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突厥歷史意義

突厥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8 16:13:14

❶ 突厥的歷史

古代突厥是中亞北亞游牧民族。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塞種及匈奴的血統。《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在南北朝由葉尼塞河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又遷至阿爾泰山,後又前往中亞。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按照《北史》的說法突厥是來自鹹海一帶的戴尖帽的塞種人。

突厥最先是生活在鹹海西邊的塞種,後東走至葉尼塞河南方,阿爾泰山,七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一帶,受當地的鐵勒諸部落同化,6世紀初年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5世紀中歸附於柔然,為其煉鐵奴。徙於金山南麓(今阿爾泰山), 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6世紀時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遣使向西魏獻方物。546年合並鐵勒部5萬餘落(戶), 勢力逐漸強盛。552年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遼河上游), 西瀕西海(今鹹海), 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 南臨阿姆河南。「可汗」為最高首領,突厥標志和意義其子弟稱「特勤」,將領稱「設」。分轄地為「突利」(東部)、「達頭」(西部)。 可汗廷帳在東、西兩部之間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汗國官制有28級。稅法規定對普通牧民、黑民(戰爭中歸附者)「征發兵馬、科稅雜畜」。歷法以動物紀年。5世紀始創制突厥文,亦名鄂爾渾-葉尼塞文,是古代北方民族[2]最古老的文字。1889年在鄂爾渾河發現《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後,始為世人所知。據《新唐書》、《舊唐書》的《突厥傳》,前一碑文的漢文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治經濟聯系密切。582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後,故東突厥仍經常被直呼為「突厥」。638、659年,東西突厥先後統一於唐。680年,南遷的東突厥之後北返復國,建立後突厥汗國,745年亡於回紇。突厥各部乃大多附於回紇,一部西遷中亞,另部南下附唐。
1.3 現代突厥
現代意義上的突厥,沒有一個唯一的概念,現代突厥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指很多民族的總稱,他們都是古代突厥七國突厥人的後裔,突厥血統的繼承者,最主要的突厥後裔民族是土耳其人,維吾爾族,土庫曼人、撒拉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等。

土耳其,哈薩克,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北塞普勒斯,土庫曼。此外在俄羅斯遠東,伊朗,東歐各地和中國新疆,青海也有突厥成分(撒拉爾,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塔爾,烏茲別克等族)。2009年,突厥議會建立。
世界上突厥語系國家的合作非常緊密,彼此視為兄弟民族,各民族之間語言近似,有些甚至可以直接互相交流。國際舞台上,這些國家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以土耳其和哈薩克為首。
2 發展歷史
2.1 源流
突厥大致可以確定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土耳其人,認為是突厥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余部西遷中亞。但是在武後(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2.2 興起
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領兵擊敗,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車等各部落紛紛脫離柔然統治,投向北南北朝時期的突厥魏一方,人數達30萬余眾。而隨著柔然軍事上的慘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開始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參考網路:北魏破柔然之戰)從五世紀後葉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擺脫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南北朝後期,北方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高車各部五萬余落,開始發展壯大起來。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這時華北北齊與北周政權並立,雙方均懾於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均採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則借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
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後,與突厥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隋利用軍事與政治手段開始反擊突厥勢力。同隋朝時的東突厥和西突厥時,突厥汗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各自內部斗爭激化,隋的反擊取得了相當成果。599年(隋開皇十九年十月),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顯著標志了隋強突弱的形勢。
但隋朝二世而亡,這一局面沒有維持多久。隋末群雄並起,其中多數都曾經依附過突厥。一時形勢誠如《通典》卷197所謂「及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凌中夏,迎蕭皇後,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稱尊號,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淵在晉陽初起時,也曾經迫於形勢,結好突厥。李樹桐在《唐書考辨》中綜合分析了古代史料,證明李淵、李世民、唐朝都沒有稱臣於突厥,證明了是許敬宗偽造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又被部分書收錄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是來源於許敬宗的偽造。
李淵與突厥用「敵國禮」,沒有稱臣。《資治通鑒》:「先是,上與突厥書用敵國禮」。《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見李淵時,突厥柱國康鞘利等人「愈加敬畏,不失蕃臣之禮」。突厥多次毀盟南下,後來唐軍打敗突厥。
這時的突厥仍像北朝時代一樣,試圖對中原各勢力恩威並施,抑強扶弱,不時直接出手,藉以保持、提高自己的優勢地位。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統一全國。突厥統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利了,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失敗之後,便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東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並州,擄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於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里,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乃領兵而退。(「渭水之盟」)
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績、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敵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懾於大唐天威,「西北諸蕃,咸請上(太宗)尊號為天可汗」。唐軍打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資治通鑒》:「……靖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頡利帥萬餘人慾度磧,李世勣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皆帥眾降,世勣虜五萬餘口而還……」突厥臣服於唐朝,突厥碑文記載突厥「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奴婢……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皆為唐皇出力也。」
2.3 復興
自公元630年(貞觀四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以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唐朝統治下唐朝時經常南下的突厥騎兵的東突厥各部基本上穩定。但由於朝廷常征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群眾不滿,特別是一些民族上層人物滋生了復國思想。

