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軟體的發展歷史簡介
軟體業的歷史要追溯到50年前,它有半個世紀的發展。
第一代:早期專業服務公司,1949——1959。第一批獨立於賣主的軟體公司是為個人客戶開發定製解決方案的專業軟體服務公司。
在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是由幾個大軟體項目推進的,這些項目先是由美國政府,後來是由幾家美國大公司認購的。這些巨型項目為第一批獨立的美國軟體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並使美國在軟體業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第二代:早期軟體產品公司,1959——1969。在第一批獨立軟體服務公司成立10年後,第一批軟體產品出現了。它們被專門開發出來重復銷售給一個以上的客戶。一種新型的軟體公司誕生了,這是一種要求不同管理技術的公司。
第三代:強大的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出現,1969——1981 。
IBM給軟體與硬體分別定價的決定再次證實了軟體業的獨立性。在隨後的歲月里,越來越多的獨立軟體公司破土而出,為所有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新產品——可以看出它們超越了硬體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最終,客戶開始從硬體公司以外的賣主那兒尋找它們的軟體來源並確定為其付錢。
第四代:客戶大眾市場軟體,1981——1994 。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軟體:基於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提交了它們的產品。這呼喚著極其不同的營銷和銷售方法。
PARC為今日的PC確立了技術基礎:由施樂1969年創立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用突破性的革新,諸如黑白屏幕、位映射顯示、按鈕、激光列印機、字處理器和網路(最值得一提的是乙太網),為個人計算機革命奠定了基礎。
在PARC工作的科學家有些後來為蘋果公司及微軟工作,或者創立了他們自己的公司。
(1)軟體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台:在80年代和90年代,許多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大型計算機專有的操作系統平台轉向諸如Unix(1973年)、IBM OS/2和微軟NT等新的平台。這個轉變通常使這些公司從使用它們自己所有的軟體中贏得了暴利。
Peoplesoft,一個新的未繼承遺產的企業解決方案公司:朝向更新的操作系統平台的轉變允許其他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其中之一是Peoplesoft,由杜菲爾德(Dave Duffield)和莫里斯(Ken Morris)成立於1987年。
他們是Integral系統公司出來的兩個軟體工程師,看到了基於個人計算機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MS)軟體的潛力。 Peoplesoft能夠在HRMS之下通過收購開發許多垂直功能市場(諸如健康保健和財務服務),使自己成了傳統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競爭者。
輔助合作者:大多數EPR公司嚴重依賴於合作者們以輔助和改制它們的產品。這些合作者們通常在一個大的系統安裝中獲得2至6倍於EPR賣家的收入。這樣,兩邊都從90年代初以來的巨大市場增長中有所獲益。
在EPR合作者的陣營里,特別是大會計公司,一種相當活躍的合並——集中化在80年代和90年代裡發生了。1987年KPMG的合並,以及更近的1998年普華/永道合並,似乎是全球范圍專業軟體服務工業化的一個信號。
Ⅱ 軟體公司的發展歷程。。。。
http://wenku..com/view/7f6605ef551810a6f5248668.html 奇虎360 發展史
從坐流氓軟體起家的 到現在變身安全產品大回哥大 的歷程答 網上很多
Ⅲ PPt軟體的發展史(求完整)
(轉帖)
在電腦發展史上最輝煌、最具影響力、也引來最多抱怨的軟體之一PowerPoint今年20歲了。很難說PowerPoint還將有多少個生日慶典;挖苦這款軟體的人幾乎同願意使用的人一樣多。
PowerPoint曾使數不勝數的精彩演示文稿錦上添花,也曾讓無窮無盡的愚蠢想法穿上了圖形化的華麗外衣。它不僅出現在會議室中,也出現在諸如六年級的讀書報告中。
