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苟壩會議的歷史意義

苟壩會議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7 21:59:44

Ⅰ 遵義縣的風景名勝

雲門囤景區,位於蝦子鎮東部、三渡鎮東南,北距遵湄公路5公里,因地處洛安江與湄江匯集處,群山環抱,雲霧常年飄浮期間而得名。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鎮,距省城貴陽100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50公里。2003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烏江渡發電廠被授予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區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沙灘文化旅遊景區位於新舟鎮沙灘村,距遵義市中心城區47公里。「沙灘」因樂安江中一片四面環水的沙洲而得名。從明朝末至清朝後期,沙灘孕育了以鄭珍、莫有芝、黎庶昌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其學術成就影響深遠,被稱為「沙灘文化」。沙灘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大悲閣、洛安江堤、沙灘大橋、水紅樹、禹門山古柏林、禹門寺、摩崖石刻、沙灘文化陳列館、黎庶昌故居、琴洲、筆架山、花丘山、黎庶昌墓、青田山、大沙壩等。
苟壩會議會址,位於楓香鎮苟壩村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苟壩內革命歷史遺跡有:苟壩會議會址(新房子)、紅軍醫院(黑神廟),周恩來、朱德舊居(長五間)、苟壩老街(苟壩抗捐委員會舊址)、水口寺(紅軍警戒崗哨)、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還有魯屏周墓和陶瓷廠。
瓦廠寺,古稱復興禪院,在龍坪鎮東5公里仙鳳山麓後台壩,是縣境內尚存規模最大的梵剎。該寺保存著一批木雕和石刻藝術品,以佛像、人物造型、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仙山瓊閣、建築器物、山川風景等圖案。

Ⅱ 四渡赤水的意思

紅軍長征中的戰役,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長征中,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2)苟壩會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迴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斗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而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四渡赤水

Ⅲ 2016年遵義縣縣情,人文地理,風土民情,

遵義縣

(地名)
編輯
遵義縣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地處貴州省北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甕安縣,南鄰息烽、開陽縣,西連仁懷、金沙縣,北抱桐梓縣、綏陽縣、紅花崗區、匯川區,全縣國土總面積4093.77平方公里,下轄28個鎮2個民族鄉,人口122.78萬人(2013年)。全縣海拔800~13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7℃,終年溫涼濕潤,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146.9小時,無霜期270天。[1]
遵義縣地處黔中經濟區綜合開發重要區域,位於黔渝經濟走廊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境內遵南大道將遵義縣與遵義市區相連。川黔鐵路、渝黔快鐵、210國道、326國道和渝黔高速、杭瑞高速、遵茅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烏江航道順境而過直達長江,與新舟機場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 [2]
遵義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礦、硫鐵礦、錳礦、鉬鎳礦、鋁土礦、硅石等。遵義縣有鴨溪發電廠和烏江渡發電廠,總裝機容量245萬千瓦,是西南地區和「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3]
遵義縣是「沙灘文化」的發祥地,清朝後期出現了黎庶昌、鄭珍、莫友芝等文人學者,民主革命時期,陳鐵、陳德明等為貴州解放做出貢獻。境內有烏江渡、沙灘景區、苟壩紅軍遺址、茶山關紅軍渡口、陳公祠、龍坪瓦廠寺等知名景點。
地勢地貌
遵義縣地貌以婁山山脈和南北向婁山支脈為骨架,與溝谷盆地等自然組合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西北高而東南低,最低點位於山盆鎮落爐,海拔為489米,最高點位於山盆鎮的仙人山,海拔為1849米。按形態劃分,在婁山山脈東南面為低山丘陵寬谷盆地地貌,海拔一般800~1000米,婁山山脈西北面為低中山峽谷地貌,海拔一般900~1300米。[2]

氣候
遵義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7℃,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146.9小時,無霜期270天。縣境內冬季、秋末、春初,受西伯利亞南下冷空氣影響,風向多為偏北風,因地貌復雜多變,地面風主要是東北風,從春末至夏季,西太平洋暖濕氣流北向西伸,南下冷空氣變暖減弱,主要風向為偏南風或東南風。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2%左右,年平均蒸發量1150毫米。[2]

自然資源編輯
截至2010年,遵義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礦、硫鐵礦、錳礦、鎳鉬礦、鋁土礦、硅石等26種。其中無煙煤保有儲量6.19億噸,遠景儲量15億噸左右;鋁土礦探明儲量8251萬噸以上;硫鐵礦儲量8948萬噸。[4]

