於奴隸階級的辛勤勞動,農牧業和手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商代時,在農牧業生產的推動下,開始了對天文和數學的研究,制定了較好的歷法,並已使用十進位記數法。商代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由於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統治,嚴重地阻礙了奴隸社會後期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以來,隨著冶鐵手工業的發展和鐵制工具的使用,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奴隸階級反對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統治,不斷舉行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推動著社會的變革。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李悝(kui)、商鞅等人先後在魏、秦等諸侯國實行變法。 戰國時期,封建制生產關系在許多諸候國逐漸代替奴隸制生產關系並日益發展,我國社會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業、牧業、水利、采礦、冶鐵以及其他手工業等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出現了生氣勃勃的發展局面。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我國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為我國農業生產的進一步提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冶煉、鑄造和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對生產力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以《內經》為代表的我國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天文學、地學、數學、物理學等方面也有很大發展;許多思想家、科學家得出了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著名的思想家荀況提出"明於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給了奴隸主階級的天命論以沉重的打擊 秦、漢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漢時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氾勝之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標志了我國農學、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達到了新的水平。紡織、機械、冶金、建築、造船等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 魏、晉、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著名科學家賈思勰(xie)重視實踐,系統地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對我國農業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祖沖之勇於創新,在天文歷法和數學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地學、醫葯學、冶煉、化學等也有重要進展。我國科學技術在斗爭中繼續前進。 隋、唐、五代 公元589年——公元960年 隋唐的建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隋末農民大起義又一次打擊了豪強地主階級,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阻力。在農民起義的推動下,唐朝的社會生產有了較大發展,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隨著海陸空交通的發達,與各國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唐朝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文明發達的、強盛的國家。隋唐的科學技術有很大發展,天文學、歷法、地理學、醫葯學等方面以及農業、紡織、陶瓷、建築、航海等技術都有了不少新的成就。火葯和印刷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也做出了貢獻。唯物主義思想家柳宗元、劉禹錫等人批判了有神論和天命論,發展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宋、遼、金、元 公元前960年——公元1368年 北宋中期,王安石實行變法。新法中的若干措施如農田水利法等,有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和火葯武器的發明,是宋代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重大貢獻。進步科學家沈括在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宋代在建築、機械、礦冶、造船、紡織、制瓷技術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醫葯學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 明、清(鴉片戰爭以前) 公元前1368年——公元1840年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在世界上曾經長期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進入明代中葉之後卻逐漸落後了。 明清時期紡織、冶煉、制瓷、製糖、造紙、印刷、造船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術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著作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技術以及醫葯學、生物學等方面的重要成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明代中葉以後,西方自然科學知識開始傳入我國。
2. 管理理論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學派出現前。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二)現代管理理論: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由於受世界性石油危機極其觸發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研究經費來源枯竭,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鼻祖泰勒。
還有由於比較管理學受當時流行的一般系統論的影響的啟迪,而一般系統論的衰退,對比較管理理論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當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論》《日本企業管理藝術》《公司文化》《成功之路》為標志。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研究重點由過去的以概念分析為主轉向以實踐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
(2)階段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管理理論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過程及其功能,並以管理職能作為其理論的概念結構。
2、經驗學派: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
3、行為科學學派:主張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能使組織成員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
4、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管理必須採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及合理的決策程序。
5、交流中心學派: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並圍繞這一觀念建立起管理理論體系 , 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並將計算機運用於管理之中。
3. 社會發展史五個階段
一、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二、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三、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四、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五、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4. 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
人類社會共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內會五個階段容。
每個階段的時間因為所處地點的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像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中國是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時才進入奴隸社會,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的部分少數民族還處於奴隸社會階段,甚至有的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
中國的封建社會起始於公元前475年,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定是在1956年。
歐洲由於國家太多,進入各個階段的時間也不一樣,一般的說法,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紀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在近代確立的,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5. 1920到1949年間,中國歷史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版救亡運動權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長城抗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0年12月)
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解放戰爭(1946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
6. 中國的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四個階段,分為原始社會、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
1、第一是原始社會,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原始社會。有考證的資料應從第一個集體化社群河姆渡、半坡開始到禹建立夏朝。本段無確切時間可以考察。
2、第二是古代史,從禹建立夏朝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在夏商時期為奴隸社會,從周文王分封制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這是開始有階級的古代史。
3、第三是近代史,從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和瓦解的過程,故此。
4、第四是現代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人民在中共中央的四代領導人的帶領下,走向新的歷史篇章。
(6)階段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古代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經濟,其經濟規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具有相同的周期。
明(明朝前期實施海禁,後來隆慶開關,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清以來,中國固守農業經濟,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時期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原來保守的農業經濟體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極大挑戰。
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後至中日戰爭開戰前夕已順暢發展,盡管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爾後直至中日戰爭和國共戰爭的結束,中國始有較為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
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
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第89位),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中,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的經濟聯系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緊密。
7. 社會主義各階段發展史是什麼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基石之一,中共前書記趙紫陽在中共十三大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正視而不能超越這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有: 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 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 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全國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廣大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8.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類可考的歷史已有約7000多年,史學家將其分為若干階段——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所依據的主要是其經濟制度的不同特徵.
