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
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1)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
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
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② 全民族抗戰史實和意義
1、史實:
中國抗日戰爭
1931-1936 ▪ 九一八事變 ▪ 黑龍江戰役 ▪ 江橋抗戰 ▪ 哈爾濱保衛戰 ▪ 一二八事變
▪ 綏靖滿州國 ▪ 熱河戰役 ▪ 長城戰役 ▪ 綏遠抗戰
1937-1938 ▪ 七七事變 ▪ 國共合作 ▪ 平津作戰 ▪ 南口戰役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 南京保衛戰 ▪ 南京大屠殺 ▪ 徐州會戰 ▪ 蘭封會戰
▪ 重慶大轟炸 ▪ 武漢會戰 ▪ 廣州戰役
1939-1941 ▪ 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 ▪ 桂南會戰 ▪ 五原戰役
▪ 棗宜會戰 ▪ 百團大戰 ▪ 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會戰
▪ 第二次長沙會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1945 ▪ 浙贛戰役 ▪ 鄂西會戰 ▪ 滇西緬北戰役 ▪ 常德會戰 ▪ 豫湘桂會戰
▪ 豫中會戰 ▪ 長衡會戰 ▪ 桂柳會戰 ▪ 湘粵贛戰役 ▪ 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2、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③ 中國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急求!謝謝
意義:
1、贏得民族獨立,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加速人民解放,為新中國建版立奠定了重權要基石。
3、凝聚中國力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空前發揚。
4、捍衛世界和平,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歷史貢獻。
5、奠定大國地位,促進了戰後新的國際秩序建立。
(3)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八年艱苦抗戰,終於取得最後勝利,使中國收回了基於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國家主權,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門以外的被侵佔土地,被強佔50餘年的台灣、澎湖列島等地,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和發展在抗日戰爭所形成的有利條件,領導人民解放戰爭,推翻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建立了新中國,為中華民族復興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弘揚,中國民族意識覺醒。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戰後,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④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主要史實及意義是什麼
全民族抗戰主要是指抗日戰爭時期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短短4個月全部淪陷,當時報紙上發出了「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的文章,號召中國人奮起抗日。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逼蔣抗日,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
之後,蔣介石同意聯共抗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在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從此,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日,這是國共兩黨歷史上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時候)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軍隊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國民黨軍隊主要負責正面戰場。在盧溝橋戰役中,國民黨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壯烈犧牲,這種中國軍人所具有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注意:是中國軍人,不只是共產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在這里是一個整體——中國軍人)
抗日戰爭中,最知名的三個戰役: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和百團大戰。
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我們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殲敵一千多人。
台兒庄戰役是在徐州附近進行的,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重大的勝利。(初中課本當中只說是「重大勝利」,少了一個「最」)
百團大戰是共產黨領導軍隊主動出擊,規模最大的戰役。
之後,召開了中共七大,討論抗戰勝利後中國走什麼道路的問題。
再往後,小日本不投降,8月初還在頑抗,美國看不過去他們冥頑不化的死態度,於是在8月6日往小日本的後院里扔了倆原子彈,後院起火讓小日本最終不得不投降了,8月15日就宣布了投降,9月2日簽訂了投降書,3日凌晨0點生效。
抗戰終於勝利了。
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從鴉片戰爭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我們都輸得很慘)結束了我們百年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鼓舞了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 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
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目的是要滅亡中國,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抵抗日本的侵略,人人有責。國內各階級,各階層人民,各黨派只有團結起來,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共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如果大敵當前,仍然進行內戰,必然削弱抗戰的力量,更有利於日本各個擊破,為侵略者提供有利條件,中國的抗日必然受到更大的損失,推遲勝利的到來。因此,只有民族總動員,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面抗戰路線,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法寶
a、全民族抗戰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舉國一致、同仇敵愾、共同抗擊外敵入侵的斗爭新局面,極大地增強了全體中華兒女抗戰必勝的鬥志與自信。
b、全民族抗戰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成為中國戰場以持久抗戰實現由弱轉強、奪取最後勝利的重要條件。
c、全民族抗戰的堅持和發展,徹底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一擊而勝」和分化瓦解中國抗戰力量的陰謀。
d、全民族抗戰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中國抗戰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大力支援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民族抗戰的勝利啟示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只要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艱難險阻和風險挑戰,都會被我們克服和戰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
⑥ 全面看待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來國人民近百年來自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⑦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主要歷史史實及意義
抗戰史實: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一場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1、全國共同抗戰。2、主要有兩支抗日力量。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意義(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⑧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主要史實及意義
全民族抗戰主要是指抗日戰爭時期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短短個月全部淪陷,當時報紙上發出了「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的文章,號召中國人奮起抗日。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逼蔣抗日,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
