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有多久的歷史(詳細點哦)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歷史風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鯀是雄居大河南岸位於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富有賓士水土的經驗,在與堯舜斗爭中失敗。後來,禹在伊洛河一帶,糾正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為以疏導為主,開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窪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難,散漫的流水又能積到一定的地方。禹賓士水土,發展生產,得到群眾支持,博得許多部落首領的擁護,確立了禹王權。為鞏固政權,禹又沿穎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懷遠縣境內),大會夏、夷諸部從多邦國或部落首領,這就是"塗山大會",標志著夏王朝正式建立。後來,禹的兒子啟在"釣台之享"大會正式廢除"禪讓制",開始了我國文明時代的歷史。今天,在塗山上還留有相傳建於漢代的禹王廟。
[藝苑奇葩]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安慶、池州、徽州一帶,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安慶地方語言為歌唱基礎,抒情見長,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富於韻味。黃梅戲劇目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唱腔100多種。伴奏樂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樂器和鑼鼓。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戲劇團和學校,農村有業余劇團。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等。
一、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1.休寧縣萬安古鎮
2.涇縣桃花潭鎮(原陳村古鎮)
3.濉溪縣臨渙古鎮
4.銅陵縣大通古鎮——和悅洲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5.肥西縣三河鎮
6.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7.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8.岳西縣響腸鎮
9.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
10.桐城市孔城鎮
11.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
12.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
二、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
1.績溪縣龍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頭
2.績溪縣上庄——馮村
3.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4.歙縣許村
5.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6.歙縣棠樾村
7.涇縣黃田村
8.固鎮縣垓下村
9.黟縣屏山村
10.黟縣南屏村
11.黟縣關麓村
12.涇縣查濟村
13.肥東縣瑤崗村
14.蚌埠市蚌山區孫家圩子村
15.歙縣雄村
16.休寧縣右龍村
17.休寧縣黃村村
18.績溪縣石家村
19.肥西縣小井庄村
20.歙縣昌溪村
21.歙縣瞻淇村
22.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村
23.肥西縣啟明村——新光村——鴿子籠村
24.鳳陽縣小崗村
三、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
1、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
2、東至縣東流古街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街區)
3、五河縣城關鎮順河街
② 跪求安徽歷史
遠古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省內發現的「和縣猿人」,距今已有約35萬年歷史。據科考,「和縣猿人」出現時間應不晚於「北京人」,甚至與「藍田人」相當。[1]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隋唐之前
商朝(前16世紀 - 前11世紀)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2]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今湖北荊州)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壽縣),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靈璧縣歷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安徽和縣)。劉邦建立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亳州人,三國曹魏之實際開創者)。