隨著這一切的發生,或許可以被稱為PowerPoint文化缺陷的內容給它的兩位創造者帶來的困惑、憂慮甚至是震驚絲毫不亞於其他任何人。
羅伯特·加斯金斯(RobertGaskins)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意識到商業幻燈片這一巨大但尚未被人發掘的市場同正在出現的圖形化電腦時代形成了完美的結合。許多風險投資家不同意這點,他們堅持認為文字格式的DOS電腦永遠不會消失。
1984年,Gaskins加入一家衰退中的矽谷軟體公司叫做Forethought並且僱用了軟體開發師 Dennis Austin。Bob和Dennis完善化他的夢想,並設計了"Presenter"實行了該計劃。Dennis與Tom Rudkin設計了原始版本的程式。Bob後來建議了新的產品名"PowerPoint",該名稱最後變成產品正式名稱(加斯金斯當年的PPT產品企劃)。
Mac操作系統版的PowerPoint1.0就這樣在1987年上市了。當年晚些時候,微軟(Microsoft)以1,400萬美元收購了該公司(這也是微軟歷史上的第一次收購)。三年後,Windows版的PowerPoint也問世了。現年已是63歲的加斯金斯和60歲的奧斯丁上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PowerPoint的誕生以及它現在廣泛的應用。他們對技術和策略上的成功深感自豪。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有關PowerPoint的種種批評根本沒有進行辯解。實際上,獲得對PowerPoint評論(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的最佳單一來源就是加斯金斯的個人主頁(上面還有大量的呆伯特(Dilbert)漫畫)。
最嚴厲的批評也許要算來自於耶魯大學圖像大師愛德華·塔夫特(EdwardTufte)。他說這款軟體將形式提升到內容之上,暴露了商人將所有事情轉化為銷售宣傳的態度。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對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被掩蓋在了樂觀的幻燈片之下。
加斯金斯沒有為此爭辯,他說,塔夫特所說的所有這些絕對正確。人們常常非常錯誤地使用PowerPoint。
加斯金斯提醒那些質問他的人,PowerPoint演示文稿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提議或方案的全部內容,它只是思考成熟的長篇內容的一個簡單總結。他以這款軟體的原始商業計劃書為例:這個經過反復討論的計劃書共有53頁,而與之相配的幻燈片只列出重點內容,一共才十幾張。
他抱怨說,自從有了PowerPoint以後,許多商界人士不再撰寫文件了。他們只是在編寫演示文稿,這些文稿只是些沒有細節、缺乏支持的概要。許多人不喜歡撰寫詳盡文件所付出的腦力勞動。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表示,問題之一在於現在PowerPoint已同Office捆綁到一起,這使得接觸到該軟體的人大大超過了原來的目標人群──銷售人員。當投影儀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時,幾乎各個房間都為播放PowerPoint做好了准備。
現在,學校的孩子們也開始用PowerPoint撰寫讀書報告了。加斯金斯和奧斯丁對此深惡痛絕。他們堅持認為,孩子們需要按照完整的段落思考和寫作。
不過,加斯金斯和奧斯丁並不贊成給PowerPoint強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斯金斯在設計這款軟體前研究了搜集來的大量演示文稿。他說,在PowerPoint問世前很久,就有這種要點格式了。
盡管這兩人肯定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但他們卻都認為自己算不上高手。他們甚至不清楚許多新增的高級功能。他們也對有些人在從事實際工作的偽裝下花上幾個小時調整字型大小和字體的做法感到反感。他們常願意談起這樣一個笑話:麻痹反對陣營的最佳方式就是讓PowerPoint上場,來干擾他們的決策,一些分析師說五角大樓曾發生過這種情況。
兩人均在90年代離開了微軟,目前都在從事自己的項目。上周蘋果(Apple)舉辦的開發人員會議,奧斯丁一天也沒有拉下,他希望能跟上年輕人的思路。盡管他們兩人一致認為,或許可以開發一款類似於PowerPoint的軟體用於建設高端網站,但他們不想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都屬於不願自我表現的類型,因此對PowerPoint的知名度遠高於他們本人也沒有什麼怨言。每當他們告訴陌生人他們做了些什麼時,往往聽到的都是如果沒有這款軟體,人們簡直無法生活諸如此類的話。
