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古至今西方文化給傳統文化帶來的發現
中國文化的現代轉變受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影響,但「現代化」絕不等於「西化」;「西化」又有各種不同的層次,科技甚至制度層面的「西化」並不是文化的核心。
現在一般深受西方論著影響的知識分子往往接受西方人的偏見,即以西方現代的價值是普遍性的(universalistic),中國傳統的價值是特殊性的(particularistic)。這是一個根本站不住的觀點。其實,每一個文化系統中的價值都可以分為普遍與特殊兩類。把西化與現代化視為異名同實便正是這一偏見的產物。
所以我們在討論文化的異同時,需要著眼於兩個方面:一是「價值的來源」;二是「價值世界與實際世界的關系」。
這兩個問題是一事的兩面,但後一問題更為吃緊。這是討論中西文化異同所必須涉及的總關鍵,只有先打開這一關鍵,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去解說由此而衍生的、但涉及中國價值系統各方面的具體問題。
就第一個方面來看,僅從價值具有超越的源頭一點而言,中、西文化在開始時似乎並無基本不同。
的確,西方文化認為價值源於「超越的源頭」。具體來講,古希臘致力於通過理性尋求價值之源,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說」,還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動因」,其努力都是逼出一個至善的、作為價值根源的「上帝」。很顯然,希臘人是靠「理性」追溯價值之源的,但人的理性並不能充分完成這個任務。不過,希伯來的宗教信仰恰好填補了此一空缺,即,它可將「上帝」作為價值之源提供給人們。在此意義下,西方文化之接受基督教,決不全出於歷史的偶然。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上帝正為西方人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存有的根據。
同樣,中國文化也認為價值有其「超越的源頭」。在中國,人間秩序和道德價值歸源於「帝」或「天」,因此才有所謂「不知不識,順帝之則」;「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之說。不過,從子產、孔子開端以後,「人」的分量加重了,「帝」或「天」的分量則相對減輕了。但是,盡管「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並不能因此說孔子否認「性與天道」的真實性。孟子說,「仁」、「義」、「禮」、「智」四端都內在於人性,而此性「乃我固有之也」,故「知其性,則知天矣」。後來,《中庸》說得更明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總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價值之「超越的源頭」並不「起於人間」,而與西方同樣有超人間的來源。
我們在此毋須詳細分析「天」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含義。我們所強調的一點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並不以為人間的秩序和價值起於人間,它們仍有超人間的來源。
就第二個方面來看,從超越源頭和人間世之間的關系著眼,中西文化確有很大不同。
中國人對於此超越源頭只作肯定而不去窮究到底。西方人的態度卻迥然兩樣,他們自始便要在這一方面『打破沙鍋問到底。
具體來講,在西方文化,「超越世界」和「超越性」的「上帝」表現出無限的威力,個人實踐社會價值或道德價值乃是聽從上帝的「召喚」。換言之,人必須遵行上帝所規定的法則,因為上帝不僅是「造物主」,也是宇宙價值的根源。
在中國文化,中國人自始至終便知道人的智力無法把「超越世界」清楚而具體地展示出來,故將它與「人間世界」聯系起來展現。也就是說,中國人用「道」來代表理想的「超越世界」,以人倫日用來代表現實的「人間世界」;「道」即在「人倫日用」之中,「人倫日用」不能須臾離「道」。
可見,如果說西方的「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涇渭分明」,那麼中國人的這兩個世界是「離中有合」、「合中有離」的。
西方哲學上本體界與現象界之分,宗教上天國與人間之分,社會思想上烏托邦與現實之分,在中國傳統中雖然也可以找得到蹤跡,但畢竟不佔主導的地位。中國的兩個世界則是互相交涉、離中有合、合中有離的。
正因為上述,西方文化表現為「外傾」的性格,中國文化則表現為「內傾」的性格。就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來講,其內在力量表現在儒家「求諸己」、「盡其在我」和道家的「自足」等上面,佛教的「依自不依他」也加強了這種意識。客觀地講,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主要是受這種文化之賜。
然而,中國近代的思想界卻沒有看清上述情況,出現了亦步亦趨照抄西方模式的現象。不過,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與西方根本不同,這就決定了它無法亦步亦趨地照抄西方的模式。
具體來講,西方文化為「外傾性格」,故其歷史上出現了「文藝復興」問題和「啟蒙」問題。與此不同,中國的古典研究從來未曾中斷,自然不需要什麼「文藝復興」;中國並無信仰與理性的對峙,更不是理性長期處在信仰壓抑之下的局面,因此「啟蒙」之說在中國也是沒有著落的。
歷史地看,忽視中西文化之差異,「照抄」西方文化模式,不僅給中國文化帶來嚴重的負作用,也使得中國的現代化遭受了嚴重挫折。五四的知識分子要在中國推動「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這是把西方的歷史機械地移植到中國來了。他們對儒教的攻擊即在有意或無意地採取了近代西方人對中古教會的態度。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這是中國「俗世化」所必經的途徑。但事實上,中國的現代化根本碰不到「俗世化」的問題,因為中國沒有西方教會的傳統……
