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十字軍東征歷史意義

十字軍東征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8 14:51:46

❶ 論述題:十字軍東征的社會背景、基本過程及歷史意義

十字軍東征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持續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
歷史背景
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教廷在「拯救聖地」的名義下,號召基督教徒 十字軍東征圖
和天主教徒去奪回被伊斯蘭教控制的耶路撒冷,並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200年的侵略性遠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先進的科學、經濟與文化,因而它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早在公元7世紀,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就佔領了耶路撒冷. 11世紀末,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慾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另外,當時的西歐實行長子繼承製,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成為「光蛋騎士」,他們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為生;除了騎士外,西歐的城市商人,特別是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獨占該地區的貿易,因而也積極參與了十字軍。還有就是農民,他們受到了封建主越來越重的剝削和壓迫,再加上連年的災荒,所以他們夢想尋找擺脫飢餓和封建枷鎖的出路,所以才逐漸被教會所蒙蔽,被騙往東方;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會」,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這些原因促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當中近東地區混亂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歷克修斯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的時候,不知此舉正中了羅馬教皇的下懷。早已垂涎東方富庶的西歐教俗兩界,由天主教會發起,以驅逐塞爾柱突厥人、收復聖地為目標,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為口號,開始了十字軍東侵。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
九次東征
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說︰「在東方,穆斯林佔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 烏爾班二世
的『聖城』(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天主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軍東侵前後進行了9次。
克萊蒙的號召
「勇敢非常的騎士們啊,你們的父輩曾經所向無敵,你們不應該有絲毫退化,而應牢記祖先的英勇;如果你們感到被子女,父母,妻子的愛所束縛,就請回憶天主在其福音中所言:『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不要讓任何對你的財產和家庭事務的牽掛羈絆住你們,因為你們居住的土地被限制在海洋和高山之內,令你們眾多的人口擁擠不堪,……因此請消除你們中間的一切怨恨,讓戰爭平息,讓你們尖銳的對立緩和。踏上前往聖墓之路吧,將這國度從可憎民族的手中奪取過來,並使它服從於你們的力量。」 ——烏爾班二世的講道 9087號法語手抄本,《遠征海外的指導意見》第1455頁,法國國家圖書館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
(1096—1099年),是唯一一次勝利的東征.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進城後殺了7000人,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橫征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盪不定。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
(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
(1189—1192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了西西里島。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鬍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繼續東征.腓力佔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了塞普勒斯王國,又賣給了原耶路撒冷國王.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薩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兒童十字軍
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准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兒童十字軍另一說法
兒童十字軍,即十字軍中以少年兒童為主的民間十字軍,指的是發生在1212年,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或虛構傳說,通常有以下幾個元素構成:一個法國(一說德意志)少年見到異象;欲使聖地(指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和平地皈依基督教;兒童於是進發,至義大利;被作為奴隸拐賣;後來變賣兒童的船主被處以死刑,而許多兒童直到17年後才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解救,回到祖國。 自從 Peter Raedt 的研究工作在1977年發表[1]後,現在學界普遍認為參與者並非「兒童」而是德國和法國流浪漢組成的隊伍,其中一些人企圖前往聖地,而其他人從未作此想。早期關於此事件的記敘多不可靠,且長期以來一直多有出入。[2]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普勒斯的於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第六次十字軍遠征
(1228—1229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場。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
(1271年—1272年),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領導,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完結了。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十字 《要塞:十字軍東征》
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斗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的決斗,協同動作有限。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恩格斯寫道︰「……在十字軍遠征期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而且由於其侵略暴行和本來的罪惡面目,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所謂要奪回的聖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頭目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聖墓」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 十字軍東征
虜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佔領該城後,對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天大屠殺。「勇士們」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乾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十字軍東侵在客觀上打開了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侵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葯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侵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侵,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 盡 十字軍東征
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回教徒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響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響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份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回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佔領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入侵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❷ 十字軍東征的意義

十字軍是為了對抗不斷侵擾的穆斯林才組建並發動。十字軍騎士團成員大部分成員都是武裝修道院士,他們拄著武器祈禱,並潔身自好為獨身主義者。除此之外也有由貴族與士兵組成的世俗十字軍,這些參與者通過變賣家產和頭銜以支付東征所需的費用.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指5世紀到9世紀)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當代仍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棉)、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

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2)十字軍東征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東征歷程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確定了參加東征者完全免罪。進而拉開了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卡,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

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社會各階級均參加十字軍東征。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教會上層僧侶是十字軍東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的策劃者。

