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寫《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論文
怎麼寫《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論文
辛亥革命剛剛過去一百年,其歷史意義我們並不太容易看得清,尤其是這場革命直接後果還在今天繼續發酵的情形下,我們能夠概括出的主題似乎就是革命、共和,我們能說的意義,也就是終結了清朝,終結了帝制,各方勢力知進退知妥協,有堅持有讓步,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犧牲和持續性的動盪。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值得張揚,值得肯定。
辛亥革命將清朝送進了歷史
如同中國歷代王朝結束時的大部分情形一樣,辛亥革命之所以發生並不意味著清朝末年就是那樣的不堪,真的是政治上腐敗,經濟上危機,統治者無法照舊統治。其實真實的情形或許相反,辛亥革命之所以發生,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基於一系列突發事件,又有其必然的歷史關聯,既是清廷的宿命,又是歷史的必然。
其實,如果從歷史進程上說,辛亥革命的發生主要導源於兩個事情,一個是清廷將責任內閣弄成了皇族內閣,另一個是鐵路國有化政策導致全國性騷亂。而面對這兩個事情,清廷不知退讓不知妥協,或者退讓遲了妥協晚了,效果也就沒有了。
按照清廷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走向立憲國家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個具有有限責任的政府,只有這個責任政府宣布成立了,從皇帝那裡分享了權力,君主立憲體制才算走出了第一步。清廷在後來確實是這樣做的,只是清廷錯誤理解了憲法大綱的精神,將這個事情給做砸了。在清廷宣布的十三個內閣成員名單中,皇室和皇族的成員竟然佔了九名,這當然引起了立憲黨人的不滿。立憲黨人多年來的政治追求就是希望通過政治改革分享權力,現在清廷公然堵塞了這條路,怎能不讓這些改良主義者徹底失望怒火中燒?
立憲黨人的憤怒並沒有引起清廷的足夠重視,清廷援引憲法大綱強調任命百官是皇上的專權,現在君主立憲了,滿漢平等了,為什麼還一定刻意強調滿漢出身不同呢?清廷的解釋當然具有法理上的依據,只是很難由此說服立憲黨人。第一,憲法大綱那樣規定皇權至上有具體的背景,因為那時的皇上是年富力強的英明君主,現在的小皇上怎能與光緒大帝比?第二,責任內閣宣布前,中央部院實行的滿漢首長雙軌制,漢大臣雖然比滿大臣略少,但也不至於少到現在這個比例,既然說滿漢平等了,不分種族和出身了,那為什麼滿漢比例不能隨人口比例顛倒過來呢?
如果說責任內閣變成皇族內閣阻斷了立憲黨人在政治上的路,那麼與此相聯的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則是從經濟上剝奪了立憲黨人和那些民族資本家在經濟上的機會,略有「國進民退」的意思。當然,如果僅僅從鐵路建設本身說,盛宣懷推出的鐵路國有化政策具有正當性,因為民族資本在那之前幾年搗鼓的鐵路,或者技術不過關,質量不過關,或者因為資金挪用、被占,潛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朝廷適時出手用經濟手段解決經濟問題,用四國銀行團的貸款兌換各省自籌資金承建的路權,理論上無疑是正確的。只是精明的盛宣懷沒有想到以立憲黨人為主體的各省鐵路公司特別是資金被嚴重挪用嚴重虧損的川漢鐵路公司高層會用民粹主義對付他。
川漢鐵路公司的做法今天看來當然是有問題的,但在那個時候,當「不明真相」的民眾被動員起來了,甚至成立了保路軍之類的政治組織後,朝廷的政治選擇顯然更值得檢討。清廷既沒有開誠布公表達立場,沒有適度退讓,沒有將經濟上切實受到傷害的一般民眾與鐵路公司高層區別開來,而是採取鴕鳥政策,自5月至9月長達四個月的時間,竟然聽之任之,拿不出辦法果斷止損。
長時間的僵持總不是辦法,僵局總要打破。特別是當四川保路軍中已經滲入許多哥老會成員甚至革命黨的情況下,保路運動的性質也在變化,革命的意味也就越來越濃。9月7日,四川總督府門前發生流血慘案,三十多條生命終於打破僵局,一場改良主義的運動終於向革命急劇演化。
期待流血的肯定不是朝廷,只是既然流血了,朝廷就在道義上淪為劣勢。朝廷此時如果致歉善後,妥善處理,或許還有和緩的機會,無奈清廷沒有向柔性方向選擇,而是選擇了強力鎮壓。湖北新軍被抽調入川了,武昌防務空虛了。更重要的是,全國持續快半年的混亂局勢使新軍將領新軍士兵坐不住了,他們覺得自己對國家對朝廷負有責任,應該站出來說話,於是就有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湖北新軍以一場軍事嘩變的方式表達態度,施壓朝廷。一個偶然事件終於掀翻了一個兩百多年的王朝。
辛亥革命終結了兩千年帝制
新軍是大清國的柱石,是清廷過去十幾年投入巨大創建的一支新型軍隊,只是這支軍隊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始終沒有完成職業化轉型,始終對於國內政治懷有濃厚情結。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湖北新軍發難,湖北軍政府的成立,雖說是對朝廷施加壓力,但並不一定要革命,並非執意推翻朝廷。假如清廷對湖北新軍的政治要求給予積極回應,大約不戰而屈人之兵並非不可能,清廷或許應該很容易地將那些官兵勸回軍營。無奈,清廷依然沒有清楚自己的處境,依然被自己的強大所迷惑,依然相信武力,相信鎮壓。然而,各省新軍對於清廷的自信並不認同,他們不是響應清廷的號召給予配合,而是響應了湖北軍政府的號召,相繼宣布光復,宣布獨立,宣布脫離清廷。更可怕的是,拱衛京師的新軍第二十鎮在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等人領導下發動灤州兵諫,要求清廷即刻下詔罪己,重回君主立憲正確軌道,盡快召集正式國會,改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皇族不得干預政務,皇族永遠不得充任內閣總理大臣及國務大臣。
灤州兵諫為清廷指出了一個正確方向,清廷在隨後也確實按照這個方向走了一大段,攝政王引咎辭位,下詔罪己,清廷發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撤銷皇族內閣,由資政院選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負責組建新內閣。公平地說,清廷的這些讓步和新政策都是對的,雖說遲了些,但真的認真執行,切實兌現,革命雖然已經在局部地區發生,但從總體上照樣有機會重建和平,恢復秩序,重回君主立憲的軌道,大清王朝應該還有存在的機會。
