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餘干歷史文化

餘干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7 20:43:36

1. 關於武漢黃鶴樓的歷史文化資料,歷史的名下留下的詩詞,故事有哪些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登黃鶴樓》
3.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4.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
5.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6.曾將黃鶴樓上吹,一聲占盡秋江月。——劉禹錫《武昌老人說笛歌》
7.世人寐語不知意,黃鶴樓前一賞梅。——釋印肅《遍虛空界》
8.暫泊漢陽岸,不登黃鶴樓。——曾鞏《漢陽泊舟》
9.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王維《送康太守》
10.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 朱闌將粉堞,江水映悠悠。——王維《送康太守》

11.仙子已騎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許月卿《次允傑五首·瓣香曾侍鶴山儔》
12.豈不懷故棲,烽暗黃鶴樓。——王逢《無家燕》
13.黃鶴磯頭,白鷺汀洲,煙水共悠悠。——張可久《寨兒令·次韻懷古》
14.寺閣高連黃鶴樓,檐前檻底大江流。——齊己《寄江夏仁公》
15.黃鶴樓前漢陽雪,岳陽樓前洞庭月。——楊基《祁陽行》
16.千佛居何處,題詩黃鶴樓。——釋道昌《頌古四首·千佛居何處》
17.崔顥賦詩黃鶴樓,白雲黃鶴兩悠悠。——陳獻章《秋夕偶成小兒失解聊以慰之》
18.不見黃鶴樓,寒沙雪相似。——劉禹錫《出鄂州界懷表臣二首》
19.黃鶴樓前共語時,白蘋紅蓼對江湄。——釋正覺《頌古二十一首·容顏甚奇妙》
20.分飛黃鶴樓,流落蒼梧野。 ——孟浩然《江上別流人》
21.安得更喚元丹丘?相攜共上黃鶴樓。——王冕《吹簫出峽圖》
22.黃鶴不復來,雲深離別處。——陳陶《懷仙吟二首》
23.黃鶴山前黃鶴樓,樓前江水古今流。——王恭《擬題黃鶴樓》
24.君記取、黃鶴樓前,紫荊台上,神有青蛇三尺。——凌雲翰《蘇武慢·身在雲間》
25.白鷺洲邊住,黃鶴磯頭去,喚奚奴,鱠鱸魚,何必謀諸婦?——張可久《齊天樂帶紅衫兒·道情》
26.黃鶴樓前月滿川,抱關老卒飢不眠。——蘇軾《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
27.蒼龍闕角歸何晚,黃鶴樓中醉不知。——陸游《黃鶴樓》
28.藏機百千諸佛知,黃鶴樓前握手歸。——釋道寧《偈六十九首·先賢垂範早涉離》
29.扁舟一去無蹤跡,黃鶴樓前望五峰。——陳獻章《題畫雲窩》
30.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31.青油幕里人如玉,黃鶴樓中月並鉤。——武元衡《送田三端公還鄂州》
32.明朝解攜白鷺洲,後日相望黃鶴樓。——賀鑄《和別清涼和上人》
33.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
34.青原山下家雖遠,黃鶴樓前笛未吹。——宋伯仁《送廬陵王月窗秀才之武昌謁秋壑賈侍郎》
35.青山黃鶴樓,白水黑龍潭,野猿啼碎膽。——喬吉《中呂·紅綉鞋·竹衫兒並刀》
36.豈知黃鶴樓前別,又向蒼龍闕下逢。——楊士奇《送袁止安太常受誥後還餘干·其三》
37.白鷺洲前弄明月,黃鶴樓上迎清風。——蔡戡《筇竹杖歌》
38.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李白《望黃鶴樓》
39.有酒如川容拍浮,但願早登黃鶴樓。——章甫《採石》
40.鸚鵡洲前處士,黃鶴樓中仙客,拍手試招呼。——岳甫《水調歌頭·魯口天下壯》
41.百千諸佛問來由,崔顥曾題黃鶴樓。——釋道樞《頌古三十九首·百千諸佛問來由》
42.時取黃鶴樓中老鐵笛,傍崖吹之,江神斂衽無人聽。——陳獻章《病中寄張廷實用杜子美韻》
43.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44.譬如江夏黃鶴樓,既有崔顥無李白。——方回《題東平張智卿梅軒嘗以墨梅一幅自隨》
45.愛君詩有春草句,使我神遊黃鶴樓。——張耒《和陽念三自武昌至京師》
46.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李白《送儲邕之武昌》
47.黃鶴樓前作重九,水精宮里過中秋。——楊萬里《送周元吉顯謨左司將漕湖北三首·君詩日日說歸休》
48.自在廬山,君游鄂渚,兩地相思。白鹿洞誰談舊史?黃鶴樓又有新詩。——周德清《雙調·蟾宮曲·送客之武昌》
49.嚴君高年重清逸,我曾黃鶴樓前識。——楊士奇《送中書徐舍人歸省兼問訊乃父茂良》
50.有魚有蟹美如玉,胡不醉呼黃鶴樓。——高似孫《句·有魚有蟹美如玉》

