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博山有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抄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Ⅱ 博山市是那朝古都
博山在歷史上沒有被定為都城,但是博山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以孝文化、陶琉文化和極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為特點的地方文化大放異彩。以下是《博山區志》中關於博山建制沿革的內容,僅供參考。
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戰國時期)博山屬齊國馬陘邑,又名算中。《博山
縣志》載:「周末,齊國西南郊長城嶺下之北鄙,有孝婦顏文姜居嶺下歿而有神,
故後世目其地曰顏神」。
公元前221~前207年(秦代)顏神屬濟北郡嬴縣。
公元前206~公元25年(西漢) ,北境屬青州部濟南郡般陽縣,東南境屬兗州部泰山郡萊蕪縣。
220~420年(魏晉時期),襲漢制分屬未變。
420年(南北朝,劉宋永初元年),屬兗州部泰山郡的贏縣。
531年(北魏中興元年),劃歸般陽縣,屬清河郡齊州。
551年(北齊天保二年),改屬貝丘縣。
598年(隋朝開皇十八年),改貝丘為淄川縣,歸屬齊郡。
618年(唐初) ,改制,設河南道屬淄州淄川縣,貞觀至五代時期分屬基本未變。
宋初,歸屬未變,顏神已成重鎮。
1115~1234年(金),屬山東東路淄州淄川縣,時稱顏神店。
1265年(元至元二年),置顏神鎮屬益都路益都縣。
1368~1644年(明),屬青州府益都縣。
1495年(明弘治八年),鎮內設行台;
1510年(正德五年),添兵備僉事;1517年(正德十二年),增捕盜通判;1538
年(嘉靖十六年),建石城,至此城邑初具規模。1644~1733年(清初),承襲明制,
隸屬未變。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建博山縣,至清末均屬青州府轄。
民國初年,廢府制,改濟南道,後道制廢,歸山東省政府管轄。
1939年,博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屬泰安、萊蕪、章丘、歷城、淄川、博山、新泰七縣邊區聯防辦事處管轄。
l940年,屬泰山專區。
1942年,博山縣與萊東縣合署辦公,稱博萊合署,不久改稱博萊縣。歸屬未
變。
1944年,恢復博山縣,屬魯山行署領導。
(1937年12月~1945年8月,日偽政權——博山縣政府駐博山城裡,城區及附近鄉村為日偽控制。)
1945年8月23日,第一次解放博山全境,9月將博山縣分為博山縣和博山市。博山縣政府移駐郭庄;博山市政府駐博山城裡,歸淄博特區領導。
1946年4月,撤銷博山市,並入博山縣,縣政府移駐城裡歸淄博特區領導。
1948年3月12日,最後一次解放博山城,9月,分博山為博山縣和博城、黑山、原山三個直轄區,同歸「淄博專署」領導。1946年1月至1948年3月,有時國民黨地方政府駐博山城裡,控制城區及附近幾個鄉。
1949年10月,撤銷博城、黑山、原山三個直轄區,改為博山市,歸淄博工礦特區管轄。
1950年5月, 將博山市並入博山縣,縣政府由源泉遷入博城,歸淄博專署領導。
1951年5月, 市、縣分開,成立淄博市,駐博山城裡,保留博山縣,縣府遷往源泉。
1955年3月, 撤銷淄博工礦特區,建立淄博市,原淄博市改為博山區、黑山區,歸淄博市領導。此後,博山區劃雖有數次調正,但建置和隸屬仍未變。
Ⅲ 有關博山的歷史沿革有哪些
區名由來: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區名。
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建博山縣,屬青州府轄。民國初,廢府,改濟南道,後廢道,歸山東省政府。
1943年成立博山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第一次解放,將博山縣分為博山縣和博山市,歸淄博特區管轄。1948年博山分為博山縣和博山城關、黑山、原山3區,歸淄博特區直轄。1949年撤銷博山城關、黑山、原山3個直轄區,撤銷改建博山市,隸屬管轄不變。1950年博山市,並入博山縣。1951年博山縣的一、二、三、四區劃出,成立淄博市,駐博山四二畝地,保留博山縣,縣政府遷駐源泉。1955年屬淄博市管轄,博山縣劃歸昌濰專區,後博山區雖數次變動,但一直為淄博市轄區之一。
1950年,全縣區劃,統一調整為九個區:第一區(城裡),下轄29條街8個鄉;第二區(原山),下轄6個鄉;第三區(黑山),下轄1個鎮,4個鄉;第四區(西河),下轄3個鎮,2個鄉;第五區(岳陽),下轄7個鄉;第六區(夏庄),下轄15個鄉;第七區(口頭),下轄7個鄉;第八區(池峰),下轄6個鄉;第九區(太河),下轄9個鄉。
1955年3月,淄博市改為博山區,區劃范圍縮小:域城、平堵溝兩村劃歸楊寨區;桃花泉、西流泉、樵嶺前,劃歸萊蕪縣;西河、福山劃歸昆侖區;岳庄、黑山、山頭、石炭塢、石馬、樂疃、尖古堆劃歸新建的黑山區。博山區下轄:稅務街、西冶街、大街、城裡、神頭、五龍、趙庄7個辦事處和後峪、安上兩個鄉。
1958年3月,淄博市政府決定,將東西石馬、岳庄、域城、樂疃、桃花泉6個大鄉,51個自然村劃歸博山區。1958年10月,省政府決定:撒銷博山縣;將原博山縣的口頭、太河、邊河、田莊、峨庄、寥塢、南仇7個公社劃歸淄川區,將南博山、郭庄、源泉、池上4個公社劃歸博山區。
1961年冬,將淄川區昆侖公社的16個大隊劃歸博山區,為海眼公社;將淄川區磁村公社的17個大隊劃歸博山區,為蕉庄公社;將淄川區峪林公社的25個大隊劃歸博山區,為龍門公社。全區共有公社13個,生產大隊260個,居民委員會36個。
