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貨幣的發展歷史

貨幣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8 10:23:04

Ⅰ 貨幣的發展歷程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圓錢:圓形圓孔、圓形方孔。

秦圓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

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中國台灣地區使用新台幣。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

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為1蘇(Sol),20個蘇為1里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18、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

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19、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

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生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

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

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20、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

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21、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

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1)貨幣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由於貨幣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

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可見,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

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

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在這里,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每次都只是轉瞬即逝的事情,人們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而並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

只要社會公認它能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這就產生了不足值貨幣代替足值貨幣,以及紙幣代替鑄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對地說,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銀的價值,即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換中搜尋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交換分成了買和賣兩個獨立的行為。二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脫節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3、貯藏手段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

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執行清償債務時所執行的職能。在商品交換中,商品買賣可以不用現款,採用賒賬的方式,到一定時期後再付現款。由於先購買,後支付,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到約定期限後,買者以貨幣清償對賣者的債務。

在這里,貨幣就起著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圍內,後來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

賒賬買賣實際上是一種借貸活動。隨著賒賬買賣的發展,產生了各種信用貨幣,如期票、支票、匯票、銀行券等。各種信用貨幣也發揮著支付手段的職能,同時,它們所代表的債務可以相互抵消,這就大大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支付手段是在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由於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才能使商品與貨幣相交換;由於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才能產生商品買和賣的行為;

只有在買賣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買賣商品時的賒銷方式,支付手段的職能才會產生。為了到期支付,必須進行貨幣貯藏。可見,支付手段必須以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貨幣貯藏職能的存在為前提。

5、世界貨幣

含義:貨幣在世界市場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時,我們稱其為世界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有十足的價值,並且是貴金屬塊,按其實際重量來發揮其職能。實際上,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就是金塊,銀塊。紙幣不能充當世界貨幣。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

Ⅱ 簡述貨幣市場的發展歷史

我國貨幣政策的歷史演進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財政是國民收入分配主體,財政政策在經濟運行調控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著巨大的調控作用。但那時銀行卻是財政的附庸,無足輕重,甚至連相對獨立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也不存在,更談不上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了。改革開放,特別是1984年二級銀行體制建立以後,我國貨幣政策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在宏觀調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計劃管理體制下的貨幣政策

第一階段是1979~1983年。在這一時期,貨幣政策仍然是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因為國家處於高度集中統一計劃經濟模式下,貨幣和銀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1984年我國才成立中央銀行並開始執行貨幣政策。因此,此階段的各項經濟指標處於計劃體制之下,價格的制定貨幣投放量以及經濟增長完全由政府控制,貨幣政策的作用無法充分表現出來。但由經濟指標可以看出,政府對貨幣的政策是以穩定幣值為主兼顧經濟發展。

(二)宏觀管理體制下的貨幣政策

第二階段是1984~1992年。這一時期的貨幣政策有了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是從198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集中履行中央銀行職能,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國家調控為主的宏觀管理體制。間接的貨幣政策工具開始使用,但信貸現金計劃管理仍是主要的調控手段。1988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中央銀行採取了嚴厲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三)以反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的貨幣政策

我國的經濟經歷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貨膨脹期,在當時經濟過熱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抑制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四)1998~2008年初的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自1998年1月起取消了信貸規模管理,貨幣政策的作用范圍和影響力度得到空前提高。1998年在中國宏觀經濟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人民銀行加大了對經濟的支持力度。貨幣政策的提法經歷了「穩健的」、「努力發揮作用」、「進一步發揮作用」等階段,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意圖相當明顯。

1998~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採取了以下貨幣政策措施,刺激國內需求,遏制消費物價指數持續負增長和企業開工不足、失業人口不斷增長的勢頭:大幅度降低利率,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靈活調控基礎貨幣;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靈活運用信貸政策,調整貸款結構。

2003年初,針對經濟中出現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傾向明顯加劇等問題,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具體政策措施有: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強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調控基礎貨幣的能力;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適時對金融機構進行窗口指導。

三、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及其效果(2008年至今)

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到多方面嚴峻考驗,克服了國內特大自然災害和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等不利因素,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這一時期,我國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等工具,並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引導新增信貸資源向「三農」、中小企業和災區重建等重點領域和經濟薄弱環節傾斜。同時,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改進外匯管理,維護總量平衡。

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保證流動性供應。一是優化操作工具組合和期限結構;二是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下行;三是適時開展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操作。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四、對近期我國貨幣政策的建議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並日益加重。因此必須全面貫徹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一階段,我國將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提高金融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開展政策操作,把握好重點、節奏、力度,著力維護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國際協作,提升市場信心

維護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穩定運行。

(二)繼續適當放鬆貨幣政策

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與積極財政政策相配合,積極支持擴大內需,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在近期要防止通貨緊縮,由於大量的流動性注入在經濟好轉後可能轉化為通脹壓力,因此在長期要防止通貨膨脹。

(三)可擇機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為長期內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奠定基礎。

