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字信號處理發展現狀及趨勢
從TI第一顆DSP誕生至今已有25年,成就了無數輝煌。多核、SoC的發展方向使DSP將繼續高速成長,同時,它的發展也正在面臨來自FPGA、ASIC的挑戰。
DSP概念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才由計算機實現部分實時處理,當時主要用於高尖端領域。由於DSP技術與大量運算相關,每秒完成百萬條指令運算就變為一個新的單位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80年代,有些公司陸續設計出適合於DSP處理技術的處理器,於是DSP開始成為一種高性能處理器的名稱。TI在1982年發布了第一顆DSP晶元,名為TMS32010,這是一個處理速度達5個MIPS的處理器。
加入TI公司有12個年頭的清華才俊鄭小龍,從技術應用工程師打拚到負責DSP在中國的銷售業務,熟諳DSP圈裡的事。他談起了DSP誕生的故事:
那時只有兩種處理器,一種是作為PC核心的CPU,另一種是微控制器MCU。這兩種處理器的在進行大量運算時都面臨技術瓶頸,業內就在考慮「是不是需要一種高速的數字信號處理的器件」。那個時候,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已經有了,像濾波器、編碼解碼等對於乘加結構要求很高,如果用CPU來處理的話,指令非常多、效率比較低;而如果在處理器中就有這樣一個乘加結構,數字濾波器就可以實現實時的處理結果。
DSP剛開始出現時,採用了NMOS工藝,然後由於功耗的原因,很快轉到CMOS,例如C54、C55等型號中的「C」就表示CMOS。那個時候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實現每個MIPS的成本高達10~100美元,成為商品化的障礙。
發展軌跡:DSP歷史的三個階段
TI首席科學家兼DSP業務開發經理方進 (Gene Frantz)在年前接受電子工程專輯采訪時曾這樣說過,「DSP產業在約40年的歷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DSP意味著數字信號處理,並作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廣為流行;隨著這個時代的成熟,DSP進入了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DSP代表數字信號處理器,這些DSP器件使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接下來又催生了第三階段,這是一個賦能(enablement)的時期,我們將看到DSP理論和DSP架構都被嵌入到SoC類產品中。」
80年代開始了第二個階段,DSP從概念走向了產品,TMS32010所實現的出色性能和特性備受業界關注。方進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新興的DSP業務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風險,究竟向哪裡拓展是生死攸關的問題。當設計師努力使DSP處理器每MIPS成本降到了適合於商用的低於10美元范圍時,DSP在軍事、工業和商業應用中不斷獲得成功。到1991年,TI推出價格可與16位微處理器不相上下的DSP晶元,首次實現批量單價低於5美元,但所能提供的性能卻是其5至10倍。
到90年代,多家公司躋身DSP領域與TI進行市場競爭。TI首家提供可定製 DSP——cDSP,cDSP 基於內核 DSP的設計可使DSP具有更高的系統集成度,大加速了產品的上市時間。同時,TI瞄準DSP電子市場上成長速度最快的領域。到90年代中期,這種可編程的DSP器件已廣泛應用於數據通信、海量存儲、語音處理、汽車電子、消費類音頻和視頻產品等等,其中最為輝煌的成就是在數字蜂窩電話中的成功。這時,DSP業務也一躍成為TI最大的業務,這個階段DSP每MIPS的價格已降到10美分到1美元的范圍。
21世紀DSP發展進入第三個階段,市場競爭更加激烈,TI及時調整DSP發展戰略全局規劃,並以全面的產品規劃和完善的解決方案,加之全新的開發理念,深化產業化進程。成就這一進展的前提就是DSP每MIPS價格目標已設定為幾個美分或更低。
DSP演進圖:性能、價格、功耗是不變的追求
