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名城桂林

歷史文化名城桂林

發布時間:2021-02-18 00:59:12

A. 桂林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

桂林 始於秦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朝的桂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桂花成林而得名,是享譽世界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屬於亞熱帶,氣候宜人,生態環境甚佳,可常年旅遊。全市人口476萬,桂林市管轄陽朔、臨桂、靈川、興安、全州、荔浦、恭城、資源、永福、龍勝、灌陽、平樂十二個縣,佔地面積27809平方公里。 桂林,中國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她擁有得天獨厚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輩子,是閃爍在祖國南方、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一顆璀璨名珠。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構成了世界上最美的山水奇觀,諸多的歷史名人,中外遊客,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愛慕嘆止——桂林山水甲天下。 ——華南第一峰,著名的灕江之源貓兒山; ——世界最古老,建築最精巧的古運河興安靈渠; ——融雄、奇、險、秀、於一體的資源八角寨; ——有驚無險,浪漫漂流的山水畫廊資江; ——度假、保健的勝地龍勝溫泉; ——天下一絕龍脊梯田; ——展示原始自然風貌的「植物寶庫」花坪原始森林區; ——瑰麗壯觀、鬼斧神工的荔浦豐魚岩; ——歷史悠久的孔廟,湘山寺、永寧州城和以書法一絕「百壽圖」而得名的百壽岩; ——奇異多姿的平樂榕津千年古榕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桂北少數民族風情:苗、瑤、侗、壯……- 象鼻山- 伏波山- 疊彩山- 七星公園- 蘆笛岩- 獨秀峰- 桂林樂滿地

B. 桂林歷史文化有什麼特色

1、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它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約在明代中葉便開始發端。明末清初廣西已有崑腔,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的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山歌曲調簡單、朴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多為上山砍柴或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桂林江河沿岸,灕江一帶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遊船歌、扒船歌、連船歌、贏船歌、灣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帶則有套曲13首。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3、桂柳話

廣西的西南官話中向來以為桂林話、荔浦話流行最廣,實際上,柳州話通行的范圍更廣。桂林話存在於桂林及興安、靈川的一些城鎮,其餘廣大地區,通用的官話都接近柳州話。在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縣、平塘縣、黔西南州的望謨、冊亨等地的語言也屬於桂柳話;還有原柳州鐵路局管轄的貴州省都勻鐵路地區及黔桂線沿線鐵路職工、家屬也說的是桂柳話。桂柳話細分又有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平樂話等,其間有一些差別。

4、河燈歌節

每年的七月半(農歷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廣西代表性的曲藝之一,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流行於桂北一帶的曲藝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輕便靈活、反映現實快等特點,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C. 桂林有怎樣的文化

