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論文題目

歷史文化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2021-02-18 14:09:29

❶ 有好的歷史論文題目嗎

學術抄堂整理了襲15個好寫的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民間借貸中的暴力沖突:清代債務命案研究

2、「冠帶榮身」與明代國家動員——以正統至天順年間賑災助餉為中心

3、皇帝「私」禮與國家公制:「開元後禮」的分期及流變

4、全新世以來浙江地區史前文化對環境變化的響應

5、先秦社會最高權力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

6、出土文獻與先秦自然宇宙觀重審

7、18世紀中國南北方市場整合程度的比較——利用清代糧價數據的研究

8、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9、明清時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災害時空分布特徵

10、秦漢帝國擴張的制約因素及突破口

11、金朝初葉的國都問題——從部族體制向帝制王朝轉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態

12、清代耕地數據恢復重建方法與實證研究

13、科技考古視野下的商王朝錫料來源與「金道錫行」

14、南宋朝廷與四川地區的文書傳遞

15、秦軍功爵制的經濟學分析——兼論秦軍功爵制功效何以遠超六國

❷ 歷史專業論文題目

1、 淺談中國貨幣制抄度的變革。 2、 淺談中國古代土地制度。 3、 何謂「封臣建國」。 4、 淺談中國古代農民戰爭的性質、影響 和意義。

淺談漢民族的形成史。

5、

6、 淺談古代西域經濟文化。 7、 古代東北的民族興起與衰落。 8、 古漢語「普通話」的變革。 9、 唐代的宗教文化。 10、古代民俗服飾的演變。

❸ 歷史畢業論文關於古代史論文題目及相關的內容謝謝

我校歷史教研組承擔的課題「初中歷史自主性學習的研究」自2000年4月立項至今,歷經七年的研究,現已圓滿完成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項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普遍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並且能夠應用於實踐和後續學習中,學生養成了受益終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同時通過課題的研究,探索出一種適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切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回歸的教學模式。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自主學習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知識經濟社會已初步形成,時代信息化和Internet的完善給人類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學習是在未來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隨著知識爆炸性的增長、更新周期的縮短,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方式、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以知識積累為主的學習,已無法應付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具備自我學習、自我知識的更新能力,遠比掌握現有知識更有積極意義。學校教育不是學習的終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須由指導學生掌握知識轉移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習慣上來,著眼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自主學習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長期以來的初中歷史教學,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和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成了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禁錮了學生發展的能動性,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世紀伊始,新課程改革拉開了帷幕。這次課程改革的實質,就是倡導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和自主性,更加重視學生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強調課堂互動,關注課堂愉快、和諧的群體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學方式的實質性變革,而其終結目標則在於引發學生「學」的實質性變化,新課程的推進要求學習方式的變革,推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也是新課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標志。
3、自主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學校教育歸根到底應該是素質教育,這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地學校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材內容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這些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所有這些改革與措施都是從施教者的立場出發考慮的,如果我們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來思考,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將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廣大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來說,如何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使歷史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在學習中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深化教育改革熱潮中廣泛、深入探討的熱門課題。我們選擇「初中歷史自主性學習的研究」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就是為了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我校教育教學實際的教學模式,為大幅度提高歷史教學效率開辟新的實踐途徑,以確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是指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老師的科學指導、圍繞確定的學習目標、自主的選擇學習方法、自我監控學習過程、逐步養成自主評價學習結果、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來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自主學習是就學習過程的內在品質而言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並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在學習型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型社會帶給人類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它不僅是一場社會意義上的革命,更是一場學習意義上的革命。學習型社會中,學習方式的地位被前所未有的突現,要以學校教育范圍內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整個社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任何教育及教學改革都應對自主性學習方式給予相應的足夠關注。
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研究認為,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獲得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知識結構得到發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知識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個體就是在「與周圍環境的平衡被打破、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所以讓學生把當前的知識與已經掌握的舊知識相聯系,從中發現問題,打破當前的知識平衡,迫使學生不得不認真地思考,以解決這種不平衡的狀況,從而在思考中前進。不斷地創造一些認知矛盾,促使學生努力解決,讓學生通過發明、創造、不斷思索所獲得的知識,比通過灌注等方式獲得的知識掌握得更好,靈活度更高。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認知派的Zimmerman認為,學生的認知、動機、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因此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能僅僅追求氣氛的活躍,學生課前做好自學的淺層目標,而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盡力追求的目標。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體工具以及從Internet上獲取的各種教學信息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創設」、「協作學習」、「會話交流」是學習環境的基本要素。建構主義提供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重視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器。建構主義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在教師幫助下,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反對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反對迷信書本、迷信權威。此外,建構主義強調「情境創設」、「協作學習」的學習環境和「發現式」、「探索式」的學習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4、多元智力理論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不同的多元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發展起來。該理論指導的全新教學理念為實施個性化的教學、實現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
