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攝影術的誕生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過程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靜態圖片攝影,靜態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而攝影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
起源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人民就發現了小孔成像現象。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成像用的暗箱設備。後來,人們又發現了具有感光性能的硝酸銀等物質。
1826年,法國工匠尼埃普斯將一種瀝青融化後塗在金屬板上,經暗箱曝光後得到一張街景的照片。1837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
1839年,法國政府買下該發明的專利權,並於同年8月19日正式公布,因此這一天被定為攝影術的誕生日。當時,用這一方法拍攝一張照片需要20至30分鍾的曝光。
1851年,英國人阿切爾發明了「濕版攝影術」,使人像攝影縮短至只需幾秒鍾,從而成為現代攝影術的開端。
歷史發展
早在十六世紀,藝術家們就利用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來記錄光影。這種早期的照相設備並不能產生出照片,它只是利用了一個黑暗的屋子的一堵牆上的孔,將外面的景物投射到了平面上。實際上,整個屋子就能構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Pinhole camera)。而照相暗盒英文原文(camera 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屋子」。
歷史上第一張攝影照片是在1826年由法國人 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1765-1833)在瀝青上拍攝完成的,但其沒有最終完善這一技術便去世;他的合夥人法國畫家 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 1789-1851)在其成果基礎上發明了銀版攝影法,並於1839年8月由法國政府宣布獲得攝影術專利。現在的寶麗來相機仍使用著與銀版法類似的攝影方法。
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創始人,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年-1877年)於1841年發表了 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復制的膠片,奠定了現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
1914年,德國「徠茲」顯微鏡工場設計師奧斯卡·巴爾納克嘗試製做使用電影膠片雙倍規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機(電影片規格為18×24毫米),並於1924年開始銷售萊卡相機(Leica)。135規格日後成為最為普及的膠片規格,它大大縮小相機體積,使得攝影主流轉向紀實攝影,並迅速被大眾接受。
數位相機技術在20世紀中後期開始在特種領域進行研究,在上世紀末進入民用市場。1995年,柯達發布了消費型數碼相機DC40,標志著數位相機民用市場的啟動。
隨著數位技術和互聯網應用的進步,攝影更深入的融入社會生活,數位音樂播放器,行動電話等數位化產品開始配備攝影功能,拍攝的圖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無線傳播,攝影開始多元化發展。
❷ 新聞攝影的發展史
數碼相機與新聞攝影
1848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次大火,大火連燒了四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
攝影術的誕生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的,150多年來,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也脫不開照相機和膠卷的傳統模式,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1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為尋求一種新的感光材料和更為方便實用的攝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復雜、陳舊、落後的傳統攝影方式。
