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谷歌,亞馬遜,微軟雲計算的發展史
雲計算是未來一種發展趨勢。
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為核心特徵的數字化回浪潮正席捲全球,答車聯網、工業物聯網、人工智慧生物識別帶來的海量異構化數據,高帶寬、低時延等新業務個性化需求。未來,雲計算存儲技術需求會越來越強烈,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向雲端轉型都是一種趨勢。
小鳥雲專注為個人開發者用戶、中小型、大型企業用戶提供一站式核心網路雲端部署服務,促使用戶雲端部署化簡為零,輕鬆快捷運用雲計算。
❷ 雲計算主要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簡單講,雲計算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提供模型,通過這種模型可以隨時隨地、按需的通過網路訪問共享資源池的資源,這個資源池的資源內容包括計算資源、網路資源、存儲資源等,這些資源能夠動態的分配和調整,在不同的用戶之間,靈活切換劃分。凡是符合這些特徵的IT服務都可以稱為雲計算服務。
更通俗一點說,以前我們追求的都是手機和電腦的高性能,隨著網路和雲計算的發展,我們可以把軟體放在雲端、也就是所謂的雲計算。過去,手機玩游戲需要好多的內存和很好的CPU,如今,在雲計算時代,手機只負責簡單的運算,那些復雜的大量的運算都在雲端進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彈性,如果用戶每個月只玩一次游戲,就需要一台配置高的電腦,但是在雲計算時代,就不需要這樣,用戶可以用配置很低的電腦連接到雲端,平時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工作的話就租用很少的配置,臨時需要打游戲了就臨時提升一下配置,這樣的花費就會變少。簡單講,以前用戶需要用東西的話就去買,現在需要用東西的話就去租。
雲計算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才發展到現在這樣比較成熟的水平,這四個階段依次是電廠模式、效用計算、網格計算和雲計算。
電廠模式階段:電廠模式就好比是利用電廠的規模效應,來降低電力的價格,並讓用戶使用起來更方便,且無需維護和購買任何發電設備。雲計算就是這樣一種模式,將大量分散資源集中在一起,進行規模化管理,降低成本,方便用戶的一種模式。
效用計算階段:在1960年左右,當時計算設備的價格是非常高昂的,遠非普通企業、學校和機構所能承受,所以很多人產生了共享計算資源的想法。1961年,人工智慧之父麥肯錫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效用計算」這個概念,其核心借鑒了電廠模式,具體目標是整合分散在各地的伺服器、存儲系統以及應用程序來共享給多個用戶,讓用戶能夠像把燈泡插入燈座一樣來使用計算機資源,並且根據其所使用的量來付費。
網格計算階段:網格計算研究如何把一個需要非常巨大的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分成許多小的部分,然後把這些部分分配給許多低性能的計算機來處理,最後把這些計算結果綜合起來攻克大問題。可惜的是,由於網格計算在商業模式、技術和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使得其並沒有在工程界和商業界取得預期的成功。
雲計算階段:雲計算的核心與效用計算和網格計算非常類似,也是希望IT技術能像使用電力那樣方便,並且成本低廉。但與效用計算和網格計算不同的是,2014年在需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同時在技術方面也已經基本成熟了。
雲計算在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僅僅在於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雲計算將成為綠色IT、節能減排最為重要的手段,提高了IT靈活性和可持續發展,也將積極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❸ 雲計算的歷史與未來如題 謝謝了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體服務。 這種資源池稱為「雲」。「雲」是一些可以自我維護和管理的虛擬計算資源,通常為一些大型伺服器集群,包括計算伺服器、存儲伺服器、寬頻資源等等。雲計算將所有的計算資源集中起來,並由軟體實現自動管理,無需人為參與。這使得應用提供者無需為繁瑣的細節而煩惱,能夠更加專注於自己的業務,有利於創新和降低成本。 之所以稱為「雲」,是因為它在某些方面具有現實中雲的特徵:雲一般都較大;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它的邊界是模糊的;雲在空中飄忽不定,你無法也無需確定它的具體位置,但它確實存在於某處。 早在60年代麥卡錫(John McCarthy)就提出了把計算能力作為一種象水和電一樣的公用事業提供給用戶。雲計算的第一個里程碑是,1999年Salesforce.com提出的通過一個網站向企業提供企業級的應用的概念。另一個重要進展是2002年亞馬遜(Amazon)提供一組包括存儲空間,計算能力甚至人力智能等資源服務的Web Service。 