無疑,CMOS工藝的改變大大降低了功耗,而且隨著工藝節點從3微米、0.8微米、0.1微米以及未來的納米工藝,低功耗是DSP一個不變的特性。同時,DSP的主頻不斷得到提升,從開始的5MHz,到100MHz、200MHz。
「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出現在90年代中期,TI開發出多並行處理結構,1997年推出了C6000 DSP,有8個並行運算單元,原來每個單元性能可達200MPS,這樣一下子提高了8倍到1600 MIPS。」 這些運算單元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分為2組、每組4個,包括邏輯處理、數字處理、乘法運算、移位處理四類單元,分別適合不同的應用。這一時期,DSP已廣泛用於數據通信、海量存儲、語音處理、消費音視頻產品等,特別是在蜂窩電話領域的成功。鄭小龍說道,「今天針對基站應用的C6?16主頻達到1.1GHz、處理能力超過8000MIPS。」
性能、價格、功耗永遠是DSP追求的目標。在這個目標的驅動下,每隔十年DSP的性能、規模、工藝、價格等就會發生一個躍遷。如表1所示,DSP的演進同樣遵循著摩爾定律,伴隨著集成度的不斷提高,是性能的提升、價格的下降。
表1:每隔十年DSP性能、規模、工藝、價格的變動。
針對DSP功耗的變動趨勢,存在一個Gene定律。從圖1可見,1982年每MIPS的功耗為250mW,到1992下降為12.5mW,而到2000年僅為0.1mW,2004年到0.01mW,而預計2010年將挑戰0.001mW。Gene定律認為,DSP功耗性能比每隔5年將降低10倍。
2. 求晶元儲存發展歷史
計算機晶元儲存發展史進入1984年後,IBMPC/AT(AdvancedTechnology,先進技術)規格中關於硬碟子系統的部分得到了全面更新。程序控制代碼開始被內建於主板搭載的BIOS中,從而不再依靠介面控制卡上所帶的ROM晶元了。系統開始支持新增加的高位IRQ中斷號,廢除了對DMA通道的佔用,並更改了硬碟介面所使用的I/O地址。AT規格中關於硬碟介面規定如下:使用IRQ14。使用I/O介面地址1F0-1F8。不再佔用DMA通道。使用主板BIOS中內建的程序代碼對硬碟介面進行控制。使用DOS2.0版本以上的操作系統。AT兼容機上的硬體設置信息都被保存在一塊CMOS晶元上,所記錄的內容受一塊小型電池的供電來維持。因此即便機箱的電源被切斷,所有設置仍舊會被保存下來。這一技術使PC機的用戶不必再受一大堆跳線和撥動開關的困擾(在早期的電腦上,每件設備所佔用的系統資源都是由用戶手動更改跳線或撥動開關來進行分配的),且CMOS中所記錄的內容可以運行一個簡單的程序方便地進行更改,此舉可算是提高電腦易用性方面的一大進步。原始的AT規格界定了從10MB到112MB共計14種容量的硬碟,在使用那些不合規格的硬碟時,仍需要在介面卡上搭載ROM晶元或是在系統啟動時載入專用的設備驅動程序。在DOS4.0之前的操作系統不支持32MB以上的分區,哪怕是使用容量在100MB以上的硬碟時,也要把它切割成小區方能使用,這是因為「系統中的扇區總數不能超過16位(65,536)」這一傳統限制。想使用大於32MB的分區,就必須使用特殊的分區工具,例如Ontrack』sDiskManager(即便是在今天,新版本DiskManager仍舊受到用戶們的歡迎,它可是解決老主板不支持大容量硬碟的制勝法寶啊),當時有許多硬碟廠家都將DiskManager與自家的產品捆綁銷售。但不幸的是,DiskManager與其他許多磁碟工具都發生了兼容性問題,因為在大多數工具軟體下,用DiskManager所分的區都會被識別成了非DOS(Non-DOS)分區。因此,許多用戶被迫選擇了分割多個32MB以下小分區的辦法來使用大容量硬碟,但這種辦法也有局限性,因為DOS3.3之前的版本根本就不支持擴展分區這一概念……今天的用戶當然不必理會這些限制,因為AT兼容機所支持的硬碟種類已增加為40多種,並且大多數BIOS都會提供一個可由用戶自由設定各種硬碟參數的選項。您只要打開WINDOWS操作系統中的硬碟屬性,就能看到「GENERICIDEDISKTYPE46/47」等字樣(具體顯示46還是47與系統設置有關,在BIOS里把硬碟類型設為USER時顯示為TYPE46,而設為AUTO時系統屬性里則顯示TYPE47),這就是您的硬碟所屬的「固有的硬碟類型」。當然,在WINDOWS環境下,用戶根本用不著在意硬碟到底被設成了什麼類型,因為隨著操作系統本身的發展進步,WINDOWS本身不需要讀取這一參數就能正確地讀寫硬碟了。不過,原始的AT規格中的部分條文在今天依舊是PC機的桎梏,例如一台PC機最多隻能連接2個硬碟、BIOS/操作系統只能識別1024柱面、16磁頭和63扇區/磁軌的限制等等(當然,這些限制現在都已被克服了)。人們已經採用了多種不同的辦法來將那些「不合規格的」物理參數與系統所能支持的邏輯參數之間進行互相轉換。
