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毛筆歷史發展史

毛筆歷史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1-02-18 14:59:35

1. 毛筆有多久的歷史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圖為文具店中好幾種不同的毛筆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600-1066左右。關於毛筆的起源,在歷史上的不同的說,在歷史上記載最多的是蒙恬製做毛筆的故事,但近代的學者認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毛筆的種類

毛筆的分類主要有依尺寸,還有筆毛的種類,來源,形狀等等來分。

* 依尺寸可以簡單的把毛筆分為:小楷,中楷,大楷。

* 依筆毛分類

o 種類:軟毫,硬毫,兼毫等。

o 來源:胎毛筆、狼毛筆、兔肩紫毫筆、鹿毛筆、雞毛筆、鴨毛筆、羊毛筆、豬毛筆、鼠毛筆、虎毛筆,黃牛耳毫筆等。
(1)羊毫類。筆頭是用山羊毛製成的。羊毫筆比較柔軟,吸墨量大,適於寫表現圓渾厚實的點畫。比狼毫筆經久耐用。此類筆以湖筆為多,價格比較便宜。一般常見的有大楷筆、京提(或稱提筆)、聯鋒、屏鋒、頂鋒、蓋鋒、條幅、玉筍、玉蘭蕊、京楂等。

(2)狼毫筆。筆頭是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製成的。以東北產的鼠尾為最,稱"北狼毫"、"關東遼尾"。狼毫比羊毫筆力勁挺,宜書宜畫,但不如羊毫筆耐用,價格也比羊毫貴。常見的品種有蘭竹、寫意、山水、花卉、葉筋、衣紋、紅豆、小精工、鹿狼毫書畫(狼毫中加入鹿毫製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製成的)、特製長峰狼毫,超品長峰狼毫等。

(3)紫毫。筆頭是以兔毛製成的,因色澤紫黑光亮而得名。此種筆挺拔尖銳而鋒利,彈性比狼毫更強,以安微出產的野兔毛為最好。

(4)兼毫。筆頭是用兩種剛柔不同的動物毛製成的。常見的種類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種筆的優點兼具了羊狼毫筆的長處,剛柔適中,價格也適中,為書畫家常用。種類有調和式、心被式。

o 形狀:圓毫,尖豪等。

* 筆管

o 金、銀、象牙、玻璃、紫檀、斑竹

目前出產毛筆最有名的地方在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湖州,稱為湖筆。

歷史

1954年在長沙左公山15號戰國中期楚墓中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筆。以木作桿,用竹管將毛套在木桿上,這是原始的毛筆。傳說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羊毫毛筆,是先將羊毛困成筆頭,塞入筆桿孔內。蒙恬毛筆的改進對於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義,與大篆不同,小篆線條婉轉曲折,非硬物所能為,故應當是用毛筆書寫的。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

《西京雜紀》中紀述漢朝天子御用的毛筆鑲嵌寶石,用秋兔之毫製成。

畫家論筆

* 文震亨:「尖」、「齊」、「圓」、「健」,筆之四德。

* 張大千。張大千說英國出的一種水彩筆十分名貴,是用英國某地黃牛耳朵內的細毛製成,2500頭黃牛才出一磅黃牛耳毫。牛耳毫製成的畫筆,吸水飽滿,有彈性。

* 潘天壽:羊毫圓細柔訓,含水量強,筆鋒出水慢,運用枯墨濕墨,有其特長。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毛筆的製造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戰國時,毛筆的使用已相當地發達。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從筆的用途來分,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筆之源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殘留之朱書與墨跡,系用毛筆所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而蒙恬實為毛筆之改良者。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筆:筆的種類

筆之種類甚多,現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為重要。
紫毫筆乃取野兔項背之毫製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堅勁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堅韌,謂之健毫筆,以北毫為尚,其毫長而銳,宜於書寫勁直方正之字,向為書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筆樂府詞雲:「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將紫毫筆的特性描寫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項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貴,且豪穎不長,所以無法書寫牌匾大字。

狼毫筆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製成。前代也確實以狼毫制筆;但今日所稱之狼毫,為黃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所見的記錄甚晚,有人也以「鼠須筆」即狼毫筆,則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晉代之前,但無法肯定。黃鼠狼僅尾尖之毫可供製筆,性質堅韌,僅次於兔毫而過於羊毫,也屬健毫筆。缺點與紫毫相似,也沒有過大的。