人口民族編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遵義縣總人口1243193人。2003年末,遵義縣總人口138.2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5萬人,非農業人口13.08萬人。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1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6萬人。[4]
2013年,遵義縣公安戶籍戶數385885戶,總人口1227803人。其中:農業人口1048233人,非農業人口179570人;在總人口中:男性640737人,女性587066人,性別比109:100。年內遷入7812人,遷出6138人;人口出生率10.23‰,人口死亡率5.23‰,人口自然增長率5‰。[1]
2011年,遵義縣境內除了漢族外,還有苗族、仡佬族、彝等20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共有3304戶14081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22%,其中苗族8191人,仡佬族3664人,彝族478人,土家族218人,白族165人,侗族89人,其他少數民族1276人。苗族、仡佬族是該縣兩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洪關苗族鄉和平正仡佬族鄉,兩個鄉共有8個少數民族聚居村,86個少數民族聚居村民組。其餘少數民族散居楓香鎮、烏江鎮、三合鎮等20多個鎮的邊遠山區。[2]

經濟概況編輯

綜述
2013年,遵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0804萬元,比2012年增長16.9%,增速比2012年低0.6%。其中:第一產業385497萬元,增長6.7%;第二產業1134526萬元,比2012年增長22.3%;第三產業770781萬元,比2012年增長14.0%: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2012年增長16.2%;金融保險業比2012年增長9.6%;批發和零售業比2012年增長14.7%;住宿和餐飲業比2012年增長17.9%;房地產業比2012年增長11.3%。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8%、49.5%、33.7%;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6.3%、64.3%和29.4%;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10.8%和5.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516元,比2012年增長16.6%。[1]

第一產業
2013年,遵義縣糧食種植面積125528公頃,比2012年增長2.5%。其中:夏收糧食作物面積31968公頃,秋收糧食作物面積93560公頃。油料作物面積38248公頃,油菜面積35333公頃,蔬菜面積59111公頃;烤煙面積10984公頃;葯材面積2075公頃;水稻面積30592公頃,玉米面積25288公頃,小麥面積3628公頃;薯類面積43588公頃;豆類面積11176公頃。[1]
2013年,遵義縣完成人工造林1914公頃;實施稻田養殖青田魚4227戶15100畝,全縣水產品產量21841噸,漁業總產值32858萬元,比2012年增長18.5%。[1]

第二產業
2013年,遵義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564561萬元,比2012年增長21.1%,實現增加值914049萬元,比2012年

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89857萬元,比2012年增長19.8%,實現增加值853490萬元;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230816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9%;重工業增加值622674萬元,比2012年增長1.4%。
2013年,遵義縣資質以上建築業總產值73585萬元,比2012年增長72.4%;全年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4個,從業人員6135人,比2012年增加2700人;施工房屋面積923000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80.8%。[1]

第三產業
2013年,遵義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738萬元,比2012年增長16.4%。分城鄉市場看,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37354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8.4%;鄉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7384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06010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2.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88728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7.9%。限額以上單位零售總額87019萬元,比2012年增長95.3%;限額以下單位零售總額407718萬元,比2012年增長7.2%。
2013年,遵義縣旅遊接待人次370萬人次,綜合收入28.8億元,比2012年增長29.5%。[1]

社會事業編輯

社會保障
2013年,遵義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428人。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5%,新增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22896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898人,「5個100」工程培訓1092人。
2013年,遵義縣城鎮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標准5400元,農村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016元。全年發放城鎮低保金1337萬元、農村低保金5995萬元、救災救濟款836萬元、救濟糧806噸,發放救災物資21978件。
2013年,遵義縣職工養老保險53403人,失業保險24063人,工傷保險50997人,城居醫保62388人,職工醫保48038人,新型農村醫保1031705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徵收各項社會保險費4.73億元,累計支出社會保險基金3.84億元。[1]

