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歷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位於中山市南朗鎮東南部,相傳,清朝康熙年間,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處山坑邊,故名蔡坑。後人見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美,且方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於是在道光初年改稱翠亨,沿用至今。
翠亨村從村落的選址、布局,建築的設計、裝飾到村落文化的形成,展現出儒家禮儀文化與地域文化傳統的滲透融合,是物質空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完美結合,處處體現出香山文化、嶺南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
歇馬村
歇馬舉人村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村上培育出60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舉人級以上有280多人,九品至二品官員有280多人,成為聞名遐邇的「舉人村」。
歇馬古村建築布局匠心獨運,村場巷道扇狀展開,百年老宅鱗次櫛比,是一條名符其實的古村落。鄉民在錦江河畔曾豎起200多塊功名碑,還有皇帝賜贈的敕命石刻,八大功名旗桿夾尤引人注目。教子地台、勵志園遺址、六大雕梁畫棟的祠堂、烈馬雄風、烈女碑和五公庄園等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塘尾村
塘尾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境內,於宋代立村,是一個李姓宗族村落。塘尾古村佔地面積39565平方米,現保存有明清時期祠堂21座,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
塘尾村以古圍牆為界,依自然山勢而建,坐北朝南,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只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著村落和村前的千畝良田。圍牆上開東、南、西、北四個圍門,附設17座譙樓,加上村中的獨立譙樓,共計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稱來命名。古村的圍牆、圍門和譙樓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崗古排村
南崗千年古寨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擠在一起。往往是前面的房子的屋頂和後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間有一條走廊過道。橫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塊鋪路,把各家各戶串連起來,形成瑤排的格局。其房舍,普遍分住宅、谷倉、柴寮等三種類型。
住宅大部分是二層樓房(稱吊腳樓)和平房。一般以三間為一單元,住一戶人家。而村內的房子多數建於明清時期,以石灰拌沙砌青磚,屋頂蓋瓦,四檐翹角,普遍高度一丈三尺至一丈六尺,瓦檐伸延到門口一公尺多長,再從樓板伸出一公尺,用木條把樓板與瓦檐木條連接起來,將伸出的樓台(陽台)吊在屋檐下,形成風格獨特的吊腳樓(其實沒有腳)。
㈡ 西井峪村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榮譽稱號。
關於公布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住房城鄉建設廳(建委)、文物局(文化廳、文管會),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天津市規劃局:
根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建村[2003]199號)等規定,在各地初步考核和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並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決定公布河北省涉縣固新鎮等38個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見附件1)、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等61個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見附件2)。
請你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切實做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和管理工作。要加強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認真編制保護規劃,制定和落實保護措施,杜絕違反保護規劃的建設行為的發生,嚴格禁止將歷史文化資源整體出讓給企業用於經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對已經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工作進行檢查和監督;對保護不力使其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將依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進行查處。
附件:1、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2、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家文物局
二○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㈢ 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歷史文化其實就是古代人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版保留傳統文化較多權的城市,村鎮就是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名城代表有西安,成都,洛陽等,你可以去看看這些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地方保留的傳統建築,文化資產都比較全面,希望可以幫到你。
㈣ 中國公布了哪些歷史文化名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抄,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從2003年起共同組織評選的,是指那些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目前我國共公布七批、252處歷史文化名鎮,六批、276處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鎮分布在全國25個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鄉古鎮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鎮群、晉中南古村鎮群、粵中古村鎮群。它們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風貌
不管是古鎮還是古村,都具有歷史價值、實用價值、美學觀賞價值、民俗文化傳承價值等,可以被旅遊業利用,開發成獨具特色的古鎮古村旅遊產品。例如,江蘇崑山市周庄鎮、吳江市同里鎮、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浙江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見圖6-2)等。
