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物流發展歷史

物流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8 23:15:31

『壹』 中國物流業有多少年歷史

古代當然也有物流,但說到物流業是從上世界70年代發展起來的,距今也僅有40餘年。
中國物流的發展歷史大約可以分成這么幾個時段:
1、70年代物流概念在學術界的引入時期。
2、90年左右,物流概念的推廣時期。
3、95——2000年物流理念在企業的實踐階段。
4、2005年,物流的大發展時間
5、2010年後,物流資源整合與供應鏈管理時期

『貳』 物流的起源

對於「物流」的概念,不同國家不同機構不同時期有所不同,關於物流活動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在英國。1918年,英國猶尼利弗的哈姆勛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國范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和用戶手中。二戰期間,美國從軍事需要出發,在戰時對軍火進行的供應中,首先採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一詞,並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二戰後,「物流」一詞被美國人借用到企業管理中,被稱作「企業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業物流是指對企業的供銷、運輸、存儲等活動進行綜合管理。 根據日本物流管理協會的資料記載,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已基本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企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和更新改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大 物流
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產性本部,該團體為了改進流通領域的生產效率,確保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發展,組織了一個由伊澤道雄為團長的大型考察團,於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國的物流,當時日本還沒有「物流」這個詞,代表團的名稱為「流通技術專業考察團」。該代表團在美國期間,美國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講到,美國30年來國民經濟之所以順利發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視生產效率又重視流通效率。美國產業界真正認識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後,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視銷售,僅把運輸、保管、包裝、裝卸等物流活動作為銷售的輔助性活動。日本流通技術考察團在美國還發現,原來日本被稱為流通技術的運輸、包裝等活動,美國人稱為Physical Distribution(PD)。 日本考察團回國後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視物流的建議,並在產業界掀起了PD啟蒙運動。在日本能率協會內設立了PD研究會,邀請平原直先生(歷任裝卸研究所所長、日本裝卸協會會長,被譽為日本「物流之父」)擔任會長,每個月舉辦PD研討會;在流通經濟研究所,日本權威物流學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組織起PD研究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啟蒙教育活動。 經過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終於開始對PD引起了關注。通產省幾次邀請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機關說明PD的重要性,為政府官員們講課。同年7月,通產省決定討論物流預算案時,擔心新聞媒體在報道中講PD日本人聽不懂,於是邀請平原直先生同內山九萬先生(日本通運株式會社專務董事)商議。內山專務認為PD中的「P」,即Physical在這里並不是「物質」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應把PD譯為「物理性流通」,但又覺得作為一個名詞,「物理性流通」字數過多、過長,只好縮為「物的流通」。於是「物的流通」這一新詞在全日本媒體上發表了。 此後,「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漸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其實物流活動的出現,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比如將剩餘產品放置到洞穴中,而從奴隸社會開始,產品私有化,戰爭物資的運輸,正所謂:大軍出征,糧草先行,也是物流活動的體現。

只是物流一詞的產生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出現的。「物流」一詞的引入與70年代末日本物流友好團體訪問中國是分不開的,「物流」一詞在50年代中期由美國引入日本,開始是在日語漢字中稱「物的流通」,後簡稱「物流」。

『叄』 菜鳥物流的發展歷史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集團、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宣布,「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簡稱CSN)項目正式啟動,合作各方共同組建的「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菜鳥」小名字大志向,其目標是通過5至8年的努力打造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物流大平台,在全國任意一個地區都可以做到24小時送達。
2016年3月14日,阿里巴巴旗下大數據物流平台公司菜鳥網路宣布已經完成首輪融資,融資額超百億元,估值近500億元人民幣。
菜鳥網路的注冊資金為50億元,前三期投資將合計3000億元。建立智能物流骨幹網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倉儲干線建設。因此,菜鳥在這一方面也做足了功夫,菜鳥網路CEO沈國軍介紹,同時啟動的拿地建倉項目已包括北京、天津、廣州、武漢、金華、海寧等十多個城市。金華的金義都市新區,則有望成為阿里物流的第一個創業基地。沈國軍表示,「包括中西部地區在內,我們會在全國八個重要城市,按照『八大軍區』的思路布局去建立主幹網路。」
菜鳥的用地需求,將帶動物流地產的升溫。同時將營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根據菜鳥網路的預計,發展初期將至少支持1000萬家新型企業發展和創造1000萬個就業崗位。而依照馬雲的設想,如果智能骨幹網成熟運作後,我國佔GDP總值18%的物流費用將降至歐美發達國家12%左右,國家經濟效益將得到整體提升。