3. 信號處理發展史
自1982年第一片數字信號處理器產生以來,DSP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也形成了目前DSP的四代產品。
(1)第一代DSP
1982年TI(Texas
Instruments)公司推出的TMS320ClO是第一代DSP的代表,它是16位定點DSP,首次採用哈佛結構,完成乘累加運算時間為390ns,處理速度較慢。
(2)第二代DSP
1987年Motorola公司推出了DSP56001,它是24位定點DSP,完成乘累加運算時間為75ns,其他產品如AT&T公司的DSPl6A,ADI(Analog
Devices Inc.)公司的ADSP一2100,TI公司的TMS320C50等,代表了第二代DSP產品。
(3)第三代DSP
1995年出現了第三代定點DSP產品,如Motorola公司的DSP56301,ADI公司的ADSP一2180,TI公司的TMS320C541等。這些產品改進了內部結構,增加了並行處理單元,擴展了內部存儲器容量,提高了處理速度,指令周期大約20ns左右。同期出現了功能更強的32位浮點處理的DSP,如Motorola公司的DSP56000,TI公司的TMS320C3X,ADI公司的ADSP-21020等。
『
(4)第四代DSP
最近幾年推出了性能更高的第四代處理器,包括並行處理結構DSP和超高性能DSP.如ADI公司的32位浮點處理器SHRAC系列ADSP2106X、TI公司的TMS320C4X等,以及近兩年TI公司推出的並行處理定點系列TMS320C62XX、浮點系列TMS320C67XX,ADI公司的並行處理浮點系列ADSP21160和TigerSHARC系列ADSP—TSl01S、ADSP—TS201等。
目前DSP生產廠家中最有影響的是TI公司、ADI公司、AT&T公司和Motorola公司。其中TI公司和ADI公司的產品系列最全,市場佔有率最高。
DSP處理器有定點處理和浮點處理兩大類,適用於不同場合。早期的定點處理DSP可以勝任大多數數字信號處理應用,但其可處理的數據的動態范圍有限,如16位定點DSP動態范圍僅96dB。在某些數據的動態范圍很大的場合,按定點處理可能會發生數據溢出,在編程時需要使用移位定標措施或者定點指令模擬浮點運算,使程序執行速度大大降低。浮點處理器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它拓展了數據動態范圍。浮點DSP的綜合性能優於定點DSP,在相同的指令周期內,它既可以完成32位定點運算,也可以完成浮點運算。而且其匯編源程序容易編寫、可讀性好、調試方便。
隨著DSP本身的不斷發展,它的開發工具也不斷發展和完善。早期的DSP開發只能使用簡單的命令行形式的編譯器和鏈接器,使用匯編語言編程,且缺乏調試工具,因此開發難度大、周期長。近幾年來,DSP的開發工具向可視化發展,DSP生產廠家和第三方提供了各種軟體開發環境和硬體模擬調試工具,支持DSP的程序開發。如TI公司的Code
Composer系列(cc2000, cc5000,cc6000),ADI公司的Visual
DSP++等。硬體調試工具普遍採用JTAG掃描方式支持在線調試、支持多處理器調試,還提供了各種評估板。軟體和硬體調試工具的發展,使DSP程序的開發過程變得相對容易。此外,目前許多類型的DSP開發過程中可以使用c編譯器,簡化了開發過程。但是針對定點DSP的c編譯器編譯效率不高,而浮點DSP的c編譯器的效率很高,這使得浮點DSP的程序開發更簡單和方便,縮短了開發周期,降低了開發成本。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DSP處理器的運算能力不斷提高,從早期的5MIPS(百萬條指令/秒),目前已經達到1GFLOPS(千兆次浮點運算/秒)以上,如TI公司的TMS320C6201和TMS320C6701處理能力達到1GFLOPS,ADI公司的ADSP—TSl01S達到1.5GFLOPS,ADSP。TS201S達到3GFLOPS。但對於某些信號處理應用而言,要求信號處理能力達到每秒幾百億、上千億次運算。這可以通過提高DSP主頻或者通過並行處理來滿足,提高主頻所遇到的難度和付出的成本越來越大,單處理器性能的提高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很多DSP處理器具有多處理器擴展接LI,可以方便地實現多處理器並行處理結構,如TI公司的TMS320C4X,ADI公司的ADS-2106X等。新型DSP內部引入了並行處理技術,以滿足處理速度的要求,如TI公司的TMS320C6201和TMS320C6701,ADI公司的ADSP—TSl01S和ADSP—TS201S等。