5、主體教育論
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最終培養學生成為能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創新的個體。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及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回歸,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習慣;改變傳統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根據教育學、心理學及素質教育的理論,探索初中歷史教學的新模式。
具體描述為:
(1)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現狀調查
(2)學生自主學習歷史能力的培養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對教師而言,就是通過課題研究推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目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徹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雙主」並重的課堂教學模式。明確教師主導作用表現之一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習、引導探究和引導評價上;表現之二是在為學生釋疑上。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到明確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提問,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探索出一種基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對學生來說,就是通過自主性學習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學習活動中,形成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塑造主體人格,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性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教與學關系的認識,只簡單的停留在理論層面,即學生屬於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屬於教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但是對於「兩個地位」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則缺乏具體研究。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為沉重負擔,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學科能力培養都無法實現,所以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力求探索出初中歷史教學的一種真正切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回歸的模式,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發展他們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
基於上述思考,我校歷史教研組於2000年3月,向三河市教育局提出立項申請,立項課題為:初中歷史自主性學習的研究。同年4月,經三河市教育局教科規劃領導小組評審,該課題正式被批准立項(編號A031),為三河市教育局重點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保障
1、認真遵守學校教科室制訂的《教科室組織條例》、《學校課題管理條例》、《課題評估獎罰制度》等各種制度,注重教科研的過程管理,採用課題筆記本制,每學年定期舉行教科研理論知識講座、教師學習心得交流會、實驗成果匯報會等,並定期進行實驗成果匯編,每月底對課題實施情況作一次檢查,使課題研究工作規范有序。
2、認真參加學校教科室舉辦的教科研專題系列講座,內容有《課程改革實施綱要》、《計算機基礎》、《研究性學習》、《與新課程同行》、《教科研基礎知識》等。
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之路。一是充分利用圖書室、微機房、校園網等資源;二是進行課件製作的培訓和優秀課件的評比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及時、充分地獲取相關的科學知識。
4、學校每年專門撥出實驗經費,用於培訓教師和各種教科研活動的開支,目前已投入100多萬元,包括多媒體教室、電腦多媒體備課及教學設備、教科研資料、專業圖書、報刊雜志等,圖書室藏書達到一類標准,這些都為我們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5、課題組每月進行一次關於課題開展情況的研討,使課題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做到了制度化、規范化。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1、課題實施貫徹的原則
①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代替不了學生的學,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意識。
②整體性原則。課題研究要面向全體學生,著力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監控等方面的培養,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全面展開。
③個體性原則。在實驗過程中要允許有個性差異的出現,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經歷,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
④反饋性原則。教學是一個雙向的活動過程,存在著反饋的機制。對學生來說,反饋能使他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對學習行為進行調控、修正;對教師來說,反饋可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對教學過程不斷做出調整,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能。
⑤科學性原則。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遵循現代教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和教學的實際制定出教學計劃和確定探究方法、教學模式,做到既科學又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課題研究的方法
①文獻法
②行動研究法
③調查法(問卷、座談)
④總結法(經驗、個案)
⑤比較法(分析、歸納)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2000年1月~2000年5月),完成課題醞釀、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調查、資料積累、文獻研究;人員培訓,明確分工;完成課題研究的整體設計。
(二)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00年6月~2007年6月),根據課題總體設計方案結合學生實際,確定目標內容,確立實驗方法。在實驗進行中期,課題組進行小結,邀請專家對實驗進行評估,相對調整計劃,分析總結,深化研究。主要進行的工作如下:
1、加強學習,提高理論修養
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科學研究》等專業知識;課題組先後舉辦了《德育資源中的人文關懷》、《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自主性學習與課程改革》、《關於青年教師的成長中的幾個問題》、《走進新課程》等系列培訓。通過學習,課題組成員轉變了觀念,樹立了全新的意識,掌握了從事科研的知識與技能,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開展。
2、積極參與,深入開展實踐研究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課題組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展示一堂自主學習的實驗課;主持或參加一次課題研討活動;撰寫一篇課題研究總結或論文;記載一組研究對象的成長檔案;把平時的學習、實踐、反思組成版塊等,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科研含量。
3、改革備課工作,加強課堂教學研究
課題組的老師按照課題組的規定,在備課中,對每節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去確定,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抽象概括中不斷得到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更為了在教學上達到優勢互補,我們每學期初,各年級的備課組,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各單元重點、難點章節,由教師們分頭進行精心備課,再把教案印發給每位任課教師,上課教師只需根據自己所任班級的實際修改、調整教學設計,課後認真撰寫課後反思,進一步提升水平。
課堂教學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我們加強了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每個學期課題組的成員聽課都在20節以上,課後與教師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研究改進策略。課題組每學期進行兩次課堂教學研究,由一人主講,然後大家依據課題方案進行評價,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每學期進行一次科研課題展示匯報,推出一至二節引路課,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三)研究總結階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撰寫課題研究報告、論文;完成結題,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評審鑒定;進行成果推廣。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
課題組通過積極探索,在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培養和構建自主性學習的歷史教學模式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❹ 歷史學論文,能否推薦幾個民國現代史方面的論文題目,要小方面的題目。不要大題目,萬分感謝哦。

