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遠連州地下河的歷史文化
連州地下河位於歷史文化古城連州市東北26公里處,在粵桂湘三省交界的崇版山峻嶺之中,權是一個亞熱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巨型天然石灰岩溶洞。經地質學家分析,該溶洞是因2億年前的地殼運動而形成,如今可游覽面積達45000平方米。最高處為47.8米,最寬處為53.6米,洞內四季氣溫保持在18℃左右,空氣清新,冬暖 夏涼,是旅遊避暑的聖地
② 請問:清遠近十年來的變化,具體回答!!!
十一年前來到清遠,感覺清遠的文化與很多城市比起來確實還要差一些,很多市民的城市意識還沒有形成,但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清遠正在一天天地變好,城市變得逐漸美麗,經濟變得逐漸好轉,相伴隨著的是文化也在逐漸進步,市民的意識正在增強……這些看起來不經意的變化正令我這遠方來的新客家欣喜不已!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對清遠的要求這么高,畢竟清遠才走過了不到二十年的歷程,和很多城市相比還是少年。清遠這幾年經濟屢創佳績,讓很多人認為文化也應該迅速發展才對,而發展的最好辦法就是建多幾個圖書館、文化宮等,真是這樣嗎?我不認同。孩子長得再高還是個孩子!
我理解的文化是通過漫長的各方面因素的沉積而形成的一種地方獨有的特色!
如果單純地用文化宮、圖書館等設施的建設來衡量一個地方的文化,未免有失偏頗!
有些地方的文化宮、圖書館等非常漂亮,藏書眾多,但沒有感覺到文化氛圍的濃厚,給我的感覺是地方經濟實力的發達,而有些地方雖沒有高級的這些設施,但感覺文化底蘊很足。
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清遠的文化目前與眾多城市相比的確還遜色一些,但近十年來已實實在在地看到了他的變化。如果我今年剛剛到了清遠,也許會認為清遠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縱觀清遠十年的發展,已經是進步蠻大的了,當然包括文化。
前段在某大學進修,教授講了這樣一個事情:山西有個縣城的經濟迅速發展,三年從最貧困步入到富裕行列,只是因為發現了個大的能源庫,但文化還是和以前一樣沒有進步!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文化的形成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連州文化、英州文化、陽山韓愈文化、清遠峽山文化、壯瑤民族文化這些是清遠文化的典型的代表,但我最希望形成的是清遠的市民文化,當然這也不能操之過急!
③ 清遠人的特點
楚文化南下必經之地,也是嶺南文化醞釀、發育和形成的重要地帶之一。作為地域的清遠文化,既有嶺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鮮明突出的個性特徵。
清遠是古三苗、禺陽等土著氏族祖居地,為古代苗瑤、俚僚、峒僚等百越(粵)民族的發祥地,大部分屬西漢中宿縣范圍。清遠市所屬各縣市曾分屬早期南海、長沙、始興、西衡州等南方古郡。建市前,雖然清遠與所轄縣市沒有統屬關系,但解放後長期同屬粵北或韶關地區,相互間不乏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清遠建市後,大清遠的行政架構,已經向清遠各族人民提出了區域文化認同的要求,這對於實現區域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和加強各族人民大團結,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的和諧與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清遠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市地域文化的集合體。