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歷史上有叫「虎安縣」的地名嗎
查《中國歷史地名歷史大辭典》,江西無虎安縣。河北
高密縣
,以前倒是叫過虎安縣。
2. 安縣的歷史沿革
安縣境內設縣始於東晉。此前縣之大部為涪縣境域(涪縣治地今綿陽市涪城區),先後隸屬廣漢郡和梓潼郡。
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僑置晉興、 益昌、西充國三縣,屬巴西郡。晉興縣治地今永安鄉向陽村,益昌縣治地今花荄鎮聯豐村觀斗山,西充國縣治地今沸水鄉街場。
義熙九年(公元413年),設置西浦縣,屬梓潼郡,西浦縣治地今塔水鎮神泉村。歷劉宋、南齊兩朝,建置隸屬均無變化。梁代撤銷西浦縣,設置益昌、晉興二縣。
武陵王天正元年(公元552年),撤銷西充國僑縣,新置平川縣(又稱平州縣),益昌、晉興、平川3縣均屬巴西梓潼郡。
西魏平屬後(公元553-557年),平川縣遷治西浦縣故城址(塔水鎮神泉村),改屬萬安郡;晉興縣撤銷並入益昌縣,改屬巴西郡。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撤銷平川縣;在晉興縣故城(永安鄉向陽村)新置金山縣,屬安城郡;益昌縣改屬萬安郡。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益昌縣撤銷並入金山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在平川縣故城(塔水鎮神泉村)新置神泉縣。2縣均屬綿州(治地綿陽市)。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綿州改稱金山郡,金山縣撤銷並入神泉縣,屬金山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金山山縣故城(永安鄉向陽村)新置龍安縣;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在益昌縣故城(花荄鎮聯豐村觀斗山)新置西昌縣;神泉縣仍置。3縣均屬綿州(唐代綿州一度改稱巴西郡)。
五代時建置隸屬均無變化。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西昌縣撤銷並入龍安縣,神泉縣仍置,2縣均隸綿州巴西郡。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割綿州轄之神泉、龍安(宣和元年曾改名安昌縣)2縣與茂州轄之石泉縣設置石泉軍,治地今北川縣治城鎮,石泉軍隸屬成都府路。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石泉軍降為軍使,神泉、龍安2縣還隸綿州。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恢復石泉軍,轄石泉、神泉、龍安3縣。南宋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石泉軍遷治龍安縣城(今永安鄉向陽村)。元中統五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軍為安州,治地今永安鄉向陽村。龍安、神泉2縣撤銷,地域由州直轄,州仍轄石泉縣。安州屬成都府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為安縣,並遷治今安昌鎮,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272年)綿州升為直隸州,安縣改屬綿州。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綿州,安縣屬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1949年12月25日,安縣和平解放。
建國後,1950年安縣屬川西行署綿陽專區。1952年撤銷行署區設置四川省,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專區。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地區。1985年2月撤銷綿陽地區,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市轄。
2000年5月26日,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安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安昌鎮遷至花荄鎮。2002年4月,安縣縣城正式由安昌鎮遷至花荄鎮。
2008年5月22日,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在安縣安昌鎮天龍賓館舉行臨時辦事處掛牌儀式(原北川縣城遭受地震損壞)。2009年2月6日,民政部以民函[2009]41號文批復,同意將安縣的安昌鎮、永安鎮、黃土鎮的常樂、紅岩、順義、紅旗、溫泉、東魚6個村劃歸北川羌族自治縣管轄,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曲山鎮遷至安昌鎮。此次調整後,安縣面積減少215平方千米、人口減少7.8萬餘人。
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四川省調整綿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57號):同意撤銷安縣,設立綿陽市安州區,以原安縣的行政區域為安州區的行政區域,安州區人民政府駐花荄鎮銀河大道8號。
3. 四川綿陽安縣有那些景區
綿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濃厚,現代科技、工業又有很大發展的文化、科技名城,是正在建設中的科技城。
綿陽古名「涪城」、「綿州」,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涪縣,公元585年涪縣改名綿州,近代定名綿陽,已有2100多年歷史。綿陽現為四川省轄市和二級中心城市,幅員面積20249平方公里,總人口520萬;其中,市區基本建成區的面積為60平方公里、66萬人,正在建設中的科技城面積為8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80萬人。
