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職業學院的發展歷史

中國職業學院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8 09:31:10

⑴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沿革

1983年6月建校,校名為「邯鄲職業大學」。
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1985年,加入中國職業大學教育研究會,並被推選為24個理事學校之一。9月,籌辦召開了河北省第一次職業教育研討會。
1987年,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革新為發展服務計劃聯系中心(簡稱apeid聯系中心),成為全國15個apeid聯系中心成員中唯一的一所職業大學。
1991年,學校與邯鄲市電大分校合並。
1996年,被河北省教委確定為首批啟動的示範性職業大學試點學校。同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啟動的示範性職業大學試點學校。
199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改名為「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同年,學院被選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單位。
1998年,學院被推舉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華北分會會長單位。2002年,學院被教育部和財政部確定為首批重點支持建設的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
2003年,學院被評為全國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
2007年,學院被確定為省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
2008年成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就業工作委員會主任單位。
2013年,通過了「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骨幹高職院校」首批立項建設院校驗收,同年蟬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單位。

⑵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的歷史沿革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位於「中國乳都」——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是2002年經內蒙古自版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權制綜合類高等職業學院,也是呼和浩特 市舉辦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歸綏學堂,迄今已有百餘年,其中職業教育辦學也歷經50多年,成為呼和浩特市及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才搖籃。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組建後,在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支持下,院黨委帶領全院師生發揚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在幾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九校整合,實現了平穩快速融合。在基本建設、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招生就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崗位與職業培訓教育等並舉,綜合發展的高職院校。

⑶ 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國內外)

對於教育,我們正經歷著一場考驗,即就是高等教育過渡的擴張後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如大學生就業問題、教育模式問題、教育負擔問題以及對教育的終極目的之思考等等,諸多問題,僅拿大學生就業問題,其實就是一種誤導性的教育困局--千軍萬馬去走獨木橋,最後學到的東西用不上,不僅造成了大批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且使得很多家庭為此而負債累累,眾多學生耽誤了寶貴的青春。這種結局當然與我們過分和盲目追求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錯位有關--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大學生數量,而應該是符合社會規律的逐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但是另一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助孽者--就是我們的職業教育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承擔不了社會賦予的期望,我們的職業教育,現在實際上是另一種高中教育--理論和實踐均是閉門造車,理論上比不上高中,實踐上比不上民間的學徒。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沒有它的優勢,過去唯一的優勢是有個文憑,現在呢?!現在在改變,一些職業學校索性把學生扔到社會,不論對方的資質,能否培養人才,扔過去就不管了,這樣的職業教育叫什麼教育?!在講職業教育缺乏實踐之後,我們的職業教育立即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樣好嗎?!
在國外,職業教育是一種很正規的教育模式,是可以與大學教育獨立存在的教育模式,大學教育培養更高層次的人才,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投入,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而職業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技術工人的需要而發展的,也許這對於象我們這樣的國家,職業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我們有大量的國民需要得到最基本的職業技術培訓--這是高等教育所無法也不可能做到的,因為我們的社會真的不可能需要那麼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把研究生當民工用是我們社會的悲哀!!!
所以對於我們的職業教育,我們應該使之成為一個與高等教育同樣重要的教育模式和階段。職業教育的模式,應該具有這樣的特點,就是滿足培養熟練技術工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理論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術,這就需要有合適的理論教育和正規的實習單位,而不能象我們現在把學生放到學校里學些與社會實踐脫節的東西,或者把學生扔出去不管。我們應該圍繞職業教育的特點,為職業教育創造合適的教育模式。如適當的理論學習,而且理論知識更應該符合社會發展的狀況,如尋找符合資質的實習單位,並形成完整的跟蹤和評價體系和標准。
總之,一定要重視職業教育,這也許是解決我們目前高教改革之困的唯一辦法。