1962年、1963年,經淄博市政府批准,相繼將黑山公社分為八陡、岳庄、福山三個公社;鋼鐵公社分為域城、五龍兩個公社;池上公社分為池上、李家兩個公社;樂疃公社分為樂疃、桃花泉兩個公社。1964-1982年,博山區行政區劃未變。
1984年2月,省政府批准,廢公社體制,實行鄉鎮制,博山先後建立於4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政府、12個鄉政府。
1985年建制為10個鄉政府、10個鎮政府、4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共有275個自然村,設280個行政村、84個居委會。
1986年4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岳庄鄉,改為岳庄鎮。區劃調整後,博山區轄山頭、八陡、夏家莊、域城、白塔、福山、蕉庄、樂疃、岳庄、源泉、南博山11個鎮,崮山、池上、李家、北博山、郭庄、下庄、石馬、石門、嶺西9個鄉,城裡、大街、城東、稅務4個辦事處,260個自然村,274個行政村,80個居民委員會。
1991年7月22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大街、城裡兩街道辦事處,合並設立城東街道辦事處;撤銷稅務街、西冶街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並設立城西街道辦事處。
1992年2月,經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風味園居委會、澄園西居委會。10月26日,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域;撤銷下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南博山鎮;撤銷嶺西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域城鎮;撤銷福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八陡鎮;撤銷岳庄鎮、崮山鄉,合並設立崮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崮山;撤銷北博山鄉、郭庄鄉,合並設立北博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北博山。12月18日(一說10月),撤銷石馬鄉,設立石馬鎮。
1994年5月19日,撤銷蕉庄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該區域城鎮,將域城鎮的掩的、趙庄、簸箕掌3個村劃歸白塔鎮。
1995年11月9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池上鄉、李家鄉,以原池上鄉、李家鄉的行政區域設立池上鎮,鎮人民政府駐原池上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樂疃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山頭鎮;撤銷石門鄉,設立石門鎮。12月,經區人民政府批准將城區兩個街道辦事處的45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24個:城東街道辦事處原有的25個居委會調整為14個;城西辦事處原有的20個居委會調整為10個。
至1997年底,全區共轄12個鎮2個辦事處,254個行政村,76個居民委員會。區政府駐城東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博山區總人口473653人,其中:城東街道47657人,城西街道62163人,域城鎮58327人,白塔鎮42309人,石門鎮6620人,夏家莊鎮29873人,山頭鎮53708人,八陡鎮41123人,崮山鎮21372人,石馬鎮23387人,北博山鎮25977人,南博山鎮23527人,源泉鎮15502人,池上鎮22108人。
2000年底,博山區轄2個街道、12個鎮,64個居委會,254個行政村。
2001年底,全區總面積682平方千米。總人口47.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68萬人。轄11個鎮、2個辦事處、254個行政村、64個居委會。
2002年底,全區總面積682平方千米,總人口47.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67萬人。少數民族811人。轄1個開發區,11個鎮、2個街道,254個行政村、64個居委會。
2003年底,全區總面積682平方千米,總人口47.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67萬人。轄1個開發區,11個鎮、2個街道,254個行政村、64個居委會。
2007年底,全區總面積682平方千米,總人口46.38萬人。有少數民族14個,811人。轄1個開發區,11個鎮、2個街道,209個行政村。
Ⅳ 博山都有哪些風俗
1、置天地桌
中國民間來信俗。這是一自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2、接財神
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因為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3、燒門神紙
傳統民俗文化。農歷正月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的說法。
