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溫州的歷史文化

溫州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3 21:54:48

㈠ 溫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三朝。結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後者俗稱「三日兒」。洗生婆要在「三朝」為嬰兒洗浴、更衣和檢視臍帶痕。外婆家要送禮,內有壽桃、紅蛋、花生、福壽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擺酒請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飯。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瑞安縣志》記載:「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是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1)溫州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1、溫州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甌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遠流長,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造型藝術、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習俗等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2、自2005年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開始以來,通過溫州市性普查,共確定非遺線索55萬余條,有價值項目27000餘個。在此基礎上成功申報和公布樂清黃楊木雕、細紋刻紙、溫州鼓詞、泰順的葯發木偶、永嘉崑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17項,省級78項,市級2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國家級6人,省級64人。

㈡ 溫州的歷史由來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

都地。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

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

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 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

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

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

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
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

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

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

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㈢ 溫州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哪些

紅軍橋來,距離
城西約15公里,橫跨浙江省源
與福建省
犀溪鄉
交界溪上;
南麂列島,位於浙江省
東部海域、
口外,距
港30海里;
劉基
,位於
天頂湖西邊的南田鎮;
蒲壯所城,位於浙閩交界處的
蒲城鄉,是中國古代著名的
城堡建築;

古街,位於岩頭鎮上,沿街有
古橋、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觀;

,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
雪溪胡宅,坐落在三魁鎮雪溪鄉橋西村的胡宅;

古橋,又名「永慶橋」,位於麗水湖上,建於南宋末年;
望兄亭,蒼坡村南寨牆上;
蒼坡溪門,是整個古村寨的大門,為元明時期建造,三間四柱木造牌樓式;
仁濟古廟,已被辟為蒼坡民俗館;
妙果寺,位於浙江溫州市區人民路松台
,系東甌著名古剎;
普明寺,又稱後嶼堂,位於
瞿溪鎮後嶼羅漢山;
張璁祖祠,坐落在
永中鎮普門村

㈣ 溫州古城的歷史

古城溫州與我國南方各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保存了唐宋時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在古代,每一條街坊里弄建成之後,此處的主人就自發地給它起個名字,以作標志。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巷弄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探訪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巷弄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根據初步調查,明清之際,街道起名之後,只是口耳相傳,約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國二十年後,溫州才開始用文字將街道名稱製成標牌,掛在街口要沖,以便行人查詢。
溫州的地名,具體標出了它在溫州城內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溫州城的交通脈絡,而且還記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濃郁的文化生活氣息,體現著人們的思想和期望。它猶如一座民俗風情博物館,通過這個窗口,能夠看到當年溫州人的生活狀況,顯示著它的社會烙印。
溫州古城的許多條街巷,其名稱的由來除與古跡、典故、人物有關之外,還有很多與地形、特產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留意這些古樸、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確饒有風趣。至於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軼事、風物傳說的地名就更是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還有一些因諧音和雅化而變化多端的地名,它們深藏的內涵往往變成了一些「地名之謎」,這就更會引發人們考究的興趣了。
地名,應該是比較穩定的,一旦確定下來,最好保持長期不變。如果輕易改名,會給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造成障礙。但是,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地名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頻繁,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自然環境的變遷而演變。因此,凡是通俗、好記、容易口傳的名稱都保留下來,並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奧、別扭的地名,則叫不響,也不容易被群眾接受,最後只能更改。
例如有些巷弄名稱,本來取得比較粗俗,後來一點點逐漸改文雅了,如「鬼神壇」改成了「舉人坦」等。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聽的字,屬諧音轉換,而且叫起來與原音又差不多,人們都樂意接受,因而就能流傳開來。但如果未經廣大群眾認可,強加給人們,就不會叫響。如文化大革命時把一些帶有明顯標語口號式的字眼強安在巷弄名稱上,像把「信河街」改名「興無街」,結果只叫了一時,很快就消逝了。同樣,幾年前,某市府領導東施效顰,硬是把新建的「信河廣場」起名為「星河廣場」,老百姓不答應,也一樣最終得改過來,這就說明地名並不是隨隨便便能改的。
也有些地名,其歷史沿革的關系意義實際上雖已失去,如「蒲鞋市」已不再賣蒲鞋而變成了居民小區、「瓦市巷」也已成了菜場,但其舊名稱卻一直還這么叫著,究原因,就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古城溫州,街巷縱橫,格局整齊,里坊暢通。但在解放以前,巷弄狹窄、街路不平、車馬難行、商肆凋零。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溫州城區比解放初擴大了好幾倍,環境也變得整潔幽美了。溫州不僅新建起許許多多高樓大廈、居民小區,同時也在進行著改造舊街小巷的建設。許多街巷名稱雖依然如故,但早已不是舊日模樣了。現在的溫州,已變得街巷開闊、四通八達、綠樹成蔭、市井繁榮。

