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夏商歷史文化

夏商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8 12:45:25

⑴ 中國文化史的夏商西周

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於夏朝,宗法制度完備確立在西周,其是在晚商的長子繼承製的法則上加以嚴格規范與執行。標志為嫡長子繼承製、土地分封制與嚴格的宗廟祭祀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禮儀」對每個士族成員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實際上宗法制度已經成為一種未成文的習慣法。在宗統范圍內宗廟里祭祀輩分之親疏,即規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廟里的譜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體制下,「國」與「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擴大的,「家」的精神乃成為各級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末期已開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響卻長期籠罩著中華社會。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給春秋戰國時期士人天下只有一個共主的觀念,這種思想也為秦漢帝國的建立與統一奠定基礎。宗法制度的影響不僅是政治層面的影響,也不限於統治階級,它在後世成為平民社會宗族概念的基礎而普遍傳承。
在中國文化史上,商朝、周朝時期的中國人產生了永不死亡的先妣神觀念,也未有佛教宣導的輪回轉世的思想。但當時的人也已經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並且生前的身份會在陰間延續。因此商周時代人們認為人死後的靈魂依然繼續關心影響人世之事,這導致占卜的流行。而是否能夠得到鬼神的保護在於祭祀典禮是否恰當。商朝卜問的工具多為龜甲或骨頭,而周人卜問的工具已經轉為由陰陽符號組成的八卦及擴充而來的六十四卦來表示吉凶。到了西周晚期,統治者與士人已對天命產生懷疑。士人逐漸看重「民心」,而獲取民心就要施行「德政」,這後來就成為儒家主張「德治」的依據。
商周時代的禮器以青銅器和玉器最重要。其造型典雅莊重,體現當時的文化特質。中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在商周時期也達到了一個先進成熟的階段。周代手工業種類增加,分類更細致,因此有百工之說。商周時期發展成熟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成為中國最早對自然現象的歸納方法。五行八卦學說更成為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之一。商代已經有專司天文的人員,並在夏代天干記日的基礎上發展出干支記日法。周代發明了圭表測影的方法後更確定了部分節氣與十二時辰。在數學方面商代已開始使用十進位制,西周時期數學更成為「士」的必修科目。
在東亞大陸上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年的歷史,商代奠定了中國主體字形聲字的基礎。商周時期也有不少知名的文學作品誕生流傳,諸如《尚書》、《詩經》等。

⑵ 夏商西周的文化

恩格斯談奴隸社會文化發達原因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暴力論》中明確指出:「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又說:「有一點是清楚的:當人的勞動的生產率還非常低,除了必要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餘的時候,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後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這說明,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是勞動有了進一步的分工,是出現了一些專門從事科學及藝術工作的人們和廣大勞動者的勞動相結合的產物。而勞動分工的根源,在於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我國對甲骨文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四位學者

在甲骨學史上,有四位學者做出過重大貢獻,被錢玄同推譽為「甲骨四堂」,這就是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號彥堂)和郭沫若(號鼎堂)。

四位甲骨學家各有建樹。他們分別從古文字學、古文獻學、考古學和社會歷史科學開拓了甲骨學研究的新領域。羅振玉在甲骨文搜集、收藏上用力甚勤,促成了甲骨學史上第一部著錄書《鐵雲藏龜》的出版,開了用甲骨文研究殷商歷史的先河。王國維在甲骨文字的考釋上多有發明。他的最大成就,就是在甲骨學研究中首立考史一目。董作賓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西方考古科學運用於殷墟發掘 ,結束了甲骨文的「盜掘時期」,開始了有組織的「科學發掘時期」。郭沫若在甲骨學研究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古文字和古史研究結合起來,開創出史學研究的新天地。

甲骨文是商朝占卜的記錄

商人迷信鬼神,商王室的一切行政和日常事務,都要探詢鬼神的意旨,於是尚卜法。商人行卜的方法是選取好的淡水龜甲和牛胛骨,干潔後在甲骨的反面挖成若干行非常整齊的橢圓孔槽,僅留薄薄的一層不穿透甲或骨面,名曰「鑽」。卜時將鑽好的甲骨取來,先取一孔,在正面差不多的地方畫一墨道,名為「墨」。又在所選定的孔中放入艾絨,點火灼之,使未穿透的甲骨薄面出現灼裂紋,名曰「灼」。灼後反過來觀察裂紋是否侵及墨道和所灼裂紋呈什麼形狀,凡侵及墨道者名為「食墨」,吉;不侵者為「不食」,不吉。其裂紋的形狀,大致分為五種,曰雨、霽、蒙、驛、克,是為「兆」。這一系列的活動統名曰「卜」。將卜的預測和後來的征驗等一系列活動寫刻於所卜的兆旁,名曰「貞」。因為商人無事不卜,卜必有貞,就積累下無數片的卜辭,迄今所得已有十幾萬片。這些占卜記錄刻在甲骨上,人們就稱之為甲骨文。因為是卜的記錄,故稱之為「卜辭」。

