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廣東發展歷史

廣東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8 03:00:14

⑴ 廣東省的發展歷程和歌種的分類是怎樣的

廣東,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秦置南海郡,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元時大版部屬江西行省,權清為廣東省。廣東的主要歌種有山歌、漁歌、鹹水歌與歌舞小調。山歌因語言差別,形成不同風格和種類,主要有客家山歌、雷州山歌和高州山歌。

⑵ 廣東省歷史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 。廣東也是中國人口最多及思想、文化最開放的省份,居粵的外國人士達百萬。廣東省在秦以前,作為中華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從事農業活動 ,是中國歷史上商品性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省份之一。至1987年,廣東省工業產值已佔全省工農業總值的79.6%,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食品、機械、化工、紡織縫紉業成為廣東省支柱工業部門。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30個省市中,連續占居第一位。廣東省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並超越香港和台灣,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經濟綜合競爭力、金融實力最強省份,並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⑶ 廣東和廣西有何歷史淵源呢發展過程如何呢

廣東和廣西一直都是接壤的兩個城市,可以說他們在很多年前也稱得上是半個一家人了,廣西的很多歷史文明都是延續著廣東而發展的,而廣東也連接了廣西人的。一些飲食習慣所以造成了兩廣地區的相似相同性。但是到了現代,廣東由於國家的重視以及當地的發展,可以說外來人口的湧入都改變了廣東的格局,現在廣東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大都市,而他的文化也在漸漸改變,現在廣東的發展已經非常好了,而廣西還是二線城市,不過我相信在未來兩個城市都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有發展。

⑷ 粵菜的發展史

1、南越人以採集螺、蚌、蜆、牡蠣等水產品為生,善魚業。據《周禮》載,"交趾有不粒食者",他們"煮蟹當糧哪食米",而且有"生食之"的習慣。戰國時成書的《山海經》就有南方人吃蛇的記載。至西漢人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也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的記述。可見,具有粵菜風味的"蛇饌"出現已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2、秦皇南定百越,中原與嶺南的文化、經濟交往漸多。到了漢代南越武王趙佗歸漢以後,漢越交往越來越頻繁,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烹調技術也隨著文化的傳入而傳入進來。在廣州發掘的幾座漢墓中,食物有芋、姜、黃瓜、甜瓜、木瓜、桃、梅、桔子、荔子等蔬菜水果;畜禽有豬、牛、羊、雞、鴨、鵝;還有泥蚶、青蚶以及禾花雀等。在禾花雀的殘骨中,夾存著黃土和木炭,表明禾花雀是用黃土裹著置於炭中烘熟的,這種製法,周代叫"炮"。可見中原漢人接受了南越人雜食之風,又把中原的烹調法移入而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

3、南宋時期,大批中原士族南下,中原的烹調技術更是隨之大量流入南方。南逃的皇室把中原飲食習俗一直帶到瓊海,使廣東菜系至今尚保留了許多中原古代食法。而南宋人驚嘆的嶺南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的地方風格與正食的北味烹調技術相結合,就轉變為南方特有的菜餚。至此,粵菜作為一個菜系已初具雛形,"南烹"之名見於典籍。

4、除本地物產外,自漢代以後,廣東先後從國外引進了茉莉花、海棗、芒果、菠蘿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番薯等許多農作物。據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豐富的原材料使廣東烹飪能做到"飛潛動植皆可口,蛇蟲鼠鱉任烹調"。到了晚清,廣州已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經濟重鎮,更加速了南北風味大交流。京都風味、姑蘇風味、揚州炒賣等與廣東菜各地方風味特色互相影響和滲透促進,烹飪大師們不斷吸收、積累各種烹調技術,並根據本地環境、民俗、口味、嗜好加以改良創造,使粵菜得以迅猛發展,在閩、台、瓊、桂諸方佔有主要陣地。《清稗類鈔》記載:"餚饌之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粵菜其時已成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而在這個大菜系中,又按地域自然形成了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大流派,風味各異。