⑷ 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的發展歷史

1.2003年4月10日至11日,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第一期信息員培訓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舉行,來自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7位信息員接受了培訓,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信息員隊伍正式組建。
2.2003年4月28日,「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信息員管理辦法(試行)」公布並開始實施。
3.2003年6月,協助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集中宣傳了高職高專院校的「非典」防控工作。
4.2003年11月20日,「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信息員獎勵條例」公布並開始執行。
5.2003年12月24日至25日,信息員第二次會議在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召開,「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信息員工作守則」正式發布,並開始實施。
6.2004年3月,信息員在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擁有了專用郵箱。
7.2004年4月,第一期「信息員通訊」編輯完成並與全體信息員「見面」。
8.2004年8月21日至24日,信息員第三次會議在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召開。
9.2004年9月至10月,搜集並編輯完成了各省高職院校基本信息一覽表。
10.2004年9月至11月,搜集並編輯完成了「中國高職院校風采」。
11.2004年12月,對各省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情況進行了集中宣傳。
12.2005年5月至6月,集中對各高職高專院校的招生計劃進行了宣傳。
13.2005年9月至10月,搜集並整理了各省高職高專院校對口支援情況。
14.2005年11月至12月,對各省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情況進行了集中宣傳。
15.2005年12月26日至28日,信息員第四次會議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召開。
16. 2007年網站2008年召開第五次信息員會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蘇志剛為信息員們作了題為「樹高職品牌 建國家示範」的專題報告,並寄語信息員們要不斷提高學習力、思考力和實踐力,因為學習力、思考力和實踐力是最大的競爭力。
17. 2008年第六次信息員會議在,此次會議重點介紹了本年度所取得工作成就以及表彰優秀信息員。
18. 2008年正式授權於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承辦,並進行數據的更新於維護。
18. 2010年全面改版,推出多個新頻道,信息量進一步增大。
網站宗旨:
黨和國家的政策窗口,是宣傳高職高專教育的交流平台
網站建設的目標:
「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的基本定位應該是成為「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秘書處」的網路協同工作平台和面向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及廣大師生的服務平台。我院將充分利用已有校園網路條件,保證「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的高速、穩定、安全、不間斷運行。
網站至今所取得的成績:
「高職高專網」已經成為中國高職教育的重要陣地和內容發布的權威平台,其中內容頁面接近三萬,日平均訪問量約為300,總訪問量接近20萬。
網站的長遠規劃:
繼續貫徹高職教育基本路線,為黨和政府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努力發掘為高職教育探尋新的實踐方案。

⑸ 高職院校的發展歷史

1、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學制」中,就規定了「高等實業學堂」和「高等師范學堂」,這兩種高等學堂就是中國近現代意義上最早的高職院校。
2、中華民國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和1922的「壬戌學制」的專門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是中國近現代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影響最深遠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至今仍然在台灣貫徹實施。
3、1949年後,中國的高職院校除了高等師范院校真正是在繼續走高等職業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職業教育幾乎沒有或是名存實亡。
4、1980年,天津職業大學創辦,這是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出現的第一所師范院校之外的高職院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決定」頒布以後,全國先後建立起120餘所職業大學,舉辦高職教育。
6、1991年,中國頒布《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決定」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務、措施等都作了明確規定。並再一次重申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問題,也再一次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任務。
7、1993年,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後由國務院頒布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會議明確指出我國教育今後發展的兩個重點,一是基礎教育(重中之重),二是職業技術教育。「綱要」更加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有計劃的實行小學後、初中後、高中後三級分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發展、相互銜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高中後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改革現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成人高校以及舉辦靈活多樣的高等職業班等途徑,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8、1996年,召開了全國職教工作會議,同年,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職教會議提出,通過三級分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通過「三改一補」(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成人高校改革;中等專業學校辦高職班作為補充)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同時,《職業教育法》的頒布使職業教育走向了依法治教的道路。《職業教育法》的第13條指出:「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
9、1998年,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確地把高等職業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確定了下來。
10、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國際教育標准分類》。「標准分類」將教育分為七個等級:學前教育為0級、小學教育為1級、初中教育為2級、高中階段教育為3級、高中階段與大學階段之間有一段補習期教育為4級、大學階段教育為5級、研究生階段教育為6級。「標准分類」將大學教育(5級)分為學術性為主的教育(5A)和技術性為主的教育(5B)。「標准分類」對學術性為主的教育(5A)描述為:「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論性的,目的是進入高級研究課程和從事工程要求的職業作充分的准備。」「標准分類」對技術性為主的教育(5B)描述為:「課程內容是面向實際的,是分具體職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業的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務市場所需的能力和資格。」從「標准分類」可以看出,5B就是我國所追求的高等職業教育,它的發展是世界教育的總趨勢,而不是一個國家的現象。標准分類的頒布,使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權威性的確認。
11、1999年6月全國教育工作會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12、2006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文件《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開始實施被稱為「高職211工程」的「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力爭到2020年中國大陸出現20所文化底蘊豐厚、辦學功底扎實、具有核心發展力且被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界廣泛認可的世界著名高職院校;重點建設100所辦學特色鮮明、教學質量優良在全國起引領示範作用的高職院校;重點建設1000個技術含量高,社會適應性強,有地方特色和行業優勢的品牌專業。截至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財政部已經正式遴選出了天津職業大學、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和8所重點培育院校。自此,中國大陸的高等職業教育和高職院校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發展歷史時期。