如果要說有什麼讓他們感到難過,那就是對PowerPoint的抱怨通常不是關於這款軟體本身的,而是關於那些糟糕的演示文稿。奧斯丁說,這就如同平面媒體一樣,各種各樣的垃圾都可能被印刷在上面。
正如加斯金斯所說:如果用PowerPoint沒有做好工作,那麼他們用其他工具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Ⅳ 電腦軟體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第一代軟體(1946-)
第一代軟體是用機器語言編寫的,機器語言是內置在計算機電路中的指令,由0和1組成。
第二代軟體(1954-1964)
當硬體變得更強大時,就需要更強大的軟體工具使計算機得到更有效地使用。匯編語言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但是程序員還是必須記住很多匯編指令。
第三代軟體(1965-1970)
在這個時期,由於用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處理器的運算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處理器在等待運算器准備下一個作業時,無所事事。因此需要編寫一種程序,使所有計算機資源處於計算機的控制中,這種程序就是操作系統。
第四代軟體(1971-1989)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結構化程序設計技術,Pascal語言和Mola-2語言都是採用結構化程序設計規則制定的,Basic這種為第三代計算機設計的語言也被升級為具有結構化的版本,此外,還出現了靈活且功能強大的C語言。
五代軟體(1990-至今)
第五代軟體中有三個著名事件:在計算機軟體業具有主導地位的Microsoft公司的崛起、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的出現以及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普及。
電腦軟體(ComputerSoftware)是指計算機系統中的程序及其文檔。程序是計算任務的處理對象和處理規則的描述;文檔是為了便於了解程序所需的闡明性資料。程序必須裝入機器內部才能工作,文檔一般是給人看的,不一定裝入機器。
一般來講軟體被劃分為系統軟體、應用軟體,其中系統軟體包括操作系統和支撐軟體(微軟又發布嵌入式系統,即硬體級的軟體,是電腦及其它設備運算速度更快更節能)。
但是系統軟體並不針對某一特定應用領域。而應用軟體則相反,不同的應用軟體根據用戶和所服務的領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應用軟體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用途而被開發的軟體。它可以是一個特定的程序,比如一個圖像瀏覽器。也可以是一組功能聯系緊密,可以互相協作的程序的集合,比如微軟的Office軟體。也可以是一個由眾多獨立程序組成的龐大的軟體系統,比如資料庫管理系統"。"
Ⅳ 中國軟體 發展歷史
件發展簡述
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pc剛誕生,這時國內還沒有幾個人會寫程序。那麼,如果你寫個程序,別人就可以拿來用。這時候的程序就能產生價值,這個程序就直接等同於軟體。
但軟體行業發展到現在,這里以中國的情況為例(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程序已經不等同於軟體了),程序也不等同於軟體了。因為現在會寫程序很容易,但是你的這個程序很難產生什麼樣的商業意義,也不能產生什麼價值,這就很難直接變成軟體。要使一個程序直接變成軟體,中間就面臨著很高的門檻問題。這個門檻問題來自於整個行業的形成。
現在,你寫了一個程序以後,要面臨商業化的過程。你要宣傳,你要讓用戶知道,你要建立經銷渠道,可能你還要花很多的時間去說服別人用你的東西。這是程序到軟體的一個過程。這門檻已比較高了。
我們在和國內的大經銷商的銷售渠道的人聊天時,他們的老闆說,這幾年做軟體的門檻挺高的,如果你沒有五、六百萬做軟體,那是「玩」不起來的。我說:「你們就使門檻很高了。」他說:「那肯定是的。如果你寫個「爛」程序,明天你倒閉了,你的東西還佔了我的庫房,我還不知道找誰退去呢。我的庫房是要錢的呀!現在的軟體又是那麼多!」
所以,如果你沒有一定的資產的話,經銷商都不理你。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如果你的公司比較小,且沒什麼名氣,你的產品放到經銷商庫房,那麼他最多給你暫收,產品銷不動的話,一般兩周絕對會退貨。因為現在經銷商可選擇的餘地已很多了,所謂的軟體也已經很多了。而程序則更多,程序都想變成軟體,誰都說自己的是「金子」。但只有經受住用戶的檢驗,才能成為真正的「金子」。