桐鄉市烏鎮
㈤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共公布多少批
到目前為止,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已經公布了六批,共有52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回
稱號公布
中答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評選與公布工作,以不定期的方式進行。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以部際聯席會議形式對專家委員會的評議的意見進行審定後,以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的名義進行公布。
稱號撤消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實行動態管理。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稱號的鎮保護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對違反保護規劃進行建設的行為要及時查處。建設部會同國家文物局將不定期組織專家對已經取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稱號的鎮進行檢查。對於已經不具備條件者,將取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稱號。
㈥ 歷史文化名村和古村落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文化名復村,是由建設制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 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通常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一起公布。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個村;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個村;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36個村,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依據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進行。
古城是指一個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古鎮是指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古村是指最基層居民的生活中心。因此,古城的建築往往體現出顯著的軍事特徵,古鎮建築多體現貿易,而古村則充滿生活痕跡。
我國比較著名的古村落有安徽西遞村、宏村、呈坎村;江西婺源古村落群、理坑村、流坑村;浙江諸葛八卦村;廣東梅縣圍龍屋群落、南社村、大旗頭村; 廣西陽八寨;四川中路村;貴州西江寨;山西李家山村、郭峪村;福建永定土樓群落、螺坑村;河南郭亮村 等等。
㈦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條件
評選條件和評定標准依據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專或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評選辦法,
主要屬內容:
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建築遺產、文物古跡和傳統文化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現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國革命歷史中有重大影響的成片歷史傳統建築群、紀念物、遺址等,基本風貌保持完好。原狀保存程度:村內歷史傳統建築群、建築物及其建築細部乃至周邊環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遠,原建築群、建築物及其周邊環境雖曾倒塌破壞,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復;或原建築群及其周邊環境雖部分倒塌破壞,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築細部亦保存完好,依據保存實物的結構、構造和樣式可以整體修復原貌。現狀具有一定規模:村的總現存歷史傳統建築的建築面積須在5000平方米以上。已編制了科學合理的村鎮總體規劃;設置了有效的管理機構,配備了專業人員,有專門的保護資金。
㈧ 簡述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鎮
(一來)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二)源歷史建築集中成片;(三)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四)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或者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者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者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歷史文化名城,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還應當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
㈨ 目前,寧波市擁有幾個歷史文化名鎮,幾個歷史文化名村
寧波有21個村鎮入選第五批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內鎮:奉化市溪口鎮、容餘姚市臨山鎮、。
還有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餘姚梁弄鎮、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鶴鳴鎮(已並入觀海衛鎮)奉化岩頭村是國家級。
歷史文化名村:
餘姚市:柿林村、中村村、金冠村
慈溪市:山下村、洪魏村
奉化市:葛竹村
寧海縣:許家山村、東嶴村、龍宮村、力洋村
象山縣:黃埠村、溪里方村、儒雅洋村、東陳村
㈩ 湖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現今湖北境內這樣的革命歷史文化名鎮主要有:紅安縣七里坪鎮、洪湖市瞿家灣鎮、監利縣周老嘴鎮、潛江市熊口鎮和陽新縣龍港鎮。此外,羅田縣勝利鎮、大悟縣宣化店鎮等也保留有較多不同革命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湖北是土地革命的主戰場之一,中國共產黨在湖北及毗連地區先後開辟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贛、鄂豫邊、湘鄂川黔、鄂豫陝等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紅色政權,組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三軍團等主力紅軍。由於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紅色政權駐地和指揮中心多以小城鎮為依託,留下了豐富的革命史跡。現今湖北境內這樣的革命歷史文化名鎮主要有:紅安縣七里坪鎮、洪湖市瞿家灣鎮、監利縣周老嘴鎮、潛江市熊口鎮和陽新縣龍港鎮。此外,羅田縣勝利鎮、大悟縣宣化店鎮等也保留有較多不同革命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 一、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特點 1.