桂林不僅以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著稱,而且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跡眾多,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秦代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桂林都有許多文物古跡留存,僅摩崖石刻就約有3000多件。其中刻於城北鸚鵡山的《靜江府城池圖》是全國現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圖,反映了當時桂林城池建設的科學和險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眾多的摩崖石刻,為我國南方城市所僅見。全市現存從舊石器時代至今的文化古跡有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築、摩崖造像、石刻、中國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物共552處,其中以史前、唐宋、明清和近現代的文物最為豐富。古跡中,遠古文化以距今約7500年到9000年的寶積山、甑皮岩洞穴遺址為代表;水利文化以與都江堰、鄭國渠齊名的古代三大水利樞紐工程之一的興安靈渠及臨桂古柳運河為代表;明代藩王文化以明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山水文化以摩崖石刻、山水詩詞為代表;抗戰文化以西南劇展為代表。桂林眾多的摩崖石刻、山水詩詞等文化古跡,使之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稱,也是桂林有別於其他歷史文化名城之處,並以此成為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標志。
自隋唐以來,桂林這座南方小城,以「甲天下」的山水風光令無數文人學士所傾倒,與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所謂「人因地而揚名,地因人而增色」。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如王昌齡、杜甫、韓愈、白居易等,雖未到過桂林,但都寫下了贊美桂林的詩篇。還有一批「中州偉人碩士,或擇遷之經從,或宦遊之僑寓」,在桂林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褚遂良、宋之問、李渤、柳宗元、元晦、李商隱等,或吟詩作賦,或題名紀勝,或營建園林,為桂林山水增光添色,初步形成了桂林獨特的山水文化。「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桂林山水的靈性也孕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雅士。唐代有被稱之為「桂林二曹」的著名詩人曹鄴、曹唐,有廣西的第一個狀元趙觀文;清代有著名的畫家石濤,一代重臣名儒陳宏謀;有被稱為「臨桂詞」派的詞家王鵬運、況周頤;現代有民國桂系首腦人物李宗仁、白崇禧,我國留德學生中第一個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的大學者馬君武;有「新儒學」代表人物梁漱溟等。
明清時期,桂林是嶺南的文化中心。明代,桂林為朱元璋所冊封的靖江王藩地,今存獨秀峰下的藩王城是明代12個藩王城中至今保留最為完整的藩王府。明清時期,桂林書院增多,士子如林。廣西各地都有人到此讀書。清代出現了「粵西詞派」、「嶺西五家」、「杉湖十子」等文學大家。
民國時期,桂林為風雲際會之地。孫中山曾在王城設大本營誓師北伐。民國新桂系以桂林為中心統治廣西長達13年之久。中國革命歷史上留下的文物遺址有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中山紀念塔、仰止塔、八路軍辦事處舊址、《救亡日報》舊址、廣西省立藝術館、抗日救亡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中共城工委舊址等。
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大後方著名的抗戰文化中心。當時在桂從事文化與創作活動的文化人有1000人,全國知名的有近200人,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艾青、柳亞子、田漢、歐陽予倩、徐悲鴻等。在桂的出版社、書店有220家,出版報紙雜志260多種,各類圖書2000多種,抗戰書籍印數佔全國出版總量的80%。期間,舉行了千人抗戰歌曲大合唱,萬人火炬歌詠大遊行和持續3個多月的「西南劇展」等大型文化活動。桂林因此享有「文化城」的美譽。俗稱調子、彩燈、花鼓、花調、採茶等,是由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 對子調 。形成於明末清初,為廣西代表性劇種之一。彩調最初為 雙簧蛋 形式,單人表演男女兩個角色,而 對子調 則由男女同台表演。多從神話傳說、章回小說、市井軼聞中取材,積累劇目500出。彩調音樂分唱腔、伴奏曲牌、鑼鼓牌3類,唱腔約300種,伴奏曲牌有40種,鼓鑼牌有近20首。彩調《劉三姐》最具代表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D. 桂林的文化

桂林,以來她獨特美麗的自然風光自飲譽中外,同時,也以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令人神往。桂林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如果說甲天下的山水是一幅畫,那麼厚重的歷史就是一部書。這部書從封面到扉頁,從前言到內容,都展示了她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蘊。
桂林歷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
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
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
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
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
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歷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
桂林現有文物古跡552處,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46處,其中靈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甑皮岩遺址、桂林石刻6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 桂林蘇州屬於風景名勝型歷史文化名城嗎

是的,桂林和蘇州是屬於風景名勝型歷史文化名城。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回旅遊城市、答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其境內的山水風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蘇州:是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語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見其歷史和風景獨到之處。
風景名勝型歷史文化名城:由建築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鮮明個性特徵的城市。

F. 網上說桂林是個歷史文化名城,想去看看,感受下古老的文化氣息,有什麼好推薦的嗎

桂林是舉世聞名復的風景和歷史文化制名城,這個季節去桂林首先可以選擇游覽百里畫廊灕江哦,遊船穿梭在夢境一般的群上秀水之間,讓您尋找千百年來藝術大師們經久詠嘆的靈感。要是您感興趣的話可以先到這里看看桂林景點線路和景點的介紹哦
http://www.guilincits.com/zizhuyou.html

