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

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3 21:50:37

㈠ 黃河大合唱的時代背景是```

《黃河大合唱》誕生已經年,但其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改變、時代的變遷而被人遺忘,相反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傳唱。從17歲就開始指揮該曲至今已上千場的嚴良堃說,《黃河大合唱》之所以歷演不衰,主要有三個原因:其歌頌偉大的抗日戰爭,表達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並最終以勝利告終,充分表現了民族的自信心;其本身的曲調,歌詞寫得非常中國化,一方面繼承了民族的精華,同時也借鑒了西方藝術進行加工,是造詣高深而又雅俗共賞的劃時代精品;作品不斷改進,加工,跟隨時代的進步。

他說,在《黃河大合唱》雄渾的歌聲與音樂中,存在一個多世紀的被欺壓感得到了解脫。音樂在充分表達了聽眾的這種情感,同時它還能喚起在海外長大的華人的民族認同感。而在目前,再唱《黃河大合唱》,就更多了一種勿忘苦難心存危機的現實意義。今日我們能從《黃河大合唱》聽到的,不僅僅是國家興亡的民族呼聲,不僅僅是時代的戰歌。從音樂上來說,《黃河大合唱》音調有黃河船夫的號子,有來自民間音調的民族體歌曲,有鄉土味濃郁的山西音調,作曲的技巧與和聲,卻又是很歐洲的。

已進入21世紀的今日,和60多年前《黃河大合唱》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然完全不同,但是這部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作用卻仍然存在,今年正好是冼星海誕辰一百周年,又是取得抗日戰爭完全勝利的60周年,這部作品對於我們就更有特別意義。

㈡ 論《黃河大合唱》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專殘暴和屬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㈢ 黃河大合唱歷史意義

這部作品抄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徵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黃河大合唱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 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
(3)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其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與獨創性。

㈣ 《黃河大合唱》在當時產生的主要影響是什麼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一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歷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動,在一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陝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裡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麼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詩性大型聲樂套曲,共分八個樂章。由光未然作詞,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後來的大合唱及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㈤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歷史....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並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5)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版本信息

1、延安版本

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

2、蘇聯版本

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

3、上海樂團版本

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

4、中央樂團版本

影響最大,傳播最廣,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這個版本。此版本前面採用1939年的原稿,同時將1975年紀念聶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音樂會上中央樂團演出譜中的一、四、六、八樂章收在這里。

5、鋼琴伴奏版本

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㈥ 黃河大合唱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黃河大合唱》誕生已經60多年,但其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改變、時代的變遷而被人遺忘,相反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傳唱。從17歲就開始指揮該曲至今已上千場的嚴良堃說,《黃河大合唱》之所以歷演不衰,主要有三個原因:其歌頌偉大的抗日戰爭,表達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並最終以勝利告終,充分表現了民族的自信心;其本身的曲調,歌詞寫得非常中國化,一方面繼承了民族的精華,同時也借鑒了西方藝術進行加工,是造詣高深而又雅俗共賞的劃時代精品;作品不斷改進,加工,跟隨時代的進步。

在《黃河大合唱》雄渾的歌聲與音樂中,存在一個多世紀的被欺壓感得到了解脫。音樂在充分表達了聽眾的這種情感,同時它還能喚起在海外長大的華人的民族認同感。而在目前,再唱《黃河大合唱》,就更多了一種勿忘苦難心存危機的現實意義。今日我們能從《黃河大合唱》聽到的,不僅僅是國家興亡的民族呼聲,不僅僅是時代的戰歌。從音樂上來說,《黃河大合唱》音調有黃河船夫的號子,有來自民間音調的民族體歌曲,有鄉土味濃郁的山西音調,作曲的技巧與和聲,卻又是很歐洲的。

已進入21世紀的今日,和60多年前《黃河大合唱》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然完全不同,但是這部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作用卻仍然存在,今年正好是冼星海誕辰一百周年,又是取得抗日戰爭完全勝利的60周年,這部作品對於我們就更有特別意義。