4、接五路
原指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
5、子婿日
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Ⅳ 博山歷史故事
博山歷史故事:唐泉的傳說
明朝永樂十八年,山東蒲台人唐賽兒在益都縣顏神鎮(今博山)東部的卸石棚領導了歷史上有名的農民大起義。
起義的風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了青州、萊州、莒州、萊蕪等十幾個州、縣,撼動了明王朝的統治寶座。永樂皇帝便派安遠侯柳升為提督總指揮,三品都指揮使劉忠為副指揮,統領明王朝的嫡系部隊"京營軍"向卸石棚寨殺來。
面對強大的敵人,唐賽兒放棄卸石棚寨,帶兵突圍來到了現在博山區的山頭鎮南峪,准備走萊蕪,去莒縣與那裡的起義軍重要將領董彥皋會師。
南峪處在益都和萊蕪的交界線上,地勢非常險要。峪中峰迴路轉,雲飛霧罩,猶如群龍會舞,為此,當地人又叫它九龍峪。在峪口又有一石峰,突兀奇峻,名叫瞭遠台。瞭遠台下邊右一個山泉,泉水旺盛而清澈甘甜。
義軍來到南峪,由於連日激戰、奔波,已是人團馬乏,看見這清澈的泉水,將士們都爭先暢飲起來。唐賽兒和她的戰馬也飽飽地喝了一頓。說也奇怪,將士們喝了這泉水後,頓覺困消乏解,精神倍增。就在這時,都指揮使劉忠帶領官兵也趕到南峪口,唐賽兒馬上站在瞭遠台上指揮起義軍布陣迎敵,在峪口與官兵鏖戰起來,兵器相撞,聲如雷,光如電,只殺得天昏地暗,勝敗難分。這時,唐賽兒想到,起義軍肚內無食,不宜久戰。她便看準劉忠,拉弓搭箭,弓弦一響,只見劉忠一頭栽下馬來。眾官兵一見主帥中箭喪命,哪裡還肯戀戰,便抱頭鼠竄而去,連劉忠的屍首也被踏成了肉泥。
再說敗軍回去向柳升報告說:"都指揮劉忠戰死。"這下子可把一向狂妄拔扈的安遠侯氣了趔趄,他立即帶領全部人馬向南峪殺來,要和唐賽兒決一死戰。
唐賽兒看到來勢洶洶的敵人,想到自己的將士雖然飲山泉之水充飢,鬥志旺盛,但畢竟是三日無食,不能再繼續戰鬥了。便命令將士迅速走青石關向萊蕪轉移,而她卻獨自斷後,和官兵殺在一起。
她看到義軍巳安全撤退,自己才撥馬回撤。誰知戰馬回頭過急,又失前蹄,嘶鳴一聲趴在地上,再也爬不起來了。唐賽兒只好棄馬步戰,邊打邊向山頂撤。
柳升一看便大聲喊叫:"活捉唐賽兒,賞銀十萬兩!"官兵為了這十萬兩銀子誰還要命?齊向唐賽兒涌來,把她重重包圍起來。就在這時,只見唐賽兒左腳一跺,喊了一聲:"我去也!"頃刻間,山崩地裂,狂風四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官兵慌作一團,不辨東西,自我相撞,死傷不計其數。
等到風停雲散,唐賽兒和她的戰馬早已不知去向。只見她跺腳的山樑上留下了一個直到現在還非常醒目的大腳印。再看那突兀奇峻的瞭遠台,就象唐賽兒那匹卧地不起的戰馬,朝著那個大腳印昂首嘶鳴一般,後來人們便叫它馬頭山。
這次柳升征剿唐賽兒,結果是損兵折將,毫無所獲,只好帶著殘兵敗將回京城去了。
唐賽兒南峪斗官兵的事,很快在村裡鄉間傳開了。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能征善戰,智勇過人,為民除害的傳奇式女英雄,就把她和義軍飲過水的那個山泉,取名叫"唐泉"。
Ⅵ 博山有哪些名勝古跡
博山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全區共有八大景區200多個景點,景區面積達71平方公里,森林回覆蓋率43%,集溪、泉、瀑答、洞、林、石之勝,匯寺、廟、宮、觀、門、牆之優,人稱「魯中山水畫廊」和「淄博的後花園」。景區內山清水秀、洞奇谷幽,有4A級原山國家森林公園和3A級魯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等一批風景如畫、鍾靈毓秀的景區和景點。博山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許多知名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是清代「三部尚書」、「一代帝師」孫廷銓和清末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的故鄉;有唐代木質建築顏文姜祠,有南方園林特色的因園等一批名勝古跡。
Ⅶ 博山歇後語里的歷史文化
博山民間的歇後語:
1、[腚溝夾搓板]——凈道道
2、[老娘娘爬牆頭]——欠搓
3、[玻璃上擤鼻涕]——出啦聲
4、[李家窯那八八(鴨子)]——出來就是一天
5、[尿(niao)尿(sui)打哆嗦]——屌毛病
6、[大拇指㧟(kuai)癢癢]——冒充一把連
7、[腚溝里夾蓋墊]——反過來正過去都是恩(你的)那理
8、[澡堂尿尿]——沒處查頭
9、[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10、[一捂眼加一捂眼]——二捂眼
11、[萊蕪韭菜]——個自一席
12、[老黃瓜刷綠漆]——裝嫩
13、[一窩皮狐]——不嫌臊
14、[年三十打得那兔子]——有它也過年,無它也過年
15、[老鼠啃瓷缸]——滿口是詞(瓷)
16、[光著腚穿裙子]——圍得好
17、[公公背兒媳婦]——費力不討好
18、[姚家峪請客]——自帶小窯貨
19、[腚溝夾掃帚]——齊呼啦著
20、[剃頭挑子]——一頭熱
21、[老韭菜]——硬拌
22、[豆皮窩窩(用豆皮做的窩頭)曬太陽]——扎煞的晃
23、[棉花掉進孝婦河]——沒法談(彈)漣
24、[姚家峪發山水]——沖下來一個壞棗
25、[老娘娘跳井]——堅決(尖腳)到底
26、[狗拉油搭兒]——不長出息
27、[尖古堆扮玩]——熊沒熊過這一幫
28、[光著腚擰屋脊]——對不起四鄰
29、[拉屎冒熱氣]——要的就是這股勁
30、[驢腚上掛炊帚]——耍(刷)窮腚(就是貧嘴的意思)
31、[使氧氣打吊針]——來厲害列