(四)優化信貸結構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三農」、災後重建、助學、就業等的信貸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同時,繼續限制對「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

(五)著重公開市場操作

均衡流動性。從目前數據和相關表態看,利率和准備金率調整的空間和可能性已經較小,應更多考慮在公開市場上的回籠操作,以均衡流動性在全年各月的分布。努力保持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

總之,我們要合理地制定貨幣政策,恰當地運用貨幣工具,有效地應用宏觀調控,從而使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地度過金融危機。 (一)轉型期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實踐的回顧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依靠計劃和財政手段,貨幣、信貸手段處於從屬地位。在「大一統」的金融格局下,中國人民銀行集中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諸多職能於一身,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綜合信貸政策。20世紀80年代,隨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中國人民銀行於1984年開始專門履行中央銀行職能,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制。雖然信貸現金計劃管理仍居主導地位,但間接金融工具已開始啟用。這一期間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量超經濟增長發行的貨幣導致商品供需失衡,物價持續上漲。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三次貨幣擴張,進行了三次貨幣緊縮。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深人,貨幣政策操作逐步向間接調控轉變。從1993年到2005年,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可以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3年到1997年,通過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治理通貨膨脹,成功實現了「軟著陸」;第二階段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貨幣政策以適度放鬆為主要特徵,旨在治理通貨緊縮,促進經濟增長。第三階段,從2003年開始至今,貨幣政策調控的明顯特徵是為了防止出現新一輪的經濟過熱。

1.1993—1997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由於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以及軟預算約束的存在,中國經濟在90年代初期出現了明顯的「泡沫」勢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投資與消費需求同時膨脹;二是通貨膨脹高達兩位數;三是貨幣供應量超常增長;四是金融秩序混亂。

針對1993—1994年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現象,中央開始推行從1993—1997年長達4年之久的「軟著陸」宏觀調控。從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交易行為,完善金融法規建設,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並且加強了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在這一時期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整頓金融秩序。第二,強化了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第三,調整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採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從1994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央銀行正式向社會公布季度貨幣供應量指標,1995年初宣布將貨幣供應量列為貨幣政策的控制目標之一,1996年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的年度調控目標。第四,靈活運用利率杠桿,加強利率監管。第五,實施匯率並軌,干預匯率形成,協調運用本外幣政策。通過以上貨幣政策的綜合運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的以整頓金融秩序、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金融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4年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

2.1998--2002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1998——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中國面臨的通貨緊縮形勢,積極採用各種貨幣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1998年中央銀行共下調3次利率水平,1999年6月10日和2002年2月21日又下調2次利率水平後,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為1.98%。第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靈活調控基礎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年4月首次開展公開市場業務,1998年恢復後,公開市場業務日益成為貨幣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1999年公開市場業務債券操作成交7076億元,凈投放基礎貨幣1919.7億元;2000年為控制商業銀行流動性,穩定貨幣增長率,人民銀行從前兩年以投放基礎貨幣為主轉向收回商業銀行過多的流動性。第三,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靈活運用信貸政策,調整貸款結構。第四,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

3.2003--2005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這段時間中央銀行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開市場操作體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業務,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2003年開始我國外匯供給持續大於需求,且每年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見表3)。第二,充分發揮利率的調節作用,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2002年2月21日最後一次降低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後,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央銀行開始調高利率。同時,本著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的指導思想,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順序進行。第三,發揮信貸政策在經濟調整中的積極作用。第四,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外匯儲備穩步增長。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在匯率體制改革上不斷探索,採取了一系列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措施。在匯率形成機制方面,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和外匯管理局也以此為契機,加快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大力發展外匯市場。

三.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2008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會議指出,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定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綜合各方專家判斷看,這次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不利影響大於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前外需減弱,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內需不振,如果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中國經濟存在下滑的風險。此時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這一政策曾在1998年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內遭遇特大洪災等沖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2005年,鑒於國內社會投資明顯加快,經濟活力充沛,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7年後正式退場,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

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當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Ⅲ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3)貨幣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Ⅳ 簡述貨幣的發展過程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

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4)貨幣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貨幣分類標准

方法1

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為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佔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為貨幣。可分為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為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義:本身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使用時間:古代 缺點:過程費時、不易達成交易、無保障、不易攜帶

商品貨幣 定義:本身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缺點:沉重、易碎、無保障、不易攜帶

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定義:以法令強制規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絕)其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塑膠貨幣 定義:不屬於貨幣的一種,僅為延遲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2,銀本位

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3,復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

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4,不兌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5,紙幣本位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

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Ⅳ 貨幣的發展史(200字內概括)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Ⅵ 中國貨幣的發展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回。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答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Ⅶ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出現過布錢、刀幣、圓錢、五銖錢、通寶、制錢、銀兩、銀元、銅元以及犧牲品類金銀幣、谷帛幣和紙幣,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

2、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3、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7)貨幣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明清貨幣

明「銀」,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

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閱讀全文

與貨幣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