679年(調露元年)冬十月,單於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響應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
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大破突厥軍於黑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擒酋長奉職。泥熟匐可汗為其部下所殺。突厥叛軍余眾退守狼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西北)。
溫傅部又從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迎頡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黃河,立為可汗。
681年(開耀元年),伏念與溫傅連兵進攻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慶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這年秋季,伏念在唐軍兵臨帳前的形勢逼迫下,逮捕溫傅,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後裴炎妒忌裴行儉功大,唆使唐高宗殺死伏念。裴行儉慨嘆朝廷殺死降者,以後不會再有人投降,從此稱病,閉門不出。唐高宗對降者不予寬容,反加殺害,為突厥上層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禍根。
682年(永淳元年),頡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陸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單於都護府雲中都督舍利元英屬部的酋長,世襲吐屯之職。伏念死後,他率17人出走,逐漸聚眾至700人,並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他通過招集伏念亡散殘部的辦法,使部眾增至5000人,並抄掠九姓鐵勒大批羊馬,從而勢力逐漸強盛,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為殺(即設,官名),咄悉匐為葉護。從此開始了後突厥時期。
其時,單於都護府檢校降戶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長史王本立囚禁。當骨咄祿入侵時,元珍請求由他去勸諭突厥諸部撤退,以贖自己的罪過。當他到達敵營後即向對方投降。骨咄祿任命他為阿波達干,統率全部兵馬。於是骨咄祿、元珍寇並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單於都護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北境,殺嵐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嵐縣北嵐城)刺史王德茂。後被唐將薛仁貴擊潰。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後突厥先後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圍單於都護府,殺司馬張行師;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靈丘縣),殺刺史李思儉;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
由於後突厥頻繁入侵,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以防禦突厥侵擾。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務挺因代被囚待斬的內史裴炎申辯,違反武則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殺。後突厥統治者得此消息後,因大敵已亡,特設宴歡慶,但又為程務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禱。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間,後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南),被唐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擊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齒常之等在黃花堆(今山西省山陰縣黃花梁)大破其軍;冬十月,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磧北追擊後突厥,全軍覆沒。武則天大怒,稱骨咄祿為「不卒祿」。
骨咄祿自立為可汗後,東征西討,頻繁出擊。據突厥文《闕特勤碑》記載,他先後進攻過唐朝北部、九姓鐵勒、三十姓韃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親自參加戰斗20次,奠定了後突厥汗國的基業。693年(長壽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祿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為可汗。
2.4 後突厥
默啜成為後突厥可汗之初,曾於693年(長壽二年)臘月進攻靈州,殺掠當地官吏和人民。在這以後,他為了鞏固其篡奪的汗位,改變策略,討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冊萬歲元年)冬十月,默啜遣使請降。這時早已稱為周朝皇帝的武則天非常高興,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第二年夏五月,營州(治所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等反叛。是年九月,默啜請求當武則天突厥人的兒子,並為他的女兒向皇室求婚,又要求歸還河西的突厥降戶,聲稱他願意率領部眾「為國討契丹」。武則天晉封他為遷善可汗。冬十月,契丹李盡忠死,孫萬榮繼領其眾。默啜乘機突襲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南),俘虜了李、孫二人的家屬,契丹部眾潰敗。武則天進一步冊立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
697年(萬歲通天二年)春三月,默啜向唐朝求豐、勝、靈、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戶及單於都護府之地,以及谷種、繒帛、農器、鐵等物。武則天聽了廷臣不同意見的爭論以後,最後還是將六州降戶數千帳(戶)送交默啜,並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後突厥得到這一大批人力和物資以後,國力大為增強。
是年夏,契丹孫萬榮將老弱婦女以及器仗資財留在新築的城中,自己領精兵進攻幽州。默啜得知此消息後,發兵奪取契丹新城,俘虜了全部人口,掠奪了所有物資。當時孫萬榮正與唐軍對峙,契丹兵將聞家屬被突厥搶走,軍心大亂。唐將楊玄基與奚族的軍隊趁機前後夾擊,孫萬榮兵敗被家奴殺死。其殘余部眾和奚、霫兩族降於後突厥。
698年(聖歷元年)夏六月,武則天命內侄孫淮陽王武延秀前往後突厥,准備娶默啜女為妃。八月,武延秀到達後突厥南廷(都城)黑沙城。默啜卻說:「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他不但不允婚,反而將武延秀拘留,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接著,他發兵襲擊靜難軍(治所在今陝西省彬縣)、平狄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清夷軍(治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又進攻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武則天起先任命其內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這時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不得已立其子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為河北道元帥,討伐突厥。在這以前唐朝招募兵士一個多月沒有招滿1千人,當人們得知太子李顯擔任元帥後,不久就招滿了5萬人。但實際上領兵出征的是副元帥狄仁傑。默啜得知唐朝大軍將出發,即將從趙州、定州掠奪的男女八九萬人全部殺死,從五回道(在今河北省易縣西)撤退,一路上掠奪、殘殺百姓,搶劫財富、牲畜,不計其數。武則天手下的一些大將,雖擁有重兵卻不敢逼近默啜。只有狄仁傑領兵10萬追擊,但未能追上。
默啜回到漠北後擁兵40萬,佔地萬里,西北諸民族都歸附於他。因此,他很輕視中原王朝。
699年(聖歷二年),默啜任命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骨咄祿之子默矩為右廂察,各領兵2萬多人;又任命自己的兒子匐俱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兩察之上,統轄處木昆等十姓部落,領兵4萬多人,稱拓西可汗。
默啜恃強一再侵擾中原北邊。
700年(久視元年)冬十二月,掠奪隴右諸監馬1萬多匹。702年(長安二年)春,奪走鹽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定邊縣)、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羊馬10萬,三月破石嶺關(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關城),圍並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秋七月侵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九月攻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縣),一路殺掠。
在這以後,默啜採取時和時戰的策略,唐與突厥雙方關系時好時壞。
703年(長安三年)夏六月,默啜派其臣莫賀達干向武則天提出,嫁其女給皇太子之子為妻。接著又派大臣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以謝許婚之意。武則天在宿羽亭設盛宴款待來使,並賜予重賞。704年(長安四年)秋八月,由於雙方已建立「和親」關系,默啜放還被扣留了6年的淮陽王武延秀。
唐中宗李顯即位第二年,即706年(神龍二年)冬十二月,默啜又進攻靈州鳴沙縣(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西南豐安縣故城)。唐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戰敗,死6000多人。後突厥繼進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縣)、會州(治所在今甘肅省靖遠縣)等地,奪走隴右牧馬萬余匹。唐中宗取消與後突厥聯姻的計劃,懸賞「能斬獲默啜者封國王,授諸衛大將軍」。默啜殺唐行人(使者)假鴻臚臧思言。
707年(景龍元年)冬十月,唐朝任命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亶)為朔方道大總管,擊敗來犯的後突厥軍。
過去,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張仁願趁默啜西征突騎施之機,乘虛而入,奪取漠南,在黃河北築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東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三城首尾相應,截斷了後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頭朝那山(今內蒙古固陽縣東)北設置烽候1800所。從此,後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減少鎮兵數萬人。
711年(景雲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請和,唐睿宗李旦同意。三月,唐以宋王成器之女為金山公主,許嫁默啜。冬十月,唐御史中丞和逢堯出使後突厥,勸說默啜穿戴唐朝服飾。於是默啜「襆頭,衣紫衫,南向再拜,稱臣」;並派遣其子楊我支特勤及該國宰相等隨和逢堯朝覲唐睿宗。唐帝授予楊我支右驍衛員外大將軍官銜。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將軍孫佺等在襲擊奚與契丹時,被奚族大首領李大酺俘虜。李將他們送交默啜。默啜殺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廢除與默啜的婚約。
默啜既無法南侵,改向西域擴張。714年(開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等進攻北庭都護府,被都護郭虔瓘打敗。同俄被擒殺。後突厥曾表示願意付出軍中全部衣資器仗贖取同俄,及知其已被殺,三軍痛哭而撤退。閏二月,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與其妻投唐,被封為燕山郡王,授左衛員外大將軍。
默啜勢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號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並自稱「乾和永清太駙馬」。
默啜年老以後,更加昏庸暴虐,屬部紛紛離散。
714年秋九月,葛邏祿等部首領至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降唐。十月,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祿屋等部至北庭都護府歸降。降唐的十姓部落前後共1萬多帳(戶)。715年(開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麗莫離支高文簡,與跌都督思太,吐谷渾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鶻屈頡斤、苾悉頡力,高麗大酋高拱毅」等率領1萬余帳,脫離後突厥,至唐朝邊境歸附,被安置在黃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過的地區。高文簡被封為遼西郡王,其餘首領封郡公。同年秋,默啜進攻九姓鐵勒。九姓首領思結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開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鐵勒拔曳固(拔野古)部,在獨樂水(今蒙古國土拉河)大破該部。默啜恃勝輕歸,毫無防備,途遇拔曳固潰散的戰士頡質略突然從柳林中躍出,將他殺死。當時唐朝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出使在突厥,頡質略便和他一起將默啜的首級送至唐都城。九姓鐵勒中的拔曳固、回紇、同羅、霫、仆固五部一起歸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北。
默啜的兒子小可汗繼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祿之子闕特勤殺死。默啜的諸子和親信全部被殺。闕特勤擁立其兄左賢王默棘連為後突厥君主,是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闕特勤為左賢王,掌管全部兵馬。
毗伽可汗初立時,許多屬部已經離散,留下的也不穩定,形勢很困難。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為謀主。暾欲谷是後突厥舊臣,雖已七十多歲,但老謀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對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輔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戶跌思泰、阿悉爛等聽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紛紛返回後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來歸,力量壯大,准備南侵唐朝。暾欲谷認為:「唐主英武,民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我眾新集,力尚疲羸,且當息養數年,始可觀變而舉。」毗伽又想築城,並立佛寺道觀。暾欲谷告訴他:突厥人口只及唐朝人口的百分之一,所以能與唐為敵,正在於游牧生活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又從事射獵,人人習武,力量強的時候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朝的軍隊雖然多,也奈何我們不得。如果築城居住,一旦失利,必遭圍殲。釋、道兩教勸導人們仁慈柔弱,不是用武爭勝之道,不可推崇。暾欲谷准確地分析客觀形勢,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制定自己的戰略戰術,深得毗伽可汗贊許。
720年(開元八年),唐朔方大總管王晙奏請從西面調動拔悉密部,東面調動奚、契丹兩族兵,於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襲毗伽可汗牙帳。毗伽聞訊大懼。暾欲谷認為不必害怕:拔悉密在西域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與突厥東面的奚、契丹相隔非常遙遠,雙方無法配合。由於唐朝將領之間的內部不和,王晙自己也不敢出兵。等拔悉密孤軍深入時,可以很容易地打敗他們。後來事情的發展不出暾欲谷所料,拔悉密軍被他追至北庭擊潰。冬十一月,暾欲谷回軍經赤亭(今新疆鄯善縣東北七克騰),掠奪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的羊群和馬群,並擊敗唐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的軍隊。毗伽可汗因此聲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請父事天子」。又連年遣使向唐貢獻方物,求婚。725年(開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向唐朝進貢。頡利發扈從唐玄宗東巡封禪泰山。冬十二月,頡利發辭歸,唐玄宗厚加賞賜,但終究沒有允許與後突厥聯姻。
在這以後,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覲。727年(開元十五年)秋,吐蕃寫信給毗伽,約他一起侵擾唐邊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絕,並且將吐蕃的來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贊許毗伽的誠意,在紫宸殿設宴款待送信來的後突厥大臣梅錄啜。又允許在朔方軍西受降城設立互市,每年以縑帛數十萬匹與後突厥交換軍馬,以壯大騎兵隊伍,並改良馬種。從此中原的馬匹更加強壯。
731年(開元十九年)春三月,後突厥左賢王闕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將軍張去逸等送唐玄宗璽詔前往弔奠。並為他立祠廟,刻石為像。唐朝派去6名繪畫高手,在廟的四壁精心繪制闕特勤臨陣作戰的壁畫。這在突厥國中是從未有過的繪畫藝術作品。最有歷史價值的是,732年(開元二十年)立的《故闕特勤之碑》,其漢文碑銘由唐玄宗「御制御書」。碑上還刻有古突厥文字的銘文。這大理石碑分為大小2塊,至今仍矗立在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和碩柴達木地方,是研究突厥史的重要材料。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後突厥大臣梅錄啜下毒謀殺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葯發作但尚未身死時,發兵殺死梅錄啜及其族黨。毗伽死後,唐玄宗派宗正卿李佺前往弔奠,並為立廟和碑,命史官起居舍人李融撰寫碑文。此大理石碑立於735年,也刻有漢文與古突厥文兩種銘文,和《故闕特勤之碑》樹立在同一地方。
毗伽可汗死後,國人立其子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冊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繼立為苾伽骨咄祿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衛將軍李質冊封他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參予政事,國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馬,在東者稱左殺,在西者稱右殺。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兩殺權勢過大,與母親合謀,誘右殺至可汗牙帳,將他殺死,奪其軍 眾突厥面孔集(6張)隊。左殺判闕特勤害怕被殺,先發制人,攻殺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葉護殺死,另立其弟為可汗。接著骨咄葉護又殺掉這可汗,自立為可汗。
後突厥內亂頻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將軍孫老奴招撫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九姓鐵勒部落。
742年(天寶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後突厥另立判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並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唐玄宗遣使勸說烏蘇米施可汗內附,他不聽勸告。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列重兵於磧口,進行威脅。烏蘇米施害怕,口頭上表示願降,但實際上進行拖延,並不前來。王忠嗣動員拔悉密、回紇、葛邏祿進攻後突厥。烏蘇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廂。後突厥西葉護阿布思、西殺葛臘哆、默啜之孫勃德支、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登利可汗女余燭公主等率領部眾千餘帳,先後降唐。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樓歡宴來歸的後突厥諸首領,並分發給他們很多賞賜。
744年(天室三載)秋八月,拔悉密攻殺烏蘇米施可汗。後突厥殘部立其弟鶻隴匐白眉特勤繼位,是為白眉可汗。後突厥大亂。唐玄宗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乘其亂出擊,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11部。回紇和葛邏祿一起攻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南下佔領突厥故地,745年(天寶四載)正月,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唐京。後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歸唐。唐玄宗封她為賓國夫人,每年供給她「粉直」20萬。
至此,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在唐朝和九姓鐵勒回紇等部的聯合攻擊下,國亡。從此以後,突厥在中國北方退出歷史舞台,繼之而起的是回紇。

