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單片機的歷史與發展
單片機的發展歷史
信息發布:逍遙 發布時間:2008-4-19 16:24:38 閱讀次數:118
將8位單片機的推出作為起點,單片機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76-1978):單片機的控索階段。以Intel公司的MCS – 48為代表。MCS – 48的推出是在工控領域的控索,參與這一控索的公司還有Motorola 、Zilog等,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這就是SCM的誕生年代,「單機片」一詞即由此而來。
(2)第二階段(1978-1982)單片機的完善階段。Intel公司在MCS – 48 基礎上推出了完善的、典型的單片機系列MCS –51。它在以下幾個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匯流排型單片機體系結構。
①完善的外部匯流排。MCS-51設置了經典的8位單片機的匯流排結構,包括8位數據匯流排、16位地址匯流排、控制匯流排及具有很多機通信功能的串列通信介面。
②CPU外圍功能單元的集中管理模式。
③體現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間及位操作方式。
④指令系統趨於豐富和完善,並且增加了許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3)第三階段(1982-1990):8位單片機的鞏固發展及16位單片機的推出階段,也是單片機向微控制器發展的階段。Intel公司推出的MCS – 96系列單片機,將一些用於測控系統的模數轉換器、程序運行監視器、脈寬調制器等納入片中,體現了單片機的微控制器特徵。隨著MCS – 51系列的廣應用,許多電氣廠商競相使用80C51為內核,將許多測控系統中使用的電路技術、介面技術、多通道A/D轉換部件、可靠性技術等應用到單片機中,增強了外圍電路路功能,強化了智能控制的特徵。
(4)第四階段(1990—):微控制器的全面發展階段。隨著單片機在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發展和應用,出現了高速、大定址范圍、強運算能力的8位/16位/32位通用型單片機,以及小型廉價的專用型單片機。(資料來源於網路)
參考資料:http://www.cettic.org.cn/LY_Info_Browse.aspx?id=207
『貳』 單片機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可以把單片機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4年開始):單片機初級階段。因工藝限制,單片機採用雙片的形式,而且功能比較簡單,如仙童公司的F8實際上只包括了8位CPU、64位元組RAM和2個並行I/O口,因此,還需加一塊3851(由1K ROM、定時/計數器和2個並行I/O口構成)才能組成一台完整微型計算機。
第二階段(1976年開始):低性能單片機階段。以Intel 公司的MCS-48為列,採用了單片結構。即在一塊晶元內就含有8位CPU、並行I/O口、8位定時/計數器、RAM和ROM等,但無串列I/O口,中斷處理也比較簡單,片內RAM和ROM容量較小,且定址范圍有限,一般都不大於4K位元組。
第三階段(1978年開始):高性能單片機階段。這一類單片機帶有串列I/O,有多極中斷處理,定時/計數器為16位,片內的RAM和ROM相對增大,且定址范圍可達64K位元組,有的片內還帶有A/D轉換介面。這類單片機有Intel 公司的MCS-51,Motorola公司的6801和Zilog公司Z8等。由於這類單片機應用的領域較廣,目前還在不斷改進和發展著。
第四階段(1982年開始):16位單片機階段。16位單片機除了CPU位16位外,RAM和ROM容量進一步增大,實時處理的能力更強。如Intel 公司的MCS-96,其集成度已為120000管子/片,主振幅12MHZ,片內RAM為232位元組,ROM為8K位元組,中斷處理為8級,而且片內帶有多通道10位A/D轉換和高速輸入/輸出部件(HSIO),實時處理的能力很強。
『叄』 單片機歷史
單片機又稱單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個邏輯功能的晶元,而是把一個計算機系統集成到一個晶元上。概括的講:一塊晶元就成了一台計算機。它的體積小、質量輕、價格便宜、為學習、應用和開發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學習使用單片機了解計算機原理與結構的最佳選擇。