2005年亞馬遜又提出了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也稱亞馬遜 EC2,的Web Service,允許小企業和私人租用亞馬遜的計算機來運行他們自己的應用。詳情請參閱。 之所以稱為「雲」,還因為雲計算的鼻祖之一亞瑪遜公司將曾經大家稱作為網格計算的東西,取了一個新名稱「彈性計算雲」(EC2),並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雲計算被它的吹捧者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為了可能。企業與個人用戶無需再投入昂貴的硬體購置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租賃計算力,「把你的計算機當做接入口,一切都交給互聯網吧」。用戶只需要640K的內存就足夠了。」比爾·蓋茨1989年在談論「計算機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時如是說。那時,所有的程序都很省很小,100MB的硬碟簡直用不完。互聯網還在實驗室被開發著,超文本協議剛剛被提出。它們的廣泛應用,將在6年之後開始。目前(2008年),在提供裝機服務的網站上可以檢索到這樣的信息,一個普通白領上班所需的電腦標配是:低端酷睿雙核/1GB內存/100GB硬碟,很快,兆級的硬碟就將進入家庭機使用范圍。硬體配置飛速飈高的背後,是互聯網上數據飛速的的增長——這簡直在挑戰人類想像力的極限,海量數據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時,單位以GB計。而現在這只是一個小網站的數據量單位。 前景 雲計算被視為科技業的下一次革命,它將帶來工作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改變。 首先,對中小企業和創業者來說,雲計算意味著巨大的商業機遇,他們可以藉助雲計算在更高的層面上和大企業競爭。自1989年微軟推出Office辦公軟體以來,我們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而雲計算則帶來了雲端的辦公室——更強的計算能力但無須購買軟體,省卻本地安裝和維護。 其次,從某種意義上說,雲計算意味著硬體之死。至少,那些對計算需求量越來越大的中小企業,不再試圖去買價格高昂的硬體,而是從雲計算供應商那裡租用計算能力。在避免了硬體投資的同時,公司的技術部門也無須為忙亂不堪的技術維護而頭痛,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進行更多的業務創新。 以亞馬遜為例,其雲計算產品價格便宜(當然利潤豐厚),吸引了大批中小企業,甚至《紐約時報》、紅帽、晟碟等大型公司。亞馬遜提供每1G的存儲收費15美分,伺服器的租用則是每小時10美分。據稱其「雲」中的每台計算機投資僅為300美元,假設電力消耗也是300美元,而按此收費標准,在一年不間斷的情況下其收益為876美元,利潤率約為45%—高於其銷售書籍的毛利。 隨著雲計算的興起,傳統硬體製造商再次面臨危機。戴爾、惠普、SUN等多年來一直擔憂美國市場的衰退,或許這下硬體市場的衰退真的要來了。 雲計算對商業模式的影響體現在對市場空間的創新上。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滕森認為,Gmail的需求突然出現猛增,谷歌的雲計算系統會自動為Gmail增加容量和處理器的數量,無需人工干預,而且增加和調整都不增加成本。依賴雲計算,谷歌能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成本增加新的服務。如果新增的服務失敗了,那沒關系,關掉並且忘掉它就可以。如果成功了,系統會自動為它增加空間和處理能力。 谷歌CEO埃立克·施密特認為,雲計算意味著從PC機時代重返大型機時代。「在PC時代,PC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功能和應用,現在又回到大型時的時代了。現在的大型機看不見,摸不著,不過確確實實就擺在那裡,它們在雲里,在天空里。」 發展空間 暢想一下,當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不受本地硬體的限制,更小尺寸,更輕重量,卻能進行更強勁處理的移動終端觸手可得。我們完全可以在紙樣輕薄的筆記本上照樣運行最苛刻要求的網路游戲,也完全可以在手機上通過訪問Photoshop在線來編輯處理剛照出的照片。 更為誘人的是,企業可以以極低的成本投入獲得極高的計算能力,不用再投資購買昂貴的硬體設備,負擔頻繁的保養與升級。例如,美國的房地產網站Goosipy希望建立一個資料庫,計算67萬個家庭在12年間購入沽出房產的的數據,以便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建議。如果他們自己動手,初步預計,需要花費6個月的時間和數以百萬計的美元。而最後,他們租賃了Amazon所提供的「彈性計算機雲」服務,通過使用Amazon強大數據分析能力,這個項目的完成僅用了3個星期,費用不到5萬美元——雲計算的妙處之一,即是按需分配的計算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大型計算機群的性能。如果你只需使用5%的資源,就只需要付出5%的價格,而不必像以前那樣,為100%的設備買單。
❹ 從互聯網發展史看,雲計算真正爆發時間會是何時