2. 為什麼說閩越文化石福建歷史文化的一個高峰

秦漢時期閩越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當時日常生活所用陶器所體現出的文化特性。她們的文化面貌特徵鮮明。閩越陶器的器形、裝飾和品種是與當時中原秦漢文化有明顯區別的,也與周邊地區的百越民族的其他分支有區別。而與先秦福建當地閩越先民的陶器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系。這都是與閩越人的特定的生活習俗、審美和傳統文化有關,是閩越物質文化中典型代表。
閩越國文化的形成除了表現在風格一致並自成系統的日用陶器方面外,還表現在宮室建築、城邑建設、銅、鐵器生產、文字、藝術以及政權組織、社會經濟等一系列方面。其中陶器則是衡量同一文化和特定文化內涵的重要標志。閩越國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徵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1、在日用陶器方面,形成了與前、後代風格不同,與同時期他族不同的自成一體的陶器系統。
2、大型宮殿和城邑的出現及城市建設的成熟。
3、與城邑和大型宮室殿堂相適應的各類的磚、瓦、供排水管道系統等建築材料的應用。
4、精美的青銅禮樂器、生活用器和先進兵器的使用。
5、鐵器的出現以及大量製造,鐵器普遍應用於軍事、農業、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中。
6、文字的應用和流行。
從這幾個重要因素中,可以看出除第1點外,其餘5個特點是福建地區古閩越族人建立了閩越國以後,才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文化因素。它們共同組成了西漢閩越國文化基本要素。閩越國文化雖然是閩越族在秦漢時代創造的自成一體、獨具特殊的方國文化,但又與先秦的閩越文化有著許多繼承和內在的聯系,特別是日用陶器類(上述第1點)。也就是說閩越國文化是在先秦閩越文化的發展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原內地先進文化諸因素而產生的,是閩越族文化的發展高峰。
閩越文化的衰落是因為到西漢中期,中央王朝不能容忍在中國東南方仍存在一個割據政權,漢武帝發兵消滅了閩越國,命軍隊將閩越人舉國遷置江、淮地區,將閩中故地和閩越人城邑、村落燒為廢墟。迄今為止,在全省范圍內幾乎沒有發現西漢晚期的文化遺址。
秦漢閩越國文化的歷史意義
閩越國文化,是2000多年前福建古文化發展達到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由於城邑建築的產生和發展;大量先進鐵農具的引進和應用,農業生產的大幅度進步;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手工業的發達;文字的推廣和普及等,在福建經濟文化史上,已達到空前的程度。
統一的王國政權,對於福建閩越人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當時的閩越王國必須圖強,才能自保,才能生存下去,才能發展壯大。因此在主觀上,閩越國統治者必然倡導發展國家的社會的經濟,並與中原內地和周邊較強、較富庶的諸侯國加強交往與聯系。另一方面,閩越也侵略或吞並周鄰小國、弱國,甚至發展到攻擊南越等強國,武裝抗漢等一系列軍事行動。在客觀上這些兼並、侵掠也從某種方面促進了國勢並刺激了一些生產部門的發展。如為了征戰的需要,閩越國要進一步擴大屯墾、聚積糧草、伐材造船等,正如文獻記載:閩「越人慾為變,必先田餘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前面所示的出土文物資料都印證了這個問題。另外,從軍事裝備的生產和引進方面也說明了許多問題,眾多鍛鑄精良的鐵兵器:矛、戟、刀、劍、矢鏃等,普遍裝備軍隊,殺傷力很強的銅弩機也已成為閩越軍的基本裝備。在閩越鐵矛中,矛頭多長而鋒利,其中最長的矛頭達81.5厘米,是我國所發現的漢代鐵矛頭中最長的,在我國兵器製造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是我國古代經濟的基礎。閩越國的農業經濟與先秦時期閩越農業相比,無疑發生了巨大的進步和變革。其中鐵農具的使用和推廣是農業革命的前提。閩越國時期,較大規模的聚落、封邑和城市的出現,都是農業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從出土的犁、鋤、鍤、釒矍(钁)、鐮、五齒耙等各種類鐵制農具考察,可知當時閩越國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已被閩越人民接受和掌握。這必然在農業生產中產生深遠影響和重大變革。尤其是發現有巨大的鐵犁和先進的五齒耙,就是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它們也屬於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閩越國城址中出土的鐵犁鏵重15公斤,系國內目前已知西漢前期最重的鐵犁。同樣,城址中出土的鐵五齒耙,也是目前國內西漢遺址中僅見之物。在漢代農業考古中,意義重大。

3. 如何理解隋朝歷史特點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隋的建立;隋統一的原因和意義;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運河;修築馳道;隋煬帝的暴政和隋的滅亡。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重新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僅開創了隋朝的繁榮局面,而且為唐的統一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說明國家的統一,安定,是社會發展繁榮的根本條件。