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在20世紀90年代幾乎沒有什麼新的軟體公司產生的原因。只是原來80年代的大的軟體公司互相兼並,我吞你,你吃我。但是,寫程序的人很多,美國的程序變軟體的門檻可能比我們還高,所以很多人寫了程序就丟在網上,就形成了共享軟體。
2. 共享軟體
共享軟體是避開商業渠道的一種方法。它避開了商業的門檻,因為這個行業的門檻發展很高以後就輕易進不去了。我寫個程序丟在網上,你下載就可以用,這時候程序又等於軟體。共享軟體是這樣產生的,是因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如果說程序直接等於軟體的話,誰也不會輕易把程序丟到網上去。
開始做共享軟體的人並不認為做它能賺錢,只是後來用的人多了,有人付錢給他了。共享軟體使得程序和軟體的距離縮短了,但是它與商業軟體的距離會進一步拉大。商業軟體的功能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就不是一個人能「玩」得起來的了。這時的軟體也已不是幾個人、一個小組就能做出來的了。這就是在美國新的軟體公司沒法產生的原因。比如netscape網景是在1995~1996年產生的新軟體公司,但是,兩三年後它就不見了。
1.1.1 商業軟體門檻的形成
1. 商業軟體門檻的形成
商業軟體門檻的形成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任何一個行業初始階段時的門檻都非常低,但是,只要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它的門檻就必然抬高。比如,現在國內生產小汽車很困難,但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時候,你裝4個輪子,再加上柴油機等就形成汽車。那時的萊特兄弟裝個螺旋槳,加兩個機翼,就能做飛機。整個行業還沒有形成的時候,絕對可以這樣做,但是,到整個行業形成時,你就做不了了。所有的行業都是這樣的。
為什麼網站一出來時那麼多人去擠著做?這也是因為一開始的時候,看起來門檻非常低,人人都可以做。只要有一個伺服器,架根網線,就能做網站。這個行業處於初始階段時,情況就是這樣的。但這個行業形成後,你就輕易地「玩」不了了。
國內的軟體發展也是如此。國內的軟體自從軟體經銷商形成以後,這個行業才真正地形成。有沒有一個渠道是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形成的很重要的環節。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一個經銷渠道,如果渠道形成了,那麼這個行業也就形成了。第一名的經銷商是1994年~1995年成立的,也就是說,中國軟體行業大概也就是在1995年形成的,至今才經歷8年時間的發展。
有一種浮躁的思想認為,中國軟體產業應該很快就能趕上美國。美國軟體行業是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多年了。中國軟體行業才8年,8年才是一個懵懂的小孩,20多歲是一個強壯的青年,那麼他們的力量是不對等的。但也要看到,當8歲變成15歲的時候,它真正的能量才會反映出來。
Ⅵ PPT軟體的發展史是什麼
(轉帖)
在電腦發展史上最輝煌、最具影響力、也引來最多抱怨的軟體之一PowerPoint今年歲了。很難說PowerPoint還將有多少個生日慶典;挖苦這款軟體的人幾乎同願意使用的人一樣多。
PowerPoint曾使數不勝數的精彩演示文稿錦上添花,也曾讓無窮無盡的愚蠢想法穿上了圖形化的華麗外衣。它不僅出現在會議室中,也出現在諸如六年級的讀書報告中。
隨著這一切的發生,或許可以被稱為PowerPoint文化缺陷的內容給它的兩位創造者帶來的困惑、憂慮甚至是震驚絲毫不亞於其他任何人。
羅伯特·加斯金斯(RobertGaskins)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意識到商業幻燈片這一巨大但尚未被人發掘的市場同正在出現的圖形化電腦時代形成了完美的結合。許多風險投資家不同意這點,他們堅持認為文字格式的DOS電腦永遠不會消失。
1984年,Gaskins加入一家衰退中的矽谷軟體公司叫做Forethought並且僱用了軟體開發師 Dennis Austin。Bob和Dennis完善化他的夢想,並設計了"Presenter"實行了該計劃。Dennis與Tom Rudkin設計了原始版本的程式。Bob後來建議了新的產品名"PowerPoint",該名稱最後變成產品正式名稱(加斯金斯當年的PPT產品企劃)。