5、正因為粵菜善於博採眾長,融合貫通,鴉片戰爭後,相繼傳入的西餐烹調技藝也給粵菜留下了鮮明的中西合璧的烙印。這一點較之其他各大菜系尤為顯著。及至近年來湧起的"新派粵菜"潮流,就是在發揚粵菜博採眾長、用料廣雜的傳統特色基礎上,更加廣泛地運用當今世界各國的食物原料、調味料及烹調方法來變化菜品。其糅合南北風味,中西風格,並集菜餚、點心、小食於一身的特點更為明顯。"新派粵菜"是相對傳統而言,又離不開傳統,更不是在粵菜中產生了一個可以同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相提並論的新菜系。但這種新潮流,無疑又將粵菜向更高一層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這就是粵菜之所以能躋身於世界美食之林的真諦。

⑸ 廣東省發生的歷史故事

先秦時期

「粵」作為廣東簡稱,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代華南百越

千年商都—廣州

(百粵),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17]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粵西有一部分屬象郡和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兩漢時期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魏晉南北朝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南北朝時代,中國政局南北分裂。南朝統治者對俚人(越族)實行「羈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導致州、郡數猛增。增設的州、郡、縣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設置較少。因為當時粵東農業經濟沒有粵西發達,交通也沒有粵西方便。隋初,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並,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唐宋時期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

廣東風光(13張)

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肅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後,承襲唐朝典章制度,並大體沿用唐代官制。升廣州為興王府,在粵東和粵北增置一府四州。啟用幕府士人分領諸州,刺史不用武官,從而擺脫唐後期藩鎮割據之弊。仿唐制開科取士,擴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規模鑄銅、鉛兩種「乾亨重寶」。這是嶺南首次大規模造幣,促進了嶺南地區商品流通。積極開展對外商務活動;又與鄰國創造良好外交關系。南漢歷四主55年。南漢國的建立,促進了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明清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

廣東地區歷史地圖(南漢)

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南澳島此前屬福建管轄,明萬曆三年(1575年),南澳島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澳門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借口船舶遭風浪波濤,請求借地晾曬貨物,並賄賂地方官員,取得澳門的賃居權[18]。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清順治三年(1646),朱元璋後代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政權,僅存在40天。1746年(乾隆十一年)總督府移廣州。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明清時期廣東北遷,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乾隆年間廣東、福建下南洋。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開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19],1843年6月1

廣東各市風光圖冊2(27張)

8日,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7月3日,雙方在望廈村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望廈條約》[20]。1843年10月8日,由於英國的要求,中英雙方在廣州和香港繼續商談,又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21])。1844年10月中法兩國在廣州附近的黃埔(今廣州黃埔區)簽訂了《黃埔條約》[22-23];1858年6月27日正式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增開瓊州、潮州等六口[24],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25];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佔領天津、大沽、登州、北海、廣州等處英軍,中國割讓廣東「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26]。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獲「永駐管理澳門」的特權[18],1898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租與英國[27];1899年11月16日(光緒廿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中國國家將廣州灣(今湛江市)租與法國國家······定期99年。」法國把租借地范圍內的陸地和海灣,總稱為廣州灣。從此,廣州灣便成為法國的租借地。

中華民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11月9日,廣東便實現「和平光復」。各界代表集議推舉胡漢民為廣東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11月10日,廣東軍

國父孫中山

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同盟會員幾乎占據了軍政府各部首腦的位置。 廣東軍政府執政期間(1911年11月~1913年8月),貫徹了孫中山的思想主張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政策法令,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措施,還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了一些發展社會經濟的政令[28]。1917年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軍政府大元帥,南北形成對峙局面,護法運動正式開始。1921年,成立廣州市政廳。1921年5月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國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為省、行政區、縣和市,實行委員制。廣東省政府下設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6個行政區,每區設一行政委員,代表省政府處理本區事務。1927年12月16日,黃紹閎率桂系部隊在梧州誓師討粵,兩廣戰爭爆發。此前,粵系要員在廣州發難,驅逐桂系勢力,釀成廣州事變,桂、粵雙方結怨日深。12月11日,共產黨人發動廣州起義,桂系藉此攻擊汪派「疏於防範」,而且參預逆謀。14日,國民政府下令解除張發奎、黃琪翔等粵方軍政首腦的職務。桂系發動兩廣戰爭後,分兵兩路進攻廣州,先後佔領肇慶、三水、河口等地。粵軍第四軍全力攻佔東江,回師廣州阻擊桂軍。桂軍改變計劃,轉攻東江[29]。1929年,陳濟棠執掌廣東的軍政大權;1936年,還政中央。1938年6月,日本侵佔南澳島。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佔廣州,廣州淪陷;廣東省府撤退到粵北(今連州市);為適應戰時需要,全省

