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日關系歷史發展

中日關系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8 18:47:54

1. 中日關系發展歷程及發展歷程

政治上:
聖德太子提倡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在與蘇我氏的權利斗爭勝利後,主導了以唐朝的制度為基礎施行了"大化改新".其中的"八省百官制"受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國郡里制受到唐朝的郡縣制極大的影響.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近江令》據日本學者推測是根據唐朝《貞觀令》編纂而成,而律據推測是使用《唐律》.其他諸如戶籍制度等例子便不再贅述.可見唐朝的政治體制影響日本封建社會之深遠.

但中日兩國畢竟具體情況有所差異,故而日本並沒有和唐朝一樣走上皇權強大的封建中央集權王朝的路線.中日兩國在政治制度上沒有明顯的交點,兩種不同的封建制度互有利弊,也是日後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兩國在政治上的主要沖突有以下幾次:
1.白江村之戰.660年百濟受新羅與支持新羅的唐朝的圍攻而滅亡,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應允出兵朝鮮.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與新羅-唐朝聯軍在白江村交戰遭到慘敗.百濟滅亡,日本退守對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於1268年命高麗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實質是勒令日本朝貢稱臣.當時鐮倉幕府執政為少壯派的北條時宗,拒絕對忽必烈進行任何答復,並命駐守鐮倉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積極備戰.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強征高麗平民5000人,與元軍組成25000人的軍隊准備對日作戰.在對馬與壹岐擊退了小股日軍後進駐博多灣,與少貳景資的相同數量的日軍交戰.日軍由於不熟悉元軍戰法因此處於被動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組織新的防線.但元軍就在總攻前夜被一場大風將所有戰船刮沉,全軍覆沒.鐮倉幕府逃過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兩路,一路從朝鮮一路從中國江南進軍日本.總計14萬人於7月初匯合於鷹島,但又是在總攻的前夕元軍再次因大風而全軍覆沒.

3.慶長-文祿之役
文祿元年(1592年)在朝鮮屢次拒絕豐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後,派遣16萬陸軍出兵朝鮮.在戰爭初期日本勢如破竹,連克朝鮮主力,佔領了京城,開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鎮.但在水戰方面日軍敗給了朝鮮的李舜臣,補給線受到沉重打擊.此時明朝應朝鮮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軍在平壤之戰中遭到慘敗,祖承訓(日後祖大壽他爹)敗退,先鋒史儒戰死.第二批援軍由李如松率領再次入朝,經過一夜血戰收復平壤,但在開城北的碧蹄館被日軍伏兵擊敗退守開城.雙方進入短暫的休戰期.

慶長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萬陸軍入朝與明軍交戰,明軍主力圍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衛的蔚山城卻久攻不克,最終撤退.但不久麻貴擊退了新來援助的日軍主力,加上豐臣秀吉病故日本開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戰中雙方進行血戰,日軍損失了大量戰船和士兵.明-朝聯軍損失也很慘重,而且失去了老將鄧子龍與李舜臣.這次戰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戰爭,從小就講述無數次了,不再贅述.

經濟上.
從唐代開始日本以貢船的形式開始與中國貿易,日本主要輸出品是日本刀,銀,硫磺,水銀,扇,紙,絹和硯.中國輸出的多為工藝品,香料,書籍,繪畫和最重要的銅錢.銅錢的大量流入日本在中國的明代造成了很嚴重的銅錢數量短缺的問題,明代統治者不得不限制對日貿易量以控制銅錢流出.

近期:

中新網5月13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3日刊出署名文章說,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中國人民無不沉浸在對逝者的感傷和緬懷之中,日本駐華大使館全體職員在當日14點28分在使館內默哀一分鍾,並下半旗致哀。日本駐華大使還發表了致中國國民的公開信,介紹了日本對四川災後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幫助。日本形象因為日本國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關系因為震災不僅沒有分離反而逐漸彌合,顯然這是一個積極的跡象。