教育事業
2013年,遵義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89所,其中小學189所、教學點82所、完全中學3所、高級中學4所、初級中學39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中職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幼兒園66所。在校學生162911名,教職工10245名,專任教師9226名。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0.39%。
2013學年,遵義縣14486名小學六年級學生進行了文化成績監測,總分優秀率10.2%、優良率20.2%、合格率60.1%;中考全縣11611人參考,500分以上1329人,居遵義市之首;高考報考人數9568人,一本上線人數文科192名、理科1208名,7943名考生被高等院校錄取,高考升學文科錄取率86.2%,理科錄取率80.9%,中職錄取率81.9%。2013學年,遵義縣8人考入清華、3人考入北京大學、2人考上香港理工大學。[1]
文化事業
2013年,遵義縣縣有文化館1個,基層文化站31個,藏書105.8萬冊(含鎮鄉圖書館藏書),縣級圖書館1個,其中:縣圖書館圖書總藏量31萬冊;鎮(鄉)圖書館(室)20個,接待讀者16萬人次,圖書流通15萬人次。
2013年,遵義縣編輯播報《遵義縣新聞》324期,製作審定並按時播出《新聞視點》54期,《小康之路》25期,《新聞半月談》25期,《警界時空》25期,《藝苑風景》25期,《播雅書苑》25期。開辟「雙創一鞏固在行動」、「高考聚焦」、「支部登台 黨員亮劍」等專欄13個。上送新聞346條,總計播出222條。其中:央視播出2條,省台播出7條,市台播出213條,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
2013年,遵義縣有文化經營單位234家,其中:印刷廠11家,音像製品出租及零售23家,書報刊經營單位34家,打字復印經營部41家,電子產品(軟體銷售)2家,國營新華書店1家。[1]

醫療衛生
2013年,遵義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57個,其中:醫院24個,衛生院、所31個,衛生監督1個、疾控1個,婦幼保健站1個,衛生室899個;衛生機構人員4125人,衛生機構床位數3379張。全縣103170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比2012年增加11850人。[1]

風景名勝編輯
雲門囤景區,位於蝦子鎮東部、三渡鎮東南,北距遵湄公路5公里,因地處洛安江與湄江匯集處,群山環抱,雲霧常年飄浮期間而得名。

風景名勝 (3張)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鎮,距省城貴陽100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50公里。2003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烏江渡發電廠被授予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區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6]
沙灘文化旅遊景區位於新舟鎮沙灘村,距遵義市中心城區47公里。「沙灘」因樂安江中一片四面環水的沙洲而得名。從明朝末至清朝後期,沙灘孕育了以鄭珍、莫有芝、黎庶昌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其學術成就影響深遠,被稱為「沙灘文化」。沙灘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大悲閣、洛安江堤、沙灘大橋、水紅樹、禹門山古柏林、禹門寺、摩崖石刻、沙灘文化陳列館、黎庶昌故居、琴洲、筆架山、花丘山、黎庶昌墓、青田山、大沙壩等。
苟壩會議會址,位於楓香鎮苟壩村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苟壩內革命歷史遺跡有:苟壩會議會址(新房子)、紅軍醫院(黑神廟),周恩來、朱德舊居(長五間)、苟壩老街(苟壩抗捐委員會舊址)、水口寺(紅軍警戒崗哨)、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還有魯屏周墓和陶瓷廠。[7]
瓦廠寺,古稱復興禪院,在龍坪鎮東5公里仙鳳山麓後台壩,是縣境內尚存規模最大的梵剎。該寺保存著一批木雕和石刻藝術品,以佛像、人物造型、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仙山瓊閣、建築器物、山川風景等圖案。

Ⅳ 遵義會議的歷史地位

遵義會議的歷史地位: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在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使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得以保存下來,勝利地完成長征,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

它證明中國共產黨完全具有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內部復雜問題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4)苟壩會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會議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

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同志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Ⅳ 關於遵義苟壩會議的歷史,有一問相求!

歷史學家們把那些當時不在遵義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排除在外後,一下子就確定了遵義會議參加者名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6人,即毛澤東、朱德、陳雲、周恩來、張聞天、博古。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即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紅一、三軍團代表4人,「林、聶、彭、楊」,即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再加上紅五軍團政委李卓然,「李總政主任」——李富春,「劉參謀長」——劉伯承。其實除了上述這17人之外,還有5個人也在遵義會議上露面了。第一個是共產國際駐中共中央軍事顧問李德。在此此前較多負責紅軍的軍事指揮,在遵義會議上處於被批評狀況,有發言權但無表決權。第二個因為前線戰事吃緊,到會較晚,後來又早走的紅五軍團團長董振堂。證據有二:一是有與會人員楊尚昆的回憶證實:董振堂到會較晚,記得特別深刻。二是有與會人員李卓然的回憶,1935年1月,他在遵義城看到過董振堂,並有董振堂與會的印象。第三個是紅九軍團黨委委員尹自勇。證據是1954年6月25日凱豐給尹自勇親屬寫信中談到,紅軍攻克遵義城後,周副主席電知凱豐、蔡樹藩(九軍團政委)、羅炳輝(九軍團軍團長)務須14日趕到遵義城開會。當時因戰事吃緊,為確保駐遵主力安全計,九軍團主要領導開會研究,蔡樹藩、羅炳輝留下,讓尹自勇隨凱豐趕赴遵義城開會。第四個是負責做會議記錄的鄧小平,證據是在1958年11月13日的《貴州日報》,第三版以頭條地位刊載了蕭明的通訊《鄧小平同志在遵義》:1958年11月3日,鄧小平、楊尚昆來到遵義會議會址。一進門,楊尚昆就興奮地說:「就是這里,這個地方找對了。」鄧小平上樓走了一圈後說:「就是在這里開的會。」他還指著靠裡面的一角說:「我就坐在那裡。」最後一個是李德的翻譯伍修權。因為給李德作翻譯,基本參加了會議。但不屬於領導人,沒能發表支持或反對什麼的講話也不能表決,屬於遵義會議知曉者,不屬於參會人員。