32、[山頭的漏壺(就是陶瓷茶壺)]——好嘴
33、[月亮不叫月亮]——叫大興(星)
34、[光腚串門]——沒事找事
35、[茅房裡貼告示]——嚇唬那些拉屎的
36、[茅房刮旋風]——生歡你這張衛生紙了
37、[拉屎扣破擦腚紙]——手壯
38、[做夢娶媳婦]——光想好事
39、[燈泡掐蒜]——輕搗(青島)
40、[懶驢上磨]——屎尿多
41、[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
42、[驢腚上掛暖瓶]——有一定水平
43、[被窩里放屁]——能文能武
44、[見了丈母娘喊嫂子]——沒話打撈話
45、[姚家峪請客]——你來他不到
46、[茅房裡那石頭]——又臭又硬
47、[西瓜掉到油簍里]——好大的一個滑蛋
48、[吃竹皮拉笊籬]——你還響會編來
49、[瓷窯上的瓦盆兒]——一套一套的
50、[麻線栓豆腐]——提不得
51、[尖古堆那獁狐]——不吃飯(范)了(尖古堆村范姓比較多,自己村裡的狼不吃自己人)
博山文化不僅僅體現在文章典籍里,古跡文物中,更多的是從人們的生產生活、言談舉止中自然地流淌出來。博山歇後語是博山文化一種最為自然的表現形態。歇後語不僅表現著博山人的智慧和幽默,也反映出博山地區的一些歷史文化。
Ⅷ 博山民間故事誰知道
相傳黃帝即位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精力全用在教民鑽燧生火、蒸谷為飯、造車穿井及馴養禽獸以作家畜這些事上。 有一天,容成和沮誦、蒼頡、伶倫等大臣來參見黃帝,見其悶悶不樂,便詢問緣故。黃帝說:「我調教百禽,就是沒見過傳說中的鳳凰,不知它是什麼模樣?」 大臣們都講不出所以然,便跟著黃帝一起去請教見多識廣的天老。天老道:「鳳凰的長相,前身似鴻,後身似鱗,蛇頸魚尾,龜體龍紋,下巴如燕,口喙像雞。全身羽毛皆成文字:首文戴德,頸文揭義,背文負仁,腹文入信,翼文循禮。當它揚起脖頸,振開雙翅時,色彩斑斕,五光備舉。而且飲食有儀注,交遊有選擇。鳴叫時聲若金鼓,飛翔時百鳥相隨。普天下的禽類中,惟有鳳凰能究萬物,通天地,覽九州,觀八極,因此被尊為百鳥之王。」 「為什麼我從無福分親眼一睹這樣的神鳥呢?」黃帝追問天老。他的心思,已完全被鳳凰的光彩形象吸引住了。 天老說,鳳凰顯形,是祥瑞之兆。所以它只在太平盛世才出現,能見它一掠而過,已不容易,能見它高翔藍天,就是幸運;能見它棲息枝頭,算有大福;能見它春秋兩至,即稱萬幸;倘能見它舞於庭前,百鳥都來朝拜,那真叫作千年萬載才得一遇的無比祥瑞了! 黃帝聽罷,發怒道:「我即位以來,敬天愛民,廣施德政,兵戈不用,宇內和平。難道這不是盛世?為什麼連鳳凰一掠而過亦不得見呢?」 對啊,大臣們也隨聲附和黃帝,對天老之言產生了疑惑。 天老冷笑道:「蚩尤在東方為害,少昊在西方造孽,炎帝在南方騷擾,顓頊在北方搗亂,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相謀逆,釀作災禍。君危於上,民患於下,這能叫盛世嗎?」 黃帝聞言,悚然改容,立即向天老認錯。接著便作旃旗,起營壘,早弓矢,登戰車,開始討伐四帝。先在阪泉降伏炎帝,後在涿鹿擊殺蚩尤,少昊、顓頊等望風披靡,相繼來降。天下就此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華夏部落三千,都派人來歌功頌德,連諸北儋耳之國亦紛紛來貢,表示擁戴。 這一天,遠近臣僕子民聚集在橋山下的草坪上,由黃帝親自率領,共祭天地神明,歡慶中華一統,祈禱豐收,歌舞昇平。當伶倫指揮樂隊奏響庄嚴雄渾的昆侖之樂時,藍天白雲間,突然傳來錚錚咚咚的鍾鼓之聲。大家聞聲仰望,啊,只見一隻華美絢麗的大鳥,正展開強韌的翅翼,抖動著五彩的翎毛,在高空翱翔。 「鳳凰!鳳凰!」橋山前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緊接著,數不清的珍鳥靈雀全都飛來了,環繞著鳳凰翩飛起舞,引亢鳴囀,從而把人間的喜悅歡慶,推向了高潮…… 優美的神話,流傳了幾千年。據說在堯、舜、禹、湯和周公執政的時代,鳳凰又數度出現,這以後便少見了,而百鳥朝鳳的景象,更是罕聞。但後人依照傳說,繪成了《百鳥朝鳳》(也稱《百鳥朝王》、《儀鳳圖》等)的圖畫。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泛喻君主聖明,河晏海清,天下歸附,亦可用來表達人們對太平盛世的無限期盼。尤其重要的是,鳳凰還是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氣氛熱烈、儀態紛陳的《百鳥朝鳳》瑞圖,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嚮往和平與幸福的傳統心態寫照。 2 孝婦河的傳說: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博山八陡村有個顏氏婦女出嫁的那天丈夫突然暴病死亡,於是婆母硬說顏氏女是「掃帚星」,剋死了丈夫,從此顏氏女便受起了婆母的虐待,每天必須到十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為了不讓顏氏女途中休息,婆母還特意找人做了兩只尖底水筒。但是顏氏女對婆母總是逆來順受,百般的孝順。顏氏女的至孝終於感動了神仙,一天,在顏氏女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童顏鶴發的老人,老人用他那龍頭拐杖在石板上敲了兩下,路上立刻出現了兩個石坑,正好放下兩只尖底水筒,從此,顏氏女挑水可以休息了。過了些日子,顏氏女又遇上了老人,老人對顏氏女的孝順稱贊了一番,然後拿出一條馬鞭子,讓她帶回家,把鞭子系在水瓮里,水少了,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會漲上來。顏氏女回家一試果然很靈,從此也就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婆母見顏氏女不再去挑水。