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發展歷史條件

發展歷史條件

發布時間:2021-02-18 10:29:52

Ⅰ 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有哪些

"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全面發展教育"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內涵。
(1)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①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從分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產關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手段和途徑。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即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
②西方思想家關於全面發展教育的觀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主張"和諧教育"。誇美紐斯在其名著《大教學論》一書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就是促進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發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倡導教育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潛在能力的和諧發展為宗旨。
(2)全面發展教育是諸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發展",即人的各種最基本或最基礎的素質必須得到完整的發展,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質分解為諸多要素,即培養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獲得完整發展。
①"四育"的基本內涵。
②德、智、體、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內涵、特定的任務。
③德、智、體、美各育在人的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可以有發展程度上的差異,或者有發展順序的差異,但不可偏廢。

Ⅱ 毛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條件

主要有以下4個歷史條件:

二十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以及「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

(2)發展歷史條件擴展閱讀

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這一歷史進程大體上可分為五個時期:開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繼續發展、曲折發展階段。

毛澤東思想「萌芽」的標志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是毛澤東最早闡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代表性文章。

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的標志是「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初步形成和「活的靈魂」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基本形成。

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代表作,《反對本本主義》是「活的靈魂」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代表作。

Ⅲ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把經濟發展作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的首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以一貫之的一個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還繼承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堅持並發展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進一步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借鑒了國外的有益經驗

毫無疑問,我國基本的經濟、政治制度,與經濟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都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和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點。因而這兩類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是有警示和啟示作用。事實上,這些經驗和教訓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

在我國歷史優秀文化中,以人為本或類似以人為本的思想屢見不鮮。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等,古已有之。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與我國古代社會樸素的以人為本思想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社會的共同利益,而且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說來,二者是統一的。

(3)發展歷史條件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

1、在理論方面,概括地說,「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個命題包括三層意思:

(1)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它集中體現了作為唯物論基本要求的實事求是,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基本國情;

(2)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於它集中地反映了作為辯證法的主要內容之一的主要矛盾,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3)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集中體現,在於它概括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如何分配發展成果這樣一些有關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2、在實踐方面,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基礎理論和總綱。所以,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一個歷史性的重大發展。

Ⅳ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基於對當今世界形勢的科學分析和我國發展大勢的敏銳把握,在切實解決現實問題、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進程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必然產物。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入思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它既是一個經濟更加發展的社會,又是一個民主更加健全的社會;既是一個科教更加進步的社會,又是一個文化更加繁榮的社會;既是一個社會更加和諧的社會,又是一個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樹立正確政績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對「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經牢固樹立,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著對發展的片面性理解,出現了一種錯誤的政績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歷程,也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探索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實現工業化為核心,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堅持統籌兼顧等方針原則,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和科學審視國際形勢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各國發展實踐的推進,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從以工業化為目標的「增長第一」的經濟發展導向轉到提倡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轉到突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從不惜以破壞資源、環境、生態為代價追求經濟的一時繁榮轉到主張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關發展的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的問題。發展是貫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我們黨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

Ⅳ 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條件

毛澤東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
毛澤東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十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以及「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

Ⅵ 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一是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二是回***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答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三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主義的傳人與傳播,為***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Ⅶ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歷史條件: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

2、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後的實踐經驗。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7)發展歷史條件擴展閱讀

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

第二,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

第三,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准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Ⅷ 歷史是怎樣發展的

首先,歷史敏感地依賴於出使條件。這包括作為歷史主體的民族的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社內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容系,生產條件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等。
其次,歷史再起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分叉點,在那裡,歷史由多種可能的選擇,而微小的條件變化,個別的人物和事件會極大地影響和決定歷史的走向。在不同的時期和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其三,在多數條件下,個人和人群對歷史的影響是極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些企圖操縱歷史的個人或群體,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
其四,歷史的運動服從一些客觀規律,但在整體上,服從自組織和混沌規律。
歷史的發展是多因素的,復雜的。有著各種的交叉影響。自然地理以及地緣環境,貿易,移民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歷史的進程,有時還會左右歷史的方向。
在西方資本主義崛起後,世界歷史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趨勢。

Ⅸ 公共關系發展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一、公共關系產生的歷史條件
現代公共關系起源於美國.它產生的客觀條件是:
1.商品經濟發展為公共關系產生奠定了經濟基礎.
(1)生產結構的改變引起社會關系復雜化.(2)社會化大生產需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3)商品交換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2.社會公眾力量崛起為公共關系產生奠定了社會基礎.(1)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企業需要爭取公眾的支持.(2)風起雲涌的工人運動顯示了人民大眾的強大力量.(3)經濟危機從反面證明了企業與公共關系的重要性.
3.傳播媒介的發達為公共關系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1)先進的傳播媒介為公共關系發展提供了科學手段.(2)先進的傳播媒介使新聞輿論更有力量.(3)新聞傳播媒介確定了公共關系的社會地位.
4.現代管理理論為公共關系成熟奠定了理論基礎.(1)現代管理思想從「重物」到「重人」的轉變.(2)社會學、行為科學及其它社會科學理論的成熟,為公共關系理論體系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現代公共關系學的發展狀況
1903年,美國記者艾維·李在紐約創立了「宣傳顧問事務所」,這是現代公共關系誕生的標志.艾維·李的公共關系思想核心就是「說真話」.1906年,他向報界發表《原則宣言》.他的貢獻在於使公共關系正式成為一門職業.
愛德華·伯納斯在推進公共關系科學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23年完成了第一部公共關系學專著《輿論之凝結》.同年,在紐約大學首次開設公共關系課程.1952年編著《公共關系》教科書,使公共關系學有了完整的學簡直體系.「投公眾所好」是其重要思想.

Ⅹ 兩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發展條件是什麼

第一次來工業革命條件①源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②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③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④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閱讀全文

與發展歷史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