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鼓浪嶼的歷史文化
1、文化遺產
自鼓浪嶼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後,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被提上議程。相關部門將著手啟動鼓浪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鼓浪嶼申遺主題確定為:社會變革中的歷史見證。2011年05月13日上午,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情況表示,鼓浪嶼申遺,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2016年2月1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函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項目。
2017年7月2日至12日,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包括中國鼓浪嶼在內的各國申遺項目,將在大會上審議。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2、文化傳播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
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
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 有國內僅有、國際一流的鋼琴博物館,常年舉辦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美國音樂周等重大音樂活動。
3、文化交流
2013年12月28日,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我愛我的鼓浪嶼——歲月回響》——2014年新年音樂會。音樂會由鼓浪嶼街道辦事處主辦,廈門二中校友會和鼓浪嶼音樂廳協辦,鼓浪語音樂沙龍承辦。
(1)鼓浪嶼建築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鼓浪嶼(英文:Kulangsu) 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
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
代表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1、日光岩
日光岩又名晃岩,為鼓浪嶼最高點,頂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郁,亭台掩映。拾級而登,先至蓮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
庵旁巨石鐫刻「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台遺址。
有蔡廷鍇、蔡元培贊鄭題詠。登臨絕頂,山海奇觀,風光無限,廈門、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
2、皓月園
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岩海濱,佔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岩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
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
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餘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頗引人注目。
園內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岩雕像,這個巨像於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3、龍頭山寨
日光岩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
台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描寫日光岩「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
蹬道巨石夾峙,森嚴壁立,海風穿弄,頓有「九夏生寒」之意,涼意自然來自「鷺江龍窟」。「九夏」即夏季,「龍窟」乃龍住的地方,因鼓浪嶼傳說中曾住五條龍。
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岩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錯將軍見景生情。
命筆寫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維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岩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贊美異常。
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吒大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斌斌不可淘。」「蟲沙猿鶴」指從軍戰死者。
