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子歷史發展

電子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7 21:09:51

❶ 簡述電子商務的發展歷史

1、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2、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4、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5、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1)電子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一、簡介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和增值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信息化。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參與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電子商務分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O2O等。

❷ 電腦發展史

一、計算機發展史簡介

人類所使用的計算工具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計算工具相繼出現了如算盤、計算尺、手搖機械計算機、電動機械計算機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這台計算機共用了18000多個電於管組成,佔地170m2,總重量為30t,耗電140kw,運算速度達到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 300次乘法。
電子計算機在短短的50多年裡經過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IC)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四個階段的發展,使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計算機方向發展。

1.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第一代電於計算機是從1946年至1958年。它們體積較大,運算速度較低,存儲容量不大,而且價格昂貴。使用也不方便,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所編制的程序的復雜程度難以表述。這一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只在重要部門或科學研究部門使用。

2.第二代電子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是從1958年到1965年,它們全部採用晶體管作為電子器件,其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體積為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在軟體方面開始使用計算機演算法語言。這一代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及工業控制。

3.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是從1965年到1970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電子器件,並且出現操作系統,使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它們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文字處理、企業管理、自動控制等領域,出現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可用於生產管理、交通管理、情報檢索等領域。

4.第四代電子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製成的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 X l0mm的單個晶元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

第四代計算機的另一個重要分支是以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1~1973年,微處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製出MCS4微型計算機(CPU為4040,四位機)。後來又推出以8008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階段是1973~1977年,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和改進階段。微處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產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為8080,八位機)。後期有TRS-80型(CPU為Z80)和APPLE-II型(CPU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風靡世界。
第三階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階段,微處理器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計算機代表產品是IBM-PC(CPU為8086)。本階段的頂峰產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計算機。
第四階段便是從1983年開始為32位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階段。微處理器相繼推出80386、80486。386、486微型計算機是初期產品。 1993年, 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稱P5(中文譯名為「奔騰」)的微處理器,它具有64位的內部數據通道。現在Pentium III(也有人稱P7)微處理器己成為了主流產品,預計Pentium IV 將在2000年10月推出。
由此可見,微型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它的核心器件——微處理器(CPU)的性能。

5.第五代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將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能力。它的系統結構將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機器的概念,實現高度的並行處理。

二、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的基本特點如下:
1、記憶能力強
在計算機中有容量很大的存儲裝置,它不僅可以長久性地存儲大量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信息資料,還可以存儲指揮計算機工作的程序。
2、計算精度高與邏輯判斷准確
它具有人類無能為力的高精度控制或高速操作任務。也具有可靠的判斷能力,以實現計算機工作的自動化,從而保證計算機控制的判斷可靠、反應迅速、控制靈敏。
3、高速的處理能力
它具有神奇的運算速度,其速度以達到每秒幾十億次乃至上百億次。例如,為了將圓周率兀的近似值計算到707位,一位數學家曾為此花十幾年的時間,而如果用現代的計算機來計算,可能瞬間就能完成,同時可達到小數點後200萬位。
4、能自動完成各種操作
計算機是由內部控制和操作的,只要將事先編制好的應用程序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就能自動按照程序規定的步驟完成預定的處理任務。

1.3 計算機應用領域和發展方向

一、計算機應用領域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計算(或稱為數值計算)

早期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目前,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航天技術等。由於計算機具有高運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邏輯判斷能力,因此出現了計算力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生物控制論等新的學科。

2.過程檢測與控制

利用計算機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某些信號自動進行檢測,並把檢測到的數據存入計算機,再根據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這樣的系統稱為計算機檢測系統。特別是儀器儀表引進計算機技術後所構成的智能化儀器儀表,將工業自動化推向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3.信息管理(數據處理)