羊毫是以青羊或黃羊之須或尾毫製成。考其始於南北朝之前,至秦時蒙恬改良之新筆已成制筆材料。書法最重筆力,羊毫柔而無鋒,書亦「柔弱無骨」,故歷代書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筆,大約是南宋以後才盛行的;而被普遍採用,卻是清初之後的事。因為清一代講究圓潤含蓄,不可露才揚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達到當時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軟程度亦有差等,若與紙墨佩合得當,亦能表現豐腴柔媚之風格,且廉價易得,毫毛較長,可寫半尺之上的大字。

兼毫筆是合兩種以上之毫製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蒙恬改良之筆,以「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即屬兼毫筆。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為主,居內,稱之為「柱」;柔毫則處外、為副,稱之為「被」。柱之毫長,被之毫毛短,即所謂「有柱有被」筆。而被亦有多層者,便有以兔毫為柱,外加較短之羊毛被,再披與柱等長之毫,共三層,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較細,儲墨較多,便於書寫。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剛或柔,或剛柔適中,且價廉工省,此皆其優點。

筆:筆的選用方法

筆有「四德」,即「尖、齊、圓、健」,下面逐一介紹:
尖: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瑞。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作家常以「禿筆」稱自己的筆,但筆不尖則成禿筆,做書神彩頓失。選購新筆時,毫毛有膠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檢查舊筆時,先將筆潤濕,毫毛聚攏,便可分辨尖禿。

齊:指筆尖潤開壓平後,毫尖平齊。毫若齊則壓平時長短相等,中無空隙,運筆時「萬毫齊力」。因為需把筆完全潤開,選購時就較無法檢查這一點。

圓: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筆鋒圓滿,運筆自能圓轉如意。選購時,毫毛有膠聚攏,是不是圓滿,仔細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筆腰彈力;將筆毫重壓後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亦堅挺峻拔。關於這點,潤開後將筆重按再提起,鋒直則健。

四德指的是筆本身的功能,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也。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殺雞焉用牛刀了。

筆:筆的保養方法

有了好筆之後保養也是十分重要的。啟用新筆,首須開筆。將買回來的筆以「溫水」泡開,且浸水時間不可太久,至筆鋒「全開」即可,不可使筆根膠質也化開,否則就會變成「掉毛筆」,毫毛易於脫落。紫毫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時間。

潤筆是寫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筆一拿沾墨便要寫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將筆毫浸濕,隨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筆根之膠化開。之後將筆倒掛,直至筆鋒恢復韌性為止,大概要十數分鍾。筆保存之時必須乾燥,若不經潤筆即書,毫毛經頓挫重按,會變的脆而易斷,彈性不佳。 之後才可開始寫字,這「入墨掛彩怯瀉艽笱

2. 毛筆起源哪朝哪代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

毛筆的分類主要有依尺寸,還有筆毛的種類,來源,形狀等等來分。

依尺寸可以簡單的把毛筆分為:小楷,中楷,大楷。
依筆毛分類
種類:軟毫,硬毫,兼毫等。
來源:胎毛筆、狼毛筆、兔肩紫毫筆、鹿毛筆、雞毛筆、鴨毛筆、羊毛筆、豬毛筆、鼠毛筆、虎毛筆、狸毛筆、鹿毫筆[1]、猩猩毛筆[2]黃牛耳毫筆等。
形狀:圓毫,尖毫等。
筆管
金、銀、象牙、玻璃、紫檀、斑竹
目前出產毛筆最有名的地方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稱為湖筆。

歷史
1954年在長沙左公山15號戰國中期楚墓中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筆。以木作桿,用竹管將毛套在木桿上,這是原始的毛筆。傳說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羊毫毛筆,是先將羊毛困成筆頭,塞入筆桿孔內。不過雖然如此,最近研究結果發現在殷商時期最為占卜用的龜甲上,除了用刀刻的甲骨文外,還有用朱墨和毛筆書寫的。由此可知,毛筆早在商朝就出現了。但蒙恬毛筆的改進對於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義,與大篆不同,小篆線條婉轉曲折,非硬物所能為,故應當是用毛筆書寫的。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