歷史悠久,紅色資源密集,品位高。這些城鎮都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在鎮內及其周邊保存著數十乃至上百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而且核心資源都分布在鎮中以往的主要街道(通稱為「老街」,街道兩旁多是明清以來的傳統民居,革命舊址即在其內),古鎮特色風貌保存尚好,堪稱「天然革命歷史博物館」。建國後,革命舊址多成為國家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建設部還公布七里坪鎮、周老嘴鎮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2.依山傍水,綠色生態環境較好。大別山、洪湖水、魚米鄉,山清水秀,物產豐饒,是旅遊休閑的好去處,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3.區位條件好,交通便利。這些城鎮均有國道、省道通過,都在省會武漢市3小時車程范圍內,距各自的縣城、市區只有幾十公里,潛在的客源市場巨大。 二、存在的共性問題 1.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市場開發。有的剛剛起步,有的完全空白,其名氣更多地體現在革命歷史地位、文物價值和傳統教育等方面,精神財富尚未轉化為物質財富。 2.作為紅色資源本身的革命舊址多有毀損,亟待保護。而革命老區地方財政拮據,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因此,如何借全國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浩盪東風,乘勢而上,把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就提到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議事日程上了。 總的來說,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經濟相對落後,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旅遊配套設施尚是空白。應在對這些城鎮進行整體改造、環境整治建設和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整體開發,恢復古鎮老街原有風貌,形成城鎮環境優美、旅遊配套設施齊全、教育旅遊產品豐富的紅色旅遊景區。 三、開發建議 1.旅遊開發與城鎮建設相銜接,積極完善基礎設施條件。修建配套干線公路以及景區道路、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標識牌、旅遊廁所等旅遊配套設施,改造、擴建、增容供電、排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大力整治周邊環境,搞好綠化。這樣既增強可進入性、提升景區整體形象,又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2.遵循保護第一、修舊如舊的原則。搞好文物修復,改造擴建現有陳列展示場館。保護、徵集、復製革命文物,更新革命史實展覽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使之能再現當時的舊址原貌和歷史氛圍。 3.紅綠結合,區域聯動。實踐證明,將紅色旅遊資源與綠色自然資源緊密結合是最佳的紅色旅遊發展模式。同時,旅遊城鎮的發展,還要考慮到與周邊地區旅遊資源的競爭和協調關系。例如,周老嘴鄰近洪湖,與洪湖市瞿家灣直線距離25公里,都曾作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洪湖市藍田生態農業園、柏枝濕地公園均是極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環繞洪湖分布,宜與監利的紅色旅遊資源進行整體開發和線路組合,打造一條「紅+綠」、「陸+水」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使湘鄂西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連為一片。 四、增強產品吸引力 1.突出「紅色」概念,把「紅色」做足,打造旅遊精品。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紅色旅遊景區的特點和優勢,在於保護、開發、整合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旅遊產品的內涵,為遊客創造重回革命年代的「紅色體驗」。如果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史跡參觀、簡單的圖文展示,是不能很好地滿足遊客全方位的體驗要求的。因此,必須認真規劃開發核心旅遊資源,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差異文化」所產生的市場吸引力,並與綠色的自然景觀、古色的歷史景觀和彩色的人文景觀緊密結合在一起,由目前單一的瞻仰、參觀向參與性、體驗性等互動性方式轉變,寓教於游,寓教於樂,做到既見物、見景,又見思想、見精神。 2.把紅色旅遊當成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的重要產業來抓。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需要國家、政府在規劃、資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市場導向等方面給予積極引導、扶持和加強管理。但完全依靠中央和上級政府撥款不太現實,「等、靠、要」只會延緩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的步伐。 當地政府應當轉變思維,通過制定有效的優惠政策,加快建立項目的招商引資機制,促進紅色旅遊開發的投資多元化,解決資金緊缺的「瓶頸」。在紅色旅遊的經營上,既要避免借紅色旅遊產業化,提高紅色旅遊景點收費,唯利是圖,又要杜絕庸俗化的「接待旅遊」、「公費旅遊」。尤其重要的是,努力探索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的結合,深度開發食、住、行、游、購、娛旅遊六要素產業鏈(可優先發展地方風味餐飲、特色旅遊商品),帶動當地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的全面發展,使當地居民成為發展紅色旅遊的參與者、經營者、獲益者,推動老區人民脫貧致富。 總之,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進行紅色旅遊建設開發,應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恰當地處理好紅色旅遊、文化保護、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關系,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子,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古鎮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1.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監利縣周老嘴鎮
位於監利縣北30公里處。始建於明朝,至今已有近400多年的歷史,房屋均為前後多進的磚木結構民宅。屋面施蓋小青瓦,山牆裝飾各式墀頭。街道寬不過三四米,鋪設青石路面,街道兩旁拾一、二級石階,便是各家民宅。其建築布局均為前鋪後室,每幢房屋進與進之間設有天井、廂房,且均用木格扇門和格扇板相隔,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南特色,此外周老嘴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首府,現保存著原有風貌湘鄂西省委、省政府等相關舊址48處。主要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委、紅二軍團總指揮部、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學校二分校、紅二軍軍部、政治保衛局等舊址和湘鄂西第三次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會址以及段德昌、夏曦、賀龍、周逸群等人舊居。現建有革命舊址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安縣七里坪鎮