Mac操作系統版的PowerPoint1.0就這樣在1987年上市了。當年晚些時候,微軟(Microsoft)以1,400萬美元收購了該公司(這也是微軟歷史上的第一次收購)。三年後,Windows版的PowerPoint也問世了。現年已是63歲的加斯金斯和60歲的奧斯丁上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PowerPoint的誕生以及它現在廣泛的應用。他們對技術和策略上的成功深感自豪。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有關PowerPoint的種種批評根本沒有進行辯解。實際上,獲得對PowerPoint評論(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的最佳單一來源就是加斯金斯的個人主頁(上面還有大量的呆伯特(Dilbert)漫畫)。
最嚴厲的批評也許要算來自於耶魯大學圖像大師愛德華·塔夫特(EdwardTufte)。他說這款軟體將形式提升到內容之上,暴露了商人將所有事情轉化為銷售宣傳的態度。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對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被掩蓋在了樂觀的幻燈片之下。
加斯金斯沒有為此爭辯,他說,塔夫特所說的所有這些絕對正確。人們常常非常錯誤地使用PowerPoint。
加斯金斯提醒那些質問他的人,PowerPoint演示文稿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提議或方案的全部內容,它只是思考成熟的長篇內容的一個簡單總結。他以這款軟體的原始商業計劃書為例:這個經過反復討論的計劃書共有53頁,而與之相配的幻燈片只列出重點內容,一共才十幾張。
他抱怨說,自從有了PowerPoint以後,許多商界人士不再撰寫文件了。他們只是在編寫演示文稿,這些文稿只是些沒有細節、缺乏支持的概要。許多人不喜歡撰寫詳盡文件所付出的腦力勞動。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表示,問題之一在於現在PowerPoint已同Office捆綁到一起,這使得接觸到該軟體的人大大超過了原來的目標人群──銷售人員。當投影儀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時,幾乎各個房間都為播放PowerPoint做好了准備。
現在,學校的孩子們也開始用PowerPoint撰寫讀書報告了。加斯金斯和奧斯丁對此深惡痛絕。他們堅持認為,孩子們需要按照完整的段落思考和寫作。
不過,加斯金斯和奧斯丁並不贊成給PowerPoint強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斯金斯在設計這款軟體前研究了搜集來的大量演示文稿。他說,在PowerPoint問世前很久,就有這種要點格式了。
盡管這兩人肯定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但他們卻都認為自己算不上高手。他們甚至不清楚許多新增的高級功能。他們也對有些人在從事實際工作的偽裝下花上幾個小時調整字型大小和字體的做法感到反感。他們常願意談起這樣一個笑話:麻痹反對陣營的最佳方式就是讓PowerPoint上場,來干擾他們的決策,一些分析師說五角大樓曾發生過這種情況。
兩人均在90年代離開了微軟,目前都在從事自己的項目。上周蘋果(Apple)舉辦的開發人員會議,奧斯丁一天也沒有拉下,他希望能跟上年輕人的思路。盡管他們兩人一致認為,或許可以開發一款類似於PowerPoint的軟體用於建設高端網站,但他們不想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都屬於不願自我表現的類型,因此對PowerPoint的知名度遠高於他們本人也沒有什麼怨言。每當他們告訴陌生人他們做了些什麼時,往往聽到的都是如果沒有這款軟體,人們簡直無法生活諸如此類的話。
如果要說有什麼讓他們感到難過,那就是對PowerPoint的抱怨通常不是關於這款軟體本身的,而是關於那些糟糕的演示文稿。奧斯丁說,這就如同平面媒體一樣,各種各樣的垃圾都可能被印刷在上面。
正如加斯金斯所說:如果用PowerPoint沒有做好工作,那麼他們用其他工具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Ⅶ 請問你知道應用程序的發展史嗎
第一個寫軟體的人是Ada( Ada Lovelace),在1860年代她嘗試為 Babbage(Charles Babbage)的機械式計算機寫軟體。盡管他們的努力失敗了,但他們的名字永遠載入了計算機發展的史冊。她的父親就是那個狂熱的,不趨炎附勢的激進詩人和冒險家拜倫。她本身也是一個光彩照人的人物—數學尖子和某種程度上的賭徒。她最重要的貢獻來自於與發明家Charles Babbage的合作,從而設計出世界上首批大型計算機—Difference Engine和Analytical Engine。她甚至認為如果有正確的指令,Babbage的機器可以用來作曲,這是一個多麼瘋狂的想法,因為當時大多數人只把它看成是一個機械化算盤,而她卻有渲染力和感召力來傳播她的思想。
