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簡明扼要?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前面還有一句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這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宣言>的原話
❷ 從資本主義的階段性論述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急求!!!!
再重復一遍:
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分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
1)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資本積聚和集中擴大規模,不斷集中,信用制度的發展-股份公司,聯合企業,經濟危機中的兩極企業-促進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2)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壟斷。
(一個大部門生產或流通由一個或幾個大企業所控制,小企業難以競爭,少數大企業勢均力敵,達成協議,形成壟斷,坐享壟斷帶來的高額利潤。這樣,壟斷就出現了)
當經濟生活中壟斷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時,資本主義就會由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
3)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
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壟斷資本主義,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向更高級結構的過渡。
壟斷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局部調整
壟斷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局部調整和部分質變,這種變化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斷發展演化過程中,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矛盾不斷深化,資本主義必須找到一個自身范圍內調整、適應的方式,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而使資本主義制度能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
因此,從自由競爭到壟斷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在其內部的一次局部調整。
壟斷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部分質變
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可以分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這樣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這個兩個階段的基本經濟雖然沒有本質上的變化,但在許多地方已經發生了部分的質變。
首先,兩階段的經濟基礎不同。
自由競爭階段的經濟基礎是私人資本(或個體資本)。(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具體形式是資本家個體私有制);
而壟斷階段的經濟基礎是社會資本,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具體形式是(以股份資本為基礎)的壟斷集團私有制。
其次,統治地位的資本不同。
自由競爭經濟階段是個體資本占統治地位,壟斷階段則是壟斷資本占統治地位。
再次,從更深層的經濟關系和發展趨勢來看,
從自由競爭階段到壟斷階段的發展,意味著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向社會主義公有制靠近的方向發展。
❸ 如何從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演變,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一、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
資本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與前面幾個社會制度相比較,它不但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創造了空前燦爛的社會文明,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梯。正如馬克思、思格期所指出的「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① 這是資產階級在歷史上的巨大功績,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進步性的重要表現。
(一)資本主義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在資本用暴力迫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它把個體勞動者的私有財產轉化為社會的生產力,實現了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同時,它又把喪失了生產資料的勞動者變成了「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實現了勞動力的商品化,這從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創造了經濟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後,資本家按照分工、協作原則,把各種不同的勞動,組織成一系列有序的社會行動,共同製造同一種產品。由這種社會化生產組織形式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是以往任何分散的個體生產都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商品化的發展,打破了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閉關自守狀態,擴大了人們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形成了以普遍的商品交換為內容的國內統一市場,進而通過商品輸出擴大為世界市場。國內統一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主義經濟成為開放的經濟形式,為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流動和合理有效配置,為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擴大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建立在僱傭勞動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制度,以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作為生產的目的和實質。這樣,在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和商品經濟優勝劣汰競爭規律的共同作用下,各資本家必然通過不斷提高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來實現資本的價值增殖。那麼,採取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就成為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這種剝削形式下,資本家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這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成為資本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手段,也同時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榨取剩餘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② 因此,正是這種無限制的對剩餘價值的佔有,構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無限增長的動力。