廣東嶺南建築(29張)

設4個行署。1940年4月,汪偽政權在廣東成立偽省政府,全省改設為9個區(包括淪陷區),到1941年,復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 1943年,日本又侵佔廣州灣。1945年8月18日,中法簽訂《交收廣州灣租界地專約》。1945年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把行政督察區分為省府直接督察區和專署行政督察區兩種。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個市縣,專署行政督察區則分為11個區,共轄88個縣。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將其總統府設在現在的華南師范大學內[30]。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東古村落(20張)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1955年,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並更名為合浦專區。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



廣州的歷史故事,你可以在網路中查詢下。那裡的信息比較詳細點。

⑹ 廣東,在歷史上是如何崛起的

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韓愈,因為政治斗爭失敗貶謫到廣東潮州,寫下了著名的《祭鱷魚文》,當時潮州還存在著大量販賣人口為奴的情況,直到韓愈到來才有所改觀,韓愈這樣被流放的政客比比皆是。

因為廣東、海南之地,在古代大部分時間本就是作為流放犯人的化外之地,在文明程度上和北方沒法比。

到了近現代,廣東地理位置優越,尤其是沿海地區港口優良,符合現代海運。加之人口眾多(海上絲路崛起後,兩宋時期廣東人口爆了十倍),又趕上改革開放的先機,開始重新崛起。單是廣州,這地理在農業時代就是寶地,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江河入海口,沖積平原,還不毛之地呢,這種地理條件整個地球都沒多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廣東在古代就一定是極端到不毛之地的程度,至少在有宋以來,或者在明朝中後期,廣東就已經開始發力了。

廣州地帶在東漢就排的進前十城市了,而且廣州港口的地位一直很穩定,而泉州純粹是景德鎮瓷器出口最近的港口帶出來的,瓷器生產普及後泉州也就沒落了。

廣東的狀元進士可不少。宰相高官也有。文化上從唐以後談不上落後,跟的上主流。

古代達摩從廣州登錄後建立的禪宗也是北上影響中原主流文化。

廣東至少在晚清就是全國財政第一省了,不過當時的江蘇省分成了江寧江蘇和江北,如果合在一起應該比廣東多,現在的江蘇加上上海也比廣東多,不過未必比廣東加港澳多。改革開放讓廣東回到了晚清的地位,也算是重新崛起吧。

而在未來,廣東,還將迎接更為重要的歷史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前景,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⑺ 廣東歷史的簡介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

⑻ 請問一下關於廣東發展的歷史

廣東的經濟發展是從深圳特區的建立開始的。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為了打破經濟專發展的僵局,率先設立深屬圳經濟特區,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一分錢沒給。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國家陸續投入資金,加上港澳台的及海外投資,廣東逐漸發展起來。20年來,國家為發展廣東,投資不超過五百億元。

⑼ 廣東省的歷史(越詳細越好,要真實)