1、林則徐「制夷」思想研究2、洪秀全神權思想研究3、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4、李鴻章外交思想研究5、近代的紳權與官權6、戊戌變化與近代中國7、太平天國與中國人口的變化8、平天國與江南城市的崛起10、洋務運動時期中央與地方權力之爭11、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12、"洋務意識"對中國改革的影響13、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邏輯關系14、:戊戌變法失敗新論15、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正名:"後傳統化社會"16、西學東漸的歷史流變和邏輯關系17、從勸學篇看張之洞的立憲思想18、早期改良派的民權思想19、:晚清改革的遞進和反復20、胡適研究的熱點問題21、庚子賠款與中國近代教育22、民國初期的政黨政團研究23、:民國初年的政體之變24、近代民眾心理研究25、戰與和的變奏-重慶談判至政協會議期間的中國時局演變26、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27、嚴復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思想啟蒙28、李鴻章與左宗棠戰和觀之比較29、試論毛澤東的歷史觀30、晚清中國女性家庭角色的變遷31、:晚清五次侵華戰爭的原因比較32、再探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33、袁世凱帝制自為的心路歷程34、:新文化運動的基礎性缺失35、問題與主義論戰結果的影響36、:國共兩黨首次合作的動機和條件37、張謇與民國初年的農業現代化38、梁漱溟與西化思潮39、國民黨訓政制度對孫中山訓政理論的繼承與背離40、北京政府參戰問題再考察41、論1928年的東北易幟42、國民政府時期的「開發西北」運動43、國民政府時期農田水利的發展44、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運動45、民國時期陝西的水利開發46、於右任思想研究47、楊虎城與張學良西安事變後不同命運研究48、近代的災荒與紅十字會的興起49、1928——1931年西北大災荒研究50、陝南紅色政權研究51、李儀祉與陝西的水利事業52、民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53、近代以來中國飲食的變遷54、抗戰時期的人口內遷55、抗戰時期的工業內遷56、論抗戰文藝及其社會教育意義57、抗日戰後日本戰爭賠款問題研究58、戰後台灣法律地位與美國對台灣政策59、釣魚島問題的歷史與現狀60、聯合政府的談判與抗戰末期的中國政治61、汪精衛叛國投敵心理探析62、皖南事變時期的中間黨派——關於中間勢力的研究63、關於百團大戰的評價問題64、台兒庄戰役的歷史價值65、國民黨軍隊中的中央軍與地方軍關系問題研究66、土改對鄉村社會倫理的影響67、土改中的農村心態68、土改的意義69、毛澤東時代的地富分子70、改造中的右派分子71、建國初期知識分子集體檢討的原因72、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基層運作73、關於土改的宣傳74、關於農業合作化的宣傳75、關於人民公社的宣傳76、新中國宣傳中的資產階級形象77、三年困難時期群眾渡災的途徑78、農村基層幹部研究79、大躍進運動中的群眾歌詠運動(即新民歌運動)80、大躍進浮誇心態探源81、文革中的紅衛兵82、新中國對女性形象的塑造83、新中國的婦女解放84、新中國的基礎教育觀85、新中國的婚戀觀86、知青問題研究87、當代三農問題88、:"三化一改"的總路線厄運的後果89、:兩次"以蘇為鑒"的成敗得失90、"文革"起源的傳統性因素91、中國"後傳統化"社會的根本缺陷92、中國改革的實際走向:市場化?計劃化?93、甲午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變化94、戰後台灣問題演化的政黨性因素95、國民黨主政的台灣土地改革96、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97、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98、台灣問題走向的幾個可能性99、台灣問題的實質100、義務教育的根本前提就是免費教育101、義務教育:國家和社會的義務學生和家長的權利102、高考制度恢復以來的學校教育誤區103、歷史教育的本來面目104、現實中歷史教育的異化105、基礎教育改革的新氣象106、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提性障礙107、高新技術設備的教育教學化108、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現代化109、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性110、歷史課堂教學互動的可能性111、基教改革語境中的教學課程新理念112、基教改革語境中的教學新觀念113、教育基礎設施和師資實際現狀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114、師范院校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潛在效能和實際作用115、歷史上中日關系及未來中日關系走向116、農村義務教育的出路117、農民工問題研究118、近代流民問題研究參考資料:/9.html