4. 有關於DSP的歷史,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DSP市場拓展縱橫談
在經歷整整二十年的市場拓展之後,DSP所樹立的高速處理器地位不僅不可動搖,而且業已成為數字信息時代的核心引擎。與此同時,DSP的市場正在蓬勃發展。根據Forward Concepts 分析家的預測,今年全球DSP銷量將達到$82億美元,比去年增加約三分之一。而對於2004年和2005年的預測值,則分別是$108億元和$140億元,並預言未來幾年DSP都將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成長。根據CCID權威的分析,中國DSP市場今年可達到120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約40%,未來的增長將可能超過全球的平均速度。
對於DSP市場的高速增長,許多人充滿著濃厚的興趣。本文將結合DSP縱向的發展歷程和橫向的拓展方向進行探討,以便探討DSP市場拓展的特點。
DSP商品化歷程
對於TI推出業界第一顆商用DSP的歷史,TI首席科學家Gene Frantz在一篇名為《DSP: 如何使TI風險業務變成其最大的業務(DSP: How TI's Risky Business became it BIGGEST business)》的文章有極為精彩的分析。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DSP最初還只是一項技術的名稱,既數字信號處理。這項技術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校園中興起,到七十年代才由計算機實現部分實時處理,而多用於高尖端領域。DSP既與大量運算相關,每秒完成運算一百萬次運算就變為一個新的單位MIPS,而實現每個MIPS的成本高達$10到$100美元便成為商品化的障礙。
八十年代前後,陸續有公司設計出適合於DSP處理技術的處理器,於是DSP開始成為一種高性能處理器的名稱。TI在1982年發表一款DSP處理器名為TMS32010,其出色的性能和特性倍受業界的關注,當然新興的DSP業務的確承擔著巨大的風險,究竟向哪裡拓展是生死攸關的問題。當努力使DSP處理器每MIPS成本也降到了適合於商用的低於$10美元范圍時,DSP不僅在在軍事,而且在工業和商業應用中不斷獲得成功。1991年TI推出的DSP批量單價首次低於$5美元而可與16 位 的微處理器相媲美,但所能提供的性能卻是其5至10倍。
進入九十年代,有多家公司躋身於DSP領域與TI進行市場競爭。TI首家提供可 定製 DSP,稱作cDSP。cDSP 基於內核 DSP的設計可使DSP具有更高的系統集成 度,大加速了產品的上市時間。同時TI瞄準DSP電子市場上成長速度最快的領域,適時地提供各種面向未來發展的解決方案。到九十年代中期,這種可編程的DSP器件已廣泛應用於數據通信、海量存儲、語音處理、汽車電子、消費類音頻和視頻產品等等,其中最為輝煌的成就是在數字蜂窩電話中的成功。德州儀器通過不斷革新,推陳出新,DSP業務也一躍成為TI的最大的業務,並始終處於全球DSP市場的領導地位。雖然這個階段DSP每MIPS的價格已降到10美分到1美元的范圍,但DSP所帶動的市場規模巨大。
新世紀的DSP市場競爭加劇,TI及時調整DSP發展戰略全局規劃,並以全面的產品規劃和完善的解決方案,加之全新的開發理念,深化產業化進程。成就這一進展的前提就是DSP每MIPS價格目標已設定為幾個美分或更低。
DSP產業化進程
DSP應用產品獲得成功的一個標志就是進入產業化。在以往的二十年中,這一進程在不斷重復進行,只是周期在不斷縮小。在數字信息時代,更多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需要快速地推上市場,因此,DSP的產業化進程還是需要加速進行。
DSP的產業價值體系可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作為DSP產品最核心的,或是最底層的當然是器件,晶元製造商應當提供完整的文檔資料,技術支持,並提供價格和貨期支持。但對於DSP系統開發,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最終產品開發必然與系統集成緊密相關是最高層。那麼,這其中的幾個層面是如何劃分的呢?