20世紀50年代,軟體伴隨著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問世誕生了。以寫軟體為職業的人也開始出現,他們多是經過訓練的數學家和電子工程師。1960年代美國大學里開始出現授予計算機專業的學位,教人們寫軟體。
在計算機系統發展的初期,硬體通常用來執行一個單一的程序,而這個程序又是為一個特定的目的而編制的。早期當通用硬體成為平常事情的時候,軟體的通用性卻是很有限的。大多數軟體是由使用該軟體的個人或機構研製的,軟體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早期的軟體開發也沒有什麼系統的方法可以遵循,軟體設計是在某個人的頭腦中完成的一個隱藏的過程。而且,除了源代碼往往沒有軟體說明書等文檔。
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計算機系統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在這一時期軟體開始作為一種產品被廣泛使用,出現了「軟體作坊」專職應別人的需求寫軟體。這一軟體開發的方法基本上仍然沿用早期的個體化軟體開發方式,但軟體的數量急劇膨脹,軟體需求日趨復雜,維護的難度越來越大,開發成本令人吃驚地高,而失敗的軟體開發項目卻屢見不鮮。「軟體危機」就這樣開始了!
「軟體危機」使得人們開始對軟體及其特性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人們改變了早期對軟體的不正確看法。早期那些被認為是優秀的程序常常很難被別人看懂,通篇充滿了程序技巧。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優秀的程序除了功能正確,性能優良之外,還應該容易看懂、容易使用、容易修改和擴充。
1968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計算機科學家在聯邦德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軟體危機」(software crisis)這個名詞。 概括來說,軟體危機包含兩方面問題:一、如何開發軟體,以滿足不斷增長,日趨復雜的需求;二、如何維護數量不斷膨脹的軟體產品。
1968年秋季,NATO(北約)的科技委員會召集了近50名一流的編程人員、計算機科學家和工業界巨頭,討論和制定擺脫「軟體危機」的對策。在那次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這個概念。
軟體工程是一門研究如何用系統化、規范化、數量化等工程原則和方法去進行軟體的開發和維護的學科。軟體工程包括兩方面內容:軟體開發技術和軟體項目管理。軟體開發技術包括軟體開發方法學、軟體工具和軟體工程環境。軟體項目管理包括軟體度量、項目估算、進度控制、人員組織、配置管理、項目計劃等。
為迎接軟體危機的挑戰,人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這些努力大致上是沿著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的。
一是從管理的角度,希望實現軟體開發過程的工程化。這方面最為著名的成果就是提出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瀑布式」生命周期模型。它是在60年代末「軟體危機」後出現的第一個生命周期模型。如下所示:
分析 → 設計 → 編碼 → 測試 → 維護
後來,又有人針對該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快速原型法、螺旋模型、噴泉模型等對「瀑布式」生命周期模型進行補充。現在,它們在軟體開發的實踐中被廣泛採用。
這方面的努力,還使人們認識到了文檔的標准以及開發者之間、開發者與用戶之間的交流方式的重要性。一些重要文檔格式的標准被確定下來,包括變數、符號的命名規則以及原代碼的規範式。
軟體工程發展的第二個方向,側重與對軟體開發過程中分析、設計的方法的研究。這方面的重要成果就是在70年代風靡一時的結構化開發方法,即PO(面向過程的開發或結構化方法)以及結構化的分析、設計和相應的測試方法。
軟體工程的目標是研製開發與生產出具有良好的軟體質量和費用合算的產品。費用合算是指軟體開發運行的整個開銷能滿足用戶要求的程度,軟體質量是指該軟體能滿足明確的和隱含的需求能力有關特徵和特性的總和。軟體質量可用六個特性來作評價,即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維護性、易移植性。