❷ 俄羅斯在唐朝時代是叫突厥突厥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突厥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稱為國家,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版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權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突厥源流說法諸多,莫能統一。
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公元550年,突厥破鐵勒。公元552年,突厥部落建立汗國。公元553年,滅柔然。公元554年,統一鐵勒以及整個漠北地區,逐漸征服大興安嶺到裏海之間的廣闊土地。北周後期,突厥室點密西征割據行政,突厥出現實質上的分裂。公元583年,東西突厥以阿爾泰山為界分立。
唐初,東西突厥滅亡於唐,高宗末東突厥復國。公元743年,回紇人起兵反抗突厥,於745年滅後突厥,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投靠唐朝。

❸ 唐太宗在處理突厥問題採取了什麼方法,有何歷史作用

打贏對突厥的戰爭後,唐太宗把幾十萬突厥人安置在邊境上,一來可以替大唐守邊,第二,也免卻了邊患。這是一個很有氣量的措施,為唐太宗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

❹ 唐代突厥內附的對後世的影響

第一、這么說吧,五胡亂華的根源不是胡人進了內地,而是司馬炎這個白痴的遺版毒。立白痴為太子,權找賈南鳳為兒媳,分封諸侯埋下八王之亂的種子。很明顯,司馬炎這是想要大晉滅亡。
胡人不過是趁勢而起,就算不在內地又怎麼樣,西晉腐朽混亂到不堪一擊,有人會去擋他們么?
第二、安史之亂的原因也不在於胡人內附。節度使擁兵自重,中央政權的腐朽無能,才是安史之亂的根源。就算全是漢人又如何,地方強中央弱的局面東漢不是前車之鑒么?沒有胡人安祿山,也會有漢人張祿山王祿山

第三、五胡亂華的危害不是胡人入主中原,胡人低等文明少量人口入主中原,被同化是早晚的事情。撐死是停滯不前,是歷史倒退。而五胡亂華的危害是在於初期入主中原的時候,胡人是採取了種族滅絕政策,是真正的亡國滅種,漢人幾近滅絕,華夏文明險些滅絕

❺ 歷史上擁有突厥血統的名人有哪幾位

古代突厥是中亞北亞游牧民族。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塞種及匈奴的血統。《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在南北朝由葉尼塞河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又遷至阿爾泰山,後又前往中亞。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按照《北史》的說法突厥是來自鹹海一帶的戴尖帽的塞種人。

突厥最先是生活在鹹海西邊的塞種,後東走至葉尼塞河南方,阿爾泰山,七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一帶,受當地的鐵勒諸部落同化,6世紀初年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5世紀中歸附於柔然,為其煉鐵奴。徙於金山南麓(今阿爾泰山), 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6世紀時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遣使向西魏獻方物。546年合並鐵勒部5萬餘落(戶), 勢力逐漸強盛。552年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遼河上游), 西瀕西海(今鹹海), 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 南臨阿姆河南。「可汗」為最高首領,突厥標志和意義其子弟稱「特勤」,將領稱「設」。分轄地為「突利」(東部)、「達頭」(西部)。 可汗廷帳在東、西兩部之間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汗國官制有28級。稅法規定對普通牧民、黑民(戰爭中歸附者)「征發兵馬、科稅雜畜」。歷法以動物紀年。5世紀始創制突厥文,亦名鄂爾渾-葉尼塞文,是古代北方民族[2]最古老的文字。1889年在鄂爾渾河發現《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後,始為世人所知。據《新唐書》、《舊唐書》的《突厥傳》,前一碑文的漢文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治經濟聯系密切。582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後,故東突厥仍經常被直呼為「突厥」。638、659年,東西突厥先後統一於唐。680年,南遷的東突厥之後北返復國,建立後突厥汗國,745年亡於回紇。突厥各部乃大多附於回紇,一部西遷中亞,另部南下附唐。
1.3 現代突厥
現代意義上的突厥,沒有一個唯一的概念,現代突厥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指很多民族的總稱,他們都是古代突厥七國突厥人的後裔,突厥血統的繼承者,最主要的突厥後裔民族是土耳其人,維吾爾族,土庫曼人、撒拉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等。