下面是出自《殷墟書契著華》的一段卜辭:「癸巳卜,殼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其有來艱。乞至五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戛告曰:土方正於我東鄙,災二邑;方亦侵我西鄙田。」大意是:癸巳這一天占卜,問十天內有無禍患?商王占卜的結果說:有禍祟,將有一次突來的災難。迄至五日丁酉時,這災難來自西方。

⑶ 夏商周三代文化

1、除了東周時來期已初步具備封建社源會的屬性之外,夏商周三朝都是奴隸制社會。 2、夏商周所經歷的時間都比較長。夏,前2207~前1766,共歷441年;商,前1765~前1122,共歷643年;周,前1121~前 249,共歷872年。夏商周每一個朝代所享年代,都是中國歷史朝代之最。除了夏商周三朝之外,其他的朝代最多享年不過300年。 3、都是以分封制為主的政治體制。從夏朝開始,一直到西周末期,諸侯管理者王朝的地方政治經濟,而中央王朝主要還是以接受諸侯供奉及稅賦。到了東周,中央的勢力開始急劇衰落,造成了諸侯分爭的局面。但是到了秦滅周為止,諸侯之間的紛爭還從來沒有敢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地步。 4、國家基本重禮,各階級劃分得十分嚴格。即使權傾一時,也不敢枉自到篡權,取代中央的地步。所以權臣亂國的現象很少見。 5、三個朝代均有遷都的歷史。而且都是因為原都城因為少數民族的侵擾或者土地的匱乏而導致的遷都。

⑷ 夏商西周的歷史

推薦你去讀《先秦兇猛》,很輕松的讓你讀完那段歷史。

⑸ 中國的歷史:夏商的來源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還有某些文獻說鯀是顓頊的五世孫。這些文獻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一說夏族起源於川甘青三省交界處岷江上游的岷山山脈一帶,而後逐漸沿隨古漢水上游,經過渭水中下游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約公元前1600年,湯的軍隊打敗了夏桀的軍隊,至此夏王朝滅亡,湯建立了商王朝。湯,又名成湯或成唐,甲骨文稱他為大乙。商族經過長期的發展,力量逐漸壯大起來,至湯時,遷居於毫(今河南濮陽),進行滅夏的准備。成湯於前1600年左右聯合各方國和部落征伐夏桀。出發前,湯發表誓師詞,即今天保存在《尚書》里的《湯誓》。夏桀面對湯的進攻,毫無准備,不戰而逃,在南巢被囚而死,夏滅。商湯在三千諸侯的擁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商湯汲取了夏桀的教訓,以身作則,勤政愛民,受到各地諸侯的歡迎。

⑹ 夏商周歷史

⑴它總結了歷史經驗,把建立地方政權與鞏固自己統治有機結合起來,周王朝在分封諸專侯的過程中,又制定了屬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對整個領土進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⑶分封制促進了諸侯國社會歷史的迅速發展,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並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⑺ 夏商西周的時代特徵

1、夏

夏朝改公天下為家天下,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2、商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3、西周

周人在周原建國時,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特徵性的文化體系周文化,他們和商人的關系是並存的,可是他的勢力不如商人大,國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響,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獨特的色彩。

同時還接受了草原的影響以及西邊羌人的影響,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體。他以這種混合體的特點,在打敗商人以後,由於人少,要治理這么大的國家是很困難的,所以就建立了許多駐防的點,每個駐防的點到後來都變成了一個國家。

從考古學上看最顯著的一個駐防點就是在今北京附近的燕國所在地,從這里可以看到,裡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盤,有周人文化的地盤,也有土著民族文化的地盤,三者共存。

由此可見周人又採取了所謂包容性極強的政策,對於舊日的敵人商人,採取尊敬、合作的態度,對於土著也採取合作、共存的態度,這種精神是了不起的。

(7)夏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夏朝的起源:

據史書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⑻ 夏商朝代的發展歷史

夏朝發展歷史: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年),始於大禹,終於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朝代。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文明達到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夏朝人們努力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此外,畜牧業也有一定發展,馬的飼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夏作為上古三代之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商朝發展歷史: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帝嚳)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
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商人「郊」祀之。
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⑼ 夏商西周春秋的文化成就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中國文化起於何時?目前史學家尚無定論。《周易·系辭下傳》說:「古者包犧氏之王 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無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垂衣裳而天下治。」這是《周易大傳》作者的遠古文化起源論。司馬遷作《史記》,「自黃帝始」。漢代以後,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很多。「五四」運動以後,20年代至30年代,國內出現了疑古思潮,對於傳說的三皇五帝一概持否定態度,認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都是神話人物,實際並無其人,甚至也否認了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性。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商代的歷史總算肯定下來了。夏代仍在懷疑之列。但是近幾十年的才古發現,證明中國確有很長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不是縮短了,而是伸長了。夏代的真實性已逐漸肯定下來。我認為伏羲、神農、黃帝雖然是傳說人物,也未必全無事實根據。伏羲指畜牧時代的代表人物,神農指農耕時代的代表人物,黃帝指發明了宮室衣裳的時代的代表人物。堯舜禹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墨、道、法諸家學者共同承認的,未必出於人們的臆造。近來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者認為堯舜本是神話人物,後來轉化而為歷史人物,是神的人化。我則認為,從先秦諸子的記述來看,堯舜禹本來是歷中人物,後來《山海經》等把舜禹轉化為神,無寧是人的神化。漢代緯書也曾經將孔子神化,幸而《論語》、《左傳》、《史記》都保存了關於孔子的記載,孔子還是被還原為人。我認為,在殷周以前,中華民族(當時稱為華夏族)已有長久的歷史,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商代宗教和藝術已相當發展,保存至今的商代青銅器的精美,至今猶今人贊嘆。商代的甲骨文表明當時文字已很繁富。《尚書·周書·多士》記述周公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表明商代已有典籍,但都失傳了。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1)孔子已嘆夏商之 禮「文獻不足」,今日更難考其詳情了。甲骨文提供了商代史跡的一些證據,但仍然是不完備的。

《尚書》的《洪範》篇,傳本列在《周書》,《左傳》記述春秋時期士大夫的對話,其中引用《洪範》中的文句,卻稱為《商書》。20年代有人懷疑《洪範》是戰國的作品,但《左傳》中記述春秋時卿大夫已引用《洪範》的文句,足證在春秋時《洪範》已是公認的典籍,不是後人依託。(郭沫若先生認為《洪範》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更是主觀 臆斷。)《洪範》是中國上古時代第一篇有系統的理論文章。《洪範》提出五行、五事 之說:「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五行是關於自然事物的類別;五事是關於人的認識的初步分析。

《周易》古經可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系辭下傳》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從《周易》引述了一些周初的故事而沒有引述其後的故事來推測,《周易》應是西周初年編成的。(有人認為《周易》出於戰國 ,也是無據之說。)《周易》提出了六十四卦的完整體系,含有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Z Z 孔子贊美周代文化:「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2)從《尚書·周書》的記載來看,周公旦確是文化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他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對於以後儒家有深遠的影響。要之,殷周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時期。

西周末年,伯陽父提出「天地之氣」的觀念,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命題 (近人或謂仁陽父與史伯是一個人,但尚無確據),表明西周末年哲學思想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孔子是中國文經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文化巨人。孔子生於紀元前551年,到現在已二千 五百多年。孔子以前的中國歷史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韓非說:「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3)表明春秋戰國以前,華夏族已經有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孔子的偉 大貢獻是興辦民間教育,把「學在官府」的文化傳授給一般平民,從而促進了文化學術的發展。孔子總結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而提出了自己的一貫之道,這一貫之道即是 「仁」,仁的主要含義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要求立達,也協助別人立達,即肯定自己,也承認別人。孔子以此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孔子總結了自古以來的生活經驗,提出了最高的道德原則,而對自古以來的原始宗教不感興趣。他宣稱: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4)他不談死的問題,不談鬼神。這種「務 民義遠鬼神」的思想態度,對於爾後中國文化的發展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孔子同時而年輩稍長的是老子。他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哲學著作《老子》。《老子》提出了中國第一個本體論學說。以往人們都認為天地是最根本的,《老子》認為天地不是最根本的,還有比天地更根本的,即是「道」。「道」是天地萬物的最高本原。所謂道就是自然世界的普遍規律。《呂氏春秋·當染》有「孔子學於老聃」的記載,《禮記· 曾子問》敘述了孔子問禮於老聃的故事。但《老子》書有批評禮的文句,因此後來有人提出了《老子》的作者是否老聃的疑問(這個疑問是北魏崔浩首先提出的)。30年代以來,許多史學家將《老子》一書列為戰國時期的著作。但是,《論語》中記述了孔子對於 「以德報怨」的批評,而「以德報怨」之說見於《老子》書中。從《老子》全文看,有少數文句確定是出於戰國(如「絕仁棄義」之類),大多文句亦無必然出於戰國的明證。因此,近年多數史學家仍然肯定孔老同時的舊說。孔子與老子是春秋末期兩個思想家,雙峰並峙,開辟了中國哲學思想的洪流。孔子是中國倫理學說的最大宗師,老子是中國自然哲學的最大宗師。