南北朝期間,從4世紀開始的之後三百年間,幾支塞北游牧民族入侵華北地區並相繼建立軍閥政權,南方則一直保持著漢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為南北方對峙的前線,戰火不斷。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東晉之間展開的淝水之戰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次戰役。
隋唐
隋朝統一,使安徽擺脫了南北朝期間「南北對峙」主戰場的困境。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使江淮地區經濟得到較好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
安史之亂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區備受戰火蹂躪。晚唐時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從河南經安徽和縣渡長江入皖南,到福建、廣東,後經安徽攻長安,天下大亂,藩鎮割據,不久唐朝滅亡。
宋元
北宋後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年以後,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為南北對峙的前沿,戰禍連年。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出兵伐宋,被虞允文指揮的宋軍大敗於今安徽馬鞍山採石磯,史稱採石大戰失敗。1234年,金亡於蒙古帝國。1276年,蒙古人攻佔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歸元朝。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現在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府(今皖北地區),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府(今黃山市一帶),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明太祖洪武二年定都臨濠府(今皖北地區),史稱明中都,洪武八年遷都應天府(即今南京市),但鳳陽府(原臨濠府)已近基本建設完畢皇陵與皇宮,(皇宮與皇陵宮殿毀於明末張獻忠,宮牆毀於文革)。
明代在安徽境內共設有7個府,其中4個位於長江以南:徽州府(6縣)、寧國府(明初曾叫宣城府、宣州府,最終仍定名為寧國府,6縣)、太平府(3縣)、池州府(6縣);3個位於江淮之間:安慶府(7縣)、廬州府(4縣1州),設鳳陽府(元代曾叫臨濠府,明初更名中立府,最終定名鳳陽府,5州13縣);淮河以北未設府,淮河以北全境屬鳳陽府。明成祖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原直隸地區改稱南直隸。1635年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陷鳳陽府,燒毀皇宮與皇陵。
清朝
1645年,清軍攻佔南京,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1667年,又將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省會初駐應天府後遷至安慶府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則長期寄駐江寧府(今南京市),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並遷來安慶。至此,安徽省界基本穩定下來。
晚清時期,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糧食和軍事基地,在曾國藩的湘軍和陳玉成的太平軍反復拉鋸戰中,安徽南部人口損失巨大,經濟凋蔽。戰後從河南、湖北居民移居皖南,文化習俗有所改變。同時期,捻軍也發源於貧困而土匪橫行的今皖北地區。李鴻章在廬州府附近招募淮軍赴江浙作戰。太平天國之後淮軍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清代安徽省下設兩道,皖南道(初駐安慶府,後移至蕪湖縣),皖北道(駐鳳陽府)。
近現代
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安徽省設三個道,蕪湖道、安慶道和淮泗道(駐鳳陽),省會變動較大。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蚌埠興起。1912~1926年,安徽歷柏文蔚、倪嗣沖、張文生、馬聯甲、呂調元、姜登選、陳調元等省首長。1926年底陳調元歸順北伐國民革命軍。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安徽成了日偽、國軍和中共新四軍力量交織的地區。1940年在安徽發生國共沖突的皖南事變。1947年蚌埠脫離鳳陽縣被設為安徽省第一個省轄市,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國共內戰期間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的主戰場。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徽一度以長江為界分為皖北(駐合肥)和皖南(駐屯溪,今黃山市)2個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合並。省界有小幅的調整: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徐州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在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安徽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到500~600萬人,[3]占災前人口3446萬人的18.37%,其比例居中國各省的第一位。當時的省委書記曾希聖因此被調職。