Ⅱ 鼓浪嶼著名建築
黃家花園,晃岩路25號,別墅評價黃奕住,為愛國華僑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印尼四大糖王之一。該別墅是由中樓、南樓、北樓構成的西歐式建築,大氣又精美,簡單卻華麗。
2、海天堂構,福建路42號,別墅主人黃秀、黃念憶,菲律賓富商。該別墅門樓是典型中國傳統式樣,門前橫匾「海天堂構」,古希臘柱式,西洋風格窗飾,中西結合。
3、黃榮遠堂,福建路32號,別墅主人黃仲訓,越南華僑,曾在此創辦「黃榮遠堂」房地產公司,別墅以歐陸風格為主,通體有許多大小廊柱,用整條花崗岩琢成,一派古羅馬風韻,是鼓浪嶼別墅中的精品。
4、許家園,鹿礁路36-38號,菲律賓華僑許椿生的故居,西式高樓,體量甚大。兩根通高廊柱支撐著三樓寬敞的陽台,柱頭為科林斯柱風格,是頗具特色的大家庭住宅。
5、天主堂,鹿礁路34號,建於1917年,為哥特式建築,其特點是目光所及均為尖形。室內天花為彩藍色珠綱結構,繁辱華麗,這是廈門僅有的一座哥特式教堂。
6、金瓜樓,泉州路99號,別墅主人黃賜敏,菲律賓華僑富商。該樓是一座用中國傳統裝飾工藝裝修的別墅洋樓,因樓頂有兩個「金瓜」而得名,即有鄉土氣息,又有洛可可的韻味。
7、三一堂,安海路69號,建於1934年,至1945年底才竣工。取名「三一堂」,即寓意三個教學聯合興建之意,又寓意聖堂、聖子、聖靈三們一體的教義。
8、番婆樓,安海路36號,別墅主人許經權,菲律賓華僑。該別墅是為孝敬供養許母所建,因許母衣著華麗,街坊稱其為「番婆」,樓名因此而來。藤製吊頂,街巷呈現近乎完美的斑駁,剝落層層古老的故事。
9、八卦樓,鼓新路43號,所說原主人為台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有八道棱線,置於八邊形的平台上,頂窗呈現四面八方二十四向,「八卦樓」,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現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
10、春草堂,筆山路17號,由許春草親自設計,臨崖而築,外觀似西式養樓,實為中國民居。建築選花崗岩作牆基和廊柱,加以清水紅磚勾縫,有自然粗獷厚實之感,又具閩南建築天然美感。
11、亦足山莊,筆山路9號,為同安籍越南華僑許漢所建,這是一幢個性突出,藝術性強的歐式建築,它有鼓浪嶼最大最美的門樓和石階,外觀雄偉挺拔。如今已被富商認養。
12、安獻樓,雞山路18號,美籍丹麥人安理純牧師於1934年建造。安理純夫婦在鼓浪嶼創辦美華三育研究社,建農場和牛奶場。為安牧師夫婦把這座樓命名「安獻樓」。現為健康養生度假中心。
13、林氏府,鹿礁路11-19號,由「大樓「和」小樓「及稍後興專家的、連接此二樓的「八角樓」組成。
14、船屋,鼓新路48號,呈長三角形。建於1920年,由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他利用地塊形狀把別墅設計成待航的輪船,可謂匠心獨具。
Ⅲ 鼓浪嶼在歷史上的光榮與屈辱有哪些
當地時間2017年7月8日,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四十一屆會議上,大會主席Jacek Purchla先生提議,中國「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符合世界遺產第2條和第4條標准,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2個。
每一個聽到這個好消息的人,無不為之鼓舞。
然而,鼓浪嶼作為遺產,我們如何紀念和探索遺產背後的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
鼓浪嶼有著濃厚的歷史背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
鼓浪嶼是美麗的,也無愧於世界遺產,但是,她的美麗是從無數革命先輩打的努力奮斗中出來的。是在民族的浩劫中,涅槃重生的。成就今天這般的璀璨奪目,清新秀麗。
即使申遺成功了,以後闡述這段歷史,也是一個民族復興的征程。但用萬國建築博物館的噱頭來促進宣傳就有點可悲了,
鼓浪嶼,是捍衛我們民族的尊嚴的壁壘。當然,這里不是說要把殖民的痕跡抹去更不是說要把這些建築拆去。
而是該在介紹,這是哪個國家侵略中國時候留下的,今天,中國人民把它收回來了,中國人可在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對於,美麗的鼓浪嶼,我們不只是欣賞她的美麗和建築風格的奇異。更要記住昨日的恥辱和今日的榮耀。
Ⅳ 鼓浪嶼的歷史
鼓浪嶼原是個渺無人煙的綠洲,又稱「園沙洲」或「園仔洲」。元末始有人跡,逐步形成半漁半耕的村落。島的西南端有一個海蝕溶洞的礁石,每當海濤沖擊,發聲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傳至今成為勝景,島也因之得名「鼓浪嶼」,並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岩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創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岩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台」、「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於雞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台於山頂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後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占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鴉片戰爭以來,一百餘年鼓浪嶼發展的獨特歷史,使鼓痕嶼形成了具有濃厚人文景觀、復雜歷史情趣、諸多國家風格、中西合璧的「萬國建築博覽會」。該島因人均鋼琴和小提琴擁有量居全國之首而被譽為「琴島」、「音樂之島」。而因島內面積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稱為「步行島」。鼓浪嶼成為擁有人文景觀、建築景觀、藝術與風景旅遊、歷史與音樂等多種精晶薈萃的著名島嶼。