❺ 歷史系近現代史論文題目有哪些

1、林則徐「制夷」思想研究
2、洪秀全神權思想研究
3、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
4、李鴻章外交思想研究
5、近代的紳權與官權
6、戊戌變化與近代中國
7、太平天國與中國人口的變化
8、平天國與江南城市的崛起
10、洋務運動時期中央與地方權力之爭
11、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12、"洋務意識"對中國改革的影響
13、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邏輯關系
14、:戊戌變法失敗新論
15、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正名:"後傳統化社會"
16、西學東漸的歷史流變和邏輯關系
17、從勸學篇看張之洞的立憲思想
18、早期改良派的民權思想
19、:晚清改革的遞進和反復
20、胡適研究的熱點問題
21、庚子賠款與中國近代教育
22、民國初期的政黨政團研究
23、:民國初年的政體之變
24、近代民眾心理研究
25、戰與和的變奏-重慶談判至政協會議期間的中國時局演變
26、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27、嚴復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思想啟蒙
28、李鴻章與左宗棠戰和觀之比較
29、試論毛澤東的歷史觀
30、晚清中國女性家庭角色的變遷
31、:晚清五次侵華戰爭的原因比較
32、再探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33、袁世凱帝制自為的心路歷程
34、:新文化運動的基礎性缺失
35、問題與主義論戰結果的影響
36、:國共兩黨首次合作的動機和條件
37、張謇與民國初年的農業現代化
38、梁漱溟與西化思潮
39、國民黨訓政制度對孫中山訓政理論的繼承與背離
40、北京政府參戰問題再考察
41、論1928年的東北易幟
42、國民政府時期的「開發西北」運動
43、國民政府時期農田水利的發展
44、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運動
45、民國時期陝西的水利開發
46、於右任思想研究
47、楊虎城與張學良西安事變後不同命運研究
48、近代的災荒與紅十字會的興起
49、1928——1931年西北大災荒研究
50、陝南紅色政權研究
51、李儀祉與陝西的水利事業
52、民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
53、近代以來中國飲食的變遷
54、抗戰時期的人口內遷
55、抗戰時期的工業內遷
56、論抗戰文藝及其社會教育意義
57、抗日戰後日本戰爭賠款問題研究
58、戰後台灣法律地位與美國對台灣政策
59、釣魚島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60、聯合政府的談判與抗戰末期的中國政治
61、汪精衛叛國投敵心理探析
62、皖南事變時期的中間黨派——關於中間勢力的研究
63、關於百團大戰的評價問題
64、台兒庄戰役的歷史價值
65、國民黨軍隊中的中央軍與地方軍關系問題研究
66、土改對鄉村社會倫理的影響
67、土改中的農村心態
68、土改的意義
69、毛澤東時代的地富分子
70、改造中的右派分子
71、建國初期知識分子集體檢討的原因
72、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基層運作
73、關於土改的宣傳
74、關於農業合作化的宣傳
75、關於人民公社的宣傳
76、新中國宣傳中的資產階級形象
77、三年困難時期群眾渡災的途徑
78、農村基層幹部研究
79、大躍進運動中的群眾歌詠運動(即新民歌運動)
80、大躍進浮誇心態探源
81、文革中的紅衛兵
82、新中國對女性形象的塑造
83、新中國的婦女解放
84、新中國的基礎教育觀
85、新中國的婚戀觀
86、知青問題研究
87、當代三農問題
88、:"三化一改"的總路線厄運的後果
89、:兩次"以蘇為鑒"的成敗得失
90、"文革"起源的傳統性因素
91、中國"後傳統化"社會的根本缺陷
92、中國改革的實際走向:市場化?計劃化?
93、甲午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變化
94、戰後台灣問題演化的政黨性因素
95、國民黨主政的台灣土地改革
96、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
97、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
98、台灣問題走向的幾個可能性
99、台灣問題的實質
100、義務教育的根本前提就是免費教育
101、義務教育:國家和社會的義務 學生和家長的權利
102、高考制度恢復以來的學校教育誤區
103、歷史教育的本來面目
104、現實中歷史教育的異化
105、基礎教育改革的新氣象
106、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提性障礙
107、高新技術設備的教育教學化
108、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現代化
109、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性
110、歷史課堂教學互動的可能性
111、基教改革語境中的教學課程新理念
112、基教改革語境中的教學新觀念
113、教育基礎設施和師資實際現狀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
114、師范院校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潛在效能和實際作用
115、歷史上中日關系及未來中日關系走向
116、農村義務教育的出路
117、農民工問題研究
118、近代流民問題研究