1978年11月24日,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秘密將土地公開,實行大包干,創造性地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使得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結果是,1979年糧食比上年增長6倍,相當於1966年到1970年的5年糧食總和,農業獲得大豐收。與此同時,安徽省肥西縣、來安縣也開始試驗包產到戶。
1982年1月,中共中央總結經驗,發出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迅速推開。安徽農民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安徽的農村和城市改革也逐步開始。在農村,流通體制改革進行,農村市場逐步放開;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科技興農」方針被提出,鄉鎮企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興起。1980年,全省開始推行企業經營責任制,並改革工資制度和獎金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企業「吃大鍋飯」的狀況得到初步改善。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安徽經濟開始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求採納~~~~
③ 安徽衛視的發展歷程
1997年10月6日,安徽衛視上星播出,通過「亞洲3號」衛星覆蓋歐、亞、非和大洋洲在內的54個國家和地區。
2010年,安徽衛視覆蓋人口突破10億,位居省級衛視第一位,並被評為「TV地標」中國省級衛視覆蓋傳播力第一名」,現已實現全國地級以上城市100%覆蓋,並在台灣、香港、澳門地區落地入網。
安徽衛視上星播出之後,推出了《超級大贏家》、《劇風行動》、《周日我最大》、《男生女生向前沖》《超級演說家》《我為歌狂》《勢不可擋》《非常靜距離》《超級新聞場》《國劇盛典》等一系列名牌欄目,海豚第一劇場作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劇播出平台之一 ,曾播出的《夏家三千金》《甄嬛傳》《烽火佳人》《愛情公寓4》等精品劇集收視排名前茅,獲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和喜愛。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確立了頻道強勢品牌地位。「劇行天下,愛傳萬家」,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被譽為「安徽電視現象」,榮膺中國電視界的「五星上將」,人們普遍冠以安徽電視傳媒界一個響亮的名稱 「電視淮軍」。
安徽廣播電視台曾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節目優勢和技術優勢,立足安徽,面向全國。貼近觀眾、不斷創新,是安徽電視台努力的目標。安徽衛視在省級衛視中開頻道特色化定位之先河,最先確定以電視劇為特色定位,從眾多的省級衛視脫穎而出,成為業界著名的「五星上將」。面對電視媒體的激烈競爭,安徽衛視創新不止,不斷進行品牌升級,從「電視劇大賣場」到「劇行天下 愛傳萬家」,再到「好劇行天下,綜藝樂萬家」,始終引領中國電視業界收視動向。
安徽衛視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實施頻道發展規劃、欄目節目品牌建設機制、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等六大機制建設,營造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環境,強化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力,增強媒體發展的後勁。
安徽衛視正以打造強勢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安徽衛視為龍頭,以節目創新為靈魂,以機制體制改革為動力,以人才戰略為重點,以產業化發展為方向,全力推進各項改革,實現發展的新跨越。作為在國內電視業界中享有盛譽的「電視淮軍」,安徽衛視是一個以創新為導向、以創新為發展動力的典範。傳承著徽商善於審時度勢、出奇制勝的創新精神,安徽電視台緊跟時代對媒體提出的要求,穩中求變,從頻道、營銷、管理和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及時而全面的改革和調整,從而成就了「電視淮軍」在媒體激烈競爭中的生存奇跡。因為熱愛創新、勇於創造,他們不僅生存得好,而且生存得快樂。安徽衛視品牌戰略更加突出與鮮明,安徽衛視繼續高舉」好劇行天下,綜藝樂萬家」的品牌大旗笑傲傳媒江湖。省級衛視第二位的收視排名,全國一流的迎客松貴賓服務和廣告營銷團隊,成就了安徽衛視在省級衛視第一陣營的江湖地位。
2012年6月1日,安徽衛視改版,全面啟用海豚稱號,並對外隆重公布了電視台的吉祥物:海豚寶寶。
2015年7月1日,安徽衛視上星18年最大一次改版,首推30多檔綜藝節目,取消22點檔《星光劇場》,全力打造晚間920、10點和11點半三個節目帶,全力出擊20多檔大型季播節目,其中,有以《中華百家姓》、《中國農民歌會》為代表的「國字」系列;有以《超級演說家》、《超能拍檔》為代表的「超級」系列;更有以《叢林的法則》、《星動亞洲》為標志的「億元」系列。
④ 安徽省哪個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合肥歷史悠久,抄人傑地靈。早在夏商時期,境內居住的「淮夷族」人,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部落群體。春秋時期,境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狀況,「皆勝淮左」。西漢時,合肥置縣。東漢光武帝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由此,「合肥其地視他邑獨重。」東漢建安中(約200年),合肥為揚州治所。此後,歷經1700餘年,合肥一直為州府名都要邑治所。