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其自身范圍內的自我調整,也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力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建立在自由競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在追求剩餘價值的過程中,有力刺激了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但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導致了社會經濟運行的紊亂並干擾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中更加尖銳起來。這客觀上要求有一種超市場的社會機構來調節市場活動,減少經濟運行的無序狀態。正是適應生產社會化不斷發展的這種要求,在自由競爭所推動的生產集中、資本集中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了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其自身范圍內的這種自我調整,推動了生產技術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和壟斷資本主義相結合形成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社會經濟實行穩定的、經常性的調節,逐漸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又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壟斷資本的局限,緩解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成為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能夠較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適應生產國際化發展要求,資本主義對其自身的生產關系進行了國際調整。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商品輸出是資本國際運動的主要形式,到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借貸資本的國際化成為資本國際運動的主要形式,伴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出現,產業資本的國際化又成為資本國際化運動的主要形式。因此,隨著資本國際運動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和依存在更廣泛的領域全面展開,客觀上要求資本、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國際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從而要求有關國家協調它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正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戰後發達國家之間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調節日益發展起來。實際上,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經濟國際化的發展在國際范圍內所作的一種調整,實踐也表明,這種調整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發達國家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增長。
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是當代資本主義能夠保持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基礎。馬克思指出:「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才第—次把物質生產過程變成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變成運用於實踐的科學。」 ③ 因此,只有把科學應用於生產過程,科學才能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資本家致富的手段。從產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發生過三次以科技革命為標志的生產力革命。即18世紀下半葉以蒸氣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20世紀中期以後以信息技術、原子能技術、電子計算機、合成材料、宇航技術和生物工程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生產力領域的革命都會使資本主義經濟獲得充分的發展,據統計,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實現第一次飛躍(1820一1871)年)的半個世紀里,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增長了 9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實現第二次飛躍(1883—1913年)的20年時間里,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增長了近1.5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第三次飛躍(1950一1973年)的近1/4世紀里,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近5%。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已由二十世紀初的20%—30%增加為70%左右。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後果就是它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為社會矛盾的緩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實際上,在很多時候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但由一次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把資本主義財富分配的蛋糕做大了,它可以在不改變財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資本家的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勞動者收入的絕對量,這大大減緩了資本主義的自身矛盾,延長了它的壽命。因此,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體現了生產力自我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實質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深刻影響。它不僅使發達國家在當代一直保持著發達的生產力水平,而且仍將對資本主義未來的發展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機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比以往的生產方式更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並且已經把人類社會生產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資產階級在促進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資本主義的精神文明。
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適應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需要所創造的資本主義精神文明,對於沖破封建主義思想的桎梏,促進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鞏固,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發展,由於交通運輸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 ④ 資產階級早期的啟蒙思想家,在政治、哲學、倫理、道德、藝術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學說。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障礙,在向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的過程中,舉起了自由、平等、人權的旗幟。十七世紀,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來了「天賦人權」學說。到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又加進了「主權在民」的新的思想內容。這種自由、平等、人權和民主的思想,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在政治、思想意識上的反映。這些新思想、新學說,都是資產階級向封建統治階級奪取政權,推翻封建主義制度的精神武器,它反映了資產階級在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在政治上要求奪取政權的階級要求。同時,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也促使教育、科學、文化等方面有了新的飛躍和發展。教育方面,用資本主義的教育制度代替了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科學事業方面,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以後又進入原子時代,以致當今的信息時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飛躍。文化方面,隨著資本主義物質技術發展,人類文化知識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藝術的各個領域與封建社會相比,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確實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級重要進步階梯。但是,由於它的本質弊端,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文明程度越高,社會各種矛盾會更加激化,其歷史的局限性也就進一步彰顯出來。