《西京雜紀》中紀述漢朝天子御用的毛筆鑲嵌寶石,用秋兔之毫製成[3]。

唐代著名的毛筆有諸葛筆。宋代有成安道筆、程奕筆、屠希筆等。

3. 毛筆的歷史

毛筆的起源與發展

毛筆(writing brush)是以各種毛類梳紮成錐形筆頭,粘結在竹管或木管一端,用於書寫繪畫的筆。屬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首,是舉世無雙的書寫工具。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歷史的舞台,而毛筆從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走來,至今興盛不衰,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根據發掘報告講,「毛筆,在竹筐內,全身套在一枝小竹管內,桿長18.5厘米,徑口0.4厘米,毛長2.5厘米。據制筆的老技工觀察,認為毛筆是用上好的兔箭毫做成的,做法與現在的有些不同,不是筆毛插在筆桿內,而是將筆毛圍在桿的一端,然後用絲線纏住,外面塗漆。與筆放在一起的還有銅削、竹片、小竹筒三件,據推測,可能是當時寫字的整套工具。竹片的作用相當於後世的紙,銅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貯墨一類物質的。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筆。

先秦文獻中用筆的記載屢見不鮮,但缺少對筆形制的具體描述。據考古發現提供的直觀材料,從早期筆的形制上看,筆尾部削尖,合乎記載中的「簪筆」說法,便於別在頭發或冠巾上。這種用法到了漢代即演變為「簪白筆」,「簪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漢代時很多見。秦筆較之戰國筆在技術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筆頭鏤成腔狀納人筆毫。它的優點是筆頭可以保持渾圓的狀態,更利於吸墨和書寫,且更具穩定性。這種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說是制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據《西京雜記》載:天子所用筆,管則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間的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也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為藝術品了。

秦漢之際人們有將毛筆簪戴在頭上,以作裝飾之用的習慣,因之筆桿較長,有20厘米左右,筆桿上還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筆尾削尖,並髹之以漆,稱之「簪白筆」。「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故名。漢代有「簪白筆」制度。漢代官員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筆。

魏晉簪筆之風不再時行,筆桿逐漸變短。三國時有魏國人韋誕,字仲將,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辭章,並以制筆和墨聞名當時,他所制之筆,人稱韋誕筆,著有《筆經》一卷留世。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韋誕的制筆方法:「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平,將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扁卷令極圓,訖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為筆柱,復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齊,亦使平均,育頡管中寧隨毛長者使深,寧小不大,筆之大要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韋誕的制筆方法,同時也反映出魏晉時制筆的過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筆,筆頭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筆風行天下,其中制筆名家有:
1、黃暉。相傳他得到蒙恬的制筆方法,所制的筆稱「雞距筆」,雞距即雄雞跖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因鋒短,犀利如雞距,故名。
2、宣州陳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制筆名家,名字不詳,相傳陳氏之筆特別為當時書法家喜愛。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親手寫過《求筆貼》向陳氏之祖求筆;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曾向陳氏求筆。宋邵博《聞見後錄》中載:「宣州陳氏家傳右軍《求筆貼》,後世益以作筆名家。柳公權求筆,但遺以二支,曰公權能書當繼來索,不必卻之。果卻之,遂多易常筆。曰前者右軍筆,公權固不能用也。」
3、諸葛氏。其制筆以一種或二種獸毛參差散立組合而成,經久耐用,與當時宣州陳氏同享盛譽。鄭文寶《江表志》中載:「宜春王從謙喜書禮,學二王楷法,用宣城諸葛筆,一枝酬十金,勁妙甲於當時,從謙號為『翹軒寶帚』。」唐時諸葛氏筆已為詩人書家所推崇。

唐代的筆,以兔毫為主,大多出自宣州。選料精審,質量高超,它們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並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現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中國之唐筆,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鑲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撥鏤碧色之管的。這說明唐代筆的豐富多彩,工料精緻。

由於唐筆的鋒短,過於剛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發展產生了一種鋒長精柔的筆。長鋒筆的出現對於毛筆來說無疑是一場革命,它帶來了唐宋時期縱橫灑脫的新的書風。

宋代的制筆工藝,一改晉以前的舊風,逐漸趨向軟熟,虛鋒,散毫。當時的制筆名匠眾多,有: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筆世家。書法家蘇軾曾稱當時無心散卓筆,「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入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及歙州呂道人,呂大淵,新安汪伯立,均為其傳人。