義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等城市在籌劃十字軍東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從近東驅逐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貿易關系,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軍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予以各種特權。在傳統上,只有有能力負擔東征費用的人,才有資格領取十字參加十字軍。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九次。

❸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意義

讓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❹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意義和軍隊數量

東征前的阿拉伯人 622 穆罕默德撤至麥地那。 687 歐麥爾清真寺在耶路撒冷動工。 732 普瓦蒂埃戰役。 773 阿拉伯數字問世。 842 阿拉伯人佔領墨西拿和塔倫特。 842—902 阿拉伯人征服西西里島。 950 以前波斯文版的《天方夜譚》出版。 1063 勃艮第人的十字軍進入西班牙。 1076 耶路撒冷落人塞爾柱人之手。 1086 阿爾豐索六世在西班牙被阿拉伯人擊敗。 1089 烏爾班二世組織法蘭克人十字軍迸人西班牙。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 ) 1095 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費朗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 民兵十字軍東征。隱士彼得。屠殺猶太人。在小亞細亞被殲,潰退。 1097 十字軍與亞歷克西一世沖突,進入小亞細亞。 1098 法蒂瑪王朝佔領耶路撒冷。十字軍拿下安提阿,博希穆德成為安提阿君主。博杜安成為伊德薩伯爵。的黎波里成為公國。阿什克倫戰役。 1099 7月: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法蘭克人的王國在耶路撒冷建立。德弗魯瓦當上國王,只接受「聖墓的保護者」的稱號。 1100 威尼斯和法蘭克人王國締結貿易協定。 1100-18 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一世。 1101 幾次派遣援軍均告失敗。 1102 博杜安在拉姆勒獲勝。占塞薩雷。 1103 十字軍攻佔聖-讓-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在哈蘭打勝仗。拜占庭人要求回安提阿。 1106 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里吉·阿爾 斯蘭佔領梅利泰納。 1107 唐克雷德佔領拉奧迪塞。 1108 博希穆德被俘於亞歷克西一世。 1109 佔領的黎波里和貝魯特。建立的黎波里公國。 1110 博杜安一世佔領西頓。進攻的黎波里。 1112 羅歇繼承唐克雷德為安提阿君主。 1113 土耳其人進軍。博杜安一世在太巴列戰敗。 1115 十字軍與大馬士革的阿塔貝克結盟。特勒達尼特戰役。博杜安一世攻佔莫阿布。 1116—18 博杜安一世進攻埃及。 1117—18 阿拉伯人重新佔領薩拉戈薩。 1118—31 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二世。 1119 特拉基布蘭之敗。羅歇遇刺身亡。 1124 十字軍佔領蒂爾。 1125 伊斯蘭教徒佔領阿萊普,後來在阿齊茲為博杜安二世所擊退。 1126 博杜安到達大馬士革。 1128 曾吉控制阿萊普。 1130 曾吉佔領哈馬,進攻安提阿。 1131—48 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一世。 1135 曾吉進入的黎波里公國。 1136 雷蒙成為安提阿君主。 1137 富爾克在巴蘭(蒙特費朗)投降。 1138 安提阿君主雷蒙承認約翰·康尼努斯為最高主權。 1139 富爾克和大馬土革結盟對付曾吉。 1140 曾吉從大馬士革撤兵。 1142 十字軍在奧龍特河被曾吉打敗。 1143—45 拜占庭人和安提阿人又起糾紛,雷蒙屈服。 1143—51 托羅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西里西亞。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 1144 曾吉佔領伊德薩公國。 1146 努爾丁繼承曾吉王位。聖伯爾納在韋茲來發出號召,由法王路易七在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展開第二次東征。 1148 包圍大馬士革失敗。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歐洲。 1149 努爾丁攻佔阿帕梅,殺死雷蒙。 1153 博杜安三世佔領阿什克倫。 1154 努爾丁佔領大馬土革。` 1155—56 雷諾洗劫塞普勒斯。 1158 博杜安三世重新佔領哈里姆。努爾丁在布塔哈戰敗。 1159 安提阿承認曼努埃爾為君主。法蘭克人與拜占庭人聯合圍攻阿萊普。拜占庭與努爾丁清和。 1160 雷諾被努爾丁俘虜。 1162 博杜安三世的繼承者阿莫利一世。 1164 努爾丁佔領哈里姆。 1167 希爾庫赫在埃及。阿莫利一世攻克開羅。 1168 阿莫利在埃及受挫。 1169 撒拉丁任埃及首相。法蘭克人與拜占庭結盟。包圍達米埃塔。 1170 阿莫利在死海痛擊努爾丁,在加薩攻打撒拉丁。 1171 撒拉丁推翻開羅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 1174 努爾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博杜安四世即位。撒拉丁奪敘利亞政權。 1177 撒拉丁敗於蒙吉薩爾,被博杜安四世擊敗。 1179 撒拉丁人侵蒂爾。 1180 撒拉丁和博杜安四世休戰。 1182 撒拉丁進攻納扎萊特、太巴列、貝魯特。 1183—84 撒拉丁佔領阿萊普,劫掠薩馬里亞和加利利地區。 1185 博杜安五世,王位不久由德·呂西尼昂繼承。 1187 撒拉丁在哈廷擊敗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 1187 蒂爾大主教號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 1188 除了的黎波里、蒂爾和安提阿外,撒拉丁佔領法蘭克人的全部領土。 1189 德·呂西尼昂包圍聖-讓-阿克。 1190 腓特烈一世進入小亞細亞,佔領科尼亞,後溺死。 1191 腓力二世和獅心王理查率十字軍東征。理查攻克塞普勒斯,佔領聖約翰達克。撒拉丁在阿爾蘇夫戰敗。 1192 德·呂西尼昂拿下塞普勒斯。出身香檳區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 蒂爾的領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薩辛派刺殺。 理查在雅法打擊撒拉丁,敗於耶路撒冷城前,返回西方。後於奧地利被俘。 1193 撒拉丁去世。 1194 阿莫利繼承德·呂西尼昂的塞普勒斯王位。 1197 亨利二世去世。重新佔領貝魯特。伊貝蘭(Ibelin)的約翰一世成為領主。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 1199—1220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富爾克宣布,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蘭德斯的博杜安九世同率十字軍東征。 1204 十字軍佔領君土坦丁堡。建立東方拉丁帝國(1204~1261)。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 由耶路撒冷國王德·布里埃納,以及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率領。1217敗於塔波爾山。 1218—19 十字軍佔領達米埃塔。聖·弗朗索瓦在埃及。 1221 十字軍遠征開羅,沿途燒殺擄掠。達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 1229 與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雅法協定,耶路撒冷重歸腓特烈二世,為期十年。 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建立了一個優雅尚智的宮廷。 1232 聖-讓-阿克自治區成立。 1239 十字軍在加薩戰敗。第七次十字軍東征開始。 1244 基督教徒在加薩失敗。伊斯蘭教徒(卡爾茲米安的土耳其人)最後佔領耶路撒冷。 1247 土耳其人佔領太巴列和阿什克倫。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 1248 法王路易九世(聖路易)在塞普勒斯登陸。 1249 路易九世佔領達米埃塔。 1250 曼蘇拉戰役,路易九世投降,放棄達米埃塔以換取自由。馬穆魯克騎兵篡奪埃及政權。 1250—54 路易九世重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後離開東方。 1260—77 馬穆魯克騎兵的蘇丹巴伊巴爾 1265 巴伊巴爾佔領塞薩雷和阿爾蘇夫。 1268 巴伊巴爾佔領雅法和安提阿。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 1270 路易九世死於突尼西亞。 1274—75 馬穆魯克騎兵劫掠西里西亞。 1277 安茹的查理覬覦耶路撒冷的王位,後奪取聖-讓-阿克。 1282 塞普勒斯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 1287 埃及蘇丹卡拉溫佔領的黎波里。 1291 卡拉溫的繼承者卡利爾攻佔聖-讓-阿克。敘利亞的十字軍王國滅亡。

