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特點,及史實!!
中 國 近 代 史 綜 述
綜述:
此時期是從1840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綜述
(1840—1919年)
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著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有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產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此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社會運動態勢看,既有沉淪,也有發展;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中期的全世界勝利,英法美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不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進程。鑒於此,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及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尤其是資本輸出的場所,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們之間既勾結又相互爭奪。隨著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志, 《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產生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徵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產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戰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斗爭目標,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和平方式)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斗爭目標,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流血方式)來實現斗爭目標,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斗爭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匯於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這說明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產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復古逆流,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且隨著「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㈡ 中國歷史發展具有什麼特點
一、原始農村公社和氏族關系的殘存,長期在中國古代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回存在,直到今天社會主義時答代仍可看到它的陰影.
二、皇權,長期在中國古代和封建時代發揮影響.影響很大,好像皇帝和國家手持著中國歷史的指揮棒,中國歷史在他的指揮棒下旋轉前進.
㈢ 100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最主要特點
1912年是農歷壬子年、鼠年;中華民國元年;日本明治四十五年,大正元年;越南內維新六年,朝鮮主體元年容。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滿清覆亡。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進入北洋政府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
這一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於是,1949年發生了中國20世紀的第二次歷史劇變。
1978年是平年,是中國農歷馬年,也是日本昭和53年和朝鮮平成29年。這一年對於中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中國在這年成功撥亂反正,舉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並且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堪稱是20世紀中國第三次歷史劇變發生的一年。
㈣ 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是什麼
分久必合
合久比分
㈤ 中國的歷史發展有什麼特點
奴隸社會:國家壽命普遍較長,後期戰亂不斷封建社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更迭頻繁資本主義社會: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在中國純的資本主義時期基本沒有社會主義:這個就不多說了
㈥ 中國在歷史演變呈現什麼特點
「中國」一詞的詞義在歷史的演變中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由模糊、不明確到清晰、明確。
㈦ 中國歷史的特點
http://wenku..com/view/7c6fbd360b4c2e3f57276375.html
㈧ 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
★總結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特徵(秦--清1840年前)
●政治:經歷了漫長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皇權至上,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實行重農抑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緩慢。
●文化:文化呈現出多元統一的特徵,思想、文藝、科技成果突出。由於時代環境不同,文化成就也有差異,但後期實行嚴格的思想控制,不利於文化的發展 *★1歸納夏商周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經濟:實行井田制,奴隸集體耕種,青銅鑄造業發達,出現婦功,商人出現 ●政治:神權與王權結合,宗法色彩濃厚,等級森嚴。 ●文化:出現甲骨文,周易,青銅文明,天乾地支紀年法
*★2歸納春秋戰國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經濟:鐵犁牛耕出現(春秋)和推廣(戰國),修建水利工程,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生產關系處於急劇變動之中,土地逐漸私有化,出現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層。
●政治: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要求進行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為增強以爭霸或兼並的實力,要求改革。
●文化: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墨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張,法家思想較為受國君重視。
*★3歸納秦漢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秦漢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封建大一統時代,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關系奠基時期,秦漢開創的一系列制度,歷代封建王朝沿襲
●經濟:小農經濟得到發展,絲織業發展,杜詩發明水排,統一度量衡,出現了半兩錢和五銖錢,海外貿易出現絲綢之路。
●文化:科技成就突出,董仲舒改進儒學,漢賦作品較多,史學有 史記等名著
★歸納魏晉南北朝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經濟:馬鈞改進翻車,江南經濟得到開發,出現白瓷,出現草市
●政治:處於國家大分裂時期,政權林立,民族融合加強,出現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化:文學有建安風骨,佛教得到傳播。繪畫有顧愷之,書法有王羲之。
5歸納隋唐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完善,出現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唐朝盛世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經濟:生產工具有曲轅犁,修建了隋唐大運河;瓷器有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私人作坊興起;市坊分區,草市夜市繁榮,大城市有長安和揚州、成都等
●文化: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和火葯;詩歌繁榮,藝術多姿多彩,書法家有顏真卿、柳公權、懷素、張旭等。展子虔《游春圖》,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6歸納宋元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宋三分相權,完善科舉制,元設行省制。
●經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業出現了五大名窯,松江絲織業發達;出現了最早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大都市有汴京、大都、泉州,全國經濟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文化:出現了活字印刷術;理學出現並得到發展;宋詞、話本、元曲等世俗文化成就突出;書法家有蘇黃米蔡,繪畫有《清明上河圖》
*★7歸納明清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政治: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君主專制強化,如廢丞相,設內閣和軍機處。對外實行閉關鎖國和海禁政策。
●經濟:引進外來作物(煙草 甘蔗 玉米),重視農業發展;青花瓷產量大,出現琺琅瓷,棉紡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國內貿易發展,出現商幫和商業重鎮。
●文化:儒家思想仍是主流,但出現反正統思想(李 黃 顧 王);小說繁榮(四大名著),出現京劇;科技出現較多總結性的著作,如《農政全書》;實行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束縛人們的思想
㈨ 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一、原始農村公社和氏族關系的殘存,長期在中國古代社會和封建社會專中存在,直到今天社會主屬義時代仍可看到它的陰影。
二、皇權,長期在中國古代和封建時代發揮影響。影響很大,好像皇帝和國家手持著中國歷史的指揮棒,中國歷史在他的指揮棒下旋轉前進。
㈩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
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
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
(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
(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
(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
(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