清廷在灤州兵諫發生後的回應是對的,也算是及時的,袁世凱在此後的處理也是有力的堅定的,他在用強力手段壓制湖北新軍的同時,不忘柔性安撫,期待用政治談判化解政治危機。在袁世凱軟硬兩手策略壓制下,湖北軍政府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袁世凱繼續君主立憲的政治安排,一場席捲全國的政治危機完全有可能很快結束。然而到了這個關鍵時刻,君主立憲政治改革的真正阻力終於浮上了檯面,大清王朝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那些滿洲貴族的王公大臣特別是正在擔負著政治責任的王公大臣卻不願接受這樣的政治安排,不願就此交出已經攫取的政治權利。和平的改良主義色彩的政治變革又一次遇到了重大阻力,沒有革命,也就根本無法解開這個扣,革命於是再次成為不得不用的手段。
滿洲貴族統治集團不識時務,拒絕改革,拒絕讓權,拒絕分享權力,終於激怒了北洋新軍將領。被派往前線鎮壓湖北新軍的新軍第一軍總統、湖廣總督段祺瑞派員與革命黨領袖黃興取得聯系,雙方代表於1911年12月20日就中國未來政治安排達成諒解:一、確定共和政體;二、優待皇室;三、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四、南北滿漢軍出力將士各享其應得之優待,並不負戰時害敵之責任;五、同時組織臨時議會,恢復各地秩序。至此,一代中國人追求十多年的君主立憲政治體製成為歷史,孫中山和革命黨人追求十幾年的民主共和政體成了未來中國的惟一選項,守舊的不思進取的滿洲貴族統治集團不論怎樣兇悍怎樣顢頇,其實都成了歷史,都成了被別人安排的局外人,盡管還算是利益相關者。
段祺瑞與黃興的政治共識為中國選擇了一個正確方向,稍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袁世凱與南京臨時政府的孫中山既是政治對手,又成了共同勸退清帝的同盟軍。在他們的努力下,南北和談終於達成,各方力量終於就中國未來、清皇室的未來安排等達成協議,清帝退位,優待皇室,中國歷史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兩千年的君主專制終於被送進了歷史,從此之後,民主共和政體不論遇到怎樣的挫折或艱難險阻,但中國人的民主信念卻從來不曾動搖過,任何試圖恢復帝制恢復專制的想法與做法再也沒有實踐的機會,沒有一絲可能性。
辛亥革命對法國大革命的超越
辛亥革命的目標,從孫中山和革命黨人來說,毫無疑問是要模仿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架構重建中國政治體制,但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從孫中山開始鬧革命起,模仿的卻是法國大革命,即用暴力手段打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所以孫中山和革命黨人不懼犧牲,一次次失敗,依然一次次繼續,用武裝暴動為中國歷史發展營造了一個巨大動力。
換言之,如果我們強調清廷在最後十幾年確實有過一些政治改革和政治進步的話,這個改良和進步的動力,不再是列強的壓力,而是中國社會內部的壓力。這就是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十幾年奮斗犧牲的意義。
辛亥革命的前半場,確實是按照孫中山和革命黨人提供的腳本進行的,但是到了武昌起義爆發後,特別是當清廷陣前換將,起用先前被廢棄的漢人高官袁世凱取代滿洲貴族出身的陸軍大臣蔭昌,全權負責處理武昌起義的善後之後,南北對峙迅速由孫中山所說的滿漢沖突轉變為漢人之間的對決,孫中山十多年一直倡導的民族革命立馬失去合法性、正當性。
更為蹊蹺的是,南北對決的雙方基本上與孫中山和革命黨人無太大關系,南北主力陣容其實都是清廷在最後十幾年自己一手調教出來的新軍。南方的主力是張之洞的湖北新軍,北方的主體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他們雖然分屬兩個系統,但畢竟都是漢人,都同樣接受了近代東西洋思想的影響,特別是由於那時朝廷從來沒有想到過軍隊中立化,而總是鼓勵新式軍人關心政治,於是這批近代軍人到了關鍵時刻竟然成為左右大局的主要力量。
南北僵持了兩個月之久,南方的條件非常簡單,先是要求朝廷盡快答應立憲派多年來的要求,這也是朝廷預備立憲規劃中已有的項目:提前立憲,立即召集正式國會。這個要求只是將規劃中的項目予以提前。然而,朝廷對於這樣的要求吞吞吐吐,於是弄得全國不耐煩,十四省相繼起義,宣布獨立,號稱光復。從此,君主立憲也就成了過去,南方革命黨人在這樣的形勢下,提高了要價,要求朝廷承認民主共和,否則就訴諸武力,准備北伐,直搗龍亭。
革命黨人要北伐當然也沒有那麼簡單,問題是如果清廷一直僵持,一直不答應南方的要求,什麼事情都會發生,一場混亂,或者如法國大革命那樣一場持續數年的政治復仇血腥屠殺,也未必不會出現,於是中國人的政治智慧面臨著一場空前的考驗。
此時的中國已經不是簡單的中國人的中國,外國資本經過甲午戰後持續進入,已經在中國經濟構成中占據相當份額,持續的政治動盪不僅不合乎中國人的利益,也不合乎列強的要求,國際國內都希望南北中國人能夠各讓一步,達成妥協,重建秩序與和平。於是,經過漫長的南北和談,應該說南北雙方都有讓步。清廷犧牲了自己的江山,以一種誰也沒有想到的方式實現了晚清政治領導人一直念念不忘的「萬世一系,皇權永固」。假如不發生後來的帝制復辟,滿洲人的小朝廷依然可以在紫禁城裡稱孤道寡,那也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南方革命黨人也有讓步和犧牲。在新軍將領要求下,南方革命黨人沒有堅持過去多年所說的「驅逐韃虜」的政治立場,而以比較妥協比較柔性的立場尊重大清國的歷史,尊重一個王朝為國家為未來作出的犧牲,在商榷清帝退位條件和文件時,盡量關照清廷統治者的感受和尊嚴,沒有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更沒有進行清算,或宜將剩勇追窮寇。
現代政治就是一個妥協的協商過程,辛亥革命留給中國留給人類的最大啟示,就是中國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共贏雙贏多贏,大家都沒有輸。這些啟迪在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歲月中被淹沒了掩蓋了。我們今天隆重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實更應該用一種溫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參加者,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為這一事件的和平解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⑵ 辛亥革命論文2000字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再次,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最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對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斗爭有重大影響。