信息管理是目前計算機應用最廣泛的一個領域。利用計算機來加工、管理與操作任何形式的數據資料,如企業管理、物資管理、報表統計、帳目計算、信息情報檢索等。近年來,國內許多機構紛紛建設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MIS);生產企業也開始採用製造資源規劃軟體(MRP),商業流通領域則逐步使用電子信息交換系統(EDI),即所謂無紙貿易。

4.計算機輔助系統

1)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幫助設計人員進行工程設計,以提高設計工作的自動化程度,節省人力和物力。目前,此技術已經在電路、機械、土木建築、服裝等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是指利用計算機進行生產設備的管理、控制與操作,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並且還大大改善了製造人員的工作條件。
3)計算機輔助測試(CAT)是指利用計算機進行復雜而大量的測試工作。
4)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指利用計算機幫助教師講授和幫助學生學習的自動化系統,使學生能夠輕松自如地從中學到所需要的知識。

二、計算機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計算機將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向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高、存儲容量更大、功能更強。目前正在研製的巨型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億次。

2.微型化

微型計算機已進入儀器、儀表、家用電器等小型儀器設備中,同時也作為工業控制過程的心臟,使儀器設備實現「智能化」。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筆記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計算機必將以更優的性能價格比受到人們的歡迎。

3.網路化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計算機之間能互相傳遞信息進行通信。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己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銀行系統、商業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等。

4.智能化

計算機人工智慧的研究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智能化是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新一代計算機,將可以模擬人的感覺行為和思維過程的機理,進行「看」、「聽」、「說」、「想」、「做」,具有邏輯推理、學習與證明的能力。

❸ 數字電子技術的發展歷史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研製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ENIAC問世以來的短短的四十回多年中,電子計算機的答發展異常迅速。迄今為止,它的發展大致已經了下列四代。第一代(1946~1957年)是電子計算機,它的基本電子元件是電子管,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主要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磁帶等。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體管計算機。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10年後晶體管取代了計算機中的電子管,誕生了晶體管計算機。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1958年夏,美國德克薩斯公司製成了第一個半導體集成電路。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集成了上千甚至上萬個電子元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電子計算機發展進入了第四代。

❹ 電子書的發展歷史

電子書是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反展而誕生的一種數字書籍形式。任何一種事物產生都是有原因的,下面就介紹一下電子書的產生背景和電子閱讀的開發現狀。

[編輯]電子書的產生背景
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全世界的人們提前很多年享受到虛擬網路世界給人們帶來的幸福與快樂,信息的快速傳遞和思想情感的充分交流是IT和Internet給人們帶來最為美好的一面。但是IT和Internet經濟的泡沫,卻讓過早的享受這一切的人們也付出了代價,尤其是使投資者們損失了巨額的資金。

當帶有許多泡沫的網路大潮退卻的時候,人們發現海灘上還留下了電子郵件,資訊的快速瀏覽和尋找,聊天和免費的互動娛樂,除了這樣幾件東西以外,還有另外一件東西,那就是電子書。電子書簡介,請參見條目:電子書

網路的存在,無疑會使傳統的精神文化產品受到沖擊。人們歡迎電子書,但是電子書卻不能違背產業發展的規律,也不能無視資本的力量。不然我們絕對不會看到:現在所有新出的「書籍、雜志和報紙」原本都已經數字化了,可就在面向讀者的最後一關——出版,沒有將「數字化」進行到底,仍舊使用的是紙張。如果說,這是由於技術的原因而不能實現以電子顯示的方式進行大眾閱讀,那麼這顯然不是正確的回答。