⑹ 中國 大學的發展歷史

▎民國沒有重點大學,但有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等名校
中國歷史上,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在19世紀末期,隨著傳統教育的衰落和現代新型高等教育的興起,才逐漸出現的。當時的大學基本上都是由私人創建的,如高層官僚、開明紳士、傳教士等,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學,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學,是中國現代大學的雛形。

民國時期,蔡元培借鑒德國的大學模式,把高等院校分為以理論學科為主的大學和以應用性學科為主的專業院校。他對北大進行教育改革,設立課程選修制度。五四運動後,北大一躍成為中國當時最有名的大學。

20年代初期的新學制深受美國教育制度的影響,高等學校分成了大學、獨立學院和專科學校兩種。新學制實施後,涌現了大量高等專業學校,學習工程技術、法律、醫學、農業等專業技術。

1927年,新的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主張建立一個統一的國立高等學校體系,在他的倡議下,中華民國大學院成立,除了管理全國的大學、圖書館等文化教育機構外,還起到教育部的作用,負責全國的教育立法工作。他還在全國實施大學區制,把中國分成若干學區,每個學區都擁有一定數量的高校。但是大學在之前就獲得了相當大的自治權,並不願意服從中央政府的規劃。1928年,蔡元培的改革計劃以失敗告終。

抗日戰爭爆發後,沿海的高校大量內遷,四川、陝西、甘肅、雲南等省的高校數量迅速增加。西南聯大合聚清華、北平、南開三校之力,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大學,也是當時世界的名校。抗戰結束後,各校又紛紛回遷,並沒有改變中國高校地理分配不均的狀況。

1949年之前,陸續出現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高校。西南聯大培養過楊振寧、李政道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央大學也走出了無數傑出人才。

同時教會大學為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頂尖教會大學的教學質量並不遜於國立大學,如金陵大學在南京堪與中央大學媲美,燕京大學在北京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並雄,聖約翰大學在上海與交通大學齊驅。
現代大學建立初期,在辦學思想、課程設置等方面,基本是移植了歐美和日本等國家經驗,結合中國傳統和實際情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知識自由和社會責任的大學辦學思想。

▎50年代開始院系調整,建立重點大學

建國後,政府接收舊國立大學,號召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開設適應國家實際應用所需要的課程,同時把馬克思主義教學內容融入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在蘇聯單科大學教育模式的指導下,進行了「院系調整」的教育改革,旨在使教育地區分布合理化,和對課程模式、高校名稱進行調整。那些已經擁有人文科學、基礎科學、工程學、教育學、農學和醫學的綜合性大學被紛紛拆散,並入新成立的各院校中,私立和教會院校也被合並重組。
中央大學被肢解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幾個大學,交通大學成為純工科大學,唐山、北方兩交大也相繼獨立,浙大按理、工、農拆成幾部分。它們是院校調整最大的受害者。