總之,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一方面,客觀原因是國內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另一方面,主觀原因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軟弱性:首先,缺乏徹底反帝反封的勇氣和力量;其次,沒能提出明確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再次,沒能發動農民革命;最後,沒有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辛亥革命歷史教訓: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第一,說明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徹底勝利;第二,宣告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終結;第三,表明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歷史評價
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一直有著不同的議論。作者認為,過去的估計常常過低。辛亥革命雖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問題,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對反動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樣拋頭顱灑熱血去推翻它,還是象立憲派那樣維護它?這是根本的道路問題。在這點上立憲派的方向是錯了;但對它所起的某些積極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強烈地激動過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離現在已經整整七十年了。隨著歲月的消逝,當年種種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可是,對這場革命的功過得失,在國內以至國外一直還有著不同的議論。這篇文章,不準備全面地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只想就其中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經很有感慨地說:「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他這段語重心長的話,說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可以舉出很多條。其中突出的一條,就是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們不能把從君主專制到建立共和國,只看作無足輕重的政體形式上的變化,甚至只看作是換湯不換葯的招牌的更換。
中國在君主專制政體統治下經歷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這是一個沉重得可怕的因襲重擔!多少年來,至高無上的君權一直是封建主義的集中象徵。人們從幼年起,頭腦中就不斷被灌輸「三綱五常」這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地義。「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級制度頂顛的最高代表。每個人在這種制度面前,必須誠惶誠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許有絲毫逾越。這就是所謂「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河南程氏遺書》卷五)誰要是敢有一點懷疑,輕則叫做「離經叛道」、「非聖無法」,重則成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紅樓夢》里的王熙鳳有一句名言:「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可見在那個時候,誰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馬」,那就得有「捨得一身剮」的大無畏氣概,一般人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國社會處於劇烈的動盪和變化中。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前仆後繼。但是,直到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前,還沒有一個人提出過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主張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舊式農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實還是皇帝。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更只是「扶清滅洋」。資產階級改良派鼓吹愛國救亡,介紹了不少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政治制度到中國來,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可是,他們把忠君和愛國看作是一回事。康有為那些聲淚俱下、處處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澤涵濡煦育數百年之恩」的話,是最能打動當時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時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法美兩國外,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沙俄等等無一不保留著君主制度。所以,康有為提出以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為中國學習的榜樣,在許多人看來是很有理由的。