可以說,二十世紀跨越了三個「電」的時代,即電氣時代、電子時代和現已進入的電腦時代。不過,這種電腦,通常是指個人計算機,簡稱PC機。它由主機、鍵盤、顯示器等組成)。還有一類計算機,大多數人卻不怎麼熟悉。這種計算機就是把智能賦予各種機械的單片機(亦稱微控制器)。顧名思義,這種計算機的最小系統只用了一片集成電路,即可進行簡單運算和控制。因為它體積小,通常都藏在被控機械的「肚子」里。它在整個裝置中,起著有如人類頭腦的作用,它出了毛病,整個裝置就癱瘓了。現在,這種單片機的使用領域已十分廣泛,如智能儀表、實時工控、通訊設備、導航系統、家用電器等。各種產品一旦用上了單片機,就能起到使產品升級換代的功效,常在產品名稱前冠以形容詞——「智能型」,如智能型洗衣機等。現在有些工廠的技術人員或其它業余電子開發者搞出來的某些產品,不是電路太復雜,就是功能太簡單且極易被仿製。究其原因,可能就卡在產品未使用單片機或其它可編程邏輯器件上。
單片機的歷史 :
第一代:七十年代後期, 4 位邏輯控制器件發展到 8 位。使用 NMOS 工藝(速度低,功耗大、集成度低)。代表產品: MC6800 、 Intel 8048 。
第二代:八十年代初,採用 CMOS 工藝,並逐漸被高速低功耗的 HMOS 工藝代替。代表產品: MC146805 、 Intel 8051 。
第三代:近十年來, MCU 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
( 1 )在技術上,由可擴展匯流排型向純單片型發展,即只能工作在單片方式。
( 2 ) MCU 的擴展方式從並行匯流排型發展出各種串列匯流排。
( 3 )將多個 CPU 集成到一個 MCU 中。
( 4 )在降低功耗,提高可靠性方面, MCU 工作電壓已降至 3.3V 。
第四代: FLASH 的使用使 MCU 技術進入了第四代。
『肆』 求單片機發展簡史,最好別太短。。。。
單片機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經歷了SCM、MCU、SoC三大階段。
1.SCM即單片微型計算機(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階段,主要是尋求最佳的單片形態嵌入式系統的最佳體系結構。「創新模式」獲得成功,奠定了SCM與通用計算機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在開創嵌入式系統獨立發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沒。
2.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階段,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是:不斷擴展滿足嵌入式應用時,對象系統要求的各種外圍電路與介面電路,突顯其對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領域都與對象系統相關,因此,發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電氣、電子技術廠家。從這一角度來看,Intel逐漸淡出MCU的發展也有其客觀因素。在發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廠家當數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應用方面的巨大優勢,將MCS-51從單片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到微控制器。因此,當我們回顧嵌入式系統發展道路時,不要忘記Intel和Philips的歷史功績。
3.單片機是嵌入式系統的獨立發展之路,向MCU階段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尋求應用系統在晶元上的最大化解決;因此,專用單片機的發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趨勢。隨著微電子技術、IC設計、EDA工具的發展,基於SoC的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會有較大的發展。因此,對單片機的理解可以從單片微型計算機、單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單片應用系統。
單片機的發展
單片機作為微型計算機的一個重要分支,應用面很廣,發展很快。自單片機誕生至今,已發展為上百種系列的近千個機種。
單片機發展簡史
如果將8位單片機的推出作為起點,那麼單片機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76-1978):單片機的控索階段。以Intel公司的MCS – 48為代表。MCS – 48的推出是在工控領域的控索,參與這一控索的公司還有Motorola 、Zilog等,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這就是SCM的誕生年代,「單機片」一詞即由此而來。