二十世紀末葉以來,伴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數字時代已經來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沖擊,應運而生的數碼相機,開拓了數字影像豐富的世界。數碼相機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攝影工藝和攝影體系,它不僅影響並改變著攝影業的經營觀念 、經營方法、管理及服務質量,而且導致每一位攝影工作者創作觀念、創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說,數碼攝影是世紀之交攝影技術領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數碼攝影為新聞攝影、圖片等各類攝影開創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新舊技術的轉型期,我們能否做出快速反應,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給人類提供的創作愉悅,也是我們攝影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數碼攝影的誕生,向傳統攝影發起了嚴峻的挑戰,迫使我們不得不從零開始,來認識數碼相機。而數碼相機就是由無數個0和1在計算機里或電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點的講,數碼相機就是用電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膠卷作為感光材料並將其所攝物體記錄下來的圖像以數碼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存儲卡中的照相機。數碼相機的光學部分、機械部分及成像原理與傳統的光學相機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數碼機相是基於當今社會個人電腦以及微電子技術大規模普及而產生的,它的產生、運用、處理及日後的發展與電腦、微電子技術、電子元器件及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數碼相機解決了方便、迅速、高效、成功率的原始拍照問題,後邊的事情就交給電腦(也稱「電子暗房」)去完成。
沒有電腦或不會使用電腦,你就無法實現數碼照片,現在處理後的軟體,可以講無所不能,「電子暗房」具有「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優越性,調整對比度、換顏色、加鏡框、加背景、再修改、再加工、拼接、製作全景照片、移花接木、改頭換面、藝術處理等等,達到了無所不能的境界。對於長期從事傳統攝影的職業記者來講,必須接受數碼相機的挑戰,如果抱著傳統的東西不放,排斥先進的技術,終究會被歷史淘汰。不是你不行,而是這個世界變得太快。
數碼相機的產生,恰恰適應了新聞攝影的需求,它把人們150多年的追求變成了現實,為新聞攝影的新、真、快、活、情、意創造了無限的優越性。前不久作者有幸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數碼相機高級班的學習,有幸目睹了國內外各種新穎數碼照相機,並了解到國內外各新聞媒體在數碼相機使用方面的情況,深深地感到數碼相機已被各新聞媒體搶先使用,而且誰家用得早,誰就佔先,誰就收益大。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不斷增強,時間越來越顯重要,數碼攝影滿足了人們對新聞快餐的需求,也有人把數碼攝影稱為信息麥當勞,報界人成為使用數碼攝影的先驅。我國各大新聞媒體現已普遍使用數碼相機(但一些中小報紙,由於種種原因還未給記者裝備這一先進的設備),充分利用數碼這一快捷方便的手段來為讀者服務,使自己在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立於不敗之地。新華社著名女記者黃文以自己親身經歷給我們講述了在科索沃戰爭中自己如何利用數碼相機克服種種困難完成這一重大新聞報道。黃文講,在戰爭期間,尤其在南斯拉夫受到北約經濟制裁時,沒有電、沒有水、沒有賣膠卷的,利用傳統的攝影方法拍照,你拍的膠卷,你沖洗,你所帶膠卷的感光度根本就無法保障戰時新聞攝影的需要,而她利用數碼相機,就順利地解決了以上問題,尤其是數碼相機可隨意調的感光度,使她圓滿完成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照片,她在既不用閃光燈,又為新華社記者邵雲環現場拍攝了第一張遇難照片。她說戰爭期間,用閃光燈容易暴露自己,那是要命的事,而傳統相機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甚至是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數碼相機在特殊環境有其特殊用途。由於新華社記者使用數碼相機嘗到了無限甜頭,因此,新華社領導在公開場合講就是再窮也要給攝影記者配上數碼相機。我們西安晚報在實現電腦辦公自動化以後,社領導意識超前,果斷拍板,一次性購買了六部高檔數碼相機,據尼康專賣商家反饋我們的信息,西安晚報是繼新華社之後一次性購買高檔數碼相機最多的單位。我社攝影記者使用上數碼相機後,充分享受到了高科技給攝影工作帶來的方便,勞動強度大大減輕,贏得了采訪時間,以往都是早上出去采訪,下午回來鑽暗房,僅鑽暗房一事就得花好幾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記者身心疲備,工作積極性不高,尤其趕到在外地拍攝采訪,新聞照片的傳遞是我們最頭疼的事情。