[編輯]電子書閱讀器具的開發現狀
美國
l 、Microsoft PC機操作系統及工具軟體王國的事實上的統治者,同時憑借內容格式和經營閱讀平台方面的技術優勢,期望通過eBook產業闖入經營內容的王國。 2、 Gemstar 美國新聞集團為主要股東的NSDAQ上市企業,准備在IPG和eBook方面找到未來消費類電子產業中最具發展力的增長點,並於1999年徹底的收購了美國ebook閱讀器最著名的兩家公司Rocket Book 和SoftBook. 在專用閱讀器方面准備實行技術壟斷控制。 3、HP&Adobe HP無疑是IT公司中的佼佼者,尤其在列印機語言方面HL已基本形成了業界的標准。而Adobe公司以PS語言與之抗衡,特別是其網路上的PDF格式更加著名,目前60,70%以上的西文電子文檔都使用該格式。這兩家公司豈能放棄eBook方面的積累優勢,都投入巨資,希圖佔領未來的肥沃市場。4、 Franklin 美國著名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品牌,且擁有自己的內容渠道,但其ebook的形象是稍大一點的PDA形象ebookman,目前出貨量在美國號稱第一,但年出貨量仍然小於10萬台。

日本
l、 Toshiba(東芝) 憑借著其綜合的優勢,在非揮發超大容量存儲器、數字版權處理、存儲卡和顯示技術方面頻頻出大手筆,據說在ebook閱讀器方面也投入了巨資開發。
2、 Sony(索尼) 在許多的電子類終端產品都有長線的投資,其在PS2方面的成功,使得全世界的業內人士清楚的看到,沒有系統、內容和運營的全面服務,很難在未來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Sony在ebook產品所涉及部分大舉投資,是其本能的反應。 3、 MEI(松下) 松下SD卡全系列技術和盟員的出台,不但在版權和半導體技術上進行了集成,而且在盟員的聯合和新品的開發上都採取了全新的模式,可謂出手不凡。e平台方面的全面投入,使得他在未來的經營中取得了綜合優勢,ebook已經被松下聚焦為重中之中的旗艦產品。

中國
l、 (港台)漢文化傳信 香港上市公司,中文倉吉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為整體的領軍人物,協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力開展中文學生課本的工作,理念宏達、手筆龐大,核心技術為字型檔、操作平台和中文MCU.
2、北大方正 依據多年來,在華文出版界和報界的排版系統和相關設備的行業優勢,大舉進攻網路出版,並搶占內容格式(CEB與XEB)方面的制高點,以形成事實上的標准,目前主要的戰略是:廣泛與出版界聯合,建立網路出版的依託平台,同時密切與國內外的硬體閱讀器廠商合作。
3、南開津科 專心致力於電子書閱讀器具的研發,生產「翰林電子書」,廣泛與網路出版、傳統出版商合 作,重點突破閱讀器具與版權控制的瓶頸,為形成新型的產業構築堅實的基礎。
4、遼寧秦通 遼寧出版集團與美國矽谷一家公司合資,其「掌上書房」,主要仿製Rocket Book,缺乏可競爭的技術核心,運營思路是內容和閱讀器一起上。
5、 湖南遠景科技 整體思路和概念十分類似一Rocket Book, 內容有湖南出版集團的支持。
6、北京伯通 推出主要針對中小學市場的「綠色電子書包」,其實是擴大的PDA,技術主要來源於台灣的PDA廠商。

❺ 電子技術的發展史

中國是最早發現電、磁的國家,磁石首先應用於指示方向和校正時間,以後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十一世紀就發明了指南針。在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記載。這不僅說明了指南針的製造,而且已經發現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紀,指南針才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❻ 電子戰的發展歷史

(一)電子戰來的萌芽自階段(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
(二)電子戰的初步形成階段(兩次世界大戰前後)
(三)電子戰的全面發展階段(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
(四)電子戰的成熟階段(20世紀80年代)

❼ 世界電子行業的發展歷史

前幾天開了個會:2006中國互聯網大會揭幕 六大特點二十大看點全公開
9月21日,2006中國互聯網大會精彩揭幕。今年的互聯網大會與往屆相比,非常明顯的呈現出6大特點。此外,大會完整議程首度對外公開,其中20個非常精彩的看點,讓關注者對本屆盛會充滿期待。

20大看點:
1、3G、NGI、NGN最新動態全披露。

6大運營商系數出席,透過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中國衛通等方面的參與及相關信息的發布,網路通訊領域明暗博弈、技術暗流以及孕育中的市場變革圖景將進一步得到趨於清晰的顯現。