(2)第二階段(1978-1982)單片機的完善階段。Intel公司在MCS – 48 基礎上推出了完善的、典型的單片機系列MCS –51。它在以下幾個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匯流排型單片機體系結構。
①完善的外部匯流排。MCS-51設置了經典的8位單片機的匯流排結構,包括8位數據匯流排、16位地址匯流排、控制匯流排及具有很多機通信功能的串列通信介面。
②CPU外圍功能單元的集中管理模式。
③體現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間及位操作方式。
④指令系統趨於豐富和完善,並且增加了許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3)第三階段(1982-1990):8位單片機的鞏固發展及16位單片機的推出階段,也是單片機向微控制器發展的階段。Intel公司推出的MCS – 96系列單片機,將一些用於測控系統的模數轉換器、程序運行監視器、脈寬調制器等納入片中,體現了單片機的微控制器特徵。隨著MCS – 51系列的廣應用,許多電氣廠商競相使用80C51為內核,將許多測控系統中使用的電路技術、介面技術、多通道A/D轉換部件、可靠性技術等應用到單片機中,增強了外圍電路路功能,強化了智能控制的特徵。
(4)第四階段(1990—):微控制器的全面發展階段。隨著單片機在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發展和應用,出現了高速、大定址范圍、強運算能力的8位/16位/32位通用型單片機,以及小型廉價的專用型單片機。
1.2.2 單片機的發展趨勢
目前,單片機正朝著高性能和多品種方向發展趨勢將是進一步向著CMOS化、低功耗、小體積、大容量、高性能、低價格和外圍電路內裝化等幾個方面發展。下面是單片機的主要發展趨勢。
CMOS化 近年,由於CHMOS技術的進小,大大地促進了單片機的CMOS化。CMOS晶元除了低功耗特性之外,還具有功耗的可控性,使單片機可以工作在功耗精細管理狀態。這也是今後以80C51取代8051為標准MCU晶元的原因。因為單片機晶元多數是採用CMOS(金屬柵氧化物)半導體工藝生產。CMOS電路的特點是低功耗、高密度、低速度、低價格。採用雙極型半導體工藝的TTL電路速度快,但功耗和晶元面積較大。隨著技術和工藝水平的提高,又出現了HMOS(高密度、高速度MOS)和CHMOS工藝。CHMOS和HMOS工藝的結合。目前生產的CHMOS電路已達到LSTTL的速度,傳輸延遲時間小於2ns,它的綜合優勢已在於TTL電路。因而,在單片機領域CMOS正在逐漸取代TTL電路。
低功耗化 單片機的功耗已從Ma級,甚至1uA以下;使用電壓在3~6V之間,完全適應電池工作。低功耗化的效應不僅是功耗低,而且帶來了產品的高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以及產品的便攜化。
低電壓化 幾乎所有的單片機都有WAIT、STOP等省電運行方式。允許使用的電壓范圍越來越寬,一般在3~6V范圍內工作。低電壓供電的單片機電源下限已可達1~2V。目前0.8V供電的單片機已經問世。
低雜訊與高可靠性 為提高單片機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使產品能適應惡劣的工作環境,滿足電磁兼容性方面更高標準的要求,各單片廠家在單片機內部電路中都採用了新的技術措施。
大容量化 以往單片機內的ROM為1KB~4KB,RAM為64~128B。但在需要復雜控制的場合,該存儲容量是不夠的,必須進行外接擴充。為了適應這種領域的要求,須運用新的工藝,使片內存儲器大容量化。目前,單片機內ROM最大可達64KB,RAM最大為2KB。
高性能化 主要是指進一步改進CPU的性能,加快指令運算的速度和提高系統控制的可靠性。採用精簡指令集(RISC)結構和流水線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運行速度。現指令速度最高者已達100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s,即兆指令每秒),並加強了位處理功能、中斷和定時控制功能。這類單片機的運算速度比標準的單片機高出10倍以上。由於這類單片機有極高的指令速度,就可以用軟體模擬其I/O功能,由此引入了虛擬外設的新概念。
小容量、低價格化 與上述相反,以4位、8位機為中心的小容量、低價格化也是發展動向之一。這類單片機的用途是把以往用數字邏輯集成電路組成的控制電路單片化,可廣泛用於家電產品。
外圍電路內裝化 這也是單片機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集成度的不斷提高,有可能把眾多的各種處圍功能器件集成在片內。除了一般必須具有的CPU、ROM、RAM、定時器/計數器等以外,片內集成的部件還有模/數轉換器、DMA控制器、聲音發生器、監視定時器、液晶顯示驅動器、彩色電視機和錄像機用的鎖相電路等。