但天天甜水不斷。心裡很奇怪,於是心生一計。便把顏氏叫到身邊說:「你嫁到我家來三年多了,也沒有回一趟娘家,現天給你兩天假,回去看看你娘吧」。顏氏女聽了很高興,臨走時問婆婆:「娘,還帶點活嗎?」婆婆假惺惺地說:「活不多,今天去,明天來,七雙襪子,八雙鞋」。盡管如此,顏氏女還是欣然領受了。顏氏女回到娘家,母女倆抱在一起一邊哭,一邊訴說離別之情。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活還沒有做呢。於是請來了七姑八姨,三嬸四嫂,不多時做完了七雙襪子八雙鞋。顏氏女帶上做好的鞋襪趕忙回婆家去了。剛走到村頭。就聽村裡人聲嘈雜,亂成一片。出什麼事了,顏氏女趕往家裡跑,啊!村子裡大街小巷洪水滾流。顏氏女回家一看。婆母手裡拿著那支馬鞭子,早已淹死在水瓮邊,看到這種情景顏氏女連忙舉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滾滾向北流去,流成了一條河,這就是孝婦河的由來。
Ⅸ 誰有關於淄博市博山區的歷史資料,最好是從明代到清代的。越詳細越好,謝謝了
要是想更清楚了解看《青州顏神鎮志》,在貴區方誌館應該有這本書,這本書的歷史地位相當重要。
《顏神鎮志》是福建漳州市長泰縣葉先登在青州時編撰的。葉先登明末清初人,他是明崇禎十二年的舉人,清順治九年的進士,在翰林院住了七年檢討官,後來出外當監司,西涼(甘肅、陝西一帶)參議,遷潞安(山西長治一帶)副使。因撫軍要他把一個偏將考核成「下下」成績,他不幹,就被左遷青州別駕,當了三年,於康熙五年正月回家。他在翰林時考試時,拔榜首曹貞吉。康熙十七年,鄭成功攻破長泰縣城,他被俘虜,在廈門島關了一年放回(其它兩個巨紳死了)。他年九十而逝。他著作甚多,但都難看到,除縣志上一些,還有網上有《木天草》、《顏神鎮志》(
博山古稱「顏神」,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這里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齊長城; 有「長勺之戰」古戰場,始建於後周的顏文姜祠;有始建於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宮以及因園、范公祠等。博山還是清代帝師孫廷銓、清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志的故鄉。 博山陶瓷琉璃久負盛名,陶琉產品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博山飲食文化豐厚,別具風味的博山菜餚和地方小吃,在魯菜中佔有重要地位。 顏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則是顏神的延續和發展。 距離淄博市中心最遠的市轄區博山,是一座美麗的山城。270年以前,這里的地名叫做顏神鎮。四圍群山跌宕起伏,東南方向聳立著山東省第四高峰魯山,淄河、沂河、孝婦河以及汶河的一脈支流從魯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別向著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區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齊國馬徑邑,稱做「弇中」。秦代屬濟北郡嬴縣。西漢至魏晉,北境屬濟南郡般陽縣,東南境屬泰山郡萊蕪縣,南北朝劉宋時屬泰山郡嬴縣。北魏中興元年(公元531年)劃歸般陽縣,屬清河郡齊州,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屬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屬齊郡淄川縣。唐初改制,設河南道,隸淄州淄川縣,貞觀經五代至宋代歸屬基本未變,這時候的顏神已成為魯中重鎮。金代屬於山東東路淄州淄川縣,稱顏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顏神鎮,屬益都路益都縣。明代屬青州府益都縣。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設立縣的建制,在原有的顏神鎮基礎上,又把益都縣的孝婦鄉、懷德鄉,淄川縣的大峪等個村莊、萊蕪縣的樂疃等個村莊合並過來,取名於城區東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縣」,縣政府就設在顏神。 顏神在金朝的時候,已經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嶺、張店一道,並稱為淄川縣三大重鎮。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後期文壇領袖、時任分巡青州兵備道副使的王世貞創建的石城工程開工,3個月後竣工,環城一周3里。王世貞撰寫了《建顏神石城碑記》,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龍所作《顏神鎮石城記》一起鐫立於石城之下。一座「周圍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兩位文壇領袖為它撰文,為顏神鎮帶來莫大的榮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圍繞舊城的東西南三面加築了圍牆,稱為東圩;同時在稅務街、西冶街一帶修建圍牆,稱為西圩。這東西兩圩包括的范圍,構成博山城區的主要部分。 顏神店的得名,與鳳凰山下的孝婦河直接相關。孝婦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後來又改叫瀧水,古籍上也有記為籠水的。