在DSP器件之上是開發和演示系統,其中包括參考設計和一些定製化的設計,一般由TI和第三方合作夥伴提供;在此之上就是標准應用演算法,TI和第三方合作夥伴可部分提供,而客戶將介入,並存在目標代碼或源代碼的授權問題。然後就是操作系統、設備驅動和協議棧層,需要開發授權;由此,可以上升到系統應用層面,已驗證系統概念演示。至此,產品開發底層工作已經就緒,客戶和其OEM廠商可進行最後的產品化工作。
上述價值體系看似復雜,但確是在DSP產業化過程中逐步完善形成。實際操作中如果分工明確、溝通清晰,並不存在太多障礙。TI在DSP上的成功歸功於系列革新舉措以及持續不斷的投入,有效地推進了DSP的產業化進程。
在DSP的早期發展階段,TI通過大學計劃、建立第三方發展計劃和DSP設計大獎賽進行DSP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同時通過加強與新興產業領導者的合作,推出DSP解決方案,並實現產品化。在最近五年內,TI在軟體和開發工具上投資十億美金,建立了業界最為巨大的DSP開發基礎設施。目前全球有超過650家公司加入到TI的第三方夥伴網路,提供上千種DSP演算法和產品方案。
DSP市場化拓展
當前雖然DSP無論是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還是一種成熟的產品均已成為數字信息時代的主流,但是其市場化拓展還存在這巨大的空間。DSP的三大要素即性能、價格和功耗與其市場拓展息息相關。挑戰更高的性能,盡可能降低價格和功耗,永遠是DSP追求的目標。
下面將每十年DSP性能、規模、工藝、價格的變動和及應用概括如下:
年代 1980 1990 2000 2010
速度(MIPS) 5 40 5000 50000
RAM(位元組) 256 2K 32K 1M
規模(門) 50K 500K 5M 50M
工藝(微米) 3 0.8 0.1 0.02
價格(美元) $150.00 $15.00 $5.00 $0.15
目標應用 工業儀器軍事 數據機硬碟驅動器數字答錄機蜂窩電話等 多媒體網關數字相機智能電話數字廣播等 新一代手機流媒體設備數字電視機等等…
可以看出在各個時代,DSP性能隨集成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價格卻一直在下降。DSP突出的性能價格比趨勢似乎也在很好地演繹著Moore定律。從不斷擴大的目標應用來看,DSP在數字信息產品的市場地位越來越重要。
針對DSP功耗的變動趨勢,存在一個Gene定律,如下圖所示:
不難看到DSP每MIPS的功耗在1982年為250mW,而到1992就迅速下降為12.5mW,到2000年僅為0.1mW。2004年將挑戰0.01mW,而預計2010年將達到0.001mW。概括起來就是DSP功耗性能比沒隔5年將降低10倍。
當今DSP之所以可以在嵌入式應用方面挑戰微處理器CPU,在數字控制方面可挑戰單片機MCU,還在於DSP結構體系已實現多樣性。DSP既有追求高性能並行結構,也有追求低功耗的省點核心;DSP中不僅可以集成快閃記憶體、數據轉換器和多種介面,還可以集成CPU核心、視頻和音頻介面。
