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表的歷史意義

表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8 01:44:09

1. 十二銅表法的歷史意義

選A 羅馬當時算是奴隸制民主
B錯 十二銅表法保障的是貴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
C錯 羅馬法的淵源是習慣法
D錯 標志羅馬法的成熟是查士丁尼時期編纂的四部法律,合稱民法大全

2. 誰知道鍾表的歷史發展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3.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3)表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4. 求手錶發展的歷史

手錶的創制及生產都基於一個簡單而機智的發明,這就是「彈簧」,它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手錶內的運行裝置[1]及指針,達到顯示時間的功能,手錶內的這種彈簧裝置被稱為主彈簧(Mainspring)。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
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世界第一座時鍾: 中國宋朝水鍾(水運儀象台),1088年。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時鍾世界紀錄。
世界第一隻有名字的懷表: 德國紐倫堡的「紐倫堡蛋」,1564年。
世界第一隻手錶: :pp表廠為匈牙利王族夫人所製造的手鐲表,1868年。
世界第一隻飛行表:卡地亞山多士SANTOS飛行表 (亦是最早的皮帶表),1904年。
世界第一隻登月表:歐米茄超霸手上煉計時碼表,1969年。
世界第一隻自動上煉表:夏活HARWOOD(英國人John.Harwood) ,1923年。
世界第一隻防水錶:勞力士蚝式型OYSTER手錶,1926年。
世界第一隻有擺輪的電子表:漢彌頓Ventura奇形電子表,1957年。
世界第一隻音*表:寶路華BULOVA ACCTRON音*表,1966年。
世界第一隻石英錶: 精工SEIKO QUARTZ ASTRON,1969年。
世界第一隻光動能表:星辰Eco-Drive表,1976年。
世界第一隻動能表:珍達翡Jean D′Eve Samara 1988年。
世界第一隻動能計時碼表:SEIKO Kinetic Chronograph,1998年。
世界第一隻橫越大西洋的手錶:浪琴林白飛行表Hour Angle Watch 1927年。
世界第一隻最有名氣的鬧鈴表:積家Memovax,1950年。
世界第一隻可以翻轉表面的手錶:積家 蕾葳索 Reverso 1931年。
世界第一隻最復雜的懷表:PP Cal.89懷表(具33種功能),1989年。
世界第一隻大日歷窗表:IWC Pallweber懷表,1885年。
世界第一隻36000次振頻手錶:芝柏HF手錶,1966年。
世界第一隻36000次振頻自動上煉計時碼表:ZENITH EI Primero,1969年。
世界第一隻陀飛輪懷表:寶璣Breguet懷表,在1795年研製成功,1807年批量生產。
世界第一隻三金橋陀飛輪懷表:芝柏三金橋懷表,1860年。
世界第一隻三金橋陀飛輪手錶:芝柏三金橋手錶(機芯直徑28.6mm),1991年。
世界第一隻女用三金橋陀飛輪表:芝柏三金橋迷你手錶(機芯直徑27mm) ,1998年。
世界第一隻飛行陀飛輪表:A.Lange & Sohne,1930年。
世界第一隻超薄自動上煉陀飛輪手錶:AP陀飛輪機制位於11點鍾位置的手錶,1986年。
世界第一隻防水最深的手錶:SINN 403 Hydro(12000公尺),1998年。
世界第一隻鈦金屬手錶:Porsche Design,1973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懷表機芯:AP(1.32mm) ,1892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手錶機芯:AP(1.64mm) ,1946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自動上煉機芯:AP(2.45mm) ,1967年。
世界第一隻鏤空手錶:AP方型鏤空表,1934年。
世界第一隻長方型跳時三問報時手錶:AP Jumping Hour三問手錶,1992年。
世界第一隻最小的三問報時手錶:AP女用三問鍾樂報時手錶,(機芯直徑22.3mm) ,1998年。
世界第一隻八天儲能陀飛輪手錶:BLANCPAIN 陀飛輪手錶,1989 年。
世界第一隻春宮三問報時手錶:BLANCPAIN 金雕或彩繪三問手錶,1989年。 (春宮表又稱激情表或風月表)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手錶:君皇CONCORD Delirium 4(0.98mm),1981年。
世界第一隻號稱最堅硬的手錶:RADO概念一號Concept 1,1996年。
世界上第一個注冊的手錶品牌--寶珀表

