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個有利於的歷史意義
飲水思源,改革開放是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當我們沉浸於勝利的喜悅,高度贊嘆小平同志的魄力和膽識時,更加感嘆「三個有利於」博大的生命力和說服力。「三個有利於」成為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准,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兼顧了社會、國家、人民三方面的利益,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對於個人來說,有利於提高生活水平,符合人性的要求;對於社會來說,國家強大了社會才穩定,因此,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穩定的必然條件;對於國家來說,生產力發展了國家就強大,因此,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國家強大的必經之路。
第二、「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倡導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符合人的本質屬性的要求。過去宣揚「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這樣嚴重脫離了群眾的實際需要,違背了人性的需要,必然失敗。「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高度表現了物質第一性和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生存欲求性的思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因此,首先應該是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脫離這兩者抽象的談論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階級關系、社會制度等等。
第三、「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知識體系的內容,並且為社會主義社會知識體系繼續發展指引方向,是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里程碑。
社會主義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實踐、實踐、再實踐。人們過去認為社會主義要「以階級斗爭為綱」,社會主義總是對應貧窮,資本主義總是對應富裕,人們選擇了社會主義就是選擇了貧窮、落後。現在就不同了,現在的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且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等。「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徹底突破了傳統體制和觀念的束縛,也說明了在社會主義道路地探索上達到了新的程度,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四、「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是堅持真理,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認識的革命,是思想飛躍的產物。
「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以結果表明論英雄,「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是民心所向,也是衡量任何的社會制度進步程度的准則,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客觀要求。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
『貳』 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2、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3、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全國統一,結束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跟著,那種因分裂割據而造成的攻城爭地的屠殺,「以鄰為壑」的糾紛,交通來往的障礙,以及許多制度的不同,文字的異形等等,都可以避免和消除了。
4、在統一的環境下社會經濟和文化,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盡管這種有利條件在秦統一後沒有被很好的利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對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作用,卻越來越顯現出來。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所以一開始就能迅速發展,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居世界文明的前列,這與秦的統一是分不開的。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叄』 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1、研究歷史可以資治。
這是我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
其內容不限於政治,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其實,從《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資治功能。資治也不限於大部頭著作,一篇論文、幾句銘文都能起到資治作用。
2、研究歷史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提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國人都會很自豪。因為在世界歷史上,有五千年連續不斷文化傳統的只有中國一家。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必須研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國歷史。中國文獻古籍浩如煙海,所記內容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
例如,儒家以民為本的倫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僅對中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文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素質。
歷史研究可以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3、研究歷史可以探尋歷史發展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多半是就事論事,不重視或不太重視歷史演變的前因後果,更不知探討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歷史學家才重視研究歷史發展規律。
只有研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才能真正給人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也是歷史研究必須承擔的使命。
中國歷史學家除了探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還要探尋中國人民在經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事實上就是在探討歷史規律問題。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探討會增強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肆』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及影響
意義: 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 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 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 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 對資本主義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本主義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資產階級維新派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是救亡圖存,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在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民眾的覺醒。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走不通。 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影響: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帝帝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了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
『伍』 什麼叫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
資本主義處於上升階段的時候。
馬克思就認為必將有一種新的制度代替資本主義。
因為馬克思很清晰的看清楚了資本主義的本質。
那就是通過在生產力中處於的領先地位。
通過擁有的「工具」以及「資源」去剝削大多數人的事實。
甚至會通過國家機器---政府,去控制政權。以達到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馬克思甚至說到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必將產生惡果。
而法西斯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某一國的某一些階級不允許其他資本家競爭。
以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這所以這樣,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醜陋的制度。
好,我們來看看現在的美國。
看看伊拉克戰爭。
布希在利用了美國公民對911事件的普遍的認識。
又因為薩達姆的野心。布希泡製了一個薩達姆和拉登有染。
而薩達姆在中東地區是太合適的打擊對象。
並且薩達姆入侵過科威特。(第一次海灣戰爭)
那是什麼讓布希去打伊拉克呢?
僅僅是美國國家利益嗎?
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美國的軍工集團,美國的政府承包商。
他們在國會,甚至在民主,共和兩黨都有著不少的政治精英。
而且布希家族歷來就和軍工集團有著特殊而密切的關系。
我敢說美國的民主與自由沒有積極的一面。
但實際上這並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美國的政權一直都掌握在資本家的手中。
奧巴馬是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而且奧巴馬也是窮苦出身。
但實際上呢?是誰讓奧巴馬上台呢?
美國競選是誰出的錢?你上台後,要維護這些人的利益嗎?