文章摘錄如下:
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中國人民無不沉浸在對逝者的感傷和緬懷之中,與此同時,日本駐華大使館全體職員在2點28分在使館內默哀一分鍾。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還發表了致中國國民的公開信,介紹了日本對四川災後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幫助。這對於還沉浸在有關汶川震災以及南京大屠殺影片悲情之中的中國人無疑是個安慰,對於日本的評價也有所改變。
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家,世界地震的20%發生在日本周邊。迄今,日本經歷了多次大地震,飽嘗克服其苦難之艱辛。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損失慘重,死亡14萬多人。盡管中國積貧積弱、軍閥混戰,但是北洋政府也決定救助,號召百姓忘卻戰爭前嫌,不再抵制日貨,以減輕日本人民負擔,利於恢復。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災團體,北京景山公園賣票助賑,連中學生也把零用錢捐出,賑濟日災。演藝界籌款籌物,梅蘭芳進行義演,募捐一萬大洋用於日本帝國劇場的重建。中國救援隊和救災物品在國際上最早抵達日本,表現了純潔的道德感和國際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當中日兩國前後85年時間面臨自然災難考驗的時候,都對對方表現出「達則兼濟天下」的普世胸懷。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強烈地震,眾多日本國民通過電視等媒介了解到嚴重災害。宮本雄二大使稱,日本作為中國的重要鄰居,感同身受,希望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掀起了為抗震救災伸出援手的熱潮。
日本各界表示「盡最大努力支持中國救災」,提供了災區迫切需要的發電機、污水凈化槽及醫療用品等應急物資。當獲悉災區急需大量帳篷後,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都將備用帳篷貢獻了出來。由於還有很多被埋在倒塌房屋下的傷者,因此日方決定提供能夠避免截肢的血液透析機,於是日本的生產廠家和運輸企業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將透析機運抵災區。此外,日本的男女老少,紛紛參加街頭募捐活動等,通過日本紅十字等團體籌集了大批援助資金和物資。有個日本青年賬戶上沒有分文,就把當天工錢捐獻出來。日本救援隊是趕赴災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支國際救援隊。他們以認真、嚴謹的態度搜救,對死難者遺體精心處理,集體敬禮默哀。
日本尤其希望能夠將自身一直以來積累的抗震知識與中方共享,為中國的災後重建發揮作用。在四川災區重建過程中,日本以技術經驗、核心技術等軟體領域為核心,擬定了5大領域(建設、健康、福利、社會與文化、產業與僱用、防災)50個項目的中日合作內容清單,目前這些項目基本得到落實。
另外,在專家之間,還開展了關於抗震建築、林業恢復、災區兒童心理保健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討會,目的是實現經驗和知識共享。同時,日本企業、地方政府、普通國民也都運用各自的智慧,與中國朋友們一道展開了廣泛的災後合作。
宮本大使還表示,在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一年間,中日交流為兩國國民層面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賴做出了巨大貢獻,中日友好得到進一步擴大。「日本國民將和中國的朋友們一心一意,攜手並進,一直到災區復興的那一天!」
中日兩國正在共同努力,旨在構築「新時代下的嶄新中日關系」,並充實其內涵,推動兩國關系達到新的高度,即實現「戰略互惠關系」。在中日兩國關系錯綜復雜的今天,迫切需要日本不做損害兩國關系健康良性發展的的壞事。如果說去年日本救援隊來華救災還有些中國人表示疑慮的話,那麼隨著不久前麻生太郎訪華,到而今日本大使館下半旗為汶川死難者默哀,則進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形象和道德感,增強了中國人對日本的好感。日本形象因為日本國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關系因為震災不僅沒有分離反而逐漸彌合,顯然這是一個積極的跡象。(王錦思)
王召偉:日本駐華使館降半旗致哀,是在作秀嗎?
2009-05-15 14:53 鳳凰網 網友評論 0 條,點擊查看

