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英關系的歷史和現狀對當前我國的治國理政有何啟示
新中國成立僅三個月,英國政府經仔細權衡,不顧美國阻撓,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法律上的政府"。應中方的要求,中英兩國從1950年上半年開始了艱苦的建交談判。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英國在對台問題上所持的騎牆態度致使兩國關系一直麻煩不斷,建交談判曲曲折折,曾因朝鮮戰爭的爆發而一度擱淺。但中英兩國都有改善彼此關系的誠心與願望,雙方能夠擴大共識,減少分歧,日內瓦會議後不久,兩國便互派代辦,這種代辦級"半建交"關系的建立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創舉。分析這段特殊的外交歷程,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一、利益的驅使--外交承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民族近百年屈辱的外交史一去不返。毛澤東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發表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願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1]同日,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把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公函致送各國政府,周恩來在公函中說:"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是需要的。"[2]當時,中國制定同外國建交的三項原則是:與台灣斷交、支持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尊重中國主權。新中國的中英關系也是基於上述原則開展的。1950年1月6日,英國外交大臣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宣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從即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之合法政府",表示願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新中國建立關系。英國政府同時發表聲明,撤銷對國民黨殘余集團的外交承認。[3]縱觀中國近百年革命史,英國政府歷來對中國革命採取不同情的態度,甚至在一系列問題上採取了敵對的行動,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英國如此迅速地做出這一外交決策呢?這並非是權宜之計,而是英國政府權衡利弊後的務實政策。一般說來,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是根據本國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的需要制定的,這就決定了英國的對華政策不是消極地追隨美國,而有自己獨立的一面,它更多地體現了英國自身利益。戰後,英國對華政策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擴大英國在華的一切利益。首先,英國在舊中國有很大經濟利益。它在舊中國的龐大投資,雖然在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前抽走了很多,但據估計,仍有10.33674億美元,[4]占各國在華投資的1/3,居第一位。中英貿易也是英國所重視的。二戰前,英中貿易總額達1.06億英鎊。二戰後,由於美國霸佔市場,英中貿易呈下降趨勢,1948年降至600萬英鎊。這時,美國不僅不願意承認新中國,甚至認為考慮這個問題的時機還未到來。[5]中國革命勝利後,必將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而四億多人口的大市場使英國對華貿易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美國既然甘願退出中國市場,英國便自然想趁機填補這巨大的貿易空白。要恢復戰前在華經濟地位,英國就必須與新中國政府建立穩定的健康的關系。其次,英國承認新中國也著眼於英國在香港地區的地位和利益。中國大陸的解放使英國對香港的前途深感擔憂。香港淪入英國手中是歷史上不平等條約的產物,而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布不承認這些條約。此外,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大陸。英國無意放棄香港這個重要的商業和金融據點,力圖維護對香港的統治。英國人希望香港免遭共產黨控制,方法是強調香港在對華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並表示願意就香港的政治前途與共產黨進行討論。他們認為,只要承認共產黨政府,這兩個方法就能加以利用。最後,還應當指出:英國的外交承認除了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外,還有其政治目的。冷戰中,英美兩國一樣,都不願看到中蘇結盟,而試圖通過外交承認來爭取中國,至少使中國不過分傾向蘇聯。