❺ 十字軍東征必備條件以及歷史意義,背景,影響力!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英語:Crusades,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的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其他天主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受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象是伊斯蘭教徙,但此狂熱同時發泄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背景
十字軍的裝束伊斯蘭教徒在636年開始控制耶路撒冷。十一世紀中期,土耳其的回教徒連番征戰勝利,勢力直接威脅各天主教國家。加上朝聖的基督徒到耶路撒冷的路被封,朝聖者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國亦被回教勢力包圍。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發出呼籲,請法國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成立十字軍。在為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十字軍東征的侵略戰爭拉開了序幕。
這場戰爭被羅馬教廷賦予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號召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參加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志,因此稱為十字軍。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騎士想擴張領地;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羅馬教皇想合並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范圍;許多農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宣傳,想到東方去尋找樂土。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嬴取名聲、搜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八次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圍攻安條克,中世紀圖畫中的第一次十字軍征討1095年11月26日,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召開宗教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神的旨意」亦成為東西方教會召集軍隊的口號。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4年,奧斯曼帝國攻佔伊德薩。耶路撒冷國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求援,開始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 - 1149年),結果遭到慘敗。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 - 1192年),腓特烈一世在途中墜水而死,其部隊退出戰爭。薩拉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雙方互有勝負,最終達成停戰協議。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劃,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並洗劫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年 - 1261年)。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2年,教會在法國和德意志組織兒童十字軍東征。1218年發起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為進攻目標。1219年攻佔達米埃塔,1221年由於尼羅河水泛濫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為進攻目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佔領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 - 1254年),進攻埃及慘敗,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筆贖金贖回。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是次東征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進攻突尼西亞。路上發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軍隊撤退。此後,教皇或國王都號召不起東征,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陷落,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影響
十字軍東征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西歐各國人民也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同時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導致大量自由民的出現,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的一重要成由。