『肆』 簡述物流發展的歷程

物流發展歷程:

1、物的流通;

2、後勤物流;

3、生產物流;

4、生產技術的應用;

5、供應鏈物流;

6、物聯網的發展;

『伍』 德邦物流的發展史是什麼

1996年9月1日 公司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崔維星辭去南航國旅的工作,下海開始自版營貨運業務;主要從事中山權小欖鎮至北京雅寶路的毛衣空運業務。

1997年6月1日 收購廣州市東山區現代強信商業拓展部,開展托運電器業務。

1998年6月 承包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老乾航空客貨運處(簡稱「南航老乾」)。

1999年5月 承包航空公司部分航班的艙位,使公司在價格上占絕對的優勢,貨源明顯增加。

1999年12月 開發出《飛行2000航空貨運系統》,公司各項業務流程由手工操作轉變為計算機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0年初 因中國民航總局取消了包板、包艙業務,公司業務受到很大影響,故創新發展合票開單方式,進行全國各地的網路派送業務。

2000年8月 注冊成立廣州市德邦物流服務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 全面啟用德邦物流VI體系,致力於品牌打造。

2001年1月 廣州到達派送業務正式啟動,與各航空公司之間的合作關系有了質的飛躍。


『陸』 德邦物流的發展歷程

1996年
· 現任董事長兼總裁崔維星先生正式涉足貨運領域,在廣東創辦德邦的前身——「崔氏貨運公司」。

1998年
· 承包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老幹部客貨運處(簡稱「南航老乾」) ,推出了空運合大票 的運輸模式。

2000年
·注冊成立廣州市德邦物流服務有限公司。
·開發第二代信息系統—TIS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網上貨物跟蹤查詢功能。
2001年
·開通公司歷史上第一條汽運專線——廣州至北京線,正式進軍國內公路汽運領域。
· 首次進駐珠三角外的地區,成立北京新發地營業部 ,向全國布局邁出第一步。

2002年
· 第一屆儲備幹部(經理)選拔啟動,共有20名經理參與首批培訓。此後憑借系統的儲備選拔機制,相繼實施儲備高級經理、大區總經理、事業部總裁培訓,培養了大批管理人才。

2004年
·創新推出「卡車航班」業務,憑借著「空運速度、汽運價格」的領先優勢,奠定了德邦在國內公路零擔領域的地位。

2006年
· 成為業內首家面向本科高校啟動校園招聘的物流企業,第一批報到235名應屆大學生。
·被中國物流協會評為「2006年度中國物流誠信企業」。

2008年
· 以標准化的店面服務亮相 ,通過店面、管理、流程、操作、數據的標准化實現網點快速復制,德邦由此走向標准化管理。
· 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信息系統—ERP系統上線 ,支撐月均40萬票、800萬件貨物的操作能力,滿足了以汽運為主、空運為輔的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
·正式招聘碩士研究生,第一批報到33人。

2009年
· 總部搬遷上海,德邦由區域性公司向全國性公司發展邁出關鍵一步。

2010年
· 建立公司歷史上全國第一個樞紐中心——順德陳村樞紐中心,貨檯面積7萬平方米,日吞吐貨量1萬噸。
· 憑借全年26.2億元的營業收入,奠定了在中國公路零擔物流領域的重要地位。

2011年
· 拉薩營業部的成立,標志著德邦全面完成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網路布局。
·與朗濤咨詢公司合作,推出第三代品牌視覺識別系統。