G. 桂林市那年,中央對外宣部旅遊城市的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東、北與湖南省相鄰。湘桂鐵路與灕江縱貫,在建的貴廣高鐵橫穿全境,有 321 、322 、323 三條國道穿過。東經109°36′至111°29′、北緯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與來賓市相連,南、東南面與梧州市、賀州市相連。
桂林市,以其奇特的山水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聞名天下。是享譽海內外的國際旅遊城市,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1979年1月,國家領導人指出桂林市為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桂林市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10月,國務院把桂林市的城市性質定為「中國重點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
桂林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年平均溫度 18.8℃, 桂林象鼻山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872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且兩熱同季。土壤屬以紅壤為主的紅壤土帶,酸鹼度(pH值)為4.5~6.50。 市郊多屬沖積砂質壤土和水稻土,適合種植蔬菜和糧食,石灰岩分布區域殘積的棕色和黑色石灰土,宜於種植旱作物和造林。桂林植物群落(植被)屬於亞熱帶常綠林帶范圍內的南緣,植物種類繁多,高等植物的種類從蕨類植物開始統計,共計2329種。桂林原產1166種,作物栽培和外來種1163種隸屬247科969屬。首次在桂林和桂林附近發現而以「桂林」二字命名的植物有11種。桂花(木犀科木犀屬,常綠喬木)為桂林市市花。桂林有各類動物1593種,隸屬60目295科。鯉形目鯉科的桂林波羅魚,為一新種,是洞穴特有的珍稀魚類之一。金屬礦藏主要有赤鐵、黃鐵、褐鐵、鉛、鋅等。非金屬礦有石灰岩、頁岩、大理石。
八桂」一詞源於《山海經》中的「桂林八樹」, title
晉人郭璞說「八樹成林,言其大也」,桂林的名稱來源於「桂花成林」。早在夏、商、周時期,桂林屬「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朝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所佔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桂林長期為廣西省會。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桂林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桂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桂林是廣西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南寧、柳州,是廣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旅遊、餐飲中心,歷史名城,全國重點旅遊城市。桂林的工業主要以微電子、橡膠、醫葯、食品類和工藝美術為支柱,並建立了桂林高新技術開發區。
桂林歷來有「山水甲天下」之譽,是我國重點風景游覽城市和園林城市,又是國務院命名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2003年,世界旅遊組織將桂林與北京、上海、西安一起列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向世界旅遊者鄭重推薦。
支柱產業引