串列擴展技術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通用型單片機通過三匯流排結構擴展外圍器件成為單片機應用的主流結構。隨著低價位OTP(One Time Programble)及各種類型片內程序存儲器的發展,加之處圍介面不斷進入片內,推動了單片機「單片」應用結構的發展。特別是
I C、SPI等串列匯流排的引入,可以使單片機的引腳設計得更少,單片機系統結構更加簡化及規范化。
隨著半導體集成工藝的不斷發展,單片機的集成度將更高、體積將更小、功能將列強。在單片機家族中,80C51系列是其中的佼佼者,加之Intel公司將其MCS –51系列中的80C51內核使用權以專利互換或出售形式轉讓給全世界許多著名IC製造廠商,如Philips、 NEC、Atmel、AMD、華邦等,這些公司都在保持與80C51單片機兼容的基礎上改善了80C51的許多特性。這樣,80C51就變成有眾多製造廠商支持的、發展出上百品種的大家族,現統稱為80C51系列。80C51單片機已成為單片機發展的主流。專家認為,雖然世界上的MCU品種繁多,功能各異,開發裝置也互不兼容,但是客觀發展表明,80C51可能最終形成事實上的標准MCU晶元。
單片機的組成及特點
單片機是微型機的一個主要分支,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是把CPU、存儲器、定時器和多種輸入/輸出介面電路集成在一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上。就其組成和功能而言,一塊單片機晶元就是一台計算機。
1. 單片機的組成
圖1-1為單片機的典型組成框圖。由圖可見,它通過內部匯流排把計算機的各主要部件
接為一體,其內部匯流排包括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其中,地址匯流排的作用是在進行數據交換時提供地址,CPU通過它們將地址輸出到存儲器或I/O介面;/數據匯流排的作用是在CPU與存儲器或I/O介面之間,或存儲器與外設之間交換數據;控制匯流排包括CPU發出的控制信號線和外部送入CPU的應答信號線等。單片機中的CPU、存儲器等部件將在後面章節陸續介紹。
2. 單片機的特點
由於單片機的這種結構形式及它所採取的半導體工藝,使其具有很多顯著的特點,因而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單片機主要發如下特點:
(1)有優異的性能價格比。
(2)集成度高、體積小、有很高的可靠性。單片機把各功能部件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內部採用匯流排結構,減少了各晶元之間的連線,大大提高了單片機的可靠性與抗干擾能力。另外,其體積小,對於強磁場環境易於採取屏蔽措施,適合在惡劣環境下工作。
(3)控制功能強。為了滿足工業控制的要求,一般單片機的指令系統中均有極豐富的轉移指令、I/O口的邏輯操作以及位處理功能。單片機的邏輯控制功能及運行速度均高於同一檔次的微機。
(4)低功耗、低電壓,便於生產攜帶型產品。
(5)外部匯流排增加了I C(Inter-Integrated Circuit)及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等串列匯流排方式,進一步縮小了體積,簡化了結構。
(6)單片機的系統擴展和系統配置較典型、規范,容易構成各種規模的應用系統。
單片機的分類
單片機作為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應用一個較科學的分類方法。根據目前發展情況,從不同角度單片機大致可以分為通用型/專用型、匯流排型/非匯流排型及工控型/家電型。
1. 通用型/專用型
這是按單片機適用范圍來區分的。例如,80C51是通用型單片機,它不是為某種專用途設計的;專用型單片機是針對一類產品甚至某一個產品設計生產的,例如為了滿足電子體溫計的要求,在片內集成ADC介面等功能的溫度測量控制電路。
2. 匯流排型/非匯流排型
這是按單片機是否提供並行匯流排來區分的。匯流排型單片機普遍設置有並行地址匯流排、
數據匯流排、控制匯流排,這些引腳用以擴展並行外圍器件都可通過串列口與單片機連接,另外,許多單片機已把所需要的外圍器件及外設介面集成一片內,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可以不要並行擴展匯流排,大大減省封裝成本和晶元體積,這類單片機稱為非匯流排型單片機。
3. 控制型/家電型
這是按照單片機大致應用的領域進行區分的。一般而言,工控型定址范圍大,運算
能力強;用於家電的單片機多為專用型,通常是小封裝、低價格,外圍器件和外設介面集成度高。
顯然,上述分類並不是惟一的和嚴格的。例如,80C51類單片機既是通用型又是匯流排型,還可以作工控用。
單片機的應用
由於單片機具有顯著的優點,它已成為科技領域的有力工具,人類生活的得力助手。它的應用遍及各個領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單片機在智能儀表中的應用