記得我於1996年在北京參加遠南及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的報道,晚上參加開幕式,第二天想搶時間把稿子見報,怎麼辦?只能費盡周折,設法找人利用飛機當晚將膠卷送回西安,再通過攝影部同志到機場接膠卷,回來後再製作,保證第二天的見報,時間是爭取到了,但照片的好壞我無法知道,只能由未到現場的其它同志幫忙定稿,不能充分表達現場攝影記者的意圖。再如拍攝柯受良飛躍黃河,西安到壺口大約有三四百公里,攝影記者提前一天趕到,第二天上午10點多拍完,馬不停蹄立即往回趕,回到家已到晚上6-7點,為了趕時間,把車開得飛快,危險不說,照片拍的好壞只能憑感覺,心中把握不大,不像數碼相機,可隨拍隨看液晶顯示。而使用數碼以後,只帶上筆記本電腦,有一部電話,這些問題都可以非常快地解決。圖片的傳遞是數碼相機的最大優勢,現在我們報社攝影記者,對數碼相機愛不釋手,隨時拍隨時自己處理,又快又好,以前攝影記者不好派出去,主要是圖片的傳遞問題解決不了,現在我們攝影記者腿長得多了,全國各地那都敢去。由於數碼相機的無比優越,以至於我們原先使用的傳統相機都刀槍入庫,誰也不想為拍一張照片而放著優越不用,去走那個傳統的老路,耗費太多的時間。
使用數碼相機,拍攝僅完成了攝影工作的一半,其餘一半要靠電子暗房去完成,因此,掌握電子暗房技術是每一位使用數碼相機人的必修之課,使用計算機對數碼照片進行軟體加工是數碼相機對傳統相機最大的進步之一,以PHOTOSHOP為代表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體,極大地擴展了圖像的計算處理,加工再創造的能力,傳統暗房的所有技術、手法和效果,在PHOTOSHOP中只不過是小菜一碟,如果您想得心應手地對您所拍攝下來的數碼照片進行調整,補救、加工、合成,創造各種五花八門的特殊效果,以新的視角、新的思想重新創造一個新的數碼照片作品,那麼您就必須花時間和精力去努力學習。坦率地講,對於一些相當熟悉計算機的人來講,學習PHOTOSHOP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強大的功能必然會使軟體變得比較復雜,當您看到其它的同行從計算機創造出的優秀數碼照片時,您一定會感到一種無名的沖動和強烈的掌握這種手法的慾望,因為電子暗房是數碼相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
數碼相機的強大優越,已成為攝影發展的一種趨勢,當然在我國目前尚不普及,一些新聞媒體也未看到它發展的優勢,甚至把數碼攝影稱為妖魔鬼怪。其實數碼攝影也稱無成本攝影,無論從哪種角度講它都是經濟方便的。由於數碼攝影電子暗房以PHOTOSHOP為代表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體的運用,可以隨意對數碼影響像進行各種加工、合成等,因此,對於新聞攝影來講就有人提出它的真實性問題。我想真實性問題,不應怪罪到數碼攝影中去,它強調了新聞攝影記者的修養問題,新聞攝影記者的職責決定了他是公眾輿論的代表,他要向社會負責,要遵循新聞規律,社會公德原則,法律法規,用真誠客觀的態度報道新聞,如果我們的新聞攝影記者堅持了新聞攝影記者的道德規范,那麼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也不會因數碼攝影的產生而遭到懷疑。
現代社會進入了數字代時代,隨著圖片處理的電腦化,傳遞方式的通訊衛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趨勢的發展,必將為新聞攝影帶來新的繁榮和發展,尤其在中國,數碼相機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仍處在一個上升和發展的時期,新聞攝影將會充分利用電腦的強大優勢,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在信息傳播領域發揮新的獨特重要作用。 (作者系西安日報、西安晚報攝影部主任劉照)
❸ 關於攝影的歷史
達蓋爾照相法是法國物理學家達蓋爾發明的。1838年,這位法國物理學家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物體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時,仍不得要領。突然有一天,他發現有一個影像留在了物體上。他於是將附近的化學物品逐一挪開,看看究竟是什麼東西造成了這個現象,最後,他發現,大功臣原來是一支溫度計打破後遺下的水銀。攝影技術便從此誕生了,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1839年8月19日,在法國科學院與美術學院的聯合集會上,公布了法國畫家和物理學家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法國政府放棄對這項發明的專利,並公之於眾。人們通常以這一天作為攝影術的開端。
右邊這是達蓋爾的銀版肖像。
1838年達蓋爾就想發表並且出售他的攝影術,幾經努力最後求助於法國科學院常任秘書、天文學家兼國會議員阿拉哥,並得到他的贊賞,他是第一個看出攝影術的發明對藝術與科學的進步將提供最大貢獻的人,也是最早建議並促成法國政府收購攝影術發明權的人。
尼爾普斯也是達蓋爾的合作者,比達蓋爾年長四歲,早在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公布前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法國政府在授予達蓋爾6000法郎年金的同時,授予尼爾普斯的繼承人4000法郎年金以示獎勵。