2012年
·正式啟動博士生招聘,並與國內一流高校(如中山大學)合作建立博士後工作站。

2013年
· 通過與麥肯錫咨詢公司攜手合作,德邦快遞正式上線 ,僅用一年時間,快遞收入即突破5億元大關。
·成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營運系統—FOSS系統,可支撐每天80萬票、500萬件貨量的業務操作。
· 與IBM咨詢公司合作「領導力和專業能力體系」項目,輸出業內領先的領導力模型,並優化了儲備選拔機制以及專業人才認證體系。

2014年
·德邦業務(快運、快遞)收入首次突破百億,達104.9億元。
·憑借超過本行業平均水平的效益增長、創新的商業模式和踐行全球企業公民責任的優秀表現,成功入選達沃斯論壇「全球成長型公司」。
· 榮獲由智聯招聘聯合北京大學企業社會責任與僱主品牌傳播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2014年中國年度最佳僱主」。
· 通過校園招聘 ,德邦累計招聘本科應屆生突破7400人、碩士研究生739人、博士研究生15人,建立了優於行業競爭、難以復制的人才優勢。
·直營網點數量突破5000家。

『柒』 中國物流發展過程

物流信息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在信息化建設的歷程卻充滿著困惑、障礙、風險,甚至陷阱。整個社會、國家、政府、行業,特別是企業信息化的藍圖和用戶需求激動人心,前景美麗動人。計算機信息技術、網路技術、電子商務日新月異,飛速發展,但是,在信息化項目開發應用過程中,軟體企業往往底氣不足,用戶往往是霧里看花,成功的事例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信息化、信息技術,特別是軟體開發、應用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計算機信息技術引用到數據處理,即管理領域以來,從只追求硬體的檔次、軟體的運行效率,到人們認識到硬體只佔信息系統總擁有成本的很少一部分,軟體不只是程序,而應該是文檔加程序,從而用軟體工程的方法進行軟體項目的開發,從一些傳統的軟體開發方法,如生命周期法、企業原形法,結構化軟體開發方法,計算機輔助軟體開發方法、基於第四代語言的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到把一些科學、先進的工程項目企業管理思想、方法應用到軟體領域,出現了軟體項目管理、軟體企業CMM認證等有效的途徑;從辦公自動化系統(OAS)、管理信息系統(MIS)到電子政務,製造/企業資源計劃MRP/ERP,信息化建設不斷進步,信息化開發理論方法演進,信息化開發應用不斷深入。從諸如:企業建模、業務建模,戰略信息規劃,信息系統規劃(ISP),信息資源規劃(IRP),企業應用集成(EAI),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企業信息門戶(EIP),商務智能系統(BIS),從資料庫系統為核心的程序和數據驅動,到模型驅動、用例驅動開發模式,從JAVA、XML,到UML建模開發語言,從SAPERP-R/3到J2EE體系結構與開發模式,從C/S、B/S/W到COM 、J2EE.NET、MS.NET技術構架,等等,等等,其中不乏從軟體體系結構的高度和對信息系統規劃設計方法、技術的討論和成果。新的概念、理論、方法和技術工具層出不窮,使軟體企業疲於跟進新概念炒作,不知方向所在,廣大用戶更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疲於學習,面臨兩難選擇,進退維谷。
再縱覽一下管理科學和商業模式的發展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從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到戰略管理、知識管理(KM)、客戶關系管理(CRM),再到業務流程管理(BPM)、組織再造、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協同商務(CC),BTOB,BTOC、CTOB,BTOG、GTOB,CTOC,TTOT,不僅使用戶企業感覺層出不窮,應接不暇,也使軟體開發企業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疲於學習和知識更新。
總而言之,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系統開發應用是為管理服務的,要滿足客戶的需求,並為客戶帶來價值。人們探索各種信息化的理論、方法、技術,就是為了縮小軟體開發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的「語言間隙」,消除軟體開發企業與企業用戶之間的誤解和顧慮,但是由於管理和信息技術的領域各自復雜特性和發展規律,事實和現實是,不但沒有縮小和消除,反而使間隙變成了鴻溝,由誤解和顧慮變成了懷疑甚至對立。一方面需求強勁、迫切,一方面又不敢輕易投入,一方面市場上解決方案和軟體產品比比皆是,一方面用戶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系統,ERP的教訓使企業仍心有餘悸。軟體開發成本並沒有下降,軟體應用的風險反而加大。於是,即懂仍舊技術、又懂管理技術、特別是有行業管理經驗的人才就越來越搶手。原因在哪裡?如何控制軟體開發成本,規避信息系統應用的風險?
除了體制、機制和管理水平的因素,一方面,信息系統越來越復雜化、大型化,從簡單的企業管理深入到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物流、供應鏈管理軟體的時實性、動態性、因素關聯性,軟體技術的抽象性,管理的變化復雜性,使信息系統開發更加困難和不可控,另一方面,不同業態、不同服務產品的物流流程都不同,需要具備物流流程重組、再造的咨詢能力,不是單純地把人工管理計算機信息化,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人們早已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軟體工程理論與方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現狀是各種流派的信息化建設、軟體開發理論、方法和技術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或者說在解決部分特定領域的問題時有效,沒有一個業界和用戶公認的、科學的、符合管理信息化邏輯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框架能指導軟體項目的開發,並能使用戶感覺系統是「透明」的。那麼,究竟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和一個實現途徑或技術路線呢?
總結前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找到一種集大成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路線,使各種有效的信息化和軟體開發在一個統一的邏輯框架下應用、實施,發揮作用,就是探索和構架符合信息化規律的、科學的、軟體企業和用戶都能理解和使用的物流軟體體系結構和開發平台。
問題的關鍵,一方面是:從MIS到ERP,再到物流信息管理與供應鏈集成管理平台,能否找到一種軟體開發商與用戶,或者軟體看法人員與管理應用共同理解的語言或者交流工具,縮小、甚至消除二者之間的語言間隙;另一方面是找到一種業界公認的業務模型邏輯框架和解決方案的技術構架,進行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並且能夠支持企業戰略、支持業務的持續發展。
必須認識到,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推廣應用,需要在一套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路線和工具來支持下來實現,而不是開發了一個實際應用系統,就以偏概全,當作一種模式和通用解決方案加以推廣和炒作,就能解決問題、滿足客戶和市場需求的。