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孫中山在幾次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見《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見《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明確地把「創立民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頒布的《革命方略》更是響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在當時確實是石破天驚之論!比一比,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到「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
他們堅韌不拔地通過報刊鼓吹、秘密宣傳,使這種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發時,推倒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任何反動勢力都已無法把它再扭轉過來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馬」了,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倒了。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個大窟窿」。它帶來的直接後果,至少有兩條。
第一,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這以後,從袁世凱到蔣介石,象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卻始終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來。不用說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就是反動陣營內部也無法再保持統一。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煞的,它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該算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陳獨秀在五四運動前夜寫過一篇《偶像破壞論》說道:「君主也是一種偶像,他本身並沒有什麼神聖出奇的作用;全靠眾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夠號令全國,稱做元首,一旦亡了國,象此時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尋常人還要可憐。這等亡國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拋在糞缸里,看他到底有什麼神奇出眾的地方呢?但是這等偶像,未經破壞以前,卻很有些作怪;請看中外史書,這等偶像害人的事還算少么?」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盡管辛亥革命後,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
中國封建勢力的統治,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滅它,決不是一兩次革命運動的沖擊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誠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這一點,始終應該有一個清醒的估計),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了,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種不朽的業績,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給予熱情的歌頌嗎?
而過去長時期中,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確如林伯渠同志當年所說的那樣,常常被過低估計了。這里,除了認識上的原因外,還有時代的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皇帝,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革命尚未成功」。這是事實,因此,在我們黨領導的民主革命階段,許多同志著重強調的常常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點,來鼓舞人們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繼續奮發向前,去奪取勝利。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強烈地感受到的也是這一點。這在當時是對的。可是這一來,對辛亥革命在歷史上的巨大功績,就常常來不及作出足夠的估計,甚至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或貶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極左思潮泛濫,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彷彿就成了替資產階級塗脂抹粉的莫大罪過。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更談不上對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評價。
現在該是時候了!辛亥革命離我們已經有七十年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也已被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推倒了。我們完全應該也可以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作出更加實事求是的評價來!