其實是奧巴馬還是奧希馬,其實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
馬克思首先承認了,資本主義在上升對生產力,對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也認同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對民族,對人權的貢獻。
馬克思所提出的共產主義。
准備的說,它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理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生活。
馬克思心中理想的生活,就應該是象共產主義那樣。
並且馬克思去研究和分析,共產主義實現的可能性。
但他同時也提出了社會主義這個概念。
馬克思是一個很嚴謹的人。
馬克思肯定的說。
當原來那些只是出賣勞動力的被剝削階級---工人。
已經具備了高素質,高教育。
也就是人才的時候。
資本主義會非常依靠人才在生產力中的領導地位。
一些覺醒的工人階級,必將和資本家作斗爭。
以達到維護工人階級與資本家之間的關系和利益分配。
而資本家在通過高保障,高工資,高福利的不斷妥協後。
但是最終在利益分配上,依然是不公平的。
而工人階級只能去尋求國家機器---政府。
讓企業由國家管理。這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工人階級的利益與資本家之間的利益才會達到某種平衡和和諧。
所以馬克思說,生產力是制度更替的基礎。
在原始社會,大家平分勞動獲得。
然而一些人卻會打獵得更多的食物。而一些人卻打不了肉。
久之,會打獵的人的就會以食物為基礎,以分肉給其他人。
帶領大家打獵。久之。
而在那個野蠻社會,人是最大的生產力。
所以擁有了「純勞動力」---「人」,就具備那個時代的最高生產力。
奴隸主就以擁有多少「人」來體現自己的階級以及自己生產力的高低。
當人不在打獵了,更多的是下地種田。
以擁有多少土地標志那個時代的最高生產力。
所以地主階級出現,也最終形成了封建社會。
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多餘的人會加工多出來的食物,作物。就形成了小作坊。
久之,這些富起來的人,就擴大自己的規模。
最終從田地中真正的解放出來,真正投入到商業以及加工業中去。
「工具」越多,這些人就越富裕。
並最終產生了以誰擁有工具,成為那個時代的最高生產力。
在資本主義初期,因為資本家之間對工具以及勞動力的需求並不大。
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也不強。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具的不斷增加。
資本家之間競爭有所上升,勞動力,資源成為資本家的核心發展瓶勁。
最後形成了帝國主義,不斷的掠奪和索取去達到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第一桶金。
也就是資本主義高速膨脹的現實要求。
隨後,資本家之間競爭不斷上升,各行業壟斷行為必將形成。
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矛盾上升。
無論代表大勢力的資本家,還是小勢力的資本家。
資本家之間最終導致,資本家去控制國家機器。去反對其他,甚至別國資本家的一切競爭。甚至用武力手段,去掠奪他國的資源和工具。(這就是法西斯資本主義)
二戰結束,資產階級回歸真實。去規范和處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
並達成一種共有的價值觀---反壟斷。
因為這是維護大多數資產階級利益的。
這也保證和保全資產階級地位。
同時,這也正是工人階級覺醒的浪潮。
正是因為資本家最脆弱的時候,無產階級卻發展起來。
資產階級在承受了二戰的慘痛教訓和結果後。
在不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所著生產力的不斷恢復和發展。
資產階級在無產階級斗爭中妥協。
提出了高福利,高待遇的妥協政策。
而工人階級的不斷的發展,
工人階級再也不是只是出賣勞動力的人。
並且擁有了高素質,高教育,高技能的---人才。
工人的精英代表變成了叫做人才的勞動者。
這些人直接決定和關聯了企業的生存。
隨著生產力的繼續提高。工人階級要求以更合理的工資和待遇。
與資本家之間進行更合理的利益分配。
工人再也不是任人擺布的旗子。而資本家出於自身的原因。
是絕對不可能以合理的方式分配利益。
而工人階級的精英代表,必然會通過獲得國家政權。
通過國家機器---政府,去要求企業由國家掌握。
因為只有這樣,工人階級才能普遍的獲得某種真正公平的待遇。
這就是社會主義了。
而我們現在看看外國。
其實已經有很多社會主義的苗頭。例如瑞典,德國。
德國的航空公司,鐵路,郵政,交通等是國家所有。
瑞典的企業是高稅利,大部分錢用來分配給瑞典的人住房等費用上來。
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社會主義的一部分。
當然還不能完全稱這些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
但馬克思說過,工人階級以及社會主義的全面的替代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中一定會產生。
現在某些人提到了,國家資本主義。認為現在的中國上是國家資本主義。
其實我個人覺得並不是這樣。
首先因為巴黎公社的失敗,列寧主義最終成功。
如果完全按照巴黎公社的實踐馬克思理論的運動。
失敗了,那列寧主義提出了,無產階級專制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本身就修正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當中歷史條件不具備的欠缺。
提出了更務實的列寧主義。
而92年俄羅斯的解體以及中國78年改革開放。
社會主義並非是向資本主義妥協和低頭。
也證明了實踐馬克思社會主義的道路,不可能馬上成功。
當今的歷史條件和各方面的原因。
全面的實現馬克思社會主義,這是不可行的。
蘇聯的解體,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大革命就是在維護
最純的馬克思共產主義)
也證明了社會主義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人的素質,人的能力,社會的生產力,都不具備實行共產主義理念。
而馬克思提出的在通往共產主義階段性的社會主義。
也面臨著必須務實的去實踐社會主義。
而中國並非是國家資本主義,為什麼呢?