軟體不是純物化的東西,其中包含著人的因素,於是就有很多變動的東西,不可能像理想的物質生產過程,基於物理學等的原理來做。早期的軟體開發僅考慮人的因素,傳統的軟體工程強調物性的規律,現代軟體工程最根本的就是人跟物的關系,就是人和機器(工具、自動化)在不同層次的不斷循環發展的關系。
面向對象的分析、設計方法(OOA和OOD)的出現使傳統的開發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面向對象建模語言(以UML為代表)、軟體復用、基於組件的軟體開發等新的方法和領域。
與之相應的是從企業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軟體過程管理。即關注於軟體生存周期中所實施的一系列活動並通過過程度量、過程評價和過程改進等涉及對所建立的軟體過程及其實例進行不斷優化的活動使得軟體過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式地發展。其中最著名的軟體過程成熟度模型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SEI)建立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即能力成熟度模型。此模型在建立和發展之初,主要目的是為大型軟體項目的招投標活動提供一種全面而客觀的評審依據,而發展到後來,又同時被應用於許多軟體機構內部的過程改進活動中
Ⅷ 世界軟體產業的發展史
問的題目有些大,但是世界軟體產業的發展的歷史和電腦發展史是密不可分的.
你可以去看看幾大軟體巨頭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世界軟體發展歷史的縮影
Ⅸ 軟體測試的歷史和發展
迄今為止,軟體測試的發展一共經歷了五個重要時期:
1957年之前-調試為主(Debugging Oriented)
1957–1978-證明為主(Demonstration Oriented)
1979–1982-破壞為主(Destruction Oriented)
1983–1987-評估為主(Evaluation Oriented)
1988–至今-預防為主(Prevention Oriented)
調試為主
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剛誕生不久,只有科學家級別的人才會去編程,需求和程序本身也遠遠沒有現在這么復雜多變,相當於開發人員一人承擔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等所有工作,當然也不會有人去區分調試和測試。然而嚴謹的科學家們已經在開始思考 「怎麼知道程序滿足了需求?」這類問題了。
證明為主
1957年,Charles Baker在他的一本書中對調試和測試進行了區分:
調試(Debug):確保程序做了程序員想它做的事情
測試(Testing):確保程序解決了它該解決的問題
這是軟體測試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標志測試終於自立門戶師出有名了。
當時計算機應用的數量,成本和復雜性都大幅度提升,隨之而來的經濟風險也大大增加,測試就顯得很有必要了,這個時期測試的主要目就是確認軟體是滿足需求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了該做的事情」。
破壞為主
1979年,《軟體測試的藝術》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第一版問世,這本書是測試界的經典之作。書中給出了軟體測試的經典定義:
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a program with the intent of finding errors.
測試是為發現錯誤而執行程序的過程。
這個觀點較之前證明為主的思路,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們不僅要證明軟體做了該做的事情,也要保證它沒做不該做的事情,這會使測試更加全面,更容易發現問題。
評估為主
1983年,美國國家標准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發布「Guideline for Lifecycle Validation, Verification and Testing of Computer Softwar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VV&T。VV&T提出了測試界很有名的兩個名詞:驗證(Verification)和確認(Validation)
Verification: Are we building the proct right?
Validation: Are we building the right proct?