2.了解隋朝的建設及其重大意義,說明隋朝的建設及其目的,主觀上來說是為了鞏固隋朝的統治,客觀上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隋朝的建設項目是隋朝統治者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

3.了解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滅亡的關系,說明在封建社會里農民戰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對隋統一原因和意義的分析,讓學生明白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處於分裂局面,但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從而培養學生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觀察歷史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2.通過分析隋朝各項建設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隋朝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是建立在廣大人民辛勤勞動之上的,從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探求歷史本質的能力。

3.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導學生歸納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以及對後世乃至今天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依據史實,推理得出正確結論,形成正確認識歷史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隋朝統一的原因及意義,開通運河。

難點:評價隋煬帝。

教學要點

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1.隋的建立

2.隋的統一原因及意義

二、隋朝的建設

1.興建兩都

2.廣設倉庫

3.開通運河

4.修築馳道

三、隋煬帝的暴政和隋的滅亡

1.隋煬帝的暴政

2.隋的滅亡

教學准備

1.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製作課件)2.投影片若干張(自製)

教學過程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包括四層含義:第一層:說明了中世紀的西歐和亞洲的歷史特徵有明顯不同:西歐處於黑暗時期,亞洲生機勃勃。由此可知:亞洲歷史的發展在當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第二層:指出亞洲的生機勃勃主要表現為兩個國家,一是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特別是阿拉伯帝國主要為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起了橋梁作用,使東方文明不斷傳入西方,有力地推動了西方歷史的進步。第三層:主要闡述了隋唐在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地位。第四層:進一步指出隋唐在歷史上對亞洲,尤其對東亞國家的深遠影響,由此說明中國對世界歷史的深遠影響和巨大貢獻。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於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我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又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朝。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繁榮時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章: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第一節 短暫的隋朝

【講授新課】

一、隋的建立和統一

1.隋的建立

提問:隋朝是怎樣建立的,又是怎樣統一的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年號為開皇,定都長安(即今西安)。

提問:楊堅(隋文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投影)據《舊唐書·太宗紀》載,有一次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評論隋文帝說:「(隋文帝)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z8,太陽西斜,時已過午)。五品以上,引之論事。宿衛之人,傳餐而食(皇帝的護衛人員都不能下班,只好要來一些點心充飢)。」

提問:這則材料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投影】隋文帝圖像: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統治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國力日強。歷史上把他統治的時期稱為「開皇之治」。589年,他派楊廣(即隋煬帝)率軍攻入建康(今江蘇南京)滅陳,統一了南北。

隋文帝在位期間,完成了統一大業,社會經濟發展,國力日強。隋文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所作為的封建帝王。

2.統一的原因和意義

提問:為什麼隋朝能統一呢?(教師分條分點指導學生分析主、客觀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因為士族勢力是南北朝分裂割據的政治基礎,士族勢力的衰落就削弱了這個基礎。這里應強調: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處於分裂狀態,但仍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提問:隋的統一,為什麼有人說是「重新」統一南北呢?(激疑,進行思維訓練,抓住「重新」一詞提問,可使學生讀書時用心,邊讀邊想,加強學生情商的培養。若學生一時答不上來,教師可提示:請大家想一想,在隋統一以前,有過哪幾次統一?(①公元前221年,秦統一;②公元前280年,西晉為時不長的統一;③隋統一是第三次。故稱「重新」統一。通過釋疑,學生可以得到前三次統一的綜合歷史知識

提問:隋朝統一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隋的統一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有利於國家統一、安定和社會發展。這是隋朝繁榮的前提,同時也為隋朝的建設創造了必要條件。

二、隋朝的建設

隋文帝在立國之初,開始了多項建設。隋煬帝時,建設規模更加擴大。概括起來,其建設項目主要有哪些呢?

學生看書回答: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運河和修築馳道。

下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項目:興建兩都。

1.興建兩都

提問:隋初為什麼要興修大興城,該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點?有何重大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原因:長安城始建於西漢,在隋初時已殘破不堪,於是文帝下令在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習慣上仍稱長安(即今西安),也叫西京。特點:該城市局整齊,街道寬闊。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話說:「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意義:大興城的興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志,也是當時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體現。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我國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影響,堪稱「世界第一城」。

提問:興建兩都的前提條件是什麼?洛陽的興建又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前提條件:隋朝具備了雄厚的經濟力量和一定的科技實力。洛陽的興建說明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東都洛陽不僅成為兩段運河的銜接點,而且成為南北經濟交流和物質集中的樞紐。由此可知,舉世聞名的唐代長安和洛陽,實際營建在隋朝而不在唐代。

2.廣設倉庫

教師解釋:隋朝的倉庫主要分倉城和義倉兩種。倉城供應國家用糧,義倉設於鄉間,備水旱賑濟農民。提問:大家能不能舉一兩個例子?指導學生看《隋朝疆域圖》。學生回答:如洛口倉、含嘉倉等。

(投影)閱讀下列材料:《通典·食貨典·丁中》:「隋時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大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並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錫賚(賞賜)勛庸,並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提問:從這段材料你看到了什麼?如何評價?