土耳其,哈薩克,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北塞普勒斯,土庫曼。此外在俄羅斯遠東,伊朗,東歐各地和中國新疆,青海也有突厥成分(撒拉爾,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塔爾,烏茲別克等族)。2009年,突厥議會建立。
世界上突厥語系國家的合作非常緊密,彼此視為兄弟民族,各民族之間語言近似,有些甚至可以直接互相交流。國際舞台上,這些國家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以土耳其和哈薩克為首。
2 發展歷史
2.1 源流
突厥大致可以確定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土耳其人,認為是突厥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余部西遷中亞。但是在武後(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2.2 興起
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領兵擊敗,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車等各部落紛紛脫離柔然統治,投向北南北朝時期的突厥魏一方,人數達30萬余眾。而隨著柔然軍事上的慘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開始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參考網路:北魏破柔然之戰)從五世紀後葉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擺脫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南北朝後期,北方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高車各部五萬余落,開始發展壯大起來。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這時華北北齊與北周政權並立,雙方均懾於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均採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則借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
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後,與突厥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隋利用軍事與政治手段開始反擊突厥勢力。同隋朝時的東突厥和西突厥時,突厥汗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各自內部斗爭激化,隋的反擊取得了相當成果。599年(隋開皇十九年十月),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顯著標志了隋強突弱的形勢。
但隋朝二世而亡,這一局面沒有維持多久。隋末群雄並起,其中多數都曾經依附過突厥。一時形勢誠如《通典》卷197所謂「及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凌中夏,迎蕭皇後,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稱尊號,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淵在晉陽初起時,也曾經迫於形勢,結好突厥。李樹桐在《唐書考辨》中綜合分析了古代史料,證明李淵、李世民、唐朝都沒有稱臣於突厥,證明了是許敬宗偽造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又被部分書收錄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是來源於許敬宗的偽造。
李淵與突厥用「敵國禮」,沒有稱臣。《資治通鑒》:「先是,上與突厥書用敵國禮」。《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見李淵時,突厥柱國康鞘利等人「愈加敬畏,不失蕃臣之禮」。突厥多次毀盟南下,後來唐軍打敗突厥。
這時的突厥仍像北朝時代一樣,試圖對中原各勢力恩威並施,抑強扶弱,不時直接出手,藉以保持、提高自己的優勢地位。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統一全國。突厥統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利了,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失敗之後,便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東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並州,擄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於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里,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乃領兵而退。(「渭水之盟」)
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績、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餘人。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敵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懾於大唐天威,「西北諸蕃,咸請上(太宗)尊號為天可汗」。唐軍打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資治通鑒》:「……靖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頡利帥萬餘人慾度磧,李世勣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皆帥眾降,世勣虜五萬餘口而還……」突厥臣服於唐朝,突厥碑文記載突厥「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奴婢……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皆為唐皇出力也。」
2.3 復興
自公元630年(貞觀四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以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唐朝統治下唐朝時經常南下的突厥騎兵的東突厥各部基本上穩定。但由於朝廷常征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群眾不滿,特別是一些民族上層人物滋生了復國思想。