㈤ 溫州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地理環境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別稱鹿城。擁有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 東南丘陵,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溫州2009年GDP突破2527億元,浙江省內排第三,2009年溫州GDP比上年增長8.5%,增幅與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60.72億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00元,增長7.1%。 全市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99.8萬人(2008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溫州話)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樹是榕樹,市鳥是海鷗,市歌是《會飛的家鄉》。 還有一本描寫溫州的小說《溫州別戀》,作者是六百里。歷史文化 溫州五馬街 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將這座城市稱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這座山稱為「郭公山」。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祐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璀璨: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溫州歷代狀元、榜眼、探花 1、文科狀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問、趙建大、周坦、徐儼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葉適、陳棟、陳求魯、林公一、陳宜中、鄒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瓚 3、文科探花(3人): 陳桷、黃中、孫希旦 4、武科狀元(20人):潘文虎、陳鰲、陳鶚、蔡必勝、黃裦然、林管、薛贄、朱嗣宗、林夢新、朱熠、趙國華、項桂發、章夢飛、侯畐、張宗德、朱應舉、蔡起辛、翁[木鄂]、林時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應發、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陳元普、孔元圭、葉宗澤、薛應龍、陳龍發 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①白石遺址: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②大坪遺址: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③下湖墩遺址: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④山前山遺址: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⑤牛頭頸遺址: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鶴嶼山遺址: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⑦獅子崗遺址: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⑧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溫州旅遊景點: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溫州網: http://www.66wz.com/

㈥ 溫州傳統文化有哪些

溫州文化是海洋文化與農業文化的混合物
費孝通先生說溫州地區的歷史傳統是「八仙過海」:是石刻、竹編、彈棉、箍桶、裁縫、理發、廚師等百工手藝人和挑擔賣糖、賣小百貨生意郎周遊各地,掙錢回家,養家立業。這些飄泊異地的手藝人和商販同居家耕地的農家女結合,是藝商與農業的結合。這是溫州模式的靈魂,從而有異於蘇南模式。然而,溫州的商業為什麼繁榮?從溫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溫州地處東南沿海和甌江下游,自古以來,既是傳統農業生產大為發展的地區,又是一個貿易發達的沿海地區。溫州這種區域性的商業特徵,跟大海有著深層次的聯系,溫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海洋文化。
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沿海地區較之內地優先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託良好的港口條件,憑借發達的海上運輸。北宋時期,溫州就已經是一個工商業繁榮、海上交通、貿易發達的城市,為全國11個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溫州造船的歲額達六百艘,與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同居全國首位。這種情況提供了溫州人漂洋過海的方便,一些溫州商人隨貿易商船去國外經商;有的則客居那裡經商。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就有溫州人移居海外了。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溫州人紛紛飄洋過海到日本、東南亞、歐海諸國經商謀生,到建國前就有華僑3.8萬人。海上交通的發達給了溫州人外出謀生的機會,也逐漸鑄造了溫州人四海為家,喜歡闖盪的個性,這是溫州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根源。
但基本上,溫州古城是個傳統化、鄉村化的城市。自宋代始,江南因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使不願受少數民族統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溫州人口也急劇增加。至南宋中期的淳熙年間溫州人口則驟增至九十多萬人。墾田面積大大超過前代,畝產增加,「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傳統農業血緣、地緣等鄉土關系所形成的慣例、習俗對溫州經濟與人民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也給溫州模式家族制特色的形成設下了伏筆。
大海文化與鄉村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的條件下就孕育了獨特的溫州模式。在傳統計劃體制下,溫州人隱藏著的闖盪沖動不曾熄滅過,而在溫州農村,尤其是東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帶,在制度的灰色區域內,積淀巳久的小商品意識,經商沖動,以及農村中孕含著的市場因素一下子煥發出來。正如金祥榮、朱希偉所言,溫州的商業文化與傳統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裂痕,一旦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剛性有所松動,便會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形成對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的「背離」,這是溫州推行准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的重要動因。溫州小商品從一開始就繞開當時計劃經濟嚴格的產品范圍,以市場為起點和歸宿,市場和商品相互刺激,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溫州模式不是產生於城市中心,而是在溫州廣大農村城鎮產生的。