學生回答:隋朝農業的發展,倉稟富足。從這段材料我們看到廣設倉庫且倉城糧食儲量之大,令人驚嘆。這反映了在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之下,隋朝農業生產發展快,封建經濟日益發達,而另一方面說明封建統治者對農民的剝削沉重。

3.開通運河

(投影)《大運河揚州段今貌》提問:這幅畫是什麼?學生回答:揚州的大運河。揚州隋時叫什麼?學生回答:江都。提問:大運河最早是什麼時候開鑿的?學生回答:隋時或隋煬帝時。提問:其目的是什麼?(請結合當時社會條件和統治者的要求分析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和目的)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①經過西晉南北朝的開發,江南經濟已開始趕超北方,隋建立後,江南經濟繼續發展,大運河的開鑿是為了便於對江南的掠奪。客觀上也反映了南北交流成為歷史的要求。②大運河南通餘杭,北通涿郡,說明大運河的開鑿也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和便於對全國的統治,特別是滿足對北方的統治,尤其對高麗進行戰爭的需要。總之,大運河的開鑿,從根本上是為了滿足鞏固統治的要求。

(投影)大運河的概況(請學生看《隋朝疆域圖》,了解大運河概況,並與同座合作畫出大運河的簡圖,教師把畫得好的、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上展示一下)

提問:大運河經過了哪些省?由北向南溝通了哪幾大水系?

學生聯系地理知識作答:經過了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邗溝是春秋時,吳王夫差為了溝通江淮而開鑿的,隋在此基礎上疏浚、修整擴大。

大運河開鑿的歷史意義:討論1.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但為什麼有人說它的開通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大運河開通後,隋煬帝巡遊江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隋朝利用大運河搜刮江南,並不顧當時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時開修了其他浩大工程,導致天下百姓徭役繁重。加上隋煬帝奢侈腐化與發動對高麗的多次戰爭,百姓無以生存。

討論2:大運河的開鑿對經濟有何影響,與政治興衰有何關系?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隋大運河開鑿後,對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體現出來,唐與北宋經濟的興盛都與之有關。政治根源於經濟,經濟的發展對政治有巨大的影響。但是,政治決策的正確與否,對經濟也會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隋煬帝雖然開鑿了運河,卻因此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導致政權的覆亡。

4.修築馳道

提問:什麼是馳道?學生回答,學生若一時回答不上來,教師解釋:專供皇帝馳行的道路。

【投影】《隋朝疆域圖》提問:請學生看教材並思考:隋煬帝修馳道的目的是什麼?學生回答:為了巡遊。從圖上你能不能找到北方修築的兩條大道?學生回答:一條是自洛陽穿太行山到達並州(即今天太原),另一條自榆林至薊城(今北京)。

提問:你怎樣評價隋煬修築馳道的客觀作用?學生回答:有利於改善北方的交通狀況。

(講完隋朝的建設項目後,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討論)討論3:你從隋朝的建設項目所產生的影響中得到什麼啟示?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①這些建設項目無疑鞏固了統一、繁榮了經濟。②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建設項目都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尤其是開通運河、興建兩都,更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③這些建設項目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大運河、東西兩都是隋朝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大運河流淌的是隋朝勞動人民的血和淚!

三、隋煬帝的暴政和隋的滅亡

1.隋煬帝的暴政

提問:隋煬帝的暴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師指導,學生看教材歸納:①濫用民力;②多次征戰高麗;③奢侈腐化;④嚴刑酷法。

2.隋的滅亡

提問:隋的暴政與隋滅亡有何關系?

學生看教材歸納:隋煬帝的暴政,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天災嚴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終於導致了隋末農民戰爭。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風雨飄搖。618年,隋煬帝被部將所殺,隋滅亡。

討論4:有人認為:隋煬帝是一個十足的暴君,毫無積極之處,因而對隋煬帝的評價應當全面否定。結合有關史實評論上述觀點。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上述觀點不正確。隋煬帝是一個暴君,他奢侈腐化,濫用民力,奴役搜刮人民,窮兵黷武。如營建東都、巡遊江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次征戰高麗,勞民傷財;沉重的兵役徭役破壞了社會生產,激化了階級矛盾。但隋煬帝又促進了東都商業的發展,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狀況等,這些都有積極作用。上述觀點主張對隋煬帝全盤否定,既不符合史實,也不是科學的史觀。隋煬帝是一個有功有過,但過大於功的封建帝王。

教師點評: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呢?我們要從客觀事實出發。功與過的界限在於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對於一個人的最後評價,要看主流和方向,比較功與過。因此,我也認為隋煬帝是一個過大於功的封建皇帝。