到1955年,一個結構嚴密的高等教育體系形成了。中國人民大學在這體系中居首,其次是高等教育部直接管轄的一些工業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再次是由一些其他部委管轄的部屬院校。

50年代末期,地方創辦的大學明顯增多,如湖北大學、遼寧大學、黑龍江大學等。從1957年到1960年期間,高校數量和入學人數增長驚人。高校數量從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1960年的1289所,學生數則漲了至少一倍。
特殊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曾一度停止招生,一些學校被裁並、撤銷。1971年高校數量328所,被砍掉了106所。

1954年,開始出現了第一批重點大學。教育部指定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6所學校為重點大學,到1959年又擴展到了16所。重點大學不斷增加,到1966年前,全國重點高校有68所。
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到1946年結束。
▎「七五」「八五」期間重點建設15所大學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開復甦。特殊時期被搬遷和解散的各類院校開始恢復,1952以後停辦的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也得到了恢復。

1977年5月2日鄧小平提出要辦重點大學,集中優秀人才辦。1978年恢復前60所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並增加28所高校為重點大學。1978年國務院最終確定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至今仍具有重要影響力。

八十年代初,四所大學校長(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聯名向中央寫信,建議中央政府增加對教育的財政預算和投入,特別是要撥出專款、大力度地支持全國著名的部分重點大學建設。國務院採納了這個建議,並於1984年確定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大、西交大、中科大六所大學納入國家「七五」重點投資建設項目,後來增至15所。而上述四所大學均未上榜。

「七五」國家重點建設的15所大學確定後的十年間,教育領域的格局並未發生大的變化。因此五年後這15所大學又順延為「八五」重點建設的大學。

▎90年代高校格局大亂,211工程名單起變化

進入90年代,南大、浙大的崛起使高校格局大亂。南京大學要求每位博士生必須發表兩篇SCI文章才能拿到學位,使得連續7年SCI文章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學科建設水平、教師科研能力也都迅速提高。浙江大學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其規模一度比其他同類學校高出一倍以上,使得浙大在學科布局,特別是理科博士點的布局及國家重點學科的爭取中都取得主動。華中理工、東南、天大、哈工大等校發展也很快,之前的重點大學建設名單有些不適應了。1995年,開始了在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大學的「211工程」。用新的15所高校取代了老的15所。去掉了國防科大、人大、北師大、北醫大四所,新添了南大、浙大、南開、天大共四所大學。211工程一定程度促進了各校的競爭,也一定程度助長了攀比。迄今為止,根據教育部官網數據,中國共有112所211院校。

1966年大學停止招生,1970年和1971年開始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每年只招4萬多人。

▎985工程是211工程的升級版,是高校重中之重

從1996年,國務院、教育部就設想再從這15所大學中選出10所,作為中國高校航母,即重中之重。國家將投入巨資,目標是在中國打造10所國際一流的、高水平大學。這就是所謂的「985工程」的原型。

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首批「985工程」的9所院校當年12月出爐:北大、清華、復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等教育部屬七所、中科院屬中科大以及國防科工委屬哈工大入選。其中北大、清華是重中之重,南大、浙大則是新面孔,取代了其他兩所高校。

985工程」成了其他各校爭搶的名額,不斷擴大。至今,985高校共有39所。而第一批上榜的9所頂尖大學基於互相認同,為了互相促進,「九校」組織了自己的「常春藤聯盟」,即C9聯盟。

▎985、211工程後,高校差距開始拉大

很多高校紛紛開始合並。北京大學合並北京醫科大學,復旦大學合並上海醫科大學,上海交大合並上海農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華中理工合並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建學院改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則合並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浙江大學合並了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吉林大學合並了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

211工程和985工程,本意是集中優質資源重點建設一批學校盡快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很多高校卻把它當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高校有了一個985的帽子,一戴定終身,缺乏淘汰、更新的機制。