單片機廣泛地用於各種儀器儀表,使儀器儀表智能化,並可以提高測量的自動化程度和精度,簡化儀器儀表的硬體結構,提高其性能價格比。
2. 單片機在機電一體化中的應用
機電一體化是械工業發展的方向。機電一體化產品是指集成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具有智能化特徵的機電產品,例如微機控制的車床、鑽床等。單片機作為產品中的控制器,能充分發揮它的體積小、可靠性高、功能強等優點,可大大提高機器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
3. 單片機在實時控制中的應用
單片機廣泛地用於各種實時控制系統中。例如,在工業測控、航空航天、尖端武器、機器人等各種實時控制系統中,都可以用單片機作為控制器。單片機的實時數據處理能力和控制功能,可使系統保持在最佳工作狀態,提高系統的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
4. 單片機在分布式多機系統中的應用
在比較復雜的系統中,常採用分布式多機系統。多機系統一般由若乾颱功能各異的單
片機組成,各自完成特定的任務,它們通過串列通信相互聯系、協調工作。單片機在這種系統中往往作為一個終端機,安裝在系統的某些節點上,對現場信息進行實時的測量和控制。單片機的高可靠性和強抗干擾能力,使它可以置於惡劣環境的前端工作。
5. 單片機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
自從單片機誕生以後,它就步入了人類生活,如洗衣機、電冰箱、電子玩具、收錄機
等家用電器配上單片機後,提高了智能化程度,增加了功能,倍受人們喜愛。單片機將使人類生活更加方便、舒適、豐富多彩。
綜合所述,單片機已成為計算機發展和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單片機應用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控制系統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從前必須由模擬電路或數字電路實現的大部分功能,現在已能用單片機通過軟體方法來實現了。這種軟體代替硬體的控制技術也稱為微控制技術,是傳統控制技術的一次革命。
、
『伍』 c51單片機的發展歷史(詳細一點)
MCS-51單片機是美國公司於1980年推出的產品,與MCS-48單片機相比,它的結構更先進,功能更強,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電路單元和指令,指令數達111條,MCS-51單片機可以算是相當成功的產品,一直到現在,MCS-51系列或其兼容的單片機仍是應用的主流產品,各高校及專業學校的培訓教材仍與MCS-51單片機作為代表進行理論基礎學習。我們也以這一代表性的機型進行系統的講解。
MCS-51系列單片機主要包括8031、8051和8751等通用產品,其主要功能如下:
·8位CPU
·4kbytes 程序存儲器(ROM)
·128bytes的數據存儲器(RAM)
·32條I/O口線
·111條指令,大部分為單位元組指令
·21個專用寄存器
·2個可編程定時/計數器
·5個中斷源,2個優先順序
·一個全雙工串列通信口
·外部數據存儲器定址空間為64kB
·外部程序存儲器定址空間為64kB
·邏輯操作位定址功能
·雙列直插40PinDIP封裝
·單一+5V電源供電
MCS-51以其典型的結構和完善的匯流排專用寄存器的集中管理,眾多的邏輯位操作功能及面向控制的豐富的指令系統,堪稱為一代「名機」,為以後的其它單片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正因為其優越的性能和完善的結構,導致後來的許多廠商多沿用或參考了其體系結構,有許多世界大的電氣商豐富和發展了MCS-51單片機,象PHILIPS、Dallas、ATMEL等著名的半導體公司都推出了兼容MCS-51的單片機產品,就連我國的台灣WINBOND公司也發展了兼容C51(人們習慣將MCS-51簡稱C51,如果沒有特別聲明,二者同指MCS-51系列單片機)的單片機品種。
近年來C51獲得了飛速的發展,C51的發源公司INTEL由於忙於開發PC及高端微處理器而無精力繼續發展自己的單片機,而由其它廠商將其發展,最典型的是PHILIPS和ATML公司,PHILIPS公司主要是改善其性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了高速I/O口,A/D轉換器,PWM(脈寬調制)、WDT等增強功能,並在低電壓、微功耗、擴展串列匯流排(I2C)和控制網路匯流排(CAN)等功能加以完善。
PHILIPS公司在發展C51的低功耗,高速度和增強型功能上作了不少貢獻,當初主要由其來發展C51單片機,他們的83Cxx和87Cxx系列省去了並行擴展匯流排,適合於作為家用電器類控制的經濟型單片機。