二、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資本主義制度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由於它處在上升階段,資產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利用社會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成果,大規模開發自然資源,調整社會經濟生活運轉方式,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大量物質財富的創造,在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是,資本主義作為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剝削制度,又在製造著新的社會不平等,所以,資本主義制度在顯示其歷史進步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歷史局限性。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必然反映。
第一,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克服自身所產生的異化現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在法律上是具有獨立人權的自由人,但工人的這種獨立性是以人對物的依賴為前提的。本來,勞動產品是工人自己創造出來的,應該由工人支配自己的生產物,可現實卻是,由勞動者製造出來的生產物卻變成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反過來支配和控制勞動者,工人自己的產品變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比如,機器在生產中的應用,本來是解放生產力、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的物質手段。但在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條件下,機器的應用不是減輕勞動,而是為了提高勞動強度;不是增加勞動者的財富,而是為了縮減工人人數,使工人走向失業和貧困;不是人做物的主人,而是人受物的奴役。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對物的依賴性表現為勞動對私人資本的依賴性和依附性。從表象看,工人不像奴隸社會的奴隸那樣,終身屬於某個資本家,他可以在社會上自由流動,自由擇業,但事實上他卻屬於整個資產階級。因為在生產資料與勞動者分離的條件下,工人一旦離開了整個資產階級就無法生存。在這種制度下,一個人可以不受另一個人控制,但不能不受私人資本的控制。從人與人的關系來看,每個人是平等的;從人與物的關繫上看,各個人又是不平等的。因此,人的獨立性使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發揮,從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而人對物的依賴性又抑制了人的活力,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災難,也正是這種社會對抗阻礙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第二,資本主義無法根除它內在的對抗性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點,不只是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它同時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無法解脫的內在矛盾。這些矛盾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是高度的社會化生產,它要求由社會佔有生產資料,實行社會化的組織、管理和調節,以此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按比例協調發展,保證整個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也只有這樣,社會生產關系才能適應生產力社會化發展的性質和要求。然而,資本主義社會化生產在隨著資本積累不斷發展的同時,資本和生產資料的實際佔有和控制卻日益集中在少數大資本或資本集團手中,從而產生了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尖銳矛盾。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局限性最深刻最集中的暴露,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最激烈的表現。危機,作為生產和消費失調的現象,早已蘊藏在商品生產的內部矛盾之中,只有商品生產發展到了資本主義階段,危機才從可能性變為必然性。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商品不是作為勞動產品而是作為資本產品進行交換的,資本家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需要而是為了攫取利潤,這就使生產呈現出不顧市場需要而無限擴大的趨勢。然而,資本主義不但要求剩餘價值的不斷生產,還要求剩餘價值的不斷實現。而剩餘價值的實現則取決於社會的消費能力。社會消費能力的大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商品的數量和人們的消費意識,而是取決於以所有制為基礎的分配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產品,工人只得到了勞動力價值,因此,生產和消費的對抗也就產生了,這是根源於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佔有制之間的對抗。經濟危機的發生就是現代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范圍內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深刻表現,它企圖通過破壞社會生產力而不改變所有制關系這種強制的方式,緩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內部矛盾,以保護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每一次經濟危機的爆發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反而使資本主義的矛盾以更高的形式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不斷追求剩餘價值,實現資本價值的最大增殖,即最大利潤,利潤是推動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而實現這一生產目的的主要手段,是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因為只有更大的生產規模和更高的勞動效率,資本才能擴大剝削范圍和提高剝削程度,實現資本價值更大的增殖。但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降低產品的社會價值,生產技術的進步又伴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從而導致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實現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所採用的手段卻反過來與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產生沖突,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目的與生產手段的矛盾。這一矛盾又必然形成對資本主義生產的一種限制,正是這種限製表明:「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物質生產條件的和某個有限的發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⑤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形成和發展,反映了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社會化不斷發展的要求,迫使資產階級對資本佔有關系進行不斷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對抗性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無法徹底解脫的,這一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種矛盾的發展,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與停滯、繁榮與衰落。由此可以看出,這個社會在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高度發展和文明的同時,也在產生並不斷產生出無數有悖於社會發展的現象和趨勢。總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一系列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不斷產生出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限制。正是這些限制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終因無力駕馭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而表現出歷史的局限性和過渡性。
❹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什麼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是消亡。就像奴隸主義和封建主義消亡一樣,資本主義最終也將消亡。被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社會形態所代替。
❺ 淺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和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