❻ 有關日本「歷史文化」的論文題目~~!

要不寫下江戶時代的傳說?或者日本神道的文化。。。這都比較好寫,資料好找些。

❼ 歷史本科論文題目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內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容態空間概念。下面學術堂整理了十個歷史本科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沃爾什歷史哲學客觀性思想述評

2、有色眼鏡下的大歷史--讀《人類簡史》

3、「一帶一路」戰略對世界歷史理論的創新

4、現代西方批判史學傳統的現代轉向

5、關於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道路的對話

6、南京國民政府對《清史稿》的審查及其社會因應

7、法國年鑒學派在中國的兩種對立形象

8、陳寅恪論中國學術文化融合之道

9、文化「理蕃」: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殖民統治

10、交易費用視角下南宋「親鄰權」的演變及調適

❽ 歷史學畢業論文選題

1、 淺談中國貨幣制度的變革。
2、 淺談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內
3、 何謂「封臣建國」。容
4、 淺談中國古代農民戰爭的性質、影響和意義。
5、 淺談漢民族的形成史。
6、 淺談古代西域經濟文化。
7、 古代東北的民族興起與衰落。
8、 古漢語「普通話」的變革。
9、 唐代的宗教文化。
10、古代民俗服飾的演變。
就先這些吧,也不是很少了,呵呵呵,要還有意見,那就把你的問題再細致點好啦。

❾ 歷史系畢業論文題目

要做一篇十分重要的論文了,其重要程度等同於畢業論文。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歷史學就是研究政治史和經濟史,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我的思路可以說是開闊了一些。歷史,從廣義上說,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進程。因此無論是什麼問題,其實都可以納入歷史學的研究范疇。只是「術業有專攻」,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科分類越來越精細,因此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和歷史,主要由理工科類去研究,而「歷史」作為一個學科,主要或是說完全轉向了人文、社會領域的研究。

除了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其他的諸如服裝、各種文化現象、思想發展潮流等等都可以成為歷史學科的研究范圍。我個人現在更對文化史感興趣。這部分歷史和問題,與社會學、心態學、哲學、思想潮流都有極其緊密的聯系。而且研究的問題也都更有趣,更輕松。但要做成學術論文的樣子還是很難。

這次要做的論文,我想寫寫「八大胡同與娼妓文化」的相關事情,想把自己從政治史和經濟史中解放出來。這個題目挺變態,但老師沒說存在什麼道德上的問題。這只是正常的學術討論和寫作,只是了解我們不知道的歷史。老師還說讓我實地考查。但我現在對歷史非常的排斥,論文也許寫起來會很痛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有心情翻閱資料和書籍……

對歷史研究認識的狹隘,也是現行中學教育的一個的弊病。迫於各種考試,我們的歷史課幾乎是只將政治、經濟和軍事,這就給學生造成了極大的誤區。而孰知,歷史也許就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中……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論文題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