『捌』 物流的歷史

1、對於「物流」的概念,不同國家不同機構不同時期有所不同,關於物流活動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在英國。1918年,英國猶尼利弗的哈姆勛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國范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和用戶手中。二戰期間,美國從軍事需要出發,在戰時對軍火進行的供應中,首先採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一詞,並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二戰後,「物流」一詞被美國人借用到企業管理中,被稱作「企業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業物流是指對企業的供銷、運輸、存儲等活動進行綜合管理。
2、根據日本物流管理協會的資料記載,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已基本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企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和更新改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大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產性本部,該團體為了改進流通領域的生產效率的物流信息網,確保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發展,組織了一個由伊澤道雄為團長的大型考察團,於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國的物流,當時日本還沒有「物流」這個詞,代表團的名稱為「流通技術專業考察團」。該代表團在美國期間,美國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講到,美國30年來國民經濟之所以順利發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視生產效率又重視流通效率。
日本考察團回國後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視物流的建議,並在產業界掀起了PD啟蒙運動。在日本能率協會內設立了PD研究會,邀請平原直先生(歷任裝卸研究所所長、日本裝卸協會會長,被譽為日本「物流之父」)擔任會長,每個月舉辦PD研討會;在流通經濟研究所,日本權威物流學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組織起PD研究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啟蒙教育活動。
經過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終於開始對PD引起了關注。通產省幾次邀請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機關說明PD的重要性,為政府官員們講課。同年7月,通產省決定討論物流預算案時,擔心新聞媒體在報道中講PD日本人聽不懂,於是邀請平原直先生同內山九萬先生(日本通運株式會社專務董事)商議。

閱讀全文

與物流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