中國文化的病是從內在超越的過程中長期積累而成的。這與西方外在超越型的文化因兩個世界分裂而爆發的急症截然不同。中西雙方的病象盡有相似之處,而病因則有別。五四人物是把內科病當外科病來診斷的,因此他們的治療方法始終不出手術割治和器官移植的范圍。
而中國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實際上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個方面,中國文化與科學不存在沖突,此可利於現代化的實現。或者說,由於中國人的價值之源不寄託於人格化的上帝,其出於「天」而實現則落在人性之中,故中國文化對於現代化的觀念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西方,因為有「創世」的神話,所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引起強烈的抗拒,但它在中國的傳播卻完全沒有遇到阻力。中國文化中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是另一問題,但是它對待科學的態度是開放的。
另一個方面,中國文化更重視「人的尊嚴」,此是現代化之重要內容。
在西方近代「世俗化」的歷史進程中,雖然人文主義者率先提出「人的尊嚴」的觀念,但傾向宗教或形而上學的人往往把人的本質舉得過高;傾向無神論、唯物論或科學的人又把人性貶得過低,故「人的尊嚴」始終難以建築在穩固基礎之上。所謂「人文主義」(humanism)在西方思想界一直都占不到很高的地位。這是西方在俗世化過程中建立「人的尊嚴」所無法避免的困難。
與之不同,「人的尊嚴」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自孔子以來便牢固地建立了,兩千多年來不但很穩定,而且遍及社會各階層。在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中,人的尊嚴的觀念是遍及於一切人的。所以僅就人的尊嚴一點而言,中國文化早已是現代的,不必經過俗世化才能產生。
總之,基於上述這樣兩個方面,從實質方面看,中國的文化價值一直到今天也還是充滿著活力的。
② 赤峰紅山文化的發現歷史
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這幾個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撒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所以,人們後來都叫它「紅山」。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它的名字叫桑芝華。他來到內蒙林西(今巴林右旗),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年冬,從東北通遼來了梁啟超的一個兒子叫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後,開始研究考古學。它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他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結果是日寇枉費心機。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其後不久,在內蒙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
1981年12月,在杭州舉行的《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上,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孫守道先生等,向大會提交論文:《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又一次確認了上述發現均屬《紅山文化》。此後,一時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轟動。大批海內外學者紛至沓來東北考察。與此同時,已故的中國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對紅山文化作了進一步的肯定。確認: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曙光。
③ 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3)歷史文化的發現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④ 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歷史文明是什麼
紅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於文明標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於8000年前。
通過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東亞大陸地區,雖然有著紅山、龍山、仰韶、大溪、良渚這五種文化區系,但是文化區系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平民使用的陶器上,而上層貴族使用的玉器都非常相似。