㈦ 走進溫州歷史文化

溫州地處浙東地區,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工業、商貿、港口城市。她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地區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與台州地區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溫州市現轄三區(鹿城、龍灣、甌海)、兩市(瑞安、樂清)、六縣(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
溫州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山脈之間,溪流奔騰,大都由西向東注入東海。主要河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甌江為浙江第二大河,左納楠溪江入海。

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潤濕性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氣溫16.1~18.2攝氏度。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間有台風。因此,來溫州的最佳旅遊時間為一年四季。既便是梅雨季節,雨中游雁盪也別有一番風味。

溫州不僅以「商貿」城市聞名遐邇,其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現擁有雁盪山(溫州雁盪山、南雁盪山、中雁盪山)、楠溪江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麂列島、烏岩嶺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岩、瑤溪、洞頭、濱海玉蒼山(玉蒼山公園)、百丈漈、寨寮溪、澤雅七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八個市級風景區,還有眾多的森林公園和文物古跡。

雁山雲影,甌海潮蹤,楠溪勝景,百島風光,玉蒼石景,百丈飛瀑,寨寮風情,承天氡泉,孕育出璀燦的甌越文化,使得溫州更加深沉,更為神秘,更有內涵。

溫州位處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水陸交通十分發達。溫州機場已開辟42條國內航線,並開通了與香港、澳門的地區航線。溫州火車站旅客列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國內主要城市。溫州港是一個集河口港、海灣港於一體的綜合性天然良港,為浙南、閩北貨物進出的咽喉。

溫州是我國著名僑鄉之一。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大部分在美國、法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從事餐館業、皮革業、服裝業等。在溫州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畲族,其次是回族,此外還有壯、苗、土家、侗、滿、布依等民族。

溫州概況
簡 稱:甌
區 號:0577
郵 編:325000
位 置:位於浙江東南沿海地區,是浙南政治、文化、經濟、交通、旅遊中心。南接福建省,西連麗水市,北通台州市。
區 劃:現轄鹿城、龍灣、甌海三個區及瑞安、樂清、永嘉、文成、泰順、平陽、蒼南、洞頭八個縣(市)。