英國發明家卡爾波特是由底片負片到正片的開創人。1835年開始試用塗有氯化銀或硝酸銀的圖紙作為感光材料,在照相機里拍成負像,然後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為卡羅攝影術。達蓋爾發明銀版攝影術的消息發表後,他提出發明優先權的問題,但為時已晚。
達蓋爾銀版照相法是利用鍍有碘化銀的鋼板在暗箱里進行曝光,然後以水銀蒸汽進行顯影,再以普通食鹽定影,得到的實際上是一個金屬負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於曝光大約需要 20到 30分鍾,因此,早期攝影多拍攝靜物、風光、人像等等。
由於曝光時間過長,當時拍攝人像,被拍攝者需要坐在安裝有頭部支撐架的特製座椅上。
雖然全世界都公認1839年8月19日是攝影術發明的紀念日,但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實際上吸取了人們在這方面長期探索的成果。早在 13年以前法國的尼爾普斯拍出的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的照片《哥茲沃》,他把感光後能變硬的白瀝青塗在錫銘合金板上,曝光長達八個小時,由於感光時間太長,且影像模糊,他的發明未能得以推廣。
攝影術是由16世紀以來畫家的寫生使用的暗箱發展出來的,這是當年畫家使用的桌形暗箱。所謂攝影術的發明實際上是尋找最理想的記錄影像方法的過程。
❹ 攝影術的誕生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過程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靜態圖片攝影,靜態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而攝影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
起源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人民就發現了小孔成像現象.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成像用的暗箱設備.後來,人們又發現了具有感光性能的硝酸銀等物質.
1826年,法國工匠尼埃普斯將一種瀝青融化後塗在金屬板上,經暗箱曝光後得到一張街景的照片.1837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
1839年,法國政府買下該發明的專利權,並於同年8月19日正式公布,因此這一天被定為攝影術的誕生日.當時,用這一方法拍攝一張照片需要20至30分鍾的曝光.
1851年,英國人阿切爾發明了「濕版攝影術」,使人像攝影縮短至只需幾秒鍾,從而成為現代攝影術的開端.
歷史發展
早在十六世紀,藝術家們就利用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來記錄光影.這種早期的照相設備並不能產生出照片,它只是利用了一個黑暗的屋子的一堵牆上的孔,將外面的景物投射到了平面上.實際上,整個屋子就能構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Pinhole camera).而照相暗盒英文原文(camera 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屋子」.
歷史上第一張攝影照片是在1826年由法國人 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1765-1833)在瀝青上拍攝完成的,但其沒有最終完善這一技術便去世;他的合夥人法國畫家 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 1789-1851)在其成果基礎上發明了銀版攝影法,並於1839年8月由法國政府宣布獲得攝影術專利.現在的寶麗來相機仍使用著與銀版法類似的攝影方法.
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創始人,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年-1877年)於1841年發表了 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復制的膠片,奠定了現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
1914年,德國「徠茲」顯微鏡工場設計師奧斯卡·巴爾納克嘗試製做使用電影膠片雙倍規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機(電影片規格為18×24毫米),並於1924年開始銷售萊卡相機(Leica).135規格日後成為最為普及的膠片規格,它大大縮小相機體積,使得攝影主流轉向紀實攝影,並迅速被大眾接受.
數位相機技術在20世紀中後期開始在特種領域進行研究,在上世紀末進入民用市場.1995年,柯達發布了消費型數碼相機DC40,標志著數位相機民用市場的啟動.
隨著數位技術和互聯網應用的進步,攝影更深入的融入社會生活,數位音樂播放器,行動電話等數位化產品開始配備攝影功能,拍攝的圖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無線傳播,攝影開始多元化發展.