人類早期選擇群居,大概主要是為了生存——和許多個體弱小而群居的動物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和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取得勝利,人類內部的爭斗開始多了起來,人類社會的管理問題開始日益浮現出來.以什麼方式來管理好日益龐大的人類社會,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其基本模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按其不同特徵分類,人類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管理的社會.在社會規模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社會群體中,往往都是採取的這種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會和由幾個氏族聯合起來、規模相對較小的部落社會.這個管理者,或是長者——同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或是強者——最有力量、最強悍、最能帶領族人戰勝敵人和自然災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辦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的人.這要根據這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敵人來確定.個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管理的范圍比較小,一個氏族或一個小部落,人口幾百或幾千人(太大了不便進行管理,這一體制的效用就會受到影響);2、群體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緣關系(血緣是一條紐帶,往往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紛爭);3、管理者相比較於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顯的優勢,被公眾所信服和推舉;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決,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獨斷的權力.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戰,是最高管理權的轉移與交接,有時候這一過程是和平的,有時卻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們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很多制度設計,同時還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戰爭中俘虜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規模越來越大,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人類就需要創新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只是這個創新過程比較血腥罷了.當一個或多個社會群體發展到一個個人再也無法管理的時候,人類社會就進入到家族管理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制、封建制社會.其主要主要特點是:1、規模增大,大到了一個人再也無法實行有效管理的程度(當然,規模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可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國,有幾十到上百萬人口;還可能大到如俄羅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國的人口);2、同一社會中不再有同一血緣關系;3、社會管理者不再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集團;4、管理者集團中核心人員往往有緊密的血緣關系;5、統治權的更替往往採取世襲制;6、往往有一個官僚系統來協助完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7、統治者往往會用聯姻的方法,來維系其它家族集團的關系,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8、這類國家(或王朝)中一般不會有真正的平等,統治家族永遠都會為自己保留一份特權;9、舊的國家或王朝被推翻,不會帶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往往只是以一個新的家族來替代舊的家族.這種情況曾沿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在西方都很普遍.這種家族統治的國家(王朝),不管其在一個瞬間多麼強大,都會受到一個鐵的規律的制約:優秀人才逐代減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徹底消亡.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王朝興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會.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出來.近幾百年來,這些國家(王朝)一個個被推翻,代之以一種更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會(或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覺醒的結果,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而尤以經濟的推動力為大.平民管理社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具體的形式,並不是西方奉為經典的議會制、普選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會的基本特徵應該是:1、不再有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團對公權力的壟斷;2、權力系統相對開放,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進入其中;3、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4、建立有效機制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保證社會平衡發展.
9. 歷史發展的階段
你好。
根據馬克思主義,人類歷史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時期開始階段)。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歷史發展階段
1、過渡時期:1949——1956
2、全面建設時期:1956——1966
3、文革時期:1966——1976
4、社會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