㈧ 溫州的歷史

溫州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歷史悠久的商業文化為底蘊,以非公有制經濟為平台,以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為途徑,以政策的適時適度引導為主要推動力,溫州人民創造出一個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奇跡。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對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一、歷史悠久的溫州商業文化 溫州的傳統文化,一直有著「追求功利型」特徵。由於溫州歷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遠離政治中心,從事小商小販的特別多。在北宋興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學派的「事功學說」,批評封建政府限制工商業發展的「重農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義」、「義利並舉」的主張,在物質和道義的關繫上,摒棄了那種「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的重義輕利觀念,造就了溫州人強烈的商業意識和商業頭腦,溫州人把物質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載體,把通過辛勤勞動擁有物質財富看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溫州的傳統文化另一鮮明特徵就是務實,既不作空洞的玄學討論,也不過多理會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自始至終追求「經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隨之自然孕育了溫州人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千萬」精神:克服千難萬險,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道盡千言萬語,不惜千辛萬苦,掙得千金萬銀。古已有之的重商傳統,認定了市場是衣食父母,利潤是終極目的。這些「功利主義」的商業文化傳統與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難以彌和的裂痕,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只能被暫時封凍起來。然而,暫時的封凍也只是相對的。據《人民日報》1957年10月9日報道,早在1956年,溫州永嘉縣就進行了「包產到戶」的試驗。至1957年夏季,溫州各縣共約1000個農業社,包括178000多戶社員(占入社農戶的15%)參與了這一試驗。脫離土地的溫州農民,依靠世代相傳的商業智慧和技巧,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始小范圍地走向了市場競爭的舞台。當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濟下的意識形態略有松動,溫州人便迅速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形成對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的「背離」,這是「溫州模式」創始的重要文化動因。
二、崛起的動因———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溫州率先進行了市場趨向改革,政府放手發展私營經濟,大膽進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溫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後廠」為主要特徵。由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家庭工業和個體工商業,出現了「家家辦工廠、戶戶聞機聲」的景象,「前門開店、後院生產」是當時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徵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誕生」。由於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個體或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更大規模、更高檔次的發展,於是,各個小企業紛紛走向聯合,由多個業主共同投資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應運而生,「股份合作制」成為當時最典型的企業組織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頓理順、規范提高階段。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溫州市組織開展了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二次創業,集中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做了適當的理順和規范。(4)1998年黨的「十五大」以後至今,健康發展階段。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的修憲精神,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到2002年5月份,溫州市個體工商戶21萬多個,非公有制企業4萬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業數佔全市企業總數的90%以上;按照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資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多。
三、興盛的動因———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 溫州市經濟發展道路從以下兩組數字可以得到明顯反映:第一組數字是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產業增長了58%;第二組數字是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第一產業增加值57.1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8.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7.74億元。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農業的工業化,樂觀地講,溫州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典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工業企業在城市大量興建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舉遷移。而溫州市的發展沒有走這條道路,而是加快以鄉鎮企業、私營經濟為依託的農業工業化來促進農村城市化,以發展小城鎮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溫州市的建制鎮達到130個,人口達488.24萬人,人口超過5萬的建制鎮21個,其中以柳市、龍港為代表的30個經濟強鎮,其人口佔全市農村人口的38.6%,但其經濟總量占據了全市農村的82.6%。據估計,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小城鎮的崛起,溫州農村已經有100多萬農民轉移出來,成為城鎮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表明,溫州市城鎮人口佔全市總人口比例達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四、結語 (一)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條件下創造出來的 市場經濟體制使溫州人如魚得水,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發展是硬道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促進發展,同時,改革又必須以思想解放為前提。溫州模式的成功,得益於積極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合理引導和發揮先進文化的驅動力,尋找和因勢利導本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二)溫州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的有效作為功不可沒 一是樹立服務意識。凡是應該企業辦的事情,政府堅決不幹預;凡是一家一戶企業辦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動承擔「牽線搭台」任務。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國第一個私營企業地方行政性法規、第一個股份合作制 農業經濟問題 2002年第11期經濟地方行政性法規都出自溫州。三是加強管理引導。鑒於在經濟發展初期假冒偽劣產品對溫州經濟的負面影響,溫州市提出了「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的口號,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基本解決了假、冒、騙的頑症,溫州經濟開始轉為規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區域型、品牌型的經濟模式。(三)溫州市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方面的做法很有創新 (1)統一規劃、有序發展。結合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導向戰略,政府按照「強化中心鎮、突出重點鎮、兼顧一般鎮」的原則,強化了中心鎮的中心地位。(2)改革機制、強化職能。相繼對行政管理體制、鎮級財政體制、城鎮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戶籍制度、糧食購銷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進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獎勵。對重點鎮給予某些縣級管理職能,在試點鎮建立健全縣級管理部門的延伸機構並賦予相應許可權,優先安排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在具備條件的試點鎮建立「投資開發公司」,按照經濟發展總量、增長質量、綜合實力等進行綜合評比,對先進城鎮予以隆重表彰和經濟重獎。(四)溫州經濟運行模式只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在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從不同方面進行著許多有益的探索。如:蘇州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方面進行了更為廣泛的有益實踐,該市農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約佔10%左右,並已經充分顯示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體組織形式有:股份制的各類專業合作社(聯合體)、會員制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同制的「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村級(資產)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寬松有利的環境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蘇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稅收、經營業務等適時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張家港市計劃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擔保基金,為各類技術協會、經濟組織等提供貸款擔保。另外,政府在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動和流轉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修正具體的操作辦法,在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探索和採用租用、入股等多種形式,保障了生產要素流動的有序進行,加快了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㈨ 溫州古城有哪些歷史故事