❺ 攝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攝影術,起源於十九世紀的法國。法國畫家達蓋爾把鍍銀銅板曝光後,用水銀蒸汽固定住了影像,稱為「銀版法」。1839年8月19日,法國發表了「達蓋爾攝影術」,這一天也被世界公認為攝影術的誕生日。
技術的革新給攝影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特別是從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數字技術在攝影領域迅速的普及,使得人們獲取影像變得越來越簡單。今天人們可以通過照相機、手機、掃描儀、攝像頭、行車記錄儀等設備獲取影像,甚至是利用無人機載入相機從空中鳥瞰大地。正是由於新技術的層出不窮,攝影術也在不斷地創新。今天,互聯網已經根植於人們的生活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變化。在這個發生巨變的時代里,攝影將會如何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法國人路易斯達蓋爾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攝影術的發明人。達蓋爾的銀版照相法是利用鍍有碘化銀的鋼板在暗箱里曝光,然後以水銀蒸汽顯影,再以普通食鹽定影。此法得到的實際上是一個金屬負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
攝影從產生並發展到現在,沒有超過兩百年,若它算做一門藝術的話,那麼比起其它類藝術,它發展的時間長度算是比較短。通過對照其它藝術類型的發展過程,攝影的發展也是一段不斷出現各種新流派從而促使攝影逐漸演變推進的歷史。從最早的繪畫主義攝影、印象派攝影、寫實攝影到後來的抽象攝影、「達達派」攝影和主觀主義攝影等等,截止到「達達派」攝影,均可歸類為戰前攝影流派(即二戰結束之前),而我個人覺得從主觀主義攝影之後直到現在出現的流派可歸類為後現代攝影流派。(攝影流派不是攝影分類)
當時出現的每一個攝影流派,自有其努力遵循的綱領,但都有其不可彌補的缺陷。而從今天看來,它們出現的必要性及起到的作用無可置疑。它們從不同的方面探索了攝影的各種可能性,豐富了攝影表達的范疇,且在充實攝影表現技法方面功不可沒,直到現今我們能看到的所有攝影作品中,都會或多或少的發現有這些流派的一些特點(具體每種流派的特點我不再敘述)。
攝影人是旅遊景點的掘寶人,為旅遊景點打開了財富之門。攝影的創新視角決定了攝影在促進旅遊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是通過攝影鏡頭可以更好地發現黃岡的山川之美。山川處處有美景,關鍵在於去發現。一個地方、一個景點的美是由多角度、多景點、多看點構成的。攝影人為了創作,通過其獨特的視角去尋找美、發現美。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反復去聚焦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去捕捉一個個出色的瞬間,使景點不斷有新發現,讓旅遊者不斷有新感覺和新吸引力。比如羅田天堂寨的哲人峰從另一個角度看就發現是一個將軍峰了,麻城的龜峰、偉人峰都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欣賞得到的審美感受。通過攝影鏡頭可以更直觀真實的記錄、宣傳當代黃岡改革發展的歷史變遷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善美。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是旅遊資源,當代發展成就、新時代的建設者更是當代新文化的載體,同樣是旅遊資源。黃岡的遺愛湖公園、黃岡大橋、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現代化的生態農庄、熱情好客的社區居民都是當代旅遊的重要吸引物之一。
❻ 攝影發展史有哪些
在網上找的。
攝影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3年—1924年) 這一階段,照相回機的答機身由木箱改變為金屬機身,鏡頭由單片新月形透鏡發展為校正像差的多組多片正光鏡頭,鏡頭上設置了光圈和快門,以控制曝光量。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發明了安裝膠卷的方箱照相機,對攝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13年德國蔡司顯微鏡廠的奧斯卡
❼ 攝影藝術發展史技術演變的三個時期是什麼
21
世紀是一個全新的圖像影音立體時代,是一個由影像畫面、語音信息和互動交流共同構成組成的網路信息時代。
這其中,視頻影像(主要是數碼攝像技術)擔任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其直觀真實、傳播方便、實用立體的優點,成為當今社會人們記錄信息並傳播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大眾百姓所需要和愛使用的一項基本生活技能。放眼看,無論是電視台、影視公司,也不管是攝像機與手機,還是公眾網路和家庭個體,等等,視頻攝像的廣泛使用,都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無論你是專業攝影人,還是只想拍攝小短片的愛好者,為了更好地學習攝像技術,首先就要了解攝像是什麼,以及攝像技術的發展和功能等知識點!