「雲是一個更上層、更抽象、更玄乎的概念。 而分布式是一個很具體的概念。 若沒有分布式,雲就無從談起。但分布式計算卻不一定都是雲。」 分布式是通過應用設計,將任務進行分解。 雲計算是通過類似網格的東西,由系統自動進行資源組合。 什麼是分布式計算?所謂分布式計算是一門計算機科學,它研究如何把一個需要非常巨大的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分成許多小的部分,然後把這些部分分配給許多計算機進行處理,最後把這些計算結果綜合起來得到最終的結果。 最近的分布式計算項目已經被用於使用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位志願者的計算機的閑置計算能力,通過網際網路,您可以分析來自外太空的電訊號,尋找隱蔽的黑洞,並探索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您可以尋找超過1000萬位數字的梅森質數;您也可以尋找並發現對抗艾滋病病毒的更為有效的葯物。這些項目都很龐大,需要驚人的計算量,僅僅由單個的電腦或是個人在一個能讓人接受的時間內計算完成是決不可能的。 分布式計算是利用互聯網上的計算機的 CPU 的閑置處理能力來解決大型計算問題的一種計算科學。下面,我們看看它是怎麼工作的: 首先, 要發現一個需要非常巨大的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一般是跨學科的、極富挑戰性的、人類急待解決的科研課題。其中較為著名的是: 1.解決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例如:GIMPS(尋找最大的梅森素數)。 2.研究尋找最為安全的密碼系統,例如:RC-72(密碼破解)。 3.生物病理研究,例如:Folding@home(研究蛋白質折疊,誤解,聚合及由此引起的相關疾病)。 4.各種各樣疾病的葯物研究,例如:United Devices(尋找對抗癌症的有效的葯物)。 5.信號處理,例如:SETI@Home(在家尋找地外文明)。 從這些實際的例子可以看出,這些項目都很龐大,需要驚人的計算量,僅僅由單個的電腦或是個人在一個能讓人接受的時間內計算完成是決不可能的。在以前,這些問題都應該由超級計算機來解決。但是, 超級計算機的造價和維護非常的昂貴,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科研組織所能承受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一種廉價的、高效的、維護方便的計算方法應運而生——分布式計算!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個人電腦開始進入千家萬戶。與之伴隨產生的是電腦的利用問題。越來越多的電腦處於閑置狀態,即使在開機狀態下CPU的潛力也遠遠不能被完全利用。我們可以想像,一台家用的計算機將大多數的時間花費在「等待」上面。即便是使用者實際使用他們的計算機時,處理器依然是寂靜的消費,依然是不計其數的等待(等待輸入,但實際上並沒有做什麼)。互聯網的出現, 使得連接調用所有這些擁有限制計算資源的計算機系統成為了現實。 那麼,一些本身非常復雜的但是卻很適合於劃分為大量的更小的計算片斷的問題被提出來,然後由某個研究機構通過大量艱辛的工作開發出計算用服務端和客戶端。服務端負責將計算問題分成許多小的計算部分,然後把這些部分分配給許多聯網參與計算的計算機進行並行處理,最後將這些計算結果綜合起來得到最終的結果。 當然,這看起來也似乎很原始、很困難,但是隨著參與者和參與計算的計算機的數量的不斷增加, 計算計劃變得非常迅速,而且被實踐證明是的確可行的。目前一些較大的分布式計算項目的處理能力已經可以達到甚而超過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巨型計算機。 您也可以選擇參加某些項目以捐贈的 Cpu 內核處理時間,您將發現您所提供的 CPU 內核處理時間將出現在項目的貢獻統計中。您可以和其他的參與者競爭貢獻時間的排名,您也可以加入一個已經存在的計算團體或者自己組建一個計算小組。這種方法很利於調動參與者的熱情。 隨著民間的組隊逐漸增多, 許多大型組織(例如公司、學校和各種各樣的網站)也開始了組建自己的戰隊。同時,也形成了大量的以分布式計算技術和項目討論為主題的社區,這些社區多數是翻譯製作分布式計算項目的使用教程及發布相關技術性文章,並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那麼誰可能加入到這些項目中來呢? 當然是任何人都可以! 如果您已經加入了某個項目,而且曾經考慮加入計算小組, 您將在中國分布式計算總站及論壇里找到您的家。任何人都能加入任何由我站的組建的分布式計算小組。希望您在中國分布式總站及論壇里發現樂趣。 參與分布式計算——一種能充分發揮您的個人電腦的利用價值的最有意義的選擇——只需要下載有關程序,然後這個程序會以最低的優先度在計算機上運行,這對平時正常使用計算機幾乎沒有影響。如果你想利用計算機的空餘時間做點有益的事情,還猶豫什麼?馬上行動起來吧,你的微不足道的付出或許就能使你在人類科學的發展史上留下不小的一筆呢! 專業定義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對分布式計算的定義) 分布式計算是近年提出的一種新的計算方式。所謂分布式計算就是在兩個或多個軟體互相共享信息,這些軟體既可以在同一台計算機上運行,也可以在通過網路連接起來的多台計算機上運行。