潮汕著名歷史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其中對我國或潮汕地區社會進步發展作過重要貢獻,對民眾做過重要好事的著名歷史人物,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潮汕地區的著名歷史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8類:
一、古代考中狀元人物
林大欽: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試策》切中時弊,且具有蘇文風格,被嘉靖帝親擢為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潔身自娛,富有文才。
林德鏞: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狀元。
黃仁勇:清嘉慶元年(1796),考中武狀元。
二、著名清官
潮籍清官很多,較為著名的有宋代的劉允、張夔、王大寶,明代的蕭端蒙、陳一松、王天性、薛侃、薛宗鎧,清代的鄭大進等。
劉允:歷任循州(今龍川)戶曹、程鄉(今梅縣)知縣、化州知州。體恤民苦,減免賦稅,革除弊政。
蕭端蒙:歷任山東道御史、巡按貴州、巡按江西等。查處龔灘敲詐案,懲辦江西藩王部屬並彈劾江西藩王。
鄭大進:歷任正定知府、兩淮鹽運使、湖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革弊興利,興修水利,力解民困,懲辦邪教,重視文教。
三、著名軍事家
翁萬達:明嘉靖年間,歷任梧州知府、廣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招撫莫登庸,保衛祖國南疆;抵禦俺答汗,保衛北邊安全;善文能詩,著述甚豐。
四、洋務派著名人物
丁日昌:歷任江西萬安縣令、蘇松太兵備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會辦南洋海防節制水師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積極參與辦洋務,主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支持創辦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等;對台灣的開發作出積極貢獻。
五、抗金、抗元、抗倭、抗日著名人物
王大寶:歷任連州知州、袁州知州、禮部侍郎、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彈劾抗金敗將汪澈,致力穩住抗金局勢。
陳夢龍: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動請求參加抗元,散家財招兵抗元,協助文天祥在潮陽討伐陳懿、劉興,前往贛、閩參加抗元戰斗,為營救文天祥而戰死潮陽古埕沙堤。
林大春: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喪居潮陽,協助縣令郭夢得招義士抗倭,五戰五捷。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在「一二八」事變時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衛陣地,並組織敢死隊和大刀隊,與敵浴血肉搏,重創日本侵略軍,被當時新聞界譽為「抗日英雄」。其後又於1933年在長城古北口及灤河以東一帶率官兵與日軍鏖戰,於1937年在津浦線一帶抗日,於1938~1944年回潮汕率領抗日自衛隊抗擊日本侵略軍。
六、近現代著名革命人物
潮汕地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現代有不少著名革命人物,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努力奮斗,其中有的還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犧牲。
楊石魂:1925年3月,創建中共汕頭特別支部,1926年任汕頭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帶領部分武裝赴普寧參加「四·二三」武裝暴動,接著匯合海豐農民武裝於陸豐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裝隊伍。「八·一」南昌起義軍進發汕頭時,他奉彭湃指示,率領工農軍策應,其後隨起義軍撤至流沙,護送周恩來、葉挺等安全抵香港。1929年奉中共中央指示,赴武漢參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同年4月5日在武漢被捕犧牲。
方方: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參加東征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紅軍主力長征後,他留在閩西南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務。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後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都作出重要的貢獻。
七、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的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甚多。如古代的趙德、薛侃、唐伯元、劉

⑽ 廣東的歷史沿革

「粵」作為廣東簡稱,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代華南百越(百粵),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粵西有一部分屬象郡和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肅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後,承襲唐朝典章制度,並大體沿用唐代官制。升廣州為興王府,在粵東和粵北增置一府四州。啟用幕府士人分領諸州,刺史不用武官,從而擺脫唐後期藩鎮割據之弊。仿唐制開科取士,擴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規模鑄銅、鉛兩種「乾亨重寶」。這是嶺南首次大規模造幣,促進了嶺南地區商品流通。積極開展對外商務活動;又與鄰國創造良好外交關系。南漢歷四主55年。南漢國的建立,促進了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南澳島此前屬福建管轄,明萬曆三年(1575年),南澳島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澳門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借口船舶遭風浪波濤,請求借地晾曬貨物,並賄賂地方官員,取得澳門的賃居權 。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清順治三年(1646),朱元璋後代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政權,僅存在40天。1746年(乾隆十一年)總督府移廣州。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明清時期廣東北遷,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乾隆年間廣東、福建下南洋。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開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1843年6月18日,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7月3日,雙方在望廈村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望廈條約》 。1843年10月8日,由於英國的要求,中英雙方在廣州和香港繼續商談,又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 )。1844年10月中法兩國在廣州附近的黃埔(今廣州黃埔區)簽訂了《黃埔條約》 ;1858年6月27日正式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增開瓊州、潮州等六口 ,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佔領天津、大沽、登州、北海、廣州等處英軍,中國割讓廣東「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獲「永駐管理澳門」的特權 ,1898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租與英國 ;1899年11月16日(光緒廿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中國國家將廣州灣(今湛江市)租與法國國家······定期99年。」法國把租借地范圍內的陸地和海灣,總稱為廣州灣。從此,廣州灣便成為法國的租借地。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1955年,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並更名為合浦專區。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

閱讀全文

與廣東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