綿陽距省會成都98公里,是川西北的交通樞紐。綿陽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平武境內王朗自然保護區是大熊貓最多的地方,超過現存大熊貓總數的四分之一;北川境內的小寨子溝,是目前亞洲最原始狀態的自然保護區;竇團山、猿王洞、千佛山、七曲山古柏林、羅浮山溫泉、白馬民俗風情、西蜀子雲亭、三國古戰場,山水園林城市風光和科工黃金旅遊線,都極具魅力。
綿陽也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黃帝元妃、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發明家嫘祖,治水英雄、先賢大禹,文昌帝君張亞子,詩仙李白,文豪歐陽修,文學家沙丁,武林奇人海燈,均為綿陽人氏;劉備、諸葛亮、唐明皇、司馬相如、杜甫、蘇軾、陸游都曾在這里留下過不朽詩文或精彩故事;當代的核科學家鄧稼先、農業科學家馮達仕更是功勛卓著。
綿陽還是國家的重要科研基地之一,因科技實力雄厚、科研群英薈萃而被譽為「中國西部科學城」。每年10月16日為「綿陽市科技節」。這里建有中國最大彩電生產基地──長虹電子集團公司的家電城。
綿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降水量在826~1417毫米之間,年均溫度為14.7~17.3攝氏度.這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資源豐富。市境內森林總面積62.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1.3%,原始森林中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珍稀動物。
綿陽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強、投資環境迅速完善。市區的道路、通訊、水、電、氣等市政設施配套發展、綜合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長途直撥電話和電訊業務可直達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鐵快運開通貨物運輸,一批設備齊全的賓館、飯店可以提供周到的服務。
4. 安縣的歷史文化
姊妹橋
安縣姊妹橋位於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羅浮山溫泉風景區中段的曉壩鎮五福村,距千佛山旅遊公路不到200米,橫跨於茶坪河上,呈南北走向,四周群山環抱、竹樹蔥郁,環境幽靜。
姊妹橋又名雙木橋、高橋、五福橋。始建於元末明初,當時為石板橋。因曉茶河連年漲水,溺水之事時有發生,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鄉人自願捐資捐料請工匠改建成了這座木質廊橋,具體的建築工匠不甚清楚。
文星閣
文星閣位於四川安縣花荄鎮文星村的文星閣坐北朝南,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原是為了興文、崇文而建的文星閣,光緒十六年(1890年)改建成13層的塔。
5. 建甌的歷史
建甌歷史悠久,八閩首府,閩國古都 建甌城全景,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著 1800 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東漢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設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五個縣之一。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設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設建州,五代晉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甌)建國,國號「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為建寧府,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 1913 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 1992 年 10 月撤縣設市。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 1154 名進士、 6 名狀元、 10 名宰輔大臣,是中國歷史上出千名進士的十八縣之一。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之一的政治家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贊譽。
6. 安縣以前是不是叫安州府 還有安縣以前的歷史
安縣元朝時叫安州。
元中統五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軍為安州,治地今四川安縣永安鄉向陽村。轄石泉縣。屬成都府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為安縣,並遷治今安昌鎮,屬成都府。
安縣歷史:
安縣境內設縣始於東晉。此前縣之大部為涪縣境域(涪縣治地今綿陽市涪城區),先後隸屬廣漢郡和梓潼郡。
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僑置晉興、 益昌、西充國三縣,屬巴西郡。晉興縣治地今永安鄉向陽村,益昌縣治地今花荄鎮聯豐村觀斗山,西充國縣治地今沸水鄉街場。
義熙九年(公元413年),設置西浦縣,屬梓潼郡,西浦縣治地今塔水鎮神泉村。歷劉宋、南齊兩朝,建置隸屬均無變化。梁代撤銷西浦縣,設置益昌、晉興二縣。
武陵王天正元年(公元552年),撤銷西充國僑縣,新置平川縣(又稱平州縣),益昌、晉興、平川3縣均屬巴西梓潼郡。