在招生中,985、211高校能輕松地獲得比一本普通本科院校更好的生源;獲得的國家資源也遠比其他普通院校多。據媒體報道,2013年,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為39.31億元,財政撥款為27.75億元,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經費中僅有26.1%為財政撥款,約1.2億元,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持相差26億之多。

另外社會上的用人單位會以985、211工程為標桿來簡單衡量人才。雖然教育部多次提過「不得設置211、985門檻」,但實際收效甚微。甚至部分事業單位選拔,一些地方公務員引進人才,也把985視為一個必要的門檻。

這些弊端讓「985」「211」的存廢爭議在社會上時常出現。2014年11月,一則「國家已低調廢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國大學格局面臨重新洗牌」的傳聞在網上持續發酵。雖然教育部後來辟謠了,但關於「985」「211」高校存在價值,關於教育資源失衡、大學等級森嚴、利益固化等弊端卻再度成為熱議焦點。

教育部多次提過「不得設置211、985門檻」,但實際收效甚微

▎2011計劃,加強高校創新能力建設

進入2011年後,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計劃——「2011計劃」。

「2011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其根本目的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2011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

2013年4月,中國教育部公布即「2011計劃」的首批入選名單,全國4大類共計14個高端研究領域獲得認定建設,相關單位成為首批工程建設體。

首批牽頭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中河南農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此前並不是211工程高校。

2014年後,國家層面又公布了2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入選包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

▎「雙一流」是211、985的延續,引入淘汰機制

2015年開始,面對新的形勢,國家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新方案。教育專家曾表示,國家提出「雙一流」,是中國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選擇。「我們最早提出211概念,是為了做出一批好大學;後來提出985,是為了培養出一批更優質的大學;現在提出雙一流,是要再提升一個層次,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三者之間是一個層層遞進、逐步發展的關系。
2015年11月,國務院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到要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以後每五年一個周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

985、211工程不同的是,一位教育部官員表示,「雙一流」建設的評審標准、資金分布都會有新的機制,不會像以前一樣向確定的一所高校撥款。「會更注重學科建設,同時在遴選上,會有滾動淘汰的機制加入。」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正式確認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如今,距離雙一流計劃提出已經過去了數年,雙一流高校的建設評估提上日程應該也不會太久了。140所高校發展情況到底如何?未來哪些高校將新增進入這些名單,哪些高校「半路下車」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⑺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大事記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大事記:

1、2002年,巢湖衛生學校、巢湖農業回學校(安徽省土地管理學校)、巢答湖財政學校合並升格為巢湖職業技術學院。

2、2007年,安徽省汽車運輸高級技工學校(安徽巢湖交通職業技術學校、安徽省公路運輸成人中專學校)並入巢湖職業技術學院。

3、2008年,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巢湖分校並入巢湖職業技術學院。

4、2010年,巢湖商業幹部學校並入巢湖職業技術學院。

5、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區劃調整後,2012年4月,教育部批准巢湖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6、2015年,學校入選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

7、2016年,學校被評為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立項單位。

⑻ 中國葯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沿革

2000年,學院開始正式招復生,同年被確定為制國家教育部首批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葯物制劑技術專業於2002年被確定為部級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006年2月獲選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5月通過江蘇省2006年立項建設的第二批高等學校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驗收。

⑼ 八大學院的歷史發展

「中國地質大學現在有兩個,北京地質大學和武漢地質大學。」地質大學校長趙鵬大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如農業學院、地質學院、礦業學院怎麼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湖北武漢;北京礦業學院1969年開始遷往四川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北京石油學院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台。「搬家都是整箱抬著精密機械,別人都管我們叫『箱子大學』」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艾蔭謙告訴記者。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石油學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礦業學院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並入了北大。 如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搬到了昌平。北四環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另外幾所高校隔離開來,那座立交橋也因此得名「學院橋」。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學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雲集至此。
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八大學院的基礎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13所高校聯合成立北京學院路地區高校教學共同體,2002年發展到包括北京師范大學的16所高校的教學共同體。學院路共同體以資源共享為途徑,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其在校專業素質培養相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閱讀全文

與中國職業學院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