⑶ 一篇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論文
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但我認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沒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敗。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斗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勛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准備。
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奴役中國人民的美夢破產了。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在中國革命影響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屬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廣泛掀起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的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統治遭到破壞。
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帳。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
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敗了。
領導這次革命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缺乏明確反帝綱領和具體行動,由於資產階級歷史的局限性,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不清楚。從同盟會到南京臨時政府,他們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認為建立資產階級國家,西方是會贊成的,孫中山不僅沒有辨明對帝國主義的所謂「中立」的偽裝,反而在《告各友邦書》中以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權益為代價,和帝國主義維持友好關系。資產階級的如此妥協,革命實難繼續下去。
資產階級把革命目標只限於反對清朝皇帝,他們認為「清帝退位」就是專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為如此,這恰恰給了那些擅於投機取巧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可乘之機,後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為交換條件竊取政權,破壞革命,革命派不僅沒能識破袁世凱的反革命兩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凱作為同盟者,這就說明革命派對反對封建主義是不徹底性。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參加斗爭。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雖然提出「平均地權」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全體革命黨人所接受,也沒能找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實行「平均地權」,從而失去動員農民群眾的作用,既然革命黨失掉農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轉到新軍和會黨。正是由於脫離人民群眾,革命力量才是顯得十分弱小,毛澤東曾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因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下,革命遭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革命黨人沒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組織的革命武裝,同盟會發動新軍和會黨舉行起義,這兩者畢竟不是革命黨人自己建立的武裝,況且新軍、會黨成員復雜,他們中大多數人接受立憲派和舊官僚,因此,在舊勢力煽動下往往會變成破壞革命的力量,革命黨人缺乏有力的武裝隊伍,很難應付反動勢力的反撲。
中國同盟會也沒有建立一條正確的組織路線,因而在組織上是不鞏固的,同盟會內部復雜,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所以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這樣一個思想上缺乏信仰,組織上鬆懈無力,內部矛盾重重的政黨.
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等。
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鑒。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
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贊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
⑷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500字小論文。急急急急急…………
簡單來說辛亥革命
1.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
3.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5.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6.人民獲得一些民主和權利;
7.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8.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但我認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沒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敗。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斗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勛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准備。
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打破中國人民的美夢。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在中國革命影響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屬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廣泛掀起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的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統治遭到破壞。
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
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敗了。
領導這次革命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缺乏明確反帝綱領和具體行動,由於資產階級歷史的局限性,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不清楚。從同盟會到南京臨時政府,他們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認為建立資產階級國家,西方是會贊成的,孫中山不僅沒有辨明對帝國主義的所謂「中立」的偽裝,反而在《告各友邦書》中以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權益為代價,和帝國主義維持友好關系。資產階級的如此妥協,革命實難繼續下去。
資產階級把革命目標只限於反對清朝皇帝,他們認為「清帝退位」就是專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為如此,這恰恰給了那些擅於投機取巧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可乘之機,後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為交換條件竊取政權,破壞革命,革命派不僅沒能識破袁世凱的反革命兩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凱作為同盟者,這就說明革命派對反對封建主義是不徹底性。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參加斗爭。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雖然提出「平均地權」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全體革命黨人所接受,也沒能找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實行「平均地權」,從而失去動員農民群眾的作用,既然革命黨失掉農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轉到新軍和會黨。正是由於脫離人民群眾,革命力量才是顯得十分弱小,毛澤東曾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因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下,革命遭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革命黨人沒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組織的革命武裝,同盟會發動新軍和會黨舉行起義,這兩者畢竟不是革命黨人自己建立的武裝,況且新軍、會黨成員復雜,他們中大多數人接受立憲派和舊官僚,因此,在舊勢力煽動下往往會變成破壞革命的力量,革命黨人缺乏有力的武裝隊伍,很難應付反動勢力的反撲。
中國同盟會也沒有建立一條正確的組織路線,因而在組織上是不鞏固的,同盟會內部復雜,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所以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這樣一個思想上缺乏信仰,組織上鬆懈無力,內部矛盾重重的政黨。
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等。
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鑒。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