西魏平屬後(公元553-557年),平川縣遷治西浦縣故城址(塔水鎮神泉村),改屬萬安郡;晉興縣撤銷並入益昌縣,改屬巴西郡。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撤銷平川縣;在晉興縣故城(永安鄉向陽村)新置金山縣,屬安城郡;益昌縣改屬萬安郡。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益昌縣撤銷並入金山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在平川縣故城(塔水鎮神泉村)新置神泉縣。2縣均屬綿州(治地綿陽市)。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綿州改稱金山郡,金山縣撤銷並入神泉縣,屬金山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金山山縣故城(永安鄉向陽村)新置龍安縣;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在益昌縣故城(花荄鎮聯豐村觀斗山)新置西昌縣;神泉縣仍置。3縣均屬綿州(唐代綿州一度改稱巴西郡)。
五代時建置隸屬均無變化。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西昌縣撤銷並入龍安縣,神泉縣仍置,2縣均隸綿州巴西郡。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割綿州轄之神泉、龍安(宣和元年曾改名安昌縣)2縣與茂州轄之石泉縣設置石泉軍,治地今北川縣治城鎮,石泉軍隸屬成都府路。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石泉軍降為軍使,神泉、龍安2縣還隸綿州。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恢復石泉軍,轄石泉、神泉、龍安3縣。南宋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石泉軍遷治龍安縣城(今永安鄉向陽村)。元中統五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軍為安州,治地今永安鄉向陽村。龍安、神泉2縣撤銷,地域由州直轄,州仍轄石泉縣。安州屬成都府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為安縣,並遷治今安昌鎮,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272年)綿州升為直隸州,安縣改屬綿州。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綿州,安縣屬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1949年12月25日,安縣和平解放。
建國後,1950年安縣屬川西行署綿陽專區。1952年撤銷行署區設置四川省,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專區。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地區。1985年2月撤銷綿陽地區,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市轄。
7. 綿陽歷史
綿陽歷史:
西漢高祖二年,綿陽置涪縣始。漢高祖六年建置廣漢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廣漢郡由乘鄉遷到梓潼縣,子嬰初始元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改涪縣為統睦縣,寓統一和睦之意,故得名,屬就都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滅成家,復置涪縣,屬廣漢郡。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益州刺史部和廣漢郡均遷至涪縣,三年後州、郡皆遷出市境。東漢末年,劉備據蜀,於建安二十二年分廣漢郡北部地區設梓潼郡,建興三年分廣漢郡東部地區設東廣漢郡。自此後,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縣以上政區建置。
兩晉和南北朝三百餘年間,戰爭頻繁,政區建置變化較大。西魏改涪縣為巴中縣,置潼州,治巴中縣。隋代後,政區建置逐漸穩定。隋開皇元年,改巴中縣為巴西縣。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綿州。元廢巴西縣入綿州。清雍正五年綿州升為直隸州。
轄德陽、安、綿竹、梓潼、羅江共5縣。中華民國二年三月綿州裁撤,以綿州本州地域建置綿陽縣。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川政統一,市境內有今綿陽市區成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治地,民國三十七年領有綿陽、安縣、綿竹、德陽、梓潼、羅江、廣漢、什邡、金堂、彰明10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區。1952年綿陽專區屬四川省領導。1953年,廣漢、金堂、什邡3縣劃歸溫江專區。廣元專區所屬廣元、旺蒼、劍閣、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等8縣劃入綿陽專區轄15縣。
1958年,遂寧專區所屬遂寧、三台、蓬溪、鹽亭、潼南、射洪、中江等7縣劃入綿陽專區。撤銷彰明、江油2縣,合並設立江彰縣,綿陽專區轄21縣。1959年江彰縣改名江油縣。撤銷昭化、羅江2縣,昭化縣並入了廣元縣,羅江縣並入綿陽、德陽、安縣3縣。綿陽專區轄19縣。
1970年綿陽專區改稱綿陽地區,地區駐綿陽縣。1976年由綿陽縣析置綿陽市,屬綿陽地區領導。綿陽地區駐綿陽市。轄1市、19縣。1977年將潼南縣劃歸江津地區。綿陽地區轄1市、18縣。1979年撤銷綿陽縣,並入縣級綿陽市。綿陽地區轄1市、17縣。1983年8月,設立德陽市。
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3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2縣劃歸德陽市。 1985年,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市升為地級市,設立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江油等7縣劃歸綿陽市管轄。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青川、旺蒼2縣劃歸廣元市管轄。