呂大淵,黟州(今安徽黃山市黟縣)人。在繼承宣筆製作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宋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黟州呂大淵悟韋仲將作筆法,為余作大小筆十餘枝,無不可人意。」呂道人,歙州人。其制筆技藝 繼承宣筆製作之長又有創新,名揚一時。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歙州呂道人非為貧而作筆,故能工。」吳說,宋代筆工吳政之子,繼家法制筆,筆經久耐用。程奕。蘇東坡說錢塘筆工程氏制筆,有前人風格,使寫字輕巧,製作精妙。待其瑛,擅長紫毫「棗心筆」。所謂「棗心筆」為筆毛中心有物,如棗中之核,故稱。張遇,以制丁香筆為人所知。黃庭堅說:「張遇丁香筆,捻心極圓,束頡有力。」丁香筆為宋代毛筆的一種。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謝 則以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 墨,羊頭嶺舊坑硯稱為「新安四寶」,一並列為進獻朝廷的貢品。
到了元代,宣州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即浙江湖州,嘉興一帶所制筆)代替。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所造成的。再說湖州早就有制筆業,尤以善璉鎮為最。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隋朝有名的書法家)游善蓮鎮,住在鎮上蒙恬祠側的永欣寺,與當地制筆工匠經常切磋制筆技術。智永喜愛書法,他用敗的筆頭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曉園(今善璉鎮輪船碼頭處),名「退筆冢」。智永禪師圓寂後,筆工把他埋葬在「退筆冢」旁。入元以後,浙江吳興一帶先後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雕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御用筆」,以致湖筆聲譽日隆。湖筆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黃鼠狼尾毛,經過浸、撥、並、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筆鋒堅韌,渾圓飽滿,修削整齊,具有「尖、齊、圓、健」的筆之「四德」。他們的代表人物是:馮應科,元初湖州著名筆工。所制湖筆被稱為「馮筆」,與當時書法家趙孟 的字,錢舜舉的花鳥畫,一並譽為「吳興三絕」。《湖州府志》中曾有「吳興馮筆妙無倫」的詞句給予贊揚。張進中,元代湖州筆工,以 毛作為制筆原料,製成 筆,為皇宮中所用。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中載:「都城耆老,善制筆。管用竹桿,毫用 ,精銳宜書。吳興趙子昂,淇中王仲謀,上黨宋齊 皆與之善。尚方有所需,並非中筆不用,進中每月執筆入宮,必蒙賜灑食。」周伯溫,元代筆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黃羊尾筆揚名當時。繼承了古代製法,深受世人贊美。陸文寶,元末明初制筆家。浙江吳興人,聲名出眾,制筆技藝傳至其子陸繼翁後,大有繼往開來之勢。明書法家曾 《贈筆工陸繼翁詩》稱:「吳興筆工陸文寶,制筆不與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舉世稱良工。」陸文寶製作的筆還曾入貢為御用筆。