溫州歷史: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南宋時溫州在農業、造船、采礦等方面發展很快,並成為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此後溫州一直為歷代路、府所處。

由於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溫州物產十分豐富。已發現礦藏有鉛、鋅、錫等40多種,探明大小礦點300多處,明礬石儲量達2.2億噸,有「世界礬都」之稱。

溫州素以奇山秀水揚名海內外,境內雁盪山和楠溪江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區。北雁盪山號稱「寰中絕勝」,總面積460平方公里,有7個景區,500多個景點,奇峰怪石,移步換景,瀑飛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詩雲「欲寫龍秋難下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灣72 灘,灘灣風光四時晨昏變幻多姿,保持著田園式自然生態風光。沿岸還有古建築和大若岩等著名景點

溫州有泰順的「承天雪龍」、永嘉的「烏中早」、樂清的「饜盪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來中外馳名。

被稱為「神水」的泰順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療、旅遊兼得之地。

溫州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至今還保持著原始生態,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溫州的西雙版納」。

溫州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省的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閩北,西與麗水地區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浙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轄鹿城、甌海、龍灣3區和樂清、瑞安2市及洞頭、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個縣,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總人口720萬,市區人口80萬。

溫州山川秀美,風光綺麗。

溫州山水甲東南。溫州的山脈有洞宮山、括蒼山、雁盪山等山脈,群山峰巒疊嶂,青翠欲滴。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神韻,深遂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嘆天工造物之美。

溫州河流眾多,主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水系,這些溪流由西向東注入東海。其中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發源於慶元縣的鳳陽山,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萬平方公里,其上游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嶺形成許多急流險灘,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苑如玉帶上的翡翠,給美麗的溫州城增添了許多資色。

溫州氣候宜人,物產豐饒。

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 7.6℃,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全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約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溫和濕潤的氣候,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沿海平原是溫州主要產糧區,一年三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60餘種,西部山區有大量的林產品資源。溫州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355公里,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漁場,海水魚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鱸魚等370多種,還有近百萬畝的淺海灘塗,養殖著蟶、蚶、蠣、蝦、蟹等海洋生物。

溫州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歷代名人輩出,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雁盪山、楠溪江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烏岩林、南麂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7個省級風景區,8個市級風景區。旅遊景區面積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5強。