她具有嶺南文化那種包容性、開放性、創新性特徵,並在嶺南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然而,清遠文化又有其自身所處粵北山區和北江中游地帶的本土特色。清遠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熔漢族廣府、客家文化和壯瑤等少數民族文化於一爐,具有濃鬱南國鄉村文化色彩;位於水陸交通要沖、物阜民豐,有眾多名勝古跡;深受傳統文化影響,歷史積淀深厚,歷代人才輩出;民間藝術多種多樣,有著較高審美價值;地域遼闊,呈現出高山峽谷、山地丘陵等復雜地形地貌,與阡陌縱橫的平疇風光並存的秀麗景色。湍急的江河在群峰陡峭的峽谷中穿過,高山瑤寨白雲繚繞,盆谷壯鄉綠樹掩映,流水潺潺的秀麗山村與平原水網地帶密集市鎮攜手相連,這是一幅風光旖旎的嶺南山水畫!這種文化力量,已經溶鑄在清遠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之中。
④ 清遠旅遊攻略景點必去
1.連州地下河,位於連州市區以北26公里的東陂鎮。它藏在山勢雄竣的大口岩溶洞中,是一個大型的地下暗河溶洞, 上下共分為三層,游覽面積達6萬平方米,天然的洞口寬敝雄偉。
置身其中,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油然而生。在粵湘桂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是一個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景觀。經地質學家分析,該溶洞是因2億年前的地殼運動而形成,現在可游覽面積達60000平方米。最高處為47.8米,最寬處為53.6米,洞內四季氣溫保持在18℃左右,空氣清新,冬暖夏涼,是旅遊避暑的聖地。
⑤ 清遠市區內有什麼景點值得去
飛來峽風景區:歷史悠久,有「風光譽南國,古跡遍峽山」之稱。飛來峽又名禺峽、中宿峽、清遠峽、位於北江中下游,全長9公里;是北江三峽中最險要的地方。
少林禪院:清遠市以弘揚和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國少林禪宗文化為主導而設立的御金街少林禪院,作為新興的「人文」旅遊景點,彌補了以清遠市「唐風禪韻」為主題文化所打造的盛唐第一街——御金街中的「禪韻」這一長盛不衰的文化缺失。
鳳凰台:根據清遠《鳳城傳說》和漢朝的琴曲《鳳求凰》而設計建築的文化景觀鳳凰台,為前來清遠觀光的遊客了解清遠「鳳城」文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碧落洞:坐落在寶晶宮南面約1公里山中,遠遠望去,一嶺青山之中,如被開山大斧當面劈下,劈出一片40多米高的筆直岩壁,灰白的岩壁,在青山中分外搶眼。岩壁之下,一洞如新月垂地,一灣碧水從洞中流出,這就是碧落洞。溯溪望去,穿過幽暗的山洞,可見到洞的另一面折射的陽光,好一派穿山洞溪景緻。步入洞里,洞頂高30多米,鍾乳垂吊;洞左側溪水成潭,蝙蝠飛掠,另有一洞可直通後山頂上。沿溪前行80多米,轉一個彎,便是洞的另一邊,只見洞外翠竹叢叢,不遠處峰巒疊嶂,溪流曲折不知其源,又是另一番世外桃源景象。碧落洞自東晉以來便是游覽勝地,留下了不少神話傳說和摩崖石刻,當中以蘇東坡父子的題詩最為珍貴。
⑥ 清遠有什麼歷史古跡
金雞岩(金芝岩)有葛洪煉丹處
觀音山王山寺
在佛岡縣英佛公路8公里處、海拔1288米。始建於唐代。但現在的建築都是後來造的。
⑦ 作文清遠歷史文化人物
《寄小讀者》是冰心奶奶1923年赴美留學期間與國內小朋友的通訊集,主要介紹異國風光,贊美大海、贊美星空,還用與兒童心理相感應的筆致,贊美無私的母愛.真切的感受,細致的描繪,天真的幻想,婉約明麗的風格,吸引和陶冶了我們的心靈.
《寄小讀者》(通訊十),全文的中心就是贊揚母愛和童心.第一部分,是作者母親"述說我幼年的故事」,是母愛動人的事實.第二部分,對「母愛」進行分析,母愛是無私的,普天下的母愛的分量是同等的.第三部分,引導孩子們到母親那裡去傾聽各自的母親述說各自的「幼年的故事」.從具體事例入手,再適當進行分析,最後引導孩子們各自找事實來鞏固這個認識,這就是作品在結構上的顯著特點.