❻ 十字軍東征對歷史有何影響

我要分我要分豬5把分給偶

❼ 十字軍東征的由來和歷史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志,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佔領並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但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的「敵對勢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天主教徒相信十字軍的最初目的是收復被穆斯林異教徒統治的聖地耶路撒冷。當塞爾柱土耳其的穆斯林在安納托利亞對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取得軍事勝利時,十字軍的戰役為響應拜占廷的求助而被點燃了。曠日持久的戰役斷斷續續在累范特地區展開,戰爭中敵友雙方界線不完全是按宗教劃定,例如第五次東征時基督徒們與羅姆蘇丹國結盟。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發動對西亞的侵略劫掠戰爭,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里寫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欲」。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敘利亞海岸最後一個橋頭堡——阿卡被攻陷,十字軍國家的命運告終。十字軍東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❽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影響

十字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斗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的決斗,協同動作有限。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恐怖陰險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恩格斯寫道:「……在十字軍遠征期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由於本著收復被阿拉伯邪惡入侵的土地結果各種原因造成了失敗,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在搶奪了聖地耶路撒冷後,進行了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指揮官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所謂的寺院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擄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佔領該城後,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0天大屠殺。「勇士們」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乾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十字軍東征實際上打開了對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征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葯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征,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破壞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穆斯林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響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響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收復被阿拉伯入侵所奪取的土地與財富.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惡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穆斯林,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抵抗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分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利用不同的阿拉伯族群之間的貪婪讓其自相殘殺。然而一個邪惡的阿拉伯頭目的出現,統一了各個穆斯林的族群,這位頭目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打敗十字軍並再次奪取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東征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❾ 有關於十字軍東征的起源 結果 意義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西歐封建主和天主教會從1096年至1291年發動的對中近東地區的遠征。其侵略目的借反對「異教徒」——穆斯林,奪回「聖墓」和「聖地」——耶路撒冷等宗教口號加以掩飾。為了掠奪近東地區的土地和財富。

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歷史

奉「主的旨意」,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天主教會在「上帝的引導下」,打著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200年的侵略性遠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先進的科學、經濟與文化,因而它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早在公元7世紀,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就佔領了耶路撒冷,他們干擾基督教商人,殘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聖的基督教徒,因此就埋下了宗教戰爭的禍根。

11世紀末,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慾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成為「光蛋騎士」,熱衷於在掠奪性的戰爭中發財;許多受壓迫的貧民也幻想到外部世界去尋找土地和自由,擺脫被奴役的地位;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會」,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這些動因促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當中近東地區混亂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歷克修斯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的時候,不知此舉正中了羅馬教皇的下懷。早已垂涎東方富庶的西歐教俗兩界,由天主教會發起,以驅逐塞爾柱突厥人、收復聖地為目標,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為口號,開始了十字軍東侵。

八次東征

十字軍遠征參加者的衣服上縫有用紅布製成的十字,由此稱為「十字軍」。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說∶「在東方,穆斯林佔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聖地』(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軍東侵前後進行了8次。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橫征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盪不定。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了西西里島。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鬍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腓力佔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了塞普勒斯王國,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普勒斯的於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兒童十字軍,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准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第六次十字軍遠征(1228—1229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第七次十字軍遠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軍遠征(1270年),是法國國王「聖者」路易九世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遠征,但兩次遠征均遭失敗。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十字軍撤退而告失敗收埸。

東征意義

十字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斗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的決斗,協同動作有限。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恩格斯寫道∶「……在十字軍遠征期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而且由於其侵略暴行和本來的罪惡面目,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所謂要奪回的聖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頭目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聖墓」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虜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佔領該城後,對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天大屠殺。「勇士們」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千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十字軍東侵在客觀上打開了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侵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葯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侵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侵,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由柳洪平創建。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入侵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❿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意義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閱讀全文

與十字軍東征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