桂林城市形象宣傳片桂林是廣西的名城,文化,旅遊、餐飲中心,歷史名城,全國重點旅遊城市。桂林的工業主要以微電子、橡膠、醫葯為支柱,並建立了桂林高新技術開發區。

H. 桂林的歷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又從其它地方把一個先葬的幼兒遷到這個婦女身邊合葬。出土的墓葬中,有兩具成年女性遺留的殘骸撒落的赤鐵礦粉末,這是當時一種非常隆重的葬禮,與山頂洞人的習俗一模一樣。種種跡象表明,甑皮岩先民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婦女在當時享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從洞穴沒有發現明顯的隨葬品這點來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多少剩餘勞動產品和私有財產,這也佐證了當時具有的社會性質。 從洞中的陶器、蚌飾、蚌刀、蚌勺等物品和火塘、火坑遺跡來看,先民們雖然製作工藝有些粗糙,但開始有了自己的藝術追求,也懂得了煮熟食品來吃,也學會了儲存食物。那些火塘火坑就是當年先民們煮食物燒制陶器和圍爐的地方。這是人類多麼了不起的進步啊。洞內的堆積岩中發現的的動物遺骨,共有偶蹄類、食肉類、嚙齒類、靈長類等25種。發現的67件豬的骨骼中,能確定它們死亡年齡的就有40件,豬的門齒也明顯比野豬細弱,由此得出結論:這時的甑皮岩先民已有了原始馴養的活動。 由於發現的動物遺骨數量大、種類多,中科院鑒定,正式命名為「甑皮岩遺址動物群」,其中一個鹿科新屬種,是桂林灕江流域特有的,專門將它命名為「秀麗的灕江鹿」。 甑皮岩洞穴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桂林市建立了「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陳列館」,向世人開放。 由於當時發掘沒有詳細的分期,加之石灰岩地區出土標本年代偏老等問題,引起了考古學界對甑皮岩洞穴遺址年代的爭論。這個問題,直到2001年對它第二次發掘才解決。 2003年12月11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l3個國家及中國香港地區的考古學者共70餘人來到桂林市南郊的甑皮岩遺址博物館,參加「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岩發掘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化廳及桂林市政府主辦,其主題是桂林甑皮岩史前考古在我國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史前考古研究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認為,甑皮岩遺址奠定了桂林地區乃至華南及東南亞地區的史前文化序列。以甑皮岩遺址為標尺,參照桂林其他史前遺址的資料,可以初步構建桂東北地區距今35000年至3500年間的古代文化發展框架。 甑皮岩遺址1965年發現,20世紀70年代首次發掘,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甑皮岩遺址上層年代距今約7500年,下層年代距今約9000年以上。200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與地方文物部門對它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獲重大考古發現,確定其中距今約一萬兩千年前的「素麵夾砂」陶器是迄今大陸考古發現最古老的陶器之一。這為研究中國制陶業的起源和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提供了重要依據。甑皮岩亦是目前大陸發現人骨數最多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洞穴遺址。根據發掘與研究,甑皮岩遺址是距今l2000年至7000年之間桂林先民生活的中心場所,與原來估計的距今9000年向前推進3000多年。專家們對此也不得不嘆道:在一個洞穴里存留著幾千年的文明,乃世所罕見。 甑皮岩遺址代表著灕江兩岸的「土著文化」。 中國的專家學者通過研究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後提出,遺址出土的原始陶片與史前人類食用螺螄的飲食習慣有關。嶺南人類很早就懂得用火烤熟獵物,開始捏制陶器來煮食螺螄這類小食物。當時稻作文化還沒有傳入嶺南地區,嶺南人類食用大量芋類野生植物、鹿和野豬等野生動物,洞穴內各地層內殘留著大量螺螄殼。螺類只有在被煮熟後,才易使殼肉分離。現場證據也表明陶片出現的時間與螺殼的大量出現幾乎同步。 在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的各地層中,分布著密密麻麻的螺螄殼。傅憲國先生說,當時的螺螄比現在的大很多,直徑約在3--5厘米之間。數億年前的桂林地區曾被覆蓋在海水之下,水線下降後,留下了密布的江湖,盛產各類螺螄和魚。那個時期出現的陶器多是淺半球形,敞口較大,這些都是用於做飯的特徵。 長期以來,中外考古學家都在為陶器起源問題爭論不休。有的認為是用來做飯,有的認為源自生存方式的改變,有的認為與建築泥磚房屋有關。 但也有專家對吃螺螄產生了我國最早的陶器一說表示疑問。加拿大考古學家理查德·皮爾遜認為,當地人也有可能用燒烤的方式食用貝殼類食物。 對甑皮岩的發掘和研究還表明,甑皮岩人早在12000年前就能製作大型陶器,在遺址發現的陶罐被證實為中國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專家們據此推測,桂林有可能是陶器的起源地之一。負責在2001年第二次發掘甑皮岩遺址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傅憲國先生說:「30年來,甑皮岩考古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其年代之謎得以破解。」專家學者們在甑皮岩遺址發現的陶片是目前中國已知最原始的,有12000年的歷史,他們感嘆道:「一萬年前桂林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了。」他指出,灕江岸邊的甑皮岩人在此繁衍了5000年,在7000多年前,由於地球氣候進入了一個溫暖潮濕期,高出地面約1米的甑皮岩變得潮濕多水,這里的先民終於走出了這個洞穴,利用樹木搭建房屋生活。 寶積岩與甑皮岩洞穴遺址的發掘,意義十分重大,無論從人類學、動物學、社會學、地質學、歷史學等各學科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研究當時我國南方先民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現場講台。 陽國亮、周作明先生在《桂林歷史文化旅遊研究》一文中寫道: 沿著寶積岩人的足跡,翻越兩萬年的時間大山,考古學家在雁山區雁山鎮李家塘村發現了據今約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廟岩洞穴遺址,這一時期是原始手工技術萌發的時 代,桂林先民掌握7穿孔技術和夾砂粗陶燒割技術。從甑皮岩遺址(據今7500年——9000年)、轎子岩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丹桂岩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象山頂遺址(新石器時代)、資源曉景寨山坡遺址(新石器時代)、全州渡里園山坡遺址(新石器時代)等考古發掘證明,新石器時代是桂林的一個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桂林先民已逐漸擴大了生產與生活圈,從洞穴走出了低矮的山坡。桂林先民走向山坡,由依賴天然洞穴已發展到創建居室的階段,人們的生產生活也豐富起來……說明新石器時期的桂林已由漁獵時代向稻作時代發展。 桂林這些洞穴遺址,是文化城中的一座座歷史文化寶庫。 寶庫中的實物,證明了灕江流域曾經發生過的人類活動,展現了一群遠古時期的灕江兒女與大自然拼搏,在奮斗中成長的圖景。他們過著以採集和漁獵為主、以農業和馴養業為輔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戰天斗地,抗擊猛獸毒蟲和各種自然災難的襲擊,求得生存,謀得發展,用頑強的意志和辛勤的勞動汗水,開拓出新生活的道路,走向稻作時代,迎來了灕江文明的曙光。 這一縷曙光,穿透了漫漫黑夜,穿越了悠長的歷史隧道,漸漸發祥了文明普照的燦爛陽光。 於是,就有了後來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輝煌。