酈道元的《水經注》、顧野王的《輿地誌》里,都有關於這條河的記載。至於孝婦河的名字,卻出自一個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說的是齊地孝婦顏文姜年輕守寡後,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遠道挑來甜水,不以三九嚴寒、盛夏酷暑而中斷。終於感動了上天,將靈泉生於顏文姜室內。凶惡的婆婆見她不再挑水,卻天天有水,心生懷疑,找借口將兒媳打發出門,進顏文姜房間揭去靈泉上的籠蓋,泉水噴涌而出,流成孝婦河。這個故事多年流傳民間,情節越來越具體,連顏文姜的籍貫、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早在唐朝天寶年間,就有人在靈泉上建起一座顏文姜祠,統稱「孝婦廟」。宋神宗熙寧年間,有人更進一步為她續起家譜,說她是孔子大弟子顏回的後代。從此,顏文姜沾了聖裔的光,被朝廷封為「順德夫人」,顏文姜祠也被賜額曰「靈泉廟」。 縱覽古今中外,一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總也離不開水源。靈泉廟一帶湧出的水流,吸引先民們在附近居住下來,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城鎮,並且一步步發展壯大。然而,並不是所有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發展成為一座城市。顏神鎮的發展壯大有著更加具體、更加特殊的原因。顏神鎮四面環山,自古地寡土瘠民貧。史料記載,清雍正十二年設立博山縣時,上、中、下、下下四等地共有7.5萬余畝,其中上、中兩等地只佔17.7%,農業收成滿足不了民眾的口糧,很大一部分需要鄰縣的供給。最早的時候地廣人稀,隨著人口的繁衍,吃飯就越來越成問題。生活在農業社會卻填不飽肚子,顏神人便把目光轉向了農業以外的領域,以尋求維持生活的途徑。於是,顏神人透過瘠薄的土地,發現了地表下的寶藏。那沉睡於地下的煤、鐵、鉛、紅土、陶土、黏土、鋁礬土、焦寶石品種繁多,蘊藏豐富,正可做為農產品不足的重要補充。因為這里離益都縣治180里,地域偏僻,是封建統治階級鞭長莫及的薄弱環節,才使得久禁開採的礦藏以民營、私營的形式發展起來。 顏神鎮境內的西河、黑山、萬山、山頭、福山、八陡、石炭塢等地,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埋藏很淺。幾戶人家聯手,用一架轆轤,數條繩索,三五把鎬,三五盞燈,再有家家戶戶都有的條筐,就可以鑿出兩三米口徑、多米深的煤井,形成源源不斷的產、供、銷一條龍。人口多的,甚至一戶人家就可以挖出煤來。顏神鎮的煤炭不僅換來生活所必須的糧食、布匹,而且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燃料的便利。到清朝前期,顏神鎮的煤炭開采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雛形。出賣勞力藉以為生的貧苦採煤工人,成為付出開礦資金的原始資本家「攻主」的剝削對象。他們的辛勞,為資本家換來了豐厚的利潤。 陶瓷工業在顏神鎮被稱為「窯業」。博山大街、五龍、山頭、北嶺、窯廣、福山、石炭塢等地,是重要陶瓷產地。窯業的發展與煤炭發展最為密切,靠近煤層的黏土是形成陶瓷坯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燒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進、水乳相融的關系。20世紀發現的大街古窯遺址以及北嶺窯神廟殘碑,證明至少在宋代,顏神人已經開始燒制陶瓷,並且已用煤炭燒窯。煤炭用於燒制陶瓷,這無疑是淄博古陶瓷業一次質的飛躍,它促進了瓷質、色澤上的大幅度提高和燒製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由於顏神陶瓷具備價格低廉、質地堅硬、品種齊全等優點,不僅占據了山東地區的農村市場,而且遠銷黃河流域其他省份和關外,為後來淄博成為中國著名陶瓷產區奠定了基礎。 在陶瓷企業最集中的山頭地區,曾經世代相傳舜王造福人民、合土燒制陶器被奉為窯神的事跡。雖此說無從考證,但早年村北大窯神廟附近的一座小窯神廟內,窯神塑像身後牆壁上繪有一幅「舜王耕田」壁畫,卻是歷代山頭人耳熟能詳的事實。清代山頭窯業發展迅速,窯神崇拜也更加興盛。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山頭各窯主籌集巨資,在小窯神廟旁新建了佔地余畝的大窯神廟。廟坐北朝南,兩側石鼓橫放,鼓面相對;窯神大殿肅穆庄嚴,陶制影壁更是獨具匠心:高米,寬米,方石底座,琉璃瓦蓋頂。影壁前後兩面均用浮雕陶磚砌成,釉面黃褐,技藝精湛。前面雕有三鶴二鹿,叫做「鹿鶴同春」。影壁後面雕有一隻麒麟模樣的怪獸仰首望月,叫做「貪狼望月」,以貪狼腳踏八寶仍不滿足,還妄想得到月亮的傳說,勸喻世人不要貪得無厭。這是淄博歷史上最早的陶瓷壁畫。窯神廟東西三套院間,主體工程窯神大殿殿頂斗拱飛檐,大脊雕刻生動,前檐下方石柱上有一副遒勁有力的對聯: 範金合土,陶鑄五行補造化; 食德飲和,俎豆千載拜冕旒。 大殿三間相通,除正門外東西另有邊門。殿內神台正中是頭戴冕旒的窯神,火神、風神、山神、土地分列兩側。東牆上繪《窯王出巡》,西牆上繪《窯王進京》,後壁是條屏式山水、人物壁畫四幅。爐神廟中院為三面屋、一面牆;後院狹窄,有三間大廳房,叫做「觀廳」。打開觀廳後壁上的高扇木窗,正對石戲台。石戲台為高台尖頂亭式建築,底座以方石砌成,台高1.5米左右,台前場地寬闊,可容納千餘人看戲。依附爐神廟興起的廟會,日期是每年的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屆時四村八庄民眾紛至沓來,廟內香火旺盛,窯主贈匾頌神,石戲台連唱大戲,十分熱鬧。