最後,請同學們結合本節史實歸納: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的主要史實,舉例說明論從史出的觀點,培養學生依據史實,推理出正確結論,形成正確認識歷史的能力)

第一,從歷史的發展趨勢來看。隋朝結束了長期以來分裂割據局面,奠定唐統一與繁榮的基礎。隋是一個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朝代。

第二,從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看。隋開創了繼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又一個盛世局面。

第三,從大運河對中國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看。大運河的開通,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第四,從對唐朝和後世的中國及東亞的影響看。隋朝的各項建設措施、創建和改革、律令在中國及東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課小結】

隋的建立和實現全國統一,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局面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隋建立後採取的各項措施,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至於隋的短暫,其根源在於隋的暴政,這為歷代統治者,特別是唐朝的統治者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教訓。

【布置作業】

1.說一說秦朝和隋朝的歷史地位有哪些相同點。

2.對隋運河的開鑿,評論不一,下面是四位古代詩人對隋開鑿大運河的評價。

胡曾曰:「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於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宗元鼎曰:「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願生歸駕九龍。」

李敬之曰:「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據此請回答:

(1)公元617年,經水路從餘杭到長安,依次通過的幾段人工運河是:

[ ]

A.江南河→邗溝→通濟渠→廣通渠

B.江南河→邗溝→永濟渠→廣通渠

C.邗溝→江南河→永濟渠→廣通渠

D.邗溝→通濟渠→廣通渠→江南河

(2)胡曾與宗元鼎對於隋亡與運河的關系是如何認識的?你的看法如何?

(3)李敬之與胡曾、宗元鼎在開鑿運河評價上的主要不同點在哪裡?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

(4)皮日休如何評價開鑿運河這件事?他的評價是否正確?為什麼?歷史唯物主義者評價隋朝
只可參考

4. 蕭山的歷史文化

蕭山也號稱有八千年文化啊。。。跨湖橋遺址。。。
蕭山歷史沿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間,始建縣,名余暨,屬會稽郡。「余」為越語,越人稱鹽為「余」,因當時蕭山產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暨」。屬會稽郡。

漢末童謠:「天子當興東南三餘(指餘姚、餘杭、余暨)之間」。所以孫權在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改余暨縣為永興縣。屬會稽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並永興入會稽縣,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復置永興縣。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因縣治西部有蕭山而得名。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山,為省直屬縣。1949年6月底,劃歸紹興專區。1952年起,復為省直屬縣。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1959年改屬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蕭山縣,設立蕭山市(縣級)。1988年1月1日,正式掛牌。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2001年2月2日國函[2001]13號),撤銷蕭山市,設立杭州市蕭山區(2001年3月9日浙政發[2001]12號通知)。3月25日,蕭山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杭州市蕭山區正式宣告成立。

2000年,蕭山市轄24個鎮、7個鄉。總人口1233348人,各鄉鎮人口: 城廂鎮 256042 樓塔鎮 22889 河上鎮 25643 戴村鎮 24016 浦陽鎮 28560 進化鎮 31621 臨浦鎮 54117 義橋鎮 20417 所前鎮 22558 衙前鎮 33285 聞堰鎮 25984 寧圍鎮 76124 新街鎮 58084 坎山鎮 48496 瓜瀝鎮 69564 黨山鎮 44143 益農鎮 41723 靖江鎮 33812 南陽鎮 36254 義盛鎮 30637 河庄鎮 43254 黨灣鎮 37744 新灣鎮 20743 頭蓬鎮 23520 新塘鄉 19138 來蘇鄉 15211 石岩鄉 12912 許賢鄉 24560 雲石鄉 9731 歡潭鄉 10851 前進鄉 9917 蕭山東片農場虛擬鎮 3418 蕭山西片農場虛擬鎮 13152 蕭山圍墾區虛擬鄉 522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7月24日,浙政函[2001]141號批復同意杭州市蕭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義盛鎮建制,與頭蓬鎮合並。頭蓬鎮轄25村、2居,駐蜜蜂村(原址)。撤銷雲石鄉建制,並入戴村鎮。戴村鎮轄51村、1居,駐後鄭村(原址)。撤銷許賢鄉建制,並入義橋鎮。義橋鎮轄50村、5居,駐東方路(原址)。撤銷歡潭鄉建制,並入進化鎮。進化鎮轄55村,駐上盈湖畈(原址)。撤銷前進鄉建制,並入新灣鎮。新灣鎮轄25村、1居,駐盛綾路(原址)。撤銷來蘇鄉建制,並入所前鎮。所前鎮轄38村、1居,駐塘下金村(原來蘇鄉址)。撤銷城廂鎮、石岩鄉、新塘鄉建制,改由蕭山區政府直轄並調整設立若干街道。

2001年7月25日,杭政發[2001]158號批復:設立蕭山區城廂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西部69居、3村,駐文化路138號。設立蕭山區北干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北部14居、9村,駐俞家潭。設立蕭山區蜀山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南部和原石岩鄉2居、32村,駐魯公橋村。設立蕭山區新塘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東部和原新塘鄉7居、37村,駐塘里陳村。

