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簡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簡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8 11:56:01

❶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鄭和(1371~1434年)是雲南昆陽(今雲南省晉寧縣昆陽鎮)人,回族。本姓馬,曾祖父叫拜顏,祖父、父親都叫哈只。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鄭和的父親病故,拋下13歲的他和另外五個兄弟姐妹。

鄭和本人除信奉伊斯蘭教外,對佛教及民間崇奉的神,如東南沿海的海神天妃也並不排斥。據明初人的記載,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真是儀表堂堂,氣度非凡。

大概就在其父去世前不久,他入宮當了宦官。在宮中,皇帝後妃都叫他「三保奴」(或「三寶奴」),一般人都叫他三保。在靖難之役中,他跟隨燕王征戰有功,被提升為太監,賜姓鄭。

鄭和下「西洋」,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業績,至今仍然家喻戶曉,所謂「西洋」,是古人的地理概念,元朝時已有這樣的叫法了。大體上以婆羅洲為界,婆羅洲以東的,稱東洋,以西的,稱西洋。鄭和航海所經之地,大部分在婆羅洲以西,所以一般稱「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到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他建造了不少大船,有的長44丈,寬18丈。這次首航,鄭和率領將士27800餘人,大海船208艘,船上有航海圖、羅盤針。並帶了大量金銀錢鈔。這支航行隊伍航船的體積之大、設備之先進,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鄭和與副使太監王景弘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泛海至福建,繼由福建五虎門揚帆,首先抵達古戰(越南南部),後歷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暹羅(泰國)、滿剌加(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蘇門答臘(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巫里(印度西岸的Mabar)、古里(印度西岸的科澤科德)、錫蘭(斯里蘭卡)等國。他沿途宣讀永樂皇帝的詔書,賞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力威懾。他還活捉了剽掠海上、橫行無忌、原籍廣東的海盜陳祖義,後被斬於京中市上,從此海道安寧。朱棣對這次遠航非常滿意,因為各國使者也隨船來朝拜。朱棣一一賞賜,並對鄭和等予以表彰。

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至永樂七年(1409年)七八月間,鄭和二下「西洋」,航行所至之地有占城、爪哇、南巫里、古里、柯枝(印度柯欽)、錫蘭等國。永樂七年(1409年)十月至永樂九年(1411年)七月,鄭和三下「西洋」。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月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八月,鄭和四下「西洋」。這次超過印度以西,到達波斯灣,先後抵達溜山(馬爾地夫)、忽魯謨斯(波斯灣口Ormuz)等地。鄭和的五下「西洋」,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八月。先後到達阿丹(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亞丁)、麻林(肯亞馬林迪)、木骨都束(索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馬裡布臘瓦)、刺撒(亞丁和佐法爾之間)。這次航行到達了遙遠的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一帶。鄭和返航時,滿剌加、忽魯謨斯、古里等19國的朝貢使者偕行,增強了明朝與這些國家的聯系。鄭和還帶回了不少珍禽異獸,如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駝雞等。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天,鄭和再下「西洋」,次年九月歸來。

鄭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開始於宣德六年(1431年)一月,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歸來。相距第六次航行已經十年。這十年間,朝中政局發生很大變化。朱棣死後,鄭和失去了靠山,只能在南京守備任內度過寂寞的歲月。仁宗朱高熾的去世,宣宗朱瞻基登位,執掌乾坤數年,卻不見海外諸國來朝貢。他認為這未免是國威不張,有失面子,這才想起先朝老太監鄭和。於是命令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所到之處,不下37國,南至爪哇,北抵麥加,西達赤道之南的非洲東岸。他是赤道非洲東海岸的頭一個發現者,是世界航海史上傑出的先驅者。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當他們在浩渺汪洋的驚濤駭浪中艱難地航行時,都比鄭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80年至90年以上。

鄭和作為一名朝廷官員,一生中率領船隊七次遠航不僅促進了中外交流,更顯示了當時中國航海事業的先進、發達,同時也顯示了中國當時的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

❷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有一下幾方面:
1、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專系和經濟交流。屬
2、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這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
3、讓大批中國人從此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
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辟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4、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5、促進文化交流。西洋基督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級官員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❸ 鄭和下西洋得歷史意義是什麼