三國時期,合肥曾為魏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吳魏曾數戰於此,致使這塊土地成為著名的古戰場。曹操點將教弩台、張遼威震逍遙津、吳主躍馬飛騎橋的故事,仍為今人津津樂道。遺留下來的古教弩台、張遼衣冠冢、三國合肥新城等古跡遺址,已成為今日合肥的名勝景觀。
合肥歷史上曾為一商業都會。合肥置縣後,民間商貿得到進一步發展。合肥憑借得天獨厚的淝河黃金水道,南可至巢湖而達長江,北可經瓦埠湖而達淮河。此外,有可輻射四鄰地區的陸路相佐,交通便捷,成為南北農副產品集散地。加之民間能工巧匠雲集,手工業發達,使合肥逐漸形成繁榮的商業都會,成為全國16大商城之一。
合肥也還好了
⑤ 安徽電視台的發展歷史
安徽廣播電視台由原安徽人民廣播電台、安徽電視台、安徽廣播電視傳輸發射總台、安徽廣播電視報社合並重組而成,是集廣播、電視、報紙、網路、新媒體等多種業務為一體的省級廣播電視綜合傳媒機構。現擁有10個電視頻道、9個廣播頻率、20座傳輸發射台站、安徽廣播電視報社以及網路電視台、網路電台、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等新媒體,電視節目日播出時長210多小時,廣播節目日播出時長203小時30分鍾,傳輸發射總播出時間170多萬小時。
安徽廣播電視台位於中國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唯一的省級電視媒體。其創建於1960年,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省級電視台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座以省命名的電視台。
1960年9月30日19點,安徽廣播電視台試播成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吳文瑞代表省委、省政府與電視觀眾見面,宣布安徽廣播電視台開始試驗性播出,並作了簡短的講話。曾希聖等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同志到電視台觀看了電視節目。當晚播出的節目有《圖片新聞》、《安徽戲曲叢錦》和電影片《征服世界最高峰》等。那時,合肥只有110多台電視機,各個收看點組織群眾集體收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1960年開播後直至1962年,安徽廣播電視台都是每周(星期二、六)播出兩次,每次1.5小時至2小時。逐步開設了《圖片新聞》、《故事片》、《戲曲欣賞》、《電視紀錄片》、《文藝演出》、《少兒節目》等欄目。第一個播音員是來自安徽藝校的王潮華。播出時,出圖像、預告節目和解說圖片報道。由於沒有錄像設備,全是直播。
1961年1月2日,在合肥江淮大戲院實況轉播了黃梅戲《百花贈劍》和《櫃中緣》,這是安徽廣播電視台首次進行劇場演出實況轉播。
每次電視節目,一般都要放映一部電影故事片,大多數是觀眾喜愛的國產故事片,也有一些蘇聯故事片。影片由電視台向省電影公司租借,每部租金20~50元。
廣大人民群眾愛看電視,但60年代初合肥市的電視機很少。為了使更多的群眾能看到電視節目,電視台把電視機安裝在大卡車上開到四牌樓,供群眾觀看。又在逍遙津公園的兒童樂園附近建立一個三角形的三面都能看到電視的電視機架,上面放電視機,供市民和遊人觀看。在合肥市郊的常青、姚公廟、紅旗等鄉也設置了收看點,方便農民觀看。
⑥ 安徽的歷史與發展
http://bk..com/view/4380.htm
很詳細的
⑦ 安徽在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在皖東長江左岸發現的二三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是安徽省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
大禹治水到淮河北岸的懷遠縣,為使淮河水下泄而開鑿一水道,將山一分為二,成為今天的荊山和塗山。後人在塗山建禹王廟,紀念他為治水「三國過門而不入」。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安徽蘄縣大澤鄉爆發了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漢武帝移民江淮,秦漢時浙東的越族人遷至皖南。東漢的亳州人華佗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葯劑麻佛散,並創立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東漢建安年間誕生於江淮地區的《孔雀東南飛》被譽為中國第一首五言長篇敘事詩。
東漢末與三國時的建安文學。
元朝初年王楨木活字印刷術,使活字印刷術迅速發展起來。
明朝程大位著《演算法統宗》確定了算盤定式。
明朝吳敬梓著《儒林外史》
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司衙門從江寧(今南京)遷到安慶。
1259年南宋防守壽春的士兵發明了突火槍。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辦中國近代第一個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製成我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木殼輪船「黃鵠」號。
1898年安徽求是學堂創辦,成為安徽近代教育興起的標志。
1905年,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岳王會在安徽蕪湖成立,會長陳獨秀。岳王會的成立,標志著安徽的革命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908年11月,駐扎在安慶外的馬營合炮營同時起義。
1912年10月,孫中山巡視安慶、蕪湖。
1923年春,陳獨秀派何慶施到安慶建黨,年底建立說中共安慶支部。
1923年12月,薛卓漢回到家鄉壽縣,在小甸集成立中共特別支部,這是安徽農村最早建立的一個黨支部。
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在武漢成立,第一次統一了全省黨的領導。