日本此舉經媒體報道之後在中國國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網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對此,大部分人對日本駐華使館降半旗的行為表示了肯定和支持,認為此舉是對中國的尊重,也體現了日本的誠意,是一種真誠、友好的行為,會對中日關系的發展產生積極地推動作用;不過,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也有不少人指責日本駐華使館此舉是在「作秀」,不過是在博取中國人們的感情,我們應警惕等等。
長期以來,在中國國內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眾多因素,使得很多國人在內心存在一股強烈的「反日情緒」,凡是涉及到有日本有關的事情,不管好壞一律否定之。在中日關系正常發展的時候,這種抵觸情緒還不是很明顯,特別是到中日關系惡化的時候,便猶如一個一引即爆的「火葯桶」。當然,對於這種「反日情緒」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不能片面的否定或一味的支持。當然,在日本國內也存在眾多的極右翼勢力和不容忽視的反華情緒。
其實,對於中日兩國這種長期的不信任情況,兩國政府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都希望能扭轉這種局面。兩國政府、領導人、民眾以及彼此的外交機構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雖然成效不太明顯,但還是值得支持和鼓勵的。為什麼?很明顯,雖然中日之間存在很多的矛盾,但兩國不可能無期限的隔絕對峙下去,中日像德法那樣實現歷史性的大和解最終實現和平才是最好的選擇。
曾記得,在04年中日兩國關系出現嚴重倒退的時候,中國派遣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出任駐日大使。王毅大使在上任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中國駐日大使館附近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參加中方舉行的友好晚會。這件事在當時「反華」情緒日漸高漲的日本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眾多的媒體報刊都給與了報道,受到邀請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絕大部分都毫無顧慮的出席了這次活動。這件事在當時日本國內一時傳為美談。
當然,這件事如果從另一方面來進行「別有用心」的解讀,也可以解釋成「陰謀」、「作秀」、、、但事實上,這樣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對兩國關系的發展產生了不了任何積極地影響。
在筆者看來,有時候,我們要想贏得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別人,我們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自己,而這正是很多國人所缺乏的!(閱讀全文)

2. 建國後中日關系發展過程

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來我國訪問。毛主席會見了田中總理大臣,進行了認真、友好的談話。中日兩國總理和外長始終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會談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雙方於9月29日發表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宣布結束中日兩國之間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狀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日之間戰爭狀態的結束,邦交正常化的實現,揭開了兩國關系史上的新篇章。同年11月9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決議,支持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來,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在不斷排除干擾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近幾年問題錯綜復雜,相當突出,兩國關系面臨著嚴峻考驗。

在中日間的兩個主要問題即歷史和台灣問題上,日方本來是欠了債的,理應謹慎,但近年來卻一再做出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日本在一系列新老問題上所作出的對抗姿態,既同冷戰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日國內大國意識膨脹有關,也反映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的不同發展態勢使日本心態復雜,不適應昔日落後的身旁大國迅速走向富強,視中國為妨礙其坐大的主要對手。

縱觀中日兩千年交往歷史中的經驗教訓,我們應該得出的結論是,中日這兩個重要鄰國只能友好相處,而決不能決裂對抗。「和則兩利,斗則兩傷」。中日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友好合作,互利共贏,才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無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或正常化後,我國領導人都為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傾注了大量心血。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和周總理就一再指出,要把日本廣大人民同極少數軍國主義分子嚴格區別開來,廣大日本人民沒有戰爭責任,他們也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願意同中國人民友好,還要「把政府決策的人和一般的官員區別開來」。在當時復雜困難的情況下,我們既同日本當局敵視中國的政策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更積極做爭取日本人民的工作,從舊軍人、戰俘到政界上層人士,廣泛開展工作,深得人心,成效顯著。在這個基礎上,由政界有識之士、大批友好人士帶動,形成不可抗拒的民間友好洪流,以民促官,最終推動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以民促官、官民並舉的優良傳統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得到繼續發揚。盡管近年來中日爭端尖銳化,但友好合作始終是兩國關系的主流,這一點現在沒有改變,今後也不是任何人能輕易改變得了的。我們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合作成果。面對當前復雜的新形勢,我們在堅持原則、同日本對華政策的消極面進行必要斗爭的同時,同樣需要花大力氣做爭取日本人民的工作,推動日本國內中日友好隊伍的壯大和發展,以有利於排除障礙,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發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提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田中角榮首相回應的「信為萬事之本」,充分表明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對發展中日友好的極端重要性。近年來中日關系緊張帶來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是,經過長期培育的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受到損害。兩國人員往來逐年增多,去年已突破400萬人次,但是相互理解和信任卻未能正比例地增長。如何扭轉這一狀況,促使兩國人員往來能同相互理解和信任同步增長,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增信釋疑工作,也是中日友好事業的一項長期艱巨的基本建設工程。

還值得重視的是,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對能否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有著重要作用。前段日方有些媒體對中日間問題報道的過分渲染和情緒化,只能給中日友好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期待,雙方新聞媒體能本著客觀、公正、理智的原則,以中日友好的大局為重,著眼未來,對中日關系的報道發揮建設性的積極作用。