同時吳興的筆工也大量地向外輻射,使湖筆在江蘇,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製作。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作為工具的毛筆製作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明清兩代精製華麗的毛筆,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的精美表現在筆頭選毫極精,筆頭捆紮出竹筍式,香盤式,蘭花式,葫蘆式等多種形式。筆頭與副毫因毛色現出層層不同的色彩或鋒淡而副毫漸濃, 色變化頗為美觀。當時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豬鬃等不同性質的毛,並創新了毫制筆,即利用各種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筆毫軟而圓健,強勁有力,達到剛柔適中,經久耐用,揮灑自如和尖,齊,圓,健的要求。根據書法,繪畫的需要,還創新出現了揸筆,斗筆,聯筆,提筆等寫特大字的大型筆,以及蓄墨較多的長鋒筆等新品種。筆管的裝飾上也創制出了許多精巧的工藝,從質料到裝飾花紋都有創新。當時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烏木、雞翅木)、琺琅管等多種質料(圖69)。裝飾題材豐富,雕鏤精緻,色彩鮮艷,大體以吉祥圖案為主,有雙龍戲珠,龍鳳,八仙,雲鳳,雲蝠,古錢,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筆工有:
陸繼翁,明代筆工,陸文寶之子。施文用,明代筆工。浙江吳興人。精製筆翰,多作為貢品,進獻皇宮內府,被達官貴人視為案頭清玩,筆桿常標「筆匠施阿牛」記號,弘歷皇帝鄙棄其名,改為「施文用」。此後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筆界有了盛譽。張文貴,明代筆工。杭州人。長於制畫筆,有「畫筆以杭之張文貴為首稱」的贊評。周虎臣,清初著名筆工,江西臨川人。制筆規模較小,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經營,清康熙三十三年(694)在蘇州開設「周虎臣筆墨店」,專門製作經營毛筆;後於1862年擴展到上海開設分店,而後總店也遷至上海,成為擁有100多名筆工的作坊。子繼父業,連續七代。周虎臣制筆選料,做工,以精美實用而聞名。王永清,清代筆工。江蘇吳縣大郎橋人。善制筆,不傳徒不設肆,治筆於家,制筆做工精細。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記有王永清語:「吾之治筆也,先納筆頭於粗管,修去其曲與偏之甚者,膠尖,俟干透,乃倒梳其根,令凈,換管再扎,又擇去不甚直而圓者,再膠再梳,又恐曲與扁者雖凈,或有圓正而其材不長,不能齊尖者廁其間,上齊則下所 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齊則腰發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發揮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擇而梳之,然後固扎其根而黍以投於精管,故終筆之用,而無一褪毫,尖盡禿而筆身仍韌好不僵也。」說明王永清制筆相當講究而能耐用。王興源,清代筆工。浙江歸安善璉鎮(今屬浙江省吳興縣)人。在揚州設肆賣筆,是湖筆名師之一。李馥齋,清代北方筆工。道光時人。精於紫毫(兔毫)兼羊毫制筆,尖,齊,圓,健四德皆備。又能製作卷心筆,其功能超過一般規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書,為當時書家文人所贊頌。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

4. 筆的發展史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桿粗0.4cm,桿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製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桿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 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因此毛筆中有其最為著名的一種毛筆,即「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侯筆即侯店毛筆,古稱「象筆」。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試)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隨後將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後來,侯店人便仿製出「蒙恬精筆」。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筆藝人李文魁在北京開設筆店,一名愛好書法的太監同他結為兄弟,經常把他製作的毛筆買進皇宮,受到皇帝的賞識,於是侯店毛筆譽滿天下,並被奉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帶制筆藝人都放鞭炮、擺宴席,紀念毛筆創始人蒙恬。而當地制筆之業盛起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所制之筆,馳名遐邇。光緒年間,因製作技藝精湛,亦奉為御用,光緒帝立碑表彰,稱之「御筆」。民國初年,巴拿馬賽會曾獲有獎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稱為「毛筆聖地」、「北國筆鄉」。 侯店毛筆也與內畫和宮廷金魚一起,並稱「衡水三絕」。 漢代時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是開創了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如甘肅武威磨嘴子東漢兩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馬作」和「史虎作」的毛筆;二是出現了專論毛筆製作的著述,如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制筆史上的第一部專著,對毛筆的選料、製作、功能等作了評述,結束了漢代以前無文字評述的歷史;三是出現了「簪白筆」的特殊形式。漢代官員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筆的尾部削尖,插在頭發里或帽子上,以備隨時取用。祭祀者也常在頭上簪筆以表示恭敬。「白馬作」毛筆出土時就是在墓主頭部左側。 至元代、明代時,浙江湖州涌現出一批制筆能手,如馮應科、陸文寶、張天錫等,以山羊毛製作羊毫筆風行於世,世稱「湖筆」。自清代以來,湖州一直是中國毛筆製作的中心。與此同時,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筆陸續出現,其中上海李鼎和毛筆、安徽六安一品齋毛筆都曾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其實還有好多的東西,你可以從下面的鏈接自己找一找。
http://ke..com/view/16334.htm

5.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不知何時,在學書法的很多人眼中總有一種這樣的看法,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其實產生這種說法的原因有二,其一,入門便是以楷書入門,不同其他書體。其二,是對書法筆法的演變過程不了解。

其實書法的基礎是筆法,篆隸有篆隸之筆法,行草有行草之筆法,唐楷有唐楷之筆法,晉楷有晉楷之筆法,魏碑有魏碑之筆法,當你掌握了一門書體的筆法並且能熟練應用其結字規律的時候,才說明具備了這種書體的基礎。

將楷書練得好,並不意味著就具備了書寫其他書體的基礎,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楷書僅限於唐楷,其實楷書豈止有唐楷而已?