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贊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⑸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2000字以上的歷史小論文)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再次,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最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對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斗爭有重大影響。總之,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一方面,客觀原因是國內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另一方面,主觀原因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軟弱性:首先,缺乏徹底反帝反封的勇氣和力量;其次,沒能提出明確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再次,沒能發動農民革命;最後,沒有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辛亥革命歷史教訓: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第一,說明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徹底勝利;第二,宣告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終結;第三,表明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歷史評價
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一直有著不同的議論。作者認為,過去的估計常常過低。辛亥革命雖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問題,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對反動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樣拋頭顱灑熱血去推翻它,還是象立憲派那樣維護它?這是根本的道路問題。在這點上立憲派的方向是錯了;但對它所起的某些積極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強烈地激動過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離現在已經整整七十年了。隨著歲月的消逝,當年種種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可是,對這場革命的功過得失,在國內以至國外一直還有著不同的議論。這篇文章,不準備全面地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只想就其中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經很有感慨地說:「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他這段語重心長的話,說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可以舉出很多條。其中突出的一條,就是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們不能把從君主專制到建立共和國,只看作無足輕重的政體形式上的變化,甚至只看作是換湯不換葯的招牌的更換。
中國在君主專制政體統治下經歷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這是一個沉重得可怕的因襲重擔!多少年來,至高無上的君權一直是封建主義的集中象徵。人們從幼年起,頭腦中就不斷被灌輸「三綱五常」這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地義。「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級制度頂顛的最高代表。每個人在這種制度面前,必須誠惶誠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許有絲毫逾越。這就是所謂「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河南程氏遺書》卷五)誰要是敢有一點懷疑,輕則叫做「離經叛道」、「非聖無法」,重則成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紅樓夢》里的王熙鳳有一句名言:「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可見在那個時候,誰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馬」,那就得有「捨得一身剮」的大無畏氣概,一般人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國社會處於劇烈的動盪和變化中。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前仆後繼。但是,直到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前,還沒有一個人提出過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主張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舊式農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實還是皇帝。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更只是「扶清滅洋」。資產階級改良派鼓吹愛國救亡,介紹了不少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政治制度到中國來,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可是,他們把忠君和愛國看作是一回事。康有為那些聲淚俱下、處處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澤涵濡煦育數百年之恩」的話,是最能打動當時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時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法美兩國外,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沙俄等等無一不保留著君主制度。所以,康有為提出以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為中國學習的榜樣,在許多人看來是很有理由的。
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孫中山在幾次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見《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見《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明確地把「創立民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頒布的《革命方略》更是響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在當時確實是石破天驚之論!比一比,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到「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
他們堅韌不拔地通過報刊鼓吹、秘密宣傳,使這種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發時,推倒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任何反動勢力都已無法把它再扭轉過來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馬」了,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倒了。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個大窟窿」。它帶來的直接後果,至少有兩條。
第一,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這以後,從袁世凱到蔣介石,象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卻始終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來。不用說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就是反動陣營內部也無法再保持統一。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煞的,它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該算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陳獨秀在五四運動前夜寫過一篇《偶像破壞論》說道:「君主也是一種偶像,他本身並沒有什麼神聖出奇的作用;全靠眾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夠號令全國,稱做元首,一旦亡了國,象此時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尋常人還要可憐。這等亡國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拋在糞缸里,看他到底有什麼神奇出眾的地方呢?但是這等偶像,未經破壞以前,卻很有些作怪;請看中外史書,這等偶像害人的事還算少么?」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盡管辛亥革命後,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
中國封建勢力的統治,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滅它,決不是一兩次革命運動的沖擊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誠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這一點,始終應該有一個清醒的估計),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了,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種不朽的業績,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給予熱情的歌頌嗎?
而過去長時期中,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確如林伯渠同志當年所說的那樣,常常被過低估計了。這里,除了認識上的原因外,還有時代的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皇帝,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革命尚未成功」。這是事實,因此,在我們黨領導的民主革命階段,許多同志著重強調的常常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點,來鼓舞人們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繼續奮發向前,去奪取勝利。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強烈地感受到的也是這一點。這在當時是對的。可是這一來,對辛亥革命在歷史上的巨大功績,就常常來不及作出足夠的估計,甚至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或貶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極左思潮泛濫,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彷彿就成了替資產階級塗脂抹粉的莫大罪過。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更談不上對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評價。
現在該是時候了!辛亥革命離我們已經有七十年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也已被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推倒了。我們完全應該也可以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作出更加實事求是的評價來!