679年(調露元年)冬十月,單於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響應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
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大破突厥軍於黑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擒酋長奉職。泥熟匐可汗為其部下所殺。突厥叛軍余眾退守狼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西北)。
溫傅部又從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迎頡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黃河,立為可汗。
681年(開耀元年),伏念與溫傅連兵進攻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慶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這年秋季,伏念在唐軍兵臨帳前的形勢逼迫下,逮捕溫傅,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後裴炎妒忌裴行儉功大,唆使唐高宗殺死伏念。裴行儉慨嘆朝廷殺死降者,以後不會再有人投降,從此稱病,閉門不出。唐高宗對降者不予寬容,反加殺害,為突厥上層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禍根。
682年(永淳元年),頡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陸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單於都護府雲中都督舍利元英屬部的酋長,世襲吐屯之職。伏念死後,他率17人出走,逐漸聚眾至700人,並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他通過招集伏念亡散殘部的辦法,使部眾增至5000人,並抄掠九姓鐵勒大批羊馬,從而勢力逐漸強盛,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為殺(即設,官名),咄悉匐為葉護。從此開始了後突厥時期。
其時,單於都護府檢校降戶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長史王本立囚禁。當骨咄祿入侵時,元珍請求由他去勸諭突厥諸部撤退,以贖自己的罪過。當他到達敵營後即向對方投降。骨咄祿任命他為阿波達干,統率全部兵馬。於是骨咄祿、元珍寇並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單於都護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北境,殺嵐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嵐縣北嵐城)刺史王德茂。後被唐將薛仁貴擊潰。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後突厥先後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圍單於都護府,殺司馬張行師;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靈丘縣),殺刺史李思儉;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
由於後突厥頻繁入侵,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以防禦突厥侵擾。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務挺因代被囚待斬的內史裴炎申辯,違反武則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殺。後突厥統治者得此消息後,因大敵已亡,特設宴歡慶,但又為程務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禱。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間,後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南),被唐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擊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齒常之等在黃花堆(今山西省山陰縣黃花梁)大破其軍;冬十月,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磧北追擊後突厥,全軍覆沒。武則天大怒,稱骨咄祿為「不卒祿」。
骨咄祿自立為可汗後,東征西討,頻繁出擊。據突厥文《闕特勤碑》記載,他先後進攻過唐朝北部、九姓鐵勒、三十姓韃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親自參加戰斗20次,奠定了後突厥汗國的基業。693年(長壽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祿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為可汗。
2.4 後突厥
默啜成為後突厥可汗之初,曾於693年(長壽二年)臘月進攻靈州,殺掠當地官吏和人民。在這以後,他為了鞏固其篡奪的汗位,改變策略,討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冊萬歲元年)冬十月,默啜遣使請降。這時早已稱為周朝皇帝的武則天非常高興,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第二年夏五月,營州(治所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等反叛。是年九月,默啜請求當武則天突厥人的兒子,並為他的女兒向皇室求婚,又要求歸還河西的突厥降戶,聲稱他願意率領部眾「為國討契丹」。武則天晉封他為遷善可汗。冬十月,契丹李盡忠死,孫萬榮繼領其眾。默啜乘機突襲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南),俘虜了李、孫二人的家屬,契丹部眾潰敗。武則天進一步冊立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
697年(萬歲通天二年)春三月,默啜向唐朝求豐、勝、靈、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戶及單於都護府之地,以及谷種、繒帛、農器、鐵等物。武則天聽了廷臣不同意見的爭論以後,最後還是將六州降戶數千帳(戶)送交默啜,並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後突厥得到這一大批人力和物資以後,國力大為增強。
是年夏,契丹孫萬榮將老弱婦女以及器仗資財留在新築的城中,自己領精兵進攻幽州。默啜得知此消息後,發兵奪取契丹新城,俘虜了全部人口,掠奪了所有物資。當時孫萬榮正與唐軍對峙,契丹兵將聞家屬被突厥搶走,軍心大亂。唐將楊玄基與奚族的軍隊趁機前後夾擊,孫萬榮兵敗被家奴殺死。其殘余部眾和奚、霫兩族降於後突厥。
698年(聖歷元年)夏六月,武則天命內侄孫淮陽王武延秀前往後突厥,准備娶默啜女為妃。八月,武延秀到達後突厥南廷(都城)黑沙城。默啜卻說:「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他不但不允婚,反而將武延秀拘留,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接著,他發兵襲擊靜難軍(治所在今陝西省彬縣)、平狄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清夷軍(治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又進攻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武則天起先任命其內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這時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不得已立其子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為河北道元帥,討伐突厥。在這以前唐朝招募兵士一個多月沒有招滿1千人,當人們得知太子李顯擔任元帥後,不久就招滿了5萬人。但實際上領兵出征的是副元帥狄仁傑。默啜得知唐朝大軍將出發,即將從趙州、定州掠奪的男女八九萬人全部殺死,從五回道(在今河北省易縣西)撤退,一路上掠奪、殘殺百姓,搶劫財富、牲畜,不計其數。武則天手下的一些大將,雖擁有重兵卻不敢逼近默啜。只有狄仁傑領兵10萬追擊,但未能追上。
默啜回到漠北後擁兵40萬,佔地萬里,西北諸民族都歸附於他。因此,他很輕視中原王朝。
699年(聖歷二年),默啜任命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骨咄祿之子默矩為右廂察,各領兵2萬多人;又任命自己的兒子匐俱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兩察之上,統轄處木昆等十姓部落,領兵4萬多人,稱拓西可汗。
默啜恃強一再侵擾中原北邊。
700年(久視元年)冬十二月,掠奪隴右諸監馬1萬多匹。702年(長安二年)春,奪走鹽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定邊縣)、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羊馬10萬,三月破石嶺關(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關城),圍並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秋七月侵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九月攻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縣),一路殺掠。
在這以後,默啜採取時和時戰的策略,唐與突厥雙方關系時好時壞。
703年(長安三年)夏六月,默啜派其臣莫賀達干向武則天提出,嫁其女給皇太子之子為妻。接著又派大臣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以謝許婚之意。武則天在宿羽亭設盛宴款待來使,並賜予重賞。704年(長安四年)秋八月,由於雙方已建立「和親」關系,默啜放還被扣留了6年的淮陽王武延秀。
唐中宗李顯即位第二年,即706年(神龍二年)冬十二月,默啜又進攻靈州鳴沙縣(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西南豐安縣故城)。唐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戰敗,死6000多人。後突厥繼進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縣)、會州(治所在今甘肅省靖遠縣)等地,奪走隴右牧馬萬余匹。唐中宗取消與後突厥聯姻的計劃,懸賞「能斬獲默啜者封國王,授諸衛大將軍」。默啜殺唐行人(使者)假鴻臚臧思言。
707年(景龍元年)冬十月,唐朝任命左屯衛大將軍張仁願(亶)為朔方道大總管,擊敗來犯的後突厥軍。
過去,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張仁願趁默啜西征突騎施之機,乘虛而入,奪取漠南,在黃河北築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東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三城首尾相應,截斷了後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頭朝那山(今內蒙古固陽縣東)北設置烽候1800所。從此,後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減少鎮兵數萬人。