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玉琮,從東北到西南都有發現。這可能說明,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雖然平民有不同的遺傳和文化傳統,上層建築可能是同一套。
中國人群,特別是漢族人群來自迅速的人口擴張,這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就開始了。用Y染色體構建的中國父系遺傳譜上,我們發現了三個獨特的新石器時代個體節點,發生了突然的後代人口擴張。
也就是說,有三個人,分別有特別多的兒子,他們的兒子又有特別多的孫子,兩三代內就迅速繁衍出了成千上萬後代。
今天,近半數的中國男人都是這三個人的直系後代。根據積累的突變計算出這三個個體的年代,分別是大約6800、6500和5400年前。這三個年代正好分別對應考古文化中高廟文化、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鼎盛期的開始時間。
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意義
重新審視文明的定義,我們應該認為:文明是一種讓不同的人群和諧生活於同一個國度中的倫理和科學規范。而中華文明,從八千多年前開始萌發,在五六千年前已經有了最初的古國,三四千年前完全成熟。中華文明古國之悠久,完全不輸於西方的文明古國。
為了研究中華古史,我們必須從分子人類學、考古學和語言文化等多個角度綜合分析。任何一個學科單方面的研究都只能得到片面的結果,猶如盲人摸象。只有多學科綜合研究,我們才可能看到一個多維的立體的更真實的歷史。
⑤ 地理大發現的經過及歷史文化
一、地理大發現:指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二、歷史背景:
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歐洲人不能再直接通過這個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大港口來獲得他們日益依賴,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從而迫使歐洲人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貿易路線。
2、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商品對於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於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
3、文化與航海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明改造了諸如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術,使得歐洲人擁有了在各種復雜氣候條件下進行遠航的能力。
三、經過:
1、在西歐,葡萄牙首先發起了大規模的航海探險活動:15世紀早期,航海家恩里克王子創辦地理研究機構,先後發現了馬德拉島、維德角群島,並從直布羅陀沿非洲西海岸到達幾內亞灣;1473年,葡萄牙船隻駛過赤道,後達到剛果河口;1487年,迪亞斯的探險隊到達非洲南端,發現好望角,並進入印度洋;1497年,以達迦馬為首的船隊沿迪亞斯航線繼續向前,經非洲東岸的莫三比克、肯亞,於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開辟了從大西洋繞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線,從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
2、西班牙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曾經參加葡萄牙遠征隊,到過非洲、印度、蘇門答臘、爪哇、班達群島和馬六甲海峽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說;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沖突中被殺。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維多利亞」號返回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
⑥ 中國悠久歷史文化
但凡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很多神話故事,中國也不例外。女媧補專天,誇父逐日、嫦屬娥奔月、女媧造人、後羿射日、盤古開天等等都是很經典的故事。中國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等人才輩出,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在最近熱播的《大長今》裡面常常提到張仲景、華佗、李時珍這些人,說明我過古代的醫學對世界都是有貢獻的。埃及的金字塔、巴比淪空中花園什麼的都是以大而見長,中國的卻是是精見長,我們中學語文課本裡面學的「核舟」、還有歷史書上提到的無數的珍貴文物。本人最激動的是長沙馬王堆的前年未乾的古屍,以及她的陪葬。歷史一直貫穿於我們的義務教育階段。年輕人應該了解的不少,關鍵是對此的興趣比較少。所以記住的不多。
一樓提到的佛教文化我也不是很喜歡的,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帝王要是缺少了這些文化還能靠什麼來維持國家的穩定呢?國家不穩定,戰亂頻繁我們的祖先難道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去留給我們光輝燦爛的五前年文明?何況佛教在今天已經變味了。遊客進廟燒香已經是廟宇收入的一大來源,抽簽解簽價格貴的嚇人。有個老和尚看見你說你和佛有緣要送你一個護身符,可你要先捐什麼什麼款,點什麼什麼燈......文明就這樣被一步一步的踐踏