5. 《12銅表法》的歷史意義和對於當時的重要性

《十二銅表法》內容抄廣泛襲,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
法律條文反映了羅馬奴隸佔有制社會早期的情況。明文規定維護私有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權益,保護私有財產,嚴懲破壞私有權者。債務法規定債權人可以拘禁不能按期還債的債務人,甚至將其變賣為奴或處死。家庭法給予家長對其家庭成員的絕對權力,可把子女出賣為奴。該法典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繼承法既實行遺囑自由,又規定財產在氏族內繼承;懲罰方法既採用罰金,又保存同態復仇。這表明當時社會中還存在氏族制度的殘余。十二銅表法對貴族濫用權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貴族不能再任意解釋法律,是後世羅馬法的淵源,對於中世紀和近代歐洲法學也有重要影響。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貴族的特權,打破其對法律壟斷,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勝利。

6. 《史記》里表的意義有哪些

根據楊燕起《史記的體例與通變》和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中的分析,《史記》表的意義與作用,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提綱挈領地表現歷史內容。表既可以把《史記》其他四種體裁的內容提綱挈領地表現出來,也可以把其他四種體裁不便記,不能記,沒有記的內容同樣表現出來。比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分別把一百多人和七十二國受封者的功績、履歷、官爵、封邑、傳國、失侯等內容,詳悉具體地表述了出來,這就大大省卻了為他們各自立傳的煩瑣。

第二,簡要明晰地揭示天下大勢。牛運震說:「表以著年,以事附之,自宜摘其會盟征伐興衰成敗大事列於篇,要以簡要明晰為貴,一切閑文細事,均宜從略。」(《史記評注》)這一點自應成為作表的基本要求。比如《十二諸侯年表》所記的主要是春秋時期的周天子以及十三個諸侯國的立國、受封、傳代、世事、災異、存亡等情況,而其中一些主要國家,《史記》都已為之設立了本紀或世家,分別來看,它們各自的發展線索都很清楚,但如何將本紀、世家所記述的內容綜合在一起,以表現一個時期總的歷史面貌,這是需要解決的新課題。司馬遷採用的這種以簡要明晰的表格來揭示天下大勢的做法,得到了後人的肯定。

第三,經緯縱橫地創為「無言之文」。這是說,司馬遷這時的筆削微旨,不是用文章,而是用史表的形式加以表現,從而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第四,從通古今之變的述史目的看,十表編年紀歷,劃分歷史斷限,建立了古代的年代學,這是《史記》十表的最大功用。

7. 鍾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8. 天安門前中華表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機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意義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
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隻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託著人們祈福避禍的願望。「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雲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庄嚴。

作用
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麼為什麼華表要矗立於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築物中起著什麼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恆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徵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於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志。後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雲紋,柱頭有雲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9. 十二銅表發的歷史意義

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由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標志者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是在這次會上開始形成。

希望能幫到你

10. 史記中表的地位作用以及意義

謂事微而不著,須表明也,故言表也。《史記》作十表,仿於周之譜碟,與版紀傳相為出權入,凡列侯、將、相、三公、九卿功名表著者,既為立傳,此外大臣無功無過者,傳之不勝傳,而又不容盡沒,則予表載之,作史體裁,莫大於是。
則"表"之義:

(1)表隱微之事,使之鮮明;
(2)擴大紀、傳的記事范圍;
(3)表與紀、傳互為經緯,是聯系紀、傳的橋梁。

上面僅僅是從組織材料上立論,遠遠沒有揭示出"十表"的真正價值。司馬遷作十表,用以反映歷史發展的線索和階段性,建立了古代的年代學理論,最有章法義例。

閱讀全文

與表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