人間有許多「愛」的感情,「母愛」是人間偉大的「愛」的一種.魯迅說過:「父母生了子女,同時又有天性的愛,這愛又很深廣很長久,不會即離,現在世界沒有大同,相愛還有差等,子女對父母,也便最愛,最關切,不會即離.」「五四」期間,提倡的正是這種「天性的愛」.因此,作品中所講「母愛」,是當時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映,是張揚人的天性的愛,反對封建主義的孝烈道德的愛.作品中特別提到,當她問母親「為什麼愛我」時,她母親只是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作者強調這種「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的,也就是擺脫了封建道德影響的「天性的愛」.事實上每一個人開始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自己的時候,母親總是第一個啟蒙老師.每一個人對於父母、家庭總是懷有難忘的感情,總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原因就在於這是人生的第一個印象,是人生旅程的起點.因此作品抓住幼年孩子的特點,引導我們來認識世界,培養我們的高尚情操,顯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⑧ 清遠有什麽歷史文化
清遠名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號聘三,又號隘園,清遠人,清末民初法學家。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老一輩的清遠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憶清遠歷史時,總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來,朱汝珍本來應該是清代末科的狀元,但是由於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
按照慣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並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呈送給慈禧太後「欽定」。慈禧太後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不禁讓這位老佛爺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與「誅」同音。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於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狀元之門對他關閉了。相反,慈禧覺得劉春霖這個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貴州人,便將他提升為狀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據史料記載,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發奮讀書,曾以縣試冠軍入讀清遠縣學,22歲時又憑優異成績考入廣雅書院,取列廣州府闈第一。27歲考取拔貢,以朝考一等欽點七品小京官,簽分刑部江蘇司行走,開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後,授翰林院編修。他不同於清朝的遺老,安於現狀,抱殘守缺,而是能跟時代步伐前進,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1906年,他決心赴日本東京政法大學深造,回國後任京師法律學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試貴州省主考。1930年南歸,受聘為香港大學教習;1933年任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兼附中校長。
朱汝珍不僅是一個科舉生,他還是一個抗日愛國者。抗日戰爭爆發時,朱汝珍早已是68歲的老人家,他由於受愛國思想驅使,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他在香港主持清遠公會,組織募捐、義演為抗戰籌款。香港淪陷後,他不懼日本人和漢奸的威逼利誘,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這期間,年事已高的朱汝珍還發動組織歸鄉指導委員會,極力幫助因戰亂流離失所的難民疏散回鄉。抗戰期間,有3萬多清遠人在香港謀生。他們大都是從鄉間逃荒走難流落到香港的農民。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平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紛紛離港返回內地謀生,一些有實力的社會社團也積極協助鄉人回鄉。當時在香港的清遠人,要回鄉又缺路費,許多人只好流落街頭乞食,病倒街頭。朱汝珍主持的清遠公會想方設法幫助難民回鄉。1942年,同鄉會要組織3萬多清遠難民疏散回鄉,但由於這時日本人已有所察覺,將公會的賬號凍結了,一時籌措不到經費,難民的處境異常艱難。後來幸經朱汝珍斡旋,同鄉會才解決了全部疏散經費。1942年2月、3月間,第一批幾百名難民從九龍步行經過深圳到達東莞虎門乘船返回廣州,再坐車回清遠。到三月底,最後一批難民也順利啟程了。三萬清遠難民得救了!
我還了解到,朱汝珍寫得一手好詩文,又擅長書法藝術,行書疏淡和平,嫻靜爽利,有晉唐遺風。他知道劉春霖、商衍鎏、張啟後也有書畫作品,便將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為「四屏」,成為當時極享盛名的書畫作品。朱汝珍著作頗多,主要有《詞林輯略》、《詞林姓氏韻編》、《清遠縣志》、《陽山縣志》等。在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大禾崗學發公祠里還保留著多副由朱汝珍所撰並書的石刻對聯。
家鄉出了這樣一個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遠人的驕傲!
清遠市博物館記載著朱汝珍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