711年(景雲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請和,唐睿宗李旦同意。三月,唐以宋王成器之女為金山公主,許嫁默啜。冬十月,唐御史中丞和逢堯出使後突厥,勸說默啜穿戴唐朝服飾。於是默啜「襆頭,衣紫衫,南向再拜,稱臣」;並派遣其子楊我支特勤及該國宰相等隨和逢堯朝覲唐睿宗。唐帝授予楊我支右驍衛員外大將軍官銜。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將軍孫佺等在襲擊奚與契丹時,被奚族大首領李大酺俘虜。李將他們送交默啜。默啜殺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廢除與默啜的婚約。
默啜既無法南侵,改向西域擴張。714年(開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等進攻北庭都護府,被都護郭虔瓘打敗。同俄被擒殺。後突厥曾表示願意付出軍中全部衣資器仗贖取同俄,及知其已被殺,三軍痛哭而撤退。閏二月,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與其妻投唐,被封為燕山郡王,授左衛員外大將軍。
默啜勢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號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並自稱「乾和永清太駙馬」。
默啜年老以後,更加昏庸暴虐,屬部紛紛離散。
714年秋九月,葛邏祿等部首領至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降唐。十月,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祿屋等部至北庭都護府歸降。降唐的十姓部落前後共1萬多帳(戶)。715年(開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麗莫離支高文簡,與跌都督思太,吐谷渾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鶻屈頡斤、苾悉頡力,高麗大酋高拱毅」等率領1萬余帳,脫離後突厥,至唐朝邊境歸附,被安置在黃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過的地區。高文簡被封為遼西郡王,其餘首領封郡公。同年秋,默啜進攻九姓鐵勒。九姓首領思結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開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鐵勒拔曳固(拔野古)部,在獨樂水(今蒙古國土拉河)大破該部。默啜恃勝輕歸,毫無防備,途遇拔曳固潰散的戰士頡質略突然從柳林中躍出,將他殺死。當時唐朝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出使在突厥,頡質略便和他一起將默啜的首級送至唐都城。九姓鐵勒中的拔曳固、回紇、同羅、霫、仆固五部一起歸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北。
默啜的兒子小可汗繼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祿之子闕特勤殺死。默啜的諸子和親信全部被殺。闕特勤擁立其兄左賢王默棘連為後突厥君主,是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闕特勤為左賢王,掌管全部兵馬。
毗伽可汗初立時,許多屬部已經離散,留下的也不穩定,形勢很困難。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為謀主。暾欲谷是後突厥舊臣,雖已七十多歲,但老謀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對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輔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戶跌思泰、阿悉爛等聽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紛紛返回後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來歸,力量壯大,准備南侵唐朝。暾欲谷認為:「唐主英武,民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我眾新集,力尚疲羸,且當息養數年,始可觀變而舉。」毗伽又想築城,並立佛寺道觀。暾欲谷告訴他:突厥人口只及唐朝人口的百分之一,所以能與唐為敵,正在於游牧生活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又從事射獵,人人習武,力量強的時候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朝的軍隊雖然多,也奈何我們不得。如果築城居住,一旦失利,必遭圍殲。釋、道兩教勸導人們仁慈柔弱,不是用武爭勝之道,不可推崇。暾欲谷准確地分析客觀形勢,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制定自己的戰略戰術,深得毗伽可汗贊許。
720年(開元八年),唐朔方大總管王晙奏請從西面調動拔悉密部,東面調動奚、契丹兩族兵,於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襲毗伽可汗牙帳。毗伽聞訊大懼。暾欲谷認為不必害怕:拔悉密在西域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與突厥東面的奚、契丹相隔非常遙遠,雙方無法配合。由於唐朝將領之間的內部不和,王晙自己也不敢出兵。等拔悉密孤軍深入時,可以很容易地打敗他們。後來事情的發展不出暾欲谷所料,拔悉密軍被他追至北庭擊潰。冬十一月,暾欲谷回軍經赤亭(今新疆鄯善縣東北七克騰),掠奪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的羊群和馬群,並擊敗唐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的軍隊。毗伽可汗因此聲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請父事天子」。又連年遣使向唐貢獻方物,求婚。725年(開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向唐朝進貢。頡利發扈從唐玄宗東巡封禪泰山。冬十二月,頡利發辭歸,唐玄宗厚加賞賜,但終究沒有允許與後突厥聯姻。
在這以後,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覲。727年(開元十五年)秋,吐蕃寫信給毗伽,約他一起侵擾唐邊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絕,並且將吐蕃的來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贊許毗伽的誠意,在紫宸殿設宴款待送信來的後突厥大臣梅錄啜。又允許在朔方軍西受降城設立互市,每年以縑帛數十萬匹與後突厥交換軍馬,以壯大騎兵隊伍,並改良馬種。從此中原的馬匹更加強壯。
731年(開元十九年)春三月,後突厥左賢王闕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將軍張去逸等送唐玄宗璽詔前往弔奠。並為他立祠廟,刻石為像。唐朝派去6名繪畫高手,在廟的四壁精心繪制闕特勤臨陣作戰的壁畫。這在突厥國中是從未有過的繪畫藝術作品。最有歷史價值的是,732年(開元二十年)立的《故闕特勤之碑》,其漢文碑銘由唐玄宗「御制御書」。碑上還刻有古突厥文字的銘文。這大理石碑分為大小2塊,至今仍矗立在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和碩柴達木地方,是研究突厥史的重要材料。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後突厥大臣梅錄啜下毒謀殺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葯發作但尚未身死時,發兵殺死梅錄啜及其族黨。毗伽死後,唐玄宗派宗正卿李佺前往弔奠,並為立廟和碑,命史官起居舍人李融撰寫碑文。此大理石碑立於735年,也刻有漢文與古突厥文兩種銘文,和《故闕特勤之碑》樹立在同一地方。
毗伽可汗死後,國人立其子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冊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繼立為苾伽骨咄祿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衛將軍李質冊封他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參予政事,國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馬,在東者稱左殺,在西者稱右殺。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兩殺權勢過大,與母親合謀,誘右殺至可汗牙帳,將他殺死,奪其軍 眾突厥面孔集(6張)隊。左殺判闕特勤害怕被殺,先發制人,攻殺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葉護殺死,另立其弟為可汗。接著骨咄葉護又殺掉這可汗,自立為可汗。
後突厥內亂頻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將軍孫老奴招撫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九姓鐵勒部落。
742年(天寶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後突厥另立判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並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唐玄宗遣使勸說烏蘇米施可汗內附,他不聽勸告。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列重兵於磧口,進行威脅。烏蘇米施害怕,口頭上表示願降,但實際上進行拖延,並不前來。王忠嗣動員拔悉密、回紇、葛邏祿進攻後突厥。烏蘇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廂。後突厥西葉護阿布思、西殺葛臘哆、默啜之孫勃德支、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登利可汗女余燭公主等率領部眾千餘帳,先後降唐。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樓歡宴來歸的後突厥諸首領,並分發給他們很多賞賜。
744年(天室三載)秋八月,拔悉密攻殺烏蘇米施可汗。後突厥殘部立其弟鶻隴匐白眉特勤繼位,是為白眉可汗。後突厥大亂。唐玄宗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乘其亂出擊,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11部。回紇和葛邏祿一起攻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南下佔領突厥故地,745年(天寶四載)正月,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唐京。後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歸唐。唐玄宗封她為賓國夫人,每年供給她「粉直」20萬。
至此,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在唐朝和九姓鐵勒回紇等部的聯合攻擊下,國亡。從此以後,突厥在中國北方退出歷史舞台,繼之而起的是回紇