到光緒年間,山頭人范成祥、後峪人劉在英等一批能工巧匠,應邀對窯神廟內外修飾一新。民國初年窯神廟中、後院辦過私塾學堂。解放初期,山頭窯業工會在這里辦過識字班。20世紀50年代末,窯神廟還作過博山陶瓷廠保健站住所,70年代在廠區改造中全部拆除。 琉璃是顏神鎮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產業,產品叫做料貨,從事燒制琉璃業的人被稱為爐匠。大約從元末明初起,琉璃業開始興起。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馬牙石、紫石,顏神鎮境內有岱庄蟠龍山、岳家莊東南山、東石馬南山和岳陽山、黑山多處生產,並且原料色澤豐富,為製作五彩繽紛的料器創造了條件。琉璃屬於裝飾品的范疇,社會需求量明顯少於陶瓷。生產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帶,產品有珠子、珠簾、屏風、棋子、枕頂、燈壺、燈蓋、燈罩煙嘴、鼻煙壺及各類玩具、零星器物,品種繁多,琳琅滿目。顏神鎮由此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琉璃產地。年代初期,在博山大街興建百貨樓的工地上發現一處古琉璃作坊遺址,在400平方米的地槽中,有大型爐址一座,小型爐址21座,爐與爐之間的距離近的只有一米。這樣數量眾多、排列密集的爐群,即使在近代的琉璃作坊中也不多見。專家依據現場地層和出土的元帶瓷器窖藏、明代洪武銅錢,認定這一遺址的年代應在元末明初。遺址中出土了簪、笄、扣、環、圓珠、瑤珠等標本,顏色有紅、黃、藍、綠、白、黑、茶晶、乳白等,非常絢麗多彩,早期的裝飾手法在6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比如白色笄的頂部蘸上紅、藍、綠色斑點,這是近代「蘸花」的先驅。瑤珠的形狀猶如一隻螺栓,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特別是瑤族衣帽上的特需飾物。清初博山人孫廷銓曾在《顏山雜記》中記載博山琉璃銷售「南至百粵」,瑤珠的出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如今,博山公園路小學西北的一處高埠上,還有一座爐神廟遺址,廟院為正方形,長寬約10米,廟門為聯攏式建築,正院有前出廈的大殿間,上面覆蓋著琉璃瓦和五脊六獸,殿內雕梁畫棟,上面的金碧繪畫依稀可辨。這座始建於明代的爐神廟,近年以來一直作為博山琉璃業的象徵,它的興衰反映了琉璃業的枯榮。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博山琉璃業已有很大規模的情況下,由爐行中人徐應元首發倡議,並且徵得爐行著名士紳孫延壽的支持,集資創建了這座爐神廟。初建時規模很小,只有間殿堂,供奉女媧,以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琉璃業也煉五彩石為業之意,把女媧認做爐行的祖師,廟名為「祖師爐神廟」。萬曆四十六年,以孫延壽、房宗義、徐應元人結成「爐行醮會」規定每年三月初三為祭祀祖師的日子。這一天全行業停產搞紀念活動,爐工們可以在爐神廟中飲酒作樂,歡度節日,各類商販也都往這里匯集,逐漸形成了博山地區的三月三爐神廟會。後來爐神廟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戶蔣、錢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規模很大的洪覺寺,愈顯爐神廟之破敗。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元和、姚克章等人出面籌集資金,對爐神廟進行修葺,更名「女媧宮」。此後琉璃業日漸興盛,香火叢集,女媧宮又顯得狹窄。道光四年,在京城做官的博山人蔣天鈞、蔣天珍兄弟獻出女媧宮後的一塊宅基地,作為拓展用地;石經、李鼎鍾、姚潭等人倡導、籌集白銀2000餘兩,用5年工夫實施擴建工程,更名「爐神廟」。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爐行再次修葺爐神廟,並且在廟南隅修築高堰,在上面建造一亭,後世稱為「團瓢」。此亭位於博山制高點,登亭可俯瞰博山城,萬千風景盡收眼底。可惜此亭已經被拆除。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軍攻入博山,爐神廟受到一定的損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一次重修,並加塑一座火帝神像,反映了「熔煉之功莫大於火」、「火帝之功不可不報」的爐行思想觀念。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臘月,爐神廟又成了維系內部團結、體現集體意志的重要場所。爐行公眾上千人痛打候補道員趙爾萃,搗毀了企圖壟斷爐行的「琉璃公司」。事發之前,爐行領袖在爐神廟鳴鑼聚眾,事發之後又在爐神廟內多次開會,商量對策。在這一事件中,青州知府馮如騤站在爐行一邊,為他們仗義執言,事後爐工們把爐神廟北廳辟為馮如騤的生祠,四時香火不斷。民國以後,爐神廟曾經辟為學校,後為「爐業公所」,廟中住著一位法號「大惠」的和尚,常有社會上層人物和富戶到這里聚飲。爐神廟會在這一時期分為大爐、小爐,三月三仍然是大爐業主的廟會,而經營小爐的貧苦爐工的廟會被改成了二月初二。解放後爐神廟里住過華東印刷廠、淄博工人報社等機關,並一度成為博山公園路小學的校舍,於八十年代末期恢復成爐神廟,近期復重新修繕,建成琉璃園。 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業的發展,帶動了顏神鎮商業的迅速發展。康熙初年《顏神鎮志》和乾隆年間《博山縣志》,多處記載了境內繁華的商業活動。