民間友好是推動中日友好的真正動力。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國內政治狀況的確發生了不少變化。隨著未親身經歷二戰歷史的新一代年輕政治家的上台,右傾保守思想抬頭,主張對華強硬的聲音增多,這意味著對日工作的難度增大,但我發展中日民間友好仍然存在著基本的有利條件。就日本國內情況來看,一是戰後日本社會形成的要求和平、反戰、反核和願同中國友好的主流意識,總體上看並沒有根本改變。二是日本政界一些右翼勢力和社會上的右翼勢力相呼應,時而興風作浪,不容低估,但畢竟是極少數人,大多數日本人民並不贊同其偏激言行。三是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不斷涌現出不少日中友好團體和人士。這是一支可貴的中日友好力量。應該更加重視和繼續積極支持、培育這支友好力量的發展。四是日本執政黨雖然對華政策的消極面突出,但主導面還是願同我保持對話與合作,搞好雙邊關系,特別是在發展經濟合作、東亞區域合作等領域,有切身的共同利益。

我們做爭取日本人民的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力求我國的對日政策、我國人民對有關問題的反應,能逐步取得廣大日本人民的理解。爭取同日本人民一道,努力推動有關問題的妥善解決,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穩步發展。在中日關系的重要時刻,最近胡錦濤主席會晤小泉首相提出的五點重要主張,高瞻遠矚,指明了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的方向。當前的關鍵是,日方切實將自己的承諾兌現成實際行動。我們相信,在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動下,只要雙方嚴格遵循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這三個重要文件的精神,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超越障礙,推動中日睦鄰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3. 中日關系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接觸階段,至少在漢朝,中國已經和日本有了往來。
第二個階段專,學習階段,從隋唐開始屬,日本開始學習中國。
第三個階段,惡化階段,元朝對日本用兵,由於遭到颶風影響,元軍傷亡大半,只有少數部隊登島,被日軍擊敗。之後,日本開始了海盜行動。
第四階段,戰爭階段,明朝末期,日本侵略朝鮮,明朝派軍隊援助朝鮮,擊敗日本。清朝末年,日本強大,開始侵略中國。

4. 述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800字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當是理性選擇和最佳方式。

5. 中日關系發展歷程:

90年時候,中國關系很好,在西方國家中,日本是唯一一個在暴亂後給予中國貸款的國家。
從這以後,中日關系開始走下坡路,原因如下,1、共同敵人蘇聯消失,2、跟隨美國反對中國,中國發展迅速,4、日本經濟不景氣,5、中國去日本的人素質低,6、中國軍力飛速發展7、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等等。
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和日本關系降到冰點。所以中國扶持韓國,藉以制衡日本。中韓關系升溫,中日關系導致政冷經熱的現象。
到了2003年左右,中國日本關系稍微轉好。原因如下:1、中國加入世貿,經濟騰飛不可阻擋,2、日本習慣了中國的崛起,3、中韓關系降溫 4、在軍事方面,中國開始超過日本,在潛艇、戰斗飛機等方面中國占據優勢,在預警機、驅逐艦方面中國也開始趕上,日本知道無法遏制中國,開始結交中國。
2007年,中國日本進一步發展,日本驅逐艦訪華,中國驅逐艦訪日。
原因:中國經濟超日、中國軍事趕上,歐美反華加深,中日聯合勘探油田等等

中日關系發展有幾個要素:
1、經濟。中日經濟互補性強的時候,關系好,互相競爭的時候關系差。
2、軍事。中國買1艘驅逐艦的時候關系差(日本不適應中國的軍事發展),買12艘潛艇的時候,關系好(日本習慣了中國軍力發展)!
3、民眾情緒。日本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反對,中日關系差,日本不參拜靖國神社,中國不反對,中國日關系好
4、美國。94導彈危機,96導彈危機,中美關系差的時候,中日關系自然差。