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蕪湖正式成立。王步文任省委書記。4月遭破壞,王步文在安慶就義。
1930年,鄂豫皖特委成立後,將本地紅軍隊伍合編為中國紅軍第一軍。許繼慎、徐向前任正、副軍長。
1931年初,鄧小平到達安徽蕪湖巡視黨務,使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機構得到恢復,組建了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
1937年11月,日寇進攻廣德饒國華率川軍在廣德固守,揭開了安徽境內抗日戰爭的序幕。
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到達大別山,至11月下旬,建立了33個縣的民主政府,初步完成戰略開展任務。
1948年11月------1949年1月的淮海戰役。
1949年1月------起的渡江戰役。
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
1949年4月28日,屯溪和平解放,至此安徽全境解放,國民黨在安徽的反動統治徹底滅亡。
⑧ 安徽的由來和歷史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境內的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新安、廬州、皖江四大文化圈。
安徽自古重視科學研究,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古今有畢升、梅文鼎、王貞儀、鄧稼先、楊振寧等科學家。截至2015年,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首的科研教育大學109所,科研機構4093個,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國家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1個。
安徽省名緣於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它始於順治三年(1646年)改江南省安廬池太巡撫為安徽巡撫。據《清史稿·疆臣年表五》載,順治二年七月乙卯出任安廬池太巡撫(駐安慶府治)的劉應賓至三年十月甲申罷於安徽巡撫任上。說明三年已改安池太巡撫為安徽巡撫了,安徽作為地區名稱已經開始。這個最初出現的臨時差遣性安徽巡撫在順治五年就撤銷了。但順治二年七月丁丑就設的操江巡撫存在時間較長。十三年十月丁丑,接任提督操江巡撫的蔣國柱兼安徽巡撫事,管理地方事務。十六年八月癸巳,接任的宜永貴已徑稱安徽巡撫了。康熙元年(1662年),在安慶府再次設安徽巡撫。安徽巡撫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5個府及廣德直隸州。作為安徽區域名稱的安慶、徽州兩府在清江南省的上江地區位置重要,安慶府為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徽州府在明清兩代已是江南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因此,康熙六年建省,正式以兩府首字合成為新置的省名。
安徽建省後,主要變動是在清末。太平天國以安徽省為主要根據地之一,仍建安徽省,仍以安慶為省會,而只佔領安徽部分地區的清政府把江南地區暫劃入浙江巡撫管轄,把安徽臨時省會遷往廬州府治(今合肥市)。抗日戰爭期間,安徽省會遷往立煌縣城金家寨(今已沒入梅山水庫)。因日軍淪陷長江兩岸及津浦、淮南鐵路沿線地區的城鎮,國民政府被迫劃江分設皖北、皖南行署區。與此同時,日偽在蚌埠成立偽「安徽省」。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在皖北、皖東、皖中地區建立3塊鞏固的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後期至建國初(1949年4月15日至1952年8月7日),因皖南、皖北地區解放有先後,在長江以北的安徽境內分別設皖西、鄂豫皖、江淮3個行署。民國38年(1949年)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報告備案,撤銷上述3個行署,組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隨著渡江戰役進展,至皖南地區全部解放,組建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安徽地區分屬皖北、皖南兩個與省平級的行署區(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復安徽省,定省會於合肥市,至今不變。
安徽省為什麼簡稱為「皖」呢?
安徽省簡稱「皖」,緣於皖西有綿亘的皖山,皖水繞流其間,古為皖國,漢以後沿建皖縣、皖城、皖陽等縣,安慶府舊治潛山為其中心,後古皖又為安慶府境而名。以皖命名,表示安徽歷史悠久,山川壯麗。「皖」又作「睆」。始見於《詩經·小雅·大東》的睆彼牽牛」句,《毛傳》解釋為「明星貌」,唐陸德明解釋為「明貌」,《字匯·目部》釋為「美好貌」。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古皖國就地處山清水秀的皖西地區。
⑨ 安徽歷史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安徽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9)安徽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安徽古代著名人物: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3、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4、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5、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