㈦ 黃河大合唱的產生,並分析其特點及意義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傑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個宏願:用音樂表現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和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創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當他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不禁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更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心弦。在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作一部長篇朗誦詩。不久,光未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傷,回延安住院治療。冼星海與他在上海時就認識,得知消息後前去看望。見面後光未然談起創作朗誦詩的構想,冼星海聽後十分興奮,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稍後,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一連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經人協助筆錄,終於完成了《黃河吟》,這也就是後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的一個寬大的窯洞里舉行晚會,光未然和冼星海都應邀參加。光未然帶病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冼星海聽完朗誦後,一把將詩稿抓在手裡,激動不已地說:「這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要把它寫成一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這將是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

冼星海於3月26日開始了大合唱的創作,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僅用了六天時間!這雖然還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為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冼星海不愧為是作曲大師!

在欽佩冼星海的才華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他為創作這部作品付出的艱辛勞動。實際上,在拿到歌詞後的一個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作素材作了細致的調查,而且為寫作大型作品進行了先期的「練筆」——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的創作和排練演出。他還多次要求人們講述渡黃河的情景和感受,對很多細節都再三追問。他還去學唱船工號子,後來用到了《黃河船夫曲》中。在創作期間,他經受了疾病的困擾和夜以繼日的辛勞。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痛之身反復推敲,每寫出一章,就請人試唱,再做修改,僅《黃河頌》就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後,在冼星海的幫助和輔導下,經過十餘天的排練,於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演唱,鄔析零指揮。緊接著,從4月25日起,冼星海又連續十次親自指揮「魯藝」的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開始的60多人,陸續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餘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演出結束後,毛澤東等領導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感動地連聲說「好」。以後,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會,《黃河大合唱》都是主要節目。1939年7月8日,周恩來聽了《黃河大合唱》後也給予高度評價,並贊譽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並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從此,《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唱,成為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對《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進行修訂,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這次修訂,在原來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加寫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寫了說白和各樂章之間的音樂,重新編配了以交響樂隊伴奏的合唱總譜。由於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盪,總譜完成後沒有機會試奏和修改,還有不盡完善之處。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蘇聯舞台,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用俄語演唱。1956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指揮俄羅斯合唱團和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雄壯而激奮,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著神州大地,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抗戰的勝利。《黃河大合唱》的成功之處,在於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融聲樂、器樂、文學於一體。就合唱而言,給人以音樂與文學「協奏」的感受;歌詞與音樂意境高遠,形式靈活多樣,富於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苦大眾,雅俗共賞,富於普及性;注意用情節、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上看,它還帶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全曲由八首歌曲組成,既各成章節,又渾然一體。《黃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傳世名作,在世界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產生的震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比擬。

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以及據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台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不久前,中國愛樂樂團指揮余隆告訴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們到歐美七個國家的22個城市巡迴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仍然是震撼西方樂壇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這部作品的情景時說:「《黃河》時而翻卷澎湃,時而深沉低回,時而輕舒徐緩。在20分鍾的演奏過程中,我與全體演員始終噙著眼淚,年輕鋼琴家郎朗的真誠淚水也與親切的琴聲一起,感動著台下的聽眾。美國聽眾和中國藝術家的情緒完全溝通融匯,人人熱淚盈眶……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這個享譽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讓我感慨和難忘的,不是樂團對古典名作的獨到詮釋所引來的全場歡呼,而是加演鋼琴協奏曲《黃河》帶來的巨大震撼。加演一曲整整20分鍾的大作,是音樂會中的罕見之舉!」我想,愛樂樂團這樣安排,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寫照!