6. 歷史上的中日關系

中日之間的歷史早在東漢就有記載,而戰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假如你也和我一樣認同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仙丹始為倭人祖的傳說是無稽之談 ),當時唐軍夥同朝鮮的新羅滅掉南部的百濟和韓國的祖先高勾麗後,又反目成仇廝打了起來,我小時特別喜歡聽的評書<<薛仁貴東征>>就是這段歷史前期遼東戰役的演繹( PS: 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清苦的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跟隨唐太宗李世民東征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平遼王".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官員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只留下了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但開壇時發現裡面盛的是清水,薛仁貴非但沒生氣還喝了三大碗,表示理解王兄的清寒,兩君子之間的友誼更深厚了.此後"君子之交淡如水"傳為佳話 ).公元663年,日本試圖幫助被唐朝吞滅的百濟復國,但同年8月27日日軍在白村江口於同期抵達的唐軍遭遇,盡管日本"千艘艦船,萬余水軍",唐軍只有7000將士,不到150艘軍艦,但唐軍船堅炮利,裝備精良.最終,"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白村江口戰役結束後,日本朝野震驚,開始開昧求知,向大唐學習,萬里迢迢派遣唐使到長安.
當時留學人員無不為長安的龐大和繁榮而驚嘆,當時的唐長安城面積約有84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面積的9.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更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市.伴隨著對文明的驚嘆和崇拜,大唐的政治,文化,商品,金融全面入侵,甚至大唐錢幣由於具有更好的質地和優越的流通性,也成了日本的硬通貨.當時日本經濟受到很大沖擊,於是出現了抵制唐貨(有點像現在的抵制日貨^_^),直至後來因"安史之亂"後"大唐凋敝"停止了唐遣,但民間走私唐貨依然頻繁.
隨後階段,基本上中國和日本都是時而來往,個子發展的過程,雙方的沖突基本上都被浩瀚的日本海淹沒了.至於明朝的倭患,其實只是被豐臣秀吉驅逐的敵對武士和一些海盜,跑到浙江沿海打家劫舍罷了,直到雙方在朝鮮半島大打出手,才是雙方的第二次正式較量,結果也是明將李靖揮軍入朝,豐臣秀吉兵敗.粉碎了日本對朝鮮的圖謀.
至於向近代史轉變的起點其實日本和中國相差也不大,1840年英國人為了鴉片的利益結束了大清帝國閉關鎖國的歷史.14年後,美國人培里率艦隊就叩開了日本國的大門.
但政治中心卻是大為不同.中國,道光的愚昧和反復無常,咸豐的懦弱和恥辱,到了光緒帝雖然試圖變法維新,但皇權卻已經落到了一個只知道玩弄權術以求私利的慈禧手裡,結果發自統治階級內部的上層改革百日壽終;而在日本,明治天皇重奪皇權後,一面肅清幕府勢力,一面勵精圖治,改革社會,開始邁向自強之路

7. 簡述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

歷史上中日之間從未同時強盛,所以兩國誰強盛,另一個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壓迫回。

現在兩答國同時強盛,必然出現對立與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數十年以上。

未來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和則兩利,戰則皆亡的道理兩國的關系可能像英國和法國,總的來說都屬於同一個東亞聯盟之中,然後在內部會在理性的規則中爭奪聯盟主導權,這一聯盟應包括東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一些國家,這一聯盟的首領之爭中,統一後的朝鮮,印尼,越南以及澳大利亞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力。

8. 簡述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

中日關系的歷史
現狀
及未來發展
中日雙方發生過戰爭
但是現在是建交國
以後兩國會睦鄰友好

9. 簡述中日關系的歷程

新中國剛剛建立時,就和美國在朝鮮打了一仗,加上美國對台灣的保護,整個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末期,中國都面對著一個現實的敵人――美國。民眾在這種環境下,對美國的仇恨是排在第一位的,當時許多在中日戰爭期間的受害者還活著,但是民眾對日本人的仇恨情緒只能排第二或者第三位。因為從六十年代的中期起,由於文革的開始,出於對反修正主義的需要,樹立了排在美國以後的第二個對手蘇聯的仇恨。

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打了一仗,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國民對蘇聯的仇恨迅速超過美國成為排在第一的敵人。這種狀況隨著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使中美關系得到解凍,中國對蘇聯的敵對狀況達到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76年中國領導人更換以後才發生一點轉變。

我生長在這個時期,每天聽到的聲音是「打倒美帝」!「打倒蘇修」!沒有聽見打倒日本。

79年,中國突然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敵人越南。五、六、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國人民對越南對美戰爭做出巨大的支持和犧牲,美越戰爭結束才四年,中國與越南就因為xxx的原因迅速交惡,越南人肆無忌憚的驅趕華僑,在邊境地區發動騷擾。那一年,中國國民對越南人的仇恨達到排在第一的位置,並持續了好幾年。