I. 桂林為什麼會成為歷史文化名城

桂林地處偏僻嶺南,歷史文化相對落後,本土的文化名人也不多,但桂林卻獲得了歷內史文化名城的桂冠容,抗戰時期桂林又成為名揚中外的抗戰文化名城。桂林之所以能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主要得益於桂林獨特的山水文化,這種獨特的山水文化所釋放出的親和力和創造力,奠定了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
1、桂林自然山水環境對文化人的親和力和創造力的影響
2、桂林山水人文生態環境對文化人的親和力和創造力的影響

J. 桂林山水的歷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桂林美麗的山水,記錄和凝結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桂林,始於秦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朝,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國南方和廣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桂林的歷史文化畫卷光輝燦爛:以甑皮岩為代表的史前歷史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為代表的宏偉壯觀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詩詞為代表的異彩紛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影響深遠的抗戰文化等,無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如今,桂林市國家、自治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346處。

歷史上文人墨客贊美桂林山水的詩賦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數量之巨在我國長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達2000餘件,成為全國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館位於月牙山南麓,由龍隱洞和龍隱岩兩處的220餘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閣中數十件石刻組成,還收藏了市內外拓本上千件。這些石刻經由唐代直至清代,歷時1000多年逐步形成。歷史上在這里興盛的旅遊文化,積淀成龍隱洞和龍隱岩內外「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的碑林奇觀,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堪稱一部刻在石頭上的歷史文獻。無怪乎南宋才子陳讜遍游桂林諸山後,面對琳琅滿目的石刻發出了「周南太史書」的贊嘆,將之與《詩經》、《史記》媲美。

與以庄嚴肅穆的廟堂文化為特色、以碑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靈活多樣的社會文化為特色,以摩崖為主體。題刻內容從政治生活、軍事征戰到開渠築城、宗教傳說,一塊塊碑刻截取了各個時代的橫斷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如記錄了北宋時期一次震驚朝野的黨派斗爭的《元黨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聲的《龍圖梅公瘴說》等,不勝枚舉。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游山如讀史」。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屹立在秀麗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名城桂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