顏神鎮由此一躍成為方圓數百里的商貿中心,又進一步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人們以窯、爐產品換來了豐富的物資,商品經濟的發展終於換來了一方富庶。世紀初出版的《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對顏神鎮的居民結構作過估計,認為這里每礦需要工人百名至數百名,總數有餘人。城區陶瓷、琉璃業工人總數7300餘人。男女都能自給自足,沒有職業的人極少。還記載城區有銀號10家,酒店60家,葯材行4家,炭業行40餘家,其他飯館和零星銷售點為數甚多 顏神鎮經濟蓬勃興起,引起輿地學家和諸多文人學士的的關注。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中說,顏神鎮適宜陶瓷生產,又出產鉛和煤,人口稠密,商旅接踵而至,政府還在這里設了巡司和課稅局。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記錄了顏神鎮7處鉛礦的分布和守衛情況。王士禛《香祖筆記》記下了顏神鎮多煤礦,引四方商販群聚於此的場面。而李攀龍更進一步把顏神鎮稱做「淄、萊、新、沂之間一都會」。
Ⅹ 博山傳統文化有哪些
關於博山的吃還有幾個有名的典故,一是博山豆腐香,傳說是乾隆的老師,孫果老(孫廷銓)為招待下江南,特意來看望老師的乾隆皇帝准備的。先將豆腐切成方塊,炸至金黃,從側面切開,但不切斷,將豆腐瓤挖出,做成箱子模樣,裝上葷、素餡,葷餡一般是肉加上海米、木耳剁成餡,素餡可將挖出的豆腐過油炒至金黃後,再加上海米、木耳成餡後,裝入箱中,上籠蒸透後,水筍、醋、鹽等勾芡,燒成湯汁,澆在豆腐箱上,然後加韭黃等出味,豆腐箱的做法同山西的風箱豆腐有些相似但從色澤及品味上遠遠勝之。二是博山酥魚鍋,酥魚鍋是博山的傳統名菜,也是春節過年家家招待酒客必備的食品。相傳一長工在財主家負責做飯,到了年末准備回家過年,可財主不讓走,長工一生氣,將過年的買的所有的東西雞、鴨、魚、白菜、海帶等一鍋煮了,想從此撂了勺子不幹了,沒想到煮了五六個小時的鍋端了出來,香氣撲鼻,財主一吃,大聲叫好,酥魚鍋的美名傳揚開來。其時做博山酥魚鍋,比這遠遠要復雜得多。在材料的擇取上是有講究的,一般是由雞(或五花肉)、豬蹄、魚、雞蛋、海帶、白菜、凍豆腐等組成。一般魚和雞蛋要先過油炸了。在往鍋里的擺放上要是有講究的,首先在鍋底要放上兩塊大豬腿骨,以防止糊鍋,然後將魚、肉、菜等一層層分別排到鍋沿,然後再用白菜幫子像摺子一樣圈一圈,再將各種菜一層層排上,最後仍然用白菜幫子覆蓋其上,加上醬油、鹽、醋、糖、黃酒、蔥、姜等調料,先用急火煮得菜落實了,再用慢火?,大約五六個小時,湯盡菜爛,魚肉飄香。這種傳統的做法已不多了,為了取省勁,大家多用高壓鍋來做,味道也遜色多了。
還有就是博山大魚,一般是將白鱗魚糟後做成,具體做法不得而知。大魚用油煎後,味道鮮香,香飄四鄰,據說在80年代前,女婿上門相親一定要帶大魚的,不然就是看不起岳父大人,親事自然不成。「大魚大肉」中的「大魚」除了強調魚大外,是不是與這「博山大魚」有些聯系呢?博山愛吃,也會吃,吃出了花樣,其中之一大特點就是粗菜細做,如博山油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博山油粉最初的做法就是將飯菜的下腳料來做的一道稀飯,做油粉的材料無非是豆腐、豆芽(或其它青菜)、粉絲加上一點米面做成了,重要的是裡面有了酸江,酸江是北方做豆腐時用的,相當於南方的鹵水。油粉酸中帶甜,滿口生津,小小的一碗稀飯也做得有滋有味。
博山香腸、肉乾,風干肉、燒鍋,博山烤肉等等風味名吃太多,難以細論。民以食為天,以上所提及的至今是淄博的美食,歷經百餘年而興盛不減,以博山館菜或以博山菜為主的菜館在淄博以至於山東地區遍地開花,十分興盛。
粗菜細做,是博山菜的一個特點,這是不是博山文化的一個折射呢?當你看到那些精妙絕倫的陶瓷及琉璃藝術品時,我想你定會對他的美倫美奐所折服。正是對於這種精緻的追求,造成了博山一種特有的文化,這種文化往往折射到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博山人的精緻的吃是出名的,穿著與家的呵護、整理也是出名的,至於穿著來講,盡管博山自90年代以來,經濟一直不好,但好象沒有影響到博山人的穿著與打扮,淄博人都說博山人打扮得很洋。至於對於家庭的整理來講,博山的女人會是煞費苦心地經費,沒有一處不幹凈,沒有一處不利落,這個傳統還延射到了農村,每當你進一個農村的院落和家庭的時候,你也會發覺一切都是那樣的干凈利落,井井有條。有了精緻的追求,事情也就多了,博山人給人的印象是講究,這在結婚論嫁中最為明顯,比如彩禮要一萬零一,取萬里挑一之意。二萬八千八,兩家都要發,什麼日子結婚,什麼時間過門,新娘下車時要朝什麼方面,在房間的新床上要坐什麼位置,在彩車上不能講話,以及席口等等都有眾多的講究,這些「道道」常令外地應接不暇,有時甚至是難以接受,婚姻告吹的也不在少數。因此看來追求精緻是對的,但講究過了頭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外地人常說博山人道道多,人酸,心眼多。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博山這個地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和語言,語言往往成為了一個地域的獨有的明片,博山話發音與普話話相比發音位置比較靠後,據說是與唱歌的位置比較相似,博山也確實出了一個聲樂的名家――吳雁澤,這使得我更相信了這個觀點。 博山話還是比較有特點的,比較明顯的是R與L區分不開,如日(li)本人(len)吃肉(lou)嫌熱(le),一句話往往加上連,如:你吃連?等等,至於方言土話更是多得不計其數,外地人根本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