五、六、七、八直到九十年代,中國對日本的關系一直處於平和甚至友好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人作出的兩項決策促使了這種友好關系的維持。

第一項決策是72年發生的。71年美國總統訪問中國後,中國開始打開對西方的大門,當時中國已經與世界隔離二十多年,中國急於改變自己的對外政策,想盡快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恢復建立外交關系。但是美國卻並不急於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是美國國家戰略利益所決定的。美國不與中國建交,使與美國關系良好的國家也不敢和中國恢復正常的外交關系。日本這時卻不顧美國的反對和壓力,在田中首相的努力下,日本斷絕與台灣的關系,72年9月中日在北京建立正式外交關系。這是在尼克松訪華後中國第一個與西方主要國家建立的外交關系,當年10月,中國與西德建立外交關系。中日建交後,許多國家競相效仿,紛紛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引來中國外交打破封鎖的一段黃金時期,使美國想通過建交來要挾中國的如意算盤落空。至到79年1月1日,美國在無可奈何下,才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日本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支持,對老一輩中國領導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使當年的中日關系一直處於平和友好的狀態。

第二項決策其實是第一項決策的延續。中日建立外交關系時,中國正式向日本宣布放棄對日本的戰爭索賠,日本分批分期以低息和無息貸款的方式向中國提供資金和建設項目貸款,並對部分項目實行無償援助,這個過程從建立外交關系時就開始實施。1975年,還在讀高中的我曾經到成都青白江參觀「四川化工廠」建成投產儀式,親自看見一座佔地110畝地,年產20萬噸的現代化化肥廠的投產,生產過程只需要不到100人。五十年代,蘇聯人在這里用佔地1500多畝地,建立了一座年產5萬噸的化肥廠,生產工人是1000多人。從文革期間就開始的對華援助,日本人在中國投資建設了不少這樣現代化的工廠,對中國經濟從蘇聯模式向現代化模式的轉變起了不少的作用。到目前,四川化工廠仍然是成都的利稅大戶。日本初期的對華的援建項目,不像現在的美國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許多項目是日本當時最新的技術成果,這對幫助中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起到不少的幫助。日本的這些援助項目和資金,在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時,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顯得尤為重要。當時百業待興,中國最缺少的就是資金和技術,內資主要依靠香港地區和海外華僑的投資,外資主要依靠日本的資金。無論人的發達,企業的發展還是國家的發展,第一桶金是最重要的,日本在中國從七十年代開始的發展過程中,一共援助了幾乎不計利息的原始資金二千二百多億人民幣。一個人如果在九十年代在股市上投入一萬元,現在的價值至少是在十倍以上。因此,三十多年來日本持續投入的二千多億元資金,它所產生的資金財富是難以計算的。有一些數據可以比較,比如:1978年中國的GDP才3624億元,中國在幾十年對整個非洲國家的經濟援助(主要也是無息和低息貸款方式進行)也只有500多億元人民幣,卻得到這些非洲國家很大程度的認可。還不能僅僅只算經濟帳,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重要關口,是日本人對中國的這場革命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由於日本的這兩項決策,使中日相對友好了幾十年。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在文革期間會見最多的外國友好人士是日本人。第二代領導人在75年被任命為第一副總理的第三天,就會見了日本前國務大臣保利茂一行,堅決貫徹由第一代領導人制定的中日友好的方針。第二代領導人說:「中日關系不從比較高的政治角度來考慮是不行的」。78年10月下旬,第二代領導人又一次復出不久就出訪日本,參加交換中日和約批准儀式,這是二戰後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的中國領導人,這次出訪帶回來更多的對華援助資金和項目。到了八十年代初,中日相互派出了幾次大型青年代表團進行互訪。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使中日關系的良好發展達到一個小高潮。

與此同時,中國還認真的向日本學習管理經驗。中國目前的建築承包體系就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魯布革水電站」工程項目中,向日本大成公司開始學習逐漸演變而來的。中國目前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也是從初期日本質量QC管理開始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日關系便開始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在小泉擔任日本首相期間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更使中日關系進入冰凍期。中日關系在100年來隱藏的傷疤太深,隨時可以使這個傷疤發生潰爛。日本人在中國干下那麼多傷天害理的滔天罪行,豈能那麼輕易就忘記,這是作為有罪的日本人應該用數代人的努力來補賞的。田中等日本人做了這個補賞,但這遠遠不夠。小泉等日本人不做這樣的補賞,反而在這個傷疤上撒鹽,當然要重新溝起中國人的仇恨。