撤銷遂寧縣,設立地級遂寧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蓬溪、射洪2縣劃歸遂寧市管轄。1992年10月30日,撤銷綿陽市中區,以涪江中心主航道為界,分別設立了遊仙區與涪城區。2003年7月,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2016年3月20日,安縣撤縣設區並更名為安州區。
(7)安縣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綿陽市地層跨揚子區和巴顏喀拉秦嶺區兩個一級區。其中包含四個分區,即四川盆地分區、龍門山分區、馬爾康分區、西秦嶺分區。
六個地層小區,即南充小區、廣元小區、龍門山北段小區、龍門山中段小區、金川小區、摩天嶺小區。
據現有資料可知,綿陽市地層中,寒武系中、上統、白堊繫上統及第三系地層普遍缺失,奧陶系僅有少量中統出露,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和出露。
沉積總厚度達到33637米以上。地層分布規律是三疊系及其以下的地層出露於西北部山地龍門山褶皺帶中生侏羅、白堊系紅層廣布於市東南部丘陵區旋鈕構造帶
8. 我的家鄉廣西桂林興安有什麼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歷史沿革興安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今縣境屬楚國疆土。[1] 興安古屬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鑿成靈渠後的第三年,即平定嶺南,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在今全州縣鹹水鄉設立了零陵縣,由長沙郡管轄。當時,興安境內東北部的湘江流域,全屬零陵縣治。而西南的灕江流域,則屬桂林郡。[2]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南海郡的龍川令趙佗卻趁楚漢相爭,無法顧及嶺南,而奪下桂林與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勢力延伸至越城嶺地區,今興安的西南部成為南越國的北方前線。趙佗不僅加固了位於溶江的古秦城,還在今興安縣城附近修建了越城。這就是後來古籍中提到的越城嶠。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了嶺南,次年南越滅亡。漢武帝將原來的南越國分為九郡,統歸交趾刺使部。又在今臨桂(包括桂林市)、陽朔、永福、靈川和興安西南部等地設立始安縣,屬零陵郡,歸荊州刺使部管轄。三國時期,始安縣升格為郡,但仍歸荊州刺使部。西晉,始安劃歸廣州郡管轄,而興安境內的湘江流域一帶仍屬零陵郡。[2] 晉永嘉元年(370年),荊州郡將今屬全州、灌陽等地分出來,成立湘州,始安郡亦隨之劃歸湘州。南北朝的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廣州郡被分割,在桂林設置了桂州,始安郡劃歸桂州管轄。至陳朝,原來屬零陵郡的今興安湘江流域一帶,被並入了始安縣,興安縣的范圍基本確定,並完全脫離了零陵郡,其地北至界首鎮與全州相鄰,南至高尚、溶江與靈川為鄰,西至越城嶺深處,包括大、小溶江流域的金石、華江,與龍勝、靈川、資源為界,東至都龐嶺深山,與全州、灌陽為鄰。隋朝統一中國後,始安縣仍歸始安郡管,興安整個縣境都歸入了今日之廣西。隋亡,唐帝國撤郡建州,增加了州縣,使行政區劃范圍縮小,以便管理。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派大將李靖擊潰後梁皇帝肖銑,收降嶺南五十餘城,在始安縣內劃出了今日的興安地區,設置了新的臨源縣(因興安縣是湘江、灕江的發源地),隸屬桂州,縣城設在城台嶺上(今興安中學、興安二中校址)。[2]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桂州將領朱濟時與廣州番禺的馮崇道叛唐,朱攻下了周圍10餘座州縣城池,而臨源縣內官民堅守,朱久攻不下。後朱濟時被容管經略使王平定,唐代宗為表彰全縣官民忠義,將縣名改為「全義縣」。所以,柳宗元歌頌吏治改革的名文《全義縣復北門記》,已沒有臨源之名。唐末,湖南馬殷趁農民起義之機,攻佔桂州、賀州、柳州等多個州縣,908年自稱楚帝。此時後晉皇帝重貴雖已無法管理馬殷佔領的全義縣,但他在開運三年(946年)仍然將全義縣升為溥州,把縣名改為德昌。直到後漢高祖劉知遠乾佑元年(948年),馬殷失敗,德昌才歸後漢管轄。至宋,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3年)撤消溥州,重將德昌恢復原名全義縣,重歸桂州管轄。976年,趙匡胤死,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因為全義的「義」字犯了他的名諱,第二年(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他便下詔將全義縣改為「興安縣」,取意為興旺安定,仍歸桂州轄治。興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元、明、清、民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都稱興安縣。元屬靜江路,明、清時期屬桂林府。民國2年(1913年)7月隸屬灕江道,民國3年6月隸屬桂林道,民國16年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桂林民團區,民國23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督察區, 民國31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33年5月隸屬第八區,民國36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同年4月隸屬第八區,直到臨解放。解放後屬桂林專區,1970年後屬桂林地區。