2001年,由原有的31個鎮鄉調整為22個鎮、4個街道。調整後,蕭山區轄4個街道、22個鎮,155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2002年,蕭山區轄4個街道、22個鎮,155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2003年,蕭山區北干街道新建廣德社區。新塘街道新建匯宇社區。坎山鎮撤銷一村居民區,新建塘上社區;撤銷振興、二村居民區,新建振興社區;撤銷三村、四村、五村居民區,新建下街社區;撤銷新涼亭居民區,新建新涼亭社區。

2003年底,蕭山區轄4個街道(城廂、北干、蜀山、新塘)、22個鎮(樓塔、河上、戴村、義橋、所前、浦陽、進化、臨浦、新街、寧圍、聞堰、衙前、瓜瀝、黨山、坎山、益農、黨灣、新灣、義蓬、靖江、南陽、河庄),60個社區、31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2004年,撤銷:河上鎮河上居民區,聞堰鎮聞堰居民區,黨灣鎮黨灣居民區,靖江鎮小石橋、安瀾橋居民區,寧圍鎮寧圍居民區,黨山鎮黨山居民區,樓塔鎮樓塔居民區,戴村鎮中心居民區,河庄鎮河庄居民區,衙前鎮衙前居民區,義蓬鎮義盛居民區、頭蓬居民區,新灣鎮新灣居民區,所前鎮所前居民區,南陽鎮南陽居民區、赭山居民區,新街鎮新街居民區、長山居民區。新建:河上鎮長春社區;聞堰鎮三江社區;黨灣鎮衛東橋社區;靖江鎮小石橋社區、安瀾橋社區;寧圍鎮振寧社區;黨山鎮南大房社區;樓塔鎮仙岩社區;戴村鎮中心社區;河庄鎮城隍廟社區;衙前鎮畢公橋社區;義蓬鎮義盛社區、頭蓬社區;新灣鎮新北橋社區;所前鎮天樂社區;南陽鎮南陽社區、赭山社區;新街鎮花城社區、長山社區。

2004年底,蕭山區轄4個街道、22個鎮,79個社區、12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蕭山版圖變更

關於蕭山縣境范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南宋 《嘉泰會稽志》,當時全境東西寬62里,南北長90里。東至山陰縣界50里,以西小江中流為界,自界至山陰縣53里;西至臨安府錢塘縣界23里,以浙江中流為界,自界至錢塘縣30里;南至諸暨縣界 60里,以勞嶺為界,自界至諸暨縣65里;北至臨安府錢塘縣界35里,以浙江中流為界,自界至縣47 里。東南到山陰縣界51里,西南到臨安府錢塘縣48里,東北到山陰縣界49里,西北到臨安府錢塘縣界15里。這一境域經元、明直至清中葉,縣境范圍,無重大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蕭山與紹興、諸暨兩縣相鄰的部分地域,在行政區劃上有幾次變動。 1950年10月,紹興縣進化區所屬青化、進化、城山等15個鄉及臨浦鎮原屬紹興縣部分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錢清鎮劃歸紹興縣。

1956年2月,紹興縣安昌區所屬東灣、夾灶、塘 北等11個鄉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進化區的蓮東、蓮 西、夏履3個鄉劃歸紹興縣;蕭山縣河上區的安山、 桃源、徑游3個鄉和尖山鄉的謝家、新河口2村劃歸諸暨(1957年3月又劃歸蕭山);諸暨縣岳駐鄉的小山 頭、方山前、蘭頭角、岳駐4村和莫家的半個村劃歸蕭山縣。

由於圍墾,縣境面積有了擴大。蕭山圍墾,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經歷年築堤圍圈、開發建設的錢塘江畔的新土地。其北、東、西三面瀕臨錢塘江,南接南沙大堤。經多次大小規模不同的圍墾,至2000年底,蕭山圍墾面積達52.62萬畝。 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從5月1日起,當時的 蕭山市浦沿、長河、西興三鎮劃給杭州市西湖區(後單獨建為濱江區)。5月24日,西興鎮的東湖、杜湖、湖頭陳三村仍歸蕭山市,屬城廂鎮。區劃調整前,蕭山市地域面積為1492.26平方公里,三鎮劃出 面積為72.04平方公里,佔全市的4.8%,調整後全市 實有地域面積為1420.22平方公里。

5. 祖國的屈辱歷史和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成就有:

1、嫦娥四號著陸月背。

嫦娥四號著陸並探索的這個月球背面是人類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研究過的月球區域。通過此次成功著陸月球背面,中國用事實說話,證實了在航天領域的技術能力。

2、港珠澳大橋落成。

路通則財通。行車時間的大幅縮短,意味著運輸、時間成本的下降,便利了區域內物流、人流乃至資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動。

《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稱,港珠澳大橋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建設,會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起到「支柱」作用。