Ⅳ 為什麼福建省鼓浪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當地時間2017年7月8日,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雅采克·普爾赫拉先生(Mr. Jacek Purchla)敲下小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以符合世界遺產第2條和第4條標准,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2處。
鼓浪嶼例證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發展的歷史,為中國和其他地區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參考。鼓浪嶼獨特的裝飾風格建築遺產記錄了物質化的文化交融,形成東南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新建築運動。
鼓浪嶼是文化間交流的一個特例,見證了亞洲全球化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碰撞和融合。鼓浪嶼有機的城市肌理清晰的保留了其發展變化的痕跡,見證了數十年間多元文化不斷融入原有的文化的過程。從鼓浪嶼興起的廈門裝飾風格是對這一文化間影響融合最突出的證明。
Ⅵ 鼓浪嶼的介紹
鼓浪嶼(英文:Kulangsu) 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鼓浪嶼
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代表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鼓浪嶼
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植物資源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鼓浪嶼
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亞熱帶區常見的白玉蘭、香樟、南洋杉、鳳凰木、蒲桃、榕樹、桉樹、棕櫚、椰林、竹叢或孤植於房前屋後,或列置於坡前路邊,或群植於庭院綠野。
地理環境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鼓浪嶼
鼓浪嶼形狀不規則;周長2.85英里,長1.1英里,寬0.72英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大堆花崗岩石散布其上,其中島之中部偏南的那塊岩石最高,海拔有302英尺。 [16] 以形態豐富的岸線、水域為邊界,以日光岩、筆架山、升旗山等由自然地貌變化而形成的岡巒起伏的山地景觀為主體的自然形態,融匯了不同類型的建築、園林等人工形態的景觀綜合體。建築或兀立於台地.或依山而築,或憑水而建。
建築歷史
鴉片戰爭以前,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築群存在。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鼓浪嶼
1843~1902年西方建築的涌現。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築的90%都是居住建築。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後,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有很多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在鼓浪嶼島上,這些規模宏大的離宮別館許多已由政 府改作公共性建築使用。
望採納,謝謝!
Ⅶ 鼓浪嶼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南寧時期命名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礁石,每當漲潮時,海水沖擊礁石,聲如敲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由此得名。2017年7月8日,鼓浪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麼鼓浪嶼有哪些有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呢?鼓浪嶼又有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呢?
從公元8世紀左右,島上就開始有中原居民遷居於此,鼓浪嶼島有新島、嘉禾里之地名。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岩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時刻「鼓浪濤天」。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岩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台」,「拂凈泉」等遺址。鄭成功就是從這里出兵收復了台灣。