分布式計算比起其它演算法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稀有資源可以共享, 2、通過分布式計算可以在多台計算機上平衡計算負載, 3、可以把程序放在最適合運行它的計算機上, 其中,共享稀有資源和平衡負載是計算機分布式計算的核心思想之一。 實際上,網格計算就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如果我們說某項工作是分布式的,那麼,參與這項工作的一定不只是一台計算機,而是一個計算機網路,顯然這種「螞蟻搬山」的方式將具有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網格計算的實質就是組合與共享資源並確保系統安全。 狹義雲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體、平台、軟體)。 提供資源的網路被稱為「雲」。「雲」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並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這種特性經常被稱為像水電一樣使用IT基礎設施。 2、廣義雲計算 廣義雲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 解釋: 這種資源池稱為「雲」。「雲」是一些可以自我維護和管理的虛擬計算資源,通常為一些大型伺服器集群,包括計算伺服器、存儲伺服器、寬頻資源等等。雲計算將所有的計算資源集中起來,並由軟體實現自動管理,無需人為參與。這使得應用提供者無需為繁瑣的細節而煩惱,能夠更加專注於自己的業務,有利於創新和降低成本。 有人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雲計算是並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雲計算是虛擬化(Virtualization)、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SaaS(軟體即服務)等概念混合演進並躍升的結果。 總的來說,雲計算可以算作是網格計算的一個商業演化版。早在2002年,我國劉鵬就針對傳統網格計算思路存在不實用問題,提出計算池的概念:「把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計算機用高速網路連接起來,用專門設計的中間件軟體有機地粘合在一起,以Web界面接受各地科學工作者提出的計算請求,並將之分配到合適的結點上運行。計算池能大大提高資源的服務質量和利用率,同時避免跨結點劃分應用程序所帶來的低效性和復雜性,能夠在目前條件下達到實用化要求。」如果將文中的「高性能計算機」換成「伺服器集群」,將「科學工作者」換成「商業用戶」,就與當前的雲計算非常接近了。 雲計算具有以下特點: (1) 超大規模。「雲」具有相當的規模,Google雲計算已經擁有100多萬台伺服器, Amazon、IBM、微軟、Yahoo等的「雲」均擁有幾十萬台伺服器。企業私有雲一般擁有數百上千台伺服器。「雲」能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 虛擬化。雲計算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所請求的資源來自「雲」,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實體。應用在「雲」中某處運行,但實際上用戶無需了解、也不用擔心應用運行的具體位置。只需要一台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路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 (3) 高可靠性。「雲」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雲計算比使用本地計算機可靠。 (4) 通用性。雲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雲」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雲」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5) 高可擴展性。「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6) 按需服務。「雲」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你按需購買;雲可以象自來水,電,煤氣那樣計費。 (7) 極其廉價。由於「雲」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採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雲,「雲」的自動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業無需負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雲」的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較之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雲」的低成本優勢,經常只要花費幾百美元、幾天時間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數萬美元、數月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 雲計算可以徹底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但同時也用重視環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為人類進步做貢獻,而不是簡單的技術提升。