3、庫布其沙漠治理。

人們已經種下固定流沙並防止沙丘侵佔農田和村莊的特殊植物。消失的牛羊成群已經重現,第二產業也在迅猛發展,遊客們正蜂擁而至。

4、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零時,舉世矚目的中葡兩國政府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在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隆重舉行。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中又邁出重要的一步。

5、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奏起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一起徐徐升起。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祖國的屈辱歷史有:

1、日軍入侵溫州(樂清)。

1944年9月,日軍再次侵佔樂清,日軍六十師團五十五旅團黎岡少將的司令部設在磐石鎮重石村,這支約200人的部隊進駐重石後,大肆燒殺擄掠,逼迫村民搬離住所,重石村全村300餘人流離失所。

2、偽滿洲國的建立。

偽滿洲國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因國民政府和中共及國際社會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

3、慰安婦。

大部分慰安婦來自中國、朝鮮半島、日本本土、日據台灣,也有許多琉球、東南亞、荷蘭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婦又被稱為女子挺身隊。

4、澳門被葡萄牙的殖民統治。

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面宣布澳門為自由港,除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易活動外,更拒絕向清朝政府繳納地租銀。

5、香港被英國殖民地時期。

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6. 明朝初期江西餘干縣地圖

宋餘干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餘干州,故治在今江西余干縣。明洪武元年(1368)降為餘干縣,屬饒州府。余干縣,地處贛東北鄱陽湖東南岸。古代屬揚州域,自秦立縣以來,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江西省最古老的縣之一。余干建縣之初,疆域廣袤,地垮今贛東北及其毗鄰諸省地。自東漢末年起,先後析置上饒、樂平、德興、玉山、廣豐.鉛山、弋陽、橫峰、貴溪、鷹潭,安仁(余江)、萬年、東鄉、金溪、婺源等縣地。境內山青水秀,物產富饒,俊彩星馳,是歷史上有名的江南望邑、魚米之鄉。余干歷史源遠流長,弄清它的一些歷史面貌,對研究余干縣史乃至江西省史都會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為研究百越民族史提供一些線索。本文擬就干越、干國、余水這三個與余干歷史有關的歷史地名進行一次探究,並期望得到行家、學者的指正。


http://c.wanfangdata.com.cn/LocalChronicle-FZ016334.aspx

這有詳細的各個鄉的志,有需要給你下載


來源:《江西省余干縣地名志》/政區民點

地區: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

編纂單位:余干縣地名辦公室


7. 古文中"干"有哪些意思

1.事物的來主體或重要部分:樹~。自軀~。~線。
2.做:~事。說~就~。
3.有才能的,善於辦事的:~才。~員。~練。
4.方言,壞、糟:事情要~。
[ gān ]
1.觸犯,冒犯,沖犯:~擾。~涉。~預(亦作「干與」)。森然~霄。
2.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祿。~仕。
3.關連,涉及:~系。互不相~。
4.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戈。
5.古代用以記年、記月、記日、記時(亦作編排次序)的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
6.涯岸,水邊:「河之~兮」。
7.個數:若~。
8.沒有水分或水分少:~燥。~旱。~枯。~柴。豆腐~。
9.枯竭,盡凈:~盡。~杯。
10.徒然,白白地:~著急。
11.指沒有血緣或婚姻關系,拜認的親屬:~親。
12.〔~將(jiàng)〕古劍名。
13.姓。

8. 夫余國歷史及歷代國君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東北地方民族政權。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都城前期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後期則移至今吉林農安。西漢至兩晉時先後隸屬玄菟郡、遼東郡、公孫氏政權、曹魏、西晉、前燕和前秦等,長期朝貢於中原各王朝,北魏時被迫臣服於高句麗。疆域西至今洮兒河,東至今牡丹江,南至今輝發河以北,北至今黑龍江。東明為其始祖,建國後曾興盛一時,但在兩晉至南北朝時因屢受鮮卑慕容氏政權及高句麗的攻擊而國勢衰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為勿吉所滅。