1840年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鼓浪嶼成為西方人居留地,先後有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等十幾個國家在島上設立領事館或領事機構,並逐漸吸引大批閩台富商、華僑及文化精英上島。
中國歷史上最的足球隊,幼兒園都在此創立,近代的林語堂、弘一法師、馬約翰、林巧稚、盧戇章和當代的舒婷都曾與鼓浪嶼結下不解之緣。
鴉片戰爭以來,鼓浪嶼經過獨特的歷史,形成了具有深厚的人文價值、歷史情趣、中西合璧的萬國建築博覽會。鼓浪嶼因鋼琴的數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琴島」、「音樂之島」。全島全步行方式,被稱為「步行之島」。鼓浪嶼創造了中國近現代史上150多個第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Ⅷ 廈門建築文化
鼓浪嶼曾是一個「萬國殖民地」,有十四個國家設立領事館、割據地盤。在鼓浪嶼的建築中,既有這些殖民者們蓋的洋房,也有很多歸國華僑從國外歸來帶入的東南亞式樣,也有很多當地人模仿周圍的洋房所建的房屋。數十個國家各自建造房屋,這本身就增加了鼓浪嶼風格的多樣性,表現出多種風格和形式的折衷。在這些建築中,多數為低層庭院式建築,且主要為本世紀初或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它們主要受歐、美、東南亞等國建築手法的影響,但又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房屋一般選用當地的石材或紅磚,用料考究、造型別致,布局合理,且多採用圓拱迴廊、清水紅磚、紅瓦坡折屋面,並用柚木樓板、花磚鋪地,用欄板鋪以奇異別致的琉璃瓶花格。建築的各個立面常有精雕細刻的羅馬式大型圓柱和結構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頂。有的建築仿照古代宮殿式建築揉合西歐建築造型手法,形成外形獨特、屋檐線條奇異的折衷式建築風格。純粹「折衷主義」風格的作品有美國領事館及八卦樓兩幢建築。
除了那些處於國際上折衷主義時期(主要為歐美)的建築作品外,鼓浪嶼的折衷風格還在很大程度上指其建築本身的折衷手法的運用。比如,在一幢建築中,常常各種風格、各種手法混用,西式的、中式的、外來的、本土的均有。同時,也有本地工匠自由發揮的成分。因此,鼓浪嶼建築風格的折衷實際上是如上兩個方面的折衷。
在眾多中西合壁式風格的包圍之中,鼓浪嶼人的自建住宅也以模仿洋式房屋為榮,平面布局基本上是本土的,外觀常採用折衷風格。
一眼望去,鼓浪嶼的建築高低錯落,掩映在蔥鬱林木之中,彼此之間十分協調。
Ⅸ 廈門鼓浪嶼歷史
宋、元、明代鼓浪嶼的開拓和發展
廈門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海港風景城市。其西南一水之隔的鼓浪嶼,歷來屬於廈門的行政管轄范圍。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廈門島上就有人類生活。唐中葉(公元8世紀前後)以後,來自中原的陳、薛等家族先後遷居島上開發與生產,該島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宋、元時期,島上人煙漸繁,其北邊不遠的泉州港海上貿易的繁榮昌盛進一步促進了廈門(時稱嘉禾嶼)社會經濟的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島上設立「嘉禾千戶所」。 因為目前有關文物、文獻資料不足,宋、元以前鼓浪嶼的歷史已不可考。由於鼓浪嶼四周的輪廓接近圓形,因此民間相傳宋、元時期其地名為「圓沙洲」「圓洲仔」。今之燕尾山在本世紀的地圖上曾被稱為「洲仔尾山」,可以作為鼓浪嶼古地名的一個考證根據。
明未清初至鴉片戰爭前夕鼓浪嶼的初步繁榮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據金門、廈門兩島為根據地抗擊南下的清軍,並於此操練水師,率兵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鼓浪嶼是鄭成功最初的根據地。《南疆繹史》等文獻記載,鄭成功在南安故里焚青衣起兵後,立即「與所厚陳輝等90餘人第一旅遁入金門,隨往南澳收集余眾,得數千」,隨之「移屯鼓浪嶼」,時在隆武二年(1646年)。鄭氏起師伊始,軍費拮據,處境困難。恰好有一艘鄭家的商船從日本開來停泊在鼓浪嶼,鄭成功遂將這艘商船帶來的10萬兩銀子用來募兵和購制軍械。接著在鼓浪嶼日光岩等要地屯營紮寨,設水操台練兵,並積極從鼓浪嶼引兵配合閩南抗清力量,在泉州、同安、海澄一帶抗擊清軍。直到永曆四年(1650年),鄭成功計奪廈門島,兼並鄭彩、鄭聯的軍隊,始形成包括鼓浪嶼在內的金、廈抗清根據地。鄭成功率師駐鼓浪嶼前後四年,為其以後的抗清復台大業打下了基礎。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占據鼓浪嶼
18世紀後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殖民者不斷向外爭奪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封閉的舊中國成為它們的一個侵略目標。廈門是清代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航運貿易中心,早為西方殖民者所垂涎,並被列為用武力侵佔和被迫通商的主要目標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胡夏米(H·H·Lindsay)等人乘坐武裝商船前往包括廈門在內的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偵察。事後,胡夏米向英國外交大臣建議,如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一定要封鎖並佔領廈門。