❺ 雲存儲的發展歷程
雲存儲是在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衍生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雲計算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並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計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通過雲計算技術,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信息,達到和」超級計算機」同樣強大的網路服務。
各類雲存儲圖冊(2張)
雲存儲的概念與雲計算類似,它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格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保證數據的安全性,並節約存儲空間[1]。如果這樣解釋還是難以理解,那我們可以借用廣域網和互聯網的結構來解釋雲存儲。
雲狀的網路結構
相信大家對區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都已經非常了解了。在常見的區域網系統中,我們為了能更好地使用區域網,一般來講,使用者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網路中每一個軟硬體的型號和配置,比如採用什麼型號交換機,有多少個埠,採用了什麼路由器和防火牆,分別是如何設置的。系統中有多少個伺服器,分別安裝了什麼操作系統和軟體。各設備之間採用什麼類型的連接線纜,分配了什麼 xml:lang=IP地址和子網掩碼。
但當我們使用廣域網和互聯網時,我們只需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接入網和用戶名、密碼就可以連接到廣域網和互聯網,並不需要知道廣域網和互聯網中到底有多少台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和伺服器,不需要知道數據是通過什麼樣的路由到達我們的電腦,也不需要知道網路中的伺服器分別安裝了什麼軟體,更不需要知道網路中各設備之間採用了什麼樣的連接線纜和埠。廣域網和互聯網對於具體的使用者是完全透明的,我們經常用一個雲狀的圖形來表示廣域網和互聯網,如下圖:
雖然這個雲圖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和伺服器,但對具體的廣域網、互聯網用戶來講,這些都是不需要知道的。這個雲狀圖形代表的是廣域網和互聯網帶給大家的互聯互通的網路服務,無論我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過一個網路接入線纜和一個用戶、密碼,就可以接入廣域網和互聯網,享受網路帶給我們的服務。
參考雲狀的網路結構,創建一個新型的雲狀結構的存儲系統系統,這個存儲系統由多個存儲設備組成,通過集群功能、分布式文件系統或類似網格計算等功能聯合起來協同工作,並通過一定的應用軟體或應用介面,對用戶提供一定類型的存儲服務和訪問服務。
當我們使用某一個獨立的存儲設備時,我們必須非常清楚這個存儲設備是什麼型號,什麼介面和傳輸協議,必須清楚地知道存儲系統中有多少塊磁碟,分別是什麼型號、多大容量,必須清楚存儲設備和伺服器之間採用什麼樣的連接線纜。為了保證數據安全和業務的連續性,我們還需要建立相應的數據備份系統和容災系統。除此之外,對存儲設備進行定期地狀態監控、維護、軟硬體更新和升級也是必須的。如果採用雲存儲,那麼上面所提到的一切對使用者來講都不需要了。雲狀存儲系統中的所有設備對使用者來講都是完全透明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經過授權的使用者都可以通過一根接入線纜與雲存儲連接,對雲存儲進行數據訪問。
希望對您有用
❻ 簡述雲計算的演進歷程
1959年6月,Christopher Strachey發表虛擬化論文,虛擬化是今天雲計算基礎架構的基石。
1961年,John McCarthy提出計算力和通過公用事業銷售計算機應用的思想。
1962年,J.C.R. Licklider提出「星際計算機網路」設想。
1965年 美國電話公司Western Union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業的設想。
1984年,Sun公司的聯合創始人John Gage說出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名言,用於描述分布式計算技術帶來的新世界,今天的雲計算正在將這一理念變成現實。
1996年,網格計算Globus開源網格平台起步。