攝像技術發展簡史
攝像機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具有哪些功能?攝像技術又有哪些特點,可以用來做什麼?這些都是每一個學習攝像技術的人都會問的。的確,凝聚現代高科技成果的攝像機的發展歷史,是學習者應當知道的。
攝像機和相關技術的發明發展,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為啟蒙時期,20世紀30~50年代為電子攝像時期,20世紀60~90年代為磁錄攝像時期,2000年迄今為數碼攝像時期。
圖1 電影拍攝
1900年前後,路米埃爾兄弟依據攝影(照相)術發明了電影技術(圖1),從而將人們觀看真實、連續影像的願望變為現實(圖2)。從此,人類進入了電影時代,也開創了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現代社會。伴隨科技的發展,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成為世界各地最時尚、最受歡迎的科技產品和藝術門類。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電影的影響下,科學家又設想和研究採用光電感光成像(電子成像)來代替膠片感光成像(化學成像),記錄連續影像畫面的技術。這就是攝像技術的啟蒙階段。
圖2 連續畫面(奔馬)/邁布里奇攝
20世紀30年代前後,隨著現代物理學研究的深入和電子管科技產品的成熟,科學家根據光電效應(圖3)的原理,發展出圖像掃描技術,生產出光電攝像管等實用科學技術。兩者的綜合應用,就可以對一個實物對象進行即時拍攝並輸出視頻影像,這樣直接促成了電視的誕生。
圖3 光電效應
1936年11月2日是攝像技術史上值得慶祝的日子。這一天,英國廣播公司打破傳統的聲音播報形式,在倫敦向公眾播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電視節目(圖4),讓人們同時看和聽到了鮮活的視頻畫面(動態畫面和聲音),正式宣告了電視的誕生。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電視節目一直採用「直播」(圖5)的方式播放,因為當時的錄像技術沒有發展成熟,不能進行後期編輯加工等處理,攝像機的功能比較簡單,類似於現在的攝像探頭。這就是攝像技術的電子直播階段。
圖4 第一台電視機
圖5 早期電視直播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磁性記錄材料有了成熟完整的科研與技術應用,磁帶錄像機問世並進入實用之中。這樣,就可以將攝像機拍攝的視頻畫面很好地存儲下來,打開了後期剪輯加工的大門,也促成了錄像和後期剪輯的交互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電視節目的製作播放基本實現錄播方式,電視熒屏因此變得豐富多彩了。攝像技術發生了從單一的攝取到攝錄的轉變,在拍攝的同時存儲拍攝的內容(圖6)。磁錄攝像時期在攝像技術歷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既是攝像工作自由、便捷和豐富的開端,也是後來數碼攝像的重要基礎。
❽ 婚紗影樓的發展歷史
研究影樓設計,必須追溯影樓的起源,婚紗影樓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由台灣人引入中國;20世紀末衍生出中國第一家寫真館;2008至2009年,影樓界滋生出新派攝影,特點表現為:規模不大,多以工作室為主,人員較少,拍照質量高,價位也較高,其中新派攝影推出的一對一服務是區別於傳統影樓的重要標志。氣氛舒適小資,講究品位,彰顯個性,注重原創。 照相館的延伸
國內大部分婚紗影樓的前身是照相館,當時,人們結婚時一般只拍張簡單的合影。照相館也使用簡易的機械相機,化妝也全憑自己喜好,沒有專業化妝師和專職攝影師。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結婚照的要求逐漸多了起來,在拍照時會更換幾套衣服,旗袍、軍裝、古裝以及婚紗等。市場要求攝影的分類更加專業和細化,於是一些專拍結婚照的影樓開始出現,它們配備了一些較為專業的攝影器材,有了自己投資的簡易工作間。 第一桶金的時代
從1992年開始,在台灣風行已久的專業婚紗攝影技術漸漸被祖國大陸吸收引進。