歷史問題只是中日關系陰影的一個方面,中日現在還有利益上爭斗很激烈的東海油田問題,釣魚島問題,更主要是民族情緒中最重要的地位問題。中國幾十年的迅速發展,這個發展日本確實給予了重要的幫助,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亞洲乃至世界的強國。在日本明治維新開始的日本崛起過去110年後,中國在1978年才開始了走上重新崛起的改革開放道路,僅僅過去了30年,中國與日本在整體國力上已經並駕齊驅。在亞洲誰是老大?作為已經當了100年亞洲老大的日本看見自己的地位已經發生嚴重的動搖,這是日本國民不可能接受的事實。因此日本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國的不親近是現實利益引起的;相反在中國國內也是如此,歷史問題只是一個表達情緒的借口。

2004年12月,因為日本給李登輝發放簽證,中日關系再一次受到重挫,日本內閣府的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有親近感的日本民眾比例再創新低,降至38%,這以後這個數值一再下降。不久前日本再次對外交輿論進行調查顯示,認為日中關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較2004年創歷史最低值的調查結果高出2個百分點,達21.7%。對中國有親近感的佔34.3%,較前上升1.9%。日本時事通訊社評論認為,這是時隔4年日本國民對華好感度首次出現上升勢頭,這還得益於去年中國總理對日本的訪問使這個親近感數值得到回升。中日關系的狀況,我從來不認可日本極端右翼分子的舉動能夠代表這個國家的形像,也不認可中國「憤青」的極端反日行為能夠代表中國的形像,但基本民意調查的結果卻是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中日關系現在冷得很,兩個國家相互仇恨不容置疑。

在中國,如果要同樣做這樣一個調查,對日本有親近感的數值日生星認為絕對超不過30%,現在的中國國民最仇恨的國家就是日本,這個認識是理性的嗎?

我很贊賞wy付總理在日本期間的表現。05年wy到日本參加世博會中國館的開幕儀式和出席日本經濟新聞社舉辦的「亞洲的未來」國際研討會,原計劃還要同日本首相小泉舉行會見。當wy得知小泉首相竟然就參拜靖國神社發表要連續參拜的講話時,wy毅然決定提前結束對日本的訪問回到中國。對日本的右翼分子,中國絕不應該作出妥協。中日關系近年來出現低潮,責任主要在那一邊大家應該清楚了。

100年來,日本與中國的關系,還不僅僅是雙方的戰爭以及目前的經濟利益和國際地位之爭。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戰,它實際是敲響了清王朝政府的喪鍾。面對這個中國幾千年小兄弟的崛起,大清王朝的人無法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在這以後才有了戊戌變法和孫中山的革命黨,甲午戰爭15年後,清王朝就沒有了。1938年開始的中日戰爭,為中國革命也提供了發展的機會,11年後,蔣介石政府沒有了。因此,100年來中日戰爭以及雙方關系的演變,它還造成中國政治制度的改變,它不僅僅是殺人放火、強奸婦女這些罪惡留下的痕跡;這帶來中國人一種復雜的感情。

「不忘歷史,面向未來」。如何面向未來?中日關系向未來走去,卻顯示出越走越窄的趨勢,七、八十年代那種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這是兩國人們都需要這種冷淡的關系嗎?這是兩國人們都願意的一種結果嗎?日生星不得而知。

還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在幾十年來最仇恨國家的演變中,到底哪個國家最值得我們一直仇恨?這種仇恨還要持續多久?