楷書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晉楷、魏碑、唐楷晉楷

這三種楷書筆法不同,流變也不同,風格也大相異趣。

首先楷書的產生,是源於隸書的快寫,將筆畫中的波碟變為了平直的筆畫,將轉折處的圓筆變為了方筆。



元和之後,以沈傳師、柳公權為代表的痩勁風貌取代了顏魯公的豐腴之貌,從而又是一變。

認清了楷書這樣的流變,明白了筆法的流變的過程,也許就不會有人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樣的話了。

6. 毛筆的來歷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筆之源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殘留之朱書與墨跡,系用毛筆所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而蒙恬實為毛筆之改良者。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軟毫並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

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贊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

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明清時期是中國制筆業發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精緻華麗自不待言,就連民間使用的毛筆,也十分注重裝飾和美觀。當時用作筆管的質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琺琅等,在筆管的裝飾上,也盡一切修飾之能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7. 毛筆的歷史小故事(簡短)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
內當時容,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裡。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歷史上對於秦朝大將蒙恬造筆的說法也有一些記載。當年,秦將蒙恬率軍伐楚,南下至中山地區,因見那裡兔毛甚佳,就用來制筆,毛筆就此誕生。《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8. 毛筆的早期發展是怎樣的

我國「文房四寶」中的毛筆起源很早,可上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從我國民族考古學調查材料得知,我國先民最初削尖竹木作為書畫工具。

從考古發掘來看,先秦早期的毛筆是將兔毛等獸毛纏在竹竿上而成,形制尚較簡單粗糙。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書寫工具的發展,毛筆製作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後來有的地方甚至還保持著使用竹筆的習俗,也就是將竹管削成三角形的竹筆,一端削成坡面,一端削為單刃成筆頭,蘸墨書寫。用這種竹筆書寫,挺健有餘但柔軟不足,無疑會影響到書寫以及繪畫的生動流暢。

還有,人們在陝西臨潼姜寨遺址發掘先秦墓葬時,出土的文物中包括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等工具和陶制水杯等一些彩繪陶器。這些彩繪陶器上所繪圖案流暢清晰,裝飾花紋粗細得體,這並不是竹木削成的筆所能做到的。因此,人們推斷,這時可能已經出現毛筆的雛形了。

另外,商代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筆」的象形文字,形似一個人正在用手握筆的樣子。商代陶片與甲骨上保留著用墨書寫的卜辭,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陶片上有一個「祀」字,筆鋒清晰,粗細輕重得體,而只有用富有彈性的毛筆,才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

後來,人們在河南地區出土一件朱筆書寫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筆跡清晰流暢,揮灑婉轉自如,粗細輕重得體,也是用毛筆書寫出來的。

諸多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依照自己的方式認識自然,把握規律,逐漸養成了與自然相互協調的觀念,並進而形成陰陽、剛柔等易學思想。在這種觀念和思想養成的過程中,人們選擇了軟質的毛筆作為書寫工具。

戰國時代是毛筆的發展期。戰國時期帛畫《龍鳳仕女圖》和《人物馭龍圖》,畫中線條有扁有圓,粗細變化自然,顯然為毛筆所畫。

從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到了戰國時,毛筆在華夏區域已被廣泛應用於書寫文字和繪畫。當時毛筆樣式仍較原始,但製作已很精良。

後來,考古專家從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新挖掘的15號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書寫工具,有銅削、竹片、小竹筒。竹片相當於後來的紙,銅削用來刮削竹片,小竹筒應是用來存放墨、顏料等物。而令人驚訝的竟然有一隻保存完好的毛筆,因為這是先秦毛筆首次在世人面前揭開面紗。

這支筆出土時套在一枝小竹管內,筆管長18.5厘米,口徑0.4厘米,筆毛長2.5厘米。它選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毫,筆毛包紮在筆桿外圍,以麻絲纏緊,外面再塗漆粘牢。

筆桿系竹製,裹以麻絲,髹以漆汁,筆鋒堅挺,是抄寫竹木簡牘的良好工具。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實物,所以人們把它稱為「最早的毛筆」。還有,人們在河南信陽長台關的戰國楚墓內,也發現了一支竹桿毛筆,造型和製法基本和左家公山出土的近似。