1949年12月16日,英國在給紐西蘭首相的一份絕密電報上宣稱:"對抗俄國影響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共產黨與西方接觸,越早接觸越好"。[6]綜上,英國是基於自身利益才率先承認新中國,並試圖協調與新中國的關系,但我們應當贊賞此舉,認為這種外交承認是明智的,務實的。當時的上海《大公報》指出:"英國的承認擴大了英國同美國的分歧,並且將英國人民的友誼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截然區分開來。[7]的確,這一外交承認有助於新中國在對西關系中打開缺口,發展同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二、分歧與斗爭--建交談判英國承認新中國並不表明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的贊同和肯定。正如戰時首相丘吉爾聲稱:"承認一個人的存在並不一定是一種贊同之舉......建立外交關系並不是表示恭維,而是要獲取便利。"[8]由於中英兩國對"承認"的理解和立場存有差異,英國尚未斷絕與台灣的一切官方關系,因而尚不具備正式建交的條件,兩國遂從1950年3月2日起開始建交談判。中國政府在談判中要求英國政府澄清三個問題,即:英國政府必須徹底斷絕與台灣國民黨的關系,澄清它的代表在聯合國對中國代表的投票行為,以及英國政府在英國、香港和其他英國屬地的國民黨的各種機構和中國的國家財產所持的態度。這三個問題都是圍繞著台灣問題。從維護在華利益出發,英國採取了承認新中國的政策,但在台灣問題上,卻採取了追隨美國的立場,換言之,英美"特殊關系"或美國因素決定了英國的台灣政策。新中國成立之初,英國對台灣的歸屬含糊其辭,不願履行《開羅宣言》中的承諾。盡管英國不久以後正式承認新中國,但仍保留英國駐淡水領事館,並沒有徹底斷絕與台灣的官方聯系。而英方卻在談判中聲明:淡水領事館其職能是保護英國僑民在當地利益,並不表明英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承認。對此,中方難以接受。英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各個機構中順從美國意志,以投反對票或棄權票來阻撓蘇聯政府關於開除國民黨政府的提案的通過。中方要求英國對其在聯合國表決中的曖昧態度給予澄清。英方卻認為由於在歷次投票中中國不可能達到多數,英國只有投棄權票。中方尤其關注英方對"兩航"飛機的態度。1949年11月9日,中國、中央兩航公司全體員工在香港宣布起義,12月3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指出,兩航公司在港資財,決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手段移動或破壞,中國政府的此項產權應受到香港政府的尊重。[9]在談判中英方代表胡階森稱中方所提問題相當復雜,牽涉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問題。在美國壓力下,5月10日,英國樞密院頒布樞密令否決香港地方法院關於"兩航"飛機產權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的判決,宣布在飛機產權做出終審裁決前將飛機扣留在港。針對這種出爾反爾不守信用的不友好行徑,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致函英國談判代表,嚴重抗議英國政府這一行徑,要求立即解除扣押,但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積極響應。上述事實表明英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既想保持與發展同新中國傳統的貿易關系,又想取悅於美國,維護與鞏固美英的"特殊關系";既想與新中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又與台灣國民黨政府背地裡勾勾搭搭,進行事實上的官方聯系。這實際上就是拒絕在平等、互利以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致使中英關系無法進一步發展。1950年5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發表了關於中英建立外交關系談判經過的談話,向世界人民揭露了英國政府對中英建交談判所持態度的真相,要求英國政府對這些言行不符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澄清。[10]當然,英國主動承認新中國及其後的中英建交談判在某些方面給兩國關系帶來了一些積極影響,中英關系的前景是較為樂觀的,雙方都為發展彼此關系做出了努力。但由於英國把維護它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作為其對外戰略的基石,發展對華關系以不損害英美關系為限,在對台政策上追隨美國搖擺不定,甚至從原有立場上後退,使已有良好開端的中英關系蒙受損害。朝鮮戰爭的爆發又使這一關系雪上加霜,中英關系由對話轉為對抗。英國緊隨美國,參加發動了侵朝戰爭,採取了一系列敵對行動。