1998年9月8日 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興安縣屬桂林市。[3] 而建在城台嶺上的縣城,後來因人口增加,狹窄的城台嶺不適宜形勢發展的需要,於明朝中葉,遷至西邊一里之外的岳王台和鳳凰台上,一直保持到今天。這就是興安縣城的「三台」。風景名勝編輯興安的文物古跡頗為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桂北第一雄關」古嚴關、秦城遺址、石馬坪漢代古墓群、界首紅軍堂等。主要旅遊景點有靈渠、水街、樂滿地休閑世界、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秦家大院古村、湘江源等。有涉外星級賓館4家,其中五星級1家,全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靈渠: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古名秦鑿渠,靈渠、陡河,近代又稱湘桂運河、興安運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全長36.4公里,分南北二渠,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北渠入湘江,經湖南入洞庭;南渠入灕江,可經珠江達南海。它選址科學、設計奇巧、施工精當 ,與萬里長城一南一北,同為中華瑰寶、世界奇觀。建有靈渠公園,公園內景點主要有鏵嘴、大小天平、分水塘、臨源閣、靈源寺、南陡閣、狀元橋、郭沫若題詞碑、秦文化廣場、四賢祠、飛來石等,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與四川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 水街景區:興安水街景區是指靈渠穿過縣城一段兩岸的街區,長約1公里。整個水街景區由秦漢建築文化、古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具體景點有秦文流觴景區、娘娘橋、萬里橋、馬嘶橋、古戲台、湖廣會館、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長廊、古石雕群、民俗風情區等。秦文流觴,景區是興安水街的入口,也是第一個重要的景點。它緊倚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濱臨靈渠,佔地約3000平方米。首先是重建的興安古城北門,景區內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條古街的形式,充分體現出秦代建築的風韻。[21] 娘娘橋,位於秦文流觴景區上游約100米,又名天後橋、滄浪橋,始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2004年重修,橋上建有雙亭,橋名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題。萬里橋:位於娘娘橋上游約100米,唐寶歷元年(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因傳說距唐朝京城長安水路1萬里而得名,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迄今已整整1200年歷史。歷史上被稱為「楚越要津」,2004年重修橋亭,橋的南岸立有明代吳玉所寫《萬里橋記》一文和「萬里如歸」題詞兩塊石碑。馬嘶橋:位於萬里橋上游約100米靈渠與雙女井溪相交處,傳該處最初為小木橋,當年馬援率部南平交趾時,其坐騎至此揚蹄嘶叫,不願過橋,馬援下馬發現該橋已朽,乃募捐修橋,傳為千古佳話,此橋因而得名。原為與靈渠水街南北路並行的兩座橋,2004年改建,增加了一座橫跨靈渠的連橋,形成了「三橋跨二水」的奇觀。橋亭為漢代建築風格。[21] 古戲台:又名天韻閣,位於縣城中心廣場與水街交會處,高12米,分上下兩層,上面唱戲,下面行人,為徽派建築風格。該戲台與萬里橋遙相呼應,是居民休閑看戲的好地方。湖廣會館:位於靈渠水街中段,建於清朝初年,系舊時旅居興安的湘南、湖北同鄉聚會議事、供奉先賢、唱戲娛樂的場所。內設有大堂、戲台、先賢祠和花園。具有典型的荊楚文化風格。水街亭台廊榭:位於娘娘橋至馬嘶橋之間約200米的靈渠水街旁,依街傍水,均為實木結構,青瓦蓋頂,下有石板路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是人們休閑觀光、吟詩賞景的絕佳去處。北街里:位於萬里橋北,是一條傳承千年文化的古巷,寬不過5米,長約300米,兩邊是清一色的明清建築,讓人體會到濃濃的桂北市井風情。水街民居 位於靈渠水街兩岸,鱗次櫛北,綿延近1公里,均為青瓦白牆,木雕花門窗,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之嶺南風韻。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位於縣城西南2公里。碑園佔地120畝,氣勢恢宏,其紅軍群雕是全國最大的紀念性群雕,園內還建有紅軍突破湘江紀念館。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與巍巍老山界、界首湘江戰役遺址構成了興安獨具特色的紅色之旅。紅軍堂:原名「三官堂」,位於縣城以北約23公里古鎮界首境內的湘江畔,當年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戰役的指揮所,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高級領導人曾在此指揮渡江和戰斗。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山界:位於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雄偉,周圍是茫茫原始森林,景色美不勝收。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高山,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的同名散文而聞名,上有陸定一親筆題詞的老山界碑亭。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的華江瑤族鄉,距縣城80公里,因峰頂形似俯卧的巨貓而得名。