10. 中日關系發展史

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在文革期間會見最多的外國友好人士是日本人。第二代領導人在75年被任命為第一副總理的第三天,就會見了日本前國務大臣保利茂一行,堅決貫徹由第一代領導人制定的中日友好的方針。第二代領導人說:「中日關系不從比較高的政治角度來考慮是不行的」。78年10月下旬,第二代領導人又一次復出不久就出訪日本,參加交換中日和約批准儀式,這是二戰後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的中國領導人,這次出訪帶回來更多的對華援助資金和項目。到了八十年代初,中日相互派出了幾次大型青年代表團進行互訪。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使中日關系的良好發展達到一個小高潮。

與此同時,中國還認真的向日本學習管理經驗。中國目前的建築承包體系就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魯布革水電站」工程項目中,向日本大成公司開始學習逐漸演變而來的。中國目前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也是從初期日本質量QC管理開始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日關系便開始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在小泉擔任日本首相期間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更使中日關系進入冰凍期。中日關系在100年來隱藏的傷疤太深,隨時可以使這個傷疤發生潰爛。日本人在中國干下那麼多傷天害理的滔天罪行,豈能那麼輕易就忘記,這是作為有罪的日本人應該用數代人的努力來補賞的。田中等日本人做了這個補賞,但這遠遠不夠。小泉等日本人不做這樣的補賞,反而在這個傷疤上撒鹽,當然要重新溝起中國人的仇恨。

歷史問題只是中日關系陰影的一個方面,中日現在還有利益上爭斗很激烈的東海油田問題,釣魚島問題,更主要是民族情緒中最重要的地位問題。中國幾十年的迅速發展,這個發展日本確實給予了重要的幫助,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亞洲乃至世界的強國。在日本明治維新開始的日本崛起過去110年後,中國在1978年才開始了走上重新崛起的改革開放道路,僅僅過去了30年,中國與日本在整體國力上已經並駕齊驅。在亞洲誰是老大?作為已經當了100年亞洲老大的日本看見自己的地位已經發生嚴重的動搖,這是日本國民不可能接受的事實。因此日本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國的不親近是現實利益引起的;相反在中國國內也是如此,歷史問題只是一個表達情緒的借口。

2004年12月,因為日本給李登輝發放簽證,中日關系再一次受到重挫,日本內閣府的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有親近感的日本民眾比例再創新低,降至38%,這以後這個數值一再下降。不久前日本再次對外交輿論進行調查顯示,認為日中關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較2004年創歷史最低值的調查結果高出2個百分點,達21.7%。對中國有親近感的佔34.3%,較前上升1.9%。日本時事通訊社評論認為,這是時隔4年日本國民對華好感度首次出現上升勢頭,這還得益於去年中國總理對日本的訪問使這個親近感數值得到回升。中日關系的狀況,我從來不認可日本極端右翼分子的舉動能夠代表這個國家的形像,也不認可中國「憤青」的極端反日行為能夠代表中國的形像,但基本民意調查的結果卻是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中日關系現在冷得很,兩個國家相互仇恨不容置疑。

在中國,如果要同樣做這樣一個調查,對日本有親近感的數值日生星認為絕對超不過30%,現在的中國國民最仇恨的國家就是日本,這個認識是理性的嗎?

我很贊賞wy付總理在日本期間的表現。05年wy到日本參加世博會中國館的開幕儀式和出席日本經濟新聞社舉辦的「亞洲的未來」國際研討會,原計劃還要同日本首相小泉舉行會見。當wy得知小泉首相竟然就參拜靖國神社發表要連續參拜的講話時,wy毅然決定提前結束對日本的訪問回到中國。對日本的右翼分子,中國絕不應該作出妥協。中日關系近年來出現低潮,責任主要在那一邊大家應該清楚了。

100年來,日本與中國的關系,還不僅僅是雙方的戰爭以及目前的經濟利益和國際地位之爭。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戰,它實際是敲響了清王朝政府的喪鍾。面對這個中國幾千年小兄弟的崛起,大清王朝的人無法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在這以後才有了戊戌變法和孫中山的革命黨,甲午戰爭15年後,清王朝就沒有了。1938年開始的中日戰爭,為中國革命也提供了發展的機會,11年後,蔣介石政府沒有了。因此,100年來中日戰爭以及雙方關系的演變,它還造成中國政治制度的改變,它不僅僅是殺人放火、強奸婦女這些罪惡留下的痕跡;這帶來中國人一種復雜的感情。

「不忘歷史,面向未來」。如何面向未來?中日關系向未來走去,卻顯示出越走越窄的趨勢,七、八十年代那種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這是兩國人們都需要這種冷淡的關系嗎?這是兩國人們都願意的一種結果嗎?日生星不得而知。

閱讀全文

與中日關系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