㈧ 黃河大合唱的產生時間和背景

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是我國近代合唱音樂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我國近代大型音樂作品的典範之作。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詞,洗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飽滿的筆墨,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歌頌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作品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一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人民音樂家洗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創作熱情,僅僅用了6天時間,就完成廠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黃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來,很感動地說了幾聲『好』。」(洗裏海日記)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各個樂章從內容到音樂形象又具打相對的獨立性,樂章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宏偉的終曲,激盪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

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著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黃河船夫曲》採用了勞動號子的體裁形式,展現了烏雲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拚搏的生動形象.表現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一定能到達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大粗礦的號子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作為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給我們展示了這一可歌可泣的史詩的第一幕。

男高音獨唱《黃河頌》是一首以黃河象徵祖國的熱情頌歌,充滿了搏大、豪放的情懷。第一部分以平穩的節奏、寬廣的氣息歌唱了黃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熱情、奔放的旋律贊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熱情激昂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後,是民謠風格的抒情敘事曲《黃水謠》,樸素的音調優美而又平易動人:第一部分描寫了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和中華兒女美好安寧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題深沉、痛苦,描寫了日寇侵略後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慘情景。音樂在低沉的情緒中結束,使人久久難忘。

《河邊對口曲》如民間小曲般親切而富於鄉土氣息,通過敘事般的對唱形式,手法 簡練,效果甚佳,描摹了國土淪喪後日寇鐵 蹄下人民的悲慘遭遇。

《黃河怨》以低沉凄慘、悲痛欲絕的音調,哭訴了一個遭受日寇蹂躪、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債清算」的遺願而投入滾滾黃河懷抱的婦女的深仇大恨。齊唱、輪唱《保衛黃河》表現了游擊健兒的英勇氣概,是一有人民戰爭壯闊場面的戰斗進行曲。「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宏偉場面和樂觀主義的民族精神躍然眼前。

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基本主題得到了綜合的展現,憤怒的情緒、戰斗的號角、堅定的節奏、豐滿的合唱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作品在樂隊全奏和八聲部合唱氣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濤中結束。

㈨ 跪求《黃河大合唱》時代背景

《黃河大合唱》誕生已經66年,但其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改變、時代的變遷而被人遺忘,相反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傳唱。從17歲就開始指揮該曲至今已上千場的嚴良堃說,《黃河大合唱》之所以歷演不衰,主要有三個原因:其歌頌偉大的抗日戰爭,表達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並最終以勝利告終,充分表現了民族的自信心;其本身的曲調,歌詞寫得非常中國化,一方面繼承了民族的精華,同時也借鑒了西方藝術進行加工,是造詣高深而又雅俗共賞的劃時代精品;作品不斷改進,加工,跟隨時代的進步。

他說,在《黃河大合唱》雄渾的歌聲與音樂中,存在一個多世紀的被欺壓感得到了解脫。音樂在充分表達了聽眾的這種情感,同時它還能喚起在海外長大的華人的民族認同感。而在目前,再唱《黃河大合唱》,就更多了一種勿忘苦難心存危機的現實意義。今日我們能從《黃河大合唱》聽到的,不僅僅是國家興亡的民族呼聲,不僅僅是時代的戰歌。從音樂上來說,《黃河大合唱》音調有黃河船夫的號子,有來自民間音調的民族體歌曲,有鄉土味濃郁的山西音調,作曲的技巧與和聲,卻又是很歐洲的。

已進入21世紀的今日,和60多年前《黃河大合唱》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然完全不同,但是這部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作用卻仍然存在,今年正好是冼星海誕辰一百周年,又是取得抗日戰爭完全勝利的60周年,這部作品對於我們就更有特別意義。 或者是這個:《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㈩ 黃河大合唱的歷史意義

這部作品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徵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黃河大合唱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 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

(10)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其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與獨創性。

整個樂章主要通過,時而激昂,時而平和的對比反差,以號角性、戰斗性的音調,運用了提琴、號、大鼓,以及男女合唱,把樂曲推向高潮通過,塑造了黃河在怒吼、人民在抗爭的藝術形象,召喚著全國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而戰斗!

《黃河大合唱》整部作品在各個樂章之間主要通過男聲朗誦進行過渡,主要運用了提琴,大鼓,號等樂器,採取男聲、女聲獨唱,合唱等多種形式表達了中華民族在危急關頭,人民奮起抗爭的思想。

它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就像暴風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這足以表達了勞動者們在被剝削、被壓迫中流離失所、飢寒交迫的悲慘場面。

閱讀全文

與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