❻ 誰知道突厥的歷史

轉個別人的回答吧。感謝兩位網友的勞動。

辭海》中這樣描述突厥「中國古族名。廣義包括突厥、鐵勒各部落,狹義專指突厥。公元六世紀時,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首領姓阿史那。金山形似古代戰盔,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初屬柔然,為鍛工。546年,首領土門擊敗鐵勒,收其眾五萬余落。552年破柔然,建政權於鄂爾渾河流域。疆域最廣時,東至遼海,西達西海,南到阿姆河,北過貝加爾湖。有文字、官制、刑法、稅法等。北朝的統治者與之通婚。隋開皇二年(582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

突厥是鐵勒的一支。鐵勒即戰國秦漢時期的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的敕勒(高車)。

突厥起源地在葉尼塞河上游,以狼為圖騰的一個部落,據《周書.突厥傳》中記載,傳說突厥人的祖先與狼結合後,生下十男,十男長大後,各娶妻生子,各自為一姓,阿史那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遷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紀中葉,突厥人成為柔然的種族奴隸,被迫遷居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為柔然奴隸主鍛鐵,被稱之為「鍛奴」。從五世紀後葉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擺脫了被奴役的地位。

546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鐵勒各部五萬余落,開始發展壯大起來。他們一方面與柔然斷絕關系,另一方面,向西魏求婚。551年,西魏把長樂公主嫁給土門首領。552年,土門發兵大敗柔然。土門遂以漠北為中心,建立起突厥政權--突厥汗國。此後不久,土門弟點密,統領大軍十萬人,攻佔了西域各地,自立為可汗,建汗庭於鷹娑川(今新疆車縣西北的小裕勒都斯河)。後又在今中亞楚河西岸設立夏都。在突厥西部形成一個半獨立的勢力。