1997年,南加州大學教授Ramnath K. Chellappa提出雲計算的第一個學術定義」,認為計算的邊界可以不是技術局限,而是經濟合理性。
1998年,VMware(威睿公司)成立並首次引入X86的虛擬技術。
1999年,Marc Andreessen創建LoudCloud,是第一個商業化的IaaS平台。
1999年,salesforce.com公司成立,宣布「軟體終結」革命開始。
2000年,SaaS興起。
2004年,Web 2.0會議舉行,Web 2.0成為技術流行詞,互聯網發展進入新階段。
2004年,Google發布MapRece論文。Hadoop就是Google集群系統的一個開源項目總稱,主要由HDFS、MapRece和Hbase組成,其中HDFS是Google File System(GFS)的開源實現;MapRece是Google MapRece的開源實現;HBase是Google BigTable的開源實現。
2004年,Doug Cutting 和 Mike Cafarella實現了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和Map-Rece,Hadoop並成為了非常優秀的分布式系統基礎架構。
2005年,Amazon宣布Amazon Web Services雲計算平台。
2006年,Amazon相繼推出在線存儲服務S3和彈性計算雲EC2等雲服務。
2006年,Sun推出基於雲計算理論的「BlackBox」計劃。
2007年,Google與IBM在大學開設雲計算課程。
2007年3月,戴爾成立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部門,先後為全球5大雲計算平台中的三個(包括Windows Azure、Facebook和Ask.com)提供雲基礎架構。
2007年7月,亞馬遜公司推出了簡單隊列服務(Simple Queue Service,SQS),這項服務使託管主機可以存儲計算機之間發送的消息。
2007年11月,IBM首次發布雲計算商業解決方案,推出「藍雲」(Blue Cloud)計劃。
2008年1月,Salesforce.com推出了隨需應變平台DevForce,Force.com平台是世界上第一個平台即服務的應用。
2008年2月,EMC中國研發集團雲架構和服務部正式成立,該部門結合雲基礎架構部、Mozy和Pi兩家公司共同形成EMC雲戰略體系。
2008年2月,IBM宣布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體公司建立第一個雲計算中心。
2008年4月,Google App Engine發布。
2008年中,Gartner發布報告,認為雲計算代表了計算的方向。
2008年5月,Sun在2008JavaOne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推出「Hydrazine」計劃。
2008年6月,EMC公司中國研發中心啟動「道里」可信基礎架構聯合研究項目。
2008年6月,IBM宣布成立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中心。
2008年7月,HP、Intel和Yahoo聯合創建雲計算試驗台Open Cirrus。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以下簡稱「SPTO」)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戴爾在申請文件中稱,雲計算是「在數據中心和巨型規模的計算環境中,為他人提供計算機硬體定製製造」。
2008年9月 Google公司推出Google Chrome瀏覽器,將瀏覽器徹底融入雲計算時代。
2008年9月,甲骨文和亞馬遜AWS合作,用戶可在雲中部署甲骨文軟體、在雲中備份甲骨文資料庫。
2008年9月,思傑公布雲計算戰略,並發布新的思傑雲中心(Citrix Cloud Center,C3)產品系列。
2008年10月,微軟發布其公共雲計算平台——Windows Azure Platform,由此拉開了微軟的雲計算大幕。
2008年12月,Gartner披露十大數據中心突破性技術,虛擬化和雲計算上榜。
2008年,亞馬遜、Google和Flexiscale的雲服務相繼發生宕機故障,引發業界對雲計算安全的討論。
2009年,思科先後發布統一計算系統(UCS)、雲計算服務平台,並與EMC、Vmware建立虛擬計算環境聯盟。
2009年1月,阿里軟體在江蘇南京建立首個「電子商務雲計算中心」。
2009年4月,VMware推出業界首款雲操作系統VMware vSphere 4。
2009年7月 Google宣布將推出Chrome OS操作系統。
2009年7月,中國首個企業雲計算平台誕生(中化企業雲計算平台)。
2009年9月,VMware啟動vCloud計劃 構建全新雲服務。
2009年11月,中國移動雲計算平台「大雲」計劃啟動。
2010年1月,HP和微軟聯合提供完整的雲計算解決方案。
2010年1月,IBM與松下達成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雲計算交易。
2010年1月,Microsoft正式發布Microsoft Azure雲平台服務。
2010年4月,英特爾在IDF上提出互聯計算,圖謀用X86架構統一嵌入式、物聯網和雲計算領域。
2010年,微軟宣布其90%員工將從事雲計算及相關工作。
2010年4月,戴爾推出源於DCS部門設計的PowerEdgeC系列雲計算伺服器及相關服務。
......
❼ 雲計算的簡史