Ⅵ 闡述貴州紅色文化特點

貴州作為革命抄老區,襲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貴州紅色文化遺產呈現出以長徵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性、內容與形式豐富、兼具官方性與民間性等特點。貴州紅色文化遺產現狀喜憂參半,核心區得到了有效保護,邊緣區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加強貴州革命老區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需要加大調查,摸清家底,加大資金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相關軟硬體建設,加大紅色文化遺產的協同創新與對外交流宣傳。


(6)苟壩會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 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貴州紅色文化得天獨厚,資源遍及全省各地。新時期弘揚貴州 紅色文化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它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為推進貴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弘揚貴州紅色文化有利於我黨保持先進性建設,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

Ⅶ 紅軍長征有哪些重要的會議

紅軍長征途中召開哪些重要會議
以下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1、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2、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3、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4、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5、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6、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7、白沙會議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藺白沙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二渡赤水。
8、苟壩會議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苟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是否進行打鼓新場戰役,並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9、會理會議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批評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並點名批評了彭德懷、林彪、劉少奇、黃克誠等人。
10、瀘定會議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並且由陳雲去上海恢復白區地下黨組織。
11、兩河口會議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縣城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北上陝甘建立根據地,准備實行松潘戰役。
12、黑水蘆花會議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縣(亦稱蘆花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並集中討論了四方面軍的工作問題。
13、沙窩會議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兒蓋地區的血洛寨(藏語叫作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了幾位四方面軍將領進政治局,同時決定執行《夏洮戰役計劃》。
14、毛兒蓋會議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左右兩路軍迅速執行北上東進的發展計劃。
15、牙弄會議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徐向前、陳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開非正式會議,決定聯名催促張國燾及左路軍盡快北上。
16、巴西會議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
17、俄界會議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縣高吉村(亦稱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18、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19、吳起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長征中召開眾多會議的原因:
1、體現民主集中制,發揮集體領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它不是個人或少數人的專斷,而是集體領導。通過黨的會議做出重大決策,是黨實現集體領導的一種重要形式。
湘江戰役後,為克服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在軍事指揮中的擅權妄為,猴場會議就明確規定:「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遵義會議後,黨逐漸恢復了被破壞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明確要求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集體領導作用。
中央還就這一問題給中央分局和紅2、紅6軍團發電,要求他們建立軍事集體領導,重要的軍事問題都要經過軍委分會討論。中央紅軍各部隊也逐步在團以上單位恢復黨的集體領導制度,通過集思廣益、民主集中、會議決定,克服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的不正常現象,實現集體領導決策的常態化,保證了黨的決策的正確性和時效性。
2、制定戰略決策,指導長征走向勝利
長征中,紅軍處境險惡,危機重重。「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在黨內,先是教條主義曾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後來又有張國燾擁兵自重、挑戰「黨指揮槍」的原則。
「華北事變」前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怎樣使黨和紅軍化險為夷?怎樣保證黨的正確領導?怎樣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怎樣實現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這些重大問題都需要面對,都需要回答。危難之中,中共中央多次召開政治局會議,做出戰略決策和部署。
湘江戰役後,黨和紅軍面臨著生死抉擇。通過中央負責人召開的通道會議,以及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實現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方向的初步調整,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遵義會議及其以後召開的扎西會議、會理會議等,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者在中共中央長達4年的統治,逐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擴大會議,後來又召開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確立並堅持了北上戰略方針,強調創造川陝甘根據地是紅一、紅四方面軍面臨的歷史任務。
1935年9月12日召開的俄界中央政治局會議,揭露和批判了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做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黨中央還明確把這個決定控制在中央委員的范圍內,從而為團結紅四方面軍北上、給張國燾的轉圜留了餘地。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中共中央又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了黨的民族統一戰線總政策,在新的歷史時期即將到來之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3、凝聚意志力量,實現黨的戰略目標
長征中,形勢錯綜復雜,任務艱巨繁重,環境嚴酷惡劣。黨和紅軍召開的各種會議,對於實現全黨意志和全軍行動的高度集中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後,張聞天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遵義會議決議。2月10日,張聞天在扎西召開的中央軍委縱隊黨的幹部會上,傳達了遵義會議決議的報告;2月16日,中央軍委縱隊各分隊在白砂駐地,傳達張聞天的報告精神。
毛澤東於2月18日和20日,先後出席紅1軍團直屬隊排以上幹部會議和紅3軍團幹部會議,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精神。陳雲等中央政治局常委也相繼參加紅5軍團、紅9軍團幹部會議,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精神。這些舉措,有力地統一了黨和紅軍的思想,消除了長征以來廣大指戰員當中存在的疑慮和不滿,從而使全軍上下思想統一、人心振奮。
瓦窯堡政治局擴大會議後,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毛澤東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做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進一步闡述瓦窯堡會議精神,強調反對狹隘的關門主義,要求「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盪盪的革命軍」,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中央戰略決策的貫徹執行。
在縱橫十餘省、長驅數萬里的長征中,黨和紅軍召開的這些重要會議,正確解決了關系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一是引領紅軍向哪裡去的戰略方向問題;二是怎麼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三是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作斗爭的問題。從而保證了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確保了紅軍的生存和長征的最後勝利。