英國當局在制定侵華戰爭計劃的過程中,也一再提到廈門,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廈門。 英國侵略者極力用鴉片來打開中國的大門。為保護販賣毒品的可恥勾當,它們加緊攫取在華的種種特權。1840年6月3日,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伊始,英軍便多次派遣兵船闖入閩粵海面窺探和挑釁。當時領導福建沿海抗英斗爭的是閩浙總督鄧廷楨。鄧廷楨是一位愛國的抵抗派代表人物。由於鄧廷楨積極備戰,加強了防禦力量,加上廈門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殺敵,英軍於1840年7月2日和8月21日以及接連幾天的武裝侵略,均遭到廈門軍民的迎頭痛擊,以失敗告終。 英艦退出廈門後,繼續北上,用武力恫嚇清政府。清朝統治者見勢不妙,遂採取妥協態度,在福建方面調顏伯燾接任閩浙總督,同時下令「撤兵省費」。1841年8月,英國侵略者再次派遣侵華全權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親率強大的艦隊直攻廈門,狂妄地要求清政府地方當局「放棄城池及廈門之一切堡壘」。在當年8月2日激烈的炮戰中,雖然廈門守軍擊中數艘英軍兵船,無奈寡不敵眾,金門鎮總兵江繼芸和部下官兵堅守陣地,同敵人血戰到底,最後全部壯烈殉國。廈門和鼓浪嶼同時陷入敵手。
鼓浪嶼淪為列強統治的殖民地
鴉片戰爭之後的20年間,外國列強勢力對廈門和鼓浪嶼的侵略已全面展開,且迅速地擴展和深化。在此期間,西班牙、荷蘭、挪威、法國繼英、美兩國之後,也在廈門設立領事並在鼓浪嶼建造領事館。外國洋行和公司越辦越多,外國商人不滿足於通過轉手投機買賣攫取暴利,開始在廈門創辦工廠企業,直接利用當地的資源。英商廈門船塢公司和設在鼓浪嶼的英商廈門機器工程公司就是其中較大的外國公司。為了進一步操縱中國的市場,外國勢力培植了一批買辦為它們效勞。航運公司、銀行、電報局也同時相繼興辦起來。緊跟在美國歸正教會後面,倫敦差會於1844年在鼓浪嶼成立教會,大英長老會也於1850年在鼓浪嶼扎住腳跟。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的「中華第一聖堂」建造在廈門新街仔。15年後,英國教會也在鼓浪嶼建造了專供外國人祈禱的「協和禮拜堂」(在今第一醫院內)。一批培養中國牧師、傳道士的「聖道學教」,宣傳宗教的教會學校在廈門,特別是在鼓浪嶼,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為了進一步掌握東南門戶一一廈門的經濟命脈,控制廈門海關和港口管理大權被視為關鍵的措施。1862年3月30日,外國列強根據《天津條約》的附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在廈門設立海關稅務司。同年,設立廈門口理船廳。清初以來就已存在的中國海關變「常關」,被降作對內航運貿易的關卡。到了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連這一點點權利都被剝奪掉。海關稅務司和廈門口理船廳的設立,使清政府喪失了廈門海關和港務的管理大權,廈門從此進一步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淵。奧地利、德國、日本等國看到廈門門戶大開,有利可圖,趕緊蜂擁而入。德國和日本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1862年以後,列強勢力越發強大。1870年海關稅務司休士(George Hughes)統計廈門有洋行14家,其中英國7家,印度3家,德國2家,美國和英屬新加坡各1家。1882年,副稅務司勞思(W·B·Russell)統計,洋行已增至23家。[2]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獨佔了鼓浪嶼,直至我國抗戰勝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嶼回歸祖國。 2003年,撤銷行政區,歸屬於廈門市思明區。區劃調整後,鼓浪嶼—萬石植物園風景名勝區將管轄10個著名風景區,陸地和海域面積達到245平方公里。
Ⅹ 申遺成功的廈門鼓浪嶼有什麼文化魅力
波蘭當地時間7月8日,福建廈門鼓浪嶼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通過終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個世界遺產項目。至此,中國超過義大利,成為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
林語堂故居位於鼓浪嶼漳州路44號,是一座U形的別墅,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約建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
別墅為英式,拱券迴廊,前部為兩房夾一廳,為兩層坡頂。後部中間為小花圃,兩旁為二層小樓,連著前面的主房,後花園里還有魚池。別墅的線腳重疊纖麗,而二樓的欄桿卻甚簡約。地下隔潮層並不低矮,保證了其上的廳房乾燥舒適。一樓中廳拱券前為一長長的石階,石階四周為古榕、龍眼、玉蘭,把小花園籠罩得濃蔭婆娑,清新涼爽,一派溫馨的氛圍。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此次中國申報遺產項目,是為了更加有效地對遺產進行保護,讓遺產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通過系統的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達到傳統文化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