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論語歷史意義

論語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8 09:32:50

1. 論語十則的古今意義

三:泛指多次
朋:志同道合的人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
是:這
今義組個詞就ok了^_^

2. 《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價值意義

1、仁和之道有助於中華民族和平發展,成為發達的現代文明之國。仁和之道將推動各種文明通過對話不斷接近,用愛心消除紛爭,促進和解。

孔子思想的精華在於發現了人性中仁愛之心,提倡經由忠恕之道將這種愛心去愛親友,愛他人,愛萬物,推動社會走向太平。中國需要孔子,仁和之道將使中華民族和平崛起,成為發達的現代文明之國。

世界需要孔子,仁和之道將推動各種文明通過對話不斷接近,用愛心的溫暖消除紛爭,實現和解。孔子的仁和之道,來自人性,導向文明,它不壟斷真理,能夠包容多元文化,將來必定大放光彩。

2、儒家思想就有足以貢獻給人類社會的極為寶貴的倫理資源。儒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使其不斷依據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回應時代的拷問,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從而在開放中獲得復興。

以禮教為基石、以五常德(仁義禮智信)和五常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主要內容的儒家道德規范,不僅具有建構社會秩序、約束個人行為的功能,它還有激勵人、感召人、凝聚人、教育人、指導人的多種作用,能夠培養人在社會實踐中學會合理的角色定位,學會正確的待人處世。

(2)論語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3. 簡單談一下《論語》的現實意義


《論語》中認為道德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的支撐 。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需要內在的動因和外在的動力的結合並促動支撐的。而其社會的發展無外乎需要四個基礎:經濟基礎、社會制度、軍事力量以及精神文化。正是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社會的存在發展的支承點。離開這四個支承點,一個社會很難得以維持和發展。



仁愛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著這種道德修養而展開的,一個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應該以愛人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才能夠實現道德的標准,才能夠為實現最高境界的仁愛奠定基礎。



孝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孝道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中,孝道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道德規范體系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規范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家、國、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立足於最小的一點——家,從自我做起,弘揚孝道,孝敬父母。弘揚孝道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響應創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體做法。

4. 《論語》的地位和主題

地位:《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主題: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文學理論等。故《論語》成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4)論語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5. 《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論語》和儒家倫理學著作《孝經》是漢朝初學者的必讀書,一定要先讀這兩部書,才進而學習「五經」,「五經」就是後來的《詩經》、《尚書》、《易經》、《儀禮》和《春秋》。《論語》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註解它,可謂稱得上是汗牛充棟,舉不勝舉。漢朝人所注釋的《論語》,後來基本上全部亡佚,後來所殘存的,以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注為較多。其他所注各家,在三國時期玄學家何晏《論語集解》以後,就多半隻存於《論語集解》中。

後來,我國古代文籍《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就是用的何晏的《集解》和宋人邢昺的《疏》。至於何晏、邢昺前後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見《論語》影響的深遠。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孔子思想的精微就集中在書中。全書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作為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在東漢時就被列為「七經」之一。在南宋時,著名思想家朱熹將《論語》和《孟子》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與「五經」並列,成為後來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一部《論語》,便將孔子及其門生的有限生命融入到了無盡的歷史之中,創造了我國古代光輝的人文主義精神,被後人譽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人還稱贊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對我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6. 《論語》在歷史上具有哪些重大影響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一部《論語》,將孔子及其門生的有限生命融入到無盡歷史中,創造了我國古代光輝的人文主義精神,被後人譽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半部《論語》治天下」。

7. 《論語》對後世影響

《論語》中關於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准也作了具體說明.
其一,關於務政的對象.孔子認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並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也就是說,只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其二,關於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准.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孔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先之勞之」,「無倦」(《子路》).也就是說在位不鬆弛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要帶頭、勤勉,辦事不要鬆懈.從政者必須溫良恭儉讓.陳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里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談論鄭國賢相子產時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正是由於子產的這種莊重、恭敬、恩惠、道義和美德,才能使他處於鄭國的賢相位置.
第三,要言行一致,舉止端莊.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衛靈公》)也就是說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為他人接受,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這樣你的主張就可以行得通了.
第四,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即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8. 《論語》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夫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也成為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的禮樂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眾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廣大而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百姓日用,是中國古代思維的精華結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化的重要依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准,倫理道德的規范所依,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二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中道節制、中庸之道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特色。
因此,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論語》中所體現的仁、禮等優良的思想傳統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傳承的。

9. 《論語》 影響 意義

1、影響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也成為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的禮樂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眾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廣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百姓日用,是中國古代思維的精華結晶。
2、意義
孔子系統論述了人的價值觀、道德倫理觀。孔子和儒學特別重視做人,認為崇高理想是從學習中獲得並建立起來的。因此提出了教育為本的觀念,認為如果要使社會朝著完善的方向發展,必須要重視提高人的情感素質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講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張,也成為世人處事的行為准則。孔子的這些優秀思想不會因歷史的變遷而失去其應有的價值,而且其優秀思想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
因此我們應深入挖掘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將古代文化精華加以利用,創造出今天的更高價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孔子思想和儒學正是由於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價性,更應該被我們深入研究,使儒學為我們當今社會所學習利用。

10. 論語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是修身立命,治國安邦的經典

閱讀全文

與論語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