ATMEL公司推出的AT89Cxx系列兼容C51的單片機,完美地將Flash(非易失快閃記憶體技術)EEPROM與80C51內核結合起來,仍採用C51的總體結構和指令系統,Flash的可反擦寫程序存儲器能有效地降低開發費用,並能使單片機作多次重復使用。
Siemens公司也沿用C51的內核,相繼推出了C500系列單片機,在保持了與C51指令兼容的前提下,其產品的性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特別是在抗干擾性能,電磁兼容和通信控制匯流排功能上獨樹一幟,其產品常用於工作環境惡劣的場合。亦適用於通信和家用電器控制領域。
還有台灣的WINBOND公司亦開發了一系列兼容C51的單片機,其產品通常具備豐富的功能特性,而且與其質優價廉在市場也佔有一定的分額。
『陸』 單片機萬年歷的發展史
歷史?我接觸單片機這么長時間,看了足夠多的資料,還不知道單片機萬年歷的歷史呢,就算有,那也只能說明你的老師是無聊透頂。去編撰歷史還不如做一個查詢全世界時間的電子表。
『柒』 單片機的發展歷史
歷史
單片機的發展先後經歷了4位、8位、16位和32位等階段。8位單片機由於功能強,被廣泛用於工業控制、智能介面、儀器儀表等各個領域,8位單片機在中、小規模應用場合仍佔主流地位,代表了單片機的發展方向,在單片機應用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80年代初,Intel公司推出了8位的MCS-51系列的單片機。
單片機的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 面:集成度高;存儲容量大;外部擴展能力強;控制功能強。
1、從內部的硬體到軟體有一套完整的按位操作系統,稱作位處理器,處理對象不是字或位元組而是位。不但能對片內某些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某位進行處理,如傳送、置位、清零、測試等,還能進行位的邏輯運算,其功能十分完備,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2、同時在片內RAM區間還特別開辟了一個雙重功能的地址區間,使用極為靈活,這一功能無疑給使用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3、乘法和除法指令,這給編程也帶來了便利。很多的八位單片機都不具備乘法功能,作乘法時還得編上一段子程序調用,十分不便。
(7)單片機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單片機技術的開發
單片機在電子技術中的開發,主要包括CPU開發、程序開發、 存儲器開發、計算機開發及C語言程序開發,同時得到開發能夠保證單片機在十分復雜的計算機與控制環境中可以正常有序的進行,這就需要相關人員採取一定的措施,下文是筆者的一些簡單介紹:
(1)CPU開發。開發單片機中的CPU匯流排寬度,能夠有效完善單片機信息處理功能緩慢的問題,提高信息處理效率與速度,開發改進中央處理器的實際結構,能夠做到同時運行2-3個CPU,從而大大提高單片機的整體性能。
(2)程序開發。嵌入式系統的合理應用得到了大力推廣,對程序進行開發時要求能夠自動執行各種指令,這樣可以快速准確地採集外部數據,提高單片機的應用效率。
(3)存儲器開發。單片機的發展應著眼於內存,加強對基於傳統內存讀寫功能的新內存的探索,使其既能實現靜態讀寫又能實現動態讀寫,從而顯著提高存儲性能。
(4)計算機開發。進一步優化和開發單機片應激即分析,並應用計算機系統,通過連接通信數據,實現數據傳遞。
(5)C語言程序開發。優化開發C語言能夠保證單片機在十分復雜的計算機與控制環境中,可以正常有序的進行,促使其實現廣泛全面的應用。
『捌』 單片機的歷史如何
發展歷復史:
單片機誕生於制1971年,經歷了SCM、MCU、SoC三大階段,早期的SCM單片機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此後在8031上發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統。基於這一系統的單片機系統直到現在還在廣泛使用。隨著工業控制領域要求的提高,開始出現了16位單片機,但因為性價比不理想並未得到很廣泛的應用。90年代後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大發展,單片機技術得到了巨大提高。隨著INTEL i960系列特別是後來的ARM系列的廣泛應用,32位單片機迅速取代16位單片機的高端地位,並且進入主流市場。
『玖』 MCU的發展歷史
單片機出現的歷史 並不長,但發展十分迅猛。 它的產生與發展和微處理器的產生與發展大體同步,自年美國Intel公司首先推出4位微處理器以來,它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下面以Intel公司的單片機發展為代表加以介紹。
1971-1976