溫州地名傳說

溫州東門外漲橋頭,住著一個叫柳美兒的人。他平日靠賣青鹽橄欖維持一家人生活。一年到頭勤力省徑,還是雙手空空。
這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財主人家都放炮仗,擺分歲酒,快快活活過年。柳美兒一家呢,鑊灶冰冷,細兒哭叫,他老安掛著眼淚,只是嘆氣。柳美兒怕別人來逼債,起五更就溜到外面避債去了。
他走呀走,走到一座土地殿前,腳剛伸進殿門,只見神櫥下早宿著一個人。柳美兒問他在這里做什麼,那人說自己姓花,住在西郭外,因做木材生意虧了本,只得到這里避債。柳美兒一聽,也把自己欠債避難的事對他講了。姓花的就問他欠多少債,柳美兒說欠了五十個銀番錢。姓花了聽了忙說:"老弟,這五十個銀番錢好解決,呶,我身邊還有,你先拿去還債,走歸與家人團聚。"柳美兒說:"人客,勿開玩笑,你自欠的債也還不了嘛!"姓花的講:"哎呀,我不是欠幾十,是好幾百呀,東借西借還是湊不攏。唉!兩家受苦,不如我一個人受苦好。老弟,勿推三阻四了。"
柳美兒見他恁講,就收下了錢。一走歸,那班討債的人正擠在房間里,見他進來,都圍攏討債。柳美兒兜里有錢,也就客客氣氣地一個一個還清了債,打發他們走了。
討債的走完了,柳美兒從兜里摸出銀番錢點一點,還剩下十五個。他老安見柳美兒還了債,覺得奇怪,問他這些錢是哪裡來的,柳美兒就把經過講了一遍,老安說:"世上還有恁好的人,真是難得啊!哎,你快去把他請來一起過年。""講是講是!"柳美兒邊講邊摸出五個番錢,吩咐老安買菜、舀酒。他自己跑去請那個大恩人。
一會兒,大恩人請到了,柳美兒老安也從菜市場里買來了一條大鯉魚,鯉魚活鮮鮮的,嘴還一張一合地動著。柳美我拎著魚,走到後門塘河埠頭去剖魚。正想動手刮鱗,哪曉得的一滑,魚掉到河裡去了。他就跳落水去摸,左摸右摸,魚就是摸勿著。奇怪了,腳下怎麼會有啷啷聲,他雙手伸到腳下去摸,摸上來一看,哎呀,是光溜溜的銀番錢啊。柳美兒快活煞,還叫姓花的恩人一起摸,兩個在塘河裡摸了半日,摸了滿登登三四籃兒。
柳美我得到了這些錢財,就對姓花的恩人說:"這財應該是你的,你拿去還債吧!"姓花的講:"動勿得,這財是你先摸到的,歸你!" 兩個推來推去,柳美兒老安講了:"勿推,勿推,聽我說,若不是恩人,勿講會得來恁多銀番錢,這年還不曉得怎麼過呢!錢嘛,依我看,你拿一半還債,另一半呢,不如拿來翻修這條塘河。 "
兩個人一聽,都覺得這辦法好,第二日就僱人來修塘河。塘河修好了,地方人都講他兩個人品德好 ,就把這條塘河叫做花柳塘,到現在大家還是恁叫呢。

"五馬街"的由來

很久以前,溫州五馬街不是叫五馬街,也勿曉得叫什麼。聽講,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裡都聽見一陣陣"得得得"馬跑過的聲音。開門一看,又不見馬的影子。
那時候,這條街上住著一個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塊石頭。每日打草鞋時節,他把草放在這 塊石頭上慢慢捶軟。 石頭是青色的,因為捶得長久了,光溜溜,也蠻好看。

一日,有個人看見這塊石頭,就去對老人說:"老伯伯,你這塊石頭賣給我吧,我給你五兩銀子!"老人聽了有些奇怪,搖搖頭:"我勿賣,這塊石頭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捨不得賣。 好多看熱鬧的人都覺得這人要花恁多的銀子買一塊石頭,實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頭被人偷去了,就把石頭搬到屋裡來。過了三日三夜,那個客人又來了。他帶來更多的銀子,想請老人將石頭賣給他。那客人一看石頭沒有了,很著急,趕緊問老人。老人告訴他,已經搬到屋裡來了。"幾日了?"那客人慌張地問。"三日三夜。"老人說。"唉!"那客人嘆了一口氣,說:"現在你就送給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寶客。我看到你這塊石頭上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外面,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長得活潑健壯。現在你把石頭搬到屋裡,五匹馬沒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說著,那采寶客就把石頭一翻,果真石頭上有五匹馬的影子,只是不動了。 聽的人都為老人嘆可惜,說他運氣不好。老人呢,一點不在乎。他說:"以前我不曉得它是寶貝,我當做寶貝恁愛它。現在這五頭馬不動了,我捶還是照樣便當,還象塊寶貝嘛!" 以後老人照舊勤勤懇懇打草鞋賣,照舊用這塊石頭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後,大家叫老人住的這條街為五馬街

閱讀全文

與溫州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