553年,土門死,土門弟木桿可汗即位。突厥滅柔然,東走契丹及奚,北並契骨,勢力日漸強盛。突厥政權轄境遼闊,東自遼水,西至裏海,南達阿姆河,北抵貝加爾湖。汗庭設在於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

583年,突厥正式分為東西二部。東突厥於585年接受隋朝統轄,部分突厥人南遷到漠南一帶。隋末唐初,東突厥又逐漸強大起來,對中原王朝統轄地區發動過多次進攻。628年,原役屬於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權而獨立。630年東突厥被唐朝滅亡。歸附的東突厥人由唐朝統一管轄,將東突厥原統治地區漠南分為六個州,分別由突厥貴族任都督。

西突厥政權在唐初比較強大,中央亞細亞一帶及西域地區都受他的控制。後西突厥分裂為二,力量削弱。唐朝在對西突厥斗爭中,佔領了天山北麓各地及焉耆、龜茲。651年,西突厥貴族阿史那賀魯叛唐。唐朝屢次發兵平叛。於657年消滅了西突厥。唐朝先後在西域設置了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個軍事據點和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這樣唐朝的管轄權延伸到中亞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地區。

682年,漠南一帶的東突厥,以咕咄祿為首叛唐。建立後突厥政權。後突厥經常發兵侵擾唐朝的北部地區,把唐朝的人、畜、子女大量掠去作為奴隸。唐朝多次對後突厥的發兵。在後突厥奴隸政權統治下,各被統治階級不斷發生叛變。如葛羅祿部於714年附唐;撥野古、回紇、同羅、仆固、霫五部於716年附唐。後突厥統治階級在統治末期,相互斗爭激烈。回紇、葛羅祿等部乘機獨立。745年,回紇首領率領部眾,消滅後突厥政權。突厥各部大多數歸附回紇政權,一部分西遷到中亞;一部分南遷,歸屬唐朝。

突厥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3億操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亞塞拜然、塞普勒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突厥人是一個好戰的民族。早在他在蒙古高原之時就夠好戰拉,幾乎把漢人打的夠嗆!後來在大約八世紀左右他們被漢人打的一部分西遷到了中亞(是西突厥)同時他們開始信回教了,也有部分遷到了西亞是塞耳柱突厥人,他們控制了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招來了歐洲的十字軍。
又在十三世紀時在中亞的突厥人被蒙古人趕到了小亞細亞,這便形成了奧斯曼突厥人,並統一了突厥人個部落,建立了奧斯曼帝國並征服了大量的土地,這不亞於蒙古人的征服,把整個巴爾干納入了它的版圖。可他在春風得意之時卻遇上了對手那便是稱雄於歐洲一千年的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在那場有決定意義的戰役中---維也納戰役中失敗了,要不然歐洲就是它的拉!雖然敗了可它與奧地利和解了並保持那條邊界有300多年。在它達到頂盛時它又遇到了不亞於奧地利的俄國人是羅曼諾夫家族,這也是個好戰的主。他們斷斷續續打了400多年,也失去了好多土地,如克里米亞和亞美尼亞地區。在西亞他沒有徵服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對敵600多年與他爭奪高加索地區和亞塞拜然地區。後來俄國人也來搶拉,結果上述地區被他們分了。
也許是每個民族的命運吧,他如同蒙古人一樣衰弱了和清朝差不多,被西方列強宰割,內部是極端的腐朽。土地一快快的獨立或是被西方列強領有,這對奧斯曼突厥人是何等的恥辱呀,就在這對他們來說生死存亡的時候,奧斯曼突厥人的有識之士便尋求就果的良方,他們的素丹為了挽救帝國的命運,與德國連和起來拉妄圖恢復以前的威風,結果卻戲弄了他們,他們戰敗了就連希臘人也欺負他們了。當然那些有識之士也沒閑著,他們在1905年左右(記不清拉)發動了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結果是君主立憲,可這並沒有挽救他們的國家。直到1920年木斯塔法凱莫耳用了三年的時間推反了素丹的統治並把希臘人趕到愛琴海里去拉!終於在1923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並當選為第一任總統。這就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也稱凱莫耳革命。從此土耳其人站起來拉!他們復興拉!所以凱莫耳被尊稱為國父。
由於以前的教訓吧他再沒有參加世界大戰了。當然當時他還不夠強大,只保持中立。到了20世紀50年代時他加入了北約站在了西方人的行列里拉。至此他便藉助老美的立量來復興自己,並與猶太人組成盟友。
因為這個,他們的泛突厥主義抬頭拉。這是很危險的!

❼ 被唐朝滅掉的突厥到底有多厲害

作為歷史上的草原霸主,突厥可能是最悲劇的一個,因為遇到了強大的隋唐,以至從興起到衰亡只經歷了區區百年。

然而,突厥在東亞不堪一擊,被唐朝滅掉之後,卻在中亞、西亞的歷史舞台上大發神威,一路橫推到土耳其,佔領大部分波斯,又大敗處於上升期的奧斯曼帝國,拯救了東羅馬,甚至發兵20萬東征朱棣明朝,最後還在印度建立了一個莫卧兒帝國!


唐朝之後,雖然突厥在中國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在中亞、西亞卻延續至今。之所以如此,除了塞爾柱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作用之外,就是帖木兒帝國的推動。帖木兒帝國時期,中亞突厥人文化特性與根基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與發展,甚至突厥化的烏茲別克族的形成就得益於帖木兒帝國。

如今,“突厥”是歐亞大陸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全球約有1.82億人使用突厥語,大多是歷史上受突厥人統治或突厥化的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後裔。土耳其人、土庫曼人、哈薩克人、韃靼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亞塞拜然人等,在一定意義上都是突厥人或突厥化的人。

❽ 突厥族是今日何民族

突厥族來是古代民族,其源後裔已經同化在其他民族中。
突厥是歐亞大陸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分布在土耳其、塞普勒斯、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與青海循化、甘肅、蒙古、克里米亞與以色列到俄羅斯及巴爾干,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❾ 土耳其與突厥究竟是什麼關系

突厥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3億操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版厥人或權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亞塞拜然、塞普勒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以及中國的新疆,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閱讀全文

與突厥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