單片機發展的初級階段。 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設計出集成度為2000隻晶體管/片的4位微處理器Intel 4004, 並配有RAM、 ROM和移位寄存器, 構成了第一台MCS—4微處理器, 而後又推出了8位微處理器Intel 8008, 以及其它各公司相繼推出的8位微處理器。
1976-1980
低性能單片機階段。 以1976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48系列為代表, 採用將8位CPU、 8位並行I/O介面、8位定時/計數器、RAM和ROM等集成於一塊半導體晶元上的單片結構, 雖然其定址范圍有限(不大於4 KB), 也沒有串列I/O, RAM、 ROM容量小, 中斷系統也較簡單, 但功能可滿足一般工業控制和智能化儀器、儀表等的需要。
1980-1983
高性能單片機階段。 這一階段推出的高性能8位單片機普遍帶有串列口, 有多級中斷處理系統, 多個16位定時器/計數器。片內RAM、 ROM的容量加大,且定址范圍可達64 KB,個別片內還帶有A/D轉換介面。
1983-80年代末
16位單片機階段。 1983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高性能的16位單片機MCS-96系列, 由於其採用了最新的製造工藝, 使晶元集成度高達12萬只晶體管/片。
1990年代
單片機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應用領域等全方位向更高水平發展。
按照單片機的特點,單片機的應用分為單機應用與多機應用。在一個應用系統中,只使用一片單片機稱為單機應用。單片機的單機應用的范圍包括:
(1) 測控系統。 用單片機可以構成各種不太復雜的工業控制系統、自適應控制系統、數據採集系統等, 達到測量與控制的目的。
(2) 智能儀表。 用單片機改造原有的測量、控制儀表, 促進儀表向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綜合化、柔性化方向發展。
(3) 機電一體化產品。單片機與傳統的機械產品相結合, 使傳統機械產品結構簡化, 控制智能化。
(4) 智能介面。 在計算機控制系統, 特別是在較大型的工業測、控系統中, 用單片機進行介面的控制與管理, 加之單片機與主機的並行工作, 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運行速度。
(5) 智能民用產品。 如在家用電器、玩具、游戲機、聲像設備、電子秤、收銀機、辦公設備、廚房設備等許多產品中, 單片機控制器的引入, 不僅使產品的功能大大增強, 性能得到提高, 而且獲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單片機的多機應用系統可分為功能集散系統、並行多機處理及局部網路系統。
(1) 功能集散系統。 多功能集散系統是為了滿足工程系統多種外圍功能的要求而設置的多機系統。
(2) 並行多機控制系統。 並行多機控制系統主要解決工程應用系統的快速性問題, 以便構成大型實時工程應用系統。
(3) 局部網路系統。
單片機按應用范圍又可分成通用型和專用型。專用型是針對某種特定產品而設計的,例如用於體溫計的單片機、用於洗衣機的單片機等等。在通用型的單片機中,又可按字長分為4位、8位、16/32位,雖然計算機的微處理器現在幾乎是32/64位的天下,8位、16位的微處理器已趨於萎縮,但單片機情況卻不同,8位單片機成本低,價格廉,便於開發,其性能能滿足大部分的需要,只有在航天、汽車、機器人等高技術領域,需要高速處理大量數據時,才需要選用16/32位,而在一般工業領域,8位通用型單片機,仍然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單片機。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單片機應用和嵌入式系統開發走過了二十餘年的歷程,隨著嵌入式系統逐漸深入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單片機課程的教學也有從傳統的8位處理器平台向32位高級RISC處理器平台轉變的趨勢,但8位機依然難以被取代。國民經濟建設、軍事及家用電器等各個領域,尤其是手機、汽車自動導航設備、PDA、智能玩具、智能家電、醫療設備等行業都是國內急需單片機人才的行業。行業高端目前有超過10餘萬名從事單片機開發應用的工程師,但面對嵌入式系統工業化的潮流和我國大力推動建設「嵌入式軟體工廠」的機遇,我國的嵌入式產品要溶入國際市場,形成產業,則必將急需大批單片機應用型人才,這為高職類學生從事這類高技術行業提供了巨大機會。
『拾』 單片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SCM(單片微型計算機)階段
MCU(單片微控制器) 階段
SOC(嵌入式系統/單片應用系統)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