2、產業治理、市場監管新動向綜合呈現。

信息產業部部、科技部、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部委的重要領導將分別從不同工作主管方面為業界做重要致詞和報告。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局長蘇金生將從產業政策、市場監管等層面做重要報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魯向東將從電信運營商角度做主題報告。各大部委聯合發布:產業政策、市場監管、網路治理規范。

3、著名經濟學家、技術專家二維論斷中國互聯網發展新階段。

出席國際高層峰會,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從經濟學角度對互聯網進行階段性分析,著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也應邀出席大會,並將從技術角度,以新網路、新技術、新應用為主題,為觀眾做主題報告。鄔賀銓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光纖傳送網與寬頻網專家,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的骨幹之一。

4、著名網路通訊專家集體解讀互聯網大未來。

關於互聯網未來發展趨勢及基礎網路的發展變化方向,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信息產業部通信科技委委員及CNGI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侯自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工韋樂平、UT斯達康首席科學家楊景、中興通訊總工程師羅聖美與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恆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CNGI專家組組長鄔賀銓一起對話中國互聯網大未來。

5、領袖企業各闢蹊徑分享網路商業獨特拓展之道。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傅建華、網路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 主任毛偉、Google中國總裁周韶寧、阿聯酋知名電子商務企業Tejari FZ LLC總裁Mr. Omar Hijazi、英國獨立系統軟體公司COO Andrew M. Kanter、AMD企業開發總監楊文革等,將與業界分享不同領域互聯網商業的拓展之道。

6、中韓日三國主流新銳企業對話互聯網互聯網發展最前沿。
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史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誕生於六十年代,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965年-1978年:以計算機和軍工配套為目標,以開發邏輯電路為主要產 品,初步建立集成電路工業基礎及相關設備、儀器、材料的配套條件;
1978年-1990年:主要引進美國二手設備,改善集成電路裝備水平,在「治散治亂」的同時,以消費類整機作為配套重點,較好地解決了彩電集成電路的國產化;
1990年-2000年:以908工程、909工程為重點,以CAD為突破口,抓好科技攻關和北方科研開發基地的建設,為信息產業服務,集成電路行業取得了新的發展。

❽ 得捷電子的發展歷史

Ronald A.Stordahl博士在大學期間,研發組裝了一種能發射無線電報代碼的字式電子鍵控器套件,並銷售給無線電業余愛好者,當時Stordahl將這個套件叫做Digi-Key。Stordahl先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後,回到了他的家鄉明尼蘇達州的ThiefRiver Falls市。 他在1972 年停止銷售鍵控器,轉而銷售電子元器件。
Digi-Key從一開始就採用直銷方式,將此作為贏得潛在客戶的唯一方法。在第一個十年把營銷工作重點放在了電子愛好者身上。從1982年開始,將郵購目錄直接發往商業市場,商業用戶在公司全部業務中的比例由20 %增長到98%。Barry Goldwater購買過Digi-Key的數字時鍾套件,迪斯尼樂園和聯邦航天局也在Digi-Key的客戶名單之列,美國100強電子公司中有99家與Digi-Key 建立了業務關系。
Mark Larson先生於1976年加入Digi-Key,擔任首席運營官,當時Digi-Key的銷售額僅為80萬美金,並且只有14個員工。在他的領導下,Digi-Key在幾年的時間里,年銷售額增長到超過15億美金,並且公司現已擁有約3100名員工,從北美地區300多家電子產品經銷商中上升為北美第5大經銷商[2]。在Mark Larson的管理下,以技術為杠桿,目錄式現貨銷售為中心,「重新定義」了電子元件經銷模式。
Digi-Key 的第一份目錄只是一張內容用打字機打出並採用油印的薄紙,通過出版物向電子愛好者派發。Digi-Key每年為北美、歐洲、日本和亞洲的客戶印製 25個版本、超過 2500 頁的目錄。除採用英語印刷外,Digi-Key的目錄還翻譯為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日語、韓語、簡體中文以及繁體中文。Larson先生和公司副總裁成功實施企業策略的另一個途徑是停止使用紙質印刷目錄,最近全面停止分發其2700頁的目錄,成為一個完全整合的網路公司,其60%的銷售額都是通過網路實現。