⑦ 古代歷史文化的發展與地理的關系(葡萄牙發現亞洲)
……亞洲不是葡萄牙人發現的,自古以來亞洲就和歐洲非洲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樓主說的是美洲還可以討論一下。
我想樓主是想問「關於地理和文明的關系」,其實比較一下漢人和古中國北方的匈奴、蒙古就可以發現,文明誕生的條件在於地理環境能夠不斷給予一個文明「恰當的挑戰」。比如蒙古,這個文明誕生的環境過於惡劣,以至於蒙古除了作戰(直接目的是搶劫),放牧之外沒有足夠的生產力來發展自身文明,又比如東南亞群島,這些文明誕生於物產過於豐富的地方,在一個小島上自給自足完全有可能,而且海洋天然隔絕了大部分外來競爭者。比之黃河流域,漢人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土地條件不錯卻稱不上十分肥沃,四周還有許多外族部落與漢人競爭,到最後漢人幸運的勝出,成為了中原最強大的文明,而且在這之後還必須應對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斷侵襲,自身內部國家機器的不斷適應社會環境,這幾種挑戰反而使得中原文明強大起來。
這一現象在西方的古羅馬帝國身上也得到體現,羅馬不算什麼條件優越的地方,北方有高盧,南方迦太基,東邊是希臘城邦各國(尤其是亞歷山大的母國馬其頓最強),亞平寧半島內部還有很多不屬於羅馬的城邦,最後羅馬硬是在這種不斷給予恰當挑戰種打敗各個對手(說實話,上面三個羅馬鄰國每一個都差點讓羅馬亡國),取代希臘成為古代西方文明最輝煌的帝國。
說道文明的滅亡與中斷,可以看看中國的清朝,那時候漢人本來就是東亞最先進的民族,因為內外雙重壓力被滿人統治,但是滿人並沒有再融合之後爆發出新鮮的活力,歸根結蒂是滿人與蒙古一樣,由於生存條件的挑戰過於惡劣,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幾乎把漢文化全盤接受,而由於異族統治的特殊性,制約了漢民族自身的反省與發展(明末時期,王守仁的心學已經十分流行,如果社會風氣進一步開化,有可能走上資本自立的道路,滿人入主中原可以說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但別埋怨滿人,那是「天數」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而且東亞地區由於海洋,沙漠與西方隔絕,並沒有接受外來文明的挑戰,文明的發展便漸漸停滯衰落。知道鴉片戰爭之後才爆發出應有的活力,那時已經落後西歐幾百年。
對比西方,西亞的土耳其帝國也是在與波斯帝國,與十字軍的對抗中達到極盛時期,在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之後就衰落下來。同樣是由於海洋和群山的隔絕,土耳其在強大了幾百年後被各個列強欺負,和中國一樣被成為「西亞病夫」,真是一對難兄難弟。不過土耳其的地理環境可不如中國的潛力那麼大,民族成分也過於復雜(中國九成左右是漢人,伊斯蘭內部遜尼派什葉派今天還斗得你死我活)至今也沒有走到列強的行列之中。
至於樓主說的葡萄牙,那隻是曇花一現的強國,和蘇美爾人,迦太基人一樣,他們的發展初始條件太優越(個人認為蘇美爾人是外族滅掉,而不是自然毀滅),沒有發展出積極的文明,一遇到更為強勢的文明就歇菜了。
⑧ 中國32個歷史文化遺產是什麼都是哪年發現的還有性質是什麼
中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一、屬於文化遺產有21處: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二、世界自然遺產,共4處:
1、九寨溝 (四川南坪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龍(四川松潘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武陵源 (湖南武陵)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三江並流 (雲南) 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交匯而形成的壯觀景象。
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共4處:
1、泰山(山東泰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峨眉山-樂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四、文化景觀,共1處:
1、廬山(江西九江市) 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2處:
1、 崑曲(江蘇崑山)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崑曲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是聯合國1972年為了保護全世界珍貴的文化自然遺產而設立的一個評審項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定需要有一系列的條件,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最後由世界遺產中心進行終審。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個類別。
⑨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有唐詩、宋詞、元曲、儒家思想、中醫理論等。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叄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
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