位於紅安縣城25公里。七里坪是在南北七里平地上形成的古鎮。其中長勝街是七里坪的一條主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為楊殷街,全長400米(解放後又續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門樓,花崗石條砌成。街道兩邊房屋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木格窗戶、木板門扇,每間房屋山牆或隔火牆有龍蛇鳥獸造型裝飾,街道寬約7米,地面用花崗石條鋪成。此外七里坪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現保存有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革命法庭、工會、銀行、黃麻起義會場、中共黃安縣委駐地、紅軍經濟公社、列寧小學等四十餘處革命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湖市瞿家灣鎮
位於洪湖市區西北31公里。明弘治九年(1496年)為江陵瞿文暹所建,初名「打銃灣」。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名為「瞿家灣」。有明清建築21棟,大多集中在古鎮東部。此外這里還是第土地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保存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會、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等革命機關的舊址和其他革命遺跡20餘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監利縣程集鎮
位於監利西北30公里處。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距今800餘年,為典型的江漢平原風格的民居建築。現存老街東西走向,1000多米長,寬不過4米,有明清建築110餘棟,約有70%保存完好。這些建築臨街的多為商業鋪面,中進是客堂或作坊,側有賬房,後進則為貨棧或曬場。每幢房屋進與進之間設有天井(或報頂)、廂房,均用木格扇門和木格扇板相隔。門窗一律鏤格,登樓推、街景盡收眼底;木板排門居多,石質門框較少,刷桐油而不施彩繪,保持原木本色,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南水鄉特點。鄖西縣上津鎮
又稱柳州城,位於鄖西縣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鎮,為明代城址。周長1236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牆高約7米,呈梯形.為青磚砌成。設5個城門,高3米余,門內右側有蹬道至城樓。城外有護城河,寬35米,深6米。城中軸線偏西有一南北向主街,連接南北二門,長287米,寬3米,從西門至主街有一小街,長60米,街道正中以青石板鋪面,旁為卵石饅路,街檐設下水道。房屋建築多為磚木結構,隆脊吻檐,雕梁畫棟,一進多重。據文獻資料和考古分析,此城建於明嘉靖二至三年(1523-1524),清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現城垣完整,城內建築大部分為原貌。2.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
位於武漢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共有近40幢房屋為明末清初建築,其中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戶,約1390平方米,保存較好的有33戶,3228平方米,這些房屋外牆全用規整的條石砌成,而很多內牆卻用夯土築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位於恩施市崔家壩鎮.其明清古建築和古墳嶺墓群是恩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恩施民俗文化生態村。相關鏈接
2003年10月8日,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選命名了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共22個,湖北省無一入選。2005年11月12日評選命名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8個,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紅安縣七里坪鎮、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入選。 2007年6月9日評選命名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7個,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鎮、監利縣程集鎮、鄖西縣上津鎮和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入選。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結果日前在京揭曉:我省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洪湖市瞿家灣鎮和監利縣程集鎮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鄖西縣上津鎮,位於十堰市西北部,是湖北西進的橋頭堡,陝西東出的東大門,是一個區位優勢明顯的口子鎮。1985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津鎮現存古代八大自然景觀,以及以明清一條街為主的20多個聞名景觀。其中包括:鐵箍雲峰、長堤柳浪、天橋古洞、松山仰面、白岩雲橋、仙鶴凌霄、山山疊翠、伍峪青幔等。洪湖市瞿家灣鎮,地處洪湖市西部,西接監利柳關,南倚百里洪湖,北靠洪排大河,東臨沙口新場,「三橫兩縱」的自然水系將整個鎮域劃分為功能各異的小區,突顯水鄉新鎮的特色風貌。瞿家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先烈曾在這里浴血戰斗過,昔日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就坐落在這條街上,早已列入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現存有革命舊遺址39處,成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國防教育基地。監利縣程集鎮位於監利西北,素有監利「西大門」之稱。該鎮是一個享有盛名的文化古鎮,建鎮歷史可上溯到宋乾德年間。古鎮程集私塾遍布,家家尚文。這里孕育了一批風雲人物。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是恩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6個示範村之一,其明清古建築和古墳嶺墓群是恩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恩施民俗文化生態村。據了解,2005年評選命名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8個,監利縣周老嘴鎮、紅安縣七里坪鎮、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