中國是改良社會主義。或者可以說是鄧小平社會主義。
首先:國家的執政黨是共產黨,而共產黨與外國政黨有著本質區別的。
外國的政黨幾乎都是分散的,沒有特別的約束力的。
今天你可以是民主黨,明天你也可以去共和黨。
甚至你可以和對立黨的討論某些問題。
為了獲得議員的提名機會,你甚至會更替黨派。
而中國的執政首先是嚴謹的組織機構,有著統一而長遠的目標。
黨的綱領是明確的。而不是不清晰的。
一般的外國黨的綱領一般來說就是幾個口號。。
沒有理論基礎,沒有行動的統一指揮。
為了獲得政治利益,外國的在野黨會去罵執政黨,不管什麼原因,不管對不對。
因為只有我上了台,我才能去實現我的政治主張。
一般原則下,根本不必在意對國家是好是壞。
只要我能上台,叫我干什麼都行。
為什麼外國的議會會出打架事件。
其實那些人只是透露一個信息,我為了某些人的利益,和某些人的觀點站在一起。
我可以去打對方,電視機屏幕上全部都是我堅定的信念的行為。
第二:國家權力的分配。
外國無論怎麼民主,怎麼自由。
人權多麼高。你人多少好,多麼有能力。
選舉是要錢的,誰給你出錢。你如果成功了。
你得維護這些人的利益,這是常情吧。
而這種情況,也正好說明。
老百姓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你神聖的一票,真的是想投誰就投誰嗎?
電視上,媒體上,大街上全是某人的宣傳。
而在美國很長一段時間內,
軍工集團的代表,政府承包商的代表,資產階級的代表。
一直在權利的中心區域。
而中國的最高權利是全國人大。
它的名額分配並不完全是靠選票產生。
它是根據各行業,各地區,各民族。
以一定配額來組成的機構。
它比外國的議會更具有代表性。
它不是以誰的錢多,誰的朋友多,誰的競選活動辦得好,
誰的名氣更大決定的。,
當然,人大的發展還在繼續當中。
再說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
人會越來越依賴機器。
機器的作用越來越大,帶替了人大多數的工作。
而人的社會生產開始以精神生產力去發展。
如果以勞動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
那麼人類必將全面向精神生產力去發展。
試想一下,現在的電腦CPU,就那麼一小塊鋅片。
創造了多大的價值,試想蓋茨的WINDOWS,
甚至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質。完全是靠精神生產的。
隨著機器的不斷發展,代替了人的勞動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段更新。
人被真正的解放出來,去向精神生產發展。
人對物質的追求,會逐漸降低。
人會對人自身創造的精神產品更加鍾情。
因為那時的社會,到處都是精神產品。
人對精神產品的需求大過物質產品。
這種改變,就直接的決定了。
物質產品成為象今天的農業一樣,
只是保證每個人活下去的權利和保障。
而精神生產的發展,
這就給共產主義提供了基礎。
當然馬克思只是從理論去分析。
即使某些方面是錯誤的。
但我們應該看到。
馬克思給人類開啟了一扇門。
開啟了一扇精神之門。
它沒有資本主義的偽裝和對社會的片面認識。
如果說生物進化論是說人類從哪裡來。
如果說相對論是說人類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那馬克思告訴我們人類會走向哪裡。
『陸』 十八大歷史意義
十八大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內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容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於我們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選出符合中央要求、廣大黨員擁護的黨代表,對於開好十八大至關重要。去年十月以來,各選舉單位黨組織認真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嚴格履行黨章、充分發揚民主、切實加強領導、堅持選好選優,圓滿完成了十八大代表選舉工作。選舉產生的十八大代表,政治素質好、議事能力強,結構合理、分布廣泛,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為十八大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柒』 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是什麼意思
時代意義就是某個事件對當時的影響,歷史意義就是某個事件對後世的影響,由於人類局限於當時的環境,認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對自己有利,沒有考慮到對後世的影響,比如黃土高原的形成。還有的情況是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是統一的,那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了。
時代是能影響人的意識的所有客觀環境。時代絕不是簡單的等同於年代,時代是與人緊密聯系的時空概念。因為時代是能影響人的意識的所有客觀環境,所以學生時代就是能影響學生意識的所有客觀環境,其中當然包括時間的概念——學生時期,更多的還包括影響學生意識的所有客觀環境,比如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等。
(7)符合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捌』 回答歷史事件的評價和意義有何不同
評價側重全面評價,既包括積極方面的意義,也包括消極方面的影響。而意義,一般是就積極方面來講的。比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和意義,答案就不一樣。至於戊戌變法,你網路一下就知道了,後面都附著呢。
變法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規他說,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和稍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新學術,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已經萌生,「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資產階級的新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開始成為中國近代文化的主流。
變法影響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運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玖』 秦朝的統一有什麼歷史意義
意義: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回後中國統一後答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拾』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根本改變中國人民命運,開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壓迫中國、欺凌奴役中國人民的苦難歷史徹底結束。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人民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根本的前提。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空前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70年前,中國人民歷經幾代人上下求索,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中國人民的命運從此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3、根本改變中國發展方向,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勝利,不僅充分檢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也充分證明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而且為其他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豐富經驗和寶貴啟示。
(10)符合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背景:
1、遼沈、淮海與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主力已基本被殲滅,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到長江北岸。新中國誕生的條件已經成熟。
2、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並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