主峰海拔2141.5米,為「五嶺絕首、華南之巔」,是灕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2004年被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300平方公里,景區內原始森林一望無際,被稱為第四紀冰川「活化石」的鐵杉林鬱郁蔥蔥,共有植物(毛竹等)800餘種,珍禽異獸112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5種,二類保護動物30餘種。主要景點有「華南之巔」、神仙柱、仙愁崖、鐵杉公園、杜鵑林(杜鵑花)、原始森林、灕江源、老山界碑亭、美軍二戰失事飛機紀念碑等。世紀冰川大溶洞:又叫「靈佛洞」,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里的桂黃公路西側約500米處,洞幽石美,水路旱路交替游覽約1小時,洞內奇石千姿百態,更有一尊天然石佛,堪稱洞景一絕。白石天生橋群: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處湘江源頭的岩溶峰叢窪地中,屬於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白石的天生四橋,集中於短短的一公里之內,它們由連成一串的天然溶洞組成,堪稱世界級的地質奇觀。漠川觀音洞:景區坐落在距興安縣城28公里、離漠川鄉政府800米的釣魚山下,三級柏油公路依傍著秀麗的漠川河從洞口經過,交通十分便利。觀音洞全長約2500米,分上下兩層,貫通形成孺子牛圖形的環狀游覽區。洞內石柱、石幔、石花多姿多彩,天然藝術長廊出神入化,古生物化石、蓮花天梯堪稱稀見,神秘的石壁天書蘊藏玄機,送子觀音,還有神龍見首、包公升堂、坐井觀天、三藏曬經、雙獅護寶等景觀都十分迷人。古嚴關:位於縣城西南7公里處的嚴關鎮境內,國道322線西側約300米處,兩山對峙,關隘雄偉,號稱「桂北第一雄關」,相傳為秦戍五嶺時所築。[22] 秦城遺址:位於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溶江鎮境內,靈渠與灕江交匯處,是秦戍五領時的屯兵之所。2006年4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乳洞岩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里的龍蟠山下,自唐代以來即為游覽勝地,被譽為「勝絕南州」、「湘南第一洞」。洞內開闊處可容千人,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宋尚書左丞相李邦彥曾寫了《三洞記》一文,南宋大詩人張孝祥題寫了「上清三洞」四個大字。漠川「三大」:位於縣城東南約40公里的漠川鄉境內,有廣西最大的古樟,有規模宏大、置有石人石馬等石雕的古墓,清代留傳的巨型石拱橋依然屹立。五里峽景區:即五里峽水庫景區,位於縣城東約10公里處,水庫水面8000畝,蓄水1億立方。[22] 高尚銀杏林:在縣城南30公里,湘江發源地附近,桂興公路兩側。此地方圓10平方公里,銀杏林成片,其中流蘭銀杏林園3000餘株。湘江源:湘江源旅遊景區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白石鄉境內,座落在以湘江之源白石河為中心的約20平方公里范圍內,西北距興安縣城22公里,有二級瀝青路相連,景區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精華景點有:湘江源頭:在湘江源頭碑立碑處,一尊8米多高,惟妙惟肖的天然毛主席石像坐於旁邊,旁邊還有一塊天然的「天子玉璽」。周邊還有觀音石、烏龜石等。 天生橋群:在湘江源白石河上,並列著4座由地下水雕刻而成的大自然藝術品——天生橋,橋下有岩洞——大龍王岩,橋洞分別高達40—100米不等,跨度分別達30—60米不等,橋橋相連相交,高低有序。秦家大院:秦家大院位於廣西興安縣白石鄉水源頭村,村內有一佔地17000平方米的「秦家大院」,始建於明洪武年間,院內遺存有三組明清時期建築群,其主次軸線分明,依軸線層層深入,左右對稱,梯進布局,高牆窄巷,古民居多為三開二進型,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刻字銘文。街巷縱橫,平坦整齊,青石鋪就,清爽宜人。歷代以來,村中先後出過十三位文進士和三位武舉人,有「進士村」之美譽。[22] 解放前,城鎮鄉村均設有寺廟,據清道光《興安縣志》所載,有26座。主要有:文廟:始建於隋代,在今縣城看守所處,廟內有孔子、觀音等塑像、狀元橋。解放後塑像被毀,狀元橋移到靈渠公園里。金峰殿:在縣西三里處,殿堂內供奉觀音、五穀真仙、岳武穆、齊天大聖等塑像。解放後,殿堂及塑像均被毀。雞籠殿:在今普頭村附近,殿內設有「黑帝天公」。中華聖公會教堂:全縣共有5所,地址分別在今興安鎮、界首鎮、溶江鎮、湘漓鄉東桂屯(東坡山)、崔家高澤村。解放後,教堂都已不存在。天主教堂:在今縣城漓濱街即靈渠北路的餅干加工廠處。此外,還有高尚鄉的秀峰寺、雙泉寺,湘漓鄉的近明寺、長壽庵、鷲峰庵,興安鎮的寶塔寺、觀音庵,界首鎮的寶峰庵,護城鄉的桑樹庵、石磊庵,溶江鎮的太和庵,華江鄉的千家寺、回龍庵。民俗風情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興安是湘方言與西南官話的交匯之域。居民交際通用語言為帶有湘方言口音的西南官話和湘方言,少數地區使用漢語土話和瑤語。興安民間較注重的傳統節日有立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立夏、六月六、七月半(鬼節)、中秋等。民間風俗有春節貼春聯、放鞭炮、拜年、舞獅,元宵吃湯元,清明掃墓祭祖,端午劃龍船、插菖莆,農歷六月六嘗新米、七月半祭祖先,中秋吃月餅、插柚香,結婚娶媳唱賀郎歌、鬧洞房,喪葬時「鬧喪」(包括請鼓樂班子奏哀樂、唱孝歌、出殯喊祭等等)。[17] 米粉節興安桂林米粉節於2007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舉辦四屆了,計劃是每年的「五一」黃金周開幕,由於2008年的節假日改革,所以,2007年的第一屆米粉節是4月30日—5月7日,2008、2009、2010年第二、三、四屆米粉節都是從4月28日—5月3日。第五屆米粉節於2011年6月9日至12日舉行。第四屆米粉節活動內容共26項。