淺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摘要: 當代資本主義在經過戰後60多年的自我調整和變革後,在生產關系、上層建築、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本文實事求是地正事這些新變化,同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述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歷史發展總趨勢,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和歷史過程的長期性,對正確認識其發展歷程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基本矛盾,資本主義新發展,雙重性 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毋庸諱言,二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經歷幾年的恢復以後,出現了數十年的社會相對穩定和經濟相對繁榮:社會生產了有了新的巨大發展,生產關系實現了由一般壟斷到國家壟斷的轉變,上層建築的相應調整使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更加完善,社會階級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但資本主義的新發展與新變化,並不表明資本主義返老還童、青春永駐,通過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就不難看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也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命運。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生產力無限發展」和「有限的市場」的矛盾在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終表現得日益尖銳。藉助對信息、高科技產業和通訊網路的壟斷優勢,提高資本的投機性,通過製造「金融泡沫」來拉動經濟,乃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特點。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等,泡沫經濟的跡象十分明顯。金融泡沫的急劇膨脹,需要從物質部門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以避免金融泡沫破裂,其結果是導致物質生產部門的衰敗;而物質生產部門的衰敗反過來又削弱其維持泡沫經濟的能力。這樣的趨勢循環往復,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金融體系的崩潰。可以說,當前的「金融泡沫」乃是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新的表現形式。 第二,當代資本主義大國憑借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向第三世界轉嫁社會矛盾、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南北矛盾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趨於尖銳。 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依賴於第三世界的廉價資源,而且離不開第三世界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市場和廉價商品。這種不平等交換造成了貧富的兩極分化。佔世界人口約17%的24個工業化國家擁有世界生產總值的79%,而佔世界人口83%的發展中國家僅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1%。第三世界國家外債總額高達2.5萬億美元。有13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億人忍受著飢餓,8千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超過2.6億的人不能上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憑借其在金融和資本跨國流動中的壟斷地位,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和轉嫁危機,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破壞。 第三,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採取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貧富差距的措施,但貧富兩極化依然十分嚴重。據統計,2008年最富有的20%的美國人年均收入達168170美元,幾乎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15倍,後者的年均收入僅為11352美元。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源分配問題。由於財富分配比例極不平衡,大部分財富被極少數人佔有,而另外的絕大多數人也要追求體面的生活,所以一旦有機會,絕大多數人會蜂擁而上進行不理性的金融投資,使金融市場產生劇烈波動,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例如美國石油價格的巨大變動),使金融泡沫被捅破,導致經濟衰退,引發金融危機。 第四,當代資本主義雖然把充分就業作為其調節經濟的政策目標,但其勞動人口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1月9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報告顯示,2008年12月,全美非農部門工作崗位消減52.4萬個,失業率上升至7.2%,為16年來的最高點。2008年全年,全美新增失業人口達260萬。即使仍在就業的工人,其實際收入也在下降。據統計,從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20多年間,除去通貨膨脹的因素,美國實際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36%,但一般工人的實際小時工資卻下降了14%。 第五,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在文化領域的反應,西方發達國家消費主義蔓延,物慾膨脹。美國的消費過熱促使個人消費增長的速度已明顯超過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與此相對應,無節制的享樂侵蝕著社會進步的主流價值,個人的滿足替代了社會共同利益的服從,極端的自我主義替代了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的傳統道德觀,以致像布熱津斯基這樣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也驚呼:「以相對主義和享樂至上作為生活的基本指南,構不成任何堅實的社會支柱。一個社會沒有共同遵守的絕對確定的原則,相反卻助長個人的自我滿足,那麼,這個社會就有解體的危險。」 馬克思說過:「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當資本主義一旦不能在自己的制度框架內調節矛盾和平息危機,它就將產生深刻的震盪,乃至社會爆炸。援引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的話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出現了裂縫,這些裂縫孕育著地震。人們不知道地震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和以什麼方式爆發,然而卻知道總有一天要爆發。」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都要經歷一個從產生、發展到逐漸走向衰亡的過程,而且這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充滿著矛盾和斗爭,可能出現曲折和反復,但這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客觀事物,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世長存,同樣要經歷一個歷史過程,就如同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那樣,最終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趨勢,但並不否認資本主義在最終滅亡之前可能有一定的發展。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包容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能量釋放過程,往往需要經歷很長一個歷史時期。目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具有二重性的,既要充分估計資本主義的發展潛力,又不能忽視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 由於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以及國家調節機制的作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1)在產業結構方面,第一產業即農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大大下降,已不到3%;第二產業即製造業所佔比重有升有降,大多保持在3%-4%之間;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比重則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國更是高達72%。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產業飛速發展,並成為新的主導產業。(2)在就業結構方面,農業勞動人口銳減,工業勞動人數增長緩慢,甚至有所下降,從事服務業的白領工人和從事信息的手機、處理和傳輸的「知識工人」增多,而藍領工人減少到30%-40%。(3)在金融資本反面,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本與各種工商服務業資本融合起來,擴大和加深了金融資本的統治。