Ⅷ 回顧歷史,紅軍長征時幾個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是怎樣的

順序依次為過雪山、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紅軍過草地。

1、過雪山

1933年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屢敗,中國工農紅軍根據地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紅軍好多人以前從未見過大雪山,更不用說爬了。一開始見到雪山,覺得非常壯觀。白雪皚皚,一片銀色,雪連天,天連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來,卻一點也不覺得美了。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們告訴紅軍,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夾金山。

總之,夾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山。鳥兒都飛不過去,人最好是別靠近它,但無畏的紅軍卻偏偏要與命運抗爭。

到了夾金山的跟前,從山下就可看到覆蓋山頂的大雪,而且看上去這一大片一大片的積雪並不遠。開始人們根本意識不到要爬這么高。數月行軍,糧食不足,人也筋疲力盡。

爬雪山起初似乎還很順利,後來突然進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風雪刺得紅軍睜不開眼睛,又沒有路,人們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來,渾身無力,有的就這樣永遠地躺倒在雪山的懷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於翻過幾座大雪山,在北進途中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總兵力達10萬餘人,士氣高昂。

但張國燾卻以種種借口延誤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權力。為維護紅軍的團結,黨中央於7月18日發出通知,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隨後又對紅軍序列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2、四渡赤水

時間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3、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就會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4、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5、紅軍過草地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

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

或者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這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拚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

後來有了經驗才知道,要慢慢移動身子才能上得來,或者將綁腿帶纏在被陷進同志的腰間才能拉得上來。那個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一下子很難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里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

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

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紅軍官兵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優良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發揚了令人感動的階級友愛,沒有垮掉,沒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然界的困難,終於在死神的威脅下奪路而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Ⅸ 紅軍是否在貴州打過仗

紅軍長征是最為艱難的一段歲月,被迫遷出蘇區的紅軍,因為黨內路線斗爭問回題,沒有答確定最終走向,只能往敵人勢力相對單薄的黔、川、滇移動。
在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重回中央領導地位,最終確定了北上的目標。但是,四川軍閥和蔣軍強大,屢突不破,這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結局。入滇又無路可走,繞道北上需要通過更多的少數民族地區,情況也不明朗。
於是,為了迷惑敵人,紅軍在貴州境內許多地方都有戰斗發生,中央紅軍為期兩年的長征,有近一年的時間在貴州境內活動,先後攻克了31座縣城。遵義會議、突破烏江天險、婁山關戰役、土城戰役、四渡赤水、兵臨貴陽等都是長征歷史上最為輝煌和最具傳奇性的重大歷史事件
同時,在貴州也召開了許多著名的、重要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議——遵義會議、苟壩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等。

Ⅹ 葛壩會議在哪召開的

是苟壩會議吧?。。。。。。。。。。它位於遵義縣楓香鎮苟壩村回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答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56公里,從遵義市南行,過龍坑西行到楓香鎮境內,有鄉村公路通楓園至苟壩,也可以由楓香鎮駐地至苟壩。

閱讀全文

與苟壩會議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