1994年,國內最早的一些婚紗影樓開始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這時的影樓不僅引進了專業的攝影器材,也吸收和培養了一批專職的攝影人才,較為專業的婚紗攝影服務也逐漸在工作中顯現。「人們在最初的驚奇之後,很短時間內就接受了這種現代的結婚紀念方式。」金巴黎的經理告訴記者,「在這種消費需求的拉動下,大部分影樓挖到了第一桶金。」據一些業內人士透露,在1997-2001年的時候,婚紗影樓的利潤相當高,可達到70%左右,這既是從業者挖到第一桶金的時代,也是婚紗影樓的積累期。 數碼的時代
在市場利潤的吸引下,婚紗影樓的經營者不斷增多,這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精緻服務的同時,競爭也開始了。在競爭的過程中,行業內部迎來了轉型的契機。2002年,沿海城市在國內率先將數碼攝影技術應用在婚紗攝影上,同時也創建了首家數碼婚紗影樓。這一技術的應用在減少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使影樓內部的工種增多,如電腦後期處理工作,超大幅映像製作等。這不僅要求影樓吸收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內部管理以及相關服務也至關重要。於是,一些經營和管理方式較為成功的婚紗影樓逐漸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一些經營不善的影樓或退出行業,或縮減經營項目,由市場造成的行業內部分級逐漸明朗。 服務的時代
在市場分級的大趨勢下,一些知名婚紗影樓成為了人們消費的主要對象。這些影樓漸漸注意到企業形象在經營中的重要性。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經營者更加註重產品的創新和服務的優化細致。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勢下,各影樓力求通過各種方法將服務做得更加周到、細致入微。售前,包括影樓的裝修、氛圍、格調、接待、介紹等都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需求;售中,從化妝、服裝到攝影、取景、後期製作等也力求滿足消費者要求;售後,包括鏡框製作、保修、補拍等也盡量讓消費者滿意。到這時,由照相館發端的婚紗影樓也步入了品牌期。 文化藝術、民族特色的時代
婚紗影樓絕大部分是以歐美西洋文化為主的,進入了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時代,各有實力點的影樓都在尋求優勢突破。於是以傳統文化為底蘊、以民族特色為亮點的影樓逐漸出現。
隨著中國的強大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文化將作為本位主義,回歸市場,向世人展示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燦爛的東方古典文明。物以稀為貴,在地球上眾多的國家中,具有淵源歷史的人類文明發源地的中國,其民族文化是世界歷史文明的文化遺產,今天倍受世人關注。因此,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和內涵的「中國式攝影」,必然興盛於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加上如今隨著「攝影技術」向「攝影藝術」的過渡,攝影早已超過技術層面,更多追求文化層面的內涵,而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取之不盡的攝影藝術題材。古裝苑定位於「中國式攝影」,源於古裝苑兩位創始人對中國文化的尊崇與痴迷,以及對傳承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和追求。她是以古裝造型為主,讓顧客在拍攝的同時,能親身感受到中國古代仕女的那一份柔美、神話仙女的一種飄逸、大俠的豪爽、書生的彬彬有禮及謙遜,通過不同的攝影風格來為客戶進行工作。因此,從藝術理念到創作手法,從服飾道具、化妝造型到場景布置,從服務模式到照片等產品設計,古裝苑均以中國五千年文化為依託,萃取中國文化元素精華,完全有別於市場以西洋文化為背景的攝影。因而,古裝苑必將成為攝影業的權威領導品牌。
❾ 攝影發展的階段共有哪五個
攝影發展的階段一共有哪五個?真有不同攝影啊,你具體查一查。
❿ 簡單敘述照相技術的發展歷史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