⑹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論文
對於辛亥革命的抄歷史意義襲,許多同學感到很難理解和掌握,在此,筆者試圖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進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對廣大同學有所幫助。第一、從中國政治制度發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第二、從中國經濟發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激發了他們振興實業的熱情,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從中國革命發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首次把反帝反封建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使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是20世紀中國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第四、從中國思想發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革命運動,而且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促進了民族覺醒,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從此以後,如果有人要做皇帝,都會為人民所唾棄,都只能是短命的。
⑺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教訓,失敗原因,大學歷史論文2000字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
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它推翻了腐朽的滿清政權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體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民主主義思想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人們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政黨,社會團體和報章雜志像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政治空前活躍,民族精神普遍高漲,它為中國的繼續前進創造了條件。為以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開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頒布了很多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法令和措施,大大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中國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個如火如荼的興力實業的熱潮。對中國的工業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使人們從忠君愛國走向革命救國,這是中華民族近代覺醒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這個過程中,維新與保守、革命與保皇經過激烈較量,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皇權思想受到沖擊和唾棄。辛亥革命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促進了民主運動的高漲,這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空前加快。
4、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二、辛亥革命的失敗之處
1、由於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始終不敢發動和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參加斗爭他們利用會黨、新軍,卻不發動廣大農民,在革命的高潮時期,甚至鎮壓農民的反封建斗爭,使自己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同敵對勢力的斗爭中,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
2、革命黨沒有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他們不願意與帝國主義徹底的決裂,也沒有徹底地摧毀封建勢力,許多人搖身一變,由封建官僚變成了革命的有功之臣,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
3、由於革命派沒有徹底的發動革命的主體,農民,因此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並未發生什麼新的變化:階級關系照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陳舊,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
封建主義在軍事實力、政治經驗及社會基礎等方面,都大大超過革命派。這是辛亥革命失敗的客觀因素。
4、革命派沒有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同盟會,從成立時起,思想上就缺乏統一信仰,組織上也不夠鞏固。這樣的政黨,不可能領導革命走向勝利。
革命黨人沒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以推翻舊政府,保衛新政權。他們依靠的是清軍士兵和民間秘密反清會黨。武昌起義後,各地建立的民軍,大部分是由原來的舊軍和會黨改編而成,領導權也掌握在立憲派和舊官僚手裡。
5、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它預期的目標,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它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在北洋軍閥的反對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著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而且,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後,由於面臨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立憲派舊官僚的內部壓力,被迫交出了政權,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革命的方向。
6、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受列強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束縛,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反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他們又同外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異常軟弱。他們幻想不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而獲得民族獨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這就決定了辛亥革命必然失敗的命運。
教訓
1資產階級革命派提不出徹底的反帝反封的綱領. 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2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使革命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辛亥革命沒有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3同盟會組織渙散內部派系復雜,起不到革命政黨的領導作用。一個有力的革命政黨,是革命勝敗的關鍵。
.