大體上有如下幾個方面:(1)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不像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鑒於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里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3)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系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並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貿易產生的後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後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❹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航海家。

❺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歷史意義

鄭和來下西洋的目的可歸納自為三個方面,即「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三個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約,鄭和航海具有歷史局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鄭和下西洋不以發展海外貿易為目的,缺少持久的經濟推動力;再一層是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這里所謂「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是指無論鄭和到海外交易,還是西洋貢使來華,明朝政府都不考慮外國貢納的多寡,回贈十分優厚。據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凡貢使 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這種賠本的買賣,對廣交朋友、加深情誼,固然有積極作用,但不斷賠本,使自己在經濟上難以維持下去。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鄭和航海的壯舉不但未能像哥倫布等人的航海那樣導致地理大發現的後果,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明宣宗以後便成絕響。

❻ 論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經過,極其歷史意義。(急)

原因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原因);
2.擴展海外貿易(經濟原因);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原因)
4.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個人原因)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過
時間為 1405-1433
1405年7月11日,滿載著2.7萬餘人的龐大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出發。1407年秋,鄭和帶回了爪哇等國的朝貢使節和數十船商貿換回的異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幾個月後,鄭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線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歷時兩年。

1409年夏,鄭和第三次統領船隊出國。此次航行仍以東印度洋為中心,並在滿刺加建立排柵城垣,蓋了倉庫,作為海上貿易的中轉站。在從古里回航途中,鄭和還在錫蘭跟亞烈苦奈爾國王打了一仗,凱旋歸來。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達第四次航海命令。這一次,鄭和船隊繼續往西,將東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內,進一步擴大同海外各國的交往與貿易。此次航海時間較長,鄭和於1415年回國,分遣船隊一年後返回。

1417年5月,鄭和船隊第五次出海遠航,這次出海的主要任務是護送19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到了東非沿海最南的地區。

1421年7月,鄭和船隊六下西洋,護送16國使臣回國。鄭和親率的船隊到達了東非海岸慢八撒(今肯亞的蒙巴薩港)、竹步(今索馬里)等國,並在寶船上設宴招待各國賓朋,代表明成祖賜以絲、瓷、鐵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時帶回香料等珍品。

1431年初,明宣宗繼承祖父明成祖偉業和雄心,再次詔令鄭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歷時3年多,鄭和船隊走訪了近20個國家,還派出隨員特地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

意義

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佔有極為顯著的地位。鄭和歷時二 十八年的航海活動,不僅表現出十五世紀初葉中國航海和造船技術的光輝成就,還發展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長期 以來,國外學術界對這一事件極為重視。自上世紀末,國外學者就開始對鄭和下西洋的背景、過程、航海造船技術以及史料、傳說等進行全面的探討。其中許多研究 成果對於國內學術界曾起到一定的作用

❼ 簡述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不像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鑒於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里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
(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系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並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貿易產生的後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後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❽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對鄭和下西洋的認識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半年的壯舉。鄭和下西洋內的目的可歸納為三個方容面,即「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三個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約,鄭和航海具有歷史局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鄭和下西洋不以發展海外貿易為目的,缺少持久的經濟推動力;再一層是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這里所謂「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是指無論鄭和到海外交易,還是西洋貢使來華,明朝政府都不考慮外國貢納的多寡,回贈十分優厚。據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凡貢使
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這種賠本的買賣,對廣交朋友、加深情誼,固然有積極作用,但不斷賠本,使自己在經濟上難以維持下去。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鄭和航海的壯舉不但未能像哥倫布等人的航海那樣導致地理大發現的後果,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明宣宗以後便成絕響。

❾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在於

對鄭和下西洋的認識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半年的壯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三個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約,鄭和航海具有歷史局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鄭和下西洋不以發展海外貿易為目的,缺少持久的經濟推動力;再一層是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這里所謂「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是指無論鄭和到海外交易,還是西洋貢使來華,明朝政府都不考慮外國貢納的多寡,回贈十分優厚。據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凡貢使 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這種賠本的買賣,對廣交朋友、加深情誼,固然有積極作用,但不斷賠本,使自己在經濟上難以維持下去。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鄭和航海的壯舉不但未能像哥倫布等人的航海那樣導致地理大發現的後果,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明宣宗以後便成絕響。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4-19 11:59
1)、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系。 (2)、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閱讀全文

與簡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