⑽ 夏商周歷史問題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的故事同學們都不會陌生.那是一個兢兢業業,一心為公的大禹.由於他的德高望重,根據傳統的禪讓制,舜到了晚年,傳位於大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這時的大禹還會是以前的那個大禹嗎請同學們觀看教科書第4頁的插圖,這是已經做了夏國王的大禹.觀察一下他的裝束,神態,你覺得這時的夏禹,他的身份和地位是不是已經發生了某些變化這時的大禹因為自己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他死了以後,並沒有根據原始社會傳統的禪讓制傳位給伯益,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就這樣,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夏商時期,最高統治者為王,身邊輔佐自己的重臣往往被賜予"相""卿"等官名,是當時最高的政務官.下面的官員可大致分為事務官(如臣,尹等),武官(師)和史官(如卜,冊,史等)三類.在地方,夏商時期方國林立,周王或商王可封賜方國首領為"侯""伯"等,並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如周方國的首領文王就曾被商紂王冊封為"西伯",並賜弓矢斧鉞,賜予其征伐的權力.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時間始於周武王時期.
周武王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周朝建立以後,周武王廣泛推行分封制是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目的就是為了對西周境內"王"直轄區域以外的廣大地區進行有效地統治.商周時期統治者直接治理的城邦,也就是所謂的"國"其實很小,因此對於"王"直轄區域以外的廣大地區,周王則因循前代,用分封諸侯的辦法來加強對它們的統治.即所謂的"封邦建國,廣建諸侯,以藩衛宗周."
2,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分封制的內容主要涉及到作為西周的最高統治者周王與被分封的地方諸侯之間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分封,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周王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周王直接統治.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被分封的諸侯,接受周王的冊封和禮器,對周王承擔納貢和朝聘的義務,並隨周王參與出征,祭祀,吊喪慶賀等事項.如果諸侯間發生了爭執或沖突,則由周王進行調結和處理.周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是諸侯們的共同主子,自稱為上天之子,故又稱天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必須服從於周王的命令.對於不盡義務或反抗的諸侯,周王有權進行處罰乃至征討.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不僅僅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也要進行分封,封其子孫或其他貴族為卿大夫,給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內也要分封,封其後代為士,分給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使西周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加上禮樂制度的制定,協調了貴族中的等級關系,社會得以穩定下來.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分布在天下各地,構織起四通八達的統治網路,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的諸侯國之間或為同宗共祖的宗親,或為彼此通婚的姻親,橫向聯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從強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進地方之間的聯系兩方面來看,西周分封制在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3,分封制的結束
分封制中封國是世襲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國之內享有行政,軍事,經濟等權力,有相對的獨立性.這就使得周王無法對諸侯勢力進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間力量的發展與差距越來越大,出現了一些力量強大的諸侯國.西周後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逐漸失去了"天下其主"的地位,不僅不能再對諸侯發號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經濟上越來越依賴於強大的諸侯.春秋戰國時期,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爭霸中原.社會的發展變化沖擊著舊有的政治制度.周王分封命令諸侯的現象已經成為了過去,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三,西周的宗法制
中國古代的早期國家(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原始社會,基本的社會關系就是血緣關系.這種社會結構在國家誕生以後被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種部族國家,其政治制度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宗法制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它是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進行分封.天子,諸侯,卿大夫的法定繼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長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長,也不能作為繼承者,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宗法制即宗族法規,是一種權力繼承製度,將君位的承傳用嫡長子繼承製的形式確定下來,完善和鞏固分封制,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宗法制下的等級尊卑觀念非常嚴格,等級森嚴,尊卑有序,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君臣關系為綱紀,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夏商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