⑻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論文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新的偉大起點,作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進入20世紀後發生的一次偉大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個最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件。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推翻皇帝制度,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意義。辛亥革命動搖了中國人對兩千年來似乎千古不變的封建專制——皇權統治的崇拜,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中國歷史上掀倒皇帝寶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後,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個寶座。近代中國也是這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雖然號稱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也免不了要登上皇位;戊戌變法也是一場以擁立皇帝為目的的改良運動;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旗幟上寫的是「扶清滅洋」,就是說反對外國侵略,擁護皇帝。辛亥革命則不同,不是以擁立新皇帝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掀倒了,皇帝寶座廢除了,人民接受了與中國傳統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憲觀念,成立了共和國,這就是中華民國,從而結束了幾千年習慣了的對皇帝、宰相、大臣的頂禮膜拜。從此以後,形成了一個新的觀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便是天下共擊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一系列的變化,帶來了對外關系的一系列變化,影響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影響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從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的角度說,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中國歷史了不起的轉折和成就。中國人從此拋棄了對皇帝的信仰,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一成立,各種政黨組織、群眾團體公開成立,紛紛表達各個不同利益集團對時局的意見。在時代的碰撞、打磨中,有兩個政黨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重心。這就是1921年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後正式成立的中國共產黨,1924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加以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國共兩黨的聯合與斗爭,成為此後半個世紀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基本內容。
開啟了近代中國的政治進步與覺醒。近代中國的政治進步與覺醒,是辛亥革命開啟的。毫不誇張地說,辛亥革命為20世紀中國的歷史性進步打開了閘門,拉開了序幕。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不否定皇帝專制,就難以得到辛亥革命後的大幅進步,就難以發生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在艱難中誕生、發展和壯大,就不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就不會有現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敗的歷史教訓,辛亥革命反帝不徹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發動和解決農民的問題,都對後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啟示。
辛亥革命的精神遺產
實現共和憲政。共和國的執政者只能在憲法的范圍內活動,這是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最大遺產。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隨即發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體,與世界列強並峙於太平洋之上,而共享萬國和平之福」。不久就頒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鄂州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地區性資產階級民主立法,為以後南京臨時政府制訂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提供了範本。《臨時約法》貫徹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共和憲法的基本原則,具有鮮明的資產階級民主色彩,是中華民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國家根本大法。《臨時約法》具有鮮明的民權憲法性質,人民的民主權利在此得到較為充分的肯定。因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中國憲政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盡管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破壞了《臨時約法》,法制觀念仍為民眾所接受。用憲法代替封建專制,這是共和憲政最大的特點。
提出民族平等和中華民族新概念。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為起點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華民族概念為此後中國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礎。從民族革命角度說,反滿是要反對滿族作為統治階級的特權。這種統治特權反映在民族關繫上,就是民族不平等。因此,孫中山曾說,民族主義,是要掃除民族的不平等。當然,這個民族不平等,也包括後來他所說的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不平等。取消民族不平等,是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孫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立即宣布:「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張。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為先決條件的,五族共和就是五族平等。隨著五族共和主張的提出,就是中華民族新概念的出現。中華民族的概念規定了中國境內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民族平等,是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核心觀念,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這個稱呼為全國各民族人民所接受。
提倡以人民為本位的公僕精神。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自稱人民公僕,從而確認人民為本位。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為感謝各省代表選舉他為臨時大總統,在致各省都督電中稱「今日代表選舉,乃認文為公僕」。把大總統等同於人民的僕人,體現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他曾以大總統名義發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員「皆系為民服務,官規具在,莫不負應盡之責任,而無特別之利益」。他還說過:「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僕。」孫中山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廉潔自持,始終保持國民公僕形象。孫中山曾對來訪者言:「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僕,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總統離職以後,又回到人民的隊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樣。」這是一種偉大的公僕精神,也是孫中山、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珍貴的政治和精神遺產。
辛亥革命的當代啟示
繼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黨人為革命勝利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鑒湖女俠秋瑾被捕,她面對死亡,毫無懼色,體現了她「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的愛國情懷。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烈士林覺民、方聲洞,在參加起義前夕寫給妻子和父親的信,更是體現了一個革命者既愛親人、更愛祖國,為了挽救祖國可以拋妻別子的崇高境界。武漢革命黨人詹大悲在他主持的《大江報》上刊出《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的時評,公開號召「愛國之志士」、「救國之健兒」起來革命。
維系海峽兩岸、世界華僑共同的歷史記憶。辛亥革命的歷史,還是今天海峽兩岸,香港、澳門和所有海外華僑華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正確闡釋辛亥革命歷史,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堅持反「台獨」,堅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重要思想基礎。華僑給予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人力、財力的巨大支持,香港和澳門是當年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出發地,港澳人民也給予孫中山巨大支持。現在,香港、澳門已經回歸祖國,但兩岸尚未統一。海峽兩岸同胞及全體中國人都要厲行孫中山振興中華及中國應該統一的偉願,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站在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維護共同的政治基礎,促進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進程。
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期提出關於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追求,給後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孫中山在失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職位後,精心設計了中國現代化的藍圖,他提出中國應追上世界的發展,中國應該「駕乎歐美之上」,中國應該統一,這些都成為中國人的奮斗目標。今天,除了台灣與祖國的統一尚待完成,其他各項大體上達到或者超過了孫中山先生當年的預想。我們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向著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前進。
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和啟示是豐富和寶貴的。但是,辛亥革命終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以後的歷史發展證明: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救不了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歷史也已經證明,這一選擇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都是這一選擇的必然結果!(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