在台灣問題上,英國反對中國人民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並主張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在締結對日和約問題上,英美一道將中國排除在外;在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上同美國一道投票贊成聯合國擱置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毛澤東在1952年5月10日與尼赫魯夫人的一次談話中說:他本人很關心中英之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一事,但不幸的是,英國對華政策使之成為不可能。他批評了英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變化不定。[11]由於英國強硬的對華敵視政策,中英兩國建交談判無法繼續下去,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談判被無限期擱淺下來。三、求同存異--互派代辦朝鮮戰爭的爆發一度中斷了中英談判,但中英兩國的外交聯系並未因此而中斷。留在北京的英國外交人員仍受到公正待遇,享有外交特權。在武力威脅與經濟封鎖等遏制政策無法奏效情況下,英國又試圖重新啟動早已擱淺的建交談判。1953年中國開始制定並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領導全國人民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而中英貿易和英國公司的地位,由於英國政府根據美國要求實行對華禁運而被破壞。同中國市場最有密切關系的英國實業界機關報香港"遠東經濟評論"在論及英國在華公司關閉時寫到:"中國無論發生任何變化,但總有一個穩定的因素:『中國必須做生易'。"同時該文還指出:"當朝鮮荒謬的戰爭結束和中國可以自由的致力於恢復經濟時,它實際上將需要一切,而英國商人在滿足中國的需要方面要起自己的作用。"[12]英國實業界人士估計到新的迅速發展的中國比舊的、處於附屬地位的半殖民地中國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前途。從經濟上封鎖中國,在英國是極端不孚眾望的,而且引起各界包括政府人士的抗議。因此,朝鮮戰爭結束後,英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政策,表現出友好姿態。而此時的新中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已徹底取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日益鞏固,到日內瓦會議召開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可以使它在對帝國主義國家政策方面採取更靈活的立場。1954年4月26日討論朝鮮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召開,日內瓦會議給中英兩國高層領導人提供了就雙邊關系進行直接交換的機會。日內瓦會議間,中英兩國外長頻繁接觸,艾登外長希望中國向英國派駐相應的人員來倫敦。周恩來嚴肅批評英國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但考慮到英國在印支問題上採取了不同於美國的立場,便當即表示願派相應的人員去倫敦。周恩來指示負責對外貿易問題的雷任民多找關系與同在日內瓦的咸爾遜和英國貿易界人士接觸,爭取以英國為突破口,沖破美國控制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實行的封鎖禁運政策,打開英國市場。杜維廉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參加了日內瓦會議,他也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英國政策突然松動了。杜維廉回憶說:"我同外交部西歐司司長宦鄉和中國外貿部副部長雷任民舉行了正式會談......英國在華僑民遇到的許多麻煩現在獲得了解決。出境許可證發放了,就連英國在華公司遭到關閉問題進行的談判也取得了進展。"[13]由於兩國領導人能夠擱置爭議尋求共同利益點,兩國關系有了轉機。6月11日,英國政府批准向中國出售數千種非戰略物資。6月16日,周恩來和艾登舉行會談,6月17日,中英兩國正式公布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聯合王國政府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辦駐在倫敦,其地位和任務與英國駐北京代辦的地位和任務相同。據此,杜維廉於7月8日向周恩來呈送了由艾登外交大臣簽署的委任書。中國政府亦於9月2日任命宦鄉為駐英代辦。這樣,幾經曲折中英終於建立起代辦級外交關系。英國朝野一致熱烈歡迎中英關系的改善,把它視為日內瓦會議的一項積極成果。1954年8月,周恩來在外交政策報告中指出:中英關系這種改進將有助於我國和西方國家建立正常關系的可能性的增長。日內瓦會議後,中英聯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頻繁。中英關系的改善促進了中英經貿關系的發展。從50年代到60年代,在西方禁運的條件下,中英兩國貿易額卻增加了十幾倍,至1969年已佔中國對外進出口總額10%多,其中中國對英國的進口額佔中國進口總額的16%。[14]英國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和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2. 中英兩國近代發展歷程給你什麼啟示
1、英國抄近代發展中有起有落,18世紀中後期,曾經崛起為「日不落帝國」,而19世紀後期卻被美德先後趕上並超越。其興起,緣於科技,其衰落亦緣於科技。這就告訴我們:必須要重視科技創新!