(4)在企業組織方面,國有企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從事高新技術行業的新型公司不斷湧出,公司兼並之風此起彼伏,跨部門、跨行業的超級企業集團和巨型跨國公司加速發展,眾多職工和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導致企業股權進一步分散化。(5)在國家調節方面。財政、稅收、貨幣、計劃、福利等機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國家從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轉變成市場經濟的調控者。(6)在對外關系方面,帝國主義舊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但西方列強仍然依靠經濟交往、文化滲透、軍事侵略等方式掠奪和控制不發達國家,強化「中心——邊緣」式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資本主義新變化既有進步的一面,又有反動的一面,實質上是一種以廣大被剝削階級和被掠奪國家作出犧牲、遭受苦難為前提的一種病態發展。例如,當代西方國家的科技進步在促使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提高了僱傭勞動制度和剝削程度,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和兩極分化;資本的集中推動例如生產的社會化,但也加劇了壟斷,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證券、股票等金融資本畸形發展,使金融體系與實物經濟嚴重脫節,傢具了資本主義的投機性和寄生性;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介乎。加劇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不惜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全球性問題。特別是東蘇巨變後,資本主義內外,奧噸更加暴露出來。變得更加「狂妄」和「野蠻」。從總體上講,除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富裕外,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 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和新變化說明,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以致全部社會關系方面的自我調整能力是相當強的,這使當代資本主義其矛盾的激化程度在某些方面得以緩解。隨著生產科ide反戰,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統治下去,必然要被迫地對生產關系以至全部社會關系進行部分的調整和變革,使之不斷地完善。雖然這些調整和變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但確實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相當程度上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這將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長期歷史過程。但歷史大趨勢是誰也阻擋不了、改變不了的。歷史將無情地證明:資本主義最終滅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對此,我們應充滿信心。
❻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什麼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是法治社會。
❼ 資本主義歷史地位及發展趨勢
1.資本來主義的歷史地位 1、資自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一種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以資本家佔有工人剩餘勞動為本質的剝削制度。與奴隸制和封建制相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著不同的性質: ...
2.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表現為生產的...
3.資本積累的兩個社會經濟後果 1、相對人口過剩 (1)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並且同它的能力和...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制度像人類社會所有的制度一樣,是在生產..
❽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是(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四歷史總趨勢。
鄧小平同志說過:「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一是「必然代替」、一是「長過程發展」,這兩個關鍵詞語揭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思想,揭示了社會主義500年的思潮、運動和制度發展的歷史邏輯。
(8)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擴展閱讀: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
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可以認為,「兩個必然」揭示的是人類歷史發展趨勢的問題,「兩個決不會」探索的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過程長期性的問題。「兩個決不會」的提出,使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理論更加完整。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社會主義500年的歷史演進,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160多年的發展昭示,「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論斷的內在統一性,體現於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及其主題之中。
❾ 馬克思如何揭示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
1、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版性,只有在實現它的實際條權件已經具備的時候,才能成為現實。資本主義在它的發展中已經為自己的滅亡准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2、在現代,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已經使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佔有,以及對政治、精神的統治,成為經濟、政治和精神發展的嚴重障礙。生產資料從資本主義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是生產力不斷地加速發展的先決條件。
3、實現社會主義,為消除資本主義對生產的人為障礙、消除資本主義對生產和產品的明顯浪費和破壞創造了前提。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生產不僅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和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4、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經濟條件已經具備。資本主義還為自己准備了掘墓人——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者,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組織性的階級。
5、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後,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理論的武裝,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它同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❿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怎樣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向更高社會形態的轉化,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景深刻的社會變革,揭示這場社會變革的必然性,研究這場社會變革的規律、特點及曲折性,是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使命.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1)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2)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2、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所寫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他們所揭示的這一真理,主要破壞不是出於對資本主義的痛恨和對社會主義的嚮往,而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徵是生產的社會化.社會化生產既然已經不具有個體的私人生產的性質,因而也就否定了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基礎,生產的社會化要求改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