之後,蔣介石同意聯共抗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在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從此,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日,這是國共兩黨歷史上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時候)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軍隊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國民黨軍隊主要負責正面戰場。在盧溝橋戰役中,國民黨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壯烈犧牲,這種中國軍人所具有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注意:是中國軍人,不只是共產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在這里是一個整體——中國軍人)
抗日戰爭中,最知名的三個戰役: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和百團大戰。
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我們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殲敵一千多人。
台兒庄戰役是在徐州附近進行的,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重大的勝利。(初中課本當中只說是「重大勝利」,少了一個「最」)
百團大戰是共產黨領導軍隊主動出擊,規模最大的戰役。
之後,召開了中共七大,討論抗戰勝利後中國走什麼道路的問題。
再往後,小日本不投降,8月初還在頑抗,美國看不過去他們冥頑不化的死態度,於是在8月6日往小日本的後院里扔了倆原子彈,後院起火讓小日本最終不得不投降了,8月15日就宣布了投降,9月2日簽訂了投降書,3日凌晨0點生效。
抗戰終於勝利了。
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從鴉片戰爭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我們都輸得很慘)結束了我們百年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鼓舞了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教這個7年了,都是自己打出來的哦,也許有個別錯誤,請指正
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9)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戰爭損失——軍隊傷亡
1、日本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2、國軍方面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行政院發布的《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中公布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統計數字如下:軍人作戰傷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3、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⑩ 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的標志是什麼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有哪些」
七七事變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是全過抗日戰爭開始的標志,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是: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了對中國的一系列侵略戰爭,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把獨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進行了長期英勇不屈的斗爭。但是,這些英勇的革命斗爭最後都在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戰。在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整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同敵人血戰到底。最後以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這一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屢遭失敗,備受屈辱的歷史,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這一勝利,創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光輝典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 二、 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從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人民軍隊對日作戰共12.5萬余次,打死、打傷和俘虜日本侵略軍和偽軍170多萬,牽制了日本侵華軍總兵力的半數以上,成為中國戰場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在抗日戰爭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共產黨通過偉大的整風運動和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中國革命經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進一步結合進來,提出了關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和政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人民革命力量在艱苦的斗爭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鍛煉,得到了重大的發展,人民軍隊發展到120萬人,民兵約220萬人,抗日根據地大小19塊,人口1億多,共產黨員120餘萬,中國共產黨發展成為一個朝氣蓬勃、團結奮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然而戰爭也鍛煉與教育了人民,促進了人民的覺醒。人民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進步。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壯大,改變了中國政治力量的對比,極大地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三、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時也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斗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戰場,一直抗擊和牽制著日本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的海空軍。它開戰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殲滅日軍最多,民族犧牲最大。香港《信報》今年3月23日一篇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文章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功績在於,首先舉起反法西斯義旗,打響了反法西斯第一槍,為世界樹立榜樣」。「抗日戰爭始終是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牽制並殲滅了日本陸軍主力。1937年7月,日本為了全面侵華,把陸軍從17個師擴充到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陸軍總兵力90%,此後,日軍侵華兵力逐年增加,還有半數的空軍和海軍也用於侵華。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它在海外兵力共350萬人,其中侵華兵力196萬人,占海外兵力的56%」。「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基本上將其軍隊用於侵華戰爭。在將近四年半的時間內,中國幾乎是單獨抗擊日本侵略的唯一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也僅以11個師對英、美作戰,只佔其陸軍總兵的21%,而侵華兵力為36個師,佔70%。從抗戰時間來看,中國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打了14年,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也打了8年多。美英對日作戰不到4年,蘇聯對日作戰僅24天。從戰果上看,日軍在整個戰爭中死傷195萬餘人,其中在中國戰場死傷138萬餘人,占日軍傷亡總數的70%。」「以上事實足以說明: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是打敗日本法西斯的主力軍。」(《參考消息》2005年3月29日)抗戰8年,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直接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達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付出了極大的民族犧牲,終於打敗了號稱「東方第一強國」的日本法西斯。 由於中國抗日戰爭極大地牽制、打擊和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軍事力量,打亂了日本的侵略部署,阻止了日本「北進」蘇聯的企圖,有力地支持了蘇聯的對德作戰,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危險,解除了後顧之憂,才敢於將其主力從遠東西調,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中國的抗戰還推遲了日本「南進」的步伐,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英美聯軍和亞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國人民的持久英勇抗戰,使日寇深陷泥潭,難以自拔,根本騰不出手來,迫使日本否決了海軍進攻澳大利亞和錫蘭的主張,放棄與德軍在中近東會師的企圖。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起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反攻,在近東會師。」(小羅斯福:《羅斯福見聞秘錄》,新華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