1983年,太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提出「網路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2006年3月,亞馬遜(Amazon)推出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務。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Google「雲端計算」源於Google工程師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項目。
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雲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並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持(包括數百台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伺服器,這些計算平台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台)。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路開發各項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台灣啟動「雲計算學術計劃」,將與台灣台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將雲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
2008年2月1日,IBM(NYSE: IBM)宣布將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體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雲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雲計算研究測試床,推進雲計算。該計劃要與合作夥伴創建6個數據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台,每個數據中心配置1400個至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賓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雲安全聯盟(CSA)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名為「可信任雲計算計劃(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2010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OpenStack」開放源代碼計劃,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
2011年2月,思科系統正式加入OpenStack,重點研製OpenStack的網路服務。
❽ 雲計算的發展分哪幾個階段
雲計算可以認為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專平台即服務(屬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
中國雲計算當前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典型特點:1.2010年已經從概念宣傳階段,進入實質發展階段;2.正處於私有雲的研發試驗階段,計劃向公有雲轉變;3.中小企業信息化是公有雲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2009年以來,我國雲計算開始進入實質性發展的階段,各方力量在雲計算的發展過程中都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些推動者包括以IBM、EMC、Intel等為代表的跨國設備製造商,推銷解決方案,拓展和佔領市場;上海、北京、天津、無錫、東營等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建設了一些雲計算中心,為拉動投資需求,建立政府公務雲及面向中小企業的公有雲;以新浪、騰訊、阿里巴巴、世紀互聯等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企業,對內做IT設施的改造提高效率,對外提供服務以降低成本拓展業務范圍;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為代表的傳統電信運營商,短期目標是為運營支撐系統搭建私有雲,整合內部資源,節能降耗,實現利舊和轉型;另外還有以金蝶、金算盤、百會等為代表的軟體公司,這些公司在雲計算的概念出現以前已經開始提供SaaS業務。
❾ 大數據於雲計算發展歷程的ppt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溪居(柳宗元)送楊氏女(韋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