軟體可編程性始終是DSP市場拓展的關鍵。目前DSP開發工作中的80%以上已是軟體工作。數字信息產品中需要應用到許許多多新的技術和標准,其中不少需要經過不斷完善。DSP首先可以構建一個強大靈活的硬體平台和軟體基礎,然後集成各種軟體,其中可以包括標准演算法、驅動、協議和應用等等。DSP軟體還易於維護和升級,大量工作可以在線實現。
DSP的應用已經涵蓋了工業、通信、娛樂、個人醫療、教育、環境控制、安全等領域,我們期待著更多更好的應用。將來的人們對具有DSP核心的數字信息產品大概會情有獨衷,因為 DSP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還是直接看下面的參考資料吧,圖文並茂。
5. adi公司發展史
Analog Device Inc. ,即「亞德諾半導體技術公司」,另一譯名是 「美國模擬器件公司」
亞德諾半導體技術公司(Analog Devices, Inc. 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ADI)自從1965年創建以來到2005年經歷了悠久歷史變遷,取得了輝煌業績,樹立起成立40周年的里程碑。回顧ADI公司的成功歷程——從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一座公寓大樓地下室的簡陋實驗室開始起步——經過40多年的努力,發展成全世界特許半導體行業中最卓越的供應商之一。 ADI將創新、業績和卓越作為企業的文化支柱,並基此成長為該技術領域最持久高速增長的企業之一。ADI公司是業界廣泛認可的數據轉換和信號處理技術全球領先的供應商,擁有遍布世界各地的60,000客戶,涵蓋了全部類型的電子設備製造商。作為領先業界40多年的高性能模擬集成電路(IC)製造商,ADI的產品廣泛用於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處理領域。公司總部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諾伍德市,設計和製造基地遍布全球。ADI公司的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並被納入標准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 )。 ADI生產的數字信號處理晶元(DSP:Digital Singal Processor),代表系列有 ADSP Sharc 211xx (低端領域),ADSP TigerSharc 101,201,....(高端領域),ADSP Blackfin 系列(消費電子領域). ADSP與另外一個著名的德州儀器(TI: Texas Instrument)生產的晶元特點相比較,具有浮點運算強,SIMD(單指令多數據)編程的優勢, 比較新的Blackfin系列比同一級別TI產品功耗低.缺點是ADSP不如TI的C語言編譯優化好.TI已經普及了C語言的編程,而AD晶元的性能發揮比較依賴程序員的編程水平.ADSP的Linkport數據傳輸能力強是一大特色,但是使用起來不夠穩定,調試難度大. ADI提供的Visual DSP ++2.0, 3.0, 4.0, 4.5 ,5.0編程環境,可以支持軟體人員開發調試.