當時,毛筆尚無統一的名稱。後來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在他所編著的《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以及「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這說明了先秦毛筆的別稱很多,「戰國七雄」對毛筆的稱謂都不相同。

戰國時期的文明進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促使文字的應用日益頻繁與廣泛。先秦傳統文字便沿著貴族化、平民化兩極發展。貴族化字體工整,多見用於禮器銘文;平民化文字較為草率,大多見用於印璽、貨幣、陶器上的文字,成為後來篆書的起源;平民化草書體文字,時稱「草篆」或「古隸」,成為後來隸書的起源。

到了秦代,秦代是毛筆工藝發展的開端,這一時期確定了毛筆的基本形制,為後世毛筆製作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華民族書寫歷史的新篇章。

9. 筆的發展歷史

毛筆

在各類筆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軟毫並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

宣筆時期是我國毛筆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晉時,安徽宣州用兔毛製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擁著稱於世。宣州陳氏之筆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為全國制筆的中心,宣筆聲譽日隆,此時的宣筆無論在製作技巧,選用材料,或在筆桿的雕鏤藝術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權、歐陽修、梅堯臣、蘇東坡等人都對宣筆有過極高的評價。宣筆在唐朝時被奉為貢品和御用筆,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天寶二年,唐玄宗登樓看新潭、南方數十郡特產,排列在在樓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筆。陳氏及諸葛氏之筆跨唐宋兩朝,制筆技藝世代相傳,所創無心散卓筆具有性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稱「海內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諸葛氏之外,歙縣的呂道人,黟縣的呂大淵,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時。

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贊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

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明清時期是中國制筆業發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精緻華麗自不待言,就連民間使用的毛筆,也十分注重裝飾和美觀。當時用作筆管的質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琺琅等,在筆管的裝飾上,也盡一切修飾之能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

由於毛筆是由動物纖維製成,難以長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筆傳世極少,除少數發掘品外,能見到的明清毛筆,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了。

鋼筆
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羽毛筆的基礎上發明了鋼筆之後,鋼筆迅速替代傳統的羽毛筆而成為20紀主要的書寫工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腦、列印機與網路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鋼筆的書寫功能,而且性能更加優良的圓珠筆廣泛運用,也擠佔了鋼筆的市場佔有率。21世紀初的今天,鋼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許多人首選的書寫工具,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體現持有人身價的一種象徵。製作工藝越來越精良的名牌鋼筆,已成為高檔的名貴禮品,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追求,價格不菲。

鋼筆因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選擇一枝好的鋼筆 , 也成了一門學問。

有不少人喜歡收藏鋼筆。因為鋼筆不僅有足夠多的新老品牌與款式供收藏者尋覓選擇,而且價格適宜,全球都擁有龐大的市場,收藏容易,轉手出讓也極為方便。即使是專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偽造的假貨,也沒有很多人專門炒作,因此使得鑒賞家與投資者購買起來較為放心。

鉛筆
1564年,一場災難性的颶風襲擊英格蘭島,受災較重的昆布蘭地區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風暴過後,人們在樹根下發現了一種黑色礦物質。只要輕輕在物體上一劃,就可以留下一道黑色的印記,它就是「石墨"。當地牧羊人常用它在羊身上畫記號,以便於辨認。後來有人把它製成棒形,賣給商人用於在包裝上劃記號。178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經過多次實驗,將石墨粉與硫磺、銻、松香混合在一起,製成糊狀再擠壓成條形,這就是鉛筆的雛形。這種鉛筆有一定的硬度,書寫起來比石墨棒好用多了。受此啟發,人們又將石墨塊切成小條,用於寫字繪畫。這就是最早的鉛筆。不久,英王喬治二世索性將巴羅代爾石墨礦收為皇室所有,把它定為皇家的專用品。但是用石墨條寫字既容易弄臟手,又容易折斷。

給鉛筆套上木桿外套的任務是由美國工匠門羅來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種能切出木條的機器,然後在木條上面刻上細槽,將鉛筆芯放入槽內,再將兩枝木條對好、粘合,筆芯被緊緊地嵌在中間,這就發展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鉛筆。

新成員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鉛筆的製造也已經注入了許多科技含量。有了護芯可回縮活動鉛筆、無殘芯活動鉛筆、紙制鉛筆等等。