簡要介紹
夫余國又作「扶余國」。兩漢至魏晉(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時期的地方部族政權,是東北地方民族創建的奴隸制國家。夫余居住地當為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以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據《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年),解慕漱建夫余國,其王都大約在今吉林市東團山「南城子」地方。到漢昭帝時(公元前86—前74年),其子解夫婁遷都至今吉林省農安縣,命稱夫余城(即東夫余)。史載「夫余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戶八萬。」以農為主,經濟、文化高於鄰近地區。國王世襲,地方邑落由「豪民」統之。兩漢時屬玄菟郡管轄,東漢末年改隸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魏晉之際,夫余國向魏、晉朝貢。三燕(前燕、秦、後燕)時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國有城和村兩級建制。公元410年(晉安帝義熙六年),高句麗國好大王伐夫余國,「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屢遭鮮卑、高句麗的攻擊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滅,居民分散遷徙。
夫余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國家,由橐離國王子東明王南下所建,歷世長達2000餘年,後為勿吉所滅。一部分居民東遷並成立了東夫余國(後為高句麗所滅)。後世為便於與東夫余國相區別,遂將原夫余國稱之為北夫余。
大約在戰國或西漢初,黑龍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爾羅斯草原(大慶南部地區)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區,穢貊族的一個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很發達,手工業也較發達。於公元3世紀建立了政權,建起了個夫余王國。其國殷富,「方二千里,戶八萬」。他是黑龍江最早的政權形式,屬奴隸制度國家。
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約有3萬左右。這里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後有夫余族、高句麗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在這里生息繁衍,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夫余為北方的古國名,亦作鳧臾、扶余,是古東北亞民族穢貊別族所建,據說也是滿族族源之一。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被統治階層為另一民族三韓中的馬韓人)都是來自夫餘人。此外,北沃沮、東沃沮、穢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裡穀物豐盛,余糧頗多,所以夫餘人的性格都很溫厚。夫余國從公元前2世紀立國到公元494年東夫余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漢魏時期是夫余的強大時期。他通過不斷向外擴張,迫使挹婁臣服於他;同時,他還派生出高句麗、百濟、東夫余等一些新的政權。據《後漢書》卷85的《東夷列傳》:夫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穢地也。夫余的起源地,位於今黑龍江省松花江流域中心,遼寧省昌圖縣和吉林洮南縣以北至黑龍江雙城,皆其國土。都城為今吉林省吉林市。(亦有說今昌圖縣之扶余城即古夫余王所居)。夫余最強盛之時,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中國三國時代的一里約有今日450米,方圓二千里即約900公里的范圍)。夫余國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漢時歸玄菟郡統轄;魏時臣服於遼東公孫氏政權;晉時又常去中原朝貢。

史書記載
夫余最早在史書出現的地方是《史記》,在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被滅國時就已存在。後來在解夫婁時,宰相阿蘭弗(有「右輔」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話而篡位,解夫婁東遷。為分辨這兩個夫余,史書一般稱前者為「北夫余」,東遷後的為「東夫余」。至西漢時期,被劃入玄菟郡。漢武帝年,夫余開始向漢朝進貢。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王曾來到洛陽。之後到了三國時代,遼東半島被公孫氏支配。後來挹婁受到鮮卑的攻擊,慢慢步向衰亡。至晉太康時,為慕容廆所破,最後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一說高句麗)所滅亡。金朝置蒲裕路,明朝置福余街,皆夫余之音轉也。北夫余,亦作高九黎,是夫余國最初發祥的地域為高九黎歷史,2007年3月23日驗證。北夫余的立國過程記錄在《桓檀古記·北扶余記》里。解夫王婁東遷之後,王位由金蛙王和他的兒子帶素王順序繼承。到公元22年,帶素王與高句麗的大武神王開戰,大武神王攻入東夫余首都,帶素王被殺,帶王的弟弟帶同殘部退往鴨綠谷,是為曷思王。公元285年,有人往東逃往沃沮地,即今日吉林省的延邊自治州。後來他們被廣開土王侵略,最後被長壽王征服。 古時北方的夫余國有較完備的統治機構,有先進的農耕技術,走在當時東北各族的最前列。北夫余、東夫余時期,王位以世襲方式傳承。夫余律法對犯法者嚴懲。殺人、姦淫(不論男女)、忌妒罪(限女子)死刑,竊盜罪賠償12倍。
夫余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盛產名馬、赤玉、貂貆。社會盛行巫術,也會在戰爭時祭天占卜以預知吉凶。其占卜方式是殺牛而觀其蹄,如果牛蹄並攏即為吉兆。每年12月,夫余皆舉行「迎鼓祭」(可能屬秋收祭典),人民飲酒歌舞,統治者赦免罪人。 夫餘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崇尚厚葬,甚至停靈5個月。王與諸加的葬儀式更為講究,例如玉匣為棺、百人殉葬等等。 婚俗方面,夫余社會允許一夫多妻,而且有兄長死,則弟娶嫂為妻的風俗。 自兩晉以後,由於內外矛盾的加劇,夫余政權逐步衰弱。他相繼遭到東北部的勿吉人、東南部的高居麗人、西部的鮮卑人的侵擾,轄地日益縮小,都城也被迫由今吉林市西移至今吉林省農安縣境。公元494年,夫余被勿吉人滅掉。夫余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標志著穢貊族的衰落,同時也標志著通古斯族(當時主要為勿吉人)在黑龍江及整個東北地區開始崛起。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等史書記載——「燕 北鄰烏桓、夫余。」據此判斷,夫余國應該位於渤海北岸的遼西地區或內蒙古東南部一帶,即今燕山山脈之北。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之前為三韓時代,它相當於中國的秦漢時期。根據《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的記載,辰韓人即謂其祖先來自於秦國,故名「辰(秦)韓」。

閱讀全文

與餘干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