人們提出了在軟體生命周期中使用分析,評審,測試來評估產品的理論。軟體測試工程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出現測試經理(test manager),測試分析師(test analyst)等職稱
開展正式的國際性測試會議和活動
發表大量測試刊物
發布相關國際標准
以上種種都預示著:軟體測試正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的,具有影響力的工程學發展起來了。
預防為主
預防為主是當下軟體測試的主流思想之一。STEP(Systematic Test and Evaluation Process)是最早的一個以預防為主的生命周期模型,STEP認為測試與開發是並行的,整個測試的生命周期也是由計劃,分析,設計,開發,執行和維護組成,也就是說,測試不是在編碼完成後才開始介入,而是貫穿於整個軟體生命周期。我們都知道,沒有100%完美的軟體,零缺陷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盡量早的介入,盡量早的發現這些明顯的或隱藏的bug,發現得越早,修復起來的成本越低,產生的風險也越小
Ⅹ 辦公軟體的發展歷史
1977年,Apple II問世,PC之火全面燃開。但是真正推動銷售的還待一個軟體的出現:這就是Bricklin開發的電子表格Visicalc。是Visicalc單槍匹馬將Apple II從業余愛好者手中的玩具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商業工具,從而引發了真正的PC革命。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是「軟體的尾巴搖動了硬體的狗」。的確許多用戶僅僅為了使用Visicalc而購買Apple機,這是計算機歷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1981年,IBM PC正式出籠,PC成為全球性的革命,而真正推動PC銷售的也得靠一個關鍵軟體:這就是1982年發布的電子表格Lotus 1-2-3。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時的軟體已經成為計算機業重要的推動力,也確立了軟體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正是各種通用軟體(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的推波助瀾,促進了PC兼容機的繁榮。
Apple II辦公軟體慘烈一戰:微軟 vs Lotus
在80年代中期,卡普爾與蓋茨是美國軟體業的雙子星。卡普爾1982年創辦Lotus公司,並擔任CEO。推出個人電腦「殺手級應用」軟體Lotus1-2-3。1985年,Lotus員工已達千人,是當時最大的獨立軟體公司。直到1988年4月,微軟才超過Lotus,成為頭號軟體公司。1995年,Lotus以32億美元的身份賣給了IBM。後來,卡普爾發起創辦的電子邊疆基金會(EFF),稱為是計算機業的美國公民自由協會(ACLU)。卡普爾也因此成為80年代和9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計算機人物之一。
微軟Office的締造者、前首席軟體設計師西蒙尼回憶到:「我第一次看到Lotus 1-2-3,我就知道我們遇到麻煩了。」Lotus 1-2-3的目標是256K內存的計算機,性能多而且運算速度快,Lotus很快就奪得銷量第一,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銷售超過100萬套的軟體。但意外的是微軟Multiplan在歐洲取得了成功。
Microsoft Word是西蒙尼領導開發的第二個應用程序。1983年1月1日,微軟發布Word For Dos 1.0,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軟體產品。技術非常領先,Word從底層開始就是為圖形界面設計,是第一套可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粗體,斜體,能顯示特殊符號的文字處理軟體。支持滑鼠和激光列印機,而且Word的使用界面和Multiplan保持一致, 西蒙尼計劃出品Multi系列產品,還有MutilFile,MultiChart等,但市場部覺得名字太長,建議將全部產品改用微軟命名,這是極好提議,微軟標志顯示在每一套軟體上。
遺憾的是微軟又一次被擊敗,這一次的對手是WordPerfect。WordPerfect通過用戶口碑宣傳和優良的售後服務,後來居上。WordPerfect在計算機雜志上的廣告是公司一張付給電話公司的影印帳單,大筆的電話費說明公司對用戶的周到服務。
正面作戰不行,微軟就轉移了戰場。微軟電子表格軟體Excel在蘋果的Macintosh電腦上取得了成功,西蒙尼對圖形用戶界面駕輕就熟,設計應用軟體時早就考慮到圖形界面,它們全部採用C語言編程,其它對手的如Lotus