ADI產品線
ADI產品線主要以ADI DSP處理器開發工具為主,基本囊括了所有ADI DSP所對應的原廠、本地開發工具套件,其中包含模擬器、開發板、擴展介面板等信息,為選型ADI DSP處理器的用戶提供了全面評估的資訊。
ADI原廠開發工具系列
ADI DSP通用模擬器 ADZS-HPUSB-ICE adi模擬器
[2]ADI DSP通用模擬器ADZS-218X-ICE-2.5V ADI DSP通用模擬器ADZS-ICE-100B
ADI合作夥伴
ADI(美國模擬器件公司)全球第三方合作夥伴目前在中國本地只有五家,分別是北京遠景蔚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綠源星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億旗創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東方迪碼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英蓓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 美國模擬器件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ADI。
6. DSP發展歷史,及其現狀,DSP平台及其應用,未來發展趨勢
黃勇老師的論文?????你叫啥啊?我們可能是一個班的!5or6
7. TI的公司歷史
Texas Instruments公司設計和製造模擬技術、數字信號處理 (DSP)和微控制器回(MCU)半導體。TI是模擬和數字嵌答入式及應用處理半導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作為一家全球半導體公司,TI在30多個國家通過設計、銷售和製造領域的運營,開展創新。工程開發工具幫助設計工程師評估、創建或調試基於半導體設備的設計。 開發工有多種形式,包括啟動裝置套件、評估板、調試程序或全套的開發環境在 TI 發展之初,公司的目標是利用公司獨有的技術能力從根本上顛覆傳統市場,創造全新的市場。我們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貫穿一條清晰的主線,就是運用越來越先進的實時信號處理技術,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進步,真真切切地不斷改變世界。 Rich Templeton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8. DSP公司的簡介
公司名稱:DSPmedia(DSP Entertainment) 成立日期:1991年 DSP公司的全稱是DSP Entertainment,DSP1991年創辦,首個推出的是混聲組合ZAM,起初他們有4個創意,其中3個這也就是後來被大家所熟知的,1996年推出的男子兩人組IDOL,1997年推出的男子六人組SECHS KIES(水晶男孩),1998年推出的女子四人組FIN.K.L。2005年推出五人韓流IDOL組合——SS501,至今仍是超級韓流明星。 長期以來DSP就是SM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DSP擁有完整的練習生的選拔流程,近幾年也在注意發掘海外練習生,最近推出的男子六人組A'st1就分別來自韓國,中國和日本 06年很有名的一部韓劇"MY GIRL"就是出自這個公司,還有旗下歌手李孝利曾在2003年一舉拿下SBS和KBS的歌謠大賞,只可惜MBC大賞最後旁落而未實現滿貫,因為韓國歷史上從未有女歌手獲得滿貫,目前李孝利和FINKL前隊友玉珠賢已經轉至Mnet公司
公司旗下藝人:
1.Sechs Kies(Jekki)(水晶男孩)(解散)
2.fin.k.l(單飛)
4.ss501(各自分開活動中,並沒有解散)
5.KARA(活動中)
6.A'ST1(已解散)
7.Click-B(已解散)
8.Rainbow(活動中)
9.Shyne(女子雙)(不詳)
10.sunha
9. DSP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是這樣的嗎
謝謝你的資料:
10. CPU-從頭到尾的發展歷史.
CPU的詳細發展歷史 晶元 晶元簡介 集成晶體管數目 同年it大事紀 1971年 4004 4位,世界上第一塊cpu 2250 pascal語言開發完成 1972年 8008 8位 2500 hp發明世界上第一個手持計算器 1974年 8080 8位 5000 mits發布altair 8800 1974年 摩托羅拉mc6800 8位 4800 — 1976年 zilog z80 8位 — apple電腦問世 1978年 8086 16位 29,000 dsp首次應用 1979年 8088晶元 內部16位,外部8位 29000ibm 推出了採用8088的電腦 1982年 80286 時鍾頻率6mhz,10 mhz,12.5 mhz, 向下兼容,x86體系結構基本建立 120,000 第一台攜帶型電腦問世 1985年 80386(dx) 32位,cpu定址空間 275,000 cd-rom驅動器問世 microsoft windows3.0發布 1989年 80486dx 集成8k的一級緩存 118萬 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3年 pentium 內置16k一級緩存 310萬 amd推出amd486;cyrix推出5x86, 首次採用pr等級來標稱cpu主頻 1995年 pentium pro 專門為伺服器和工作站級應用設計 550萬 windows '95 發布 與以前的dos版本大不相同 1997年 pentiummmx 內部代號p55c,新增57條多媒體指令 — amd推出k6,帶有3dnow指令集 cyrix推出6x86 1997年 intel pⅡ 採用slot1介面,二級緩存已到了片外 750萬 深藍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 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8年 celeron 面向低端的產品,體現了intel 兼顧低端的決心 — cyrix推出m2;amd推出k6-2,帶有3dnow! 指令集;microsoft發布windows '98 1999年 pⅢ 增加了sse指令集。 2400萬 k6-iii推出,集成2300萬個晶體管 amd推出athlon,支持200mhz匯流排頻率 2000年 p4 採用全新的netburst架構 4200萬 匯流排速度達到了400mhz amd推出低端的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