興安縣城將用米粉製作2隻大型「米粉神福虎」和百米「米粉巨龍」向遊客及市民展示。近20家著名米粉店和各種小吃雲集米粉美食一條街。5天的米粉節期間,將舉辦廣西山歌大王爭霸賽、古樂演奏大賽、吃米粉喝啤酒大賽、受市民歡迎的彩調專場,米粉世家才藝大比拼、桂林米粉現場製作演示及歷史文化展、秦城珍藏品系列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兩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為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同時順應北方士兵的飲食習慣締造「桂林米粉」。今天,「桂林米粉」早已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最響亮的飲食品牌之一,經過專家考證米粉發源於興安。[18] 葡萄節以盛產葡萄出名的南方吐魯番興安每年舉辦一次葡萄節,第一屆葡萄節於2009年8月11日—8月30日舉辦,第二屆葡萄節於2010年8月18日至8月30日舉辦。第二屆葡萄節以「牽手葡萄盛會,相約魅力興安」為主題,其間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葡萄節開幕式暨相約文化新城大型明星文藝晚會、中國創意農業暨南方葡萄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果蔬經貿洽談、百名中小學生同繪百米葡萄長卷、葡萄仙子評選、網上葡萄節、吃葡萄比賽等16項主題活動。興安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種巨峰葡萄品種,經過20多年的摸索、實踐、總結,打造出了一個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葡萄產業,2004年、2007年興安巨峰葡萄兩次獲得「廣西農產品名牌新產品」稱號,2008年6月,興安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種植技術先進,葡萄種植面積達10萬畝,總產量11.2萬噸,年產值6.62億元,興安因此享有「南方吐魯番」之美譽。[19] 飲食文化興安人熱情好客,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飲食風味受湘菜、粵菜和嶺南少數民族風味影響,以湘菜風味為主。代表性的美味佳餚有香芋扣肉、清水燉雞、白果燉老鴨、酸辣禾花魚、冬筍炒臘肉等等。佐餐開胃的腌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薑等,令人垂涎。傳統小吃有桂林米粉、粑粑、油茶等。興安酒文化亦較發達,不僅出產廣西馳名的「秦堤三花酒」、村村皆釀米酒,而且喜歡以酒待客,席間勸酒,部分地區辦紅白喜事時還以「喊席」助興。[17]
9. 松陽縣的歷史文化
古代歷史松陽縣始建於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南鄉置松陽縣,屬會稽郡,是麗水地區建置最早的縣份。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海郡,松陽隸之。[2]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屬永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析松陽縣東鄉地置括蒼縣;同年,置處州,松陽屬處州。十二年,處州改括州,松陽隸之。大業三年(607年)改括州為永嘉郡,松陽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陽為松州,括州置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轄。八年復改松州為松陽縣;遂昌入松陽縣。景雲二年(711年),遂昌復從松陽析出。 天寶元年(742年),改括州為縉雲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括州,松陽均所轄。二年,析松陽縣南鄉地置龍泉縣。大歷十四年(779年),括州改處州,松陽隸之。[1]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改松陽縣為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改長松縣為白龍縣。[2]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龍縣復改為松陽縣,縣名一直沿用至今。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陽屬處州路。至正十九年,改處州路為安南府,不久復為處州府,松陽均所屬。明清松陽屬處州府。清宣統三年(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後,置處州軍政分府,松陽隸之。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撤處州軍政分府,實行省縣兩級制,松陽縣省轄。三年,置甌海道,松陽為所屬。十六年,廢道,復為省縣兩級制,松陽仍為省轄。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縣政督察區;10月,改置第二臨時特區,松陽均隸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臨時特區改為麗水行政督察區。二十年4月,又改稱第九行政督察區,松陽屬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區。6月,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至三十八年5月,松陽均所屬。[2]近代歷史松陽麗水兩縣起義1949年3月14日,麗水縣衛總隊副總隊長胡允孚以下官兵300餘人在碧湖起義,松陽縣長祝更生、麗水縣長張慕槎率部起義後發出松陽麗水兩縣起義通電。麗水起義後,分別建立中共麗宣工委(4月改稱處北縣委)、麗水縣政府(4月改稱處北縣政府)、麗縉永武人民游擊支隊。[2]1949年5月松陽解放。8月,設浙江省第七專區;10月,改稱麗水專區,松陽均所屬。1952年1月,麗水專區撤銷,松陽縣屬衢州專區。1955年3月,改隸金華專區。[2]1958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松陽縣,原轄境域並入遂昌縣。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批准復置松陽縣,屬麗水地區。現屬麗水市。1997年全縣設5個鎮、15個鄉(其中1個畲族鄉)、400 個行政村、17 個居民區,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2]人。