護芯可回縮活動鉛筆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鉛芯護管在一定壓力下可以回縮。這種筆使用的是金屬夾頭,裝有防止重壓的保護彈簧,按壓後能夠半自動出芯,不但出芯准,而且還可避免刺破衣袋、保護鉛芯;無殘芯活動鉛筆與一般鉛芯只能用到12.4毫米為止的活動鉛筆不同,無殘芯活動鉛筆哪怕鉛芯用到最後1毫米仍能使用。這是活動鉛筆一百多年來的重大革新。它主要是筆內改用了雙夾頭結構,前夾頭夾持鉛芯的前端,後夾頭負責夾持及推進鉛芯;紙制鉛筆,又名環保鉛筆。主要是利用廢舊紙張為原料(替代傳統鉛筆生產中的木材),經過簡單裁切後,經精細加工而成。與傳統的木桿鉛筆相比,紙制鉛筆以紙代木,品質更加卓越,產品花色繁多,而且易卷削、使用性能好,並且絕對避免了木桿鉛筆普遍存在的桿內斷芯、切削折芯、偏芯等難以克服的缺點。

符號

今天我們看到鉛筆上標有的H、B、HB是代表鉛筆的軟硬程度,這也是有來歷的。

直到18世紀末,世界上還只有英、德兩國有鉛筆供應,拿破崙發動了對鄰國的戰爭後,英、德兩國切斷了對法國的鉛筆供應,因此,拿破崙命令法國的化學家孔德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到石墨礦,然後造出鉛筆。但法國的石墨礦質量差,而且儲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里燒烤,製成了當時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鉛筆芯。在石墨中摻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產出的鉛筆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顏色深淺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開頭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鉛筆芯的硬度。「H"前面的數字越大(如6H),鉛筆芯就越硬,也即筆芯中與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寫出的字越不明顯,常用來復寫。「B"是英文「Black"(黑)的開頭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鉛筆芯質軟的情況和寫字的明顯程度。以「6B」為最軟,字跡最黑,常用以繪畫。普通鉛筆標號則一般為「HB」,考試時用來塗答題卡的鉛筆標號一般為「2B」。

特殊功能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鉛筆還可以鑒別鑽石的真偽。鑽石用水潤濕後,用鉛筆在它上面刻劃一下,真鑽石的表面不會留下鉛筆劃過的痕跡。用水晶、玻璃、電氣石等製作的假鑽石則會留下痕跡

10. 毛筆的由來

名稱來歷及其他
現在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現在還有有知名的「蒙筆」,又稱「蒙恬精筆」、即侯店毛筆。但其實,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出現
書寫文字依賴於毛筆的產生。研究表明:毛筆產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使用毛筆寫字作畫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彩陶上的圖畫和紋樣應當是由毛筆描繪在初胚上的。甲骨文也應該是先用毛筆寫出,然後再用利器刻出的。但是,最早的毛筆的實物卻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戰國中期楚墓中發現的。
發現最早毛筆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陽長台關1號楚墓和湖南省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從中出土的毛筆與現在通用的毛筆相似,而筆竿細長,筆鋒均為2.5厘米,略長於現代小楷毛筆的筆鋒。其製作方法是將筆毛圍在筆竿的一端,以絲線束緊。長沙筆採用上好的兔箭毛,相當於後世的紫毫,剛銳而富於彈性,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正是由於這種毛筆,所以我們看到楚國竹簡上的字體筆畫勁挺,落筆起筆鋒芒畢露。長台關1號楚墓的毛筆裝在一個文具匣里,中間還裝有小銅鋸、小銅鑿、小銅刀。可以想像,這些銅器是對簡牘進行細加工、並在編繩處刻三角形契口採用的工具。
湖北省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也出土了毛筆,但它與上述毛筆不同,筆毫是插入竿腔中的,與今天的制筆方法相似。同時該墓還伴出了墨、硯等書寫工具,它們與筆、簡合起來可稱為戰國時期的"文房四寶"。與現代的文房四寶相比,僅僅是簡和紙體現了古今差異,其餘三種完全相同。
簡牘、盟書、帛書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所以它們的筆畫具有彈性,起止處較尖銳,中間和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現了毛筆的特點。它們與金文凝重的形態不同,筆勢由遲重變為流美,筆畫和體式也較金文更為簡略。所以毛筆的出現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且是一場藝術革命。

閱讀全文

與毛筆歷史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