2、中國近代從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大門,經歷了痛苦的近代化的歷程。但是苦難是一本教科書,讓我們明白:落後就要挨打,必須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3. 中英兩國在什麼歷史背景下從敵對關系變成了盟友
中國從來沒有與誰變成盟友過,甚至現在隨時都有可能再變為敵對關系。本來他們版都是身處權兩個不同的社會陣營,他們現在只是合作關系,當時世界社會的發展是以經濟為主,為了共同的經濟利益,很多敵對國家都形成了合作關系。一旦在某個問題上兩個陣營又發生嚴重分歧,他們可能隨時會撕破臉。
4. 中美兩國的關系的歷史與發展狀況
中美關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關系,中美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成員,分別是回最大的答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美之間貿易的互補性很強,中美兩國人民在二戰時共同打擊日本軍國主義,有著良好的民間交往基礎。雖然中美之間貿易摩擦不斷,但是兩國政府深知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
5. 中美關系歷史發展與趨勢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說起吧,由於冷戰反共中美整體處於敵對狀態。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美蘇冷戰及中蘇關系的惡化,雙方都希望緩和關系,中美建交。
建交後雙方關系大體融洽,但依然摩擦不斷,概括說來主要有這幾個事件使雙方關系出現降溫,美方對台問題,如美對台軍售等;北約轟炸南聯盟,炸毀我大使館;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近兩年來看,有美重返亞太,插手東海、南海事物。
向後看幾年,中國持有大量美債,美借美日同盟,插手釣魚島,及南海問起,對台問題,等都會影響中美關系。但中美合作事歷史的必然。
(5)中英歷史關系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美外交史
20世紀之所以常常被稱為「美國世紀」,自然和美國的「全球化進程」有密切關聯。對美國而言,兩次世界大戰既是災難,又是極難得的機遇——對任何其他國家,它們都只是災難。因為美國在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它有兩次機會按自己的意願把這個世界塑造成它喜歡的樣子。
第一次它失敗了。威爾遜提出號稱「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計劃」,倡議為永保和平而建立國聯,結果先被歐洲權力政治大打折扣,後被自己的人民否決。
首倡國聯的美國反而沒加入國聯。美國人似乎還沒做好「達則兼善天下」的准備,不肯為大西洋彼岸的安全問題多操心。10年後,經濟危機(1929年至1933年)更使其連「獨善其身」也不可得。
第二次它成功了。與上一次不同,美國人沒有再規避責任,決心領導世界。雄才大略的羅斯福將美國對戰後世界秩序承擔主要責任視為理所當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關貿總協定、重建的歐洲和日本見證了一個美國經濟資源和價值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被接受的世界,尤其在數十年後蘇聯解體時。
這么說也許沒錯:在美國的世界秩序構想中,中國的位置一直在變化。中美關系對兩國來說一開始並不那麼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斷遞增,越到後來越是重要。到二戰時已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
6. 如何看待近代以來中英關系的發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歷史上的中英關系是赤裸裸的帝國和半殖民地的關系,中英之間爆發過兩次鴉片戰爭。
中國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政治上,滿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經濟上,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思想文化上,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
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
留守北京和洋人周旋的恭親王奕欣
條約還為沙皇俄羅斯更多地割佔中國西部領土製造了條件。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沿海各省,並伸向中國內地,方便了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沖擊。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火燒圓明園,對中國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擊,地主階級分化,部分滿清統治者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從而開始了「洋務運動」,迎來了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
6、喪失大片領土。 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只是彈丸之地,而割讓給沙俄的領土則前後達150萬平方公里之巨,奠定了後來中華民國的版圖基礎。
7、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鎮壓太平天國,勉強維持了其統治。《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其鎮壓內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得以繼續維持.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中國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廣大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從未停止過。他們在英法聯軍所到之處,奮起進行保衛祖國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7. 中英關系經歷哪幾個發展階段
中 英 關 系 史
1、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英國侵回占的中國的領土:香港
(1)香港問題的由來:
1841年,英國強佔香港島;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英國通過《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1898年,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強租新界。
(2)香港的回歸:
20世紀80年代,中英答簽訂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回到祖國懷抱。
(3)香港回歸的意義:香港的回歸祖國,中國人民洗刷了百年恥辱,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4)香港失去和回歸的原因:
香港失去的原因:清政府的腐敗、落後;英國的侵略;
香港回歸的原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新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鄧小平「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為香港的回歸開辟了途徑;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不懈的外交談判;
8. 求一篇小論文2000左右字。談談中英關系的歷史及發展
談談中英關系的歷史及發展ok,這個好說有什麼要求嗎?