10. 安縣旅遊資源調查報告
旅遊資源調查
要求:
進行旅遊資源調查。善於開動腦筋,進行實地調查,並寫出准確的切實可行的調查報告。目的在於培養的實際操作能力,既有口頭表達能力,又有書面作業能力。
教學內容:
一、實施方案
(一)調查前指導。
1.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每組十人左右,每組設兩個負責人,班長科代表做協調員,各小組選擇「綿陽主要景區景點」中一至兩個景區進行調查。協調員起調控作用,各組調查的景點不要重復。
2.小組經過討論選定景點後,制訂調查計劃,小組內部進行進一步分工調查,小組成員應團結一致,群策群力,一起出謀劃策。
3.根據調查計劃,可選取相關書籍、網路、電視報道、報刊雜志等各種途徑收集所需資料。
4.向家長及老年人或向景區負責人及當地旅遊局進行采訪,弄清尚未開發的旅遊資源線索或已有的旅遊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等。
5.不論是尚未開發的旅遊資源線索,還是已開發的旅遊資源,要利用假期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情況設計可行性的開發方案。
6.各調查小組在調查結束後應將收集的資料,所做記錄及相關設想等,進行分類、統計、分析,選一名代表執筆,寫成調查報告(內容包括:所選景區有哪些景點、遊客量、景區優勢及缺陷、如何揚長避短進一步開發等,報告形式可多樣,角度自選)。小組成員間相互合作,共同修改。
確定目標:感興趣、有意義的調查對象
制定計劃:確定范圍、明確重點
設計步驟、選擇方法
實施計劃:收集資料、實地調查
做好記錄、群策群力
編寫報告:分析資料、發現問題
重點突出、簡明客觀
二、有關資料
1. 四川旅遊概況
四川省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出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了發展旅遊事業的天然優勢。四川旅遊資源具有品位高、數量多、類型全、分布廣的特點。在1992年評選出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四川就擁七處之多,居全國各省市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92年12月第16屆會議批准,將中國提名的武陵園、九寨溝、黃龍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四川佔了2個。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有: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黃龍——九寨溝、縉雲山、劍門蜀道、蜀南竹海、貢嘎山等處。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樂山大佛、杜甫草堂、武侯祠、大足石刻、三星堆遺址等33處。此外,還有19處省級風景名勝區和2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大熊貓、銀杉等為主的各類珍稀動物、植物保護區17個。
全省已形成七大旅遊片區,年接待海外遊客近40萬人次,國內遊客2270萬人次。旅遊業在全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在改革開放和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的大潮推動下,四川旅 游業將有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 成 都 市 著 名 旅 游 景 點
武侯祠 始建於西晉末年,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候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候祠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
杜甫草堂 位於成都西門外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被尊崇為中國的詩聖。公元759年12月,為躲避安史之亂,他從長安流亡到成都,第二年三月在浣花溪畔建成茅屋一座,自稱為"草堂"。
望江樓 位於成都東南郊2公里,瀕臨錦江南岸,是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名勝之地。
青羊宮 位於成都市西門,原名青羊肆,是古代成都一處有名的物資交易市場。唐代便開始在這里修建道觀,現存建築有:三清殿,斗姥殿,混元殿,靈祖殿,紫荊台,八卦亭等,都是清代遺物。青羊宮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清殿前的兩只銅羊。
文殊院 位於成都市北門文殊院街,古稱「川西四大叢林」之一,現為四川省和成都市兩級佛教協會的辦公地。
3.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歷史 戰國秦昭王時期,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譽為世界奇觀。2250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組成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不堤、寶瓶口引不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寶瓶口引水口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