❾ 電腦發展歷史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台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如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與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
雖然晶體管比起電子管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晶體管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科學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電子
計算機系列IBM360系統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現在)
出現集成電路後,唯一的發展方向是擴大規模。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基於「半導體」的發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個人計算機誕生了。所使用的微處理器內包含了 2,300 個「晶體管」,可以一秒內執行 60,000 個指令,體積也縮小很多。而世界各國也隨著「半導體」及「晶體管」的發展去開拓計算機史上新的一頁。
70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這一領域的先鋒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1981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PC)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從桌上到膝上到掌上。與IBM PC競爭的Apple Macintosh系列於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

❿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製成,取名叫恩尼亞克。它是一個由1萬8千多個電子管製成的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40平方米,重量有30多噸,耗電約140千瓦,它的計算速度為每秒5干次。

此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迅速,迄今已發展了4代。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47年-195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組成的基本邏輯電路,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編製程序。它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

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56年,到1958年製造出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兩千次。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1957年~196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基本邏輯電路,同時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ALGOL、FORTRAN、COBOL語言等,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至上百萬次。它的使用范圍也由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企業管理等各方面。

我國的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於1967年製成。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5萬次。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1965年-1970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基本邏輯電路。所謂集成電路就是將多個晶體管和電阻元件等集中做到一塊矽片上,而製成門電路、觸發器等具有一定邏輯功能的電路器件。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得到發展與普及。會話語言如BASIC語言、APL語言等被廣泛應用。計算速度可達到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

我國的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於1970年研製成功。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70年至今)的主要特徵是使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一般把一塊矽片上集成100個門電路以上或上千個晶體管元件以上的集成電路叫做大規模集成電路。在這一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向兩端發展,即出現了運算速度超過億次的巨型計算機和極其靈活的微處理器及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組裝的微型計算機。目前,在普通中小學及家庭中使用的電子計算機就是這種微型電子計算機。

近十多年來,軟體系統的飛速發展是這一代計算機的又一明顯特徵。高級語言、操作系統、資料庫、各類應用軟體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深入、完善,使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到現代社會的每個領域。

我國於1975年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億次巨型計算機於1983年研製成功。微型計算機在我國的產量成倍增長,並且推出了面向青少年和家庭的中華學習機。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目前還在設想和研製階段。雖然某些國家的一些部門宣稱他們研製出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但都沒有得到公認。

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有如下一些設想。

一些人按照前四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規律推斷,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即由集成度超過萬個門或超過10萬個元件的集成電路組裝的電子計算機。

也有人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在結構形式的元器件上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即光計算機。所謂光計算機是用光學元器件取代部分電子元件做成的計算機。目前磁光記錄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磁光存儲器不久將進入實用階段。

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正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第一種,是在傳統數字式計算技術的軌道上發展起來的,其主攻方向是用某種有機物分子取代半導體元器件,因此這種生物計算機也被稱作分子計算機。第二種,是設想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蛋白質(酶)來承擔,這種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實際上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生物計算機在圖像識別和「感知」化學物質等方面將可能優於現在的電子計算機。

另外一些專家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主要是從功能方面提出了設想。他們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除了在高速度、大容量方面繼續保持發展勢頭外,在功能方面應從以計算為主過渡到以推理、聯想和學習為主,它處理的對象應從以數據為中心過渡到以知識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應對用戶更為「友好」,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圖像、聲音等各種手段與它打交道。到那個時候「計算機」這個名詞就應該改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應該被稱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閱讀全文

與電子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