9.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從古到今
(之前沒有美國)
1776年7月日發表的《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間。國富民強。
美國剛獨立時僅有13個州,面積也不是很大,之後,美國政府通過政治手段和戰爭手段取得了幾個州的土地,比如1819年奪取東西佛羅里達,1845年並吞得克薩斯,他們還通過經濟手段花錢買了一些國土,比如1803年買的路易斯安娜地區。
路易斯安娜位於密西西比河以西,洛基山脈以東,南至墨西哥灣,並抵英屬加拿大,地域十分廣闊,南北長3000多英里,面積達82.8萬平方公里。
1803年4月30日美法雙方簽好條約。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整個路易斯安娜地區。
路易斯安娜地區比原有美國領土多了一倍還多,使美國疆土翻了一番。同時,這一地區的購買還掃除了美國西進運動的一大障礙,美國從此可以毫無阻礙的躍過密西西比河向西擴張,
(比如1846―1848年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通過這次戰爭美國奪取了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領土)。密西西比河這一"眾河之父"成了美國的內河,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而在1796―1805年間的中國,正是和砷大勢搜刮民財,乾隆皇帝荒淫無度的時候。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終於爆發了歷史聞名的"白蓮教起義"。從這之後,中國開始一直走下坡路,再也不復往日的富強,"康乾盛世"的華麗外衣下是千瘡百孔的封建王朝。
19世紀50年代,俄國同英國對抗加據,俄國面臨阿拉斯加州的取捨選擇,最終決定放棄這里,出售給它的英國對手的對手――美國,以建立緩沖地帶,1867年3月30日,美俄簽署割讓條約,10月8日正式移交。阿拉斯加州58.6萬平方英里,買入價僅720萬美元,不久,這個寒冷荒涼的半島上就發現了豐富的礦藏,隨便一處的生產,就能抵得上整個阿拉斯加的換價,美國又得了個大便宜。
1840年道光帝年間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進入了近代史時代。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更是給腐朽的清王朝以沉重的一擊。1860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帝成為第一個被外國人趕出中國皇宮的皇帝,倉皇逃到熱河,最終直到病死也沒能回來。而這個時候的美國也正在上演舉世聞名的以林肯領導解放黑奴運動的"南北內戰"。
1914年7月28日。因為奧帝國和塞爾維亞的沖突,由薩拉熱窩事件這根導火索發展成為世界大戰,到1918年,共有31個國家參加了戰爭。自大戰以來美國打著中立的旗幟,坐山觀虎鬥,從中漁利,但實際上同協約國的關系日益加深。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美國。但同時也直接導致了日不落帝國――英國的衰落。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從而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辛丑條約》僅戰爭賠款就達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憤怒的中國人民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廣州起義。(共八十多人死亡,其中有72人埋在了黃花崗,所以又稱"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
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以及靜岡、山梨等九縣突然發生了7.9級地震,地震引起火災,造成一場巨大的災害。死亡99331人,傷103733人,下落不明43467人,震毀45萬戶,毀壞房屋約69萬余間,經濟損失達65萬日元,導致1927年的經濟危機,進而引發金融危機。由此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國。這就是舉國聞名的九・一八事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英勇的中國人民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戰爭中,日本死亡300萬人。同時,中方死亡3500萬人,直接損失5000億美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日本偷襲珍珠港歷時110分鍾,美國軍事實力遭受嚴重損失,港內8艘戰列艦,一艘徹底破壞,一艘傾覆,另外3艘受重傷沉沒海底,另有19艘軍艦中彈,3艘驅逐艦被打得千瘡百孔。此外,有250多架飛機被擊毀,美軍官兵死傷4500多人。珍珠港事件帶給美國的損失幾乎比美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受損失的總和還要大,自此以後,美國太平洋艦隊一蹶不振了。日本在此次偷襲中僅僅損失28架飛機和5艘潛艇,人員傷亡則不足100人。
12月8日,羅斯福總統向世界宣布,對日本宣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交戰各國為了取得戰爭主動權爭相研製新武器。美國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經過6年的努力,耗資20餘億美元,在1945年7月中旬至8月初,首批用於實戰的兩顆原子彈的零部件製造完畢,因兩顆原子彈外形一瘦長一短粗,故取名為"瘦子"和"胖子"。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在8月5日把"瘦子"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在8月9日,把"胖子"投在了長崎。兩顆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它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戰爭了,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對中國無條件投降。當然這不僅僅是原子彈的功勞,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頑強的精神不僅僅令日本為之心驚,更贏得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贊賞。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之間有為自身利益發生戰爭的時候,比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爭。同時也有為自身利益同仇敵愾的時候。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給中國援助的戰略物質,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從而使中日之間盡早結束戰爭。反觀現在,美國不放棄台灣不是同樣為了自己的利益嗎?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誼,所有的政治活動都是以自己利益為目的的手段。
10.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中英關系的歷史與發展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中英關系
這方面的,可以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